翻译主体研究若干问题探讨

合集下载

中国现代翻译文学版本研究刍议——兼谈翻译家傅东华研究中若干版本问题

中国现代翻译文学版本研究刍议——兼谈翻译家傅东华研究中若干版本问题

版本 研 究 傅 东华
翻译 家研 究 文章编号 :10 — 9 8 2 1 )3 0 2 — 5 0 3 6 3 (0 0 — 19 0 1
文献 标识码 : A
On t eEd t n S u y o o e n Chn s a sa e t r t r h ii t d fM d r i e eTr n ltd Li au e o e
C C n mb r 0 6 L u e :14
D c me t o e:A o u n d c
Afce I l l D:10 — 9 8 2 1 )3 0 2 — 5 i 0 3 6 3 ( 0 10 — 19 0
版本 研 究在 中 国现代文 学研 究 中颇受 重视 ,除 以一 贯之 的 书话 外 , 近 出现 的 多部 作 品汇 校 、 校 研 究 , 新 评 为
本考校与文本比渎 ,以原文版本为源头 ,重点考察在翻译创 作、传播过程中译本众版本的演进关系及背后缘 由 , 最终发现现代翻译文学作 品不同版 本的不同文本本性 ,拓展批评解读空间 ,是相关译作、译 家和译史研究的起点 ,以求对译作 、译家得失有准确把握 ,对翻译 史有
全面客观评价。
关键词 :中 国现代翻 译 文学 中图分类 号 :1 6 4 0
t n l i i o u i , o n uea c ua , be t ea d cmpe e s eu d r a dn n v la o f h m a1 r s t nhs r s de t e sr na c rt o jc v n o rh n i n es n iga de a t no e l a ao ty t s e i v t u i t .
e to a t e p d h s a e f rtcs diin nd o x a t e p c o c iim a d n epr tto . Th r fr , i s h sa t pon o ta sain, ta sao a n i n itr eai n e eo e t te t ri i ng it f r n l t o r n l tr nd

浅谈藏汉翻译中的若干问题

浅谈藏汉翻译中的若干问题

浅谈藏汉翻译中的若干问题藏语是我国少数民族的语言,它是从梵文、巴利文和回鹘文等多种语言发展而来。

从原始意义上讲,藏汉语言并无根本区别,只不过是由于某些词语、句子在用法和含义上有所不同。

因此,对于那些在翻译过程中已经不太适合翻译成现代汉语的句子,可以采用古今比较的方法,找出其中古今不同之处,通过反复斟酌、推敲,保留某些可行性高的或更能表达原文意思的部分,舍弃另外一些古汉语用词或生僻、难懂的部分。

总之,对原文要忠实于原意,遵循“信、达、雅”的准则。

藏汉翻译一直是中国翻译史上一个值得探讨的问题。

现在虽然早已有了现代科技的帮助,但藏汉翻译毕竟有着自己的特点,必须针对这些特点灵活运用,否则就会导致理解错误,甚至给藏语文献的保存带来麻烦。

因为藏文在书写方式上与汉字有着很大差异,对于没有学过藏语文的人来说,很难想象怎样才能把它们的差别充分表达出来。

不过可以在以下几方面加强:第一、多接触藏语文,了解其基本常识,如标点符号、数字及量词等。

其次,熟悉一些常用术语,如格言、谚语、传说等。

最后,还应该关注藏语中的方言俗语,对于一些典故,也应弄清来龙去脉。

第二、有条件时,最好请教藏族同胞或请专家来校对藏文。

尽管很多大藏经都是依靠专家或学者进行勘订,但他们大都具有深厚的汉语功底,因此,很容易将译文与原文结合起来,达到内容与形式的完美统一。

第三、对于无法正确理解原文含义的翻译,一定要查阅藏文原文。

若是全译本,则应尽量参照藏文原本;若是节译本,则要先做简单的“拟补”。

若是意译本,则要按原文意思进行翻译。

另外从语言学方面来说,应该加强对比研究。

一般而言,同一语言在不同时期、地区、国家里发生着细微的变化。

因此,在对藏文进行翻译时,应该时刻关注时代、地域的发展,切忌机械地照搬汉语的字面意思。

从音韵学角度来看,在翻译时应该多加注意。

虽然音韵学相当复杂,需要掌握的知识非常多,但只要理解了基本原理,翻译时可以轻松自如,顺畅无阻。

此外,在翻译时,尤其是一些藏文与汉文不相近的文言句子时,更要注意平仄、对仗等各种问题。

对目前外国文学教学与研究中若干问题的思考

对目前外国文学教学与研究中若干问题的思考

对目前外国文学教学与研究中若干问题的思考一、外国文学教学的基本问题在当前的外国文学教学与研究中,存在着一些基本问题。

教学方法的问题,传统的外国文学教学过于注重知识的传授,而忽视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和实际能力的培养。

这种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模式,使得学生在课堂上往往只是被动地接受知识,缺乏对文学作品的深入理解和感悟。

如何改革教学方法,提高教学质量,使学生在掌握知识的同时,能够主动地去思考、去探究,成为了亟待解决的问题。

教材的选择和使用问题,在外国文学教学中,教材是教师进行教学的重要依据。

当前的教材往往过于注重文学史的发展脉络,而忽视了文学作品本身的价值。

这使得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很难真正体会到文学作品所蕴含的思想、情感和美学价值。

如何选择和使用更加贴近学生需求、更能激发学生兴趣的教材,成为了外国文学教学的一个重要课题。

评价体系的问题,在当前的外国文学教学与研究中,评价体系仍然以考试成绩为主,而忽视了学生的实际能力和综合素质的培养。

这种过于注重分数的评价方式,使得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过分追求分数,而忽视了对文学作品的深入研究和思考。

如何建立一个更加科学、合理的评价体系,使之既能反映学生的实际水平,又能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创新能力,成为了外国文学教育改革的一个重要方向。

师资队伍建设的问题,优秀的外国文学教师是保证教学质量的关键因素。

当前的外语院校中,许多教师的教学经验有限,对新兴的教学方法和理念了解不足。

这使得他们在教学过程中难以充分发挥自己的专业优势,影响了教学质量。

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提高教师的教学能力和素质,成为了外国文学教育改革的一个重要任务。

1. 外国文学教学的目标和方法注重外国文学教学与现实生活的联系,文学作品是人类社会发展的产物,反映了不同历史时期、地域和民族的文化特色。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该引导学生从作品中挖掘出与现实生活相关的内容,让学生在欣赏文学作品的同时,思考其对现实生活的启示和影响。

教师还可以结合时事热点、社会问题等,引导学生进行跨文化的思考和交流,提高他们的综合素质。

“关联—顺应论”下的翻译与翻译行为研究

“关联—顺应论”下的翻译与翻译行为研究

“关联—顺应论”下的翻译与翻译行为研究作者:章琦来源:《神州·上旬刊》2017年第03期摘要:“关联-顺应论”下的翻译研究在区分翻译行为中的语言层面和社会层面之后,可有效细化对译者语境与作者语境、翻译中顺应过程的考察,展开对翻译关联度的定义及其可否计算的思考,并得出“顺应是前提、关联是驱动”的结论。

关键词:关联;顺应;翻译行为一、引言语用学研究语言使用与理解,关注说话人利用语言和外部语境表达意义的过程和听话人解码、推理话语的过程;翻译研究侧重对译者理解原文、重构原文意义的观察。

两者将语言理解和语言表达作为共同的研究对象,区别在于语用学更重视口语交际及其动态特点,翻译研究较多关注文本和书面语言。

而翻译研究之所以可以借鉴语用学理论,是因为它本身也是一种语言使用和交际活动,只是涉及的语言种类存异(何自然、陈新仁,2004:193)。

李占喜(2005)从语用综观论视角出发,依据综观视角下的语用顺应理论,对翻译过程及相关焦点问题进行了研究,旨在通过探讨翻译过程中译者做出的各种选择顺应活动,描写并解释翻译过程中译者与语境选择顺应的关系,从新的视角认识各种翻译现象,并试图建立以语用综观顺应论为基础的翻译选择顺应模式。

他认为翻译过程具有非线性、复杂性、不确定性、不可预测性等特征,译者顺应体现在认知、社交、物理世界三方面,并通过与顺应论中的“社会心智”作比较,提出“翻译常态”的概念。

刘建刚(2007)按照Gutt的观点,将翻译本身视作一个语用概念:它属于间接交际情景,因为翻译实际上是译者脱离源语语境引述原作者的话语的行为。

他以Sperber & Wilson的“关联理论”和Verschueren的“顺应理论”与Nida、Catford等人提出的“翻译等值”等概念作为理论基础,将语用选择和等值翻译结合,并就宏观层面上的语用选择(含意识形态、顾客、译语读者、译者主观性等因素)与微观层面的语用选择(细分为词汇、语义、句法、文本、文化等)逐一展开论述,提出“源语关联趋向原则”和“译语顺应趋向原则”。

旅游英语翻译若干问题研究

旅游英语翻译若干问题研究

2013年1月第32卷第1期黑龙江教育学院学报Journal of Heilongjiang College of Education Jan.2013Vol.32No.1doi :10.3969/j.issn.1001-7836.2013.01.065收稿日期:2012-10-24作者简介:李光群(1971-),男,湖北郧西人,副教授,硕士,从事英语翻译、口译研究。

旅游英语翻译若干问题研究李光群(郧阳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外语系,湖北十堰442000)摘要:旅游业是近年来最受关注的行业,旅游业具有涉外性的特点。

为了更好地适应旅游业快速发展的形势,有必要对旅游英语的翻译予以关注。

旅游英语翻译与所有专业翻译有共同点,也有自己的特点,诸如与文化历史知识联系紧密,直译为主、意译为辅等。

同时旅游英语尤其是风景名胜、历史古迹、历史人物的翻译要尊重真实场景,切莫随意发挥等。

只有准确地进行旅游英语翻译,才能更好地为广大中外游客服务。

关键词:旅游英语;翻译方法;直译中图分类号:H059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1-7836(2013)01-0170-02旅游英语的翻译应该是专业英语翻译的一个分支,与土建英语、医学英语、教育英语、体育英语、商务英语等专业英语的翻译一样,旅游英语的翻译有专业英语的共性特点,如专业术语多,短句多等,但旅游英语的翻译有其自身的特点[1],如意译比直译多,需要更多的人文背景知识、对汉语言文字的要求更高,要体现景点、诗词等旅游文化的美感。

同时,在翻译旅游英语时,还要具备跨文化的知识。

1对风景名胜的翻译中国地域辽阔,自然景点众多,自然和文化遗产数量居世界第二位。

因此吸引了很多外国友人来参观、游览。

中国的自然风光以名山、名水、园林、喀斯特地貌、火山岩地貌、湿地景观为主,种类繁多,令人目不暇接。

而自然风光的翻译要符合景点的特色,能用直译的采用直译,不能直译的要意译。

既不要完全直译,也不要完全意译,因为外国人对中国的文化和内涵不太了解[2]。

翻译标准多元互补论

翻译标准多元互补论

翻译标准多元互补论来源:《中国翻译》辜正坤总论翻译标准问题是翻译理论的核心问题,也是一个哥德巴赫猜想式的问题。

纵观中外翻译史,上下三千年,各家各派,纷纭拿斗,标准之名目,可谓繁矣,标准之论述,可谓广矣,然而能集百家之言,折衷其间,彻底、系统地解决这个问题者,还从未有过。

近年来翻译理论界种种观点层见叠出,海内海外的中国学者都在酝酿创建中国式的翻译理论体系或云翻译学,这实在是-件大好事。

然而翻译标准既然是翻译理论的核心问题,若不先行解决,则翻译学的建立就大成问题,正是由于这个原因,笔者将多年来对这个问题的探讨,简述如下,权作引玉之砖。

1.翻译标准难题何以久攻不克?一言以蔽之:原因在于我们思维方法上的单向性或定向性。

我们习惯于形式逻辑推理,习惯于认为一件事物不是A就是B,习惯于说:道路只有一条,答案只有一个,等等。

对"天下一致而百虑,同归而殊途"(《易?系辞》)的古训,人们常作片面理解,即只看重"一致""同归"处,对"百虑"'殊途"则斥为异端,所以一接触到实际问题,往往不知不觉地沿用了单向思维方式。

无怪乎几千年来,不少译家总是挖空心思地要寻出一条绝对实用的翻译标准来,虽寻而不得,仍苦寻不止,因为他们认定必有这条标准在,只不过是现在研究得还不够深不够透,未发现它而已。

可是如果用逆向思维方式或立体思维方式想一想,假如天下本来就没有这么一条标准,你寻得出来么?而被问者自然也可以反问:何以见得一定无这条标准呢?本文就试图回答这个问题,不过我们还是先从立体思维方式说起,2.何谓立体思维方式?我所谓的立体思维方式与一般人所说的全方位、多角度、多层次思维方式大体上一样,所不同者,是要强调思维的空间性并暗示思维主体者的作用。

在我看来,其他任何一种方式(包括形而上学的思维方式)都有各自的优点,而往往又是这些优点在不同的场合成了最引人注目的缺点。

翻译批评研究的名与实——尤莉安娜·豪斯(Juliane House)教授访谈及启示

翻译批评研究的名与实——尤莉安娜·豪斯(Juliane House)教授访谈及启示

第22卷第3期燕山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Vol.22No.32021年5月Journal of Yanshan University(Philosophy and Social Science)May 2021翻译批评研究的名与实尤莉安娜㊃豪斯(Juliane House )教授访谈及启示张㊀汨(江西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江西南昌330022)㊀[收稿日期]㊀2020-03-28㊀[基金项目]㊀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青年项目 朱生豪译者档案的建构与研究 (19YJC740118)的阶段性研究成果㊀[作者简介]㊀张㊀汨(1988 ),男,博士,江西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副教授,硕士生导师,主要从事翻译学研究㊂[摘㊀要]㊀作为翻译研究图谱中的重要部分,翻译批评持续受到国内外研究者的关注,同时研究考虑的因素也从语言转换逐渐过渡到社会历史文化以及认知等宏观和微观因素㊂尤莉安娜㊃豪斯(Juliane House)教授是翻译批评研究界的执牛耳者,自1977年以来持续关注翻译批评研究,访谈中豪斯教授详细论述了翻译批评研究的名与实,前者包括目前对该领域研究的不同指称,后者则包括研究开展的视角㊁内容和方法等㊂最后,访谈人进而对推动翻译批评研究提出几点思考和展望㊂[关键词]㊀翻译批评;名与实;尤莉安娜㊃豪斯;研究展望[中图分类号]H059㊀[文献标识码]A㊀[文章DOI]10.15883/j.13-1277/c.20210309106一㊁引言自1972年霍姆斯(James Holmes)勾勒出翻译研究图谱以来,翻译批评作为应用翻译研究的一个分支而受到国内外研究者的普遍关注[1],因为 翻译批评是翻译理论与实践之间的一条主要纽带 [2],因此也产出了一系列有益的研究成果,如不同学者提出的翻译批评模式[3-7],以及对不同文体的翻译批评著作,如文学翻译批评[8-9]以及科技翻译批评[10]等㊂德国学者尤莉安娜㊃豪斯(Juliane House)教授是翻译批评研究的高产学者,她于海德堡大学(Heidelberg University)获得英语和西班牙语翻译与国际法学位,之后在多伦多大学(University ofToronto)获得应用语言学博士学位,后来获得芬兰于韦斯屈莱大学(University of Jyväskylä)和西班牙卡斯特利翁海梅一世大学(University of Jaume I,Castellon)荣誉博士学位㊂豪斯教授现为海德堡大学荣休教授以及希腊希美大学(Hellenic AmericanUniversity Athens)杰出教授,她曾经担任翻译与跨文化研究国际协会(International Association forTranslation and Intercultural Studies IATIS)主席,其研究兴趣包括翻译学㊁对比语用学㊁话语分析㊁礼貌原则㊁英语作为通用语以及跨文化交际研究㊂1977年出版了‘翻译质量评估“(Translation Quali-ty Assessment )[4]之后,对所提出的翻译评估模型进行了两次修订,分别为‘翻译质量评估:修订模式“(1997)[11]以及‘翻译质量评估:过去与现在“(2015)[12],同时上述作品受到了国内的广泛关注[13-14]㊂可以说,豪斯教授持续关注翻译批评领域,因此其对相关研究的看法有助于我们更深刻系统地了解翻译批评研究㊂鉴于此,笔者与其就翻译批评研究的名与实开展了对谈①,前者包括研究的不同指称,后者则包括研究开展的视角㊁内容和方法等,在此基础上笔者对推动翻译批评研究进行了反思,以期推动研究发展㊂92㊀燕山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1年二㊁翻译批评研究之名张汨(以下简称 张 ):豪斯教授您好,很高兴能够与您就翻译批评研究开展面谈㊂霍姆斯在1972年宣读的‘翻译学的名与实“(The Name and Nature of Translation Studies)[15]一文中对翻译批评进行了勾绘,认为它是翻译研究中重要的一环,并且应该是应用翻译研究的一部分㊂您觉得翻译批评的作用体现在哪些方面?豪斯(以下简称 豪 ):翻译批评是翻译学的一个核心分支,我们可以据此建构相应的翻译理论㊂张:2015年您的新著‘翻译质量评估:过去与现在“[12]出版,在该书中您提出了翻译质量评估的综合模式(integrative model)㊂您认为这种新的模式与之前的相比,其先进性体现在哪些方面?豪:修改后的这个模型的优点如下:新模型重组了分析的维度;将语料库研究与体裁进行整合,并将二者运用在分析框架之中,同时提供了对神经影像学等新学科的反思,并详细阐述了对有声思维(TAPs)和行为实验研究的批评㊂此外,该模型还对全球化㊁语料库研究以及认知语言学研究在翻译批评研究中的作用做了相关思考㊂张:很多时候我们进行翻译批评研究还是会或多或少对译文质量做一些评价,但是随着翻译研究总体上从规约走向描写,近十年来翻译批评的研究成果似乎有些停滞不前㊂我看您最新的模式中除了考虑到语言因素之外,也考虑到了社会文化以及认知等非文本的因素,您认为这个新的模式是不是也意味着翻译研究从规约到描写的变化呢?豪:是的,虽然模式一直是基于对来源文本和目标文本的详细对比以及分析之上,但我提出的翻译批评模式并不是规约性,而是描写性的㊂张:如果说您提出的翻译批评模式是描写性的话,那么我想该研究称谓使用方面存在一些问题,尤其在中国翻译学界㊂我们通常会用 翻译批评 (translation criticism)[16]㊁ 翻译评价 (transla-tion evaluation)[17]或者 翻译评估 (translation assessment)[18]这几个术语来指称,但对很多中国研究者而言,批评或者评价往往意味着要区分好坏优劣,也就是做出价值判断,这样是不是就会让人觉得该研究是在作价值判断?豪:在德语中, 翻译批评 (Übersetzungskritik)㊁ 翻译评价 (Übersetzungsevaluation)和 翻译评估 (Übersetzungsbewertung)三者在意思上并没有太大的差异,或者可以说三者是同义词,所以可能对于使用德语来指代该研究的学者而言,上述任一术语都不会产生误解㊂但你提出的问题我能够理解,可能在中文语境下,我们确实需要考虑用某个固定译法来指代这门子学科,因为翻译批评不仅仅是做出价值判断㊂所以,对于中国研究者来说,需要选用较为清晰的术语来指称此研究㊂张:非常感谢您的建议㊂我国有学者曾经甄别过上述三个概念并指出: 翻译批评 统摄了翻译评价和翻译评估,即翻译批评是 种 ,翻译评估和翻译评价是 属 ㊂换用语言学的说法,翻译批评是上义词,它既包括对文本的批评,还涵盖对翻译思想㊁活动㊁翻译背后的意识形态等的评论 翻译评估和评价都是下义词,它们更多地围绕文本本身,主要从语言学的文本分析角度评估译文的质量,基本与前述狭义的翻译批评界定异名同指㊂ [19]47因此,为了让中国读者更明白我们要探讨的是从广义的社会㊁文化等视角,同时结合语言对比来开展研究,在本访谈中我们仍旧使用 翻译批评 这一术语,同时也和霍姆斯提出的术语保持一致㊂豪:是的,在德语中三者是同义词,我一直这么认为㊂用 翻译批评 对中国研究者而言可能更容易理解和接受㊂三㊁翻译批评研究之实张:可以说翻译学长期附属于语言学之下,因此不同语言之间的对等转换一直是翻译研究的核心问题,而随着翻译学独立学科地位的确立以及 文化转向 和 社会学转向 的先后出现,语言转换似乎一度有被排斥在翻译研究之外的危险㊂而您在新著中重申了语言层面研究在翻译批评中的重要性,并认为我们对 对等 (equivalence)的理解有误,您能再详细谈谈这方面的问题吗?豪:我认为 对等 在翻译研究中处于核心地位,并且在任何情况下都不应该将其从翻译研究中排除㊂ 对等 通常被错误地等同于 相同或同一性 (identity),而 对等 这个词明确地告诉我们其含义应该是两个文本在其各自不同的语境中具有同样的价值,不多不少㊂第3期张㊀汨㊀翻译批评研究的名与实93㊀张:任何两种语言都不可能完全对等,所以在翻译批评中对比来源文本和目标文本必定会发现一些偏离(deviation)现象,或者您所说的显性翻译(overt translation)以及隐性翻译(covert transla-tion),前者是目标文本的信息比来源文本呈现的信息要多,而后者则相反,因此来源文本和目标文本呈现信息之间出现了偏离㊂那么显性翻译和隐性翻译是否可以看作是翻译批评的标准呢?豪:在翻译研究中,我们探讨的不是不同语言之间的对等,而是文本之间的对等,因为文本是语言的实际体现㊂所以,显性翻译和隐形翻译是翻译批评的基石㊂张:您最新翻译批评模式首先在语言层面进行了创新,融入了对比语用学的相关理念,而语用学主要关注的是语言的实际运用,这是不是表明我们在进行翻译批评研究时,除了对比来源文本和目标文本之外,还应该考虑语言使用的实际情况呢?正如您刚才说的,文本是语言的实际体现,而语言是不断变化的,所以将语用因素考虑在内,是否能够更好地开展翻译批评研究呢?豪:是的,你说得很对㊂我们应该将语言的实际运用考虑在内,并且文本也是在特定时间点上语言实际运用的实例㊂张:语料库语言学与翻译学的结合在近十年异军突起,您在新著中也谈到使用语料库对文本进行分析能够更有效地开展翻译批评研究㊂您能否谈谈使用这种研究方法的优势所在呢?豪:语料库在翻译研究中运用的优势在于我们可以超越使用单个译本作为实例的阶段,能够通过数据检索和处理寻找出单个译本的总体文体特征㊂张:除了使用语料库这种研究方法之外,要想更好地开展翻译批评研究,还有哪些研究方法值得推荐呢?豪:我觉得应该将对比语用学和对比话语分析作为翻译批评中非常重要的基础学科,目前翻译批评中上述研究比较少,所以我们可以更多地借鉴以上两门学科的研究方法㊂张:除此之外,在新的模式中您还提出需要融入认知翻译研究方面的内容㊂我的理解是,译文除了会受到社会文化因素的影响之外,还会受到不同译者的认知能力的影响㊂比如处于同一时期的两位不同译者对于同一文本的处理就会有不同,这就是认知能力因素的影响所致㊂不知道我的理解是否正确呢?豪:是的,非常正确㊂张:那么,我们在做翻译质量评估研究时,应该从哪些方面来考虑认知因素呢?豪:译者需要具备一定的迁移知识,其中很重要的一点就是有关 文化过滤 (cultural filter)概念中的跨文化差异知识㊂张:非常感谢您对新评估模式的分享和介绍㊂对于翻译质量评估模式的具体操作,我还有几个问题想向您请教㊂首先,如果在翻译质量评估的时候,需要考虑到我们提及的众多因素,那么其可操作性如何得以保证呢?豪:我建议使用对比语用学和对比话语分析的方法㊂它们是翻译研究中非常重要的基础学科㊂目前很少研究者从语用学和话语分析角度针对不同翻译开展研究㊂同时,研究者还可以使用不同体裁的文本进行实验性研究,由不同的译者进行翻译,这可以确认模型是否有效㊂张:我的另一个问题是,很多文学作品在被翻译时,往往会被增删㊂针对这样的情况,我们在进行翻译质量评估时,应该如何操作呢?豪:总体来说,我认为文学作品可以采用显性翻译的方法㊂张:最后请您谈谈,今后翻译批评研究会有哪些新的发展趋势?还有哪些内容可以作为后续研究的突破口?豪:我觉得翻译批评研究今后应该将翻译产品和翻译过程结合在一起,这将是翻译批评研究中一个大的飞跃㊂张:谢谢您的分享,我相信您的这些见解对于如何更好地开展翻译批评研究而言非常重要,我也希望您的这些观点能够为中国学者提供必要的参考,以推动翻译批评研究的发展㊂希望以后能够继续向您学习!豪:也感谢你的来访,保持联系!四㊁访谈人对翻译批评研究的若干思考与展望㊀㊀在翻译研究图谱中,翻译批评研究是重要的一个环节,在上述访谈中,豪斯教授基于自己数十年的研究对翻译批评的名与实阐述了相应观点,基于访谈内容,本访谈人就如何推动翻译批评研94㊀燕山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1年究做以下四点思考:首先,就翻译批评研究本身而言,研究者需要注意的是 批评 一词的含义并非是单纯地指出译文正误㊂正如许钧所言: 在理论上往往对翻译批评中的 批评 两字的理解过于狭隘,把 批评 局限于 评说好坏 的范围,纯粹是一种 正误性的评判 ㊂ [20]75从上述访谈中我们可以看出,由于语言之间的差别,汉语和德语对 批评 一词的所指有所差异,德文中 翻译批评 翻译评价 或者 翻译评估 的意思差别不大,而在汉语中 批评 似乎难以摆脱评判译文好坏的含义㊂事实上,如果我们回顾翻译批评定义的流变,便可看出我国学者对翻译批评认识的深化,如许钧将翻译批评定义为 对这种转换活动(信息再现活动㊁语言转变活动㊁符号转换活动和内容传播活动)的合理程度和转换结果的等值程度作出评价 [8]44,刘树森认为翻译批评是 参照一定的标准,对翻译过程及其译作质量与价值进行全面的评价 [21]184,文军认为翻译批评应该 不仅包括评价翻译活动的结果(译品),还包括追溯翻译过程(分析与评论译者动机㊁工作态度㊁翻译方法等) [22]65㊂可以发现,对翻译批评的定义已经从狭义的译文点评过渡到综合考虑社会㊁历史㊁文化㊁译者个体因素等情况的影响[23],这也契合翻译研究经历的语言学㊁文化学㊁认知社会学等各种范式的转换㊂同时需要明白的是,不论我们使用翻译批评㊁翻译评价或者翻译评估,研究的所指应该是同样的内容,即对译文及其生成过程的各个因素进行考察和评估㊂其次,就翻译批评的研究内容而言,当前大部分研究主要是基于原文和译文的对比,而翻译批评的开展不能脱离译文生成的环境,正如豪斯所言,翻译批评研究应该将目光更多地投入到翻译过程中㊂由于翻译学长期附属在语言学之下,原文和译文对比一直是研究中的金科玉律,而 20世纪中后期,翻译批评研究范式发生了本质的改变㊂翻译研究者不再局限于把翻译看成文字的对比和语言层面的转换,也不再局限于原文和译文这两个封闭的系统,而是将视野扩展到更广阔的社会大背景之中 [24]148,因此任何译文的生成都具有其社会历史文化背景,所以就当前翻译批评研究而言, 科学的批评精神意味着翻译批评第一不能把原文本(甚至原语言)当作批评的归宿与标准 [20]284㊂当然,由于翻译批评是联系理论和实践的纽带,因此原文和译文对比是翻译批评必不可少的一环,但是我们应该将其当作出发点而不是最终的归宿,这就需要研究者将目光投向翻译过程来推动研究的发展㊂需要指出的是,这里的翻译过程并不是狭义的文本转换过程或者基于实验的 黑匣子 研究,而是广义上的译文生成过程,包括译者㊁出版商㊁编辑者㊁校对者甚至作者等等,例如许诗焱基于葛浩文档案㊁书信㊁合同等重新审视了国内研究界对葛浩文翻译行为批评中的一些误读,通过档案材料的研读指出葛浩文对中国文学译介行为具有严谨的态度㊁始终站在中国立场并且出于对中国文学的热爱㊂[25]随着翻译研究从规约走向描写,翻译批评研究也应该不仅仅停留在文本分析层面,还应该注重解释文本分析的发现㊂再次,就翻译批评的文本体裁而言,由于 翻译研究领域的惟文学思维㊁文学翻译批评自身的便利和翻译学者的学术背景 [26]1,翻译批评研究长期以来也主要关注文学翻译,但是在中国源远流长的翻译史中,比如科技翻译行为也是重要的一环[27],因此翻译批评研究还可以围绕科技翻译文本及行为开展,尤其是当前中国典籍 走出去 的背景下,科技典籍及其译者开始受到越来越多研究者的关注[28],那么历史中的这些科技(典籍)文本翻译行为以及相关译者的翻译风格㊁特色以及受到的社会㊁文化㊁历史因素等问题都值得翻译批评研究关注,例如黎昌抱㊁杨利芳探究了傅兰雅(John Fryer)主编的‘格致汇编“及其翻译的‘化学鉴原“对中国近代科学术语译名的影响[29],许明武㊁王烟朦基于史料梳理钩沉了傅斯年在‘中国科学技术史“编写与翻译过程中发挥的作用[30],而这些翻译行为必定有社会㊁文化以及译者认知方面的共同影响,因此如何更好地结合科技体裁文本开展翻译批评研究也是我国研究者可以思考的问题㊂最后,就翻译批评的研究视角而言,如果说翻译批评研究已经从单纯的原文和译文对比过渡到重视解释文本对比的发现,那么研究者所采取的视角便十分重要㊂上文提到,在摆脱语言学桎梏之后,翻译学的发展经历了 文化转向 和 社会学转向 ,研究视角已经扩展到了文化学和社会学的相关理论,如意识形态㊁诗学㊁赞助因素㊁场域㊁惯习㊁资本㊁网络㊁系统等等,研究者采取这些视角来对译文特征以及翻译过程中各要素之间的关系进第3期张㊀汨㊀翻译批评研究的名与实95㊀行解释㊂除了文化学和社会学视角之外,研究者还需要有历史观,因为译本的生成离不开特定的历史语境,所以这 从根本上决定了翻译批评也同样应该树立一种历史观和发展观,无论对翻译现象㊁翻译事件的考察,还是对翻译作品的文本评价,都应立足于特定的历史语境,充分关注不同历史时期的语言㊁社会㊁文化因素对翻译的影响和决定性作用 [31]5,例如张汨考察了朱生豪翻译手稿与不同时期刊印本之间的差别及其历史成因,发现不同版本的朱生豪译文存在差异[32],如形式上从繁体字逐渐过渡到简体字,内容上不断向现代汉语表达靠近等,而这都是由于不同历史时期的社会文化因素造成的㊂如果研究者没有这种历史视角的话,所得的结论可能就会有失偏颇㊂综上,翻译批评研究的开展可以综合各个学科的视角,这也符合当前翻译学跨学科研究的属性,而也只有通过不同视角对翻译行为进行审视,才能够得出更令人信服的结论㊂注释:①笔者于2016年6月赴希腊希美大学豪斯教授办公室与其面谈并形成本文基础,在论文撰写和投稿修改过程中与其进行了数次电子邮件交流㊂访谈原稿用英文撰写,豪斯教授对英文进行了审订;访谈译文为作者所译,文责自负㊂[参考文献][1]姜治文,文军.翻译批评论[M].重庆:重庆大学出版社,1999.[2]NEWMARK,Peter.A Textbook of Translation[M].London: Prentice Hall,1988:184.[3]REISS,Katherina.Translation Criticism:The Potentials&Limitations [M].Manchester:St.Jerome,1971/2000.[4]HOUSE,Juliane.Translation Quality Assessment Model[M].Tub-ingen:Gunter Narr,1977.[5]WILLAIMS,Malcolm.Translation Quality Assessment:An Argu-mentation-Centered Approach[M].Ottawa:University of Ottawa Press,2004.[6]司显柱.功能语言学与翻译研究:翻译质量评估模式建构[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7]MUNDAY,Jeremy.Evaluation in Translation:Critical Points of Translator Decision-Making[M].London&New York:Rutledge, 2012.[8]许钧.文学翻译批评研究[M].南京:译林出版社,1992.[9]王宏印.文学翻译批评论稿[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6.[10]文军.科学翻译批评导论[M].北京: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2006.[11]HOUSE,Juliane.Translation Quality Assessment:A ModelRevis-ited[M].Tubingen:Gunter Narr,1997.[12]HOUSE,Juliane.Translation Quality Assessment:Past and Pres-ent[M].London and New York:Routledge,2015. [13]屠国元,王飞虹.跨文化交际与翻译评估:J.House‘翻译质量评估(修正)模式“介述[J].中国翻译,2003(1):60-62. [14]李菁,王烟朦.翻译质量评估的新里程:‘翻译质量评估:过去和现在“评述[J].中国翻译,2015(3):63-65. [15]HOLMES,James.The Name and Nature of Translation Studies [M]//VAN DEN BROECK,Raymond(ed.).Translated!Papers on Literary Translation and Translation Studies.Amsterdam:Ro-dopi:67-80.[16]杨晓荣.翻译批评标准的传统思路和现代视野[J].中国翻译,2001(6):11-15.[17]黄振定.文学翻译评价的科学性及其科学论[J].外国语, 1999(4):49-56.[18]司显柱.翻译质量评估模式再研究[J].外语学刊,2016(3): 84-94.[19]司显柱.翻译批评:概念甄别与研究评述[J].外语与外语教学,2009(11):46-49.[20]许钧.翻译论(修订本)[M].南京:译林出版社,2014.[21]刘树森.翻译批评[Z]//林煌天.中国翻译词典.武汉:湖北教育出版社,1997:184-187.[22]文军.翻译批评:分类㊁作用㊁过程及标准[J].重庆大学学报, 2000(1):65-68.[23]文军,王瀚.翻译批评理论的形成㊁发展与体系的创立:中国近30年翻译批评理论研究概论[J].民族翻译,2008(2): 3-9.[24]周领顺.译者行为批评:路径探索[M].北京:商务印书馆,2014.[25]许诗焱.葛浩文翻译再审视:基于翻译过程的评价视角[J].中国翻译,2016(5):88-92.[26]韩子满.翻译批评的惟文学思维[J].上海翻译,2019(5): 1-6.[27]方梦之,傅敬民.振兴科学翻译史的研究:应用翻译研究有待拓展的领域[J].外国语,2018(3):67-75.[28]刘性峰,王宏.中国科技典籍翻译研究:现状与展望[J].西安外国语大学学报,2017(4):67-71.[29]黎昌抱,杨利芳.试析傅兰雅科技翻译对近代科学术语译名规范化的贡献[J].上海翻译,2018(3):15-19. [30]许明武,王烟朦.傅斯年翻译观对科技典籍英译的启示[J].中国科技翻译,2017(1):40-42.[31]刘云虹,许钧.翻译批评与翻译理论建构:关于翻译批评的对谈[J].外语教学理论与实践,2014(4):1-8. [32]张汨.文本呈现过程研究:朱生豪翻译手稿与刊印本的历时描写分析[J].外文研究,2020(1):52-29.[责任编辑㊀董明伟]96㊀燕山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1年The Name and Nature of Translation Criticism StudiesAn Interview with Prof.Juliane HouseZHANG MiSchool of Foreign Languages Jiangxi Normal University Nanchang330022 ChinaAbstract As an important part of translation studies translation criticism has been receiving consistent atten-tion from scholars at home and abroad and has undergone research shift from linguistic conversion to social historical cultural and cognitive factors.Professor Juliane House has been leading translation criticism studies with works produced since1977.In this interview she explains in detail the name and nature of translation criticism studies.The former includes different references in this field and the latter involves the perspectives contents and methodologies adopted in the related research.Finally the interviewer provides some insights and prospects for future translation criticism studiesKey words translation criticism name and nature Juliane House research prospects。

藏汉翻译中遇到的问题和措施探究

藏汉翻译中遇到的问题和措施探究

藏汉翻译中遇到的问题和措施探究摘要:语言是人与人之间进行沟通交流的重要桥梁,而所处不同地域,其地域语言同样存在明显差异,语言文化是联系各族各区人际关系的基础。

在当前交流密切的藏汉民族之间,随着愈发频繁的商业贸易交流,藏汉文化之间的沟通交流随之紧密。

因此,藏汉翻译工作对于两族文化的交流尤为重要,解决当前藏汉翻译上的问题至关重要。

关键词:语言文化;藏汉文化;藏汉翻译一、藏汉翻译的原则语言翻译是一种基于语文应用,并且由技术性和创造性两者相结合的脑力劳动,也是一种关于社会文化交流的活动。

翻译的目的是为了输入或输出一种新的文化,包括新的思想、新的技术等。

各民族或各国之间采取输入亦或是输出的交流模式,即文化交流,不但对社会的发展,而且对语言的发展,也会带来深远的影响。

在藏汉翻译的过程中,联系翻译理论,对藏汉翻译提出对应要求是必然的。

关于翻译的原则和标准,我国近代史上提出翻译标准而且影响最大的是严复。

他在译察《天演论》时所写的《译例言》中说:“事三难信达雅。

求其信已大难矣。

”严复提出的“信、达、雅”,虽然并未被列为具体的翻译标准,但长期以来,其已成为公认的翻译标准。

而当前人们在提到“信、达、雅”时,除了“信”的含义和严复提出的相同,即翻译内容“忠实”外,“达”和“雅”的含义往往已经改变或者作出了其他新的解释。

藏汉翻译应保持原作品的思想内容不变,针对译文阐述的中心思想,保证完整地将其运用另一语言进行翻译,这是藏汉翻译的第一个原则“内容忠实”。

在确保译文表现得思想内容并未改变得情况下,翻译工作者在藏汉翻译过程中,应认真分析观察译文得结构、语言风格以及行文笔调,译文工作的进行需要保证译文与原作品在风格、笔调上的统一性质,这是藏汉翻译的第二个原则“语言通顺”。

最后,在译文与原作平保持一致的思想、写作风格、用语笔调的同时,译文应对照原作品的表述,进行流畅地翻译表达,保证译文流畅自然地表述藏汉翻译的第三个原则“风格相当”。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关于翻译主体研究的若干问题探讨摘要:关于翻译主体的研究一直以来都是翻译研究的热点之一,而且学界也没有统一的意见。

到底谁是翻译主体,原作者,译者,亦或是读者。

本文将从这个问题出发,借鉴前人的研究成果,对翻译主体研究的相关问题进行探索总结,包括翻译的主体,翻译的主体性问题以及主体间性。

关键词:翻译主体,主体性,主体间性A discuss on the issues of translation subject studiesAbstract: so far the study on translation subject is a hot topic in translation research and yet there is no final answer in this field. Anyway who is the subject of translation, the author, the translator, or the reader. This text, focusing on this topic and on the basis of former researches, will make a summary of the issues relevant to subject studies, including the translation subject, subjectivity and inter-subjectivity.Key words: translation subject, subjectivity, inter-subjectivity一.引言在二元对立认识论哲学的影响下,传统的翻译观认为翻译活动是一种文学创作活动的从属性行为,将原作者与译者的关系对立成主人与仆人的关系,要求译者必须忠实于原作者,译作也必须是原作目的语的真实再现。

这种“原著中心论”和“作者中心论”实际上是将对作者和读者负责的译者当成原作者的“传声筒”或“代言人”,而忽视了译文中隐含的译者主体与主体性。

二.什么是主体和主体性?主体与主体性密不可分。

“主体性, 是人作为主体的规定性, 而不是主体作为人的规定性。

主体作为人的规定性称之为人性, 而人作为主体的规定性是主体性。

主体性最根本的内容是人的实践能力和创造力, 简言之是人所特有的主观能动性”(陈先达,1991:115)。

这段话一方面讲了人与主体的关系, 另一方面涉及到了主体性最根本内涵。

首先, 主体是人, 但并非所有的人都是主体, 也就是说, 主体与人不能划等号, 只有具有社会性和实践性的人才有可能成为实践、认识和审美主体。

主体最本质的特性是它的社会性和实践性; 其次, 我们再来分析主体性的内涵。

陈先达认为, 主体性最根本内容是作为主体的人所特有的主观能动性。

主观能动性是主体的综合特征, 是主体所表现出来的最突出、最集中的品质。

但他忽略了主体性还有受动性的一面。

主体性说到底是能动性与受动性的辨证统一, 也就是说, 主体性只有在与客体的对象性关系中才能表现出来。

因此, 我们在理解主体性内涵时要避免两种极端: 一是无视客体的制约性, 过分夸大主体能动性;二是过分强调客体制约性,完全排除主体能动性。

主体和客体是一对关系范畴,它们互相规定,彼此依存,没有主体也就无所谓客体,没有客体也无所谓主体。

主体是任何一项活动的主动一方,即活动的发出者,客体为活动的受动一方,是主体活动的对象。

就翻译而言,译者是翻译活动的发动者和行为者,是具有许多不依赖于客体而存在的独立性的;客体也有不依赖主体意志而存在的独立性,它在没有成为译者活动客体之前也仍然存在的。

所以要探讨译者的主体和主体性问题,先从以上方面认识主体和客体的关系是有必要的。

三.译者主体性3.1 译者主体性的确立20 世纪70 年代以来,西方翻译界提出了翻译的“文化转向”。

随之各种翻译流派纷纷产生并重新确立了译者地位和身份。

如解构主义认为译文不再是原文的附庸,译者在作者和读者间逐渐开始显露其存在和作用。

美国翻译理论家劳伦斯•韦努蒂也提出在翻译中要求译者隐身是错误的。

乔治•斯坦纳的翻译步骤:信赖、侵入、吸收和补偿也体现了译者的存在以及译者在翻译过程中的作用。

法国的安托瓦纳•贝尔曼在《翻译批评论: 约翰•唐》中提出了“走向译者”的口号。

至此对译者主体性的关注渐成热点,并成为重要研究课题。

查明建分析了主体性的内涵及其表现;胡庚申提出“以译者为中心”的翻译观;曹明伦指出要正确发挥译者的主观能动性;李庆明指出要避免过分夸大主体能动性和过分强调客体的制约性等。

另外,许钧(2003)、胡庚申(2004)都有相关专著。

穆雷、蓝红军(2011)指出2010年“译者”和“译者主体性”是普通翻译研究中两个出现频率较高的主题词。

3.2 译者主体性的内涵很多学者对译者主体性都有各自理解。

许钧指出“所谓译者主体性,指的是译者在翻译过程中体现的一种自觉地人格意识及其在翻译过程中的一种创造意识。

”查明建认为“译者主体性是指作为翻译主体的译者在尊重翻译对象的前提下,为实现翻译目的而在翻译活动中表现出来的主观能动性或创造性,其基本特征是翻译主体自觉的文化意识、人文品格和文化、审美创造性。

”曹明伦认为“译者主体性”是指译者所具有的并在实施翻译行为时加以发挥的主观能动性。

可以看出学者都认为“创造意识”“主观能动性”是译者主体性的本质特征,译者主体性贯穿于翻译活动的全过程,不仅体现在译者对作品的理解、阐释和语言层面上的艺术再创造, 也体现在对翻译文本的选择、翻译的文化目的、翻译策略等方面。

这种主体意识直接影响着整个翻译过程,并影响着翻译的最终结果。

译者主体性在翻译过程中具有重要作用。

译者作为翻译的主体必须最大限度地发挥主观能动性。

但译者主体性的发挥是有底线的, 有的译者遇到自己读不懂的或不好译的就跳过或略去不译,或存在漏译等现象,他们误认为这就是译者主体性的体现, 那么其主观能动性的发挥结果可想而知。

翻译应当忠实于文本的原意, 因为“信”是翻译的底线。

坚持翻译实践是检验翻译是否正确的唯一标准,不能一味发挥译者的主体性,想当然或断章取义来翻译。

要最大限度发挥主观能动性并不意味着译者有绝对的自由,可以胡译乱译, 相反译者能动是诸多因素制约下的能动,它会受到诸如译者双语能力,相关学科知识、理解能力、审美能力、翻译态度、读者期待、翻译职业道德、翻译理论与实践等因素的制约。

3.3 译者主体性发挥的制约因素3.3.1 原文理解能力的制约理解原文是正确翻译的重要条件。

尤其是翻译来自不同社会制度的外国作品。

译者要在译作中对自己世界观和艺术观丝毫没有反映是很难做到的,但译者要学会抑制自己的情趣、方法观点,客观分析原作思想和风格特点,尽可能准确显现原作者的自画像,而不给他戴上译者特制的假面具。

3.3.2 目标读者的制约严复在翻译天演论的时候,并没有完全按照原文来翻译,而是采取了改译的方式,其中最大的原因就是考虑到了当时国内的社会环境以及民众,为的就是激起民众的觉悟。

所以说译文采用什么风格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读者的要求。

译者在翻译的过程中得时刻想着读者,看读者能不能理解、接受,译者的主观能动性会无疑受到目标读者的制约。

3.3.3 译者自身因素的制约1.双语能力的制约。

译者双语能力很大程度决定了是否可以去翻译某个作品或是否能翻译好一部作品。

要做好翻译,译者首先就要掌握所译语言和译入语言并且获得完全驾驭译入语的能力。

翻译时表达要得当,必须具备丰富的词汇。

正如邱科夫斯基所言,译者的一个致命的弱点是词汇贫乏,那么译文好比患了贫血病,显得干瘪乏味。

要做好翻译,译者需要扩大词汇量,要多读各类书籍,提高文学修养及阅读和欣赏能力;多做笔记,多写笔头练习,提高思维能力、遣词造句能力、写作表达能力等。

同时,翻译是一门杂学,要了解和学习双语以外的各种知识,否则就无法做到好的翻译。

2.译者审美能力的制约。

译者如果不具有对语言、文学等敏锐、准确的感受力,较强的鉴赏力,就难以保证译文不会被破坏和丧失原作的完整和韵律。

大凡优秀作者,其作品充满了渊博学识,又具有优美的文学风格,只有在译文中能使两者都得以保留的译者,才算得上是合格的译者。

松散拙劣的译文可以使原作者的威名美誉毁于一旦。

正如有学者认为,如果有人非饱学博识、精通文学而试图从事翻译,就犯了一个不可饶恕的错误。

3.译者翻译经验及实践的制约。

是否有一定的翻译实践、经验的积累是制约译文好坏的关键因素之一。

翻译实践越多,经验越丰富,翻译起来越得心应手,越能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

4.思想道德修养的制约。

译者必须明白社会职责和翻译标准,要对原作者、译文、读者负责,粗制滥译、劣译会贻误别人和社会,这就需要兢兢业业的工作态度。

要树立崇高的事业心,不把翻译当做赚钱谋生的手段,不能一味迎合出版社及编辑。

要遵守翻译职业道德,不在翻译中投机取巧、不懂装懂;要不断进取、提高翻译水平,最终才能发挥译者的主体性。

翻译过程中,译者要正确认识到主观能动性的发挥会受到一些因素的制约,不能无视其存在,也不能过分强调其制约性而完全排除译者的主观能动性。

另外,译者要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但要把握度的原则,不要过分夸大译者主观能动性。

四.翻译的主体间性以往翻译的主体性研究,主要强调的是译者的主体性,即主体在主客体相互作用中所表现的特性!近年来,翻译的主体间性问题是翻译研究的新课题,越来越受到译学界的重视,成为翻译活动的中心!随着对主体性问题研究的深化,这一研究正从对主体与客体关系的研究转向对主体与主体关系的研究,由此主体间性概念应运而生,它是一种内含着主体间性的人的主体性!4.1 什么是翻译主体间性主体间性(inter-subjectivity),哲学界多称交互主体性,是从个体单子(monad) 的意向出发,统摄(apprehend) 陌生经验及共同构造客观世界的普遍有效性或单子共同体, 它是一种综合,而非主体间的关系那么简单。

尽管它在某些方面也包括对主体间关系的阐述,但主体间性绝不等于主体间关系。

胡塞尔应是系统阐释主体间性概念的第一人。

他在《笛卡尔沉思》第二沉思中第一次正式提出了(先验的)主体间性概念。

在胡塞尔的现象学中,主体间性概念被用来表示多个先验自我或多个世间自我之间所具有的所有交互形式。

考察翻译主体间性得从翻译主体入手!翻译作为一项复杂的语言活动,它是人的活动,或者说是译者的活动!因此,人们倾向于把译者定位为翻译主体,毕竟译者才是翻译活动中最活跃的因素!然而,如果对翻译的过程做一番审视,我们也许会发现,情况并不像先前所想象的那么简单!翻译是把一种语言的信息用另一种语言表达出来的活动!这一过程起始于原作者的创作,终结于译作读者的阅读!整个翻译过程如下图所示:原作者→原作→译者→译作→读者因而,翻译的主体间性是指参与了翻译这一活动的两个或两个以上翻译主体之间的相互交往,包括原文作者,译者,译文读者借助客体而进行的主体间的相互交流和互动!主体以主体间的方式存在,其本质又具个体性; 主体间性就是指他们之间的和谐共存,即翻译的主体性意味着翻译的共同主体而非个体主体的存在!4.2 翻译主体间性的研究近年来,从整体趋势来看,无论是国外还是国内的翻译研究,都在向主体间性理论方面做出努力,可以说主体间性理论是中西哲学和翻译研究的交汇点,这为中西翻译论之间的交流和对话架起一座理论桥梁,无疑是十分欣慰的现象。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