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译主体研究若干问题探讨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关于翻译主体研究的若干问题探讨

摘要:关于翻译主体的研究一直以来都是翻译研究的热点之一,而且学界也没有统一的意见。到底谁是翻译主体,原作者,译者,亦或是读者。本文将从这个问题出发,借鉴前人的研究成果,对翻译主体研究的相关问题进行探索总结,包括翻译的主体,翻译的主体性问题以及主体间性。

关键词:翻译主体,主体性,主体间性

A discuss on the issues of translation subject studies

Abstract: so far the study on translation subject is a hot topic in translation research and yet there is no final answer in this field. Anyway who is the subject of translation, the author, the translator, or the reader. This text, focusing on this topic and on the basis of former researches, will make a summary of the issues relevant to subject studies, including the translation subject, subjectivity and inter-subjectivity.

Key words: translation subject, subjectivity, inter-subjectivity

一.引言

在二元对立认识论哲学的影响下,传统的翻译观认为翻译活动是一种文学创作活动的从属性行为,将原作者与译者的关系对立成主人与仆人的关系,要求译者必须忠实于原作者,译作也必须是原作目的语的真实再现。这种“原著中心论”和“作者中心论”实际上是将对作者和读者负责的译者当成原作者的“传声筒”或“代言人”,而忽视了译文中隐含的译者主体与主体性。

二.什么是主体和主体性?

主体与主体性密不可分。“主体性, 是人作为主体的规定性, 而不是主体作为人的规定性。主体作为人的规定性称之为人性, 而人作为主体的规定性是主体性。主体性最根本的内容是人的实践能力和创造力, 简言之是人所特有的主观能动性”(陈先达,1991:115)。这段话一方面讲了人与主体的关系, 另一方面涉及到了主体性最根本内涵。首先, 主体是人, 但并非所有的人都是主体, 也就是说, 主体与人不能划等号, 只有具有社会性和实践性的人才有可能成为实践、认识和审美主体。主体最本质的特性是它的社会性和实践性; 其次, 我们再来分析主体性的内涵。陈先达认为, 主体性最根本内容是作为主体的人所特有的主观能动性。主观能动性是主体的综合特征, 是主体所表现出来的最突出、最集中的品质。但他忽略了主体性还有受动性的一面。主体性说到底是能动性与受动性的辨证统一, 也就是说, 主体性只有在与客体的对象性关系中才能表现出来。因此, 我们在理解主体性内涵时要避免两种极端: 一是无视客体

的制约性, 过分夸大主体能动性;二是过分强调客体制约性,完全排除主体能动性。主体和客体是一对关系范畴,它们互相规定,彼此依存,没有主体也就无所谓客体,没有客体也无所谓主体。主体是任何一项活动的主动一方,即活动的发出者,客体为活动的受动一方,是主体活动的对象。

就翻译而言,译者是翻译活动的发动者和行为者,是具有许多不依赖于客体而存在的独立性的;客体也有不依赖主体意志而存在的独立性,它在没有成为译者活动客体之前也仍然存在的。所以要探讨译者的主体和主体性问题,先从以上方面认识主体和客体的关系是有必要的。

三.译者主体性

3.1 译者主体性的确立

20 世纪70 年代以来,西方翻译界提出了翻译的“文化转向”。随之各种翻译流派纷纷产生并重新确立了译者地位和身份。如解构主义认为译文不再是原文的附庸,译者在作者和读者间逐渐开始显露其存在和作用。美国翻译理论家劳伦斯•韦努蒂也提出在翻译中要求译者隐身是错误的。乔治•斯坦纳的翻译步骤:信赖、侵入、吸收和补偿也体现了译者的存在以及译者在翻译过程中的作用。法国的安托瓦纳•贝尔曼在《翻译批评论: 约翰•唐》中提出了“走向译者”的口号。至此对译者主体性的关注渐成热点,并成为重要研究课题。查明建分析了主体性的内涵及其表现;胡庚申提出“以译者为中心”的翻译观;曹明伦指出要正确发挥译者的主观能动性;李庆明指出要避免过分夸大主体能动性和过分强调客体的制约性等。另外,许钧(2003)、胡庚申(2004)都有相关专著。穆雷、蓝红军(2011)指出2010年“译者”和“译者主体性”是普通翻译研究中两个出现频率较高的主题词。

3.2 译者主体性的内涵

很多学者对译者主体性都有各自理解。许钧指出“所谓译者主体性,指的是译者在翻译过程中体现的一种自觉地人格意识及其在翻译过程中的一种创造意识。”查明建认为“译者主体性是指作为翻译主体的译者在尊重翻译对象的前提下,为实现翻译目的而在翻译活动中表现出来的主观能动性或创造性,其基本特征是翻译主体自觉的文化意识、人文品格和文化、审美创造性。”曹明伦认为“译者主体性”是指译者所具有的并在实施翻译行为时加以发挥的主观能动性。可以看出学者都认为“创造意识”“主观能动性”是译者主体性的本质特征,译者主体性贯穿于翻译活动的全过程,不仅体现在译者对作品的理解、阐释和语言层面上的艺术再创造, 也体现在对翻译文本的选择、翻译的文化目的、翻译策略等方面。这种主体意识直接影响着整个翻译过程,并影响着翻译的最终结果。

译者主体性在翻译过程中具有重要作用。译者作为翻译的主体必须最大限度地发挥主观能动性。但译者主体性的发挥是有底线的, 有的译者遇到自己读不懂的或不好译的就跳过或略去不译,或存在漏译等现象,他们误认为这就是译者主体性的体现, 那么其主观能动性的发挥结果可想而知。翻译应当忠实于文本的原意, 因为“信”是翻译的底线。坚持翻译实践是检验翻译是否正确的唯一标准,不能一味发挥译者的主体性,想当然或断章取义来翻译。要最大限度发挥主观能动性并不意味着译者有绝对的自由,可以胡译乱译, 相反译者能动是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