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口述历史”努力不当“小女孩”

合集下载

口述历史的范文

口述历史的范文

口述历史的范文口述历史。

我曾听到一位老人讲述了一段关于他亲身经历的历史故事。

那是在二战期间,他还是个年轻的士兵,被派往前线执行任务。

在那段时间里,他经历了许多艰难困苦,也见证了战争给人们带来的痛苦和伤害。

他说,当时的战场上处处都是死亡的气息,士兵们时刻都在面临着生命的危险。

他们经常要在枪林弹雨中前进,时刻准备着面对敌人的袭击。

他们的任务是要守卫阵地,保护自己的国家免受侵略者的侵害。

在那段时间里,他们的生活是极其艰苦的。

食物和水都是非常紧缺的,士兵们经常要忍饥挨饿,甚至有时候连一口水都喝不上。

但是即使在这样的环境下,他们依然坚守着自己的岗位,不畏艰险,不惧危险。

在战争中,他们经历了许多次激烈的战斗。

他们用自己的鲜血和生命捍卫着自己的国家和家园,为了保卫自由和和平,他们付出了巨大的牺牲。

他们的战友们在战场上牺牲,他们的家人们在家中等待,他们的国家在战火中摧毁。

但是他们依然坚定地站在了自己的岗位上,为了自己心中的信念,为了自己的国家和人民,他们英勇地战斗着。

在那段时间里,他见证了太多的痛苦和伤亡。

他的战友们一个个倒下,他的家乡被摧毁,他的亲人们在战争中失去了生命。

但是他依然坚信,只有战胜了敌人,才能换来和平和安宁。

他说,那段时间里的每一天都是充满了希望和坚定的信念,他们相信自己所做的一切都是为了更美好的未来。

最终,战争结束了,胜利属于了他们。

他们打败了侵略者,保卫了自己的国家,换来了和平与安宁。

但是战争留下的创伤却依然在他们心中。

他们失去了太多的战友和亲人,他们的心灵深处留下了永远无法愈合的伤痕。

听完老人的讲述,我深深地感受到了战争给人们带来的痛苦和伤害。

战争不仅仅是战场上的硝烟和鲜血,更是无数家庭的破碎和无尽的悲伤。

我们应该珍惜和平,远离战争,让世界充满爱和和平。

愿战争永远不再发生,愿和平永远长存。

新媒体时代下口述历史的传播

新媒体时代下口述历史的传播

新媒体时代下口述历史的传播口述历史是指通过口头传播的方式来记录和传承历史的一种方式。

口述历史不同于书面的历史文献,它更加贴近生活,更加贴近人们的情感和记忆。

口述历史可以是个人的亲身经历,也可以是家族、社区、乃至整个民族的历史。

通过口述历史,我们可以了解到那些在正式历史中鲜为人知的细节和故事,可以感受到历史的真实和生动。

在新媒体时代,口述历史的传播方式也在发生着变化。

传统的口述历史是通过口头传播的方式进行传承,受限于时间和空间,传播范围较为有限。

而随着新媒体的出现,口述历史可以通过网络、社交媒体等平台进行传播,不再受限于时间和空间的限制,可以跨越地域和国界,使得口述历史的传播范围变得更加广泛。

新媒体对口述历史传播的影响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新媒体为口述历史的传播提供了更加广阔的平台。

通过互联网,人们可以在不同的社交媒体平台上分享自己或他人的口述历史,使得口述历史得到了更广泛的传播和接受。

新媒体的互动性和参与性也为口述历史的传播带来了新的可能。

通过互联网,人们可以在评论、点赞、分享等方式参与到口述历史的传播中,形成了一个多元化的传播网络。

新媒体还可以利用多媒体的特点来丰富口述历史的表现形式,例如通过图片、视频、音频等形式来展现口述历史,使得口述历史得到了更加生动和直观的表现。

口述历史传播的未来展望,需要新媒体平台、口述历史记录者、传播者和接受者等各方的共同努力。

新媒体平台需要加强口述历史传播的监管和引导,提高口述历史的真实性和可信度。

口述历史记录者需要加强自身素质和能力的提升,提高口述历史的记录和传承水平。

传播者需要加强对口述历史的筛选和解读,提高传播质量和影响力。

接受者也需要加强对口述历史的接受和理解,形成对口述历史的尊重和关注,使得口述历史的传播得到更广泛的认可和支持。

在新媒体时代,口述历史的传播方式正在发生着变革和创新。

新媒体为口述历史的传播提供了更加广阔的平台,使得口述历史得到了更广泛的传播和接受。

妇女排后代的“口述历史”

妇女排后代的“口述历史”
革命博物馆。
在博物馆“坚持三年游击战”展区,讲解员满怀深
பைடு நூலகம்
王亚丽
个故事加以整理,供大家分享。
女英雄的新消息
女英雄张敏的二孙子曾祥有介绍了张敏的情况。
张敏 1904 年出生,1968 年 7 月病逝,终年 64 岁。
情地介绍:1934 年 11 月,红二十五军长征后,在金寨
1929 年 2 月,张敏带着 6 岁的儿子曾繁清(绰号小团
来搜山了!张敏背着大家,含泪将女儿的小嘴紧紧地
据说,
当年在金刚台上捂死的还不只一个小孩。
按在自己的乳头上,就这样捂着、捂着……敌人走了,
张敏的公公叫曾耀先,1873 年出生,1929 年 6 月
战友们安全了,伤病员们没事了,但这个刚刚来到人
在固始县段集窑沟被捕后被团匪活活打死,安葬在段
世才 6 天的幼小生命却永远地离开了亲人。当同志们
县金刚台上,活跃着一支特殊的红军队伍——妇女
长)随丈夫曾少甫参加革命。开始,她和娘家的哥哥
排,她们吃野菜、嚼草根、穿密林、卧冰雪,机智勇敢地
张泽礼、嫂子晏永香等在商(城)固(始)边区的苏仙
同敌人周旋,克服了难以想象的困难,保证了革命红
石、窑沟、杨山煤矿、汤家汇、铁冲等地开展革命活动。
旗始终高高地飘扬在大别山上!今天,我重点向领导
子弹。1986 年病逝时,李晓明还寄来了挽幛:
“为革命
奋斗终生后世楷模,
继遗志献身四化誓展宏图”

送小生命的离去。当史玉清带着“小团长”回来后,儿
张敏的儿子曾繁清生有 6 个子女。老大曾祥启
子看到妹妹紫青的脸蛋,一动不动,就问妈妈:
“ 妹妹
1951 年生,1968 年参军;老二曾祥有 1956 年生,1976

口述历史的范文

口述历史的范文

口述历史的范文
口述历史。

在这个世界上,有太多的历史被遗忘,被掩埋,被淡忘。

而口述历史,就是那些被遗忘的历史的见证者,他们用自己的口述,将那些曾经的辉煌和悲伤传承下来,让后人能够了解和记住。

我曾经听到过一个关于口述历史的故事,那是一位老人在讲述他年轻时的故事。

他说起了二战时期的德国,那个时候,整个国家都笼罩在战争的阴影之下。

他回忆起了那些被炮火摧毁的城市,那些被战争摧毁的家园,那些被战争夺去生命的亲人。

他的口述让我仿佛看到了那个年代的恐惧和绝望,也让我明白了战争给人们带来的痛苦和伤痕。

还有一次,我听到了一位老人在讲述自己的童年。

他生活在一个贫困的农村,家里条件很艰苦。

他说,那个时候,吃一顿饭都是一件奢侈的事情,家里人常常为了一点点吃的而争吵不休。

他的口述让我感受到了那个时代的贫困和艰辛,也让我明白了生活的可贵和珍惜。

口述历史,就是这样,它让我们能够通过别人的口述,去了解那些被遗忘的历史,让我们能够感受到那些被淡忘的情感。

口述历史,是一种传承,是一种承载,是一种记忆。

在现代社会,口述历史依然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随着时间的推移,那些经历过的人们逐渐老去,他们的口述也成为了我们了解历史的重要途径。

因此,我们应该珍惜口述历史,尊重口述历史,让这些历史的见证者能够继续传承下去。

口述历史,是一种珍贵的宝藏,它让我们能够了解那些被遗忘的历史,让我们能够感受到那些被淡忘的情感。

口述历史,是一种传承,是一种承载,是一种记忆。

让我们一起珍惜口述历史,让那些被遗忘的历史得以传承,让那些被淡忘的情感得以感受。

最小的女红军幼儿故事

最小的女红军幼儿故事

最小的女红军幼儿故事最小的女红军幼儿故事在1934年,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红军队伍开始了艰苦的长征。

随着政治和军事形势的逐渐恶化,逃难途中的红军队伍日渐疲惫,格外需要人们的爱心和关注。

这时,一个年龄只有5岁的小女孩加入了红军,成为了中国革命战争史上最年轻的红军战士。

这个小女孩名叫刘胡兰,她出生在1933年,家住在河南省新乡县大峪沟村。

当她只有3岁的时候,父母因为赣南事变的影响,来到了陕西省南部,开始了奔波流浪的生活。

虽然生活困苦,但刘胡兰的父母以家训“要有良心,敢于斗争”来教育孩子,她从小就有着大义与勇气的品质。

在长征途中,刘胡兰的父母和哥哥先后为革命献出了生命,她只能依靠其他红军战士的帮助生存下来。

一天,她看到有红军士兵在洗脚,就像模仿他们,脱下鞋子跑到河边洗脚。

这让红军士兵看到了她,觉得她很可爱,赞扬她是个小勇士。

刘胡兰被他们的夸赞感动了,从此开始半伏在红军队伍中,给战士们递茶、擦鞋、背水、照顾生病的伤员等等。

红军队伍不断前行,遭受了许多严峻困难,食不果腹,随时面临着生命的威胁。

即使如此,刘胡兰也没有放弃。

有一天,她跟随红军队伍进入了一个叫做苏区的地方,遇到了抗日战争爆发后的新几个月。

她见到了红军队伍武器不足,粮食每餐只能喝稀饭,不再有人帮忙给战士做饭。

面对困难,刘胡兰毫不退缩地走向战斗。

她学会了用稻草和薪柴做火,为前来受伤的红军士兵治疗伤口,当伤员吃不了饭时,她跑进军营询问煮开水的时间,然后把米粉加入沸水中搅动,制成了米粉汤。

尽管红军队伍已经形势严峻,但刘胡兰作为最小的女红军幼儿,永远会在战士中保持她的微笑、勇气和积极的生命态度。

无论遇到任何困难,她总是站在与人同行、互助互爱的立场上,这正是革命精神的基石。

后来,在1938年的一次埋伏战中,她为了保护步枪而英勇牺牲,年仅6岁。

刘胡兰虽然离我们很遥远,但她勇敢的事迹历久弥新、感人至深。

她是一个伟大的战士,用自己的生命践行了革命理想。

她的故事象征着中国共产党领导下人民的伟大长征,也是国家的鲜血史。

口述历史文稿(黄凤仪)

口述历史文稿(黄凤仪)

口述历史文稿俗话说“读史可以明智,读史可以明兴亡,读史可以知更替。

”我认为历史就像一面镜子,透过它,我可以了解到许多事情,且能从中吸取经验、教训。

从小我就对历史很好奇,但一直没有去问个清楚,直到有一天吃晚饭的时候——我慢吞吞地吃着饭,一口一口嚼的津津有味。

妈妈看着我吃东西的样子,竟有几分羡慕,她回忆起以前的日子便娓娓道来。

她是家中的老二,有一个姐姐,四个妹妹和唯一一个家中的宝贝——弟弟。

大家都偏爱弟弟,什么好吃的都让给他吃,当然,因为家里孩子多,家中又贫穷,说是好吃的,也只是一碗带点米的粥。

家里十分小,到处都有幽黑的角落,那角落看起来脏兮兮的,所以没什么人会靠近,但若是不小心走进了,你便会看到灰溜溜的蜘蛛网随着风颤了那么几下沾满灰尘的角落里甚至透出了几分阴森。

她也还记得自己那瘦弱的最小的妹妹——被送走的时候,我妈妈当时靠在门口,听着那父母的谈话“现在还有那么多孩子要养,实在养不过来呀,这该如何是好呀?”沉默一会,“要不……把孩子送人了吧……”到第二天清晨,她听到的只是小妹妹不舍的哭声,越来越远……再然后,她第一次吃到了一碗稍微多一些米的粥,但是,她害怕,害怕下一个被送走的会是她自己。

不过,之后再也没有人被送走了。

一天,她去上学,太阳射下第一缕阳光时她就起床开始干活了。

那时,为了夺取父母的欢心,为了不被送走,她干活干得特别卖力,接着拿着一根小番薯边吃边想学习的内容边奔向学校。

下午放学归来,她又帮着父母干活,夕阳那金灿灿的余晖洒在了她那小巧而轻盈的身躯上,她轻拭额前的汗珠,拖着疲惫的身子回家吃饭。

当她气喘吁吁地坐在饭桌前时,她是多么希望有一碗盛着许多米的粥上面浮着一层薄薄的猪油、碎肉和菜末。

她,看到了桌前的那碗粥,心中洋溢着欣喜、渴望和幸福。

她捧起碗,用另一只手抓住那有着残缺的口的勺子在碗里搅动、捞着,她的手是那么的酸痛,但她执着地打捞着——一粒米都没有,她抿了抿干皱的唇抽搐着,颤抖着,她酸涩的泪沁进了那粥里。

口述历史的范文

口述历史的范文

口述历史的范文口述历史。

在我们的生活中,历史无处不在。

它是我们过去的经验和教训,也是我们未来的指引和启示。

口述历史是一种传统的历史记录方式,通过口头传承,将历史故事一代一代地传承下来。

今天,我将向大家口述一段我所了解的历史故事。

让我们回到几百年前的中国古代。

那个时候,中国是一个封建社会,国家由一个皇帝统治,人民生活在严格的等级制度下。

在那个时代,有一位伟大的思想家和教育家,他的名字叫孔子。

孔子提出了许多关于道德、政治、教育等方面的理论,对中国古代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孔子出生在一个贵族家庭,但他的家庭并不富裕。

他从小就对学习和思考充满了兴趣,对于社会的不公和人民的疾苦也深感痛心。

他立志要改变这种现状,让人民过上更好的生活。

于是,他开始了他的求学之路,四处游历,向各地的名师学习。

在他的一生中,他创立了儒家学派,提出了“仁、义、礼、智、信”等一系列重要的思想,成为了中国古代思想史上的巨人。

孔子的思想对中国古代的政治、教育和社会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他主张“仁者爱人”,强调人与人之间的亲情和友情,提倡“礼”来规范人们的行为举止。

他还提出了“君子”和“小人”的区别,认为只有具备高尚品德和道德修养的人才能担任重要的职责和领导地位。

这些思想成为了中国古代社会的主流价值观,影响了几千年的中国社会和文化。

除了在思想上的贡献,孔子还在教育方面有着重要的影响。

他提倡“以教育教化人民”,认为只有通过教育,才能使人们具备高尚的品德和道德修养。

他还主张“因材施教”,即根据学生的不同特点和能力,采取不同的教育方式和方法。

这些教育理念对中国古代的教育制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也为后来的教育改革提供了重要的借鉴和启示。

总的来说,孔子是一位伟大的思想家和教育家,他的思想和理论对中国古代的政治、教育和社会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他的思想被后人传颂不衰,成为了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为后人提供了宝贵的精神财富。

通过口述历史,我们能够更加深入地了解和传承这些宝贵的历史文化,让我们珍惜历史,传承文明,共创未来。

口述历史的演讲稿范文初中

口述历史的演讲稿范文初中

大家好!今天,我站在这里,想和大家分享一段口述历史的演讲。

口述历史,是一种记录和传承的方式,它让我们能够穿越时空,聆听那些曾经发生的故事,感受那些鲜活的历史人物和事件。

下面,就让我带领大家一起走进那段充满传奇色彩的历史。

题目:口述历史——铭记那段不能忘却的记忆一、引言口述历史,顾名思义,就是通过口头讲述的方式,将过去发生的事件、人物和经历记录下来。

在我国,口述历史有着悠久的历史,它不仅是一种文化传承的方式,更是我们了解历史、铭记历史的重要途径。

今天,我要讲述的,是一段发生在上世纪三十年代的红色故事——红军长征。

二、红军长征的历史背景1. 时间背景:1934年10月,红军第五次反“围剿”失败,被迫进行战略转移。

2. 地理背景:长征路线从江西瑞金出发,途经福建、广东、湖南、贵州、云南、四川、甘肃、陕西等十多个省份。

3. 历史背景:当时,国民党反动派对红军进行围追堵截,红军在长征途中面临着极其艰苦的生存环境。

三、红军长征的艰辛历程1. 四渡赤水:红军在长征途中,四渡赤水河,巧妙地避开了敌人的追击,为长征的成功奠定了基础。

2. 过草地:红军在长征途中,历经艰难险阻,翻越雪山,穿越草地,最终成功突破敌人封锁。

3. 遵义会议:1935年1月,红军在遵义召开会议,确立了毛泽东在党和红军中的领导地位,为长征的胜利指明了方向。

4. 胜利会师:1936年10月,红军三大主力在甘肃会宁胜利会师,长征胜利结束。

四、红军长征的历史意义1. 红军长征是一次伟大的革命壮举,它展示了中国共产党和红军的坚强意志和英勇斗争精神。

2. 红军长征为我国革命事业的发展奠定了基础,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提供了宝贵的精神财富。

3. 红军长征的历史经验,对于今天我们党的事业仍然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

五、口述历史的传承与弘扬1. 讲述红军长征的故事,让我们铭记历史,传承红色基因。

2. 通过口述历史,让更多的人了解长征精神,弘扬长征精神。

3. 将口述历史与学校教育相结合,让青少年从小树立正确的历史观、民族观、国家观。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键入文字]
“口述历史”努力不当“小女孩”
历史本来就是说出来的,2500 年前都是这样的,太史公在《史记》中也引用了大量的口述者说。

今天,口述史学重新面世。

历史是当事人的感受,不是后人的评价口述史学是新流派,可以歌哭,可以品味,可以感受,可以动情……一个人的一张嘴有时顶过几十个学院的国家阵容。

口述历史由美国哥伦比亚大学在上世纪70 年代发端,近来风靡全世界的史学界,这几年也波及中国。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去年底推出《口述历史》丛刊和《口述自传丛书》,大大小小,十几本书册,可以说是中国的“首创”。

口述历史近似于中国传统上的“野史”。

中国传统史学中向来有“正史”与“野史”之分,相较而言,由于“正史”“涂饰太厚,废说太多,所以很不容易察出底细来”;但“如看野史和杂记,可更容易了然了。

因为他们究竟不必大摆史官的架子”(鲁迅《华盖集》)。

有人极而言之,历史教科书是一种政治上深思熟虑的结果,而不是真历史,这点在中国尤甚,或者说它只提供了普遍的概念、现象,而没说出一个人在历史中的感受。

感受才是真历史,就像我们极力说某段历史不好,而生活在其中的人却感觉幸福,那段历史好也不好?其实,历史是当事人的历史,而不是后人评价的结论。

这也与当前汹涌世界的人性人文大潮相吻合。

不管光彩还是肮脏,都是历史口述史学在中国发展很快,参与者不但有史学工作者,也有新闻记者、作家和社会学、人类学、民俗学等学科的学者,成了学术界的一种时髦。

中国社科院上月刚成立了口述史学中心,其他研究单位和院校也准备涉及。

这里面有巨大的市场。

因为读者喜爱口述历史,它强大的可读性湿润丰厚了干瘪的历史,与近来风靡全球的纪实作品热汇在一起,形成了对虚构文学的巨大冲击。

口述历史对中国有特殊的意义。

中国社科院的专家说:“单凭文献研究20 世纪的中国历史,局限性很大。

许多重要的事件,没有留下文字记载;许多重要的档案尚未开放,就是专业研究者也不得随意查阅;从某种意义上说,研究20 世纪的中国历史,难度甚至大于研究19 世纪以前的中国历史。

寻找历史事件当事人进行口
1。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