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校史展览解说词

合集下载

校史解说词(详)

校史解说词(详)

校史解说词各位同学:大家好!欢迎来到林启恩纪念中学校史室参观。

林启恩纪念中学是印尼爱国华侨林如光先生1986年捐资兴建的一所侨资公立学校,1987年9月招收第一届学生。

开办时是一所完全中学,有高中,也有初中。

从2000年开始,只招收高中学生。

现在是汕尾市重点高级中学,被评为广东省一级学校、广东省普通高中教学水平优秀等级学校、广东省现代教育技术实验学校、广东省安全文明校园、全国绿色学校和全国群众体育先进单位。

创办以来,受到各级领导的亲切关怀,党和国家领导人宋平、谢非、叶选平等曾先后亲临学校视察、指导工作。

办学30多年来,林启恩纪念中学实现了从完全中学向高级中学的转变,从一般学校发展到办学条件先进、信息技术一流、高考成绩突飞猛进、艺体教育渐成特色的省一级学校。

在发展中,学校积淀了厚重的办学文化,积累了丰富的办学经验。

以人为本的管理风格促进了和谐发展办学环境的形成;自强不息追求进步的传统,为学校的持续发展提供了精神动力;稳定的师资队伍成为学校持续发展的根本保障;现代信息技术的普遍应用,推动了教学方式、学习方式的变革;艺体教育优势突出,成为学校一大办学亮点;高考成绩不断上升,办学影响逐渐扩大。

这些,为学校的可持续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首先,大家看到的是一组林如光先生的图片。

林如光先生,是林启恩纪念中学创办人,原籍广东陆丰,生活在印尼,年少丧父,白手起家。

为纪念他的父亲,1986年,林如光先生回到家乡,捐建了一所用父亲的名字来命名的学校——林启恩纪念中学。

筚路蓝缕,玉汝于成。

校史室中第一部分的图片是建校初期,启恩人艰苦创业的情形。

这些照片还反映了中央及省市领导关心我校办学以及来学校视察的情况,包括林如光先生与党和国家领导人叶选平、李瑞环、张德江等合影的照片。

1992年,曾任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中共中央组织部部长的宋平同志来到林启恩纪念中学,关心学校的建设,为我校师生留下“为国成长”的珍贵题词。

学校在校园醒目的地方和每个课室挂有校训“好学力行,敬业乐群”,学校大厅前贴有“勤学守纪,文明进取”校风警句,学校的办学理念为“启智增能,崇德承恩”,其中,“崇德承恩”涵盖了学校的德育理念。

学校校史解说员发言稿范文

学校校史解说员发言稿范文

大家好!我是今天校史解说员,很荣幸能够站在这里,向大家介绍我们学校的辉煌历程和独特魅力。

首先,请允许我带领大家回顾一下我们学校的发展历程。

我们的学校始建于(年份),自创立以来,历经风雨,砥砺前行,如今已经走过了(年数)个春秋。

在这漫长的岁月里,学校始终秉持着“(学校校训)”的办学理念,培养了一批又一批优秀人才,为我国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做出了重要贡献。

接下来,让我们一同走进校史馆,感受学校的百年沧桑。

(一)历史沿革在学校的历史长河中,我们学校历经多次变迁。

从最初的(创办时的名称)到如今的(现用名称),每一步都凝聚着前辈们的智慧和汗水。

在这里,我们要感谢那些为学校发展默默奉献的先驱们,是他们开创了学校的辉煌。

(二)校园风光走进校园,我们会被这里的美丽风光所吸引。

绿树成荫,鸟语花香,宽敞明亮的教室,设施齐全的实验室,还有那充满文化气息的雕塑和建筑。

这里不仅是我们学习知识的地方,更是我们心灵的港湾。

(三)办学特色我们的学校以(学校特色)为办学特色,致力于培养具有(学校培养目标)的人才。

在这里,同学们可以充分发挥自己的特长,全面发展,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

(四)杰出校友学校的发展离不开一代代杰出校友的鼎力支持。

在这里,我要向大家介绍几位杰出校友的事迹,让我们共同感受他们的风采。

(五)未来展望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我们学校将继续秉承“(学校校训)”的办学理念,以更加坚定的信念,更加务实的作风,为培养更多优秀人才,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努力奋斗!最后,祝愿我们的学校繁荣昌盛,祝愿老师们身体健康,祝愿同学们学业有成,前程似锦!谢谢大家!。

校史馆讲解稿

校史馆讲解稿

校史馆讲解稿走进校史馆,就仿佛走进了一条时光的隧道。

这里的每一个角落,每一件展品,都好像在诉说着学校的故事,就像老家的长辈在给你念叨过去的事儿一样亲切。

你看那一张张泛黄的照片,不就像我们小时候的旧相册吗?它们记录着学校一路走来的点点滴滴,那些曾经的辉煌时刻,那些让人难以忘怀的瞬间。

看着照片上的前辈们,一个个精神抖擞,充满了朝气,就好像看到了当年的自己,也是这般的青春年少,这般的对未来充满了希望。

还有那些古老的教具、书本,它们虽然已经破旧不堪,但却承载着无数人的回忆和梦想啊。

这可不就像家里传下来的老物件儿,虽然可能用不上了,但就是舍不得扔掉,因为那里面有太多的情感和故事。

再看看那些荣誉证书和奖杯,哇塞,那可真是让人眼前一亮!这就像是我们小时候得到的小红花,只不过这些是放大版的、超级厉害的小红花。

它们是学校的骄傲,也是每一个为之奋斗过的人的骄傲。

走在校史馆里,你会时不时地发出惊叹,就好像发现了什么宝藏一样。

这里有太多的惊喜等待着你去挖掘,去感受。

你能想象得到吗,几十年前的学长学姐们是怎样在这里度过他们的青春时光的?他们是不是也和我们现在一样,有着自己的梦想和追求,有着自己的喜怒哀乐?校史馆就像是学校的心脏,虽然它不会跳动,但却充满了生命力。

它让我们知道了自己从哪里来,要到哪里去。

它让我们更加珍惜现在的学习时光,更加努力地去追求自己的梦想。

这里的一切都是那么的真实,那么的亲切。

没有华丽的装饰,没有浮夸的言辞,只有最朴实的故事和最真挚的情感。

这不就是我们一直追寻的吗?这不就是我们心中的那个温暖的港湾吗?当你离开校史馆的时候,你会发现自己的脚步变得更加坚定,自己的内心变得更加充实。

因为你已经从这里汲取了力量,找到了方向。

校史馆,就是这样一个神奇的地方,一个让你永远也忘不了的地方。

所以啊,大家可一定要好好地去感受一下校史馆的魅力,相信我,你绝对不会后悔的!。

永兴一中校史解说词(精简版)

永兴一中校史解说词(精简版)

校史解说词尊敬的各位来宾,尊敬的各位校友:欢迎参观永兴一中校史展览馆。

我是解说员***,很高兴为大家服务。

1、校训进入展厅,第一眼看到的就是我们永兴一中的校训。

校训,是一所学校文化传统和办学理念的沉淀。

从省立三女师到永兴一中的漫长岁月里,学校形成了独特的办学风格和基本的传统精神。

1982年,七十周年校庆时,学校把这种风格和精神概括地提炼为“勤、实、严、活”的校训。

(这是校史展览的第一个版块——“校史概略”)2、校史概略永兴一中创办于1912年夏,始称湖南省立第三女子师范学校,校址在衡阳江东岸丁家码头荷花坪。

从衡阳到永兴,从省立三女师到永兴县第一中学,学校曾校址五迁,校名十易,学百年来,学校共培养师范生、高初中毕业生5万余人。

学校曾被誉为“湘南革命摇篮”和“永兴精英人才培养基地”。

(请大家往这边看,这是“先贤志略”版块)3、先贤志略永兴一中于建国前的38个峥嵘岁月里,她哺育了不少志士仁人,为中华民族的解放奋斗不息,直至献出自己的宝贵生命;她也培养了大批学有专长的博学之士,他们为民族的振兴和科学的繁荣贡献了自己的智慧。

(边指图片边作介绍)恽代英、何叔衡、黄克诚、周里、毛泽健、曾志、夏明衡、伍若兰、白薇等都曾此求学或进行革命活动……(正是有了这些先贤前辈,我们永兴一中的历史变得更加厚重。

接下来,让我们一起踏上永兴一中的百年历程,现在大家参观的这一版块是讲述和展示学校历史的“筚路蓝缕”版块)4、筚路蓝缕风雨洗礼,战乱考验,学校早期的历史写满了坎坷与沧桑,革命和办学成了那个学校那个时代两个平行的主题。

“筚路蓝缕”版块所分的“雕刻时光”和“星火燎原”两部分,前者展示的就是学校的办学史,后者展示的就是学校的革命史。

(大家再看这边,这是展示我校建国前后到现在部分优秀学子的一个版块——“桃李芬芳”)5、桃李芬芳由于版面十分有限,加之校友们散居各地,难以收齐信息资料,在这里无法展示每个人的丰采,我们为之深感遗憾和抱歉,我们只好从现有的信息资料中,选取部分校友丰采作为代表来展示。

校史馆讲解稿(3篇)

校史馆讲解稿(3篇)

第1篇尊敬的各位领导、亲爱的老师们、同学们:大家好!欢迎来到我校校史馆,今天我将带领大家穿越时光的长河,一同回顾我校的发展历程,感受学校的精神底蕴。

在这里,我们将见证一代代师生自强不息、勇攀高峰的奋斗历程,共同领略我校百年沧桑的辉煌成就。

一、校史馆简介我校校史馆位于校园内,占地面积约100平方米,分为五个展区,分别是校史陈列区、校领导视察区、校友风采区、校庆活动区和荣誉展区。

馆内收藏了大量的历史文献、图片、实物等资料,旨在全面展示我校的发展历程和辉煌成就。

二、校史馆五个展区讲解1. 校史陈列区校史陈列区主要展示了学校的发展历程,包括学校创建、发展、壮大等阶段。

以下是该区域的详细讲解:(1)学校创建:我校成立于1912年,原名“私立XX中学”,是由一批有识之士发起创办的。

当时,学校以“培养有道德、有才能、有责任心的公民”为办学宗旨,为我国教育事业做出了积极贡献。

(2)发展历程:从1912年至1949年,学校经历了多次变迁,校名也几经更迭。

新中国成立后,学校得到了空前的发展,成为了一所具有影响力的名校。

(3)壮大历程:改革开放以来,我校秉承“以人为本、质量立校、特色强校”的办学理念,不断提高教育教学质量,为国家培养了大批优秀人才。

2. 校领导视察区校领导视察区展示了学校在不同历史时期,党和国家领导人、省部级领导等视察学校的珍贵照片和资料。

以下是该区域的详细讲解:(1)党和国家领导人视察:1978年,邓小平同志视察我校,为学校的发展指明了方向。

(2)省部级领导视察:自新中国成立以来,我校曾多次受到省部级领导的视察,为学校的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持。

3. 校友风采区校友风采区展示了学校在不同领域、不同行业取得突出成就的校友风采。

以下是该区域的详细讲解:(1)科技领域:我校校友中,有两位获得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还有许多校友在国内外知名企业和科研机构担任重要职务。

(2)教育领域:我校校友中有不少人在国内外知名高校、研究机构担任教授、研究员等职务,为我国教育事业做出了巨大贡献。

校史展览馆解说词

校史展览馆解说词

校史展览馆解说词嘿,各位小伙伴们!欢迎来到咱们这超级酷炫的校史展览馆呀!今天就由我这个超级解说员来给大家讲讲咱们学校的那些精彩故事。

一走进这展览馆,哇哦,就好像走进了一条时光的隧道。

看这边墙上的老照片,那可都是咱们学校一路走来的珍贵记忆呢!让我来给你们讲讲其中一张照片背后的故事吧。

那是很多年前的一个冬天,下了好大的一场雪。

学校里到处都是白茫茫的一片,就像一个童话世界。

当时啊,有个调皮的学生,咱就叫他小李吧。

小李看到这么厚的雪,那心里可痒痒了,就想着要搞点事情。

于是呢,他偷偷地在雪地里堆了一个超级大的雪人,还把自己的帽子和围巾给雪人戴上了,那模样可滑稽了。

结果呀,被老师给发现了,老师看着那个雪人哭笑不得,最后呢,也没批评小李,还和大家一起在雪人旁边拍了张合影。

哈哈,你们说有趣不有趣?再看看这边的展品,这些都是学长学姐们当年用过的书本、文具啥的。

每一件都好像在诉说着他们当年努力学习的故事。

这里还有以前的校服呢,虽然款式和现在不太一样,但那也是咱们学校历史的一部分呀。

哎呀呀,这里还有学校举办各种活动的照片呢!运动会上同学们挥洒汗水的样子,文艺汇演上精彩的表演,都让人忍不住感叹,咱们学校的生活真是丰富多彩呀!想象一下,当年的学长学姐们就在这些地方学习、生活、玩耍,他们也和我们现在一样,有着自己的梦想和追求。

而现在,我们也在这里,继续书写着属于我们的校史。

不知不觉就走到展览馆的尽头啦,但校史的故事还在继续。

我们要珍惜现在的时光,努力学习,为学校的未来增添更多的光彩。

好啦,今天的解说就到这里啦,希望大家在这里都能感受到咱们学校的独特魅力和深厚底蕴哟!下次有机会再来呀,拜拜啦!怎么样,小伙伴们,是不是对咱们的学校有了更深的了解呀?嘿嘿,校史展览馆就是这么神奇的地方,让我们一起为学校的明天加油吧!。

校史展发言稿

校史展发言稿

校史展发言稿很荣幸站在这里,为大家介绍我们学校的历史和文化,带大家一起走进我们学校的校史展。

在这个校史展上,我们将以6000字以上的篇幅,向大家全面展示我们学校的发展历程、辉煌成就和校园文化,让大家更加了解我们学校的过去,认识我们学校的现在和未来。

首先,我想从我们学校的建校背景说起。

我们学校创建于19世纪末,是一所百年历史的学府。

当时,我校的创办者是一位教育家,他的梦想就是提供更好的教育机会,培养出更多有才华、有品德的人才。

经过多年的努力,我们学校逐渐成为了当地一所有影响力的学校,并获得了政府和社会的肯定和支持。

在校史展上,我们将通过文字、图片、实物等多种形式,向大家展示学校的发展历程。

我们学校的发展历史可以追溯到100多年前,当时学校只有几间简陋的教室和一些基本的教学设施。

随着时代的变迁和社会的发展,学校逐渐扩建了校舍、改善了教学条件,并引进了先进的教育理念和教育方法。

我们学校的教育质量也逐渐提高,培养出了一大批优秀的毕业生,他们在各个领域都取得了卓越的成就。

在校史展上,我们还将介绍学校的辉煌成就。

在过去的几十年里,我们学校在教育教学、科研创新、社会服务等方面取得了许多突出的成就。

比如,我们学校培养了一位诺贝尔奖获得者,他在自己的领域做出了杰出的贡献。

此外,我们学校还在艺术、体育、科技等领域培养出了许多杰出的人才,他们在各自的领域都取得了世界级的成就。

这些辉煌成就是我们学校一直以来努力的结果,也是我们自豪的资本。

除了发展历程和辉煌成就,我们学校的校园文化也是校史展的重要内容之一。

我们学校一直注重培养学生的文化素养和核心价值观,通过丰富多样的校园文化活动,让学生们培养出健康的兴趣爱好、积极向上的心态和良好的人际关系。

比如,我们学校每年都会举办文化艺术节,让学生们展示自己的才艺;我们还有各种社团和俱乐部,让学生们有机会参与各种兴趣小组和团队活动;此外,我们学校还注重培养学生的公民意识和社会责任感,组织各种志愿者活动和社会实践,让学生们亲身体验社会,锻炼自己的能力。

校史展室解说词

校史展室解说词

校史展室解说词欢迎各位来到我们学校的校史展室,在这里,我们将一同探索学校百年的历史,感受着这座学府的辉煌与变迁。

我们学校的校史,是一部奋斗与拼搏的史诗,也是一幅孕育着希望与梦想的画卷。

第一章:百年初创回想起我们学校建校的初衷,它将带您踏入到一个崭新时代的开始。

1919年,数位教育家在这片热土上创立了这所学校,以为社会培养优秀人才为使命。

正是这份使命感的激励下,学校一步一个脚印地走过了百年的征程。

第二章:校园文化一个学校的文化是它的灵魂,是它不断创新与发展的动力。

在这个章节中,我们将会介绍学校的丰富多元的校园文化。

学生的艺术团队在大大小小的演出中展现着学校的活力和魅力。

无论是音乐、舞蹈、戏剧还是美术,都在校园中成为了学生们探索自我、锻炼才艺的独特平台。

第三章:学术卓越在这个章节中,我们将会一起了解学校在学术领域的卓越成就。

多年来,学校不仅汇聚了大批优秀的教师,还秉承着创新与实践的教育理念,培养出一代又一代的杰出学子。

学校的科研实力也备受瞩目,多个学科在国内外产生了重大的学术成果和影响力。

第四章:社会责任学校一直以来都致力于承担着社会责任,践行社会公益。

这一章节将带您了解学校与社会互动融合的点滴,学校积极倡导绿色环保、公益慈善等社会价值观念。

我们也将会分享学生们参与社区服务、关怀弱势群体的事迹,这一切是学校秉持着培养全面发展人才的初心。

第五章:校友风采校友是学校发展历程中闪耀的明星,许多优秀校友的事迹也为学校的发展增添了无数的荣光。

在这一章节中,我们将为您介绍一些学校优秀校友的事迹,他们不仅在各行各业取得了卓越的成就,还一直保持着对学校的热爱和支持。

第六章:展望未来在这最后一章,我们将一同展望学校的未来。

学校将继续秉持着初心,迎接着新的挑战和机遇。

我们坚信,学校将会继续为社会培养更多的优秀人才,为国家的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

感谢各位能与我们一同走进校史展室,体验百年辉煌的学府风采。

学校的辉煌历史离不开前辈们的努力和付出,也需要我们继续努力去开创和传承。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学校史展览解说词各位读友大家好,此文档由网络收集而来,欢迎您下载,谢谢前言新郑二中是一所在本市历史最悠久,并具有光荣传统的中等学校。

她是新郑人才的摇篮,新郑现代文明科学的传播地。

近一个世纪以来,她追随着中国现代化的艰辛历程,风风雨雨中,艰难跋涉,铸造了自己光辉灿烂的历史。

自建校以来的90年间,在播撒革命火种、宣传革命真理、培养革命干部和科学技术人才、传播科学文化知识等多个方面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1909年,新郑二中的前身——新郑县立甲中蚕桑学校冲破落后愚昧的重重阴霾,诞生于轩辕故里,给新郑这块古老土地带来了现代科学文明的曙光。

“五四”时期,她高举民主、科学和爱国主义的伟大旗帜,领新郑时代风气之先。

抗日战争时期,她的许多爱国学子,为抵御外侮,抗击侵略,奔赴延安,投笔从戎,有的甚至战死疆场,为国捐躯。

在解放战争和新中国和平建设时期,从新郑二中走出去的学生,更是无愧于母校,为民族振兴、国家兴旺舍身忘我地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历九十春秋桃李争艳,跨廿一世纪鲲鹏展翅。

世事沧桑,岁月峥嵘。

自1909年建校至1999年,新郑二中已走过90年的光辉历程。

值此90周年校庆之际,为使母校的光辉历史彪炳后世,为弘扬母校光荣传统,告慰前贤,激励后昆,继往开来,再创辉煌,特举办此校史展览。

一、基本概况新郑二中始建于1909年,初为新郑县立甲种蚕桑学校,1925年改为新郑县立初级中学,解放后沿用旧名,至1958年改称新郑县第二初级中学。

1975年始招高中班,1979年单设高中至今。

历经90年峥嵘岁月,新郑二中已由1班40名学生、数名教师的蚕桑学校,发展成了拥有28班1800名学生、130多名教职工的设施齐全的誉满中州的现代化学校。

截至1999年,学校占地面积47000平方米,建筑面积15089平方米,绿地面积2460平方米。

办公楼1幢,教学楼2幢,实验楼1幢,学生宿舍楼2幢,餐厅1座,教工家属楼6幢。

教学设施齐全完备,校园环境优雅宜人,是读书做学问的理想场所。

二、光辉历程1、蚕桑学校时期清宣统元年,新郑县立甲种蚕桑学校创建,始设址于城南关大王庙。

堂长刘振华。

民国元年,学堂改称学校,新郑县著名同盟会会员孟庆第任校长。

学校创办之初,即招守旧势力反对,城南绰刘村旧绅刘国臣纠集联庄会捣毁校舍,学校被迫迁至城内南街黉学。

1924年又迁至茨山书院旧址。

蚕桑学校创办时招学生1班40人。

次年又招乙种1班,学生增至80人,后曾办专修科1班1届。

蚕桑学校实行学制,甲种4年,乙种3年,专修科1年。

囿于条件限制,招生一届直至毕业后再招下届。

自1909年至1925年,蚕桑学校毕业学生甲种4班、乙种3班、蚕业专修科1班,共计300多人。

蚕桑学校设校长、学监、庶务,职司管理。

教师须是高等职业专科学校毕业学历。

课程设置依清廷学部规定:普通科目,修身、中国文理、算术、格治、体操、外语、历史、地理;专业科目,蚕体解剖生理及病理、养蚕及制种、制丝、桑树栽培、气候、农学大意、实习。

2、县立中学时期民国十四年,县署改新郑县立蚕桑学校为新郑县立初级中学,简称县立中学。

校长由原蚕桑学校校长刘曾若续任。

自1925年至1949年,县立中学于战乱中辗转迁徙,经受了血与火的洗礼。

抗日战争时期和解放战争时期,学校曾三迁校址,师生于荒野古寺破庙中弦歌不辍,“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

在艰难困苦的条件下,学校为国家培养了许多栋梁之才。

1930年,省立高中有新郑县立中学毕业生54人,省立师范有17人,国立大学有2人,省公、私立大学有6人。

1936年,县立中学36名毕业生参加全省会考,成绩名列全省第一,全部获准免试升入省立高中。

至1948年,新郑县立中学毕业生由省立高中升入大学及专科学校的有200余人,留学日本、美国的4人。

赴美留学博士李兴贤曾于1964年回国访问,受到国务院总理周恩来接见。

3、新郑二中时期1949年,新郑县人民政府把私立苑陵中学和县立师范并入县立中学,成立新郑县初级中学。

1953年,改称新郑县第一初中。

1958年,改称新郑县第二中学。

1969年,下放为城关公社五七中学。

1973年,与城关镇五七中学合并,收归县办,复改称新郑二中。

1975年,始招高中班,成为完全中学。

1979年,单设高中至今。

自解放以来,新郑二中始终坚持社会主义的办学方向,不断探索学校行政管理和教学管理制度,树立了良好的校风、教风和学风,教育教学工作扎扎实实,教学质量稳步提高。

五六十年代,新郑二中曾闻名于开封地区。

七十年代后期,由于“文革”影响,百废待兴,学校拨乱反正,平稳地完成了由初中到高中的过渡。

八九十年代,全校师生奋力拚搏,教育教学质量迅速提高,新郑二中已经跻身于郑州市先进学校的行列。

解放初期,配合党的中心工作进行反帝反封建教育,学校组织师生成立剧社,演出过街头剧《美帝是纸老虎》、《兄妹开荒》,下乡演出过曲剧《穷人恨》、《血泪仇》等文艺节目。

1955年在学生中开展读英雄、学英雄、争取英雄人物模范班活动。

评出一些以吴运铎、卓娅、刘胡兰等英雄人物命名的班集体。

六十年代初,全校师生积极响应毛泽东主席“向雷锋同志学习”的号召,各个班级都组织起了学雷锋小组,学生中形成了刻苦学习、尊老爱幼、助人为乐的良好风尚。

八十年代以来,结合贯彻《中学生守则》广泛开展以四项基本原则为中心的教育活动,开展理想教育、革命传统教育、共产主义思想品德教育。

积极开展争创三好学生和“五讲四美”文明礼貌活动。

促进了党的教育方针的贯彻落实,学生精神面貌发生了显着变化。

县政府命名学校为文明礼貌先进单位。

4、光荣的革命传统1909年,蚕桑学校于创建之始,就同愚昧落后的守旧势力作艰苦的斗争,招致校舍被捣毁,学校被迫迁址。

1919年,“五四”运动爆发后,蚕桑学校的学生积极响应,集会声援,新郑县学生联合会成立,蚕桑学校学生刘曾若被推举为学联负责人。

1926年,共青团员赵以文从省立甲种工业学校毕业回县,到县立中学联系学生张英夫,宣传北伐,作迎接北伐军的准备工作。

1927年5月30日,北伐军进入新郑,县立中学学生积极参与欢迎活动。

1928年,县立中学学生积极参加剪发放足,拆庙宇、毁神像,宣传办新学,演新戏等反封建活动。

遭封建势力忌恨。

4月28日,庙道暴乱,攻陷县城,县立中学校长王宋卿、教师陶雨亭、邹亮五、李绳熙和学生高明理等五人,同县长尹昌烈、教育局长乔梦祥等同时被害。

7月,县立中学第二届毕业生不满校方统治闹学潮,被校方挂牌解散全班。

1931年6月,中共新郑县独立支部在县立中学成立,学生吕戊己任支部书记。

组织读书会,出版“火花”墙报,发动学生深入煤场、菜市进行革命宣传。

十月,县立中学成立抗日救国联合会,教师陈春藤等发动,学生王明道、赵体端等领导,学生上街下乡,宣传抗日,组织募捐。

县商会会长段书灿拒不捐资,学生强令其戴高帽游街。

1933年3月,县立中学党组织暴露,学生党员吕戊己、赵德昌、赵体端、赵继曾、高景贤等被捕入狱,教师陈春藤和学生黄昌五被迫撤离。

全校学生罢课,以示抗议。

1933年10月,中共新郑县委员会建立,县委书记胡兴礼系县立中学1932年毕业生。

1934年春,中共地下党员胡兴礼、李柳堂到县立中学建立反帝大同盟。

发展共青团员,建立共青团新郑县立中学支部,这是新郑县建立最早的共青团组织。

1937年7月,“七七”事变后,县立中学教师张葆和带领学生,深入街巷、农村,演出街头剧《放下你的鞭子》《火中的上海》《最后一计》;教唱《大刀进行曲》《流亡三部曲》等救亡歌曲;发表演说,展览漫画,宣传中国共产党的抗日主张,揭露日军侵华暴行,组织募捐活动,为卢沟桥的抗日勇士募捐棉衣棉被。

11月,县立中学教师张葆和同苑陵中学教师陈新秘密发展民族解放先锋队,建立了分队部,利用寒假组织训练班。

组织受训的学生学习了《反对自由主义》《社会发展史》《土地革命》《五次反围剿》《日本侵华史》《民族解放运动〉等文件。

民先组织后来虽然被国民党郑州专员公署强令解散,但是这些活动培养了一批进步青年,为以后新郑的抗日工作打下了良好基础。

抗战期间,县立中学的许多学生或投笔从戎,奔赴战场;或投奔延安,参加革命。

解放战争期间以及大军南下时,县立中学的学生,更是成批的参加革命,随军南下,解放全中国。

1948年,新郑刚一解放,中共新郑县委书记丁力即派人到县立中学通过地下党员蓝若萍发展青年团员。

有赵翠英、沈桂枝、郭国琏、张淑贞、郭木林、樊思恭等多名青年学生被确定为发展对象。

1949年春,这几名青年学生加入中国新民主主义青年团。

新郑县解放后第一个团支部在县立中学建立,郭国琏任支部书记。

在49、50、51、52这几届学生中,团组织迅速壮大,青年学生追求进步,积极参加革命,蔚然成风。

县立中学的这一代学生大部分参加了革命工作,成为骨干。

他们当中有曾任郑州市委副秘书长的张留记、曾任新郑县委副书记的岳留聚、曾任新郑县检察院检察长的李晓钟、曾任新郑县教育局长的郭国琏;有在五十年代创办新郑报、新郑县广播站,为新郑的宣传工作做出贡献的樊思恭、林中森、高尚宽、戴遂业;还有北京航天航空大学教授韩耀新、河南医科大学教授傅世珍、中央军事科学院教授刘宪庭、高级工程师周国治、李翠娥、杨增录、赵淑梅、许松筠,等等。

三、灿烂现在自改革开放以来,尤其是1993年组成新一届领导班子以来,新郑二中乘风破浪,急流勇进,铸造了更加灿烂辉煌的现在。

学校规模不断扩大,教学设施不断更新,师资水平不断提高,教育教学水平不断攀升新台阶。

现任校长兼党支部书记胡国万同志,具有深厚的教育理论功底和丰富的教学实践经验,具有强烈的现代教育观和教育改革观,办学思路清晰,富有开拓进取精神。

在他的带领下,新郑二中的全体师生,精神面貌焕然一新,形成了“奋发图强,不甘落后,勇创一流”的二中精神。

学校确定下了“解放思想,锐意进取,遵循教育规律,实施素质教育”的办学方向。

近年来,二中的教育教学质量迅速提高,赢得了社会各界的肯定和赞誉。

社会评价誉满中原进入九十年代以来,全校从领导到教师、到学生,团结一心,奋发努力,解放思想,锐意进取,大面积、大幅度地提高了教育教学质量,学校许多方面的工作都取得了可喜的成绩。

学校获得了包括几乎连续十年郑州市教育教学先进单位在内的几十项光荣称号。

学校的办学效益日益提高,社会影响日益增强。

各方面的工作都得到了社会承认,受到新郑60万人民的赞许,引起了各级领导和教育主管部门的重视。

学校开始步入全面健康发展的良性轨道,恢复了新郑县立中学往昔中原名校的风采。

教学设施,齐全完备自八十年代末至今,学校进行了全面的校园、建筑物、教育教学设施改建、扩建、更新等工作,共投资700多万元,其中学校自筹资金300多万元。

99年学校自筹资金200多万元筹建的建筑面积4000平方米的综合楼正在施工。

学校筹建了电教室、微机室、语音室、高标准理化生实验室、音乐教室、画室等现代化教学设施。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