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萤火赵执信》阅读答案
2021年潮州市枫溪区崇礼中学高三语文一模试题及答案解析

2021年潮州市枫溪区崇礼中学高三语文一模试题及答案解析一、现代文阅读(36分)(一)现代文阅读I(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文学特别是叙事文学,有两个基本的构成要件,一个是时间,另一个是空间。
所谓的时间是指什么呢?任何一部叙事文学作品,都必须经历一个时间的长度量。
它必须有起始、发生、发展、高潮、结尾,要经历一个时间的跨度。
作家正是通过时间的变化,来展现人物的命运,并以此表达他的某种道德判断、他对读者的劝告、他提供的意义。
什么是空间呢?空间是在时间变化当中出现的片段,比如场景,画面、人物的装束、衣服、帽子、肖像——包括戏剧性的场面,所有这些都在空间的范围内。
过去的文学,是时间和空间两个部分构成的,这两个部分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
在传统的文学里,空间是永远附属于时间的。
空间不是没有意义,它有意义,但是它的意义从属于时间的意义。
可是到了18、19世纪以后,空间性的东西开始急剧上升,加速繁殖,然后空间性开始慢慢取代时间性,压倒时间性。
在传统的文学里,空间是时间化的;在今天的文学里则相反,时间是空间化的。
而且,空间最后碎片化了。
我们都是碎片化时间的俘虏。
究竟是什么原因造成了文学时空观的巨大变化呢?我认为最根本的原因,在于社会本身发生了变化,因为文学从总体上来说是在模仿这个社会,它是对社会的一种反映。
近代科学带来了巨大的变化,呈现了太多空间。
旅行变得太容易了,你可以随时经历无数个空间。
在旅行当中你不经历时间变化,你经历的是空间,从一个宾馆搬到另外一个宾馆。
碎片化的空间,在以几何级数加速繁衍。
我们一生中经历了无数的事情,这是古人远远不敢想的,这构成了我们物质生活也是文化里非常重要的部分。
但同时,它也造成了另外的后果,就是恍惚中,我们都忘了时间。
有的人也许会说,我们就生活在这样一个空间化的碎片中也挺好。
我自己有时候也很爱读那些空间化的小说,比如说类型化的小说,我喜欢读侦探小说,也喜欢读金庸的武打小说。
2015古诗词鉴赏:清诗鉴赏100例

2015古诗词鉴赏:清诗鉴赏100例目录1.袁枚《夜过借园闻笛》2.林则徐《塞外杂咏》3.吴兆骞《帐外》4.江湜《山寺夜起》5.陈维崧《将去洛阳,灯下感赋》6.黎箭《小园》7.袁枚《秋海棠》8.吴伟业《采石矶》9.柳如是《西湖八绝句(之一)》10.顾炎武《塞下曲》11.袁枚《纸鸢》12.郑燮《淮县署中画竹呈年伯包大中丞括》13.桑调元《五人墓》14.纪昀《富春至严陵山水甚佳(其二)》15.吴景仁《稚存①归索家书》16.宋湘《梅修①重有浙江之行()其二17.史夔《无锡望惠山》18.叶燮《客发笤溪》19.陈文述《夏日杂诗》20.张问陶《出栈》21.戈鲲化《甬上竹枝词》22.袁枚《苔》23. 蒋士铨《湖上晚归》24.钱澄之《夜归》25.郑真《晚望》26.姚范《山行》27.史台懋《春阴》28.王永彬《同友人游青溪》29.王猷定《螺川早发》30.阮江《甬江夜泊》31.王士禛《真州绝句》32. 宋琬《狱中对月》33. 宋琬江上阻风34.厉鄂《晓至湖上》35.龚鼎孳《上巳将过金陵》36.袁枚《推窗》37.袁枚《赤壁》38.祁寯藻②《潜山道中》39.吴嘉纪《落叶》40.姚鼐《淮上有怀》42.郑板桥《小园》43.査慎行《晓过鸳湖》44.徐兰《出关》45.谭敬昭《粤秀峰晚望同黄香石诸子二首(其一)》46.赵执信《晓过灵石》47.赵执信《秋暮吟望》48.施闰章《舟中立秋》49.王士禛《符离吊颍川侯傅公》50.姚鼐《金陵晓发》51.于震《海上吊吴野人墓》52.吴兆骞《帐夜》53.査慎行《自湘东驿遵陆至芦溪》54.徐兰《出居庸关》55.周密《野步》与赵翼《野步》56.张之洞《登采石矶》57.吴伟业《登缥缈峰》59.吴伟业《遇旧友》60.屈大均《壬戌清明作》61.释宗渭《横塘夜泊》62.龚鼎孽《百嘉村见梅花》63.蒋士铨《题王石谷画册玉簪》64. 陈三立《夜舟泊吴城》65.袁枚《马嵬》66.何绍基《山雨》翁卷《山雨》67.宋荦(luò)《邯郸道上》68.黄燮清《广陵吊史阁部》69.吴伟业《送友人出塞》70.赵执信《萤火》71.朱彝尊《度大庾岭》72.张謇《屡出》73.吴伟业《梅村》74.孔尚任《北固山看大江》75.高鼎《村居》76.沈绍姬《寄家人》77.何绍基《素心兰》78.金圣叹《清明》79.袁枚《渡江大风》80.龚自珍《漫感》《己亥杂诗》81.黄燮清《广陵吊史阁部》82.何绍基《山雨》83曹雪芹《对月寓怀》84.查慎行《独游南湖》85.郑燮《题画》86.黄遵宪《日本杂事诗》87.纳兰性德《木兰花令•拟古决绝词》88.陈维崧《别紫云》89.王士禛《高邮雨泊》90.赵执信《归舟》91.姚鼐《出池州》92.陈文述《夏日杂诗》93.赵翼《渡太湖登马迹山》94.蒋士铨《岁暮到家》95.郑燮《山中雪后》96.龚自珍《秋心三首(其三)》97.陈忱《叹燕》98.蒋士铨《岁暮到家》和《归信吟》99. 史台懋《春阴》100.翁格《暮春》1.阅读下面一首清诗,回答问题。
高三语文总复习质量测试现代文阅读练习二及答案解析

萤火宗璞(1)点点银白的、灵动的光,在草丛中飘浮。
草丛中有各色的野花:黄的野菊、浅紫的二月兰、淡蓝的“毋忘我”。
还有一种高茎的白花,每一朵都由许多极小的花朵组成,简直看不清花瓣。
它的名字恰和“毋忘我”相反,据说是叫作“不要记得我”,或可译作“毋念我”吧。
在迷茫的夜中,一切彩色都失去了,有的只是黑黝黝一片。
亮光飘忽地穿来穿去,一个亮点儿熄灭了,又有一个飞了过去。
(2)若在淡淡的月光下,草丛中就会闪出一道明净的溪水,潺潺地流着。
溪上有两块石板搭成的极古拙的小桥,小桥流水不远处的人家,便是我儿时的居处了。
记得萤火虫很少飞近我们的家,只在溪上草间,把亮点儿投向反射出微光的水,水中便也闪动着小小的亮点,牵动着两岸草莽的倒影。
幼小的我,经常在那一带玩耍。
(3)大概是两三岁时,一天母亲进城去了,天黑了许久,还不回来。
我不耐烦,哭个不停。
老嬷嬷抱我在桥头站着,指给我看桥那边的小道。
“回来啦,回来啦——”她唱着。
其实这完全不是母亲回来的路。
夜未深,天色却黑得浓重,好像蒙着布,让人透不过气。
小桥下忽然飞出一盏小灯,把黑夜挑开一道缝。
接着又飞出一盏,又飞出一盏。
花草亮了,溪水闪了。
黑夜活跃起来,多好玩啊!我大声叫了:“灯!飞的灯!”回头看家里,已经到处亮着灯了,而且一片声在叫我。
我挣下地来,向灯火通明的家跑去,却又屡次回头,看那使黑夜发光的飞灯。
(4)照说幼儿时期的事,我不该记得。
也许我记得的,其实是后来母亲的叙述,或自己更人事后的心境罢。
那一晚我在桥头的景象,总是反复地、清晰地出现在我眼前,那黑夜,那划破了黑夜的萤火,以及后来的灯光。
(5)长大了,又回到这所房屋时,我在自己的房间里便可以看到起伏明灭的萤火了。
我的窗正对着那小溪,溪水比以前窄了,草丛比以前矮了,只有萤火,那银白的,有时是浅绿色的光,还是依旧。
有时抛书独坐,在黑暗中看着那些飞舞的亮点,那么活泼,那么充满灵气。
不禁想到《仲夏夜之梦》里那些会吵闹的小仙子,又不禁奇怪这发光的虫怎么未能在《聊斋志异》里占一席重要的地位。
陈与义《萤火》阅读训练

陈与义《萤火》阅读训练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各题。
萤火陈与义翩翩飞蛾掩月烛,见烹膏油罪莫赎。
嘉尔萤火不自欺,草间相照光煜煜。
却马已录仙人方①,映书曾登君子堂。
不畏月明见陋质,但畏风雨难为光。
【注释】①:相传仙人方术,取萤火,裹以羊皮,置土中,马见而鸣,却不敢行。
汉代武威太守刘子南佩戴萤火丸,敌箭不近身,安然脱险。
(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A.首联写飞蛾在月光烛火边翩然起舞,终葬身于灯油之中。
作者深感愧疚,自觉罪无可赎。
写飞蛾是为下文写萤火张本。
B.颔联作者态度鲜明,赞扬萤火不会自欺欺人,会在夜晚的草从间发出煜煜之光,不像飞蛾那样与月烛争辉,自取灭亡。
C.颈联以“萤火却马”、“囊萤映书”的典故来揭示萤火能入仙人之方、登君子之堂的特殊地位,对其赞赏也更进一层。
D.整首诗综合运用对比、用典、托物言志等多种表现手法来抒发作者对萤火的敬佩、喜爱之情,寄托了一定的象征意味。
(2)这首诗尾联寄托了诗人怎样的情感?请结合诗句简要分析。
【答案】【分析】(1)这是一道综合考核诗歌形象、语言、表达技巧和思想感情的题目,几乎涵盖了所有内容,注意结合全诗分析,主要的错误是意象的含义不对,手法不准确,手法的解说和艺术效果分析不对,语言方面主要是风格不正确,内容一般为曲解诗意,答题时注意仔细辨析。
(2)本题考查学生理解诗歌内容,鉴赏作者思想感情的能力。
要在全面理解诗歌内容,结合注解的基础上把握诗人感情。
【解答】(1)A.“作者深感愧疚,自觉罪无可赎”理解错误。
“罪莫赎”说的是飞蛾深感愧疚,不是作者深感愧疚。
故选A。
(2)首先理解尾联的意思,“不畏月明见陋质,但畏风雨难为光”的意思是萤火虫不害怕被明月比下去而显出粗陋的本质,它只害怕被风雨遮蔽了看不到自己的光芒。
尾联写的是萤火虫,但目的不在萤火虫。
然后结合全篇把握写萤火虫的目的,或者借助萤火虫表达的情感,此处托物言志,诗人借助萤火虫的心理描写,来表明诗人相信自己拥有才华,渴望能够发挥自己的才学去报效国家,表达了诗人对朝廷或奸佞埋没人才的担忧以及选贤任能的期盼之情。
2016新课标高考诗歌语言鉴赏

我来判断
星垂平野阔,月涌大江流。 夜雨滴空阶,晓灯暗离室 。 泉声咽危石,日色冷青松。 蜂蝶纷纷过墙去,却疑春色在 邻家。 • 风老莺雏,雨肥梅子。 • 前村深雪里, 昨夜一枝开。
• 思考: 古代诗人一般都注重在 哪些字上下功夫呢?也就是说诗 人炼字,大多锤炼哪一类 的词语?
一、炼动词
南浦别 白居易 南浦凄凄别,西风袅袅秋。 一看肠一断,好去莫回头。 前人认为,“看”字看似平常,实际上 非常传神,它能真切透露出抒情主人公的形 释词 象。你同意这种说法吗?为什么? 描述 答:同意。 看,在诗中指回望。离人孤独地走 了,还频频回望,每一次回望,都令送别的人 肝肠寸断。此字让我们仿佛看到抒情主人公泪 眼朦胧,想看又不敢看的形象。 一“看”字就 淋漓尽其所有致地表现了离别的酸楚。
1.(2015· 高考山东卷)阅读下面的宋词, 回答问题。 卜算子 张元幹[注] 风露湿行云,沙水迷归艇。卧看明河月 满空,斗挂苍山顶。 万古只青天,多事悲人境。起舞闻鸡酒 未醒,潮落秋江冷。 【注】 张元幹,宋代爱国词人。
请对上片前两句中的“湿”“迷” 二字分别作简要赏析。
答案:①“湿”字,描写地面浓重的风露水汽 使行云也充满湿气而显得厚重凝滞,突出了外 在环境的潮湿、阴冷,表现了作者凄凉和沉重 的心情。②“迷”字,描写水面迷蒙的雾气使 归舟迷失了航向,烘托出朦胧、迷茫的氛围, 表现了作者内心的迷惘。
注意:联系全诗
题型3 副词 3.(2014· 高考四川卷)阅读下面的清诗,回答 问题。 秋暮吟望 赵执信 小阁高栖老一枝[注],闲吟了不为秋悲。 寒山常带斜阳色,新月偏明落叶时。 烟水极天鸿有影,霜风卷地菊无姿。 二更短烛三升酒,北斗低横未拟窥。 【注】 “一枝”语出《庄子· 逍遥游》“鹪 鹩巢于深林,不过一枝”。“老一枝”意为 终1)全诗紧扣该词分别用了什么手 法写了什么内容。
2023-2024学年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克拉玛依市白碱滩区八年级下学期期末语文试题

2023-2024学年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克拉玛依市白碱滩区八年级下学期期末语文试题本学期,我们在民俗画卷中,与迅哥儿一起随着归省的母亲,到偏辟的平桥村,在几个少年的撺掇下,伴着皎洁的月光去看社戏;跟随着刘成章的脚步,观看让人叹为观止的安塞腰鼓表演,当震憾人心的鼓声戛.然而止时,一声渺远的鸡啼回响在我们耳畔;跟随吴伯箫暖融融的灯笼火光,畅想烈火燎原的盛况,感受一盏灯笼中蕴含的()。
在科学小品文中,我们与翩然而归的燕子一起迎接草长莺飞的春天,与销声匿迹的昆虫一起迎接衰草连天的冬天;与定期迁徙的大雁一起冲破三月暖流的雾霭.,让寒冷的冬季不再缄.默;与小小的沙砾一起翻越山麓跨越沟壑,破解“海枯石烂”的密码……1. 文段中加点字注音有误的一项是()C.雾霭.(ǎi)D.缄.(jiān)默A.归省.(shěng)B.戛.(jiá)然而止2.下列词语字形正确的一项是()A.偏辟B.震憾C.迁徒D.沙砾3.填入文段中画横线处的成语,最恰当的一项是()A.瞬息万变B.人情世故C.世态炎凉D.风云变幻4. 下列文学文化常识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A.古人对年龄有特定的称谓,《桃花源记》中,“黄发”旧说是长寿的特征,用来指老人,“垂髫”是指古代儿童未束发时自然下垂的短发,后代指小孩。
B.《应有格物致知精神》一文的作者丁肇中,美籍华裔物理学家,获1976年诺贝尔物理奖。
C.“记”是古代一种文体,可记事,如陶渊明的《桃花源记》;可记游,如柳宗元的《小石潭记》;还可以记物,如魏学洢的《核舟记》。
D.《诗经》是中国古代最早的诗歌总集,也是我国诗歌浪漫主义传统的源头。
《关雎》是《诗经》中的首篇,双声叠韵和重章叠句的运用,增强了诗歌的音韵美。
5. 古诗文默写。
读诗文,就是读美景,读自然。
《送友人》中“青山横北郭,(1)___________”的诗句,让我们读到青山的静默、白水的流转,悟出明丽的环境,暗示的是离别;《题破山寺后禅院》中“(2)________,潭影空人心”的诗句,让我们悟出了山光、潭影空寂中的禅意;《小石潭记》中“(3)_________,(4)__________”的句子,让我们读到鱼儿忽动忽静的活泼,体会到了潭水清澈。
赵执信《萤火》阅读答案及翻译赏析

赵执信《萤火》阅读答案及翻译赏析【阅读理解题目】:萤火赵执信和雨还穿户,经风忽过墙。
虽缘草成质,不借月为光。
解识幽人意,请今聊处囊。
君看落空阔,何异大星芒。
[注]赵执信,清代著名现实主义诗人、诗论家、书法家。
其妻舅王士禛,时名满天下。
①崔豹《古今注·鱼虫》:“萤火,……腐草为之,食蚊蚋。
”②处囊:《晋书·车胤传》:(车胤)“家贫不常得油,夏月则练囊盛数十萤火心照书,以夜继日焉。
”①萤火:即萤火虫。
身体黄褐色,腹部末端有发光器官,能发出带绿色的光,白天伏于草丛中,夜晚飞出。
②缘:原故。
③质:性质,本质。
④解识:懂得。
⑤幽人:幽居之人,指隐士。
⑥聊:姑且。
处囊(chǔnáng):放在袋子里。
相传晋人车胤家贫,时常无油点灯,夏日里用白布囊“盛数十萤火以照书,以夜继日焉。
及长,风姿美劭,机悟敏速,甚有乡曲之誉……时惟(车)胤与吴隐之以寒素博学知名于世”(见《晋书·车胤传》)。
⑦空阔:指天地之间。
⑧何异:有什么不同。
大星:形容天空广阔,星宿众多。
芒:光芒。
1.这首咏物诗是怎样描写萤火虫活动的?(2分)2.这首诗整体上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情感?请作简要分析。
(5分)【参考答案】:1.用“赋(铺叙)”写萤火虫在雨中仍执着飞行,穿行于人家的窗户间;在风里它似乎要被吹落在地,却忽又轻盈地越墙而过。
运用细节描写(动作描写),以“风、雨”作陪衬,暗赞萤火虫身虽细小却不畏风雨之意。
(简述荧火虫的活动1分;细节描写或动作描写或赋,1分;衬托1分。
)2.托物言志(比兴手法、象征、比喻)。
/自己独立自主,不肯随人俯仰的孤高兀傲品性,以及必将颖脱而出的坚定的自信心。
(5分)【问题】4.这首诗就题材而言属于诗。
(1分)5.对这首诗的理解不恰当的一项是()(3分)A.首联以拟人化手法描写了萤火虫在风雨中穿户过墙的情形。
B.颔联中“草成质”运用古人“腐草为萤"的说法,表明萤火虫的身世。
潮州市2024学年全国高三冲刺考(一)全国卷语文试题试卷含解析

潮州市2024学年全国高三冲刺考(一)全国卷语文试题试卷注意事项: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答题卡上。
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它答案标号。
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3.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①新冠肺炎疫情发生后,文艺工作者积极投入文艺创作,诗歌、绘画、书法、舞蹈等呈现井喷之势,形成了特殊时期的“抗疫文艺”现象。
②如何深化“抗疫文艺”书写?笔者认为应向中国美学精神礼敬,继承和弘扬中华民族直面灾难的大智大勇、顽强抗争的人文情怀;向抗疫现实靠拢,深入观察和把握党中央坚决打赢疫情防控阻击战的决策部署和显著成效,了解抗疫一线和身边可歌可泣的抗疫事迹,以及普通老百姓的悲欢离合故事;向灾难书写的纵深掘进,努力探寻“抗疫文艺”独特的内在美学意味和特定表达形式,在艺术追求中凸显当代中国“抗疫文艺”的风格特征和艺术气派。
因此,应从“国本、人本、事本、文本”四个方面提高认知把握能力和提升艺术表现水平。
③国本,即一国之本,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根本制度。
“文变染乎世情,兴废系乎时序。
”在观察感悟和艺术反映防控阻击新冠肺炎疫情现实时,应自觉摒弃轻信谣言、恶意抹黑等创作歪风邪气,书写和记录这场举国上下同仇敌忾的疫情防控阻击的人民战争,彰显中国人民“坚定信心、同舟共济、科学防治、精准施策”“同时间赛跑、与病魔较量,坚决遏制疫情蔓延势头,坚决打赢疫情防控阻击战”的中国精神,为国家抗疫奉献艺术力量。
④人本,即以人为本,把人民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放在第一位。
这次疫情来势凶猛、波及面广,直接影响到每个人的生命安全。
艺术触角须与生命关怀、人性美善融入,才可能发现患者、医护人员、志愿者以及隔离在家中普通老百姓的生存状态和思想情绪,尤其是对逝者及其家庭成员的情感抚慰和精神激励,是文艺搭建安抚疏通渠道和体现人道情怀的特殊价值所在。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萤火赵执信》阅读答案
《萤火赵执信》阅读答案
萤火赵执信
和雨还穿户,经风忽过墙。
虽缘草成质,不借月为光。
解识幽人意,请今聊处囊。
君看落空阔,何异大星芒刨。
注释
①“质”即“体”。
②幽人:幽居之人,隐士,这里指清寒读书人。
③落空阔,指飘飞在广阔的夜空。
星芒,指闪烁的星星。
14.这首诗就题材而言属于诗。
(1分)
15.对这首诗的理解不恰当的一项是()(3分)
A.首联以拟人化手法描写了萤火虫在风雨中穿户过墙的情形。
B.颔联中“草成质”运用古人“腐草为萤"的说法,表明萤火虫的身世。
C.颈联用了车胤“囊萤读书”的典故,表明它愿意为读书人而处囊照明。
D.这是一首描写萤火虫的诗,多角度表现萤火虫的形象,语言不事雕琢。
16.阅读全诗,结合具体诗歌内容赏析萤火虫形象。
(4分)
参考答案:
14.咏物15.A
(开头二句没有把萤火虫人格化而是直接描写萤火虫形象。
) 16.“和雨还穿户”两句表现其在风雨中抗争、奋斗的形象;“虽缘草成
质”两句是说萤火虫虽身世卑微,却不趋炎附势的独立精神;“解识幽人意”两句是说明它为人照明、乐于奉献;“君看落空阔”两句则表现其胸怀大志、奋发有为的形象。
诗人借萤火虫赞颂的是正直不阿、自信自强者的人格精神。
(能把握萤火虫的主要特征2分,能结合内容具体分析2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