宁夏民族民间音乐的保护与传承研究

合集下载

宁夏回族自治区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

宁夏回族自治区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

宁夏回族自治区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摘要:一、宁夏回族自治区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的背景与意义1.宁夏回族自治区的文化底蕴2.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的保护与传承3.对当地经济发展和民族团结的作用二、宁夏回族自治区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的种类1.民间文学2.传统音乐舞蹈3.传统戏剧4.传统技艺5.民俗活动三、代表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介绍1.回族“花儿”2.回族服饰3.贺兰石砚制作技艺4.回族婚礼四、宁夏回族自治区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的保护与传承1.政策支持与资金投入2.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的培养与选拔3.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推广与传播五、面临的挑战与展望1.传承人的老龄化问题2.市场化运作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影响3.保护和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未来发展方向正文:宁夏回族自治区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是我国文化瑰宝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独特的民族特色和地域特点。

在长期的历史发展过程中,宁夏回族自治区形成了丰富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这些遗产反映了当地人民的生活习俗、思想观念和审美情趣,具有极高的文化价值和历史价值。

一、宁夏回族自治区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的背景与意义宁夏回族自治区位于中国西北部,是一个多民族聚居的地区,拥有丰富的文化资源。

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是民族文化传承的重要载体,对于传承民族文化、增强民族团结、促进当地经济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

二、宁夏回族自治区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的种类宁夏回族自治区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种类繁多,包括民间文学、传统音乐舞蹈、传统戏剧、传统技艺以及民俗活动等。

这些项目既有深厚的民族文化底蕴,又具有独特的地域特色。

三、代表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介绍1.回族“花儿”:是一种富有民族特色的民间歌曲,歌词内容丰富,旋律优美,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

2.回族服饰:独特的服饰风格,展现了回族人民独特的审美观念和精湛的纺织技艺。

3.贺兰石砚制作技艺:拥有悠久的历史,砚台制作技艺精湛,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

4.回族婚礼:富有民族特色的婚礼习俗,展示了回族人民独特的婚礼文化。

有关少数民族声乐研究与传承

有关少数民族声乐研究与传承

有关少数民族声乐研究与传承少数民族声乐文化是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大力弘扬少数民族声乐艺术,把握少数民族声乐艺术的演唱风格,在传承的过程中保持其本身的民族与特色,是我们对少数民族声乐的研究过程里面临的重要课题。

本文对少数民族声乐的演唱艺术进行了研究,在对其保护、发展、融合和创新的过程中不断繁荣少数民族声乐文化进行了探讨。

标签:少数民族声乐艺术;保护;传播一、少数民族声乐概况众所周知,我国有着悠久的历史,各族人民以自己的辛勤劳动开发和丰富了这片广阔土地,发展了经济,并且创造了我们中国的悠久历史和中国文化。

而各个民族在其历史发展的过程中需要面对不同的生存困难和生活环境,也缔造出了多姿多彩的文化。

我国少数民族声乐艺术和汉族声乐一起经历了历史变迁的各个阶段,从原始社会到各个朝代的更迭。

各少数民族在保留自身特点的根本上也注入了其他民族的声乐元素,形成了多姿多彩的民族声乐文化。

少数民族音乐文化想要活态的传承下来,就必须及时跟上社会发展的脚步,不断吸入新的活力,不要封闭自我,摆脱旧形势,在保持少数民族音乐的“基因”不变的同时,取其精华部分,去其糟粕,将少数民族音乐艺术焕发出新生。

二、少数民族演唱艺术俗话说“一方水土养一方人”,每个民族的各种差异组成了我们丰富多彩的多民族文化。

各族人民的风俗习惯、风土人情、生活方式和语言的不同也形成了我们各具特色的少数民族文化。

所以在民族声乐的演唱声型、嗓子特点、发音方式和润腔处理上都存在着许多不同之处。

例如:(1)土家族。

土家族居住在大山里,由于山多人稀,导致交通不便,人们之间的交流也十分困难。

由于大山的阻挡,人们只能依靠大声呼喊和唱歌的方式来表达感情。

所以在土家族的民族声乐歌唱时气息悠长,音域宽广,旋律起伏跳动较大。

土家族的歌曲听起来音色明亮,唱腔高亢,所以有人赞美“土家族的姑娘唱起歌来,就像百灵鸟的声音一样优美动人”。

土家族的打喔嗬。

土家族在歌唱时音色明亮,在用嗓时音量强大,具有很大的穿透力。

宁夏回族民间乐器“泥哇呜”的传承与发展

宁夏回族民间乐器“泥哇呜”的传承与发展

智库时代 ·221·智者论道宁夏回族民间乐器“泥哇呜”的传承与发展王羿晨(宁夏大学音乐学院,宁夏银川 750021)摘要:“泥哇呜”又称泥吹吹、吹吹子、泥箫、泥娃娃、啊欧子,泥牛埙和牛角箫。

是流行于宁夏回族自治区,尤以是西海固一带的一种回族特色民间乐器。

本文在实地调查与研究的基础上,对回族“泥哇呜”的音乐形式进行了深刻剖析,力求在融合发展的基础上对其发展模式进行探索。

2016年,“泥哇呜”被列为国家级非遗项目名录。

关键词:“泥哇呜”;回族;民间乐器中图分类号:J60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6-4609(2020)15-0221-002进入21世纪之后,尤其是近十年来,中国的经济、社会飞速的发展,城市化进程尤其迅速。

使传统的音乐离我们越来越远。

传统乐器的发展空间越来越小,甚至在空间和时间上面临断层的危机。

而回族的音乐不具备像其他一些民族有着丰富多彩的音乐形式,但是回族音乐一直延续了下来。

如今,在世界文化融合的背景下,我们更应该加大发掘、保护和传承一些具有民族特色的音乐文化。

发展具有自身民族特色的文化有利于中国软实力的发展,同时向世界介绍我们自己的音乐也是全球化的需求。

笔者对回族“泥哇呜”的音乐形式进行了深刻剖析,在融合发展的基础上探索其发展模式。

从而为回族音乐的传承与发展贡献自己微薄的力量。

一、“泥哇呜”的基本概述“泥哇呜”又叫“泥箫”,是流行于宁夏回族聚居乡村里的一种用黄泥制作的民间乐器。

它的产生是勤劳勇敢智慧的回族同胞在与其他民族的长期杂居相处和文化交流中,受其他民族吹奏乐器的启发,根据古代“埙”的基本原理,结合本民族的风俗习惯,在实践中创制了回族特有的民间乐器古时叫埙,史书上说它是“用陶土烧制的吹奏乐器。

大如鹅蛋,形如秤锤,上尖下平中空。

顶上一孔为吹口,前面四孔,后面三孔。

二、“泥哇呜”的构造“泥哇呜”是由黄色泥土捏制而成的。

它的制法简单,材料也取之较易。

而不同类型的“泥哇呜”大小不同,形状不同,即便是音孔数量与音孔位置也各不相同。

宁夏非遗文化

宁夏非遗文化

宁夏非遗文化摘要:1.宁夏非遗文化的概述2.宁夏非遗文化的主要内容3.宁夏非遗文化的保护与传承4.宁夏非遗文化的意义和价值正文:【宁夏非遗文化概述】宁夏非遗文化是指在宁夏回族自治区范围内,世代传承并不断创新的各种非物质文化遗产。

这些遗产包括了民间文学、传统音乐、传统舞蹈、传统戏剧、曲艺、传统体育、游艺与杂技、传统美术、传统技艺、传统医药和民俗等多个领域。

宁夏非遗文化以其独特的地域特色和丰富的民族文化内涵,为我国的文化多样性做出了重要贡献。

【宁夏非遗文化的主要内容】宁夏非遗文化的主要内容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民间文学:如回族的《古兰经》故事、民间传说、谚语等。

2.传统音乐:如回族的“花儿”、民间曲艺“宁夏道情”等。

3.传统舞蹈:如回族的“汤瓶舞”、民间舞蹈“踩高跷”等。

4.传统戏剧:如回族的“秦腔”、民间戏曲“花儿剧”等。

5.曲艺:如回族的“说唱艺术”、民间曲艺“宁夏小曲”等。

6.传统体育:如回族的“蹴球”、民间体育项目“踩高跷”等。

7.游艺与杂技:如回族的“魔术”、民间杂技“绳技”等。

8.传统美术:如回族的“刺绣”、民间美术“剪纸”等。

9.传统技艺:如回族的“制陶”、民间技艺“打铁”等。

10.传统医药:如回族的“祖传秘方”、民间医药“草药疗法”等。

11.民俗:如回族的“开斋节”、民间习俗“元宵节”等。

【宁夏非遗文化的保护与传承】为了保护和传承宁夏非遗文化,我区已建立了一系列的非遗保护机制,包括非遗名录体系、传承人制度、非遗保护机构等。

同时,通过举办各类非遗展示活动、非遗文化节、非遗培训班等,积极推广宁夏非遗文化,提高公众对非遗的认知度和保护意识。

此外,一些学校和研究机构还开展了非遗研究和教学活动,培养了一批批非遗传承人。

【宁夏非遗文化的意义和价值】宁夏非遗文化作为我国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以下意义和价值:1.历史文化价值:宁夏非遗文化承载着丰富的历史信息和文化基因,对于研究我国历史文化具有重要意义。

对宁夏山花儿传承人生存状况的调查与保护对策建议

对宁夏山花儿传承人生存状况的调查与保护对策建议

对宁夏山花儿传承人生存状况的调查与保护对策建议作者:白景瑞来源:《群文天地》2012年第22期“山花儿”(俗称干花儿、山曲子、野花儿、大山歌)主要流传地域为宁夏六盘山地区,在与其相连的周边和宁夏同心、灵武、吴忠以及川区回汉族中也有传唱。

山花儿作为回族群众愉悦自我、怡情解闷、吐纳情感的一种自娱性山野歌曲,饱含着浓郁的生活气息和乡土风味,回、汉族群众在田间、地头、山坳、沟坡或生产劳动中以单个、对唱、群唱等歌唱形式来倾吐心声、愉悦心身、传递情感。

对宁夏山花儿的保护是我区非遗保护工作的一个重要项目。

花儿艺术的传承依附于传承人的传唱和发展,“人亡歌亡”的状况是花儿保护工作中难以回避的,传人一旦消亡,这种无形的文化也将随之消亡,因此,对山花儿传人的关注和保护,是山花儿保护工作的重点。

目前我区共有自治区级“山花儿”代表性传承人17人,其中马生林、张明星2人为国家级代表性传承人,遗憾的是两位现都已去世。

自治区级传承人中男性13人,女性4人;60岁以上6人,40至60岁10人,40岁以下1人。

回族15人,汉族2人,传承人平均年龄56岁。

2012年7月,我们对原州区花儿传承人进行普查与录音采集。

原州区是山花儿的流传核心地带,歌手的生存和传承状况在我区具有代表性。

从普查统计情况看,近十几年来,宁夏地区“花儿”传承人老龄化严重,年青人不愿意学,面临断代危机;女性“花儿”传承人稀缺,生长在这里的原生态“花儿”文化也迅速衰落。

“花儿”的传承濒临严重的危机。

一、六盘山地区山花儿传承人的现状(一)民间的“花儿”歌手普遍生活困难,面临生存危机由于“山花儿”作为回族群众愉悦自我、怡情解闷、吐纳情感的一种自娱性山野歌曲,一般只在本地区内传唱,登不上大的舞台,传承人不太可能依靠歌唱技艺得到经济收入,六盘山区的乡村多属于贫困地区,歌手生活普遍困难,面临生存问题。

已故国家级传承人马生林,男,东乡族,海原县城关乡农民。

自幼放牧当脚户,在甘、宁一带学唱过400余首花儿小曲,海原的山花儿调子多由他传唱。

民间音乐的保护与传承

民间音乐的保护与传承

民间音乐的保护与传承一、引言民间音乐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一大宝藏,承载着丰富的历史、民俗和情感。

然而,随着现代化的发展和流行音乐的盛行,许多民间音乐形式逐渐被淡忘,面临失传的危险。

因此,保护和传承民间音乐成为亟待解决的问题。

本文旨在探讨民间音乐的保护与传承,分析现有问题,并提出相应的对策。

二、民间音乐的概念与特点民间音乐是指民间群体在日常生活中创作、演奏的音乐形式,反映了不同地域、民族和社会阶层的特点和生活方式。

民间音乐的特点主要包括:1. 流传范围广泛,传承时间久远;2. 内容丰富多样,涵盖民间传说、民俗风情等多方面内容;3. 表现形式多样,包括歌谣、民歌、器乐等形式。

三、民间音乐的现状1. 民间音乐渐渐被淡忘,年轻一代对传统音乐兴趣不高;2. 传统民间音乐传承渠道逐渐减少,传统传承方式不再适应现代社会;3. 许多传统民间音乐形式受到外来文化的冲击,面临边缘化和失传的危险。

四、保护与传承民间音乐的意义保护与传承民间音乐不仅是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珍视和传承,更是对民族精神的弘扬与弘扬。

通过保护与传承民间音乐,可以促进文化多样性,加深民众对传统文化的认识,提升民族自信心,弘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

五、保护与传承民间音乐的对策1. 加强民间音乐的保护工作,建立健全的保护机制;2. 拓展传承渠道,培养年轻一代对传统音乐的兴趣;3. 创新传承方式,整合现代科技手段,推动传统音乐与现代社会的融合发展;4. 加大文化宣传力度,提升民众对传统文化的认识和尊重。

六、结语民间音乐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瑰宝,保护与传承民间音乐是我们每个人的责任。

通过共同努力,我们可以让民间音乐焕发新的生机,继续传承中国传统文化,为中华民族的文化复兴贡献力量。

希望本文的探讨能够引起更多人对民间音乐的重视和关注,让我们共同守护和传承这份宝贵的文化遗产。

浅谈非遗视野下民间音乐的传承与保护论文范文

浅谈非遗视野下民间音乐的传承与保护论文范文

浅谈非遗视野下民间音乐的传承与保护论文浅谈非遗视野下民间音乐的传承与保护论文范文在学习和工作中,说到论文,大家肯定都不陌生吧,论文是进行各个学术领域研究和描述学术研究成果的一种说理文章。

你写论文时总是无从下笔?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浅谈非遗视野下民间音乐的传承与保护论文,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论文关键词:非物质文化遗产;民间音乐;古事音乐论文摘要:“非遗”视野下展开的对民间音乐之传承与保护的探讨,应是我们每个人都应关注的问题。

文章以山东新泰大谭村“古事音乐”的田野调查为基础进行分析,提出了对民间音乐传承与保护的几点思考,以期让更多的人了解民间音乐,引起人们对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关注。

随着现代文明影响的逐渐深入,民间音乐的生存环境日益恶化,许多民间音乐品种濒临灭绝的边缘。

在此背景下,对民间音乐进行普查并探讨其传承与保护的具体策略之意义重大,抢救与保护人类的民间音乐遗产,以维护民间文化生态平衡。

一“古事音乐”概况大谭村位于山东新泰市果都镇境内,由明朝永乐年间山西枣强县谭氏居民迁入此地聚居而成现在的村落。

所谓“古事音乐”,即该地区群众对秧歌音乐的统称,称“秧歌队”为“古事队”。

秧歌最初是一种纯粹的歌唱形式,后发展到独立的民间歌舞表演。

音乐一般有小场演唱、打击乐和吹唢呐等部分组成。

用到的乐器有锣、鼓、二胡、唢呐等。

内容以歌颂太平、扬善惩恶、儿女情长为主。

由于各地语言、风俗习惯的不同,其表演形式具有鲜明的地方特色和丰富的区域文化内涵。

笔者曾就“古事音乐”的起源问题,探访过当地居民。

据本村民间艺人谭西风(1929-,田野调查中主要采访对象)叙述得知,从其爷爷的爷爷就有传唱,曾为县令表演过。

这些话虽不具有确定性,但可以说明当地“古事音乐”存在之久远。

由于史料记载的匮乏,现只能就所掌握的资料对“古事音乐”的产生作一推测,笔者认为有以下三种可能:其一,陕西甘泉县出土的宋金时期的浮雕砖刻距今已八百多年,本村村民为明朝永乐年间由山西枣强县迁入,所以推测当地“古事音乐”有可能是祖辈从山西老家带来的。

宁夏回族自治区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

宁夏回族自治区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

宁夏回族自治区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摘要:一、引言二、宁夏回族自治区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的概述1.定义和背景2.项目类型和数量三、宁夏回族自治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代表性项目1.回族花儿2.回族刺绣3.回族美食4.回族民间舞蹈四、项目的保护与传承措施1.政府政策支持2.社会组织参与3.教育培训4.文化交流与传播五、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对宁夏回族自治区的意义1.文化传承与保护2.经济社会效益3.民族认同感与凝聚力六、结论正文:一、引言宁夏回族自治区,这片充满神秘色彩的土地,拥有着丰富的非物质文化遗产。

这些项目不仅展现了回族民族独特的文化风貌,也成为了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宝库中璀璨的瑰宝。

本文将对宁夏回族自治区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进行梳理,探讨其保护与传承的措施,以及这些项目对当地的意义。

二、宁夏回族自治区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的概述1.定义和背景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指各族人民世代相传并不断创造的传统文化表现形式,以及与传统文化表现形式相关的实物和场所。

在宁夏回族自治区,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涵盖了民间文学、传统音乐、舞蹈、戏剧、曲艺、传统美术、技艺、医药、民俗等多种类型。

2.项目类型和数量据统计,宁夏回族自治区共有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4600余项,其中国家级项目130余项,省级项目500余项。

这些项目中,既有回族特有的文化表现形式,如回族花儿、回族刺绣,也有具有地域特色的民间舞蹈等。

三、宁夏回族自治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代表性项目1.回族花儿回族花儿是宁夏地区具有代表性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之一,起源于明代。

它以歌唱爱情、劳动、生活为主要内容,用歌声传递回族人民的情感与信仰。

回族花儿具有独特的音乐韵味和表现形式,是我国民间音乐的重要组成部分。

2.回族刺绣回族刺绣技艺源远流长,独具特色。

宁夏地区的回族妇女擅长用针线在衣物、鞋帽、布艺等物品上绣制各种图案,表达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回族刺绣不仅具有观赏价值,还是回族女性传承民族文化的重要载体。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宁夏民族民间音乐的保护与传承研究
【内容摘要】文章以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意见方针为指导,根据宁夏大学非物质遗产保护传承基地开展的具体实践,从自然传承、民间传承、教育传承等几个方面对主要流传于宁夏农村地区的民族民间音乐的保护与传承进行了有益的理论和实践探索,旨在挖掘和整理本土民族民间音乐,注重文化传承,并提出了加强宁夏非物质遗产保护的建议与对策。

【关键词】民族民间音乐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
一、宁夏民族民间音乐主要内容及传承现状
宁夏是我国唯一的省级回族自治区,民间传承有本民族特色的民间艺术、民歌、民间器乐、曲艺、宴席曲等。

在宁夏主要流传有以下民族民间音乐。

1.宁夏回族“花儿”,又名少年,在西北地区回、汉、东乡、撒拉、保安、裕固、土、藏等民族中广泛流传。

花儿与少年是青春和爱情的象征,“花儿”中把歌颂青春爱情的歌统称为花儿或少年。

在编词作歌时,以花喻人、以花状物、以花明事、以花抒情,成为资质天成、相沿成习的传统习惯。

①宁夏回族“花儿”
的代表曲目有《上去高山望平川》《眼泪花花儿把心淹哈了》《花儿本是心上的话》等。

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工作启动以来,花儿成了首批列入国家和联合国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的项目。

2.宁夏回族民间器乐。

宁夏民间广泛流传自娱性乐器口弦(口噙子)、羌笛(咪咪子)和埙(泥哇呜)等。

②2008年,宁夏民间器乐入选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回族农村地区无论是年轻姑娘还是白发老人,人手一把小口弦,而回族尕娃、青年则是吹咪咪、哇呜。

受宗教因素影响,传统回族妇女有“家女不见外男,青丝不见青天”的说法,口弦就成为回族妇女诉说情感、心中忧伤,消愁解闷的工具。

头戴盖头、手弹口弦现已成为回族女性的典型形象代表。

3.宁夏坐唱艺术,又称“银川说书”,是宁夏土生土长的,也是宁夏至今唯一一种曲艺种类。

由银川艺术剧院徐明智创立,他通过多年对宁夏小曲子、眉户以及宁夏方言的挖掘整理,创造出了具有宁夏本土风情的曲艺种类。

这一曲种至今仍在宁夏各地经常演出,主要曲目有《数花》《年轻的老汉》等。

二、宁夏民族民间音乐文化保护与传承的对策
当代城市迅速发展,在农民“候鸟式”迁移生活方式的影响下,宁夏民族民间音乐也受到了巨大冲击,
部分甚至严重流失或面临绝迹。

主要表现在曲目与传承人数量的减少、相关民俗礼仪的缺失等方面。

加强社会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视,保护与传承非物质文化,使之避免在迅速变革的生活进程中消失,又能实现民族民间的现代转型成为当前发展面临的主要问题。

笔者根据宁夏大学音乐学院非遗保护基地的具体实践提出以下对策。

1.以政府为主导加强非遗政策的落实。

地方各职能部门加强政策的落实工作,具体实施法律法规的各项政策。

在推动区域文化发展与繁荣,提升文化软实力上,起到主导群众性文化以及提供政策支持保证的作用。

2.拓展、保护民间音乐生存环境。

在农村城镇化、移民搬迁进程中,人们生活、生产方式改变,大众传媒多元,民族民间文化遗产己经或正在丧失它们的生存依托。

为保护其生存的环境,可在农村乡镇建立“山花儿”自然流传村,设立“山花儿”民俗传习馆。

建立口弦、回族芦管、哇呜保护传承试点村,引导和扶持民间自然传承。

3.重点对专业传承人保护与培养。

民族民间音乐流传基本上是在群众中进行,保存在老艺人身上。

采取对老艺人及传承人建立艺术档案、资料数据库等措
施对濒危情况进行重点调查,并录音、录像保存资料。

建立回族民间器乐制作传承基地,加强传统民间乐器研制工作,增加制作设备,做好已挖掘、收集的口弦、羊头弦子、芦管等乐器的研究与开发。

4.对传承创作队伍的培养与建设。

保留好传统节目,宁夏民族民间音乐就得到必要的保存,然而新作品是民族民间音乐发展的新鲜血液,有好的作品出现才会引起社会的广泛关注,从而推动民间音乐的发展。

在专门人才的培养上,不但要培养民间音乐的编创者,更需要重视专业团体创作、演出传播队伍的积极作用。

5.学校音乐教育参与民间音乐传承。

宁夏回族自治区教育委员会教学研究室1994年编写了一套包括宁夏民歌、乐器、舞蹈在内的《九年义务教育乡土教材》。

2007年开始在海原、西吉、盐池等地校园率先使用《简编花儿教程》试行教唱“花儿”,并开办校园“花儿”培训班。

回民一小专门开设“花儿”欣赏课,并聘请“花儿”传承人教唱。

银川回中不仅开设“花儿”音乐欣赏课,还设置了“花儿”教室和研究室。

2010年“宁夏非物质文化遗产进校园系列活动”在宁夏大学举办,旨在通过宁夏大学音乐学院这一高校音乐教育平台,进行有组织、有步骤的学校教育传播。

通过组织传承活动、出版教材专著、邀请专家进行讲
学、非遗传承人进校园等活动,利用宁夏民族民间艺术的资源优势和学校的人次培养、文化传承优势,积极开展学校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活动。

参照国内其他高等艺术院校设立的区域民族民间文化传习馆,建立了“民族音乐传承驿站”,开创本土化教育与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新模式,发挥“校园传承”音乐教育这一中坚力量有组织、有计划地在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中发挥的重要作用。

结语
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作为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是民族多元文化的重要一元。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历史留给我们的财富,在享受的同时,我们更应该去设法保护与传承。

通过国家立法、专业管理机构的建立、相关专业学者的加入、政府扶持资金的投入等方面,更加有效合理地开展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

宁夏民族民间音乐有其独特的音乐文化内涵,也是民族传统文化多样性的体现。

在外来文化与意识形态转变的强烈冲击中,宁夏大学等高校加入到宁夏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工作中,对建立稳定持久的民间音乐活态传承体制与机制,以及对该地区非物质文化遗产工作定将发挥积极作用。

注释:
①刘明,刘同生.中国花儿教程[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3.
②宁夏通志编纂委员会.宁夏通志[M].北京:方志出版社,2010.
参考文献:
[1]刘明,刘同生.中国花儿教程[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3.
[2]韩婷.宁夏回族自治区回族口弦音乐文化研究
[D].兰州大学,2011.
[3]潘砷,刘明,付禾.中阿文化交流之宁夏回族音乐的发展与推广[J].音乐创作,2013(1).
[4]吴磊.我国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政策研究
[D].中央民族大学,2012.
作者单位:宁夏大学音乐学院
(责任编辑:高薪茹)。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