针灸治疗痿证
痿证针灸治疗精品课件

[辨证论治]
一、辨证要点 辨脏腑病位,审标本虚实
脏腑 部位 肺
脾胃
肝肾
病程 初期 较长 病久
症状
虚实
发热,咳嗽,咽痛,或热病 实证 之后出现肢体软弱不用
四肢痿软,食少便溏,面浮 ,虚证或
下肢微肿,纳呆腹胀
虚实夹杂
下肢痿软无力明显,甚则不 虚证或虚
能站立,腰脊酸软,头晕耳 实夹杂
鸣,遗精阳痿,月经不调
20
常用药:虎骨(用狗骨代)、牛膝——壮 筋骨利关节;
熟地、龟板、知母、黄柏——填精补髓, 滋阴补肾,清虚热;
锁阳——温肾益精; 当归、白芍药——养血柔肝; 陈皮、干姜——理气温中和胃,既防苦 寒败胃,又使滋补而不滞。
21
加减:若病久阴阳两虚,兼有神疲,怯寒怕 冷,阳痿早泄,尿频而清,妇女月经不调,脉沉 细无力——去黄柏、知母,加仙灵脾、鹿角霜、 紫河车、附子、肉桂,或服用鹿角胶丸
1. 病位及涉及脏腑:病变部位在筋脉肌肉, 涉及五脏。五脏病变,皆能致痿
2. 病机关键:五脏受损,精血津液不足,筋 脉肌肉失养而弛纵,不能束骨而利关节,以致 肌肉软弱无力,消瘦枯萎,发为痿证。 3. 病势及传变:本病以热证、虚证为多,虚 实夹杂者亦不少见。
4. 转归:久痿虚极,脾肾精气虚败,病情危 笃。可见舌体瘫软,呼吸和吞咽困难等凶险之 候。
加丹参、川芎、川牛膝; 肥人痰多或脾虚湿盛——六君子汤加减。
19
4.肝肾亏损证
主证:起病缓慢,渐见肢体痿软无力,尤以下 肢明显,腰膝酸软,不能久立,甚至步履全废, 腿胫大肉渐脱
兼证:眩晕耳鸣,舌咽干燥,遗精或遗尿,或 妇女月经不调。
舌脉:舌红少:补益肝肾,滋阴清热。 代表方:虎潜丸加减。本方滋阴降火,强壮筋 骨,用于治疗肝肾阴亏有热之痿证
针灸推拿功法指导:痿证的推拿治疗

痿证是指肢体筋脉弛缓,软弱无力,不能随意运动,或伴有肌肉萎缩的一种病症。
临床以下肢痿弱较为多见,故称“痿躄”。
“痿”泛指肢体痿弱不用,“蹙”指下肢软弱无力,不能步履之意。
该病可见于现代医学的多发性神经炎、运动神经元疾病、脊髓病变、重症肌无力、周期性麻痹等疾病。
【病因病机】1.肺热津伤感受湿热毒邪,高热不退;或病后余热燔灼,伤津耗气,皆令“肺热叶焦”,不能布送津液以润泽五脏,四肢筋脉失养,痿弱不用而生痿证。
2.湿热浸淫久处湿地,或涉水淋雨,湿留不去,郁久化热;或饮食不节,过食肥甘,嗜酒辛辣,损伤脾胃,运化失职,湿热内生,浸淫筋脉而致痿证。
3.脾胃虚弱素体脾胃虚弱,或久病致虚,中气受损,脾胃受纳运化功能失常,气血津液生化之源不足,无以运行气血,濡养五脏,以致筋脉失养,关节不利,肢体痿弱不用而成痿证。
4.肝肾亏损体虚病久,阴精气血亏损;或过度疲劳,伤及肝肾,肾精不足或肝血亏损,致筋骨经脉失于濡养而发痿证。
【诊断】1.肺热津伤证病起发热,或热后突然出现下肢软弱无力,渐至肌肉消瘦,皮肤枯燥,心烦口渴,呛咳咽干少痰,小便短赤,大便干燥,舌质红,苔黄,脉数。
2.湿热浸淫证四肢软弱无力,身体困重,兼见患肢微肿麻木,尤以下肢多见,身热,小便赤涩,舌苔黄腻,脉濡数。
3.脾胃虚弱证肢体软弱无力逐渐加重,食少纳呆,便溏,腹胀,神疲乏力,面色白或萎黄无华,面浮,舌体胖大,苔薄白,脉细弱。
4.肝肾亏损证起病缓慢,下肢痿弱无力,腰膝酸软,头昏目眩,耳鸣耳聋,遗精,早泄,舌红少苔,脉细数。
【治疗】治则:益气生津,强筋壮骨。
肺热津伤证者,治以清热润肺;湿热浸淫证者,治以清热利湿;脾胃虚弱证者,治以健脾益胃;肝肾亏损证者,治以补益肝肾。
部位及取穴:胸腹部、腰背部、臀部、肩部、上肢部、下肢部;膻中、中府、云门、中脘、关元、气海、肺俞、肝俞、胆俞、脾俞、胃俞、肾俞、命门、肩井、肩髃、臂臑、曲池、手三里、外关、合谷、环跳、承扶、风市、委中、阳陵泉、承山、解溪。
针刺三五穴辅治“小儿痿证”

针刺三五穴辅治“小儿痿证”
*导读:小儿麻痹症后遗症,中医称小儿痿证,多认为是感受风、湿、热邪引起,临床表现早期类似感冒,如发热、呕……
小儿麻痹症后遗症,中医称小儿痿证,多认为是感受风、湿、热邪引起,临床表现早期类似感冒,如发热、呕吐、腹泻、四肢疼痛,继而出现肢体瘫痪,后期可见肌肉萎缩、关节畸形。
针灸具有疏通经络、清热与温寒等作用,对小儿麻痹后遗症的治疗效果较好。
可根据不同的瘫痪部位,每次选3-5穴,针刺后宜强刺激,久病者可加灸法,每日一次或隔日一次,不留针。
上肢常用穴位有肩颙、肩髎、曲池、外关、合谷;下肢常用穴位有肾腧、次髎、环跳、足三里。
足外旋外翻者,加阴陵泉、三阴交或太溪;足内翻者,加阳陵泉、绝骨、昆仑;足尖着地、足跟悬起者,加膝眼、委中。
辽宁省瓦房店市岭东街道
梁迎春针灸按摩所梁迎春
第1 页。
中医执业助理医师针灸治疗复习:阳痿的针灸辨证治疗

中医执业助理医师针灸治疗复习:阳痿的针
灸辨证治疗
治法补益肾气。
以任脉、足太阴经穴及相应背俞穴为主。
主穴关元三阴交肾俞
配穴肾阳不足者,加命门;肾阴亏虚者,加太溪、复溜;心脾两虚者,加心俞、脾俞、足三里;惊恐伤肾者,加志室、胆俞;湿热下注者,加会阴、阴陵泉;气滞血瘀者,加太冲、血海、膈俞;
失眠或多梦者,加内关、神门、心俞;食欲不振者,加中脘、足三里;腰膝酸软者,加命门、阳陵泉。
操作主穴用毫针补法,可用灸;针刺关元针尖略向下斜刺,使针感向前阴放散。
配穴按虚补实泻法操作。
方义本病主要为肾气虚衰,肾虚宗筋弛缓,阳事不举。
关元为元气所存之处,补之使真元得充,恢复肾之作强功能。
三阴交为足三阴经交会穴,补益肝肾,健运脾土。
肾俞以培补肾气。
1。
刺灸法诊疗痿证

刺灸法诊疗痿证一、定义:痿证是指肢体经脉迟缓、萎弱无力日久,因不能随意运动而致肌肉萎缩的一种病症。
临床多以下肢痿弱多见,又称萎痹。
二、病因病机:1.病位:在筋脉肌肉,根于五脏虚损。
2.基本病机:实证多为筋脉肌肉受损,气血运行受阻。
虚证多为气血阴精亏耗,筋脉肌肉失养。
3.西医相关:萎证可见于西医学的急性感染性多发性神经根神经炎、多发性末梢神经炎、运动神经元病、重症肌无力、肌营养不良及周围神经损伤等疾病。
三、辨证:1.主症:肢体痿弱无力,筋脉弛缓,甚至肌肉萎缩或瘫痪。
2.临床分型:常见肺热伤津、湿热浸淫、脾胃虚弱和肝肾亏虚型。
四、治疗:(一)基本治疗:1.治法:祛邪通络、濡养筋肉。
以手足阳明经穴和夹脊穴为主。
2.主穴:(1)上肢:肩髃、曲池、手三里、合谷、外关,颈、胸夹脊。
(2)下肢:髀关、伏兔、阳陵泉、足三里、三阴交、腰夹脊。
3.配穴:肺热伤津配尺泽、肺俞;湿热浸淫配阴陵泉、大椎;脾胃虚弱配脾俞、胃俞、中脘;肝肾亏虚配肝俞、肾俞、太冲、太溪;上肢肌肉萎缩,在手阳明经上多针排刺;下肢肌肉萎缩在足阳明经上多针排次。
4.方义:阳明经是”治痿独取阳明“之意,调理气血、疏通经络;夹脊穴与脏腑背俞穴相通,可调脏腑阴阳、行气血;阳陵泉通调诸筋;三阴交可健脾益肾、濡养筋脉。
5.操作:夹脊穴向脊柱方向斜刺,可用电针;大椎、尺泽可用三棱针点刺放血。
(二)其他治疗:皮肤针法:肺俞、脾俞、胃俞、膈俞及手足阳明经体表循行线,用皮肤针叩刺,以皮肤微红为度,隔日一次。
五、注意事项:用针灸疗法治疗痿症,具有较好的疗效,同时应嘱患者加强主动及被动肢体功能锻炼;早期应明确现代医学病名的诊断,采取相应的西医治疗措施。
痿证(重症肌无力)-针灸治疗学

问题与思考
1.中医诊断?中医证ຫໍສະໝຸດ ?萎证——证型:肺热伤津肺热伤津:发热多汗,热退后突然出现肢体软弱无力,心烦口渴,小便短黄。舌红,苔黄,脉 细数。
脉络瘀阻:四肢痿弱,肌肉瘦削,手足麻木不仁,四肢青筋显露。舌质暗淡或瘀点、瘀斑,脉 细涩。
问题与思考
2.治法、处方、操作如何? 治法:调和气血,濡养筋肉。取手足阳明经穴和相应夹脊穴为主。 处方:主穴:上肢,肩髃 曲池 合谷 颈、胸夹脊;下肢,髀关
足三里 阳陵泉 三阴交 腰夹脊。配穴:肺热津伤配鱼际、尺泽。 操作:鱼际、尺泽针用泻法,或三棱针点刺出血;上肢肌肉萎缩
问题与思考
1.中医诊断?中医证型? 2.治法、处方、操作如何? 3.试解释方义。
【概述】
概念
痿证是指以肢体筋脉弛缓、软弱无力,日久因不 能随意运动而致肌肉萎缩的、类病证。
临床以下肢痿弱多见,故又有“痿躄”之称。
病因病机
痿证的发生常与感受外邪、饮食不节、久病房劳、 跌打损伤、药物损伤等因素有关。本病病位在筋 脉肌肉,根于五脏虚损。基本病机实证多为筋脉 肌肉受损,气血运行受阻;虚证多为气血阴精亏 耗,筋脉肌肉失养。
痿证
卢老师
1.掌握本病的基本治疗。 2.熟悉本病的辨证要点。 3.了解本病的其他治法、按语。
要 求
病例导入
张某,男,19岁。 主诉:四肢瘫痪18小时。 现病史:1981年12月31日锻炼汗出较多,自觉头部发紧,周身
疲乏,翌晨觉四肢无力。1982年1月2日病情发展,出现四肢瘫 痪,自觉憋气。3日来我院住院治疗。查:四肢呈完全性瘫,肌 张力减弱,肌容量正常,深浅感觉无变化,四肢腱反射消失,未 引出病理反射,舌暗苔白腻,脉细数。
杨立峰主任针灸治疗痿证的用穴经验

1 2 0 一
《 按摩与康复医学9 2 0 1 5 年第 6 卷第 1 1 期 C h i n e s e Ma n i p u l a t i o n&R e h a b i l i t a t i o nMe d i c i n e , 2 0 1 5 , V o 1 . 6 No . 1 1
甲之 旁 ; 经 气稍 盛 , 如 水 成微 流 , 涓 涓 而行 , 称“ 荥” ,
峰 主任 , 现 总 结 其 多年 针 灸治 疗痿 证 的用 穴经 验 如
下。
1 整体观 念 选 穴 基于 《 内经》 治痿 理论 , 结合“ 五脏 皆可致痿” “ 十 四经 均可 受 病 ” “ 各 补 其 荣而 通 其俞 , 调其 虚 实 ,
绵, 疗程较长 , 难 取 速 效 。针 灸 治 疗 痿 证 可 调 整 脏 腑, 疏通 经 络 , 标 本 兼顾 , 疗 效 显 著 。笔 者 师从 杨 立
经 脉 在 肘 膝 关 节 以下“ 井、 荥、 输、 经、 合” 五 个 特 定
输穴 。 《 灵枢 ・ 九针十二原 》 云: “ 所 出为井 , 所 溜 为 荣, 所 注 为输 , 所行 为 经 , 所 入为 合 。 ” 以水 流 大 小形 容各 经脉 气 血 由浅 入 深 、 有 弱 到强 的流注 特 点 。经 气 初 出, 犹 如 水 的源 头 , 称“ 井” , 井 穴 多位 于 肢 端 爪
[ 关键词]痿证 : 用穴经验: 杨立峰 : 五输穴; 原 穴; 背俞穴; 八会 穴; 标本根结 [ 中图分类号]R 2 4 6 【 文献标识码] B [ 文章编号] 1 o o 8 - 1 8 7 9 ( 2 0 1 5 ) 1 1 - 0 1 2 0 - 0 2
痿 证 是 针 灸 临床 难 治性 疾 病 之一 , 往 往 病 程 缠
28各论第六节痿证指尖上的针灸

痿证
肢体筋脉弛缓 软弱无力
久则肌肉萎缩
痿–肢体痿弱不用 躄–下肢软弱无力
下肢痿弱多见
“痿 躄”
西医学病证
多见于现代医学的周围神经病变、急性感染性多发性神经 根炎、运动神经元病、周期性麻痹、脊髓损伤、脑瘫、进 行性肌营养不良、重症肌无力等
病因病机
外感温热,侵袭于肺,肺热伤津,筋失柔润,筋脉弛缓; 湿热侵淫,蕴蒸阳明,气血不运,宗筋弛缓,筋肌失养; 脾胃亏虚,气血生化不足,精微不布,筋骨失养,肌肉消瘦; 久病体虚,房劳过度,肝肾精血亏损,筋脉失于濡养。
功能 不能随意活动
屈伸不利
肌肉
萎缩
可存
治疗方法
【基本治疗】
治则: 调和气血,濡养筋肉。
处方: 以手足阳明经穴和夹脊穴为主
上肢:肩髃 曲池 合谷 颈胸夹脊 下肢:髀关 足三里 阳陵泉 三阴交 腰夹脊
加减: 肺热津伤-鱼际、尺泽、上巨虚
湿热浸淫-阴陵泉、中极 脾胃虚弱-脾俞、胃俞、气海、阴陵泉 肝肾亏虚-肝俞、肾俞、关元、太溪 脉络瘀阻-膈俞、血海、气海、委中
痿证
病因病机
肝藏血主筋经之病”
(叶天士《临证指南医案·痿》)
临床表现
主症: 肢体软弱无力,筋脉弛缓,
甚则肌肉萎缩或瘫痪
辨证:
肺热伤津 湿热浸淫 脾胃虚弱 肝肾亏虚 脉络瘀阻
鉴别诊断
病种
痿证
部位 躯干与肢体
痹证 肌肉与关节
性质 痿软无力 酸痛、麻木、重着
操作: 肌肉萎缩
鱼际、尺泽、大椎
阳明经排刺 泻法 三棱针点刺出血
治疗方法
【其他疗法】
皮肤针 电针 穴位注射
调护
保持四肢功能体位
防止褥疮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针灸治疗痿证
针灸治疗痿证
痿证,乃四肢痿软,肢体瘦弱,甚或瘫痪的运动系统疾病,尤以下肢痿废者多见。
【病因病机】
1.七情内伤:悲忧、思虑无穷伤及脾土肺金而致痿废。
2.房劳过度:纵欲无常,致真阴亏损,精液耗竭,筋脉失荣而致痿废。
3.饥饱劳役:饮食劳倦伤及脾胃,则气血生化之源断绝而致痿证。
4.外感六淫:暑湿闭阻经脉,驰张不收而致痿。
5.失血过多:血虚不能荣养筋脉,故手足痿软不用。
【治疗原则】
1.治痿证独取阳明
因阳明为多气多血之经,故用阳明经穴治疗本病,能疏通经络、调和气血、荣养筋脉。
2.泻南补北法
按五行生克之理,南方为心之所主,北方为肾之所主;因心火克肺金,故泻心火(泻南)则肺金清,肺金清而金不克木则肝木实;因肾水克心火,故补肾水(补北)则心火降;心火降则火不克金而金盛;肝主荣筋,肺朝百脉,金
木无殒,则痿证无从发作。
【辨证论治】
1.湿热痿证
症状:面黄身重,恶热喜凉,下肢痿软,甚不任地,久则肌瘦,溲赤涩痛,舌苔黄腻,脉象濡数。
针灸:主穴,足三里、解溪、髀关、合谷、曲池。
配穴,上肢配手三里、肩髃、外关;下肢配阴陵泉、三阴交、阳陵泉、环跳。
毫针刺,平补平泻。
2.肺热痿证
症状:喉干鼻燥,口渴心烦,咳嗽而呛,小便热痛,下肢痿软,甚则不用,舌红苔黄,脉细数。
针灸:主穴,少商、列缺、尺泽。
配穴,上肢配合谷、曲池、肩髃;下肢配足三里、阳陵泉、环跳、风市。
毫针刺,平补平泻,兼以点刺出血法。
3.肝肾阴虚痿证
症状:头目眩晕,腰脊酸软,遗精早泄,两足心热,下肢渐痿,甚而不用,舌质红降,脉细数。
针灸:主穴,肝俞、肾俞、太溪、悬钟、三阴交。
配穴,上肢配曲池、阳池、肩贞;下肢配阳陵泉、丘墟、八髎、环跳。
毫针刺,用补法。
4.心脾两虚证
症状:面色萎黄而少光泽,体倦神疲,不欲饮食,心悸,
健忘失眠,舌质淡红,脉虚弱。
针灸:主穴,心俞、脾俞、膈俞、太白、内关、中脘。
配穴,上肢配大杼、肩髃、曲池、合谷;下肢配足三里、三阴交、阳陵泉、悬钟。
毫针刺,用补法。
5.气虚痿证
症状:头痛眩晕,怯寒自汗,倦怠少气。
面白懒言,手足微弱,不能举动,舌苔淡薄,脉细软。
针灸:主穴,脾俞、肺俞、气海、关元、足三里。
配穴,上肢配肩髃、手三里、阳溪;下肢配伏兔、阳陵泉、悬钟、解溪。
毫针刺,用补法,加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