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僧法显

合集下载

法显对汉地戒律的贡献及其对现世的社会影响

法显对汉地戒律的贡献及其对现世的社会影响

史上地位显赫 , 中国佛教文化和古代史地文化具有卓越贡献。他在天竺1余年 间, 摩诃僧祗 对 o 得《
众律》 《 、 萨婆多众律》 各一部 , 于师子 国写得《 弥沙塞律》 一部。这些律典就 包含 了四部律 中的三部。
他 对 中土佛教 戒律 建设 作 出重要 贡献 , 功在 当代 , 利在 千秋 。
典籍 不多 。 我们 知 道 , 当时 的佛 教僧 团不 仅 戒律 制 度 不完 整 , 其是 关 于 戒律 中 的 “ 度 ” 尤 犍 部分 翻译 更 少 , 此便 不 知 道 有关 僧 团举行 授 戒 、 如 说戒 、
善极大地制约了佛教在 中国的发展。建立健全

我们 知道 , 佛教 在 中国的传播 , 一则是西 域僧人的东传 ,二则是我 国僧人的西行求法 。
在 法 显 之前 ,虽 然 已有朱 士 行 前往 西 域 求 法 ,
重要的学派 , 譬如 毗昙师 、 涅桀师 、 楞伽师 、 地
论 师 与摄论 师 等 。这个 时期 也是 中国佛教 的僧 团制 度 与思 想 义理 渐次 形 成 的关 键 阶段 , 隋 为 唐 佛教 的创 宗立 说奠 定 了文献 与思想 基 础 。东
诏 整顿 当 时的僧 团制 度 , 日 :大法 东迁 , 其 “ 于今 为 盛 , 尼 已多 , 顺 纲领 , 授 远 规 , 僧 应 宜 以济 颓

绪 。” 就是 说 , 团组 织本 应有 的生 活状 态就 也 僧 是 清静 的 , 具 有 与世 俗 生 活 迥然 有 异 的 品格 应
收稿 日期 :0 0 0 — 9 2 1- 6 1
作者简介: 董永 刚(9 5 )男 , 17 一 , 山西黎城人 , 山西省社会科学院历 史所副研究员 , 研究方 向为 中国古代史。

西行求法第一人法显

西行求法第一人法显

西行求法第一人法显作者:暂无来源:《前进》 2021年第1期法显(约317—420),俗姓龚,东晋司州平阳郡武阳(今山西临汾)人,一说是并州上党郡襄垣(今山西襄垣)人。

东晋时代著名高僧,杰出的历史学家、佛学家、翻译家和旅行家,是西行求法,陆去海回,并带回大量梵本文献的第一位中国僧人。

舍身求法辟荒途法显有兄三人,都在童年夭亡了,父母唯恐“祸以次及”,他刚满三岁,就被送到佛寺做了沙弥。

法显从小对佛教就很虔诚,青年受了大戒,行为更是严谨,史称“志行明敏,仪轨整肃”。

青少年时期的法显生活在南北分裂、兵荒马乱的“五胡十六国”时代,当时的统治阶层为了维护其统治地位,大力提倡佛教;加之生活在水深火热中的广大人民,为了摆脱艰难困苦的生活幻想得到“神佛保佑”,也希望找到救星,于是,讲求行善罚恶、因果报应、三世轮回的佛教,在山西境内便迅速传播并兴盛起来。

当时寺院占有土地日多,大批僧尼不耕而食、不织而衣,上层僧侣穷奢极欲,引起佛教界有识之士的忧患,他们想通过传译印度戒律,建立、健全僧伽制度,以矫正时弊。

法显正是出于长期在佛教界的感同身受,出于对佛教现状的不满,慨然出国,寻求戒律。

对此,他在《佛国记》里写道:“法显昔在长安,慨律藏残缺,于是遂以弘始元年岁在己亥,与慧景、道整、慧应、慧嵬等同契,至天竺寻求戒律。

”东晋隆安三年(399),已六十余岁高龄的法显与慧景等五人自长安(今西安)出发,沿丝绸之路西行求法,开始了长达十五年艰苦卓绝、几经风险的漫长求法历程。

他们西涉戈壁,越葱岭,周游天竺(古印度),再由师子国(今斯里兰卡)航行印度洋,从耶婆提国(今一说印尼苏门答腊,一说爪哇岛)北上,飘流到青州长广郡牢山(今青岛崂山)登陆,最后抵达建康(今江苏南京)。

在外的十五年里,法显途经三十多个古国和地区,包括了我国的西北与南海、东南沿海等地和阿富汗、克什米尔、巴基斯坦、尼泊尔、印度、斯里兰卡、印度尼西亚等国,此行规模为中外交通史上前所未见。

追怀法显大师

追怀法显大师

074I Culture文化追怀法显大师文/龚义成《佛国记》I贵阳85史2019年第2期卜第■075在佛教传入中国的煌煌历史中,有一个伟大的高僧,他首开西行取经的道路,取回大量佛经典籍,历尽艰辛回国后,又潜心翻译补正注疏。

并且还将域外取经十四载的经历见闻写成一部世界名著《佛国记》。

在他完成佛教史上这一宏伟壮业二百多年后,唐朝高僧玄奘大法师沿着他当年探寻的路径,再次赴印度取经。

这个生在东晋十六国动荡时代的一代佛教宗师,就是法显大法师。

一千六百多年前,平阳郡武阳(今襄垣县)上马乡龚家庄的一户龚姓人家,又添了一个新生儿。

父母欣喜之余,一丝隐忧重上心头——因为在这个新生儿之前,龚氏夫妇接连生过三个聪明俊秀的儿子,但都在童年时不幸夭折。

人到中年的龚氏夫妇对这个孩子千般呵护万般疼爱,但孩子到了三岁,身子仍很孱弱,不时有伤风咳嗽的小恙。

接连痛失三个幼子的不幸遭遇已在他们心头叠化成了一道魔影。

族人说,为了这孩子顺利长大成人,不如暂且渡给宝峰寺的和尚,待来日成人,经得起生活的风风雨雨,再还俗不晚。

就这样,三岁的他成了这个佛寺里最小的沙弥。

小沙弥在寺院一天天顺利长大,在师父的教导下,他晨诵佛经夜读佛典,潜心修持又极善领悟,汉字佛经兼修,研习劳作并行,不仅聪明颖秀,而且体魄矫健。

十岁那年,辛劳一生的父亲去世,叔父来到寺院,谢了寺院方丈的教养之恩,要领他还俗回家,持家奉母。

这时候的小沙弥,已对博大精深的佛学产生了浓厚的兴趣,那幼小的心灵已有了一份普度众生的情怀,他和叔父一起安葬了父亲,拜托叔父婶母照护好寡娘,然后回到寺院继续他的修行苦研。

这位颇有见识的叔父,见侄儿小小年纪有如此的人生主见和意志,没有再加劝阻。

不久母亲离世,安葬好母亲后,寺院从此成了他真正的家,神秘而博大的佛学成了他生命的全部世界。

二十岁那年,俗世生活中的男孩到了正式加冠行成人礼的年龄,法显则由仙堂山寺大方丈亲授,受了比丘戒。

他意识到自已的肩上必须担当起持戒修身,普度修缘的佛家大任。

东晋高僧法显在中印文化交流中的作用探析

东晋高僧法显在中印文化交流中的作用探析
做沙弥 , 2 0 岁 的时候受 比丘戒 。 经 常感叹 当时 的佛 学 以称 得上是 伟大 的时代 ,佛 教 的传 播促 进 了翻译事
律藏 比较 残缺 。遂 立志 要到 天竺等 地寻求 。于公 元 业的 发展 ,而翻译事 业 的发 展极 大地促 进 了中外文 3 9 9 年 和道 整 、 慧景、 慧应、 慧 嵬等人 到天 竺求法 。游 化交 流。 在 中国和印度 的文化 交流 中 。 主要是 以佛教 遍 了天 主的东南西 北全 国 , 获 得 了梵 文本 的佛经 《 杂 作 为 载体而不 断活跃起 来 的 。法显 正是 东晋时代 顺
f 关键词1 佛 学 ; 东晋 高僧 法显 ; 中印 ; 文化 交流 ; 功 能作用
【 中图分类号】 【 G 0 9 】
【 文献标识码】 A
【 文章编号】 1 0 0 7. - 4 2 4 4 1 2 0 1 3 ) 0 3 — 1 l 7 — 3



导 言
中国和 印度 的文化 交流尤 其是 宗教文 化交 流可 以说 是源 远 流长 ,具 有悠久 的历史 和丰 富生动 的交 流事
中 国佛 教 进 行 了不 断 的革 新 并取 得 十分 卓 越 的 贡 教 的背景下 , 因为佛 教并非 本土 宗教 , 是从 国外传播 献, 是古代 中国第 一位 到海外 求法取 经 的大师 。 是 一 过来 的 , 所 以对 于佛 教典籍 的 翻译 就显 得尤其 重要 。 位杰 出的佛 学家 、 翻译 家和旅 行家 。法显 3 岁就 出家 汉唐期 间 。是 中国古 代 的翻译事 业最 为繁荣甚 至可
东晋高僧法显在 中印文化交流中的作用探析
高海燕
( 宁夏 师范学 院党委宣传 部 , 宁 夏 固原 7 5 6 0 0 0 )

法显名言名句

法显名言名句

法显名言名句
法显可是东晋时期的高僧呀!他留下了不少名句呢。

“法显说:志行明敏,仪轨整肃。

”就像我那次见到一个特别认真的小朋友,站得笔直笔直的,做事特别有条理。

“法显说:忘身求法。

”这让我想起之前看到有人为了学习一门技艺,连饭都顾不上吃,一门心思全在那上面。

“法显说:不避险难。

”就像有次我去爬山,遇到很难走的路,但还是咬牙坚持往上爬。

“法显说:勇猛精进。

”感觉就像我们隔壁的叔叔每天都早起坚持锻炼,从不偷懒。

“法显说:善始者实繁,克终者盖寡。

”就像我们学习一门课,开始的时候大家都兴致勃勃,到最后能坚持到底的却没几个。

“法显说:精进不止,不忘初心。

”记得有次我参加一个活动,一开始大家都充满热情,到后面虽然遇到很多困难,但那些始终记得最初目的的人还是继续努力。

“法显说:道由人弘。

”就如同在一个团队里,大家齐心协力去发扬一种好的精神,把它传播得更远更广。

“法显说:以戒为本。

”就像我们要遵守交通规则,这是我们安全出行的根本呀。

作品注释

作品注释

(1)法显(约337-422):东晋高僧。

俗姓龚,平阳武阳(今山西襄垣)人。

3岁出家,公元399年,六十五岁的法显从长安出发西行求法,西渡流沙,越葱岭至天竺(印度),历时14年,游历29国,历尽艰险,于412年七十八岁时回国。

法显是中国佛教史上的名僧,卓越的佛教革新人物,是中国第一位到海外取经求法的大师,杰出的旅行家和翻译家。

一生翻译了大量佛经,另撰有《佛国记》,记录了他的行程及见闻。

(2)玄奘(602-664):唐代著名高僧,俗称唐僧。

本姓陈,洛州缑氏(今河南偃师)人,10岁进入佛门。

627年(贞观三年)离开长安西行,历经沙漠、雪山等艰危之地到达天竺,游学取经。

19年后,于645年带着大量佛经回到长安。

玄奘在中国佛教史上是个有多重贡献的高僧,译出经、论七十五部、凡一千三百三十五卷。

著有《大唐西域记》,记述了沿途各国的自然地理及政治经济状况。

(3)塔克拉玛干大戈壁:位于新疆南部,在塔里木盆地中部,主要是流动沙丘。

整个沙漠东西长约1000余公里,南北宽约400多公里,总面积337600平方公里。

它占全国沙漠面积的47.3%,是中国最大的沙漠。

在世界各大沙漠中排名第六。

酷暑时最高温度达67.2℃,昼夜温差达40℃以上,蒸发量高于降水量,被称之为"死亡之海",维吾尔语意思是"进去出不来"。

(4)腾格里沙漠:中国第四大沙漠,位于内蒙古和甘肃省境内,面积约3万平方千米。

沙漠中部、南部和北部洼地里,有大量植被。

1958年开始进行治沙工作,营造防护林带成百条,封沙育草,使通过沙漠的包兰铁路通行无阻,是中国治沙科学上的一项巨大成就。

折叠编辑本段作品赏析作者首先提到沙漠恶鬼和热风现象,将自己要解说的对象引出。

作者没有一般地提出问题,而是借晋僧法显和唐僧玄奘的文章做引子,表明对这种奇怪现象的困惑由来已久。

可是文章没有紧接着对这些奇怪现象作科学说明,却说解放以后人们并没有遇到"鬼怪离奇的东西",用了二个疑问句"这是什么缘故呢?""沙漠里真有魔鬼吗?"使原有的困惑更加扑朔迷离,读者更急于想知道奇怪现象产生的原因。

三位高僧都曾去过印度取经,这两位法师竟让玄奘自愧不如!

三位高僧都曾去过印度取经,这两位法师竟让玄奘自愧不如!

三位高僧都曾去过印度取经,这两位法师竟让玄奘自愧不如!本文导读:玄奘,俗姓陈,名袆,被世人称之为“唐三藏”,年幼时,家里十分贫困,于是玄奘在13岁时,便在洛阳出家,年少的玄奘十分聪慧,整日刻苦专研佛学,隋末唐初,各家学派十分混乱,玄奘为更好的研究佛学,便决心到天竺(古印度)取经,一来可以丰富自己,二来可以更深入地学习佛经、佛法。

玄奘这一去,就是二十年,在这期间,他专心在那烂陀寺学习,时常跟当地佛学专家探讨,因其对佛学的独特见解,玄奘的名气开始逐步提升,他学佛有成后,携带者657部经书,回到了长安。

从此,玄奘带着弟子开始宣传佛法,并和弟子共同翻译出75部经、论著作。

法显,东晋高僧,出身于平阳郡一个姓龚的人家,他有三个哥哥,但均年幼夭折,父母为保他平安,在法显三岁的时候,便送他去当和尚,两相比较,法显出家比玄奘还早10年,与玄奘相同,他也去过古印度取经,法显去的时间远比玄奘早,因此法显又为称为中国海外取经第一人。

最让玄奘比不了的是,法显大师为追求佛学的更高境界,他在65岁的时候,依旧坚持出游,花费十三年的时间,从亚洲大陆穿行到南海洋路,在此期间,他一共走了二十多个国家,法显在取经的过程中,跋山涉水,经历了常人难以忍受的苦难,正如他说的“顾寻所经,不觉心动汗流”,等他再次回到祖国的时候,已经87岁了,在出游的期间,他留下来一部又一部的杰出作品,如《佛国记》。

义净法师,出生于公元前635年,他一生先后译出佛经107部,428卷。

他十四岁出家后,以玄奘法师为自己的榜样。

在取经所走道路的选择上,义净比玄奘更传奇,玄奘取经皆循陆路,而义净却由海陆往来,以至于他在南海遭遇两次狂风暴雨,险些丢掉性命。

693年夏天,义净取经归来,抵达洛阳后,武则天特意为义净举行了欢迎仪式,并亲自出城迎接,这在当时可是十分了不起的。

比如玄奘取经回来后,虽然也有欢迎仪式,但并不是唐太宗亲自迎接,而是大臣房玄龄出城迎接的。

因此,从当时帝王的欢迎仪式上对比,义净的规格,明显要高于当年的玄奘。

法显传读后感

法显传读后感

法显传读后感篇一法显传读后感最近读了《法显传》,这感觉,怎么说呢,真的是太震撼我啦!法显这位高僧,他的经历简直就像是一部超级冒险大片。

我就在想,他是哪里来的勇气和毅力,去面对那么多的艰难险阻啊?也许是心中那坚定的信仰吧。

他一路上经历的那些事儿,让我觉得可能换做是我,早就打退堂鼓了。

什么恶劣的天气、缺吃少喝的,还有各种各样的危险,这都没把他打倒。

我不禁反问自己,如果是我,能坚持下去吗?答案可能是否定的。

读着读着,我仿佛能看到他在沙漠中艰难前行的身影,那画面感超强的。

风呼呼地吹着,沙子打得脸生疼,他却一步一步地往前走,没有丝毫退缩。

这让我想起自己遇到一点点困难就想放弃的那些时候,哎呀,真的是太惭愧啦!法显的故事也让我思考,我们现在的生活是不是太安逸了?稍微有点不如意就抱怨连天。

看看人家法显,那才叫真正的坚强和勇敢呢!不过我也在想,法显这么执着地去求法,是不是有点太一根筋了?也许有人会说这是伟大的精神,可我有时候就觉得,是不是也应该多考虑考虑现实的情况呢?但转头又一想,可能正是这种一根筋,才能成就他的伟大吧。

总之,读完《法显传》,我的心情久久不能平静,脑子里乱糟糟的,一会儿佩服他,一会儿又有点小质疑,这感觉真的是复杂极了。

篇二法显传读后感嘿,朋友们!我刚读完《法显传》,心里那叫一个五味杂陈!法显的这段旅程,哇塞,简直让人惊掉下巴!我就一直在琢磨,他到底是咋想的,要去受那份罪?可能对于他来说,追求佛法的真谛就是他生命中最重要的事儿吧。

你想想,那一路上,风餐露宿的,他难道不害怕吗?我觉得我肯定怕得要死。

他走过的那些地方,什么高山大河、荒无人烟的沙漠,我光是想想都觉得腿软。

这让我不禁自问:“我能有他那样的勇气吗?”答案八成是不能。

书中描述的那些艰难场景,就像电影镜头一样在我脑海里不断闪现。

法显在狂风中艰难地稳住身形,在饥饿中仍然坚定地前行,这画面太有冲击力了!我有时候都有点怀疑,这故事是不是太夸张啦?但转念一想,也许在那个时代,这种艰辛就是常态。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高僧法显(334年—422年),俗姓龚,后赵平阳郡武阳(今山西襄垣)人,东晋僧人,一位卓越的佛教革新人物,中国僧人到天竺留学的先驱者,杰出的旅行家和翻译家。

3岁从宝峰寺出家做沙弥,20岁受比丘戒。

常慨叹律藏残缺,誓志寻求。

遂于东晋安帝隆安三年(399年)和同学慧景、道整、慧应、慧嵬等前往天竺求法。

遍历北、西、中、东天竺,获《方等般泥洹经》、《摩诃僧祗律》、《萨婆多律抄》、《杂阿毗昙心论》、《摩诃阿毗昙》等梵本。

后又在师子国(今斯里兰卡)获《弥沙塞律》、《长阿含》及《杂藏》等梵本。

由海路回国,前后凡14年, 游30余国,携带很多梵本佛经,于义熙八年(412年)达青州长广郡牢山(今山东青岛崂山)。

第二年秋到达晋都建康。

在道场寺同佛陀跋陀罗、宝云等译出《摩诃僧祗律》40卷,《僧祗比丘戒本》1卷, 《僧祗比丘尼戒本》1卷, 《大般泥洹经》6卷, 《杂藏经》1卷,并撰写历游天竺记传《佛国记》(即《高僧法显传》。

后圆寂于荆州辛寺。

晋末宋初的西行求法运动,根据汤用彤先生的《汉魏两晋南北朝佛教史》的统计,西行求法活动自朱士行而后,以晋末宋初为最盛。

这时期最知名的求法者有以下一些人:康法朗和其他四人,见《高僧传》卷四;于法兰,见同上书、卷;竺佛念,见《高僧传》卷一;慧常、进行、慧辩、见道安;《合光赞放光随略解》;慧叡,见《高僧传》卷七;支法领、法净,见《高僧传》卷六《慧远传》;法显、智严、智羽、智远、宝云、慧简、僧绍、僧景、慧景、道整、慧应、慧嵬、慧达,见《法显传》、《祐录》卷十五《法显传》、《智严传》、《宝云传》;昙学、威德等八人,见《祐录》卷九;僧纯、昙充、道曼,见《祐录》卷十一;智猛与昙纂、竺道嵩等十五人,见《高僧传》卷三;法勇、僧猛、昙朗等二十五人,见《高僧传》卷三;沮渠京声;道泰;法盛共师友二十九人,见《名僧传抄》;僧表,见同上书;法维;道普。

东晋隆安三年( 399年),六十五岁的法显已在佛教界度过了六十二个春秋。

六十多年的阅历,使法显深切地感到,佛经的翻译赶不上佛教大发展的需要。

特别是由于戒律经典缺乏,使广大佛教徒无法可循,以致上层僧侣穷奢极欲,无恶不作。

为了维护佛教“真理”,矫正时弊,年近古稀的法显毅然决定西赴天竺(古代印度),寻求戒律。

这年春天,法显同慧景、道整、慧应、慧嵬四人一起,从长安起身,向西进发,开始了漫长而艰苦卓绝的旅行。

次年,他们到了张掖(今甘肃张掖),遇到了智严、慧简、僧绍、宝云、僧景五人,组成了十个人的“巡礼团”,后来,又增加了一个慧达,总共十一个人。

“巡礼团”西进至敦煌(今甘肃敦煌),得到太守李浩的资助,西出阳关渡“沙河”(即白龙堆大沙漠)。

法显等五人随使者先行,智严、宝云等人在后。

白龙堆沙漠气候非常干燥,时有热风流沙,旅行者到此,往往被流沙埋没而丧命。

法显后来在他的《佛国记》中描写这里的情景说:“上无飞鸟,下无走兽,遍望极目,欲求度处,则莫知所拟,唯以死人枯骨为标帜耳。

”他们冒着生命危险勇往直前,走了十七个昼夜,一千五百里路程,终于渡过了“沙河”。

经过鄯善国接着,他们又经过鄯善国(今新疆若羌)到了茑夷国(今新疆焉耆)。

他们在茑夷国住了两个多月,宝云等人也赶到了。

当时,由于茑夷国信奉的是小乘教(印度佛教分小乘、大乘两大派),法显一行属于大乘教,所以他们在茑夷国受到了冷遇,连食宿都无着落。

不得已,智严、慧简、慧嵬三人返回高昌(新疆吐鲁番)筹措行资。

僧绍随着西域僧人去了罽宾(在今克什米尔)。

法显等七人得到了前秦皇族苻公孙的资助,又开始向西南进发,穿越塔克拉玛大沙漠。

塔克拉玛大沙漠地处塔里木盆地中心(塔里木,在古突厥语中本意为“之流”;塔克拉玛干含义则一直没有定论。

一般比较能自圆其说的解释有三种:1、葡萄之乡;2、原来的家园;3、吐火罗人的家园),这里异常干旱,昼夜温差极大,气候变化无常。

行人至此,艰辛无比。

正如法显所述:“行路中无居民,沙行艰难,所经之苦,人理莫比。

”法显一行走了一个月零五天,总算平安地走出了这个“进去出不来”的大沙漠,到达了于阗国(今新疆和田)。

于阗是当时西域佛教的一大中心,他们在这里观看了佛教“行像”仪式,住了三个月。

接着继续前进,经过子合国,翻过葱岭,渡过新头河到了那竭国。

法显和慧应、宝云、僧景等人则经宿呵多国、犍陀卫国而到了弗楼沙国(今巴基斯坦白沙瓦)。

慧景到那竭国后病了,道整陪他暂住。

慧达一个人去到弗楼沙国,与法显他们会面。

弗楼沙国是北天竺的佛教中心,慧达、宝云和僧景在这里了参访了佛迹以后便返回了中国,慧应在这里的佛钵寺病逝。

法显独自去了那竭国,与慧景、道整会合,三人一起南度小雪山(即阿富汗的苏纳曼山。

梵语中是对“大雪山”即喜马拉雅山而言)。

此山也是冬夏积雪,三人爬到山的北阴,突然遇到寒风骤起,慧景受不住寒流的袭击被冻死了,法显抚摸着慧景的尸体,无限感慨地哭着说:“取经的愿望未实现,你却早死了,命也奈何!”然后与道整奋然前行,翻过小雪山,到达罗夷国。

又经跋那国,再渡新头河,到达毗荼国。

接着走过了摩头罗国,渡过了蒲那河,进入中天竺境。

法显和道整用了四年多时间,周游中天竺,巡礼佛教故迹。

晋元兴三年晋元兴三年( 404年),他们来到了佛教的发祥地—拘萨罗国舍卫城的祗洹精舍。

传说释迦牟尼生前在这里居住和说法时间最长,这里的僧人对法显不远万里来此求法,深表钦佩。

《佛国记》载:“彼众僧叹曰:奇哉,边地之人乃能求法至此。

自相谓言:我等诸师,和上相承,未见汉道人来到此地也。

”这一年,法显还参访了释迦牟尼的诞生地—迦维罗卫城。

晋义熙元年晋义熙元年( 405年),法显走到了佛教极其兴盛的达摩竭提国巴连弗邑。

他在这里学习梵书梵语,抄写经律,收集了《摩诃僧祗律》、《萨婆多部钞律》、《杂阿毗昙心》、《方等般泥洹经》、《綖经》、《摩诃僧祗阿毗昙》等六部佛教经典,一共住了三年。

道整在巴连弗邑十分仰慕人家有沙门法则和众僧威仪,追叹故乡僧律残缺,发誓留住这里不回国了。

而法显一心想着将戒律传回祖国,便一个人继续旅行。

他周游了南天竺和东天竺,又在恒河三角洲的多摩梨帝国(印度泰姆鲁克)写经画(佛)像,住了两年。

东晋义熙五年东晋义熙五年( 409年)年底,法显离开多摩梨,搭乘商舶,纵渡孟加拉湾,到达了狮子国(今斯里兰卡)。

他在狮子国住在王城的无畏山精舍,求得了《弥沙塞律》、《长阿含》、《杂阿含》以及《杂藏》等四部经典。

至此,法显身入异城已经十二年了。

他经常思念遥远的祖国,又想着一开始的“巡礼团”,或留或亡,今日孤身一人,形影相吊,心里无限悲伤。

有一次,他在无畏山精舍看到商人以一把中国的白绢团扇供佛,触物伤情,不觉潸然泪下。

东归东晋义熙七年( 411年)八月,法显完成了取经求法的任务,坐上商人的大舶,循海东归。

舶行不久,即遇暴风,船破水入。

幸遇一岛,补好漏处又前行。

就这样,在危难中漂泊了一百多天,到达了耶婆提国(今印度尼西亚的苏门答腊岛,一说爪哇岛)。

法显在这里住了五个月,又转乘另一条商船向广州进发。

不料行程中又遇大风,船失方向,随风飘流。

正在船上粮水将尽之时,忽然到了岸边。

法显上岸询问猎人,方知这里是青州长广郡(山东即墨)的劳山。

青州长广郡太守李嶷听到法显从海外取经归来的消息,立即亲自赶到海边迎接。

时为东晋义熙八年( 412年)七月十四日。

法显65岁出游,前后共走了三十余国,历经十三年,回到祖国时已经七十八岁了。

在这十三年中,法显跋山涉水,经历了人们难以想象的艰辛。

正如他后来所说的:“顾寻所经,不觉心动汗流!”法显在山东半岛登陆后,旋即经彭城、京口(江苏镇江),到了建康(今南京)。

他在建康道场寺住了五年后,又来到荆州(湖北江陵)辛寺,元熙二年( 420年),终老于此,卒时八十六岁,一作八十二岁。

他在临终前的七年多时间里,一直紧张艰苦地进行着翻译经典的工作,共译出了经典六部六十三卷,计一万多言。

他翻译的《摩诃僧祗律》,也叫大众律,为五大佛教戒律之一,对后来的中国佛教界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在抓紧译经的同时,法显还将自己西行取经的见闻写成了一部不朽的世界名著-----《佛国记》。

《佛国记》全文九千五百多字,别名有《法显行传》、《法显传》、《历游天竺纪传》、《佛游天竺记》等。

它在世界学术史上占据着重要的地位,不仅是一部传记文学的杰作,而且是一部重要的历史文献,是研究当时西域和印度历史的极为重要的史料。

法显去印度时,正是印度史上的黄金时代-----芨多王朝(320年-480年)有名的超日王在位的时代,关于芨多王朝古史缺乏系统的文献记载,超日王时的历史,只有依靠《佛国记》来补充。

中国西域地区的鄯善、于阗、龟兹等古国,湮灭已久,传记无存,《佛国记》中所记载的这些地区的情形,可以弥补史书的不足。

《佛国记》还详尽地记述了印度的佛教古迹和僧侣生活,因而后来被佛教徒们作为佛学典籍著录引用。

此外,《佛国记》也是中国南海交通史上的巨著。

中国与印度、波斯等国的海上贸易,早在东汉时期已经开始,而史书上却没有关于海风和航船的具体记述。

《佛国记》对信风和航船的详细描述和系统记载,成为中国最早的记录。

法显以年过花甲的高龄,完成了穿行亚洲大陆又经南洋海路归国的远途陆海旅行的惊人壮举,他留下的杰作《佛国记》,不仅在佛教界受到称誉,而且也得到了中外学者的高度评价。

唐代名僧义净说:“自古神州之地,轻生殉法之宾,(法)显法师则他辟荒途,(玄)奘法师乃中开正路。

”近代学者梁启超说:“法显横雪山而入天竺,赍佛典多种以归,著《佛国记》,我国人之至印度者,此为第一。

”斯里兰卡史学家尼古拉斯·沙勒说:“人们知道访问过印度尼西亚的中国人的第一个名字是法显。

”他还把《佛国记》中关于耶婆提的描述称为“中国关于印度尼西亚第一次比较详细的记载”。

日本学者足立喜六把《佛国记》誉为西域探险家及印度佛迹调查者的指南。

印度学者恩·克·辛哈等人也称赞说:“中国的旅行家,如法显和玄奘,给我们留下有关印度的宝贵记载。

”他写的《法显传》对于世界的影响却远远超过了他的翻译对于中国的影响。

《法显传》在历代著录中有很多不同的名称,比如《佛游天竺记》、《释法显行传》、《历游天竺记》、《佛国记》、《历游天竺记传》、《释法显游天竺记》、《佛游天竺本记》、《释法明游天竺记》、《法明游天竺记》、《历游天竺记传》、《法显记》等等,名称固繁,版本亦多(请参阅章巽前引书,页13—24)。

《法显传》在国际上的影响,首先表现在它的外文译本之多上。

根据章巽的统计(见同上书,页30),共有英译本三,译者为Samuel Beal(1869)、James Legge(1886)和H.A.Giles (1923);日译本三,译者为足立喜六:《考证法显传》(1935)、《法显传——中亚、印度、南海纪行研究》(1940)和长泽和俊(1970)。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