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经济治理_新挑战与中国路径_陈东晓
当前国际局势特点及中国外部环境的新挑战

作者: 陈东晓[1]
作者机构: [1]上海国际问题研究院
出版物刊名: 国际展望
页码: 1-11页
年卷期: 2011年 第1期
主题词: 国际格局;外部环境;中国外交
摘要:当前国际局势具有国际秩序加速变革过程中鲜明的阶段性和过渡性特征。
国际力量格局的多极化、均衡化势头不减,但总体上仍属于美国一超之下的三元(美国、欧盟、新兴大国)基本格局。
国际体系的深度变革以及全球治理需求加大与国际治理机制供应不足之间的矛盾仍是当前国际关系的主要矛盾。
在上述基本格局和主要矛盾的推动下,当前国际局势呈现特有的复杂、多变、胶着的态势,国际关系中的一系列矛盾凸显,反映了国际体系大变革时代的众多格局性和趋势性重要变化。
中国外交因此而面临着空前机遇和空前挑战并存的局面,两者互动、转化的频率和可能性增强,从而对我们的战略规划、环境塑造以及机遇创造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全球经济治理体系的变革与中国的角色定位

全球经济治理体系的变革与中国的角色定位随着全球化不断深入发展,经济治理成为各国高度关注的话题。
在全球经济治理体系的变革中,中国作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并逐渐发挥着引领和参与的作用。
一、全球经济治理体系的变革经济治理体系是国际经济合作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全球化背景下,传统的国际经济组织和机制面临着新的挑战和变革。
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世界银行等机构的权力和决策方式受到质疑,不合理的国际金融体系影响着全球经济的稳定。
因此,全球经济治理体系的变革势在必行。
在变革中,全球经济治理体系需要更多地反映新兴市场和发展中国家的利益和主张。
这一变革势必影响到全球治理格局,并给予中国更多的话语权和参与机会。
二、中国的角色定位中国作为全球第二大经济体,逐渐成为全球经济治理体系变革的重要推动者和参与者。
中国的经济发展成就和贡献使得其在全球经济治理中不可或缺的力量。
首先,中国提出了扩大和完善全球经济治理体系的建议。
中国倡导建立更加公正、合理和包容的国际经济秩序,提出了一系列具体的改革方案。
例如,推动国际货币体系多元化,加强新兴市场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的代表性和发言权,同时减少发达国家的过多权力等。
这些倡议为全球经济治理的变革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方向。
其次,中国积极参与全球经济治理机构的建设和改革。
中国加大了对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和世界银行的资金和政策支持,积极推动这些机构改革和重建。
中国还与其他新兴市场国家合作,建立了金砖国家新开发银行和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等新机构,为全球经济治理提供了多元化的选择。
此外,中国还通过举办主要国际经济论坛、倡导自由贸易和推动区域经济合作等方式,加强了与其他国家在全球经济治理中的合作。
中国参与亚太经合组织、金砖国家合作和一带一路倡议等,为地区乃至全球经济的发展和治理提供了新的动力。
三、面临的挑战与机遇在全球经济治理体系的变革中,中国面临着一些挑战与机遇。
首先,中国需要积极推动国内经济结构调整,提高自身治理能力和创新能力。
全球经济治理的挑战与解决方案

全球经济治理的挑战与解决方案随着全球化进程的加速和经济联系的日益紧密,全球经济治理已经成为国际社会面临的一个重要挑战。
经济全球化的发展给国际贸易、投资和金融领域带来了机遇,同时也带来了许多问题。
本文将探讨全球经济治理的挑战以及可能的解决方案。
首先,全球经济治理面临的主要挑战之一是国际贸易保护主义的抬头。
近年来,一些国家在面对国内经济困境时,往往采取贸易保护主义政策,通过增加关税和其他贸易壁垒来保护本国产业。
这种做法不仅违背了自由贸易的原则,也影响了全球经济的稳定和繁荣。
为了应对这一挑战,全球经济治理需要加强多边贸易体系,推动自由贸易和投资便利化,并加强国际合作,形成共同应对贸易保护主义的力量。
其次,全球经济治理还面临着金融风险和不稳定性的挑战。
金融危机和货币危机的频繁爆发,对全球经济造成了严重的冲击。
全球金融体系的相互关联和相互依赖使得金融风险传导迅速,一旦出现金融危机,将会引发全球范围内的经济动荡。
解决这一挑战的关键在于加强金融监管和监督,完善全球金融治理体系,减少金融风险传导的渠道。
同时,各国应加强合作,加强信息交流,共同应对金融风险。
第三,全球经济治理还面临着发展不平衡的挑战。
全球经济仍然存在南北差距和发展中国家经济体制不完善的问题。
发展中国家在全球经济治理中的发言权和代表性依然不足,他们的利益难以得到充分保障。
为了解决这一挑战,全球经济治理需要更加注重发展中国家的声音和利益,推动国际金融机构的改革,增加发展中国家的代表性,使其在全球经济决策过程中发挥更大的作用。
最后,全球经济治理还面临着科技创新和技术变革的挑战。
随着科技的迅猛发展,新的技术革命正在不断改变全球经济格局。
但一些国家面临隐私保护和数据安全等问题,这对全球经济治理提出了新的挑战。
要解决这一问题,全球经济治理需要加强国际合作,建立更加开放和安全的数字经济体系,完善相关的法律和规则,保护个人隐私和数据安全。
综上所述,全球经济治理面临着贸易保护主义、金融风险、发展不平衡和科技创新的挑战。
全球经济治理体系改革方向与高质量发展的挑战应对

全球经济治理体系改革方向与高质量发展的挑战应对随着全球经济的不断发展,全球经济治理体系也面临着日益复杂的问题和挑战。
为了适应新的经济形势和推动经济的高质量发展,全球经济治理体系需要进行改革。
本文将探讨全球经济治理体系改革的方向以及面对高质量发展的挑战应对。
一、全球经济治理体系改革方向1. 多边主义的加强在全球化的今天,各国经济相互依存,与各国间深度融合。
因此,加强多边主义成为全球经济治理体系改革的重要方向。
多边主义能够鼓励各国间的合作,促进经济的平衡发展。
同时,多边主义也能够提高全球治理决策的合法性和民主性。
2. 提升发展中国家的参与度全球经济治理体系改革需要更加充分地考虑发展中国家的权益,给予他们更多的发言权和决策权。
发展中国家是全球经济增长的重要动力,提升其参与度有助于实现全球经济的均衡发展。
改革应该建设一个平等、开放、包容的国际合作平台,发展中国家在其中有更大的话语权和影响力。
3. 加强国际间的合作与协调在全球化经济背景下,国际间的经济合作和协调变得尤为重要。
全球经济治理体系需要建立一个更加紧密的合作机制,通过合理分工和有效协调,共同应对各种全球性挑战。
国际间的协作能够减少经济风险,促进全球经济的稳定和持续发展。
二、面对高质量发展的挑战应对1. 推动创新与技术进步高质量的经济发展需要依赖于创新和技术进步。
全球经济治理体系改革应该建立一个促进创新的环境,鼓励科技成果的转化和应用,推动技术进步与经济实践相结合。
同时,加强国际合作,分享科技成果和知识产权,促进全球科技创新的协同发展。
2. 加强金融监管和风险防控金融体系的稳定对于经济的高质量发展至关重要。
全球经济治理体系改革需要加强金融监管,建立有效的风险防控机制,避免金融风险对经济产生不利影响。
此外,需要加强对金融创新的监管,防范金融创新过程中可能出现的风险和不稳定因素。
3. 促进可持续发展高质量的经济发展必须与可持续发展相结合。
全球经济治理体系改革需要把可持续发展作为重要原则和目标,推动经济的绿色化、低碳化和资源的可持续利用。
大变局下的全球治理变革:挑战与前景

大变局下的全球治理变革:挑战与前景作者:苏长和来源:《当代世界》 2021年第7期苏长和全球治理是指各国各方通过共商的方式形成一套制度和执行机制,解决彼此以及国际社会共同面临的问题。
当今世界,各国的命运已经紧密联系在一起,任何国家都无法独善其身。
一国的发展与外部世界互为条件,全球性问题如果不能得到有效解决,会波及很多国家的内部发展。
因此,全球治理的质量与各个国家休戚相关。
然而,当今世界的全球治理体系还存在诸多问题,尤其是在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下,全球治理面临的问题和挑战更为突出。
习近平主席在多个外交场合提到当今世界面临“四大赤字”,其中之一就是治理赤字。
这个治理赤字既针对国内治理,也针对全球治理。
只有更深层次地把握当今全球治理面临的问题和挑战,才能更有针对性地对其改革给出有效方案。
对抗式制度体系对全球治理的消极影响国家是全球治理中最重要也最有能量的行为体。
但是,一国在全球治理中的行动能力取决于其国内政治的稳定性和连贯性。
当前全球治理面临的最大挑战是需要各国集体行动的一致性正被日益增加的国内政治极化和内部各方相互否决所牵制。
换句话说,受制于国内政治极化和内部各方相互否决的国家,参与全球治理的意愿和能力受到较大限制。
过去几十年对抗式制度体系在全球范围的扩散是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之一。
所谓对抗式制度体系,是指按照制衡和分立原则安排国内政党、行政、立法、央地关系的一种制度模式。
这种模式在英美学术话语体系中被称为民主政治,经包装后作为民主政治的唯一模式由美欧等国通过对外政策强行向世界输出。
然而,对抗式制度体系在越来越多的国家政治生活中,表现为党争、行政机构与议会或国会之间的相互否决、利益集团政治等。
实际上,这不是民主政治,这种制度与民主没有关系,本质上是对抗式制度。
七国集团(G7)成员国国内政治是典型的对抗式制度,世界上也有一些国家移植和复制了对抗式制度。
对抗式制度在一国对外政策上反映出的特点包括反复性强、连贯性弱、承诺不稳定等。
全球经济治理下中国的角色和问题研究

全球经济治理下中国的角色和问题研究当前全球经济治理架构正在发生重大调整,各种风险与挑战层出不穷。
在这个时代背景下,中国作为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在全球经济治理中的作用受到广泛关注。
本文将从多个角度探讨中国在全球经济治理中的角色和问题。
一、中国在全球经济治理中的角色1. 经济增长引擎自改革开放以来,中国以惊人的增长速度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
中国为全球增长做出了巨大贡献,成为全球经济的重要推动者。
中国的经济带动了大量的贸易流动和投资,使其成为世界贸易的重要伙伴。
同时,中国的崛起也使得全球经济重心逐渐向东移动,它的崛起促进了全球经济体系的升级和优化。
2. 金融合作和改革中国在全球金融体系中扮演了极为重要的角色。
作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中国在国际金融机构中持有相当大的股份,同时也是其中最大的贡献者之一。
中国还积极参与全球金融改革和治理,提出和推动了不少对金融稳定和规范的重要措施。
例如,在国际货币体系方面,中国已经成为了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的第三大股东,同时提出了“一带一路”倡议,这为全球金融与货币系统带来了重大变革和机遇。
3. 大国外交立场中国在全球治理中也倡导着其独特的大国外交立场。
中国一直秉持着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强调合作共赢。
中国在全球治理中提出了“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概念,鼓励各国共同参与全球治理,建立起更为稳定、公正、互利的国际秩序。
此外,中国还积极参与国际组织的工作,如联合国、世界贸易组织等,举办了多次政府间国际会议,如亚信峰会、G20峰会等。
这些都为中国在全球治理中发挥更大的作用奠定了基础。
二、中国在全球经济治理中的问题1. 金融风险随着中国经济增速放缓,虚假融资、金融炒作、债务风险等金融问题也在不断加剧,这使得全球市场对中国经济的信心受到影响,引发市场的波动和恐慌。
因此,中国需要积极采取措施来加强金融风险管理,扩大金融市场的开放度,提高金融监管和风险防范能力。
2. 贸易摩擦中国在全球贸易中发挥着重要作用,但当前美国、欧盟等国家对中国贸易政策的反倾销、反补贴、反壁垒等手段的频繁使用,给中国的出口带来了很大的压力。
全球经济治理的挑战与改革

全球经济治理的挑战与改革全球经济治理是指各国政府、国际机构和各国经济体共同合作,通过政策制定和合作机制来解决全球经济中的问题和挑战。
然而,全球经济治理面临着许多挑战,同时也需要进行一系列改革来适应不断变化的国际经济环境和需求。
首先,全球经济治理面临着不平等和不平衡问题。
当前,发达国家在全球经济治理中拥有相对较大的话语权和影响力,导致一些发展中国家在决策过程中的参与度不高,权益得不到充分保障。
这种不平等和不平衡制约了全球经济治理的有效性和公平性,需要进行改革以实现更加平等和包容的全球经济治理。
其次,全球经济治理还需要应对不断增长的全球性挑战,例如气候变化、贫困问题和全球公共卫生安全等。
这些挑战不仅需要各国携手合作,还需要制定全球性的政策和规范,以共同应对挑战并促进经济可持续发展。
因此,全球经济治理需要在多个领域进行改革,以确保全球性问题得到妥善解决。
第三,全球经济治理还需要应对日益复杂的金融市场风险和不稳定性。
全球化以及金融市场的快速发展使得各国之间的金融联系更加紧密,金融危机和风险传染的风险也随之增加。
因此,全球经济治理需要更加密切的监管合作和信息共享,以减少金融风险对全球经济的不利影响。
最后,全球经济治理还需要推动经济全球化进程中的改革和创新。
经济全球化为各国带来了更多合作和发展机遇,但也带来了一系列新的挑战,例如贸易摩擦和技术转移等。
全球经济治理需要适应经济全球化的发展趋势,推动贸易自由化和投资便利化,并鼓励各国在创新、科技和可持续发展方面进行合作。
面对全球经济治理的挑战,改革势在必行。
首先,国际组织和机构应加强改革,增加发展中国家的代表性和发言权,使其在全球经济治理中发挥更为积极的作用。
其次,各国应加强合作,建立更加有效和包容的全球合作机制,以解决全球性问题和推动经济可持续发展。
同时,加强金融监管合作,减少系统性风险对全球经济的冲击。
此外,各国还需加强创新和科技合作,以应对新兴经济体崛起以及技术革新对经济产业结构带来的挑战。
人类如何应对全球经济和政治变化的挑战?

人类如何应对全球经济和政治变化的挑战?随着全球化和科技的快速发展,经济和政治变化的影响越来越大,给人类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挑战。
如何应对这些挑战成为了我们面临的重要问题。
一、提高全球经济体系的韧性随着新冠疫情等重大事件的发生,全球经济体系的韧性与适应力成为了人们关注的焦点。
为应对这些挑战,我们需要:1. 提高企业的风险管理能力。
企业应该具备战略眼光,建立风险管理体系,包括对市场、政策、环境等多个方面的风险进行评估与管理,以减少损失。
2. 促进各国间的合作与协调。
各国政府和国际组织应该加强沟通与协作,共同应对全球性挑战,如全球贸易关系、环境问题等。
二、加强政治参与和民主治理政治变革也是我们面临的重要挑战之一。
政治参与和民主治理应成为我们应对这些挑战的重要途径。
1. 加强政治参与。
政府应该认真听取民众的意见和建议,通过吸纳不同的声音和意见,共同协商和制定政策。
2. 推进民主治理。
建立民主制度、保护公民权利、加强反腐斗争等,是实现民主治理的基础。
政府应该注重对民主制度的建设和完善,并对反腐和维护公民权利工作进行积极推进。
三、发展绿色可持续经济模式气候变化和环境污染是我们面临的重大挑战之一。
为实现经济与环境的良性互动,我们需要:1. 推行可持续发展战略。
政府应该在制定经济政策的同时,注重保护环境,鼓励企业开展环保工作,以助推可持续发展。
2. 推进绿色低碳经济。
环境友好型的经济发展方式在未来将会趋于普遍。
政府要在政策制定过程中加大绿色可持续发展的力度,推进简化贸易手续和技术开发等方面的应用,从而实现经济和环境的共同发展。
在全球经济和政治变化的不断挑战中,人类需要积极应对,通过提高经济体系的韧性、加强政治参与和民主治理、发展绿色可持续经济模式等多重途径,实现可持续发展和社会进步。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先领域和节奏步骤,以G20和地区机制建设同步推进为抓手,促进全球经济治理体系更加包容、有效。
〔关 键 词〕全球经济治理、G20、中国外交战略〔作者简介〕陈东晓,上海国际问题研究院院长〔中图分类号〕F1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0452 8832(2017)1全球经济治理是全球治理网络的核心部分,也是当前中国参与全球治理的主要领域。
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以来,世界经济发展面临一系列新问题、新挑战,全球经济治理遭遇前所未有的复杂而严峻的局面。
与此同时,中国参与全球经济治理的意愿和能力不断增强,国际社会对中国作用的期待也不断上升。
2016年,二十国集团(G20)领导人第十一次峰会在杭州落下帷幕,为世界经济如何走出低迷、走向包容与可持续发展描绘了新蓝图,也为中国参与和引领全球经济治理确立了新的历史方向。
面对当前严峻的世界经济形势和复杂的全球经济治理格局,中国只有进一步顺势而为,统筹兼顾,才能突破各种制约,在全球经济治理领域中发挥更重要的建设性作用。
一、全球经济“四难”与治理的“四化”挑战世界经济运转状况可以用四个指标衡量,一是经济增速与效率,二是经济系统安全与稳定,三是社会分配公平,四是环境可持续。
当前,全球经济“四难”并存,且呈现相互关联和叠加的局面。
一是经济增长总体乏力。
2008年金融危机以来,全球经济复苏态势疲弱,总体在年增幅3%的区间徘徊,全球投资与贸易活动趋缓,危机前全球贸易数倍于GDP增长的态势不再。
世界经济复苏乏力源于供需双方共同作用的结果。
需求方面,由于收入分配严重不均衡、全球人口增速下降以及人口结构老龄化趋势增强等,全球有效需求不足。
供给方面,技术创新缺乏突破性进展,全球金融市场资源配置脱实向虚,抑制了公共基础设施投资和中小企业发展活力。
从国别来看,无论是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均面临着不同程度的结构性改革瓶颈,制约了全要素生产率的提升。
[1]二是经济体系脆弱不稳定。
经济自由化、全球化、网络化和信息化发展到全新阶段,国家间相互依赖不断上升,科技创新在为人们带来更多财富、知识和机会的同时,也加剧了经济系统的脆弱性。
第一,全球金融市场自由化进程波动性加大,但金融监管措施仍主要针对事后危机管理,难以有效避免金融危机。
[2]美国整体实力虽有所下降,但依然凭借其美元绝对优势地位,从自身利益出发制定货币政策,增加了对全球金融市场的外溢影响。
第二,全球中产阶级人数扩大以及互联网等社交媒体的普及,促使个人权利意识普遍觉醒,加之社交媒体舆论场的偏激和无序易引发社会舆论的极化,可能激化社会矛盾甚至引发社会动荡。
[3]第三,国际地缘政治矛盾和冲突风险上升,各种宗教极端思潮泛滥,自然灾害、传染病等频发,传统和非传统安全威胁[1] The World Bank, “Global Economic Prospects: Spillovers amid Weak Growth,” January 2016.[2] James M. Boughton, “Stabilizing International Finance: Can the System be Saved?,” International Finance, Vol.2, September 2014, pp.5-7.[3] 互联网通讯技术的发展,尤其是社交媒体在世界范围内的迅速扩散,推动人类社会加速步入所谓“后真相社会”。
信息的碎片化、偏激化、虚假化加速蔓延,无论是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都面临着如何管理社交媒体对社会舆论、社会稳定所带来的巨大冲击。
“Art of the Lie,” The Economist, September 10, 2016;王文:“Web 2.0时代的社交媒体与世界政治”,《外交评论》2011年第6期。
交织,加剧了世界政治安全局势的不稳定,也进一步增加了世界经济体系的不确定性。
三是社会分配不公平问题凸显。
“全球议程委员会”发表的全球趋势报告中,收入不平等问题被列为首要关注议题。
[1]2013年,全球基尼系数达到0.625。
近几十年来,中国、印度等发展中国家通过经济增长,总体上缩小了与发达国家的收入差距,但发展中国家内部的不平等状况不降反升。
[2]一系列研究表明,资本主导型的经济增长和全球化将扩大不平等问题,国家间政策协调与国家内部相应政策支持的缺乏,势必导致弱势群体在资本扩张过程中被进一步边缘化。
经济增长的收益严重失衡问题如果得不到有效解决,不但会严重制约世界经济有效需求的提升,还会加剧国内保护主义、民粹主义蔓延,甚至引发更大范围的政治与社会冲突。
[3]四是生态环境可持续性堪忧。
气候变化是一个公认的全球性问题,不仅对世界经济可持续发展构成重大风险,也已经被各国作为一个安全议题置于内政外交的前列。
尤其对于众多发展中国家而言,空气、水体、土壤污染等环境挑战,不仅对本国国民的生命健康构成直接威胁,也危害了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基础。
2015年底巴黎全球气候峰会提醒我们,气候变化威胁已经迫在眉睫,国际社会必须立即采取有效集体行动。
世界经济之所以呈现上述“四难”并存的格局,与全球治理体系转型发展的不适应性和供给不足密切相关,全球经济治理正面临四个方面的挑战。
第一,领导力量分化,新老领导力量交替仍处于过渡期。
新兴经济体势力的相继崛起,利益攸关方数量显著增加,改变了原来的经济治理体系力量格局。
近年来,新兴经济体经济增速放缓、内部出现分化的总体态势,又使得未来新老力量发展格局与前景尚不明朗。
未来领导全球经济治理的力量模式将取决于传统领导力量与新兴领导力量之间的博弈互动关系,而新老力量[1] “Outlook on the Global Agenda 2015,” World Economic Forum, http://reports.weforum. org/outlook-global-agenda-2015/wp-content/blogs.dir/59/mp/files/pages/files/outlook-2015-a4-downloadable.pdf.(上网时间:2016年12月10日)[2] The World Bank, “Poverty and Shared Prosperity 2016: Taking on Inequality,” 2016, pp.9-10.[3] James K. Galbraith, Inequality and Instability: A Study of the World Economy Just Before the Great Crisis,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2012.在全球经济治理中的互动模式仍未定型,是取代式、互补式,还是并行式尚未有定论。
[1]在领导力量分化和不明朗的背景下,全球经济治理的公共产品供应不足问题将更加突出。
第二,治理理念和价值多元化,全球治理话语权竞争加剧。
新自由主义治理理念的主导和正统地位正不断受到挑战和动摇,[2]以新兴经济体为代表的多元发展道路日益受到国际社会的关注、理解和肯定,但远没有形成主流,例如国际社会关于中国模式的论争。
全球经济治理理念和价值多元化,导致相关规则的制定权、解释权、执行权等治理规则话语权竞争日趋激烈。
如何增进多元的治理理念和价值相互借鉴,取长补短,塑造全球经济治理价值“和而不同”的面貌,为全球经济治理凝聚新共识,避免价值对立甚至文化冲突,其意义更加凸显。
[3]第三,治理机制碎片化,暴露了现行治理机制在代表性、有效性方面的双重缺陷。
区域型、次区域型、跨区域型治理,以及双边贸易投资协定和谈判正在取代以世界贸易组织(WTO)为主渠道的全球多边经贸体制,不断割裂世界市场的整体性。
如何加强沟通和利益协调,构建高效、完整的经济治理机制,成为国际社会克服市场机制失败的重要环节。
第四,国内治理国际化。
在高度相互依存的全球经济中,各大经济体的国内政策“溢出”和“溢回”效应进一步增强,管理和协调上述效应的任务更加紧迫。
相应的,各经济体如何通过自身改革和转型,强化适应外部世界经济变化冲击,加强自身治理机制的韧性,成为检验各经济体国内治理成效的重要指标。
尤其在当今逆全球化势头升温,各种经济民族主义、民粹主义和保护主义潮流渐趋盛行的背景下,如何协调好国内国际两个方面的治理关[1] 这方面的论述可参见Joseph S. Nye. Jr., “Will the Liberal Order Survive? The History of an Idea,” Foreign Affairs,Vol.96, No.1, January/February 2017, pp.10-17; Evan A. Feigenbaum, “China and World: Dealing with A Reluctant Power,” Foreign Affairs, Vol.96, No.1, January/ February, 2017, pp.33-40; Kori Schake, “Will Washington Abandon the Order?,” Foreign Affairs, Vol.96, No.1, January/February, 2017, pp.41-47;刘兴华:“印度的全球治理理念”,《南开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2年第6期;王翠文:“拉美国家参与全球治理的历史与现实”,《南开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2年第6期。
[2] Robert Niblett, “Liberalism in Retreat,” Foreign Affairs, January/February, 2017, pp.17-24.[3] 俞可平:“全球治理的趋势及我国的战略选择”,《国外理论动态》2012年第10期;胡键:“全球治理的价值问题研究”,《社会科学》2016年第10期,第11-15页。
系,成为各国政府面临的紧迫任务。
二、中国参与全球经济治理的新机遇和新动力当前,美欧等西方发达经济体的经济民粹主义和民族主义强势抬头,全球化的传统推力反转为阻力。
新兴经济体在全球治理舞台上地位提升的同时,也面临着国内发展结构性矛盾增大、增长势头减弱、群体内部发展分化等压力。
尽管代表着20世纪全球化的传统贸易额连年下滑,但信息、观念、数据、创新的全球扩散速度和广度正在加速推进。
2016年3月,麦肯锡全球研究所发布的《数据全球化:新时期的全球流动》报告指出,“这个世界变得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加紧密”。
[1]因此,时下全球化的低潮和盘整绝非全球化的终结,而是处在一个新旧转化的关键时期,需要确立新的方向,凝聚新的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