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歌鉴赏之景物形象和事物形象

合集下载

古诗词鉴赏之景物、事物形象

古诗词鉴赏之景物、事物形象
常见的命题方式(二)
(1)这首诗营造了一种怎样的意境? (2)这首诗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感情?
(3)这首诗(词)描写了什么样的景物?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情感
(2011·山东高考)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回答问题。(4分) 咏山泉 储光羲
山中有流水,借问不知名。
这首诗中的“山泉”具有什么品格?诗人借咏 山泉表现了怎样的情怀?
宋.柳永《雨霖铃》 寒蝉鸣我侧。
曹植《赠白马王彪》 还未直接描写别离,就已酿造了一种足以 触动离愁别绪的气氛。
鸿雁 游子思乡怀亲之情和羁旅伤感。
隋.薛道衡《人日思归》:“人归落雁后,思发在花 前。”早在花开之前,就起了归家的念头;但等到雁 已北归,人还没有归家。思归写得含蓄而婉转。 夜闻归雁生相思,病入新年感物华---欧阳修《戏答元 稹》 残星数点雁横塞,长笛一声人倚楼-唐.赵嘏《长安秋 望》 星辰冷落碧潭水,鸿雁悲鸣红蓼风---宋.戴复古《月夜 舟中》 以鸿雁来指代书信(鸿雁传书)鸿雁作为传送书信的 使者 鸿雁几时到,江糊秋水多---杜甫《天末怀李白》 朔雁传书绝,湘篁染泪多--李商隐《离思》
长亭:送别之意。 长亭外,古道边,芳草碧连天。 何处是归程,长亭更短亭。 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
其它类
1、玉:高洁 脱俗
2、深夜:愁思怀旧
3、乡村:思归 厌仕 田园风光 纯朴美好 安逸宁 静
4、草原:辽阔 人生境界 人的胸襟
5、仙境:飘逸 美妙洁净 忘尘厌俗
6、天地:人类的渺小
人生的短暂
意境——开启诗歌艺术之门的钥匙
什么是意境?
意境是指寄托诗人情感的物象(即意象)综合起 来构建的让人产生想像的境界,它是诗人主观 的“意”(思想感情)与客观的“境”(自然 景物)的有机统一,即是诗人的主观思想感情 与诗中所描绘的生活图景有机融合而形成的一 种耐人寻味的艺术境界。

诗歌鉴赏之景物形象和事物形象(共12张PPT)

诗歌鉴赏之景物形象和事物形象(共12张PPT)

第三页,共12页。
❖ 2、事物形象:诗人借助具有某种特定内涵的事 物来表明自己的心迹或某种情感。如咏物诗。
❖ 3.意境:是指寄托诗人情感的物象(即意象)综合起 来构建的让人产生想像(xiǎnɡ xiànɡ)的境界,它 是诗人主观的“意”(思想感情)与客观的“境” (自然景物)的有机统一。
❖ 形容意境特点的常用形容词 ❖ 华美、壮阔、明快、孤寂、凄凉、幽静、空灵、
恬淡闲适、清新自然、幽静深远、苍凉雄浑、旷 远等
第四页,共12页。
❖ 途中见杏花 ❖吴融
❖ 一枝红艳出墙头, 墙外行人正独❖ 林空色暝莺先到,春浅香寒蝶未游。 ❖ 更忆帝乡千万树①,澹烟笼日暗神州。 ❖ [注]①帝乡,此指长安。长安多杏树。 ❖ 诗的颈联描绘了一幅(yī fú)怎样的画面?有何作 用?(温馨提示:按照怎样去读懂一首诗的步骤 去解读,找出里面的意象,结合上面意境特点的
第九页,共12页。
❖ 鉴赏事物形象的答题步骤:
注:此❖诗写(于诗人1定居)成都指草堂之出时。 形象并概括形象的基本特征;(概 括形象特点) 不知近水花先发,疑是经春雪未销。
一枝红艳出墙头, 墙外行人正独愁。 作者借燕喻己,自己出身(chūshēn)卑微,在圣明的时代暂时来朝廷做官,日夜辛劳,无心与他人争权夺利,却仍遭到排挤猜忌。 学习目标(mùbiāo)
❖ 答题模板:指出形象(物象)及总特征+具体 分析+点出意义。
第十页,共12页。
❖ 早梅 张谓 ❖ 一树寒梅白玉条,迥临林村傍谿桥。 ❖ 不知近水花先发,疑是经春雪未销。 ❖ 诗人是如何借梅展示自我形象的?请简要分析。 ❖ 参考答案:1.本诗展现了早梅耐寒而立、迎风而
发的形象。 ❖ 2.“寒”字点明早梅生存条件的恶劣;“迥”字

诗歌鉴赏之景物形象鉴赏

诗歌鉴赏之景物形象鉴赏
• 在把握意象的时候,既要了解意象的约定, 即其共性,又要唤醒个人的生活底蕴、人 生阅历,深入分析诗歌语境,以便了解意 象在诗中的寓意,即意象的个性。如贺知 章《咏柳》: “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 垂下绿丝绦。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 似剪刀。”当中的“柳”就是一种个性, 它代表的不是“惜别怀远”,而是表现烂 漫的春光。
《卜算子•咏梅》)
• 诗中的景物形象是情中景。
• 在中国古典诗歌中,讲究的 是“一切景语皆情语也”的 天人感应模式,所以我们在 鉴赏景或物的形象的同时, 往往要联系鉴赏诗人的形象。 这两者是一致的。
一、常见题型及提问方式
•(1)题型:借助意象,品味意境。
•提问方式:这首诗营造了一个这样的氛 围? •(2)题型:把握画面,描摹图景。 •提问方式:这首诗为我们展现了一幅怎样 的画面? •(3)题型:分析景物,概括情感。 •提问方式:这首诗写了什么样的景物? 抒发了什么样的情感?
要求等
形 象
辨析:下列诗句属于借景抒情还是托物言志?

赏 1、“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柳永
·
借 《雨霖铃》)
景 抒
2、“粉骨碎身浑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于谦
情 《石灰吟》)
与 托
3、“留连戏蝶时时舞,自在娇莺恰恰啼”(杜甫
物 《江畔独步寻花七绝句》)
言 志
4、“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 (陆游
啼叫声?
【答案】古人认为杜鹃的啼叫声好像在说: “不如归去!不如归去!”这首词的主题是游子思 乡,最适宜从描写杜鹃的啼叫声入手。
这两首诗为什么都写到雁? 闻雁 韦应物
故园渺何处?归思方悠悠。 晓发梳临水,寒塘坐见秋。
寒塘 赵嘏 淮南秋夜雨,高斋闻雁来。 乡心正无限,一雁过南楼。

诗歌鉴赏方法 五、诗歌中的形象分析(二)、鉴赏诗歌的景(事)物形象

诗歌鉴赏方法 五、诗歌中的形象分析(二)、鉴赏诗歌的景(事)物形象

诗歌鉴赏方法五、诗歌中的形象分析(二)、鉴赏诗歌的景(事)物形象1、在中国古典诗歌中,讲究的是“一切景语皆情语也”的天人感应模式,所以我们在鉴赏景或物的形象的同时,往往要联系鉴赏诗人的形象。

这两者是一致的。

2、景物形象一般有:景物描写(季节、时令、地域等)、场面描写(农事、战争、狩猎、离别等)、色彩描写。

3、鉴赏此类形象,基本思路是:以所写景(事)物的自然属性为依据,挖掘其社会属性(作者借以抒发的感情、表达的寓意等)。

①括景象(意境)特点。

②摹诗歌图景;剖析作者思想。

4、剖析作者思想。

《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李白杨花落尽子规啼,闻道龙标过五溪。

我寄愁心与明月,随风直到夜郎西。

(1)第一句选取了杨花与子规两个意象,有什么作用?杨花与子规两个意象的作用是:点明时令,点明主旨,营造基调气氛。

杨花象征离别与漂泊,子规啼声悲哀。

(2)第二联用了什么表现手法,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第二联把明月人格化,表达了诗人对朋友的思念与同情。

鉴赏意境形象提问方式: 鉴赏意境形象提问方式: 诗歌描绘了什么样(怎么样)的意境?诗歌描绘了怎么样的画面?诗歌描绘了什么样的景色?诗歌是如何描绘画面的?诗歌史如何营造意境的?请赏析诗歌的画面美。

诗歌是怎么写景的?诗中的什么意象体现了事物的特征?诗中的意象有什么寓意?诗歌是怎样融情于景(或借景抒情)的?从“景”和“情”的角度赏析诗歌。

诗中景物描写的作用是什么?5、诗中赏画看画面形、色、动、静,欣赏诗的画面美。

古代许多写景诗多具有“诗中有画”的特征。

欣赏诗的画面美,主要从四方面着手:一是物象的组合方式;二是画面色彩;三是动态;四是静态。

如:《绝句》杜甫迟日江山丽,春风花草香。

泥融飞燕子,沙暖睡鸳鸯。

问:请分析这首诗画面美。

这首诗写了江山、花草、燕子、鸳鸯,四种景物构成一幅画面,显出蓬勃盎然的春意。

四种景物并列组合,构成上下对偶两联。

上联写远景,下联写近景;上联景物较阔大,较概括,下联景物较特出、较具体;上联是静景,下联是静景。

鉴赏诗歌的景物形象和事物形象

鉴赏诗歌的景物形象和事物形象
(步骤3)作者以梅自喻,展示了一个孤寂傲 世、坚韧刚强、超凡脱俗的自我形象。
强化训练:
分析下面诗歌中的形象。 石灰吟 于谦
千锤万凿出深山,烈火焚烧若等闲。 粉身碎骨浑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
诗歌刻画了一个要把自己的清白留在人间的石头 形象。诗歌通过对经过千万次锤打出深山,熊熊烈 火焚烧也视若等闲,即使粉身碎骨又何所畏惧,只 为把一片清白长留人间的石头的描写,表达自己为 国尽忠,不怕牺牲的意愿和坚守高洁情操的决心。
这首诗为我们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 (这首诗描写了什么样的景物,营造了怎样的 氛围?)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情怀?
由此可见,高考中对于景物意象的考查, 不仅停留在意象本身,还包括对意境的考查,
意象及意境是密不可分的一个整体。
所以,我们在理解了什么是意象之后,还 必须理解什么是意境,才能做好这一类题目。
所谓意境,是指寄托诗人情感的物象(即意 象)综合起来所构建的让人产生想像的境界, 它是诗人主观的“意”(思想感情)与客观 的“境”(自然景物)的有机统一。

一 般 表 达 式:本诗通过描写……等景 物,营造了……氛围(描绘出一幅…… 的图景) ,表达了……的感情。
特别提示:题目中如要求结合诗句作简 要分析,一定注意结合原诗中的意象进 行具体阐释。
示例:
这首诗营造了一种怎样的意境? 绝句二首(其一) 杜甫 迟日江山丽,春风花草香。 泥融飞燕子,沙暖睡鸳鸯。
象——境——情
常见意境特点举隅
雄浑壮丽 开阔苍茫 苍凉悲壮 闲适恬淡 清幽淡雅 明丽清新 萧瑟冷清 凄迷朦胧 幽僻冷寂 高远深邃 淡雅幽远 恬静优美
二、鉴赏诗歌景物形象的答题步骤和思路
(一)回顾设题方式 这首诗描绘了一种怎样的意境?
【提问变体】 这首诗为我们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

2025届高考语文专题复习:古代诗歌鉴赏知识点汇总+

2025届高考语文专题复习:古代诗歌鉴赏知识点汇总+

二、诗歌的语言
炼字题答题技巧: 1.点明特征:点出词性或情感色彩(有时需要解释 词的含义); 2.代词入句:把字词意思放入句中进行解释并展开 联想,描述景象。 3.分析意境:分析该字烘托了怎样的意境/点出字 词的情感或手法的表达效果。
三、诗歌的表达技巧
(1)表达方式 ①记叙 记叙人物的经历或事情的发生、发展和变化过程。例:“田夫荷锄至, 相见语依依。”(王维《渭川田家》) ②议论 对人和事物的好坏、是非、价值、特点、作用等所表示的意见。 例:“不是花中偏爱菊,此花开尽更无花。”(元稹《菊花》) ③描写 a.侧面描写。通过描写被描写对象周围的事物,使其更鲜明、突出。 b.正面描写。采用各种表现手法直接描写所要描写的对象。
古诗词常见意象及其含义
5.草: (1)生生不息,象征顽强的生命力。 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白居易 (2)用草木繁盛反衬荒凉、偏僻,抒发盛衰兴亡的感慨。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杜甫 (3)报春信使,用来抒发爱春、惜春之情。 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白居易 (4)寄托离别愁绪,表达思乡怀人的情感。 离恨恰如春草,更行更远还生。——李煜 6.杨花(柳絮):飘忽不定,用来寄托离愁别绪,多见于游子思 归,好友相别。 杨花落尽子规啼,闻道龙标过五溪。——李白
孤故
帆人
远西
影辞
碧黄
空鹤
尽楼
,,
孤帆远影碧空见花
长三
江月
天下 际扬 流州
古代诗歌鉴赏知识点汇总
。。
一、诗歌的形象
诗歌的形象分为:人物形象与物象(意象)。
人物形象包括: 1.诗人形象: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月下独酌》) 2.主人公形象:巧笑倩兮,美目盼兮。(《诗经》)
物象(意象)包括: 1.自然景物形象: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使至塞上》 2.客观事物形象:墙角数枝梅,凌寒独自开。 (《梅花》)

诗歌鉴赏之人物、事物、景物形象

诗歌鉴赏之人物、事物、景物形象

阅读高考调研P172古代诗歌常见八类人物形象,完成下列问题
• 1.判断下列诗句中人物形象的类型。
• ①胡未灭,鬓先秋,泪空流。此生谁料,心在天山,身老沧洲。 (陆游《诉衷情》)
• __①_闲__置__不__用__、_壮__志__未__酬__、_报__国__无__门__的_抗__金__英__雄__形_象__。_________ _②众鸟高飞尽,孤云独去闲。相看两不厌,只有敬亭山。(李白 《独坐敬亭山》)
诗歌鉴赏之形象
高三语文组
前言
古代诗歌的形象包括人物形象、景物形象 、事物形象。古代诗歌中的形象往往蕴含 着丰富的意旨,寄托着诗人复杂的情感, 暗示着深刻的哲理。把握诗歌的形象是感 受诗情、领悟诗意的基本途径,也是诗歌 鉴赏的一个重要考查点。
诗歌中的形象
人物形象
事物形象
景物形象
课时1
人物形象
诗歌中的人物形象:
任务反馈
• (2012·天津)阅读下面这首律诗,按要求作答。 •野 菊 • [宋]杨万里
• 未与骚人当糗粮①,况随流俗作重阳。 • 政②缘在野有幽色,肯为无人减妙香?
• 已晚相逢半山碧,便忙也折一枝黄。 • 花应冷笑东篱族,犹向陶翁觅宠光。 • 【注】 ①糗粮:干粮。首句典出屈原《离骚》“夕餐秋菊之落 英”句。②政:通“正”。 • 题目:颔联描绘了怎样的野菊形象?
• 2.由表及里挖掘事物的精神特征
• 咏物诗,其目的不是咏物本身,而是为了表达某种情感。因此,由表及 里挖掘事物的品性才是赏析
• 3.要知人论世,结合背景或作者阅历分析
• 时代背景或作者阅历都影响着诗人的情感抒发。鉴赏时应注意结合背景 深入分析,寻找事物与诗人的契合点,进而领悟事物中所寄寓的诗人情 感或志向。

2025届高三一轮复习:诗歌鉴赏之赏析形象

2025届高三一轮复习:诗歌鉴赏之赏析形象

鉴赏人物形象题
答题“三步骤”
第一步:概括形象特点。
借助“四角度”,采用总体特征(两三个词)+身份(如少女、劳 动妇女、贫苦人民、思妇、游子、征人、悲士、英雄、隐士、爱国 者、诗人等)的格式,一句话概括人物形象特点。
第二步:具体分析形象。
结合具体诗句或抓重点词语,融入表达技巧,通过翻译诗意,具体 解说上一步的识别依据。
【答题步骤】 ➢ 第一步,找关键词句,理解形象含义。
“云海相望”是兄弟两人天各一方,一在朝廷,一在杭州。“更沾巾” 是巧妙化用王勃的名句“无为在歧路,儿女共沾巾”。 ➢ 第二步,用精炼语言,概括形象特征。
可以概括为:重情、旷达、洒脱。 ➢ 第三步,指出形象的表达作用和艺术效果。
诗人寄居他乡总是与兄弟隔着云海遥遥相望,但诗人不会因为兄弟远 赴异国就落泪沾湿衣襟。
对于叙事诗而言,诗中的“人”和“事”是形象; 对于写景诗、状物诗而言,诗中的“景”和“物”是形象; 对于抒情诗而言,诗中的“抒情主人公”是形象。 从考查题型来看,高考主要从以下3大角度命题:
鉴赏人物形象、事物形象、景物形象
诗歌中的形象
老夫聊发少年狂,左牵黄,右擎苍 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 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
【答题思考4角度】
2.
赏景物(意象) ,分析形象。
要抓住诗歌中所描写的景物、运用的意象来分析 形象。景物描写能够对人物的心理起烘托作用,是人 物心境的直接流露。比如诗歌中若出现“菊”“狭径 ”“柴门”等意象,则极可能是“远离官场,热爱自 然的隐者形象”。“校尉羽书飞瀚海,单于猎火照狼山 。山川萧条极边土,胡骑凭陵杂风雨。”描写边塞风光 ,渲染战争气氛;情景交融,表现了士兵内心的悲苦 之情。
【教考衔接(诗人自身形象)】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鉴赏景物形象的答题步骤: 具体答题分为三个部分:绘景+析境+悟情 第一部分,应该用自己的语言把诗歌所营造的意境描摹出来 (绘景)。这里有两个要点,一是用自己的语言,切忌直接 引用;二是要描摹出主要的景物,不必每句、每个景物都写 到,但要写到主要的景物,语言力求优美。 第二部分,应在描摹出图景后,用一句简练的话语概括这些 景物所营造的情境的氛围特点(析境),或幽静,或萧瑟, 或生机勃勃,或孤寂凄清,或雄浑壮丽,或沉郁忧愁,或和 谐静谧,或开阔苍凉,或高远辽阔等等。 第三部分,根据这首诗情境氛围的特点再来谈诗人的思想感 情。(悟情) 答题模式: 本诗通过描写……等景物,营造了……氛围 (描绘出一幅……的图画) ,表达了……的感情。
诗歌鉴赏之景物形象和 事物形象
学习目标
1、说出诗歌中景物形象和事物形象的
区别。 2、熟记诗歌景物形象和事物形象类型 题的解题思路。
考情分析 1、考查形式和重难点:在实际考查中,此 类型题常作为主观题出题,得分为6分。诗歌 中的景物形象和事物形象往往都折射着作者 的主观情感意志,带着鲜明的个性特征,是 作者主观情感和和客观物像的高度结合。解 读此类题目,需要对全诗内容和作者经历有 一定的理解 2、常见命题形式: (1)景物形象:这首诗营造(描绘)了怎样 的意境(画面),试简要分析。 (2)事物形象:简析诗中某某形象。

参考答案:颈联描绘了诗人在路途中看到的 一幅凄凉的画面。树木支梢空疏,傍晚只有 归巢的黄莺到来,空气中的花香仍夹带着些 许寒意,连喜爱莲花的蝴蝶也不见飞来。衬 托了独自开放的杏花的孤寂之感。
归燕诗 张九龄 海燕岁微渺,乘春亦暂来。 岂知泥滓贱,只见玉堂开。 绣户时双入,华堂日几回。 无心与物竞,鹰隼莫相猜。 试分析本诗塑造的归燕有何特点?作者借燕 子表达了怎样的情感?


1、景物形象:诗中的景物形象是情中景。抒 情诗,往往是借助客观物象(山川草木等) 表现出来的主观感情形象,也就是含有“意” 的形象,即“意象”。诗人一般借意象来表 现自我,诗人作为主体,往往与意象这个客 体合而为一。有时诗中有几个意象,各个意 象之间都有一定的联系。

2、事物形象:诗人借助具有某种特定内涵 的事物来表明自己的心迹或某种情感。如咏 物诗。 3.意境:是指寄托诗人情感的物象(即意象)综 合起来构建的让人产生想像的境界,它是诗 人主观的“意”(思想感情)与客观的“境” (自然景物)的有机统一。 形容意境特点的常用形容词 华美、壮阔、明快、孤寂、凄凉、幽静、 空灵、恬淡闲适、清新自然、幽静深远、苍 凉雄浑、旷远等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绝句二首(其一)杜甫 迟日江山丽,春风花草香。 泥融飞燕子,沙暖睡鸳鸯。


注:此诗写于诗人定居成都草堂之时。


此诗描绘了怎样的景物?表达了诗人怎样的 感情?请简要分析。
参考答案:1.此诗描绘了一派美丽的初春景象:春天阳光普 照,四野青绿,江水映日,春风送来花草的馨香,泥融土湿, 燕子正繁忙地衔泥筑巢,日丽沙暖,鸳鸯在沙洲上静睡不动。 (描述画面) 2.这是一幅明净绚丽的春景图。(意境特点) 3.表现了诗人结束奔波流离生活后暂时定居草堂的愉悦闲适 的心境。(分析情感)

早梅 张谓 一树寒梅白玉条,迥临林村傍谿桥。 不知近水花先发,疑是经春雪未销。 诗人是如何借梅展示自我形象的?请简要分 析。




参考答案:1.本诗展现了早梅耐寒而立、迎风而发 的形象。 2.“寒”字点明早梅生存条件的恶劣;“迥”字表 现出早梅的孤单;用“白玉条”之喻、疑梅为雪之 错觉,鲜明地表现出早梅在困境中的冰清玉洁之质。 3.作者以梅自喻,展示了一个坚韧刚强、孤傲脱俗 的自我形象。

途中见杏花 吴融 一枝红艳出墙头, 墙外行人正独愁。 长得看来犹有恨, 可堪逢处更难留。 林空色暝莺先到,春浅香寒蝶未游。 更忆帝乡千万树①,澹烟笼日暗神州。


[注]①帝乡,此指长安。长安多杏树。

诗的颈联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有何作用?
(温馨提示:按照怎样去读懂一首诗的步骤去解读,找出里 面的意象,结合上面意境特点的词语作答。)
鉴赏事物形象的答题步骤: (1)指出形象并概括形象的基本特征;(概 括形象特点) (2)结合诗句具体分析形象(结合表现手法); ( 物象的内在品格精神) (3)点出形象的意义(体现了作者的什么情 感、理想、追求、品性等)。 答题模板:指出形象(物象)及总特征+具体 分析+点出意义。

参考答案:1.作者所咏的归燕出身微渺,却 十分勤劳。一到春天,不知“泥滓”之贱, 只见“玉堂”开着,便一日数次出入其间, 衔泥做巢,不与他物相争,结果还是被猜忌。 2.作者借燕喻己,自己出身卑微,在圣明的 时代暂时来朝廷做官,日夜辛劳,无心与他 人争权夺利,却仍遭到排挤猜忌。借本诗表 达了隐退之意。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