娜拉与子君的形象对比
从娜拉与子君看东西方妇女解放运动之异同

从娜拉与子君看东西方妇女解放运动之异同【摘要】“娜拉”是挪威著名戏剧家易卜生的社会问题剧《玩偶之家》中女主人公。
她是反抗社会不平等,争取妇女独立人格的典型形象。
1925年,鲁迅在《伤逝》中塑造了子君这一知识妇女形象。
她受到“五四”时期反封建潮流冲击,在革命运动影响下,为了争取婚姻自主,奋起与封建家庭抗争,走出了“父亲那个”封建家庭的牢笼获得了胜利。
从这点说来,她确实和娜拉有相同之处,因此人们把她称作“中国的娜拉”。
我们从易卜生、鲁迅两位艺术大师对娜拉、子君艺术形象的不同处理,可窥见他们对妇女解放问题的探索。
易卜生以娜拉出走做为《玩偶之家》的结尾,而鲁迅则进一步探讨了子君离家以后的生活境况。
1923年,鲁迅发表讲演《娜拉走后怎样》时,曾指出:“娜拉走后怎样……但从事理上推想起来,娜拉或者也实在只有两条路:不是堕落,就是回来。
”但是如果我们仔细研究下去,会发现鲁迅并没有把娜拉的出路说得那么绝对。
他说,娜拉出走除了觉醒的心以外,“还须更富有,提包里要有准备,直白地说,就是要有钱。
”这是说,娜拉有第三条路,不过必须有一个前提—就是获得经济独立。
鲁迅当时作这讲演时,主要是结合中国国情、针对中国当时的社会状况而说的。
文中的“娜拉”并不局限于《玩偶之家》中的“娜拉”了,而是具有妇女解放的象征意义的,可以说这个“娜拉”是将“中国的妇女解放问题”形象化。
【关键词】娜拉;子君;东西方;妇女解放随着“五四”新文化运动的兴起,易卜生和他的戏剧在中国得到了更广泛的流传和更深入的理解。
在易卜生生活的十九世纪的挪威社会,资本主义正处于繁荣的景象中,而资产阶级所创造的现存社会制度的悖理性也不可避免地显现了出来。
以人道主义为核心的易卜生主义逐渐形成,并与当时资产阶级的种种思想对立起来。
在“五四”时期的中国,易卜生的这种人道主义适应了我国新文化运动的要求,对戏剧创作和演出方面的影响有增无减,其作品的翻译和评介也越来越多。
鲁迅曾在多篇文章中论及易卜生和他的戏剧,如《我们现在怎样做父亲》(1919)、《娜拉走后怎样》(1923)等。
娜拉与子君

目录引言:主要介绍两部作品 (1)一:分析两者异中之同 (2)二:分析两者同中之异 (3)三:分析原因 (4)结语 (5)娜拉与子君————试比较《玩偶之家》与《伤逝》马胜摘要:娜拉与子君是易卜生、鲁迅两位作家于两个不同国度中、不同背景下塑造的具有鲜明的个性、勇敢追求幸福的妇女形象。
娜拉与子君都有着善良而诚挚的心,对生活充满着热爱,但是在爱情面临抉择的时候,她们的丈夫都暴露出了自私、冷漠的真面目。
娜拉与子君也都愤然出走,以此反对传统的封建伦理道德。
本文对娜拉与子君的相同点和不同点进行了比较,通过分析她们所选择的道路,剖析其背后的深层原因,以及她们的命运对当代人的有关启示。
关键词:娜拉子君比较Nora and ZijunComparing ---- "ADoll's House" and "Regret for the Past"MA ShengAbstract:Nora Ibsen and is Zijun, Luxun two writers in twodifferent countries, different background shape with a distinctive personality, brave image of women in the pursuit of happiness. Zijun Nora and have good and sincere heart, full of love for life, but a choice in love, they have exposed the selfish husband, the true face of indifference. Nora and Zijun also angrily away, as opposed to the traditional family ethics. In this paper, Nora and the same Zijun and differences were compared by analysis of their chosen path, to analyze the underlying causes behind, and their fate on the inspiration of the contemporary people.Key words: Nora Zijun comparison很多人把子君比做中国的娜拉,的确,在易卜生完成《玩偶之家》的40多年后,中国文学巨匠鲁迅先生让子君出现在《伤逝》之中,以表达对妇女解放运动的关注和探索。
娜拉与子君的形象对比

比较文学作业娜拉与子君的形象比较07中文二班舒颖学号:0705019114亨利克.易卜生(1828年3月20日——1906年5月23日)是有世界声誉的挪威剧作家,欧洲近代剧的创始人,他的剧作以思想性的深刻著称,在一八七九年他写出了著名的《玩偶之家》,进一步揭露了资产阶级婚姻的虚伪,塑造了一个叛逆女性娜拉的形象,歌颂了妇女的解放。
而这一著作于一九一八年由中国《新青年》杂志,以专号形式译载传入中国,对中国当时反对旧道德,提倡新道德,反对旧文学,提倡新文学的斗争起了不小的作用。
当时中国革命的战斗先锋——鲁迅就颇受其影响,他在当时的一次演说中就径直题为《娜拉走后怎样》,并同时于一九二六年又发表了《伤逝》,塑造了一个中国式的娜拉——子君。
《伤逝》是鲁迅唯一一部有关爱情的小说,当中的女主人公形象子君明显带有娜拉的影子,然而她们更多的是不同点,子君并不是另一个娜拉的再现。
“娜拉”这一形象的出现更是给当时的中国带来了一股妇女解放的清风。
鲁迅先生可以说也是易卜生的忠实读者之一,他对易卜生作品中所表现出来的进步思想尤为推崇,认为那是“力抗时俗,示主观倾向之极致”。
一.从作者的态度来看易卜生对娜拉这一想象是赞扬的、喜爱的,《玩偶之家》基本上是一部以娜拉为主角的戏,其它角色都只是她的陪衬,有挪威评论家曾经写道“我们马上就发现,易卜生是多么喜爱她。
除培尔·金特外,在他全部的人物画廊中,没有任何人物像她这样,哪怕近似也好,描写得如此可爱”。
相比之下,鲁迅对子君,有同情,有希望,但绝谈不上是赞美或喜爱,子君更多地被塑造为一个有思想局限,盲目地投入爱情但又流于生活琐事的女子形象,或者可以这样说罢,子君这一形象是鲁迅对“娜拉”的一种理性思考,他在用子君的经历告诉别人:不要一味地只看到娜拉身上的叛逆和勇气,而应该认清楚现实的严峻就是个性的解放终究离不开社会的解放,追求到了自由的爱情后还需要走更坚实的道路,而不是把眼光停留在两个人的甜蜜与安宁中,这样就会无法抵御社会的经济压力,爱情也就随之失去了附丽,造成无法挽回的悲剧。
出走的路在哪里——比较娜拉和子君,浅论女性解放观

中图分类号 :11 0
文献标 识码 :B
文章编号 :1 0-9 6 20 )0 4( )- 12 0 0 9 16( 0 9 1 c - 4- 1 0
11年 ,胡适先生把易 生的社会问题剧作 玩偶之家》介 期以来,中国传统的贞洁观念长期束缚着女J的生活。这就是封 98 l 生 绍到 了中国,做娜拉式的女人成为许多新兴的中国女 f 生的梦想与 建文化中的一颗毒瘤。只要这颗毒瘤不根除 ,女性 的解放永远 追求 。12年,鲁迅在北京女子高等师范学校发表了题 为 ( 时 只能是一句空话。但是在二十世纪初期 ,要想彻底消除这种传统 93 ( 立 娴
学 术 论 坛
20 年 5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9 月
出走的路在哪里
比较娜拉和子君,浅论女性解放观
文/阮婕妤
摘 要 :娜拉和子君是分男诞生在 易 卜生和鲁迅笔下的女性 ,在女权意识、人物性格和 自我意识方面存在相同点,但在各 自出 走 的起点和终点 、人物个性 、追求个性解放 的方式上不 同。鲁迅 创作 《 伤逝 》不仅是为 了回答 《 玩偶之家》遗 留下来的问题 ,同 时也是为 了警醒国民 ,在传统的贞操观念和 男性中心文化 的束缚下 ,没有争取 到经济独立权的女性 ,个性解放 只能是一 句口号。
持 家务 ,努 力地尽 到一 个妻 子 的义务 。
题——经济制度的改革。经济制度不革新 ,女性没有争取到经济
二、娜拉和子君的不同点。首先,她们出走的起点和终点是 权 ,女性解放就仅仅只是一句 口号。如同鲁迅在 《 娜拉走后怎 不同的。娜拉 出走的起 点是海尔茂的家 ,她从夫之家 ,走 向了 样》 中所说的那样 : “ 梦是好 的,否则 ,钱是要紧的”, “ 经 广阔的世界。而子君是从具有浓厚封建思想的父之家走向了夫之 济 ,是最要紧了”。作为弱势群体的女性 ,长期得不到经济独立
娜拉与子君形象意义之比较

娜拉生活在 1 世纪后 半期 的挪威 , 正是社 会高 9 子君生活在 2 世 纪初期 0 的中国 , 封 建 主义 的力量 逐 渐衰 弱, 而资 产阶 级 自 由民主思想宜 传渐 人 民心 她们 所生 活的都 是 女性 缺乏 独立的经济地位 社会 地位和独立 人格 的时代 但同时这个时代 民主 自由 平等 的思想 开始 兴起 , 所以追求 自由平等 的爱情 首先 成为思 想 的突破 口和 文艺 作品常用的题材 , 也成为人物形象的共性 总的来 说 , 娜 拉和 子君 都属 于贤 妻 良母 型 的妇 女 , 具备了传统 女性 的种种 美德 单 纯 活泼 诚 恳 热情 坚毅倔强 婚后 的娜 拉把家庭看 得重 于一切 , 丈夫和 孩子 就 是 她 世界 的全部 , 她 不仅 省吃 俭 用 , 辛勤劳作 , 还悄 悄地 独 自偿 还 为丈夫 治病 而欠 下 的 债 , 既挽救了丈夫 的性命 , 又解决 了他 的后顾 之优 ; 子君在与 自己的 家庭决 裂后 冲破 传统 世俗 婚姻 , 与 涓生 同居 , 她对 丈 夫充 满 了爱意 , 倾 注全 力操 持 家 务 , 无怨无悔 , 即便 在 生活 困顿无 着 时, 依 然 把 全 部的生活费用 (也 是仅 有 的) 都 留给 了涓生 , 自己 却悄然离去 她们 的 贤 良都 建立 在对 爱情 以及 对 未
0 9 B S H O R T S T O R Y 20 12/11
四
玩偶之 家
结
语
力量 她的外似柔弱实则刚毅的性格以及在处理债
务过程 中培 养 的种种能 力 , 为她 以后 独立 走 向社会 打下了 良好 的基础 丈夫 海尔茂 在关 键 时刻表 现 出
受鲁迅 观念 的影 响 , 多 少年 来 , 很 多人 都 认 为 是一 出悲剧 , 娜拉悲剧 的性格 导致 悲剧
《玩偶之家》ppt课件完美版

Your company slogan
子君却更受到人们的喜爱。 丈夫背后偷吃杏仁饼 随口撒谎 像个幸福的小女人从琐碎的家庭事务中寻找乐趣 肆无忌惮地在她可怜而憔悴的朋友面前炫耀漂亮和幸福 这些在平常生活中有些不合理甚至令人生厌的行为在 作者的笔下却成了娜拉魅力的源泉,正是她身上的孩子气 和叛逆造就了她的特别。
女儿
妻子
母亲
Your company slogan
女性不要过于强调“自我”
就如同娜拉当初的出走是反潮流和挑战主流价值一样, 现在的娜拉回归家庭也同样在挑战主流价值,两者的难度 系数是一样的。这时候的回归,不是你个人的回归,而是 需要整体社会价值的一种重新调整和评估。
如果娜拉在当今社会出走,“堕落”的可能性较小 ,“家”却是也回不去了,也许这是娜拉出走的新悲哀 。
Your company slogan
娜拉与其它女性形象对比
安娜
子君
娜拉
Your company slogan
安娜与娜拉相比较——反抗高度
安娜:她的反抗局限于道德婚姻的领域,她认为爱情 至上,她敢于冲破那个腐朽的沙皇封建制度和上流社会刻 板、虚伪的道德规范。但她的追求自我,其实是放逐自我, 丢失自我,当失去了沃伦斯基的感情响应之后,她的孤独、 无助、脆弱全部展现出来,让我同情又让我不屑,但并不 是敬佩。 娜拉:对资本主义社会中法律、道德、宗教的全面批 判 。她最求个性解放,当意识到自己为丈夫的“玩偶” 之时,毅然决然离开了家庭,给我留下了深刻的思考。
《玩偶之家》曾被比做“妇女解放运动的宣言书”。在这 个宣言书里,娜拉终于觉悟到自己在家庭中的玩偶地位, 并向丈夫严正地宣称:“首先我是一个人,跟你一样的人 ,至少我要学做一个人。”以此作为对以男权为中心的社 会传统观念的反叛。
艰难的追求 何处是归程 ——浅谈娜拉与子君

艰难的追求何处是归程——浅谈娜拉与子君内容摘要: 19世纪末,易卜生的剧本《玩偶之家》在挪威、伦敦正式上演,女主人公娜拉与丈夫决裂出走时的关门声在全世界回响。
40多年后,鲁迅小说《伤逝》中的女主人公子君也在喟叹多次后默然离开家门,跨出永远离开丈夫的艰难步伐。
娜拉为追求自我而出走,子君因失去真爱而回去,这两位女性,都曾有过幸福的家庭生活,究竟是什么样的旋风倾覆了他们的生活之舟?她们都有着追求解放追求独立的自我意识,却逃不过男权社会女性被物化的角色命运,在艰难追求自我的道路上,何处才是她们的归程?关键字:自我意识物化角色悲剧在人类历史发展的过程中,中西方都有一个“对人的发现”的时代,其实质是进行人的自我拯救,寻求独立的人格。
地处欧洲边陲的挪威直到19世纪,资本主义生产才开始活跃起来,西欧文艺复兴时代对于“宇宙的精华、万物的灵长”的“人”的呼唤,此时才在这儿得到回响。
易卜生《玩偶之家》中的娜拉正是在这种环境下发出“我是一个人,…至少要学做一个人”的呐喊。
二十世纪初,女性争取自由解放的社会思潮从西方吹到东方,掀起了反对旧文化旧礼教的新文化运动,在这种背景下子君成为“我只是我自己的,他们谁也没有干涉我的权利”的“妇女发现”的代表人物。
她们有着相似的心路历程和令人深思的结局。
一、追求自我的新女性《玩偶之家》是一出撼动人心的戏剧,它好像一颗投入资产阶级中心堡垒的炸弹,炸毁了繁荣温馨的资产阶级家庭的虚伪面目,炸出了资产阶级婚姻丑恶腐朽的实质。
有人把《玩偶之家》最后一幕娜拉的谈话比作一篇“妇女独立宣言”。
娜拉在三天时间内思想认识产生巨大突变,由一个不自觉的“泥娃娃玩偶”蜕变成一个争取独立人格的思想成熟的女性,这其实是一个量变到质变的必然过程。
在戏剧开场时,娜拉会被误认为好像真是一只小松鼠,一只小鸟,如小孩一样。
但是当后来追述丈夫病重无钱疗养,她挺身而出,伪造父亲签名,借来了救命钱,并辛苦凑钱还债时,我们就不难看出她的性格并不那么简单,她的内心世界是果断的,并且想证明自己对家庭、对生活的权力和责任是同丈夫一样的。
借鉴与超越——《伤逝》与《玩偶之家》的比较

借鉴与超越——《伤逝》与《玩偶之家》的比较本文运用比较研究的方法,通过对主要人物内心情感的剖析比较来论证鲁迅的《伤逝》是对易卜生《玩偶之家》的借鉴和超越,并探讨了其产生的主客观原因。
鲁迅在对《伤逝》的创作中借鉴并超越了易卜生,打破了文学领域在吸纳国外文学作品时一味照搬的模式,这对我们当前的文学创作也很有现实启发性。
标签:借鉴;超越;子君;娜拉《伤逝》中的子君和《玩偶之家》中的娜拉都是追求个性解放、人格独立的典型文学形象,特别是在近代妇女解放运动中,子君完全就被定义为了”中国的娜拉”。
从表面上看,子君与娜拉的形象是有着很大的相似性的,我们甚至可以说子君就是出走以后娜拉的继续。
但确定艺术形象的想象与否不能单从表面现象来看,而是应该深入到人物内心深处和一些关键点来分析比较,从而发掘出作者思想观念上的差别。
一、娜拉与子君的具体比较(一)对理想生活的共同追求首先,娜拉和子君都热爱生活、勇于献身,这是由她们思想性格的共同方面所决定的。
娜拉和子君的思想都是比较单纯的,透着一种孩子气的天真无邪,敢爱敢恨,并且为了爱都甘愿牺牲,即便自己吃尽苦头也无怨无悔。
子君的思想,比起娜拉来更显得单纯和幼稚。
在她的想象中,自由幸福的爱情生活就像一幅充满了诗情的油画,是那样地五彩斑斓,让人神往。
因此,子君个人追求的失败就显得尤为可悲。
在《玩偶之家》和《伤逝》中,子君和娜拉虽然生活在不同的环境当中,但是不同的生活环境却造成了她们生活中共同的关键的一步,那就是她们都选择了离家出走,去追求她们理想中的幸福生活。
这就充分证明,在娜拉和子君身上,都潜藏着一种强烈的自我意识,当这种意识受到抑制不能生发时,它便会对阻碍其发展的客观环境产生强有力的反击,在子君和娜拉那里这种反击就表现为对家庭或社会的叛逆。
这种叛逆性格,正是子君与娜拉性格上都共同拥有的。
娜拉在父亲生病,丈夫病危急需借钱治病的时候,假冒父亲之名借来巨款为丈夫治病,使家庭度过难关,为的就是证明她对家庭、对生活享有的权力和应尽的责任是同他丈夫一样的。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比较文学作业
娜拉与子君的形象比较07中文二班
舒颖
学号:0705019114
亨利克.易卜生(1828年3月20日——1906年5月23日)是有世界声誉的挪威剧作家,欧洲近代剧的创始人,他的剧作以思想性的深刻著称,在一八七九年他写出了著名的《玩偶之家》,进一步揭露了资产阶级婚姻的虚伪,塑造了一个叛逆女性娜拉的形象,歌颂了妇女的解放。
而这一著作于一九一八年由中国《新青年》杂志,以专号形式译载传入中国,对中国当时反对旧道德,提倡新道德,反对旧文学,提倡新文学的斗争起了不小的作用。
当时中国革命的战斗先锋——鲁迅就颇受其影响,他在当时的一次演说中就径直题为《娜拉走后怎样》,并同时于一九二六年又发表了《伤逝》,塑造了一个中国式的娜拉——子君。
《伤逝》是鲁迅唯一一部有关爱情的小说,当中的女主人公形象子君明显带有娜拉的影子,然而她们更多的是不同点,子君并不是另一个娜拉的再现。
“娜拉”这一形象的出现更是给当时的中国带来了一股妇女解放的清风。
鲁迅先生可以说也是易卜生的忠实读者之一,他对易卜生作品中所表现出来的进步思想尤为推崇,认为那是“力抗时俗,示主观倾向之极致”。
一.从作者的态度来看
易卜生对娜拉这一想象是赞扬的、喜爱的,《玩偶之家》基本上是一部以娜拉为主角的戏,其它角色都只是她的陪衬,有挪威评论家曾经写道“我们马上就发现,易卜生是多么喜爱她。
除培尔·金特外,在他全部的人物画廊中,没有任何人物像她这样,哪怕近似也好,描
写得如此可爱”。
相比之下,鲁迅对子君,有同情,有希望,但绝谈不上是赞美或喜爱,子君更多地被塑造为一个有思想局限,盲目地投入爱情但又流于生活琐事的女子形象,或者可以这样说罢,子君这一形象是鲁迅对“娜拉”的一种理性思考,他在用子君的经历告诉别人:不要一味地只看到娜拉身上的叛逆和勇气,而应该认清楚现实的严峻就是个性的解放终究离不开社会的解放,追求到了自由的爱情后还需要走更坚实的道路,而不是把眼光停留在两个人的甜蜜与安宁中,这样就会无法抵御社会的经济压力,爱情也就随之失去了附丽,造成无法挽回的悲剧。
鲁迅曾写过一篇《娜拉出走以后》,他认为娜拉出走后只可能有两条路,一是堕落,二是回来。
在现实的社会中,一个没有经济独立能力的女子是很难在社会上立足的,婚姻和爱情上的平等是必须建立在经济平等的基础上的。
所以在《伤逝》中才会有“人必生活着,爱才有所附丽”这样的寓言,注意,不仅仅是活着,而是生活着,生活的概念要比活着的概念大得多了,生活着不仅要求活着,还包括了你有足够融入社会的能力,你有独立的思想等各方面的内涵,如果像涓生和子君那样“只为了爱——盲目的爱,——而将别的人生的要义全盘疏忽了。
”那结果不是爱毁灭人,就是人毁灭爱。
二. 从两国当时的社会文化环境来看
十九世纪后期的挪威已经是一个资本主义有了较大发展的独立国家,文学上也有浪漫主义转向现实主义,妇女解放等进步思想也
逐渐得到普遍传播,易卜生的社会问题剧可以说是应运而生,易卜生用它的戏剧引起人们对资本主义社会法律、宗教道德的不和理之处的关注,欧洲社会当时的社会风气,人们的思想都比较先进和开放,所以社会对娜拉那种带点孩子似的天真,敢爱敢恨的性格和行为都能够接受甚至赞赏。
在《札记》中,易朴生谈到娜拉为救丈夫的命而伪造签名,丈夫却为了个人利益而不予谅解的事时,有一段重要的话:“其一,世界上有两种精神的法律,两种良心,一种是妇女的,一种是男人的,彼此各不相同。
男女双方并不了解彼此,可是在现实生活中,总是用男人的法律来判断妇女,好像她们不是女人,而是一个男人;其二,在今天的社会里,妇女无法保持自己原来的面貌,因为这个社会纯粹是男权的社会,一切都由男人制定,现行的裁判制度总是从男性的眼光来看待一切问题。
”
而在当时的中国来说,形势就不容乐观了,如果说欧洲社会的问题在于怎样使自己的花园长得更茂盛更有秩序,那么中国则还面临着怎么才能拿回自己花园的管理权—在那个花园还未被毁灭殆尽之前—的问题,在这样的社会环境下,我们需要的不仅是热情和勇气,更重要的是积极有效的行动,是振聋发馈的号召。
“娜拉在亨利·易卜生的心目中就是梦,是以最早的和温柔、天真以脆弱的形式出现的——关于奇迹的梦。
”娜拉代表着人们对社会的一种美好期待和憧憬,而子君是半殖半封的中国社会中无数个有着梦想的女性代表,她们受过五四新思想的影响,开始了自我意识的萌芽,甚至有了“我是我自己的,他们谁也没有干涉我的权利!”这样深刻的认识,然而,在残
酷的显示生活面前她们的抗争是如此不堪一击,就像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这颠扑不破的真理一般,美好的设想如果没有与之匹配的条件的话,终究只是个令人绝望沮丧的空想。
鲁迅用《伤逝》想我们回答了《玩偶之家》没有回家的问题,要取得妇女解放,要减少法律,道德的不合理,只有想旧势力作“韧性”斗争。
总之,无论是在资本主义社会的家庭里,还是在封建时代的家庭里,妇女都没有独立的人格,仍然是男人的附庸、玩偶、奴隶,这种不公平的状况一天不改变,娜拉悲剧就不会停止。
三.从两位作者的创作风格来看
易卜生的社会问题剧通过典型的人物和事件,提出现实生活中人们所关注的社会问题并加以讨论,而在剧本的结尾,不作任何直接的结论,以引起人们深思。
易卜生把掩盖在社会垢病上面的薄纱轻轻掀开,把深挖的任务留给了读者和社会,留以深思。
而鲁迅是不管人物还是问题都非把它进行解剖了不可,让一切的丑恶都在他一针见血,如木三分的描写下暴露在阳光之下,让人看了先是激愤,至后来竟是惭愧了。
鲁迅笔下的子君和娜拉相比,在社会面前退缩得尤甚,她面对打击后选择了让生命随着希望一同死灭。
而涓生已依稀意识到“只为了爱”的盲目性,想竭力救出自己,但易朴生的个人奋斗思想也没能让他迈出有力的步子,只能在子君死后沉浸在无尽的悔恨和悲哀里。
“易卜生把光明写成既是人们渴求,又是人们急欲避开的东西,把黑暗写成既是使人难以忍受,又是让人得到安慰的东西。
”“根本就提不出那种智慧,可以让我们把他的戏剧当作能治人类各种邪恶的灵丹妙药。
”鲁迅写作则旨在唤醒广大群众,引导人们直面惨淡的人生,正视淋漓的场面,所以,易卜生的作品中多少带有些戏剧意味,总是抱着希望,并不深究,而鲁迅总是用不动声色的笔调娓娓道来,开始觉得读的是别人的故事,越看越有熟悉的感觉,总能找到周围或是自己的影子。
四. 从娜拉和子君这两个形象本身来分析
娜拉和子君在很多方面是相通的,比如她们都把爱情看作是最重要的,这也导致了她们对男性的依耐性,两人都是在男性的压制下长大,做女儿的时候,她们什么都要听爸爸的,做妻子的时候,也要屈从于丈夫的安排。
两人都有一定的反抗意识,娜拉认识到丈夫对自己虚假的爱后愤然离家出走,子君也冲破家庭阻力勇敢地与涓生结合。
而娜拉的形象却更受到人们的喜爱,她在丈夫背后偷吃杏仁饼,并且随口撒谎,对一个成年妇女来说,她对商务上的想象惊人的天真,她像个幸福的小女人从琐碎的家庭事务中寻找乐趣,她肆无忌惮地在她可怜而憔悴的朋友面前炫耀她的漂亮和幸福,这些在平常生活中有些不合理甚至令人生厌的行为在作者的笔下却成了娜拉魅力的源泉,正是她身上的孩子气和叛逆造就了他了特别,而子君的全心操持她的小生活的行为就成了俗不可耐,但子君明显更接近于真实,柴米油盐,
吃穿用度,当激情褪去,真实的生活就由这些俗事组成,如果娜拉也面临着没钱买米,家里没有收入来源这种严峻的现实时,她的行为恐怕也不会那么率性潇洒了吧。
娜拉是一个理想化了的形象,所以《玩偶之家》只能写到娜拉的出走,如果要接下去写娜拉出走以后的事情,就不那么完美理想了。
娜拉在于满足人民的期望和憧憬,并发出号召,而子君用自己的悲剧惊醒还在麻木或观望中的人们,告诉他们应该怎样走出新的人生。
所以说,娜拉是易朴生引起社会关注妇女问题的开始,子君是鲁迅对娜拉的深度解读,不仅吸收了娜拉身上的勇气和反叛,更褪去了娜拉身上的理想化色彩,扎根于现实的社会土壤。
参考文献:
[1]胡适.易卜生主义[A].胡适.胡适文存卷4 [C].上海:上海亚东图书馆,1921.
[2]鲁迅.灯下漫笔[A].鲁迅.坟[C].北京:人民文学出版
社,1973.179.
[4]舒芜.女性的发现———知堂妇女论类抄[Z].北京:文化艺
术出版社,1990.
[5]王忠祥.易卜生北京华夏出版社,2002.3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