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影响大学生就业人数的因素的计量分析
影响大学生就业人数的因素的计量分析.doc

影响大学生就业人数的因素的计量分析.doc
中国大学生就业市场一直是经济学家学者研究的热点话题,因为政府给予的支持和积
极的就业政策,大学生的就业状况总体上有所改善。
尽管如此,政府和学者们一直在密切
关注着大学生就业情况的变化,因为一个国家的就业情况一般也反应该国经济发展状况。
在这个背景下,许多学者提出建立计量分析模型,以更深入地研究影响大学生就业人
数背后的真正因素。
经过几次实证研究,专家们把影响大学生就业人数的因素归纳为一些
很简单的因素,比如毕业生的学校,性别,学历,年龄,行业的经济发展状况等。
这些因
素通过一定的计算关系可以用来编制完整的计量分析模型,计算出每个因素对就业人数的
影响大小,并推断出后续的若干措施,以促进大学生就业。
在大学生就业的微观方面,这种计量分析模型可以优化大学生求职行为,帮助他们明
确自己的就业优势,并制定合理的发展策略。
比如,根据模型的计算,大学生发现毕业院
校的名气越大,就越容易找到工作。
还可以比较不同的学历和性别的不同表现,根据研究
结果提示针对不同类型的求职者、不同行业做出有针对性的工作和考虑。
而在宏观上,政府的就业政策也可以受此模型的启示。
可以根据经济行业的发展情况,实时监控就业形势,实行更精准的就业政策,推行准确有效的就业扶持政策,促进更多大
学生获得就业。
总之,计量分析模型可以帮助各方深入了解影响大学生就业人数的因素,制定出更加
针对性和准确性更高的工作安排和政策,有效增加大学生的就业率。
高校的毕业生就业率及其影响因素

高校的毕业生就业率及其影响因素毕业生就业率是衡量高校教育质量和学生就业竞争力的重要指标之一。
高校毕业生就业率的高低不仅影响到学校的声誉和学生的就业前景,也关系到整个社会的稳定和经济的发展。
本文将探讨高校毕业生就业率的影响因素,并提出合理建议,以提高毕业生就业率。
一、经济发展水平经济发展水平是影响高校毕业生就业率的重要因素之一。
当经济发展迅速、市场需求旺盛时,各行业对人才的需求也将逐渐增加,从而提高毕业生的就业机会。
相反,当经济不景气、企业裁员调整时,毕业生就业面临的竞争状况将变得更加严峻。
因此,政府和高校应密切关注经济发展形势,积极调整专业设置,提供适应市场需求的人才。
二、高校教育质量高校教育质量是决定毕业生就业率的重要因素之一。
一流的高校教育可以为学生提供优质的学习资源和培养机会,使学生具备较强的专业知识和综合能力,从而增强其就业竞争力。
因此,高校应加强教育教学改革,提高教育质量,培养适应社会需求的创新人才。
三、专业设置与市场需求的匹配专业设置与市场需求的匹配程度直接影响着毕业生的就业前景。
当某些专业就业压力大、毕业生就业率低时,高校应适时调整专业设置,增加适应市场需求的新兴专业,减少就业压力较大的专业的招生人数。
这样可以提高毕业生的就业率,减少社会资源的浪费。
四、实习和实践机会的提供实习和实践机会是提升毕业生就业能力的重要途径。
高校应与企业建立紧密的合作关系,提供实习和实践机会,使学生在校期间能够接触真实的工作环境和实际的项目,提高就业能力和竞争力。
此外,高校还可以加强校企合作,开展校企合作项目,为学生提供更多的就业机会。
五、就业指导与职业规划就业指导与职业规划是培养毕业生就业能力的重要手段。
高校应加强就业指导工作,开设就业指导课程,提供相关资源和信息,帮助学生了解就业市场情况,制定合理的职业规划,增强自身的竞争力。
此外,高校还可以邀请优秀的校友回校分享就业经验,为学生提供实用的就业指导。
六、家庭背景和人际关系家庭背景和人际关系也是影响毕业生就业率的因素之一。
关于影响就业人数的计量分析

关于影响就业人数因素的计量分析金融学院 08保险二班姜宏 200826002【摘要】本文通过对各地区的数据进行计量经济分析,探讨相关经济变量对就业人数的影响,并以工资额与就业人数为代表构建模型【关键字】大学生就业工资额就业人数一、引言就业是我们很关注的问题,人口就业和收入分配是关系国计民生的热点问题。
在国际金融危机冲击和复杂多变的经济形势下,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及时解决经济运行中的问题,经济发展总体上呈现平稳发展的局面,就业局势总体保持稳定,新增就业人数创出新高,劳动报酬总额、工资水平稳步提高。
最近,据中国媒体援引人力和社会保障部的最新统计数据,二零一零年全国高校毕业生为630万人,比去年的611万多19万人,加上往届未能就业的,需要就业的毕业生数量很大,高校毕业生就业形势十分严峻。
随着九十年代末大学扩招和教育产业化政策推行以来,大学生人数的增幅远远超过经济增长所需要的人才增长,大学生就业不难才是怪事,"毕业即失业"成为中国大学生的普遍现象。
尽管如此,中国教育部决定继续扩大全日制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招生规模,努力培养更多高层次、应用型人才。
表面上看,研究生扩招能提高大学生学历层次,可以缓解就业难。
但是,如果不清理高等教育积弊,扩招研究生来应对就业难将是饮鸩止渴,使就业矛盾更加突出。
随着市场就业体系的形成及隐性失业的显性化,单纯依靠经济发展对劳动力需求的拉动,难以全面解决劳动就业问题。
从我国劳动力供需矛盾尖锐化的国情出发,通过各种途径减少劳动力市场上的过度供给,缓解就业压力,应当作为制定就业政策的一个重要考虑内容。
作为长期决策,要确立高素质人才优先就业的方针。
政府应对各类企业进行分类,对高科技企业,如电力、化工、电子信息、机械制造等行业,给予特殊劳动力的供给政策,进入这些企业的人员就当具备较高的学历水平。
工资额也应和就业相适应,对此提出计量分析。
二、理论分析就业问题是宏观调控的四大目标之一,由于就业涉及的影响因素众多,仅仅只从数据来判断影响因子是缺乏理论依据的.以城镇就业人数作为被解释变量以宏观指标作为解释变量建立模型,发现城镇就业人数受经济增长、工资额、居民消费支出和固定资产投资影响很大.(一)经济增长是扩大就业的基础。
大学生就业影响因素的统计分析

大学生就业影响因素的统计分析摘要:几年来,因各大学的教育模式与体制在不断变革,大学生对待就业的态度与做法发生了实质变化。
这种变化有好也有坏,好的一面是使社会向前发展,坏的一面是出现多种多样的就业“疑难杂症”。
所以,大学生的就业问题要严肃对待,不能掉以轻心。
来源于国家统计局的调查显示,全国大学毕业生人数从2011年的608.1万,到2016年的704.2万,再到2017年达到了765万。
我们可以知道,2017年大学毕业生比2016年增加了60.8万人,增幅达8%。
其毕业生数量是2011年的1.26倍,这也从侧面反映出当今找工作会变得越来越困难。
所以,对于他们的就业问题更要引起重视。
关键词:大学生;就业;影响因素;统计1调查分析1.1抽样设计问卷样本量的确定综合考虑了学校、学历等多种因素,并进行合理的配额设计,以确保样本的抽取尽可能体现我国应届大学生的实际情况。
一般见式(1)。
截至2017年全国应届毕业生人数为765万人,取p=0.5,即所应抽取样本量见式(2):根据简单随机抽样,需要近400个样本,但受时间等因素的影响,我们主要采用网络调查的形式,考虑到调查的精度和成本的要求,我们最终回收了603份的样本量。
1.2信度分析现用Cronbach’sAlpha信度系数法,Alpha系数值在0到1,一般认为Alpha系数应该达到0.7以上。
Alpha信度系数公式为式(3)所示:针对本项目的调查数据利用SPSS19分析得出可靠性检验结果:Alpha系数为0.896,信度稳定,同时系数在0.8以上,说明量表能够稳定地测量变量。
1.3效度分析一般采用KMO值(Kaiser-Meyer-Olkin)和Bartlett球形检验来测试数据的效度分析,结果见表1。
表1KMOandBartlett'sTest表中显示,问卷量表的KMO的值为0.867,远大于0.5的建议标准,总体各变量Bartlett球形检验的p值都小于0.05水平,说明问卷数据效度通过检验。
大学生就业率下降原因分析报告范文

大学生就业率下降原因分析报告范文1、大学生就业形势严峻,从大学生自身方面来讲又占这些原因中的多少呢?这是我们本次研究最根本的目的。
2、了解大学生自身存在的缺乏后,提出改进,使我们自身更适应社会开展的需要,为求职之路增加砝码。
3、如今大学生就业形势已不单影响大学生自己,这一问题已慢慢演变成一个社会问题,所以这个问题的解决刻不容缓。
4、大学生就业难自然会有其自身问题的影响,我们从这些问题中也可以反映当今教育体系中不合理的部分,改革教育体系,使学生能更好的受教育,适应社会的开展,推动社会的开展。
1、我们的调查对于大学生特别是即将踏上求职之路的大学生还是非常有实际意义的,提高自身各方面的能力和水平,使他们在走出校园的那一刻起迅速找到自己在社会中的位置。
2、对于社会来讲,这一问题是一个相当普遍的问题,急需一个解决方案的提出,而我们的调研正是针对这一问题从大学生自身出发提出的一个解决方法,毕竟社会不会因为大学生的连年增加就降低对于人才需要的标准和要求,那么只有从大学生自身方面找原因了。
我们相信没有人会认为中国已经开展到了不再需要人才的程度,大学生只要知道了怎样提高和完善自己还是有就业时机的而我们的调研也正是为了这一问题而寻找答案,伴随着问题的解决社会的开展自然也会更安康、有序和稳定。
3、最后是教育意义:大学生是教育出来的,大学生不能适应社会的需要,教育自然逃不了干系。
我们的调研就详细提出了对教育的一系列有针对性的改革意见及建立加强教育与现实社会之间的联系。
教育关起门来搞是没有前途也是没有意义的只有适应社会的教育才是学生们真正需要的教育。
调查的价值:1、使大学生能更好的给自己定位,使大学生活过得有意义。
毕业后能在自己的岗位上为社会尽自己的微薄之力。
2、社会更好的开展,学习与工作结合,促进社会的开展。
3、使教育体系更加完善,教育为社会做奉献。
调查的方法:问卷调查,访谈调查在我们调查的大学生中,有一半乡村和城镇,另一般半城市,35、17%的学生是干部,调查显示,绝大部分(92、86%)的人没有仔细而有条理地规划过自己的就业目标。
影响高校毕业生就业的因素分析

影响高校毕业生就业的因素分析高校毕业生就业一直是社会关注的焦点,毕业生在成功找到工作的同时,也面临着一系列的挑战和困惑。
为了深入了解和分析影响高校毕业生就业的因素,本文将从多个角度探讨这些因素,并提出相应的建议。
首先,教育质量是影响高校毕业生就业的重要因素之一。
高校的教育质量直接关系到毕业生的就业竞争力。
一方面,学校应在专业课程设置中紧跟社会需求,注重培养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和创新思维;另一方面,学校还应鼓励学生参与实习、社会实践等活动,提升他们的实践经验和综合素养。
通过这些措施,可以增强毕业生的就业竞争力,提升其就业前景。
其次,就业市场供需关系也是影响高校毕业生就业的重要因素之一。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就业人口规模的增加,就业市场的竞争变得更加激烈。
在此背景下,高校毕业生要想找到满意的工作,就需要具备与市场需求相匹配的专业技能和素质。
因此,学生们在选择专业时应充分了解就业市场的需求情况,并选择与自身兴趣和优势相匹配的专业。
此外,政府和学校也应加强对就业市场的调研,提前预测市场需求的变化,以便提供准确的就业指导和培训。
第三,个人能力的培养和发展也对高校毕业生的就业产生重要影响。
除了专业技能外,毕业生的综合素质和软实力也是用人单位注重的重点。
这包括沟通能力、团队合作能力、创新思维等。
高校应通过引入综合能力培养课程、社团活动等方式,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和软实力。
另外,学生在校期间要主动参与各类实践活动,积极培养个人能力和丰富经验。
只有具备全面能力的毕业生才能更好地适应和胜任工作环境。
同时,社会环境也是影响高校毕业生就业的因素之一。
社会经济发展水平、政策法规的支持以及用人单位对毕业生的认可度都会影响到毕业生的就业形势。
政府应加强对高校毕业生就业的政策引导和支持,提供更多的就业机会和创业环境。
用人单位应积极发挥社会责任感,为毕业生提供更多实习、实训、实践的机会,并鼓励招聘毕业生。
只有社会各方共同努力,才能提供更有利于毕业生就业的环境。
高校大学生就业率影响因素及对策研究

高校大学生就业率影响因素及对策研究1.引言随着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和高等教育普及率的提高,大学生就业问题日益受到广泛关注。
尽管大学毕业生数量不断增加,但当前我国高校毕业生就业率并不理想。
因此,探究影响高校大学生就业率的因素,并提出切实有效的对策,对于促进大学生就业具有重要意义。
2.影响高校大学生就业率的因素2.1 学历与专业学历与专业是决定大学生就业率的重要因素之一。
优质的学历和与市场需求契合的专业,往往能让大学生在就业市场中占据较大竞争优势,提高就业率。
2.2 就业观念与期望就业观念和期望对于影响大学生就业率也起到重要作用。
一些大学生对就业存在理想化的期望,只追求名企和高薪等条件,选择范围狭窄,导致就业难度增加。
2.3 就业环境与市场需求就业环境和市场需求是影响大学生就业的重要因素。
随着经济结构的调整和新兴产业的崛起,劳动力市场需求也在发生改变。
一些大学生所学专业与市场需求脱节、就业环境不稳定等都会影响其就业率。
2.4 就业技能与实践经验大学生的就业技能和实践经验是影响其就业率的关键因素之一。
一些雇主更倾向于那些具备实践能力和专业技能的毕业生,而缺乏相关技能和经验的大学生面临就业难题。
2.5 政策支持与市场机制政策支持和市场机制也对大学生就业率起到重要影响。
政府应制定相应政策,鼓励实施创新创业政策,扩大高校毕业生就业渠道,提高政策的针对性和实际效果。
3.对策研究3.1 加强职业教育和实践能力培养高校应加强职业教育,培养学生的职业意识和实践能力。
通过与企业合作,提供实习机会和项目实践,使大学生更好地适应就业市场,增强竞争力。
3.2 增加就业信息与指导高校应加强就业信息与指导,及时了解就业市场需求,提供就业信息和岗位信息,帮助学生了解就业形势和岗位要求,制定合理的备战计划。
3.3 调整学科专业结构高校应根据市场需求,及时调整学科专业结构,合理安排学科设置和专业培养计划,避免一些冷门专业过多招生。
3.4 强化创新创业教育创新创业教育是培养大学生创造能力和就业能力的有效途径之一。
高校毕业生就业统计与分析

高校毕业生就业统计与分析近年来,随着高等教育的不断普及和高校毕业生数量的快速增长,毕业生就业问题备受社会关注。
本文将通过对高校毕业生就业情况的统计与分析,探讨当前形势下毕业生就业面临的挑战和可行的解决方法。
一、就业人数统计根据最近一年的数据统计,我国高校毕业生就业人数超过1000万人,其中本科毕业生占据绝大多数,而硕士和博士毕业生的数量也逐年递增。
由于高校毕业生数量庞大,就业市场竞争激烈,因此如何提供足够的就业机会成为摆在我们面前的一道难题。
二、就业率统计就业率是衡量高校毕业生就业情况的重要指标之一。
根据统计数据显示,目前我国高校毕业生总体就业率达到了90%以上,这一数据相对较高,对高校毕业生有一定的吸引力。
然而,尽管就业率较高,但是就业质量和职位匹配度仍然存在一定的问题,很多毕业生并未能就业到自己理想的行业或职位。
三、就业状况分析1. 就业岗位结构从就业岗位结构来看,大多数高校毕业生选择就业的领域主要涵盖教育、金融、互联网、制造业等,其中服务业和创新创业领域逐渐受到更多毕业生的青睐。
与此同时,一些传统行业的需求量有所减少,导致竞争更加激烈。
2. 地域分布差异根据就业地域的分布情况来看,一线城市拥有更多的就业机会和更高的薪资待遇,吸引了大量高校毕业生前往发展。
而二线城市和三线城市的就业形势相对较为严峻,就业机会有限。
四、就业问题分析1. 技能与就业需求不匹配许多高校毕业生在就业过程中面临技能与就业需求不匹配的问题。
高校教育过于理论化,与实际工作要求相差较大,使得毕业生在求职时缺乏实际操作经验或技能。
这种不匹配导致了毕业生找工作的难度增加。
2. 就业观念和心态问题一些高校毕业生对就业观念和心态存在一定的问题。
他们对就业岗位过于追求名利,过于重视薪资待遇,而忽视了职业发展前景和个人能力的提升。
这种过于功利化的就业观念对毕业生的职业发展带来了一定的困扰。
五、应对策略分析1. 加强实践教育与课程设置高校应该加强实践教育与课程设置,使得毕业生能够更好地掌握实际工作所需的技能和知识。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关于影响大学生就业人数的因素的计量分析国贸1092 胡影1091801207摘要:近年来,中国高校毕业生数量逐年增多,大学生面临严峻的就业形势,加之当前金融危机的影响,毕业生的就业受到前所未有的挑战,高校大学生的就业已经成为社会十分关注的问题。
本文主要通过对1978年至2003年的数据进行计量经济分析,探讨相关经济变量对就业人数的影响。
关键词:影响因素经济增长人力资本Summary:一引言随着我国大学扩招,高等教育进入大众化,大学生就业问题越来越引起人们的关注,大学生就业不仅关系到学生的前途,还影响到高校的可持续发展,更关系到我国社会人力资源的分配和经济发展前景。
大学生是社会重要的人力资源,如果大量毕业生“毕业即失业”,不仅是重大的社会问题,而且是一种巨大的资源浪费。
自高校扩招以来,我国每年大学毕业生人数激增,2003 年有 212 万,2004 年有 280 万,2005 年有 335 万,2006 年达到了 413 万。
同时当年没有就业的学生数也在增长,2003 年 60 万左右,2004 年 70 多万, 2005 年近百万,大学毕业生的就业率在 73%左右。
我国政府每年都会颁布一些政策来缓解就业问题,今年劳动和社会保障部部长郑斯林透露,在去年取消一些不合理规章的基础上,今年我国将彻底清除阻碍农村劳动力进城就业的“规章障碍”。
此间权威人士认为,此举不仅对实现农村劳动力获得平等就业权利具有重要意义,而且将对缓解我国日益严峻的就业形势产生积极影响。
种种情况显示,我国目前的就业再就业工作正面对着前所未有的挑战。
从劳动力供给来看,劳动和社会保障部提供的资料显示,在经过多年的高速经济增长与扩张之后,近期我国新成长劳动力的供给将升至峰值,加上现存的下岗失业人员,预计今年城镇需要就业的劳动力将达到2400万人。
从劳动力需求上来看,资料显示,在过去的25年中,由于经济的增长平均每年增加1370万个工作岗位,但由于我国经济增长方式正逐步实现从粗放型向集约型的转变,经济增长对就业的拉动作用已明显减弱。
权威人士估计,按今年经济增长保持7%计算,在现有的经济结构下,新增的就业岗位仅为800万个左右,无法满足我国现存待就业人口的需要。
由于劳动力的供给和需求存在很大的缺口,所以应对影响就业的因素作分析,看看能否从中找到解决就业问题的出口,找到制定经济政策的依据。
这也是我们写此篇文章的原因。
二选题意义从上面分析可以看出,解决就业问题意义重大,主要体现在一下几个方面:1.充分配置劳动力资源,提高社会生产效率;2.提高和保持劳动者素质;3.缓解贫富差距的进一步扩大;4.消除社会不和谐因素,构建和谐社会。
三理论分析影响就业人数的因素有很多,我们主要考虑一下变量国内生产总值、财政支出、平均工资水平。
(一)国内生产总值从上述资料可以看到,GDP每增长1%就可以为我国创造近100万个就业岗位,又由于经济稳定增长同充分就业同样都是我们所追求的宏观经济目标,所以如果保证每年的经济快速增长以创造更多的就业岗位是我们最希望看到的结果,所以如何保证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是我们十分关注的问题。
(二)财政支出增加财政支出即是实行积极的财政政策,它可以拉动经济增长,增加政府投资,创造新的就业岗位。
但是靠财政支出拉动经济增长也会带来负面效应,我国从98年以来一直实行积极的财政政策,利用投资的增加来拉动经济的增长,成效显著。
但是也出现了投资过热的现象,这样会有可能造成经济的虚假增长,一方面由于政府的投资行为增加了个生产者的投资信心,拼命的扩大生产规模;另一方面却是人们的消费不足,无法吸收生产出来的产品,投资过热,消费不足,造成了市场上的供给大于需求,存货增加,很容易形成经济泡沫。
所以我国政府从去年开始实行一系列的宏观调控举措来避免投资的过热现象,防止经济泡沫的产生。
(三)平均工资水平根据西方经济学中的工资理论,在完全竞争市场中,工资完全由劳动力的供给和需求决定。
对劳动者来说,劳动供给决策实质上是把他有限的时间在劳动和闲暇之间进行合理分配的问题。
工作所带来的收入与闲暇的享乐互为成本。
当工资上升时,闲暇的价格就会上升,这样就使得劳动力的供给增加。
而工资的上升会使人们更加富裕,扩大了人们对闲暇的需求,这就会使得工资上升至一定水平后,劳动力的供给减少。
这样就会形成工资率与劳动力供给的背弯曲线。
我认为处于背弯曲线的递增阶段是代表了发展中国家的基本状况,他们的工作目的还只是为满足基本的生活需求,所以工资对劳动力的供给弹性较大。
而处于背弯曲线上端的人,已摆脱了工资高低对他们的束缚,工资对他们的劳动力供给的弹性较小。
四模型建立(一)散点图先做国内生产总值、财政支出、平均工资水平,物价指数各经济变量与每年年末就业人数的散点图。
分别如下所示:1 国内生产总值与就业人数的散点图 (1978-2003)2 财政支出与就业人数的散点图(1985-2003)3 平均工资水平与就业人数的散点图(1978-2001)从以上散点图可以看出,以上变量与就业人数的关系都是指数关系,所以这里仅以国内生产总值与就业人数的关系为例构建计量经济模型。
(二) 模型构建假设模型为 Y =αX βu e其中,Y 代表每年年末我国就业总人数;X 代表每年的国内生产总值即GDP 水平;μ为随机扰动项,表示未纳入模型的其他变量对就业人数的综合影响。
为了便于用线性模型参数估计的方法去估计参数,先将上述指数模型线性化,即在指数方程两边取对数,变为ln ln ln Y X u αβ=++设Yt=lnY,γ=ln α,Xt=lnX,则模型变为Yt=γ+βXt+μ再假设模型满足古典假定,这样就可以用Eviews软件拟和1978-2003年的数据用最小二乘估计方法对模型中的参数进行估计。
估计后模型的标准格式如下:Y^t=9.246582+0.172539Xtt=(106.4345) (19.98194)se^=(0.086876) (0.008635)R2=0.943300 F=399.2779 DW=0.416448 df=24五数据分析由以上标准格式可知,由于可决系数比较大,接近1,说明模型的拟和优度较好;对于系数检验,在给定显著性水平α=0.05的条件下,查表得(24)=2.064,由于t(r)﹥t(24),t(β)﹥t(24),所以拒绝原假设,即认为模型t0.025应存在截距系数,解释变量GDP对应变量就业人数的影响显著。
但是模型存在自相关性,这是因为模型的DW=0.416448,在α=0.05的条件下,查表得dL=1.302,dU=1.461,0﹤d﹤dL,表明存在一阶正自相关性。
所以,应用广义差分法对模型进行修正。
由于ρ未知,所以应先用DW值计算出ρ值,由关系式ρ=1-d/2,DW=d得,ρ=0.791776,再用广义差分法修正,进行一次修正后,DW=1.78,由于dU﹤d﹤4-dU,表明经过修正的模型不存在一阶自相关,经过修正的模型为:Y^t=9.67574+0.132516Xt再由关系式Yt=lnY,r=lnα,Xt=lnX得原模型为:Yˆ=e9.6757X0.1325模型各参数的经济含义为:国内生产总值每增加1%,就业人数就会平均增加0.1325%。
由此可以看出经济增长与就业人数的增加有很高的相关性。
六结果分析(一)失业率与通胀率的关系通常通货膨胀的程度用物价指数的高低来反映。
根据著名的菲利普斯曲线,通货膨胀率与失业率存在替代关系。
即通货膨胀率增长,会使得失业率下降,而通货膨胀率降低,又会使得失业率上升。
所以要想降低失业率,达到充分就业,就不得不牺牲通货膨胀率。
政府制定经济政策需要在两者之间做出选择,若是在当期通货膨胀对经济的影响比较重,政府在制定政策的时候就会选择可以降低通货膨胀率的政策,比如,我国政府近期的加息政策以及去年三次提高了商业银行的存款准备金率,就是为了抑制投资过热,避免经济出现滞胀。
但是抑制投资,会在一定程度上减少就业岗位,这就是解决通货膨胀和失业问题的困难所在。
我们只能想方设法在两者之间选择一个均衡点,通货膨胀和失业并不是存在就需要政府采取措施调整,而是在他们超出了安全范围的时候,政府才有必要采取紧缩性或扩张性财政—货币政策,将其分别调整至安全范围内。
(二)经济增长由上述模型可以看出,经济增长可以为我们创造更多的就业岗位,又由于保持经济的稳定增长和实现充分就业是我们所追求的宏观经济目标,所以我们应关注经济发展的现状以及未来的发展趋势,还要看到我国现今经济增长背后所存在的问题。
我国近几年的经济增长一直保持在较高水平上,仅就2003年来看,全年国内生产总值116694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比上年增长9.1%,加快1.1个百分点。
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17247亿元,增长2.5%,减慢0.4个百分点;第二产业增加值61778亿元,增长12.5%,加快2.7个百分点;第三产业增加值37669亿元,增长6.7%,减慢0.8个百分点。
在第三产业中,金融保险业增长6.9%,批发和零售贸易餐饮业增长6.6%,房地产业增长5.3%。
虽然我国经济一直保持较快速度增长,但是仍有人担心我国的经济增长不具有可持续性,原因是认为我国的生产率的增长远远慢于经济的增长,经济增长不是生产率提高的结果,而是资源投入的结果。
随着有限资源的消耗,我国若不大力提倡可持续增长,经济增长的速度就会减慢。
另外,我国市场机制以及法律制度的不健全,也会阻碍我国经济的发展。
(三)充分就业先介绍两个概念:充分就业和人力资本。
宏观经济目标中的充分就业的定义为,当社会经济中只存在摩擦性失业和结构性失业,而没有周期性失业,从而实际失业率等与自然失业率时,我们就说经济实现了充分就业。
国际经济学中提到了人力资本的概念,就是将劳动力视作一个新形式的资本,通过对普通劳动力的培训和再教育,提高他们的生产技能,进而提高企业的劳动生产率,有利于企业利润的提高,同时可以提高整个国家的整体国民素质,增加国内生产总值。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科技水平的提高,生产更加趋向于机器化,所需要的简单劳动力就会变的越来越少,社会需要的是生产技能水平高的高级人才,也就是我们所说的人力资本。
而我国目前就业市场所面临的困难是,劳动力的供给大于劳动力的需求,但是这种供给过剩只是相对的过剩,是简单劳动力供给的过剩,而对于高级人才即人力资本,我国却是供给不足的。
今年我国将彻底清除阻碍农村劳动力进城就业的“规章障碍”,虽然这会使劳动力具有平等的就业权利,但同时我们也应该看到农民公众普遍存在的文化水平低的问题。
如果不提高劳动力的技术水平,我国未来的就业形势将更加严峻。
所以我们应加快对劳动力的再培训,提高整体素质水平,让他们尽快适应社会的发展需要,更快可以满足未来机器化生产的需要,更快的适应未来的就业岗位,使我们的失业问题在不会变的更严重的同时得到改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