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章微生物的生理

合集下载

环境微生物学4-微生物的生理3代谢与合成

环境微生物学4-微生物的生理3代谢与合成

4
发光细菌监测毒性实验
2017/12/28
发光细菌监测毒性实验
学生正在做发光细菌实验
发光细菌发光检测仪读取六组数据
第四节 微生物的合成代谢
一、产甲烷菌的合成代谢
产甲烷菌利用1C和2C有机物产生CH4,利用其中间代谢产物 和能量物质ATP合成蛋白质、多糖、脂肪和核酸等物质,用以 构成自身的细胞。
如:产甲烷菌同化CO2(逆三羧酸循环途径,见下图)。
系列步骤的总称。 好氧呼吸总反应式: C6H12O6 + 6O2 + 38ADP + 38Pi → 6CO2 + 6H2O + 38ATP
1.三羧酸循环
淀 粉 、 蛋 白 质 和 脂 肪 水 解 与 三 羧 酸 循 环 和 乙 醛 酸 循 环 的 关 系
2.电子传递体系(呼吸链)
好氧呼吸以O2为最终电子受体,底物被全部氧化成CO2和H2O, 并产生ATP。底物氧化释放的电子首先转移给NAD+,使之成为 NADH + H+,然后再转移给电子传递体系(呼吸链),最终到达 分子氧O2。 呼 吸 链 : 有 氧 呼 吸 中 传 递 电 子 的 一 系 列 偶 联 反 应 , 由 NAD 或 NADP、FAD或FMN、辅酶Q、细胞色素等组成。其功能是传递电 子和产生ATP。
1. ATP的化学组成、功能
ATP(腺苷三磷酸)的分子结构式
细胞的能量循环
2.生成ATP的方式
()基质(底物)水平磷酸化:微生物在基质氧化过程中,产 生一种含高自由能的中间体,如常1,3-二磷酸甘油酸。这一 中间体将能量→ADP,使ADP磷酸化而生成ATP。此过程中底 物的氧化与磷酸化反应相偶联并生成ATP,称为底物水平磷酸 化。
光合作用(photosynthesis)是地球上进行得最大的有机合 成反应。将太阳能转化为化学能的过程经常用“CO2固定” 这一术语来表示。

微生物学第四章

微生物学第四章

第四章病毒名词解释:毒粒:病毒的细胞外颗粒形式,也是病毒的感染形式卫星病毒:是寄生于与之无关的辅助病毒的基因产物的病毒。

朊病毒:又称“普利昂”或蛋白侵染子,是一类不含核酸和传染性蛋白质分子,因能引起宿主体内现成的同类蛋白质分子发生与其相似的构象变化,从而使宿主致病。

类病毒:一类只含RNA一种成分,专性寄生在活细胞内德分子病原体。

噬菌斑:噬菌斑在菌苔上形成的“负菌落”。

枯斑:植物病毒在植物叶片上形成的枯斑。

空斑:由动物病毒在宿主单层细胞培养物上形成的。

病毒的感染单位:能够引起宿主或细胞一定特异性反应的病毒最小剂量。

病毒的效价:表示每毫升式样中所含有的具侵染性的噬菌体粒子数,又称噬菌斑形成单位数。

半数效应剂量:以实验单元群体中的半数个体出现某一感染反应的病毒剂量来确定病毒样品的效价。

血凝抑制实验:根据特异性的病毒抗体与病毒表面有血凝活性的蛋白质结合,可抑制病毒血细胞凝集反应的实验。

中和抗体:能抑制相应抗原的生物学活性的特异性抗体。

包膜:有些复杂的病毒,其核衣壳外还被一层蛋白质或糖蛋白的类脂双层膜覆盖着,这些膜就是包膜。

一步生长曲线:定量描述烈性噬菌体生长规律的实验曲线。

增值性感染:这类感染发生在病毒能在其体内完成复制循环的允许细胞内,并以有感染性子代产生为代表。

非增殖性感染:这类感染由于病毒或是细胞的原因,致使病毒的复制在病毒进入敏感细胞后的某一阶段受阻,结果导致病毒感染的不完全循环。

流产感染:是一类普遍发生的非增殖性感染,有①依赖于细胞的流产感染:病毒感染的细胞是病毒在其内不能复制的非允许细胞②依赖于病毒的流产感染:由基因组不完整的缺损病毒引起的。

限制性感染:因细胞的瞬时允许性产生的,其结果或是病毒持续存在于受染细胞内不能复制,直到细胞成为允许细胞,病毒才能繁殖,或是一个细胞群体中仅有少数细胞产生病毒子代。

潜伏感染:是受染细胞内有病毒基因组持续存在,但无感染性病毒颗粒产生,而且受染细胞不会被破坏。

第4章微生物生长

第4章微生物生长

稀释平板计数法—固体培养法
第一步:菌样巧妙稀释
1mL 混合
1mL
混合
无菌水
1 9mL 10mL : 10-1 10-1 :
菌样被 无菌水 不同稀 释倍率 -2 10 后平板 培养图 得到不同 稀释度 (10-x) 菌液
10-2
10-3
10-4
10-5
第二步:接种平板
10-2 10
-3
10-4
10 -5
2、对数期(指数期)log phase 细菌生长速度达到最大,数量以几何级数增加。 特点: (1)细菌迅速分裂,菌数按几何级数增加;
(2)世代时间最短,而且恒定; (3)生长速度最高而且恒定; (4)代谢活力强无死亡; (5)菌体整齐,体积恢复到原来大小; (6)对环境敏感,生理性状及菌体成分较一致
度提高1倍;
(2)营养;营养越丰富,代时越短
(3)氧气。好氧菌若能供给充足的氧,可能使对数 期延长。
对数期的实践意义 ① 是代谢、生理研究的良好材料
② 是增殖噬菌体的最适宿主菌龄
③ 是发酵生产中用作“种子”的最佳种龄 ④ G+染色鉴定时采用此期微生物
3、稳定期(stationary phase) 由于营养消耗,供应不足及代谢产物的积累,这 时一部分菌死亡,细菌进入稳定期。
(6)对环境变化敏感
影响因素: (1)接种量。接种 量大,停滞期可缩短 (2)菌龄。菌种年 轻,对数生长期接种 ,停滞期可能很短甚 至不明显 (3)营养。如果种子培养基与新接种的培养基成分 相同,则对菌生长有利。从丰富培养基转入贫营养 基,停滞时间拉长,反之减少; (4)菌种特性。大肠杆菌停滞期长,分枝杆菌长
膜过滤培养法
当样品中菌数很低时,可以将一定体积的湖水、海水或饮用水等样 品通过膜过滤器,然后将将膜转到相应的培养基上进行培养,对形 成的菌落进行统计。

微生物课后答案

微生物课后答案

绪论3微生物是如何分类的答为了识别和研究微生物,将各种微生物按其客观存在的生物属性(如个体形态及大小、染色反应、菌落特征、细胞结构,生理生化反应、与氧的关系、血清学反应等)及谈们的亲缘关系,有次序的分门别类排列成一个系统,从小到大按域、界、门、纲、目、科、属、种等分类。

6微生物有哪些特点答、①个体极小:微生物的个体极小,有几纳米到几微米,,要通过光学显微镜才能看见,病毒小于微米,在光学显微镜可视范围外,还需要通过电子显微镜才可看见。

②分布广,种类繁多环境的多样性如极端高温、高盐度和极端pH造就了微生物的种类繁多和数量庞大。

③繁殖快大多数微生物以裂殖的方式繁殖后代,在适宜的环境条件下,十几分钟至二十分钟就可繁殖一代。

在物种竞争上取得优势,这是生存竞争的保证。

④易变异多数微生物为单细胞,结构简单,整个细胞直接与环境接触,易受外界环境因素影响,引起遗传物质DNA的改变而发生变异。

或者变异为优良菌种,或使菌种退化。

第一章1病毒是一类怎样的微生物他有什么特点答病毒是没有细胞结构,专性寄生在活的敏感素主体内的超微笑微生物。

它们只具有简单的独特结构,可通过细菌过滤器。

特点:个体小、没有合成蛋白质结构----核糖体、也没有合成细胞物质和繁殖所必需的酶系统,不具有独立代谢能力,必须专性寄生在活的敏感细胞内依靠宿主细胞和成病毒的化学组成和繁殖新个体。

3病毒具有怎样的化学组成和结构答、病毒的化学组成由蛋白质和核酸,个体大的病毒还含有脂质和多糖。

病毒没有细胞机构,确有其自身特有的结构。

整个病毒体分两部分:蛋白质衣壳和核酸内芯,两者够成核衣壳。

完整具有感染力的病毒体叫病毒粒子。

病毒粒子有两种一种不具被膜(囊膜)的裸漏病毒粒子,另一种是在核衣壳外面有被膜包围所构成的病毒粒子。

4叙述大肠杆菌T系噬菌体的繁殖过程。

答、吸附、侵入、复制与聚集、释放。

吸附:大肠杆菌T系噬菌体以及它的尾部末端吸附到敏感细胞表面上某一特定的化学成分。

(推荐)大学微生物复习--第4章微生物的营养和代谢

(推荐)大学微生物复习--第4章微生物的营养和代谢

碳源——CO2 能源,供氢体——无机物(氢、氨、硫)
例:
2NH3 + 2O2
2HNO2 + 4H+ + 能量
CO2 + 4H+
(CH2O) + H2O
微生物:硝化细菌,硫化细菌,氢细菌及铁细

26
3. 光能无机营养型微生物
碳源——CO2为唯一或主要碳源 能源——光能
供氢体——H2S、Na2S2O3、水等 例:
为微生物的主要物质运输方式.能量来源可 以是跨膜质子梯度或ATP.
20
4. 基团转位 葡萄糖通过基团转位运输过程的化学反应 1)PEP+HPr 酶I 磷酸~HPr + 丙酮酸 2)磷酸~HPr + 葡萄糖 酶II 6-磷酸葡萄糖
+HPr
21
特点:
需复杂的运输酶系参与; 同主动运输,但底物在运输过程发生化学变 化。
主要用于糖及脂肪酸、核苷、碱基等物质 的运输。
22
三、微生物的营养类型 细菌的营养方式 以能量来源分
光能型:以光为能源; 化能型:以物质氧化释放的能量为能源;
以可利用的供氢体 无机营养型:以无机物为供氢体; 有机营养型:以有机物为供氢体。
23
微生物的营养类型 1.化能有机营养型微生物 2.化能无机营养型微生物 3.光能无机营养型微生物 4.光能有机营养型微生物
物质的量比值或还原糖与粗蛋白之比。
24
1. 化能有机营养型微生物 碳源——有机物(用于合成细胞物质) 能源,供氢体——有机物(用于分解产能) 可分为:
寄生型微生物——寄生于活的生物体(衣原 体)
腐生型微生物——以死亡的生物有机 体为 营养原料(如大肠杆菌)

大学微生物复习-第4章微生物的营养和代谢

大学微生物复习-第4章微生物的营养和代谢


生 物

的 能 量
三 章


生物氧化
生物氧化是微生物体内有机物质氧化分解的过 程,释放能量供微生物生长和繁殖。
生物氧化的主要场所是线粒体,其中包含多种 酶和辅酶,能够催化有机物质氧化分解。
生物氧化过程中会产生二氧化碳和水,同时释 放能量供微生物利用。
氧化磷酸化
氧化磷酸化是微生物体内能量代谢的重要过程,通过氧化磷酸 化作用,微生物能够将有机物质氧化分解产生的能量转化为 ATP。 氧化磷酸化过程中,电子从有机物质传递给氧分子,同时生成 ATP,为微生物提供能量。 氧化磷酸化作用是微生物体内最主要的能量来源之一,对于微 生物的生长和繁殖至关重要。
利用化学物质氧化还原反应释放的能量将有机物 质转化为自身所需物质的营养方式。 总结词
详细描述

生 物

的 代 谢
二 章


有氧呼吸
总结词
有氧呼吸是微生物在有氧环境中进行的一种氧化代谢途径,通过氧化有机物或无机物来获取能量。
详细描述
有氧呼吸过程中,微生物利用氧气将有机物氧化成二氧化碳和水,同时释放能量。这个过程需要特定的 酶来催化,并需要氧气作为电子受体。有氧呼吸是大多数微生物的能量来源,对于维持生命活动至关重
要。
无氧呼吸
总结词
无氧呼吸是微生物在无氧环境中进行的一种氧化 代谢途径,通过发酵或厌氧呼吸来获取能量。
详细描述
无氧呼吸过程中,微生物在没有氧气的情况下, 通过发酵或厌氧呼吸来获取能量。发酵是微生物 将有机物分解成不彻底的氧化产物,同时释放能 量。厌氧呼吸则是微生物通过氧化有机物或无机 物来获取能量,但不需要氧气参与。无氧呼吸在 缺氧环境中较为常见,对于某些微生物来说是唯

第4章 微生物的生理(续)

第4章 微生物的生理(续)

2、好氧呼吸
好氧呼吸是一种最普遍和最重要的生物 氧化方式,其特点是在有氧条件下,底 物按常规方式脱氢后,经完整的呼吸链 递氢,最终由分子氧接受氢并产生水和 释放能量。
仍然以葡萄糖为例子,讲解好氧呼吸过程
葡萄糖的好氧呼吸分为两个阶段: 1、糖酵解阶段,形成丙酮酸,即EMP途径酵 解阶段 2、丙酮酸有氧分解阶段,即三羧酸循环 (TCA循环)阶段
有氧呼吸中传递电子的一系列偶联反应,由NAD 或NADP、FAD或FMN、辅酶Q、细胞色素等组成。其 功能是传递电子和产生ATP。
在好氧呼吸中,由EMP和TCA产生的[H]( NADH+H+和FADH2 ),通过电子传递体系(呼吸链 ),最终到达分子氧,形成水。在这一传递过程中, 产生ATP(称为氧化磷酸化)。
产物
微生物
乙醇、CO2
酵母菌属(Saccharomyces)
乳酸
乳酸细菌属(Lactobacillus)
乳酸异型发酵 混合酸发酵 丁二醇发酵 丁酸发酵
乳酸、乙酸、乙醇、CO2
明串球菌属(Leuconostoc)
乳酸、乙酸、乙醇、甲酸、CO2、H2
大肠埃希氏菌(Escherichia coli)
丁二醇、乳酸、乙酸、乙醇、CO2、 H2
AH2 + B → A + BH2
供氢体 受氢体
AH2→A + 2H+ + 2e- 失去电子伴随脱氢 B + 2H+ + 2e-→BH2 得到电子伴随加氢或脱氧
1、发酵
定义:无外源电子受体的条件下,底物脱氢后所产生 的还原力[H]未经呼吸链传递而直接交给某一内 源性中间代谢物接受,以实现底物水平磷酸化产能 的一类生物氧化反应。

第四版环境工程微生物学课后习题答案(周群英)

第四版环境工程微生物学课后习题答案(周群英)

环境工程微生物学课后习题答案(周群英第四版)目录环境工程微生物学................................................................................... 错误!未定义书签。

绪论 (2)1、何谓原核微生物?它包括哪些微生物? (2)2、何谓真核微生物?它包括哪些微生物? (2)3、微生物是如何分类的? (2)6、写出大肠埃希氏杆菌和桔草芽孢杆菌的拉丁文全称。

(2)7、微生物有哪些特点? (2)第一章病毒 (2)第二章原核微生物 (7)1、细菌有哪几种形态?各举一种细菌为代表。

(7)2、细菌有哪些一般结构和特殊结构?它们各有哪些生理功能? (7)3、荚膜、粘液层、菌胶团和衣鞘 (7)第三章真核微生物 (12)第四章微生物的生理 (15)第五章微生物的生长繁殖与生存因子 (20)第六章微生物的遗传与变异 (28)第七章微生物的生态 (35)第八章微生物在环境物质循环中的作用 (40)第九章水环境污染控制与治理的生态工程及微生物学原理 (44)第十章有机固体废物与废弃的微生物处理及微生物群落 (48)第十一章有机固体废物与废气的微生物处理及其微生物群落 (54)1,何谓堆肥法,堆肥化和堆肥? (54)2,叙述好氧堆肥的机理。

参与堆肥发酵的微生物有哪些? (54)3,好氧堆肥的运行条件有哪些? (55)4,好氧堆肥法有几种工艺?简述各个工艺的过程。

(55)第十二章微生物学新技术在环境工程中的应用 (60)1. 酶制剂剂型有几种? (60)2. 何谓固定化酶和固定化微生物? (60)3. 酶和酶菌体固定化方法有哪几种?各用什么载体? (60)4. 固定化酶和固定化微生物有什么优点?存在什么问题? (60)5. 生物膜是固定化微生物吗?为什么? (60)6. 何谓表面活性剂?生物表面活性剂有哪几类? (60)7. 絮凝剂有几类?微生物絮凝剂在污水生物处理中起什么作用? (60)8. 叙述污水处理中微生物絮凝剂的作用原理? (60)9. 微生物制剂有哪些用途? (60)10. 有几种产氢微生物?它们是如何产氢的? (61)11. 请叙述微生物产氢电池的工作原理。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一节小结 微生物的酶(Enzyme)
酶:是活细胞的成分,在生物体内合成, 能在细胞内(外)起催化作用的一种生 物催化剂。
酶的组成 酶的活性中心 酶的分类 酶的催化特性 影响酶活力的因素
第四章
第二节
微生物的营养
新陈代谢的概念 Metabolism
异化作用 catabolism
同化作用 anabolism
A A'
5.裂解酶类
AB A B
三、酶的分类与命名
6.合成酶类
A B ATP AB ADP Pi
按酶在细胞的不同部位:胞外酶、胞内酶、表面酶。 按酶作用底物的不同:淀粉酶、蛋白酶、脂肪酶、 纤维素酶、核糖核酸酶。
第四章第一节
四、酶的催化特性
Catalyzing characteristics
第四章第一节
酶 各 组 分 的 功 能
酶蛋白
加速生化反应
辅酶和辅基
传递电子、原子、化学基团
金属离子
传递电子,激活剂
第四章第一节
几种重要的辅酶(Coenzymes)
转移氢的辅酶 (Hydrogen atoms) ( 1 ) NAD (烟酰胺腺嘌呤二核苷酸 , 辅酶Ⅰ) 或NADP(辅酶Ⅱ)
2H NAD( p) NAD( P) H H
第四章第一节
二、酶的活性中心
酶的活性中心是酶蛋 白分子中,由必需基 团组成,能与底物结 合,并起催化作用的 活性区域。 结合基团、催化基团
酶的活性中心示意图
三、酶的分类与命名 按照酶所催化的化学反应类型,分为6种。
1.水解酶类
AB H 2 O AOH BH
AH 2 B A BH2
4.基团转位
Group translocation
Simple comparison of transport systems
Items carrier proteins transport speed against gradient transport molecules Passive diffusion Non Slow Non No specificity Facilitated diffusion Yes Rapid Non Specificity Active transport Yes Rapid Yes Specificity Group translocation Yes Rapid Yes Specificity
(2) FAD或FMN:琥珀酸脱氢酶的辅基 氨基酸氧化酶的辅基
2H FAD FADH2
第四章第一节
转移基团的辅酶(group-transferring) ( 1)辅酶 A (CoA或CoA-SH ):在糖代谢和脂肪代谢 中起重要作用,通过其巯基(-SH)的受酰与脱酰参与 转酰基反应
CH3 CO OH CoA SH 能量 CH3 CO ~ SCoA H2O
[S]
第四章第一节
(4)米氏常数(Km)的意义
Km是反应速度为最大反应速度一半时的底物浓 度,当 v 1 v 时,Km=S。
2
m
Km是特征性物理常数,只与酶的性质和它所催
化的底物种类有关,而与酶浓度无关;
1/Km 可近似表示酶对底物亲和力的大小, 1/Km 愈大,表明亲和力愈大,反应速度愈快。
光 CH3COONa H 2O CO2 2[CH2O] NaHCO 3
第四章第二节
heterotrophs or chemoorganotrophs 以有机化合物作为碳源和能源。
4.化能异养型
腐生性
化能异养微生物 寄生性 专性
兼性
5.混合营养型
Mixotrophy 无机碳和有机碳都能利用 (兼性自养)
第四章第二节
二、微生物的营养

碳素 营养
氮素 营养
无 机盐
生长 因子
第四章第二节
三、微生物的营养类型
碳素来源
自养型微生物: autotrophs 无机碳(CO2) 异养型微生物: heterotrophs 有机碳(乙酸)
能量来源
光能营养型: phototrophs 光合作用:光能 化能营养型: chemotrophs 物质氧化的化 学能
2.促进扩散
第四章第二节
3.主动运输
Active transport
物质的运输不受浓度梯度的制约,必须有载体蛋白 参加,耗能。 氨基酸、糖、无机离子、磷酸盐及有机酸等
第四章第二节
4.基团转位
Group translocation
在运输中需要能量参与,并且被 运输的物质发生了化学变化。
磷酸转移酶系统输送糖类:非特异性酶Ⅰ、与糖特异 性结合的酶Ⅱ、高能磷酸的载体—热稳定蛋白(HPr)
第四章第二节
四、营养物质进入微生物细胞的方式
1.单纯扩散
Passive diffusion
一种物理扩散作用,以被输送物质在细 胞内外的浓度梯度为动力。非特异性、 速度慢、不耗能、溶于水的小分子物质
以物质的浓度梯度为动力,不耗能,但 Facilitated diffusion 必须有载体蛋白参加,速度快。 单糖、氨基酸、维生素的运输
第四章第一节
(5)Km和Vm的确定
取米—门方程式的倒数形式:
Km 1 1 1 v Vm Vm S
1 v
斜率=Km/vm
1 vmax
1 Km
1 [S ]
第四章第一节
3.温度对反应速度的影响 Effect of temperature on rate
双重影响: 酶反应速度在一定范 围(0℃-40℃)内,随 着温度升高而加快; 酶是蛋白质,随着温 度升高,酶变性速度加 快。
最适
v
T
第四章第一节
4.变底物分子和酶分子 v 的带电状态,影响酶和 底物的结合;(胃蛋白 酶) 过高、过低的 pH 都影响 酶的稳定性,使酶遭到 不可逆的破坏。
a乙酸盐 b柠檬酸盐 c磷酸盐
第四章第一节
5.抑制剂对反应速度的影响 Effect of inhibitor on rate
AH 2 O 2 A H 2 O 2
2.氧化还原酶类 (1)氧化酶类
(FAD或FMN)
1 AH2 O2 A H 2O 2
三、酶的分类与命名
(2)脱氢酶类
CH3 CH2 OH NAD CH3 CHO NADH 2 3.转移酶类
AR B A BR
4.异构酶类
第四章第二节
三、微生物的营养类型 1.光能自养型 2.化能自养型
autotrophs or chemolithotrophs photoautotrophy光作为能源,CO2作为碳源 能源来自于无机物氧化产生的化学能, CO2作为碳源,无机物作为供氢体。
3.光能异养型
photoheterotrophy光作为能源,有机物 作为供氢体
v Vm [ S ] K m [S ]
第四章第一节
(3)米—门方程式的讨论 当底物浓度较低时,Km>>S,则
Vm v S Km
v
Vm [ S ] K m [S ]
即反应速度与底物浓度成正比,符合一级反应。 当底物浓度很高时,S>>Km,则 [E]=0.004单位 v=Vm v [E]=0.002单位 即反应速度与底物浓度无关, [E]=0.001单位 符合零级反应。
[S]
第四章第一节
(1)米—门方程式(Michaelis-Menten kinetics)
Vm S v Km S
v ——酶促反应的初速度; Vm——最大反应速度; S ——底物浓度; Km——米氏常数。
第四章第一节
(2)米—门方程式的推导
中间产物学说:
S [ B] P
ES形成的速度=k1[E][S] ES分解的速度=(k2+k3)[ES]
1.酶浓度对反应速度的影响
Effect of enzyme concentration on rate
v
[E]
第四章第一节
2.底物浓度对反应速度的影响
Effect of substrate concentration on rate
v
[E]=0.004单位 [E]=0.002单位 [E]=0.001单位
物质分解反应 放出能量
物质合成反应 吸收能量
第四章第二节
一、微生物的化学组成 水分(70%-90%) 有机物(90%-97%):蛋白质,核酸,糖类,脂类 干物质
无机物(3%-10%):K,Na,Mg,Ca和微量元素
化学组成实验式 细菌 C5H7O2N, 原生动物 C7H14O3N, 霉菌 C10H17O6N
第四章
微生物的生理
Microbial Metabolism
重点掌握:酶的组成、催化特性、影响酶活 力的因素;营养物质进入微生物细胞的方式; 微生物营养类型。 理解:酶的活性中心;微生物的化学组成。 一般了解:酶蛋白结构、酶的分类与命名; 微生物的营养物;微生物的培养基及类别。
第一节 微生物的酶(Enzyme)
非竞争性抑制
反竞争性抑制
第四章第一节
竞争性抑制
(competitive inhibition)
有些抑制剂结构与底物结构类似,它可与底物竞争与酶的活 性中心结合,从而影响底物与酶的结合,使反应速率下降。
第四章第一节
非竞争性抑制 noncompetitive inhibition
底物和抑制剂与酶的结合没有竞争性,底物和酶结合后还可以 与抑制剂结合;同样抑制剂与酶结合后还可以与底物结合。但 酶不显示活性,不能转变为产物。
(2)磷酸腺苷:AMP(一磷酸腺苷) ADP(二磷酸腺苷) ATP(三磷酸腺苷) 转磷酸基酶的辅酶,作为磷酸基载体,参与能量转移。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