望洞庭(1)

合集下载

三年级上册语文部编版17.古诗三首《望洞庭》(教学实录)1

三年级上册语文部编版17.古诗三首《望洞庭》(教学实录)1

望洞庭教学目的1.认识“亦、宜〞等5个生字,读准多音字“抹、磨〞,会写“断、楚〞等13个字。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背诵课文。

默写?望天门山?。

3.能用自己的话说出诗句的意思,想象诗中描绘的风光。

教学重难点能结合注释,想象诗中描绘的风光。

教学过程1.齐读课题?望洞庭?2.读课文注释一,说说洞庭湖分别位于哪个省?3.生交流〔洞庭湖湖南省北部〕4.师:这节课我们就要随着诗人一起走进这些名山大川。

我们说三分诗七分读,我们先来好好的读一读来。

5.请一生读6.师生合作读,〔师前四个字,生后三个字〕7.全班齐读,读出诗的节奏、韵味。

8.第二首诗也是七言诗,请按照这样的节奏男女生合作读。

〔男先女后,读完换过来,女先男后〕9.出示课前预习题——“找出两首诗一样之处〞的统计结果10.望什么意思?〔向远处看〕11.望哪里?〔天门山/洞庭湖〕12.李白——诗仙,刘禹锡——诗豪。

13.七言绝句可以按照四三的节奏来读14.诗中的山和水在哪?15.师总结:你看这两首诗有山有水,山不离水,水不离山,山水相依。

但是李白侧重写的是什么?〔山〕,刘禹锡侧重写的是〔水〕,这是一样之处的不同。

师板书:山水。

16.两首诗给我们留下的感受一样吗?〔不一样〕17.望天门山给你留下怎样的感受?〔壮观〕18.望洞庭给你留下怎样的感受?〔秀美〕19.四人小组讨论,你是从哪些诗句或是哪些字词当中感受到了这种壮观和秀美?20.请人读一、二两句,说说从哪感受到了壮观?生1:天门,天上的门,这个名称感受到了壮观。

生2:天门,从名称上就感受到了很高。

21.师补充:这个天门山有1260米高,相当于你们100个你们叠起来的高度。

你看,天门山高耸入云,连顶都看不到了。

所以……生:都插到云里去了。

22.天门山高耸入云,高大巍峨。

读出这种壮观。

23.山高耸入云,水怎么样?生:水像斧子一样,把天门山劈开了。

24.学“断〞古人在造字的时候,左边就表示丝线,右边表示一把利斧,把这个丝线一段一段的给他截断了。

望洞庭古诗

望洞庭古诗

望洞庭古诗是唐代诗人刘禹锡所作一首关于洞庭湖山水的七言绝句,望洞庭全诗描写洞庭洞的风景细致而且生动,把人与自然描写的生动,是一首富有浪漫色彩的山水小诗。

下面小编为大家提供了一些精彩的望洞庭古诗相关文章,欢迎欣赏。

望洞庭古诗1【原文】:望洞庭湖赠张丞相孟浩然八月湖水平,涵虚混太清。

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

欲济无舟楫,端居耻圣明。

坐观垂钓者,徒有羡鱼情。

【阅读训练】:一、1、对诗句解说不当的一项是()A “涵虚”句中“太清”指天,“混”字写出水天相接的景象。

B “欲济”句中的“济”即渡,这句是说湖大浪高,欲渡不能。

C “端居”句中“端居”即闲居,“圣明”指当时的太平盛世。

D 最后两句中借用了“临渊羡鱼,不如退而结网”的古语。

2、对此诗分析不当的一项是()A 前四句写景,扣“望洞庭湖”之题,后四句抒情,表“赠张丞相”之意。

B 二联是描写洞庭湖的名句。

上句以“气蒸”显浩阔,下句以“波撼”显气势。

C 三、四联以欲渡无舟、欲钓不能抒发了有心出世却无人赏识的忧愤不平。

D 这首诗意在表达希望能得到张九龄引荐,但在语言运用上却十分委婉、含蓄。

3、首联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4、品味“蒸”与“撼”。

5.“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描写了洞庭湖和的特点。

(2分)6.全诗抒写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2分)7.诗的尾联“坐观垂钓者,徒有羡鱼情”,意思是说,看着人家垂钓,自己只能白白地产生羡鱼之情了。

这里隐喻自己,言外之意是。

(2分)8.“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二句,笔力千钧,备受后人赞赏。

请作简要赏析。

(3分)9、这首诗主要的艺术特色是什么?请具体分析。

(3分)10、请赏析“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一联的妙处。

(3分)11、这首诗和杜甫的《登岳阳楼》都是以登览为题材的抒情诗,所抒之情有什么不同?(2分)二、1、这首诗的体裁是____________(1分),诗歌中借用典故,巧妙设喻,揭示全诗的诗句是:_________(2分)2、全诗最后借用的典故在现代汉语中成了一成语,它是___________,现在的意思是:_________________(2分)3、请简要谈谈你对颔联的理解。

人教版三年级上册语文古诗三首《望洞庭》第一课时教案(2018年最新改版)

人教版三年级上册语文古诗三首《望洞庭》第一课时教案(2018年最新改版)

教学目标认知目标: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能力目标:能凭借课文插图或通过理解古诗大意;课外吟诵刘禹锡的其它古诗。

情感目标:感悟古诗的意境,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激发学生对洞庭湖的喜爱和赞美之情,使学生受到美的熏陶。

教学重点想像这首诗描绘的优美景象,感受诗人笔下的月夜洞庭山水的柔美皎洁和精美绝伦。

背诵古诗。

教学难点理解词语“两相和”、“白银盘”和“青螺”,感悟诗境,体会诗人对洞庭湖的喜爱与赞美之情。

教学准备:1、资料搜集:作者刘禹锡的生平、君山的传说2、电化教具:投影片、课文录音磁带3、实物准备:白盘子、青螺教学过程:(一)整体读,感知美。

1、导入:同学们,我们伟大的祖国地大物博,山青水秀,美不胜收。

今天这节课,我们将追随唐代诗人刘禹锡的足迹,到湖南岳阳的洞庭湖走一走,看一看。

板书:望洞庭2、指名说了解的刘禹锡和洞庭湖。

(刘禹锡,唐代思想家、政治家、文学家。

字梦得。

洛阳人。

刘禹锡工诗能文,兼擅书法。

所著有《刘宾客集》。

洞庭湖,我国第二大淡水湖,绵延八百里,烟波浩淼,水天相接,朝晖夕阴,气象万千。

)3、播放朗读录音,学生边看插图边听读,整体感知美。

4、自己练读,达到正确、流利。

5、同位互查读,力争人人过关。

(二)理解读,洞察美。

1、导入:学习古诗,意在读出它的韵味,它的意境,读好古诗要做哪些准备工作呢?2、学生各抒己见。

3、学生读诗,先说说能够理解的词语的意思。

(1)自由理解。

(2)小组内研讨。

(3)全班交流。

(相:相互和:和谐镜:铜镜,比喻洞庭湖水面镜未磨:未被磨拭过的铜镜遥望:远望)重点研讨“镜未磨”:为什么把湖面比喻成未经磨拭的铜镜呢?引导学生想象:作者观察时恰逢晚间,在月光照映下,湖面迷迷蒙蒙,不是很清楚,而未经磨拭过的铜镜应该就是一种模糊的感觉。

4、凭借课文插图,叙说古诗大意。

(1)指导学生观察课文插图,发挥想象,大胆述说古诗意思。

(2)小组内练说,让平时不爱发言的同学先说,其余同学做好补充。

遥望洞庭山水翠白银盘里一青螺的意思是

遥望洞庭山水翠白银盘里一青螺的意思是

遥望洞庭山水翠白银盘里一青螺的意思是“遥望洞庭山水色,白银盘里一青螺”出自唐朝诗人刘禹锡的古诗作品《望洞庭》的第三四句,其全文如下:湖光秋月两相和,潭面无风镜未磨。

遥望洞庭山水色,白银盘里一青螺。

【注释】1、白银盘:形容平静而又清的洞庭湖2、青螺:青色田螺,这里用来形容洞庭湖中的青山像青螺3、遥望洞庭山水色:此句也有“遥望洞庭山水翠”一说【翻译】洞庭湖上月光和水色交相融和,湖面风平浪静如同未磨拭的铜镜。

远远眺望洞庭湖山水苍翠如墨,好似洁白银盘里托着青青的螺。

【赏析】《望洞庭》作于长庆四年(公元824年)秋,刘禹锡被贬逐南荒,二十年间去来洞庭,据文献可考的约有六次。

其中一次,刘禹锡转任和州经过洞庭湖,观望洞庭湖的景色而写下了此诗。

诗中描写了秋夜月光下洞庭湖的优美景色。

微波不兴,平静秀美,分外怡人。

诗人飞驰想像,以清新的笔调,生动地描绘出洞庭湖水宁静、祥和的朦胧美,勾画出一幅美丽的洞庭山水图。

表现了诗人对大自然的热爱,也表现了诗人壮阔不凡的气度和高卓清奇的情致。

诗从一个“望”字着眼,“水月交融”、“湖平如镜”,是近望所见;“洞庭山水”、“犹如青螺”,是遥望所得。

虽都是写望中景象,差异却显而易见。

近景美妙、别致;远景迷潆、奇丽。

潭面如镜,湖水如盘,君山如螺。

银盘与青螺相映,明月与湖光互衬,更觉情景相容、相得益彰。

诗人笔下的君山犹如镶嵌在明镜洞庭湖上一颗精美绝伦的翡翠,令人美不胜收。

其用词也极精到。

首句描写澄彻空明的湖水与素月青光交相辉映,俨如琼田玉鉴,是一派空灵、缥缈、宁静、和谐的境界。

表现出天水一色,玉字无尘的融和画面。

“和”字下得工炼,表现出了水天一色、玉宇无尘的融和的画境。

而且,似乎还把一种水国之夜的节奏——演漾的月光与湖水吞吐的韵律,传达给读者了。

第二句描绘湖上无风,迷迷蒙蒙的湖面宛如未经磨拭的铜镜。

“镜未磨”三字十分形象贴切地表现了千里洞庭风平浪静、安宁温柔的景象,在月光下别具一种朦胧美。

因为只有“潭面无风”,波澜不惊,湖光和秋月才能两相协调。

望洞庭湖赠张丞相 (1)

望洞庭湖赠张丞相 (1)

望洞庭湖赠张丞相
孟浩然
八月湖水平,涵虚混太清。 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 欲济无舟楫,端居耻圣明。 坐观垂钓者,徒有羡鱼情。
早寒江上有怀
孟浩然
早寒江上有怀
孟浩然
木落雁南度,北风江上寒。 我家襄水曲,遥隔楚云端。 乡泪客中尽,孤帆天际看。 迷津欲有问,平海夕漫漫。
早寒江上有怀
孟浩然
木落/雁/南度,北风/江上/寒。 我家/襄水/曲,遥隔/楚/云端。 乡泪/客中/尽,孤帆/天际/看。 迷津/欲/有问,平海/夕/漫漫。
《早寒江上有怀》
孟浩然
女:木落雁南度,北风江上寒。
男:我家襄水曲,遥隔楚云端。
女:乡泪客中尽,孤帆天际看。
男:迷津欲有问,平海夕漫漫。
女:迷津欲有问,平海夕漫漫。
合:迷津欲有问,平海夕漫漫。
早寒江上有怀
孟浩然
木落雁南度,北风江上寒。 我家襄水曲,遥隔楚云端。 乡泪客中尽,孤帆天际看。 迷津欲有问,平海夕漫漫。
早寒江上有怀
孟浩然
木落雁南度,北风江上寒。 我家襄水曲,遥隔楚云端。 乡泪客中尽,孤帆天际看。 迷津欲有问,平海夕漫漫。
早寒江上有怀
孟浩然
木落雁南度,北风江上寒。 我家襄水曲,遥隔楚云端。 乡泪客中尽,孤帆天际看。 迷津欲有问,平海夕漫漫。
◎你是从哪些词句中读到这种情感的呢?请用批 注的方式写出你的理解与感受,并通过朗读来演绎。
示范: 我从“木落雁南度,北风江上寒”一句中“寒”字读
到了作者内心的思乡之愁。作者用“落木”“雁”“北风”等 意象营造了一种萧瑟、寒冷的氛围,其实这是诗人触景生情, 表达了他远离家乡的凄寒之感。
“孤帆天际看”:
“羡他人之归帆”
“望来舟而不至”

部编版三年级语文上册17 古诗三首《望洞庭》1-优质课件

部编版三年级语文上册17 古诗三首《望洞庭》1-优质课件
2022/5/92022/5/9 • 16、好奇是儿童的原始本性,感知会使儿童心灵升华,为其为了探究事物藏下本源。2022年5月
2022/5/92022/5/92022/5/95/9/2022 17、一个人所受的教育超过了自己的智力,这样的人才有学问。
You made my day!
我们,还在路上……
和:和谐
秋月
秋夜皎洁明月的清光与清澈明 净的湖水交相辉映,融为一体, 显得十分和谐。
湖光
交融
望洞庭 湖光秋月两相和, 潭面无风镜未磨。 遥望洞庭山水色, 白银盘里一青螺。
未磨拭的铜镜
注释: 潭面:指湖面。
镜:古人的镜子用铜制作、磨成。
图1 图2
望洞庭 湖光秋月两相和, 潭面无风镜未磨。 遥望洞庭山水色, 白银盘里一青螺。
洞庭湖在湖南省北部, 长江南岸, 为中国第二大淡水湖,古称“云梦泽” 。 跨湘鄂两省,它北连长江、南接湘、资、 沅、酆四水,号称“八百里洞庭...现水 面被分割为东洞庭湖、南洞庭湖、西洞 庭湖三部分。
洞庭湖的风光极为秀丽,许多景点 都是国家级的风景区,如:岳阳楼、君山、 杜甫墓、杨么寨、铁经幢、屈子祠、跃 龙塔面积约3900平方公里。

三 古诗两首—望洞庭
望洞庭 湖光秋月两相和, 潭面无风镜未磨。 遥望洞庭山水色, 白银盘里一青螺。
和 hé(1)温和 例 和风细雨 (2)协调 例 和谐
(3)不分胜负 例 和棋 (4)连词 例 我和你和 hè(1)声音相应 例 一唱一和
(2)依照别人诗词题材来写诗 例 和诗
湖光秋月两相和
译文:
水面风平浪静就好像没有磨过的 铜镜。
图1 图2
望洞庭
湖光秋月/两相和, 潭面无风/镜未磨。 遥望洞庭/山水色, 白银盘里/一青螺。

三年级上册语文望洞庭

三年级上册语文望洞庭

三年级上册语文望洞庭望洞庭古诗原文:望洞庭唐刘禹锡湖光秋月两相和,潭面无风镜未磨。

遥望洞庭山水翠,白银盘里一青螺。

译文:洞庭湖上月光和水色交相融和,湖面风平浪静如同未磨的铜镜。

远远眺望洞庭湖山水苍翠如墨,好似洁白银盘里托着一枚青螺。

赏析诗中描写了秋夜月光下洞庭湖的优美景色。

微波不兴,平静秀美,分外怡人。

诗人飞驰想像,以清新的笔调,生动地描绘出洞庭湖水宁静、祥和的朦胧美,勾画出一幅美丽的洞庭山水图。

表现了诗人对大自然的热爱,也表现了诗人壮阔不凡的气度和高卓清奇的情致。

诗从一个“望”字着眼,“水月交融”、“湖平如镜”,是近望所见;“洞庭山水”、“犹如青螺”,是遥望所得。

虽都是写望中景象,差异却显而易见。

近景美妙、别致;远景迷潆、奇丽。

潭面如镜,湖水如盘,君山如螺。

银盘与青螺相映,明月与湖光互衬,更觉情景相容、相得益彰。

诗人笔下的君山犹如镶嵌在明镜洞庭湖上一颗精美绝伦的翡翠,令人美不胜收。

其用词也极精到。

首句描写澄彻空明的湖水与素月青光交相辉映,俨如琼田玉鉴,是一派空灵、缥缈、宁静、和谐的境界。

表现出天水一色,玉字无尘的融和画面。

“和”字下得工炼,表现出了水天一色、玉宇无尘的融和的画境。

而且,似乎还把一种水国之夜的节奏——演漾的月光与湖水吞吐的韵律,传达给读者了。

“湖光秋月两相和,潭面无风镜未磨。

”这首小诗的前两句是说,秋夜明月清辉,遍洒澄净湖面,湖面平静无风,犹如铁磨铜镜。

秋夜皎皎明月下的洞庭湖水是澄澈空明的。

与素月的清光交相辉映,俨如琼田玉鉴,是一派空灵、缥缈、宁静、和谐的境界。

这就是“湖光秋月两相和”一句所包蕴的诗意。

“和”字下得工炼,表现出了水天一色、玉宇无尘的融和的画境。

而且,似乎还把一种水国之夜的节奏——演漾的月光与湖水吞吐的韵律,传达给读者了。

接下来描绘湖上无风,迷迷濛濛的湖面宛如未经磨拭的铜镜。

“镜未磨”三字十分形象贴切的表现了千里洞庭风平浪静的景象,在月光下别具一种朦胧美。

“潭面无风镜未磨”以生动形象的比喻补足了“湖光秋月两相和”的诗意。

背一首望洞庭的故事

背一首望洞庭的故事

背一首望洞庭的故事
《望洞庭》是唐代杜甫所作的一首诗歌,描绘了他在洞庭湖畔的一段遭遇。

这首诗也被誉为“千古绝唱”,在中国文化史上具有极其重要的地位。

下面我们就一起来看看《望洞庭》的故事。

唐德宗年间,杜甫赴湖南担任州诸暨县令。

在他的任期内,由于水灾等多重因素,洞庭湖出现了巨大的涨水。

疫病滋生,民不聊生。

这一幕深深地触动了杜甫的心,他经常为民众祈祷,希望神灵能够降下雨水,消除水患,拯救民众。

一天,杜甫来到洞庭湖畔,眺望湖面,看到波涛汹涌,天际与湖水交融,宛如一片看不尽的湖泊大海。

这一幕让杜甫深深地感受到了生命的渺小和自然的伟大。

他在悲愤中写下了这首《望洞庭》。

诗歌自始至终流露出杜甫的浓浓怀念之情,同时也反映了他对人类历史发展和人民疾苦的深刻思考。

他认为,自然界的变幻无常,人类命运面临着诸多挫折和磨难。

只有坚定处之以恒的信仰,在庸俗和波涛中寻求真理,才是生命的智慧所在。

《望洞庭》的故事给我们启示:面对生命和历史的种种荒诞,我们应该用心去感受,用手去创造,以实践和智慧去回应挑战。

在历尽磨难之后,我们会发现,在漫漫人生路上,只有那些执着的信念,只有那些乐观的态度,才能最终引领我们走向成功。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望洞庭
【教学目标】
1、学会《望洞庭》诗中出现的生字,能结合注释理解词义。

2、通过品读,想象《望洞庭》古诗词所描绘的画面,感悟意境,感受古诗词的语言美、韵律美。

3、在交流体会描写月夜洞庭的美景时,有感情的诵读,体会作者的情怀。

背诵《望洞庭》。

4、拓展吟诵洞庭美景的名句,达到深化和积累的目的。

【教学重点】理解“两相和”、“白银盘”和“青螺”,想像诗人笔下的月夜洞庭水天一色的画面美,感悟诗境,体会形象的比喻。

【教学难点】想像诗人笔下的月夜洞庭水天一色的画面美,感悟诗境,体会形象的比喻。

【教学过程】
一、导入揭题
1.课前唱《苔》,展示杯子舞。

2.师:孩子们,古诗是我国传统文化的精粹,他们语言优美精炼,想象丰富新奇,韵律朗朗上口,情感动人心魄,哲理深刻入微。

我们通过唱古诗感受到了音韵之美,我们用杯子舞演绎古诗,体验到了节奏之美。

这节课,我们就在刚刚的杯子舞中选一首古诗来细细品读、赏析、感受他的语言之美、画面之美、意境之美。

说说是哪一首?(板书)
3.大家都预习了,说说你预习的收获。

字词(磨、螺)——作者——洞庭湖
4.师:美吗?诗人刘禹锡就是因这样美丽的夜色,这样美丽的洞庭湖而陶醉,写下了这篇千古传颂的佳作。

想听听吗?(范读)
5.你们想读吗?自己找感觉试着读读。

(指名读)
6.师: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

看到你们今天的预习这么充分,我很欣慰,你们都是爱学习、会学习、用心学习的好孩子,老师为你们点赞。

二、精读会意
(一)师:学习古诗,不仅要读准字音,更要读出它的韵味、它的意境。

我们这就来细细品读这首诗。

(出示学习指南)
1.请同学们自由读古诗。

2.结合书下的注释、插图,看看你能读懂什么?感受到了什么?能把感受读出来吗?
3.把你的理解和感受和小组同学交流。

(二)一起一起品读“湖光秋月两相和,潭面无风镜未磨。


师:这两句你读懂了什么?
生:我知道,相:相互。

和:和谐、协调。

湖光:湖水的光。

秋月:可以看出时间是秋天的晚上。

师:你理解得真不错。

生:我理解“两相和”:湖水和月光融合在一起,显得非常和谐。

师:(出示图片)秋天的夜晚,月光如水,水映月光,多么和谐啊,谁再来读读?
生:我理解了:潭面:是指洞庭湖面。

未:没有。

磨:磨拭。

镜未磨:指没有磨拭过的铜镜。

师:没有磨拭过的铜镜给人怎样的感觉?
生:朦朦胧胧、模模糊糊。

生:我理解这句诗意:湖上一点风也没有,湖面朦朦胧胧,就像一面没有磨拭过的铜镜。

师:这句诗写得怎么样?好在哪?
生:把(潭面)比作(没有磨拭过的铜镜)。

师:(出示图片)在月光的映照下,无风的洞庭湖平静的像一面没有打磨过的铜镜,朦胧中带着一种宁静和柔美。

你试着读一读。

湖光/ 秋月/ 两相和,
潭面/ 无风/ 镜未磨。

(三)品读“遥望洞庭山水色,白银盘里一青螺”。

(你还读懂了什么?)
生:遥望:远望。

师:点题,可以看出诗人离洞庭湖有一段距离。

生:山水色:山就是指君山,这句诗的意思是远远望去,洞庭湖和君山的颜色,就像“白银盘里一青螺”。

师(出示图片:白银盘和一个青螺):你看到了什么?
生:我看到了白银盘里放着个小巧玲珑的青螺,十分惹人喜爱。

师:请你与画中的景象比一比,象吗?
生:真美,把月夜下洞庭的山水变成了一个精美绝伦的工艺品。

师:这句诗中,把什么比作了什么?
生:把(洞庭湖)比作(白银盘);把(君山)比作(青螺)。

师:(引导读)
月夜下洞庭的山水变成了一个精美绝伦的工艺品,多神奇啊!(女生)
我仿佛看到了白银盘里放着一个小巧玲珑的青螺,多可爱啊!(男生)你们自己试着再读读这两句。

遥望/ 洞庭/ 山水色,
白银/ 盘里/ 一青螺。

师:(出示图片)
就是这样一个秋夜,洞庭湖水清澈透明,与明月的清光交相辉映,多么宁静、和谐;湖上无风,迷迷蒙蒙的湖面就像未经打磨的铜镜。

在皓月银辉下,青翠的君山,清澈的湖水,浑然一体,远望如同银盘里放了一颗小巧玲珑的青螺,多么惹人喜爱啊!
让我们再读,读出他的韵味,感受他的意境。

3、(配乐)自己试着读全诗,指名读,男生读、女生读,齐读。

(四)补充教材内容,通过对比,欣赏比喻的巧妙
(出示两首诗)
题君山(唐)雍陶
烟波不动影沈沈,碧色全无翠色深。

疑是水仙梳洗处,一螺青黛镜中心。

又登岳阳楼宋陈与义
岳阳楼前丹叶飞,栏干留我不须归。

洞庭镜面平千里,却要君山相发挥。

配乐朗读
五、全课总结
我们已经学过了很多古诗,而它们其实只是我们中国浩瀚诗海中的一滴水,还有许许多多的名家名作等着我们去欣赏去品味。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