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工业理念的虾夷扇贝产业系列关键装备研发与示范
辽宁省海洋水产研究所引进虾夷扇贝

辽宁省海洋水产研究所引进虾夷扇贝
秦传信
【期刊名称】《现代渔业信息》
【年(卷),期】1987(000)006
【摘要】获悉,辽宁省海洋水产研究所于1980—1982年先后4次从日本引进虾夷扇贝亲贝,进行人工育苗获得成功。
最近几年经过科学试验,突破了虾夷扇贝人工育苗和增养殖的一系列技术关键。
育苗和养殖试验结果表明,每立方水体培育稚贝为70万个,壳高600微米,每台筏挂养9,00个饲养一年,
【总页数】1页(P27)
【作者】秦传信
【作者单位】无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S968
【相关文献】
1.辽宁省海洋水产研究所利用本所育成的第一代二龄虾夷扇贝采苗成功 [J], 王庆成
2.辽宁省海洋水产研究所《刺参人工育苗研究》通过技术鉴定 [J], 辽林
3.辽宁省海洋水产研究所完成海蜇生活史的研究 [J], 吕水
4.浙江省海洋水产研究所:担当海洋渔业高质量发展和渔场修复振兴前哨 [J], 许文军
5.辽宁省海洋水产科学研究院加挂辽宁省海洋环境监测总站 [J], 王年斌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我国海洋牧场建设回顾与展望

摘要:海洋牧场是基于海洋生态学原理和现代海洋工程技术,充分利用自然生产力,在特定海域科学培育和管理渔业资源而形成的人工渔场。
海洋牧场的特点包括以增加渔业资源量为目的、具有明确的边界和权属、苗种主要来源于人工育苗或驯化、通过放流或移植进入自然海域、主要以天然饵料为食和对资源实施科学管理等。
早在1965年,我国学者曾呈奎先生就原创性地提出在海洋中通过人工控制种植或养殖海洋生物,建设“牧场”的理念。
上世纪八十年代以来,我国海洋牧场经历了从增殖放流、人工鱼礁建设到系统化的海洋牧场的发展过程,在取得巨大成就的同时,也面临着海洋牧场的涵义应用过于宽泛、缺乏统筹规划和科学论证、忽视海洋牧场生态作用以及忽视项目评估和系统管理等问题。
展望未来,我国的海洋牧场建设应在“生态优先、陆海统筹、三产贯通、四化同步、创新跨越”的发展理念指导下,加强海洋牧场建设的宏观引导、推动海洋牧场体系化建设、实施海洋牧场企业化运营,在获得经济效益的同时,实现产业繁荣和保持健康生态系统的和谐统一。
关键词:海洋牧场;增殖放流;人工鱼礁;海洋农牧化海洋是人类获取优质蛋白的“蓝色粮仓”。
近40年来,我国以海水养殖为重点的海洋渔业迅猛发展,掀起了海藻、海洋虾类、海洋贝类、海洋鱼类、海珍品养殖的五次产业浪潮,养殖总产量自1990年以来一直稳居世界首位。
与此同时,局部水域环境恶化、产品品质下滑、养殖病害严重的问题日趋严重,传统模式的海水养殖业已难以适应我国经济社会健康发展和海洋生态环境现状的要求。
继传统捕捞业、养殖业之后,我国海洋渔业面临新一轮的产业升级,而海洋牧场则是重要发展方向之一。
1 海洋牧场理念溯源传统上认为,海洋牧场理念源于上世纪七十年代的美国和日本。
美国1968年提出海洋牧场计划,1972年实施,1974年建成加利福尼亚巨藻海洋牧场。
1971年日本水产厅海洋审议会文件中指出“海洋牧场将会成为未来渔业的基本技术体系,这一系统可以从海洋生物资源中持续生产食物”。
国家贝类产业技术体系虾夷扇贝工作组首次会议召开

国家贝类产业技术体系虾夷扇贝工作组首次会议召开佚名【期刊名称】《科学养鱼》【年(卷),期】2016(0)10【摘要】近日,国家贝类产业技术体系虾夷扇贝工作组第一次会议在辽宁省海洋水产科学研究院召开。
参加此次会议的专家有贝类体系首席科学家、中科院海洋所研究员张国范,中国海洋大学教授包振民,大连海洋大学副校长宋林生、教授闫喜武、刘鹰和高悦勉,黄海水产研究所研究员蒋增杰,獐子岛集团常务副总裁梁峻,贝类体系辽宁综合试验站站长、海科院副院长周遵春以及研究员张明、刘卫东、李文姬和团队其他成员参加了此次会议。
【总页数】2页(P47-48)【关键词】虾夷扇贝;产业技术;工作组;贝类;中科院海洋所;中国海洋大学;水产科学研究院;黄海水产研究所【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S968.323【相关文献】1.胡锦涛:把科学发展观贯穿于发展全过程切实提高发展质量增强发展后劲/吴仪:我国基本建立以市场化为标志的商品流通体系/商务部出台七措施扶持国内IT产品出口/商务部:国内商业将继续坚定不移地走对外开放的道路/科技部承办296件今年"两会"建议提案/科技部六大举措支持创业投资/我国高技术产品首次扭转贸易逆差/今年我国将全面推进中央国家机关政府集中采购/"第五届中国科技产业论坛"将举办/发展集群经济提高国家竞争力--"中国高新区集群经济论坛"举办/2005年度高新技术发展及产业化工作研讨会召开 [J],2.中国家电产业技术路线图修订工作组第一次会议召开 [J], 陈莉3.中国家电产业技术路线图修订工作组第二次会议召开 [J], 于昊4.注重顶层设计肉鸡产业技术研发和推广并行的局面或将破题——国家肉鸡产业技术体系2014年度工作总结会议在郑州召开 [J], 思进5.肉鸡产业技术体系加速科研走近生产——“国家肉鸡产业技术体系2009年工作总结会议”在南京召开 [J], 李新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虾夷扇贝对温度饥饿胁迫的应答机制浅析

虾夷扇贝对温度饥饿胁迫的应答机制浅析【摘要】本文旨在探讨虾夷扇贝对温度和饥饿胁迫的应答机制。
在我们介绍了研究背景、研究目的和研究意义。
接着,在我们详细讨论了虾夷扇贝的生态特征、温度、饥饿和胁迫对其的影响,以及其应答机制。
研究发现,虾夷扇贝能通过调节代谢适应不同温度和饥饿条件,同时在胁迫下表现出一定的耐受性。
在我们总结了研究的启示,并展望了未来的研究方向。
这些研究成果为更好地了解虾夷扇贝的生存状况和发展海洋养殖业具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虾夷扇贝、温度、饥饿、胁迫、应答机制、生态特征、研究背景、研究目的、研究意义、研究启示、展望未来、结论总结。
1. 引言1.1 研究背景虾夷扇贝是一种重要的贝类资源,其生长环境一般处于较低的海域温度和湿度条件下。
随着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的影响,这些环境因素可能会发生变化,对虾夷扇贝的生长和生存产生一定影响。
研究虾夷扇贝对温度和饥饿胁迫的应答机制对于了解其生态适应性及生存策略具有重要意义。
了解虾夷扇贝在不同温度条件下的生长情况能够帮助我们预测气候变化对其种群分布的影响。
温度对虾夷扇贝的影响也与其生理代谢活动有关,研究对其生长发育和存活具有一定的理论意义。
饥饿对虾夷扇贝的影响也是一个重要课题。
饥饿可能会影响虾夷扇贝的生长速率、生命历史和免疫功能等,进而影响其种群数量和质量。
了解虾夷扇贝在饥饿情况下的应答机制,有助于我们更好地保护和管理这一资源。
研究虾夷扇贝对温度和饥饿胁迫的应答机制不仅可以拓展我们对其生态适应性的认识,还可以为资源保护和管理提供理论依据和参考。
1.2 研究目的本研究旨在探究虾夷扇贝在温度和饥饿胁迫条件下的应答机制,以及这些条件对其生理生态特征的影响。
通过深入研究虾夷扇贝在不同环境条件下的生存适应性,可以为海洋生物学领域提供重要的参考和理论支持。
本研究也旨在为虾夷扇贝的养殖和保育提供科学依据,提高虾夷扇贝的养殖产量及生存率,促进相关产业的发展。
通过对虾夷扇贝在温度和饥饿胁迫下的生理应答机制的深入探究,本研究有望揭示虾夷扇贝在面临不利环境条件时的生存策略,为海洋生态环境保护和管理提供科学依据,促进海洋资源的可持续利用。
新技术 新模式 助力特色海产品高质量发展 河北省特色海产品产业创新团队工作纪实

新技术新模式助力特色海产品高质量发展河北省特色海产品产业创新团队工作纪实今年以来,河北省特色海产品产业创新团队立足全省特色海产品产业发展需求,围绕团队建设实施方案(2018-2022年),以“服务渔民、服务产业”为宗旨,着力解决课题研究、试验示范与渔业生产脱节等关键问题,通过新品种引进、新技术和新模式的研发及其试验示范与推广,引导产业结构调整升级.推坊渔业经济平稳较快发展,最终实现“绿色、高效、富民”的战略目标。
截止目前,团队共建立示范基地10个,示范面积近1.15万亩和3.2万平方米,辐射带动27万亩,新增产值3亿元。
秦皇岛:四项技术一个品种齐开花亮点示范是大菱鲫工厂化循环水HACCP体系的构建示范和日本对虾-河豚鱼-梭子蟹立池塘混养示范。
围绕岗位专家和试验站特点,新品种示范1个,新技术示范4项,示范面积220亩和3000平方米,新增产值1.738亿元。
建立示范基地3个,分别是:昌黎县振利公司一大菱鉀工厂化循环水HACCP体系的示范基地和海参抗高温养殖示范基地;亮红公司一海参-单环刺隘工厂化混养示范基地;鼎盛公司一池塘日本对虾-河豚鱼-梭子蟹立体生态混养示范基地e大菱餌工厂化循环水HACCP体系的示范承接海水鱼岗的研究成果,在昌黎县振利公司建立封闭式循环水HACCP体系核心示范区一个,大菱鲫养殖示范特别策划/科技支撑/面积2000平方米。
遵照该体系原则对该基地进行生产和管理,拓展企业的生存空间,大菱鲫单产18千克/平方米,单产提高了20%,产值172.8万元,新增产值28.8万元。
养殖过程没发生病害,基本不用药,食品安全检验合格率达100%。
辐射推广面积达2万平方米,年产值2个亿,新增产值达1728万元。
单环刺鎰与海参工厂化立体生态混养试验承接海参岗研究成果,在昌黎县亮红公司进行单环刺蟻与海参立体生态混养试验,示范面积1000平方米。
单环刺鎰单产2.45千克/平方米,海参进行春秋季双茬养殖,单产11千克/平方米,平均规格为8头/千克;虽然今年放养了大规格的单环刺缢并减少了放养密度,但是生长仍较为缓慢,仅60%达到商品规格,其余等待明年出池销售。
一种虾夷扇贝与风向标扇贝杂交品种的培育方法[发明专利]
![一种虾夷扇贝与风向标扇贝杂交品种的培育方法[发明专利]](https://img.taocdn.com/s3/m/b62c99cd900ef12d2af90242a8956bec0975a5b3.png)
(19)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知识产权局(12)发明专利申请(10)申请公布号 (43)申请公布日 (21)申请号 201710361073.7(22)申请日 2017.05.19(71)申请人 中国海洋大学地址 266003 山东省青岛市崂山区松岭路238号(72)发明人 邢强 杨祖晶 孙红振 孙贵东 陆维 包振民 (74)专利代理机构 青岛海昊知识产权事务所有限公司 37201代理人 曾庆国(51)Int.Cl.A01K 61/54(2017.01)(54)发明名称一种虾夷扇贝与风向标扇贝杂交品种的培育方法(57)摘要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出一种切实可行的风向标扇贝与虾夷扇贝♀进行杂交培育出新的杂交扇贝培育方法。
本发明基于虾夷扇贝(Patinopectenyessoensis )和风向标扇贝(Patinotectencaurinus)具有相似的生活习性(冷水性贝,纬度分布较为一致)和生物学特性(同属不同种)的理论基础和依据,在国内首次利用虾夷扇贝和风向标扇贝作为亲本进行杂交,建立一种虾夷扇贝♀与风向标扇贝杂交品种的培育方法。
本发明对于解决目前虾夷扇贝种质退化、良种选育和品种改良的问题具有指导意义,也为扇贝的高质苗种培育提供技术支撑,有利于推动我国海水贝类的健康、可持续发展。
权利要求书2页 说明书5页CN 107148928 A 2017.09.12C N 107148928A1.一种虾夷扇贝与风向标扇贝杂交品种的培育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的方法是使用雌性虾夷扇贝与雄性风向标扇贝进行杂交来培育杂交子代。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培育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的方法包括如下的步骤:1)亲贝促熟:在自然海水温度为1~2℃时,取鲜活并且性腺发育良好的雌性虾夷扇贝和雄性风向标扇贝分别放于不同的亲贝促熟池培养,在约20天内将温度逐渐升到8~9℃;培养至性腺指数在18%以上;2)催产:在进行消毒处理的孵化池中备好12~13℃的海水,将亲本虾夷扇贝和亲本风向标扇贝出水之后,洗刷去除其壳上的污泥及各种附着物,分别阴干,随后将亲本虾夷扇贝置入孵化池中充气刺激其产卵,然后将亲本风向标扇贝置入容器中排精;3)授精和孵化:待孵化池中排卵完成后,取出亲本虾夷扇贝,将风向标扇贝的精子泼入到孵化池中,使虾夷扇贝的卵受精;4)选优和幼虫培育:待受精卵发育到D形幼虫时期,使用300目筛绢将上浮的D形幼虫过滤出来,转入到新的孵化池中培养;待幼虫口沟形成后便需要投喂饵料;当幼虫发育到眼点幼虫时期,投入消毒处理过的附着基;5)出库:待稚贝长出次生壳且壳长达到400~500微米时,即可出池进行中间培育;所述的出池,是在出库前三天,逐渐降低水温和室温,每次换水降低1℃,保证出库时稚贝的水温与海区或保苗池的自然水温相同或接近;稚贝出库时用50-60目网袋将聚乙烯附着基装入。
海水养殖扇贝的科技创新与产业升级

海水养殖扇贝的科技创新与产业升级近年来,海水养殖扇贝产业在科技创新的推动下,实现了快速发展并迎来了产业升级。
科技创新为海水养殖扇贝提供了更加高效、环保、可持续发展的方式,同时也推动了产业链的升级和降低了生产成本,为养殖户创造了更可观的利润。
本文将探讨海水养殖扇贝的科技创新与产业升级的现状和未来发展趋势。
首先,科技创新在养殖技术与设备方面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传统的海水养殖扇贝方法通常是将幼苗放入浅水区,然后通过增加饲料和定期清理水体来促进其生长。
然而,这种方法存在着养殖密度低、水质容易变差、病害易发生等问题。
随着科技的进步,新的养殖方法如微生物技术、生态养殖和智能养殖等应运而生。
微生物技术可通过增加特定微生物的存在来改善养殖环境,提高水质,减少病害的发生。
生态养殖通过模拟天然环境,打造良好的生态系统,提高了养殖区的生态适应性,提升了扇贝的质量和产量。
智能养殖则通过传感技术、自动化设备和大数据分析等手段,实现养殖过程的实时监测和控制,提高了养殖效率和管理水平。
其次,科技创新还推动了养殖环境的优化和资源利用的提高。
海水养殖扇贝需要适宜的水温、氧含量和养殖底质等环境条件来保证其正常生长和发育。
传统的养殖方法中,这些环境条件无法得到充分的控制和调节,容易受到自然因素的干扰。
而科技创新带来了新的解决方案,如养殖网箱和养殖池的应用,可以隔离养殖区与外界环境,减少不利因素的干扰。
此外,利用水下浮标系统、光合藻池等技术可以增加水体氧含量,提供更好的生态环境。
同时,通过改良底质材料和流水循环系统,可以减少养殖废水排放,降低环境污染。
第三,科技创新促进了养殖食品安全和质量的提升。
在过去,由于养殖环境和养殖方法的限制,海水养殖扇贝的品质和安全性无法得到有效保障。
但随着科技创新的发展,养殖户能够使用更加科学严谨的监测和管理方法来保障产品的质量和安全性。
例如,流行病学调查、DNA技术和质量检测手段的更新,可以更准确地掌握养殖扇贝的生长情况和可能的风险。
虾夷扇贝底播增殖产量影响因素分析

虾夷扇贝底播增殖产量影响因素分析作者:于渤湛来源:《农业与技术》2015年第01期摘要:在我国贝类养殖中,虾夷扇贝具有非常重要的经济价值。
虾夷扇贝近年来的产量正稳步趋升。
在全球虾夷扇贝养殖产中,我国是全球产量最多的国家。
虾夷扇贝的养殖方式主要有2种,即底播和浮筏。
本文就虾夷扇贝底播养殖产量的影响因素,以期能够提高虾夷扇贝的养殖产量。
关键词:虾夷扇贝;底播增殖;产量中图分类号:S94443文献标识码:A引言虾夷扇贝原产于日本与俄罗斯远东地区的沿海水域。
我国较早养殖虾夷扇贝的地方为辽宁省。
自20世纪90年代辽宁省从日本北海道引进了虾夷扇贝苗。
当前,我国养殖虾夷扇贝的种类主要有海湾扇贝、虾夷扇贝以及栉孔扇贝等。
海湾扇贝与虾夷扇贝为引进产品,栉孔扇贝为我国的土著产品。
在扇贝家族养殖产品中,虾夷扇贝属于冷水性质的贝壳,属于优良品种。
相较于其他扇贝养殖具有较多的优势。
1虾夷扇贝养殖产量概述从20世纪30年代开始,日本养殖扇贝已经达到一定的规模[1]。
发展到30年代中期虾夷扇贝的产量已达到顶峰。
但是,由于日本过度开发,虾夷扇贝的生产量急剧下降,导致虾夷扇贝的供给陷入一定的困境。
为适应市场的需要,虾夷扇贝的生产逐渐向海水养殖方向发展。
我国在20世纪80年代从日本引进虾夷扇贝品种。
目前我国虾夷扇贝的产量均来自于海水养殖,没有生产出野生养殖。
我国虾夷扇贝的养殖规模主要位于黄海北部,其中辽宁海域虾夷扇贝养殖产地为主要的生产基地。
随着虾夷扇贝养殖规模的不断扩大,侠义陕北已经发展成为海水养殖业的支柱性产业。
我国属于贝类养殖产业的大国,已经形成规模化养殖的经济贝类多达20种。
贝类养殖的发展时期成为海水养殖的主要产业,其养殖规模日益专业化、规模化。
直至前几年,我国海水贝类产量已经多达1200万t,其中扇贝养殖产量1403万t,占海水养殖总产量的126%。
其中虾夷扇贝的底播产量占国内扇贝总产量的09%。
由此可见,虾夷扇贝底播增殖具有较好的前景。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基于工业理念的虾夷扇贝产业
系列关键装备研发与示范
2019年10月23日
报告纲要
产业基本概况
示范单位基本情况
研发与示范
产业展望
一、产业基本概况
日本是养贝强国
美国是捕贝强国
我国扇贝养殖业呈现出的
特征是:属于劳动密集型,
用工人数多、劳动强度大、
高能耗低产出。
随着人工成
本的增加,又出现了招工难
等问题。
二、示范单位基本情况
第一大优势:无与伦比的野生品质第二大优势:得天独厚的优质海境第三大优势:惊异破俗的环保举措第四大优势:举世无双的科技高地
獐子岛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三、产业关键环节
四、研发与示范
(一) 繁育环节
人工饵料播洒投饵自动投放系统
用于自动检测育苗室池中水质的各种参数及实现饵料定时、定量、定点自动喷洒。
2007年初在獐子岛集团原良种厂投入使用至今,系统运行稳定、可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