虾夷扇贝生活史

合集下载

辽宁省海洋水产研究所引进虾夷扇贝

辽宁省海洋水产研究所引进虾夷扇贝

辽宁省海洋水产研究所引进虾夷扇贝
秦传信
【期刊名称】《现代渔业信息》
【年(卷),期】1987(000)006
【摘要】获悉,辽宁省海洋水产研究所于1980—1982年先后4次从日本引进虾夷扇贝亲贝,进行人工育苗获得成功。

最近几年经过科学试验,突破了虾夷扇贝人工育苗和增养殖的一系列技术关键。

育苗和养殖试验结果表明,每立方水体培育稚贝为70万个,壳高600微米,每台筏挂养9,00个饲养一年,
【总页数】1页(P27)
【作者】秦传信
【作者单位】无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S968
【相关文献】
1.辽宁省海洋水产研究所利用本所育成的第一代二龄虾夷扇贝采苗成功 [J], 王庆成
2.辽宁省海洋水产研究所《刺参人工育苗研究》通过技术鉴定 [J], 辽林
3.辽宁省海洋水产研究所完成海蜇生活史的研究 [J], 吕水
4.浙江省海洋水产研究所:担当海洋渔业高质量发展和渔场修复振兴前哨 [J], 许文军
5.辽宁省海洋水产科学研究院加挂辽宁省海洋环境监测总站 [J], 王年斌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虾夷扇贝的引进及其在我国北方增养殖的前景

虾夷扇贝的引进及其在我国北方增养殖的前景

虾夷扇贝的引进及其在我国北方增养殖的前景
王庆成
【期刊名称】《水产科学》
【年(卷),期】1984(000)004
【摘要】虾夷扇贝(Pecten yessoesis)属软体动物门瓣鳃纲扇贝科,为扇贝科动物中个体最大(最大个体壳长16厘米、重450克)、产量最多的种类,其肉味鲜美、营养价值高。

贝柱部含蛋白质20.8%,脂肪0.8%,碳水化合物2.4%,灰分1.8%,贝柱部含蛋白质占软体部湿重量的35%。

生长快,自采苗算起,养殖17-23个月的个本平均壳长可达10厘米,重140-150克。

【总页数】4页(P24-27)
【作者】王庆成
【作者单位】辽宁省海洋水产研究所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S968
【相关文献】
1.我国北方地区奶牛规模化养殖现状及发展前景探析 [J], 王兰;杨波
2.虾夷扇贝增养殖中存在的问题和对策 [J], 高学文
3.漠斑牙鲆在我国北方养殖前景的探讨 [J], 梁毅锋
4.持续发展虾夷扇贝的健康增养殖 [J], 李文姬;薛真福
5.虾夷扇贝引种育苗和增养殖试验成功并通过技术鉴定 [J], 寇宝增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贝类生长与繁殖习性

贝类生长与繁殖习性

开始产卵起到最后结束为止,这个时期
称为该种贝类的繁殖季节。贝类在繁殖
季节中,产卵和排精达到最高峰时,就
是它的繁殖盛期。
种类
地区
繁殖季节 (月)
繁殖盛期
水温(℃)
盐度或密度 (g/cm3)
备注
泥蚶 泥蚶 毛蚶 毛蚶 魁蚶 褶牡蛎 褶牡蛎 近江牡蛎 近江牡蛎 日本真牡蛎 贻贝 贻贝 贻贝 翡翠贻贝 厚壳贻贝 凸壳肌蛤 栉江珧 栉孔扇贝 华贵栉孔扇贝 虾夷扇贝 海湾扇贝 马氏珠母贝 菲律宾蛤仔 菲律宾蛤仔 紫石房蛤 中华青蛤 日本日月贝 光滑河蓝蛤 中国蛤蜊 紫蛤 文蛤 四角蛤蜊 皱纹盘鲍 杂色鲍 九孔鲍
3,繁殖方式
• 贝类的繁殖方式多种多样。多板类、瓣鳃类、
掘足类和原始的腹足类一般没有交尾现象,精、
卵多是分散的、单个的是自由状态产出。头足 类和一部分腹足类有交尾现象。以下主要介绍 增养殖种类的繁殖方式。
• 卵生型 • 大多数瓣鳃类和原始的腹足类属于卵 生型(Oviparous)。成熟的亲贝将精或 卵细胞排到体外,在水中受情发育直到 成为独立生活的个体。如褶牡蛎、近江 牡蛎、长牡蛎、紫贻贝、翡翠贻贝、厚 壳贻贝、栉孔扇贝、华贵栉孔扇贝、泥 蚶、栉江珧、马氏珠母贝、菲律宾蛤仔、 缢蛏、杂色鲍、皱纹盘鲍等均为卵生型。 • 卵生型的繁殖方式,其产出的精、卵及 繁殖的子代没有受到母体的保护,一般 产出的卵子数量大,几十万,几百万, 甚至可达数千万粒。
是滤食性双壳类的食物来源。有机碎屑含量多
寡也左右着一些贝类的生长。
贝类生长的表示
生长往往用生长率表示。贝类随时间增加的生
长,称“绝对生长”,
若单位长度、单位体积,在单位时间的生长,则
为“相对生长”。
通过回归分析确定各项生长多数,其理论值与实

不同壳色虾夷扇贝家系F1幼虫生长及遗传结构的比较分析

不同壳色虾夷扇贝家系F1幼虫生长及遗传结构的比较分析

不同壳色虾夷扇贝家系F1幼虫生长及遗传结构的比较分析程鹏;杨爱国;周丽青;吴彪;刘志鸿;李霞;李德军【期刊名称】《中国水产科学》【年(卷),期】2010(017)005【摘要】虾夷扇贝(Patinopecten yessoensis)群体存在2种壳色个体,简称白贝和褐贝.本研究通过近交和杂交方法建立了褐贝(♀)×褐贝(♂)、白贝(♀)×褐贝(♂)、褐贝(♀)×白贝(♂)和白贝(♀)×白贝(♂)4个家系,分别用1F、2F、3F和4F代表,每家系设3个平行,共12个家系.对各家系的卵径、幼虫的孵化率、成活率和生长性状等生物学参数进行了比较,建立了各个家系幼虫壳长、壳高的生长方程,并利用微卫星标记比较4个家系的遗传差异.结果表明,不同壳色家系间卵径大小、幼虫的孵化率、成活率差异不显著(P>0.05),家系4F幼虫期壳长和壳高日生长速率均高于1F、2F和3F,且差异显著(P<0.05),家系2F、3F和4F间幼虫期壳长和壳高日增长速率差异不显著(P>0.05).家系1F的遗传多样性最低;遗传相似性系数(0.635 1~0.977 2)和遗传距离(0.023 1~0.454 0)分析表明,1F和4F之间遗传相似性(0.635 1)最低.遗传距离(0.454 0)最远;不同家系间存在着遗传差异,1F和4F差异最大.本研究结果初步说明虾夷扇贝群体内白贝个体和褐贝个体之间产生了遗传分化,这种遗传结构的差异造成了不同壳色家系在幼虫阶段生长性状上的不同.【总页数】9页(P960-968)【作者】程鹏;杨爱国;周丽青;吴彪;刘志鸿;李霞;李德军【作者单位】农业部海洋渔业资源可持续利用重点开放实验室,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黄海水产研究所,山东,青岛,266071;大连水产学院,生命科学与技术学院,辽宁,大连,116023;农业部海洋渔业资源可持续利用重点开放实验室,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黄海水产研究所,山东,青岛,266071;农业部海洋渔业资源可持续利用重点开放实验室,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黄海水产研究所,山东,青岛,266071;农业部海洋渔业资源可持续利用重点开放实验室,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黄海水产研究所,山东,青岛,266071;农业部海洋渔业资源可持续利用重点开放实验室,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黄海水产研究所,山东,青岛,266071;大连水产学院,生命科学与技术学院,辽宁,大连,116023;胶南市海洋与渔业局,山东,青岛,266400【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S917【相关文献】1.不同壳色虾夷扇贝外套膜形态学及显微结构的研究 [J], 赵乐;丁君;王俊杰;郝振林;常亚青2.微卫星标记在不同壳色虾夷扇贝家系亲权鉴定的适用性 [J], 程鹏;杨爱国;吴彪;周丽青;李霞3.不同壳色杂色鲍F1家系的早期生长及遗传结构比较 [J], 范飞龙;游伟伟;战欣;骆轩;陈楠;柯才焕4.不同壳色皱纹盘鲍杂交家系J1RhF1全长cDNA文库的构建 [J], 刘晓;高其康;张国范5.虾夷扇贝不同壳色间的遗传结构及微卫星标记与生长性状相关分析 [J], 张婧;常亚青;丁君;王晓燕;徐铭键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虾夷扇贝的增殖

虾夷扇贝的增殖
第六章 虾夷扇贝的增殖
• 第一节 虾夷扇贝的增殖生物学 • 第二节 虾夷扇贝的人工育苗 • 第三节 虾夷扇贝的增殖技术
Patinopecten yessoesis
栉孔扇贝 Chlamys farreri
虾夷扇贝
海湾扇贝 Argopecten irradians
Pecten
maxi扇mus贝的种类与分布
亿粒,一次产卵可达3千万粒,最多可达 1亿粒。 • 繁殖季节为4月初~5月中、3月下~4月 下,温度为8~8.5℃。 • 虾夷扇贝从受精卵开始到生长至壳高 11~12cm,最短时间为1年零7个月。
• 以硅藻为主,鞭毛藻及 其他杂藻为次;
• 桡足类、无脊椎动物的 卵子及浮游幼虫等浮游 动物
饵料与食性
采苗密度 丢袋数
532/袋 2583
444
700
405
200
358
53
400
48
1000
40
风浪小,水质清,无大量淡水注入,亲贝资源丰富,敌害少
1976年长岛海区不同时间采苗
采苗时间 水温 水层
5.25
9.6 2~3
6.6
11.2 2~3
6.11
13.2 2~3
6.14
13.4 2~3
7.6
14.6 2~3
底播规格、密度、时间、方法
• 底播规格:壳长在2.5~3cm。日本底播 苗种规格> 4cm占 95%。(表2)
• 底播密度:以8枚/m2为宜,密度过高, 成活率低,但密度过稀,资源分散不易 采捕,同时适宜底播的海区得不到充分 利用。(表3)
• 底播时间:10月下旬至12月初.自然水 温一般均在10℃左右。
• 黄渤海增殖历史与现状(牛淑娜)

虾夷扇贝增养殖中存在的问题和对策建议

虾夷扇贝增养殖中存在的问题和对策建议

虾夷扇贝增养殖中存在的问题和对策建议作者:高学文来源:《河北渔业》 2013年第6期高学文(辽宁省海洋水产科学研究院,辽宁大连 116023)摘要:虾夷扇贝养殖呈现出规模化、产业化的良好发展势头,但也存在着一些不可忽视的问题。

本文分析了虾夷扇贝养殖过程中出现的问题以及产生问题的原因,并提出了解决的对策。

关键词:虾夷扇贝;养殖;问题;原因;对策虾夷扇贝属于冷水性双壳贝类,是扇贝家族中的优良增养殖品种之一,该种原产于日本北部及俄罗斯远东地区沿海水域,我国于上世纪80年代初,由辽宁省海洋水产科学研究院科技人员从日本引种虾夷扇贝,经过生活史研究、人工繁殖培育和驯化推广,其养殖规模不断扩大。

尤其是近年来,随着人工育苗、中间育成、增养殖技术的逐渐成熟,现已成为北方海域海水贝类的主要养殖对象之一,呈现出规模化、产业化的良好发展势头。

但在养殖过程中仍存在着一些不可忽视的问题。

1虾夷扇贝养殖存在的主要问题1.1大量死亡近年来,北方的虾夷扇贝死亡率一直居高不下。

15月龄~20月龄的贝,夏季死亡明显増加。

张明明、赵文研究发现死亡的现象表现为养殖区由外缘向内缘蔓延,底层向中层、表层扩散,底层死亡尤其严重的现象[1]。

1.2人工育苗孵化率低虾夷扇贝育苗技术经过30多年的发展,各项工艺已经逐渐完善。

通过亲贝人工促熟方法,保证了受精卵的质量,有利于幼虫培育;有结聚乙烯网片的使用改善了稚贝生长环境,提高了育成率。

但是,近几年在人工育苗过程中出现了亲贝采卵不集中,受精卵孵化率低,幼虫培养过程中突然大批量下沉死亡等现象[2]。

1.3底播增殖回捕率低底播增殖由于低成本、低风险的特点深受养殖企业喜爱。

同时,由于是最接近于虾夷扇贝自然生活状态的一种增养殖方式,在市场上多被作为野生品种对待,产品销量高、价格贵。

但是,随着底播规模的不断扩大,也暴露出一些问题,例如由于底播后回捕率低导致单位面积产量不高,回捕个体趋向小型化等等。

2虾夷扇贝增养殖出现问题的原因2.1环境污染环境污染、赤潮以及环境的突然变化,导致扇贝死亡。

大连獐子岛海域虾夷扇贝养殖容量

大连獐子岛海域虾夷扇贝养殖容量

大连獐子岛海域虾夷扇贝养殖容量张继红;方建光;王诗欢【期刊名称】《水产学报》【年(卷),期】2008(32)2【摘要】现场测定了獐子岛海域的叶绿素a浓度、初级生产力的季节性变化和养殖虾夷扇贝的种群结构;采用生物沉积法,测定了不同规格的虾夷扇贝的滤水率和虾夷扇贝的基本生物学特性.调查结果显示,叶绿素浓度在1.23~2.85 mg·m-3范围内,均值为(1.78±0.57)mg·m-3;初级生产力的平均值为(76.6±41.9)mg C·m-2·d-1,虾夷扇贝单位个体的滤水率为(0.55±0.25)L·h-1.结合虾夷扇贝的年产量、海域面积和有关的水文状况等数据,计算了食物限制性指标的数值,摄食压力和调节比率在0.05和1.0之间,而滤水效率小于0.05.结果显示,由于该海域的叶绿素浓度和初级生产力水平较低,海水流速大,因此,水交换带来的悬浮颗粒物为主要食物来源.目前的虾夷扇贝的养殖量(32亿粒)接近生态容量,如果开展筏式养殖,利用整个海域的水体,养殖量增大20倍的空间并达到养殖容量,预计年产量将达到256亿粒.【总页数】6页(P236-241)【作者】张继红;方建光;王诗欢【作者单位】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黄海水产研究所,山东,青岛,266071;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黄海水产研究所,山东,青岛,266071;大连獐子岛渔业集团股份有限公司,辽宁,大连,116001【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S968.31+6.9【相关文献】1.大连獐子岛人工鱼礁海域夏季水质变化与评价 [J], 刘永虎;程前;田涛;陈勇;尹增强;刘汉超;王月;2.大连獐子岛人工鱼礁海域夏季水质变化与评价 [J], 刘永虎;程前;田涛;陈勇;尹增强;刘汉超;王月3.虾夷扇贝的摄食生理及其在獐子岛海域的群体滤水能力 [J], 张继红;方建光;王巍;蒋增杰;臧有才;王诗欢;张媛4.獐子岛养殖海域颗粒有机碳、颗粒氮的时空分布特征 [J], 刘毅;张继红;杜美荣;蔺凡;丁刚;吴文广;房景辉5.北黄海獐子岛养殖海域营养水平与虾夷扇贝增殖渔获量评估 [J], 段丽琴;宋金明;袁华茂;李学刚;李宁;马继坤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增殖资源学复习资料

增殖资源学复习资料
5.海流的生态意义及其与海洋渔业的关系
生态意义:海流有扩大海洋生物分布的作用,海流对海洋生物最重要、最直接的影响是在于海流散播和维持生物群的作用。包括:(1)暖流可将南方喜热性动物带到较高纬度海区;而寒流则可将北方喜冷性动物带到较低纬度海区。(2)有助于某些鱼类完成“被动洄游”。(3)将浅水区底栖动物到远处扩大分布范围,并使底栖动物产生对应的生物学适应(4)某些海区,由于海流性质的关系,在一定程度上,依靠从外地输入幼体来维持其生物群,而其本身的幼体则由海流输向别的海区。
增殖资源学复习资料
有关名词概念:
1.渔业资源增殖:指用人工措施放流苗种或人工栽培、科学管理、收获以及对渔场环境改造与保护等方法,使水产资源再生产类似于农牧业的一种渔业方式。
2.栽培渔业:一面增殖,一面捕捞,使渔业资源永久延续。或将对象生物按人的意志加以增殖后再进行捕捞的渔业方式。
3.潮间带:落潮时定期暴露于空气中,而涨潮时又淹没于水中的沿岸区。具有岩岸、沙滩和泥滩,甚至是珊瑚礁和红树林等多种生态系统。
18.阴干刺激:人工诱导贝类(如虾夷扇贝、鲍鱼等)产卵方法,将亲贝阴干加冷风吹15小时左右。
பைடு நூலகம்问答题
1.对虾、鲍鱼、扇贝、海参、海带、海蜇的生活史
对虾:受精卵-无节幼虫-蚤状幼体-糠虾幼体-仔虾-幼虾-成体
鲍鱼:受精卵-担轮幼虫-面盘幼虫-初期匍匐幼虫-围口壳幼虫-上足分化幼虫-稚鲍-幼鲍-成鲍
扇贝:受精卵-担轮幼虫-D形幼虫-壳顶幼虫-匍匐幼虫-稚贝-幼贝-成贝
7.人工鱼礁:是一种人为设置在水域中的构造物,它是以捕获水生生物或增殖保护为目的的渔场设施。
8.鱼礁性:鱼对礁石的行为反应和相对位置关系,不同鱼种和各成长阶段而有差异,这种差异即称之为鱼的鱼礁性。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虾夷扇贝生活史
俗名:虾夷扇贝
名称由来:虾夷为中国古代对日本北海道地区的旧称,所以在那发现的扇贝就叫虾夷扇贝
生长过程:
育苗阶段
一、生殖细胞:由滤泡壁和生殖管的上皮细胞(生殖原细胞)分化
而成。

二、受精:虾夷扇贝为雌雄异体,体外受精。

卵不透明直径约为
55um,细胞质淡红色。

精子头部三角形,颈长5um,尾部自颈部后缘中央向后延伸,长约50-60um。

受精是指雌雄配子相遇,两者质膜相互融合,随之两个原核相互形成一个合子的过程,受精的结果产生了受精卵。

受精卵在受精后1小时产生第一极体,2小时产生第二极体,在第二极体产生半小时,形成极叶。

此时开始第一次卵裂。

三、卵裂:受精卵经过多次分裂,形成很多分裂球的过程,称为卵
裂。

受精后3小时2细胞、4小时40分4细胞、6小时10分8细胞、13小时40分32细胞。

四、囊胚与原肠胚:当桑葚胚的中央出现空腔,胚体呈现囊状,表
面遍生短纤毛时,称为囊胚。

受精后16小时进入囊胚期。

囊胚继续发育,26小时后形成原肠胚。

五、担轮幼虫:受精后34小时,原肠胚渐渐拉长呈倒梨形,原口
前移到胚体腹面,在原口的前端形成一轮口前纤毛环,纤毛环的中央长出一束顶纤毛束,中间为1-2根较长的主鞭毛。

在胚体的后端有一束较小的端纤毛。

原口相对应的背侧,外胚层细胞转化为壳腺能分泌几丁质的胚壳。

此时的胚胎称为膜内担轮幼虫。

担轮幼虫在受精膜内快速转动,最后破膜而出,成为膜后担轮幼虫(但产生上不把此阶段称做孵化,而是待发育到D形幼虫时才计算孵化率),此时的担轮幼虫为浮游生活,一般在直线方向上做旋转前进,并具有趋光性。

担轮幼虫不摄食,以卵黄为营养。

六、面盘幼虫:担轮幼虫继续发育,在12-15℃的水温条件下,受
精后63小时形成面盘幼虫,壳长102um*壳高78um。

其壳腺形成马靴形的胚壳,并从身体两侧逐渐下包,将口前纤毛环推向身体的两侧,形成面盘。

以面盘为运动和摄食器官的幼虫称面盘幼虫(又称D形幼虫)
七、壳顶幼虫:
1、壳顶初期:受精后第8天形成早期壳顶幼虫,壳长136um*壳
高115um。

原呈直线铰合的铰合部中央逐渐隆起,形成壳顶,面盘发达,消化盲囊包裹了大部分的胃,外套膜、鳃原基、足丝腺、和平衡囊等都已形成,但未很好分化。

足呈棒状,无伸缩能力。

2、壳顶中期:受精后14天,壳长大约可达155um、壳高131um,
进入壳顶中期,左右壳不对称。

3、壳顶后期:受精后21天,壳长215um*壳高191um,壳顶充分
隆起,消化盲囊覆盖了整个胃周围。

足呈靴状,能自由伸出壳外,
此时幼虫既能用面盘浮游,又能用足匍匐爬行。

鳃原基明显可见,上有鳃纤毛。

外套膜中央,投影在消化盲囊的腹缘有黑色的眼点,身体两侧各一个(又称眼点幼虫)。

4、匍匐幼虫:受精后25天,当壳长221um*壳高197um时足形成,
即将进入附着期。

八、稚贝期:受精后28天,壳长244um*壳高223um。

变态后形成
稚贝。

稚贝进入附着生活后,除壳顶部外,在其壳外部有极薄而透明的硬膜形成,此即所谓的周缘壳。

当壳长达到1mm时,壳如耳状。

壳长达3mm时才能见到一根根放射肋,壳长达6-10mm时,失去足丝附着生活结束。

九、幼贝期和成贝期:稚贝进一步发育,壳长达到0.5cm以上,形
态结构、生态习性与成贝基本一致时称为幼贝期;幼贝发育到第一次具有繁殖能力之后,直到老死之前,称为成贝期。

养殖阶段
底播增殖(放流增殖):遵循自然生长规律,为其选择砂泥底质渔场,清除敌害生物;播苗密度为8枚/平方米,亩播苗5500枚;每年的十一月份是虾夷扇贝的播种期,我们将幼贝直接撒播在20-40米深的海底,任其“野生野长”,大约两年左右壳高达到10厘米以上,开始拖网采捕或人工潜水采捕。

食物需求:扇贝为滤食性动物,对食物的大小有选择能力,但对种类无选择能力。

大小合适的食物随纤毛的摆动送入口中,不合适的颗粒由足的腹沟排出体外。

其摄食量与滤水速度有关,滤水速度在夜间1-3点为最低值。

因此摄食量在夜间最大。

主要食物为有机碎屑、悬浮在海水中的微型颗粒和浮游生物,如硅藻类、双鞭毛藻类、桡足类等;其次还有藻类的孢子、细菌等。

其食物种类组成与环境中的种类相一致。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