虾夷扇贝养殖讲义

合集下载

用微生态调节剂繁育虾夷扇贝

用微生态调节剂繁育虾夷扇贝
⒉EM菌在幼虫培育上的使用
在室内人工育苗中,单位水体内的生物量十分密集,其新陈代谢过程中产生大量的排泄物,死亡的幼虫及单胞藻腐烂分解,易导致海水中氨浓度的升高,总氨浓度和pH值发生很大变化,从而导致未解离氨的增加。未解离氨没有电荷,而且具有较高的脂溶性,易透过细胞壁,对幼虫造成危害,导致人工育苗失败。每天换水后向培育水体中投入EM菌,可以有效调节水质。EM菌中的光合细菌、芽孢杆菌等可以有效分解有机物,降低氨、硫化氢的含量。有益菌的大量繁殖,可以形成种群优势,抑制其它致腐致病细菌的繁殖生成,达到防病的目的。EM菌同时也是扇贝幼虫的优良饵料,对其生长发育十分有益。
用微生态调节剂繁育虾夷扇贝
利用水产品微生态调节剂代替消毒剂和抗生素,不但可以节约成本,提高虾夷扇贝苗的质量和产量,同时也可以减少海水环境的污染,并最大限度地降低污染物排放量,达到无公害健康养殖的理念。笔者在辽宁省大连市庄河金马海珍品养殖场利用水产品微生态调节剂进行虾夷扇贝的人工繁育,取得了较好的合细菌在育苗饵料上的应用在虾夷扇贝的繁育过程中需要投喂大量的单胞藻,单胞藻的培育过程中要硝酸钠、磷酸二氢钾、柠檬酸铁等营养盐,这些营养盐并不能完全被单胞藻吸收利用,藻液中剩余的营养盐,通过投饵进入到培育水体中,对虾夷扇贝产生不利的影响。在各种营养盐指标中,硝酸氮的含量高低起主导作用,它影响扇贝幼虫的发育变态,甚至造成幼虫死亡,导致人工育苗失败。通过向饵料中投入光合细菌,可以吸收利用一部分营养盐,同时也可以做为一种饵料被虾夷扇贝幼体摄食,光合细菌体内蛋白质以及各种维生素含量都很高,且含有丰富的类脂化合物,无毒,易消化。光合细菌不仅利于保持良好的水环境,同时对亲贝和幼体也是一种很好的营养来源。
⑶产卵:经过35天的促熟培育,亲贝的性腺已经发育成熟,吸底镜检发现有卵,将亲贝阴干1小时,放入9℃水中,40分钟后开始产卵,泼撒适量的精液使其受精。卵的孵化密度为每毫升20个,微量充气,每小时搅动1次,84小时后发育至D型幼虫。

虾夷扇贝自然海域生态育苗技术

虾夷扇贝自然海域生态育苗技术

自20世纪80年代初辽宁省海洋水产科学研究院率先引进亲贝进行相关研究,到今天辽鲁两省的大面积养殖,虾夷扇贝在我国的养殖历史已达30余年,其养殖规模与产量得到飞速发展,长海县海区已经成为我国虾夷扇贝增养殖主产区。

1985年,长海县虾夷扇贝总养殖面积仅180亩,总产量不足200t;而2018年长海县虾夷扇贝养殖面积达到400多万亩(含底播增殖面积),产量达到19万t,规模扩增非常迅速。

长海县虾夷扇贝养殖每年苗种需求在400亿枚左右,大部分苗种为外购苗种,主要来自山东及大连周边地区,均为人工育苗,苗种质量参差不齐。

随着时间的推移、虾夷扇贝自然属性的改变和多代近亲繁殖,致使品种种质退化,杂合度降低,遗传力减弱,个体小型化,畸形多,抗逆性较差,近几年来死亡率高等现象越来越突出。

为了探索一条培育虾夷扇贝健康苗种的方式,笔者借鉴刺参自然海域生态育苗的经验,在自然海域进行了虾夷扇贝苗种培育试验,取得了一定成效,现总结如下:1 虾夷扇贝生物学特征虾夷扇贝(学名:Mizuhopectenyessoensis )是扇贝科、扇贝属贝类。

贝壳大型,壳高可超过20cm,右壳(有足丝孔的)较突,黄白色;左壳稍平,较右壳稍小,呈紫褐色,壳近圆形。

壳顶两侧前后具有同样大小的耳状突起。

右壳的前耳有浅的足丝孔,壳表有15~20条放射肋,右壳肋宽而低矮,肋间狭。

左壳肋较细,肋间较宽,有的有网目雕刻。

壳内面白色,壳顶下方有三角形的内韧带,单柱类,闭壳肌大,位于壳的中后部。

虾夷扇贝自然海域生态育苗技术■ 迟庆宏 (辽宁省长海县经济发展服务中心,辽宁大连 116599)虾夷扇贝一般分布于底部比较坚硬、淤泥少的海区和水深不超过40m的沿岸区。

如果遇到环境不合适,闭壳肌可作剧烈的收缩,借壳张闭的排水力量和海流的力量作短距离的移动。

虾夷扇贝为滤食性贝类,杂食性,摄食细小的浮游植物和浮游动物、细菌以及有机碎屑等。

其中浮游植物以硅藻类为主,鞭毛藻及其他藻类为次。

虾夷扇贝育苗方法与设计方案

虾夷扇贝育苗方法与设计方案

一种虾夷扇贝育苗方法,包括以下步骤:(1)、亲贝的选择;(2)、亲贝暂养;(3)、产卵、孵化;(4)、幼体培育。

(5)、投放附着基;(6)、出池暂养贝。

本技术的虾夷扇贝育苗方法,通过在育苗的各个环节严格控制育苗条件和各个参数,从而实现了种苗的优选培育,从而进一步保证幼体的快速生长以及保证了肉质,大大提高了生蚝产量。

权利要求书1.一种虾夷扇贝育苗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以下步骤:(1)、亲贝的选择,选壳长9-14cm的3-4龄贝做亲贝;(2)、亲贝暂养,暂养密度35-45个/立方米,暂养水温5-8℃;(3)、产卵、孵化,当性腺指数达12%以上采用同温下倒池的方法产卵,孵化水温8-10℃,孵化期间每隔1小时人工搅动一次;(4)、幼体培育,密度:D形幼虫培育密度前期控制在8-10个/ml,后期6-7个/ml,饵料:金藻,日投饵量10000-60000/个ml;水温:幼虫培育阶段水温为12-16℃,D形幼虫选出后每天以0.5-0.8℃的速度将水温升至16℃;换水:培育期间换水2-3次/日。

(5)、投放附着基,选育后16-20天,幼虫平均壳长达到210-230μm,当有15-20%左右幼虫眼点变圆、壳缘增厚时,投放附着基;(6)、出池暂养,扇贝幼体在室内培育至壳高500-600μm的附着稚贝时,便可移至室外进行中间暂养,培育至2~3厘米大小的幼贝。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虾夷扇贝育苗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步骤(2)中,以小硅藻为主要饵料,日投饵量350000-450000个/ml,每5-8小时投饵一次,日换水3-4次,每次1/3-1/2。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虾夷扇贝育苗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步骤(3)中,经50-60小时,当60-70%幼虫达到D形幼虫时,用150-250目拖网及时选优。

技术说明书一种虾夷扇贝育苗方法技术领域本技术涉及海产品养殖技术领域。

背景技术虾夷扇贝隶属于软体动物,瓣鳃纲,异柱目,扇贝科,扇贝属。

无公害食品-虾夷扇贝育苗养殖技术

无公害食品-虾夷扇贝育苗养殖技术

虾夷扇贝养殖技术一范围本标准规定了虾夷扇贝苗种培育和养成操作技术要点。

本标准适用于虾夷扇贝亲贝选择、幼虫培育、苗种中间培育、养成。

二标准GB 11607 渔业水质标准SC/T 2005.2 扇贝筏式养殖产量验收方法NY 5052 无公害食品海水养殖用水水质NY 5062 无公害食品扇贝NY 5071 无公害食品渔用药物使用准则在生产过程中所用1、海水均要符合国家无公害养殖海水标准(NY 5052-2001)2、饵料生产厂家均要有合法资质,其产品均要有合符合国家无公害产品的质检证明。

3、药品均要遵循国家违禁药品使用条例,严禁使用违禁药品。

购进的药品要有生产厂家的合法资质和产品质量检验报告。

一、育苗1、亲贝的选择与蓄养壳长8—13cm的3—4令贝均可做亲贝,一般按每立方米水体购置5个左右亲贝就可以了(其中雄贝占3—5%)。

亲贝运输要在低温季节进行,在气温5℃以下。

将亲贝装入麻袋中,麻袋用海水湿透,扎紧,海上运输15小时,成活率可达100%。

暂养密度30—50个/立方米,暂养水温5—7℃。

以小硅藻为主要饵料,畏投少量金藻和扁藻,日投饵量300000-400000个/ml,每6小时投饵一次,日换水4次,每次1/3。

亲贝暂养期间,一般不倒池,不充气。

2、产卵、孵化成熟的虾夷扇贝性腺十分饱满.雌贝性腺呈桔红色或桃红色,雄性呈乳白色.当性腺指数达13%以上,正常换水发现有少量亲贝排放时,采用同温下倒池的方法产卵,不进行其他刺激.亲贝第一次平均产卵量低于300000/只,可留下亲贝再继续暂养3—5天,则又可大量排放. 孵化水温8—11℃,孵化期间每隔1小时人工搅动一次;经90—70小时,当60—70%幼虫达到D 形幼虫时,用200目拖网及时选优.3、幼体培育密度:D形幼虫培育密度前期控制在8—10个/ml,后期6-7个/ml。

饵料:金藻3011,8701均是虾夷扇贝优质的开口饵料.采用金藻与硅藻混合投喂,日投饵量10000-60000/个ml.投放附着基后饵料可改为以扁藻为主,并适当增加投饵量.水温:幼虫培育阶段最适宜水温为15℃左右,D形幼虫选出后每天以0.5℃的速度将水温升至15℃,达到稚贝后可降温培育,以利向海上过渡.换水:培育期间换水2—3次/日,前期每次1/3,后期每次向海上过渡,培育期间换水2—3次/日,前期每次1/3,后期每次1/2,并适当充气,每天吸底一次.4,附着基的投放幼虫平均生长7μm左右,选育后18—20天,幼虫平均壳长达到220—240,最大壳长达300μm,大部分幼虫即可出现眼点.当有20%左右幼虫眼点变圆,壳缘增厚时,应倒池投放附着基.棕绳,网衣经彻底处理,附苗效果都很好. 为便于管理可结合幼虫附着时倒池,用120目筛绢将眼点幼虫筛选一遍,经筛选的幼虫规格大,眼点幼虫比例增加,附着时间缩短.5,出池暂养1),出池规格由于小稚贝和幼贝很不稳定,容易切断足丝,移向他处,下海时,环境条件突然改变,也就造成了附着型贝类下海掉苗,目前附着型贝类下海后保苗率均较低,贻贝较好可达50~60%,扇贝20~30%。

虾夷扇贝放流增殖技术

虾夷扇贝放流增殖技术

虾夷扇贝放流增殖技术虾夷扇贝是扇贝家族中十分珍贵的一种,以其个体大、肉味鲜美、营养丰富而著称。

深受消费者的欢迎,在国内外市场上十分畅销。

由于虾夷扇贝系冷水性贝类,喜静不喜动,所以适于放流增殖。

放流增殖生产方式,投资少、成本低、操作简单、经济效益高应大力推广。

选择海区。

海区的底质要求以粗沙砾为主,少带细泥沙。

泥多了不行,没有泥也不利于虾夷扇贝潜窝匍匐。

虾夷扇贝的栖息水深是6~60米,放流增殖区的水深以20~30米为宜。

过浅易受风浪影响,过深则饵料不丰富,而且采捕困难。

盛夏季节水温不能超过26℃,而且23℃以上的水温持续时间不宜过长。

此外,敌害生物如海星、海盘车等要少,有条件的可采取诱捕的方法清除敌害生物。

技术要求。

放流苗种的规格以壳高2.5厘米为宜,这种规格的苗种可以做到当年的苗种当年放流,养殖2周年可达到商品规格。

放流宜在12月上旬以前或4月下旬以后的阴天或早晚气温较低时进行,放流水温的下限为6℃以下。

12月份放流,可以缩短中间育成的时间,而且此期水温低,便于运输。

放流密度以每平方米8个为宜。

放流方法。

放流时应根据放流海区的放流标志,让播苗舢板从上流向下流缓缓行驶,人员站在舢板两侧均匀播撒。

或将苗种装入容器中沉到放流区,借助船只的拖拽使苗种从容器中散出,达到均匀播撒的目的。

注意事项。

播苗要选择在枯潮、平流、无风天气时进行。

船上的苗种要泼水防干、防晒。

装苗容器要干净无油污。

操作要小心,防止践踏苗种使苗种受伤。

播苗完成后,应由潜水员检查播苗效果。

采捕方法。

一是由潜水员采捕。

放流规模不大的由潜水员下到海底用手拣,这种方法日产量低。

二是利用桁杆拖网。

该拖网以渔船为动力,第一道铁链从沙砾中刮起扇贝,第二道铁链起到轻微的铲动作用,使扇贝略腾空进入网中。

这种方法对扇贝的损伤很小,又不破坏海底结构,不受水深限制,因而很受渔民欢迎。

虾夷扇贝健康养殖须重视的几个关键因素

虾夷扇贝健康养殖须重视的几个关键因素

虾夷扇贝健康养殖须重视的几个关键因素自80年代以来,虾夷扇贝浮筏养殖在辽宁省长海县发展迅速,目前养殖面积已达10万余亩,并成为当地名特优海水养殖的重要品种,在海洋渔业经济发展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

虽然虾夷扇贝养殖技术得到了快速推广,但在操作过程中,由于某些技术环节的疏忽,养殖期间死亡率不断提高,商品贝的规格、品质、肥满度等有所下降,从而影响了该产业的经济效益。

笔者根据多年调查研究及实地考察,分析了当前虾夷扇贝养殖存在的诸多问题,认为要使该产业持续健康发展的关键问题在于必须重视推广虾夷扇贝健康养殖模式。

一、虾夷扇贝养殖存在的主要问题1.养殖浮筏布局过密。

从海上浮筏布局状况来看,台筏间距基本在5m左右。

在利益驱使下,部分养殖户在现有台筏间增设浮筏,有些为了加大筏身长度,把各排次之间的通流水道及航道几乎全部堵死,海上浮筏呈现长短不一、极不规整的现象,短者70m左右,长者甚至达到200m左右,1台浮筏相当于过去2台浮筏的贝类吊挂数量,不仅影响了海水的正常流动,堵塞航道,而且埋下了安全隐患。

2.苗种放养密度过大。

长海县的虾夷扇贝养殖自1984年开始就出现大面积死亡现象,经专家多年调查研究,分析出包括养殖容量过大,养殖海域初级生产力已达到极限等多种原因,因此,应清醒认识到海域的承载力是有限度的。

现在,使用养殖网笼基本都在15层~20层盘,而虾夷扇贝从三级暂养开始每层盘装苗密度竟达300粒左右,越冬暂养密度也在近100粒,这种盲目加大放养密度的做法,不仅影响了虾夷扇贝个体的生长速度,影响产品质量,而且还容易造成贝苗之间相互咬合致死、畸形贝增多等现象,加大了贝苗死亡率,降低了商品贝的肥满度。

一旦造成海区污染,其损失将是更加惨重的。

3.养殖品种单一。

几年前,贝类养殖主要以栉孔扇贝或海湾扇贝为主,当上述2大品种出现死亡现象之后,现在又转向养殖虾夷扇贝单一品种,而一旦虾夷扇贝养殖出现问题,无其它替代品种来补充,这种单一品种的养殖方法对养殖户今后的发展是不利的。

虾夷扇贝增养殖中存在的问题和对策建议

虾夷扇贝增养殖中存在的问题和对策建议

虾夷扇贝增养殖中存在的问题和对策建议作者:高学文来源:《河北渔业》 2013年第6期高学文(辽宁省海洋水产科学研究院,辽宁大连 116023)摘要:虾夷扇贝养殖呈现出规模化、产业化的良好发展势头,但也存在着一些不可忽视的问题。

本文分析了虾夷扇贝养殖过程中出现的问题以及产生问题的原因,并提出了解决的对策。

关键词:虾夷扇贝;养殖;问题;原因;对策虾夷扇贝属于冷水性双壳贝类,是扇贝家族中的优良增养殖品种之一,该种原产于日本北部及俄罗斯远东地区沿海水域,我国于上世纪80年代初,由辽宁省海洋水产科学研究院科技人员从日本引种虾夷扇贝,经过生活史研究、人工繁殖培育和驯化推广,其养殖规模不断扩大。

尤其是近年来,随着人工育苗、中间育成、增养殖技术的逐渐成熟,现已成为北方海域海水贝类的主要养殖对象之一,呈现出规模化、产业化的良好发展势头。

但在养殖过程中仍存在着一些不可忽视的问题。

1虾夷扇贝养殖存在的主要问题1.1大量死亡近年来,北方的虾夷扇贝死亡率一直居高不下。

15月龄~20月龄的贝,夏季死亡明显増加。

张明明、赵文研究发现死亡的现象表现为养殖区由外缘向内缘蔓延,底层向中层、表层扩散,底层死亡尤其严重的现象[1]。

1.2人工育苗孵化率低虾夷扇贝育苗技术经过30多年的发展,各项工艺已经逐渐完善。

通过亲贝人工促熟方法,保证了受精卵的质量,有利于幼虫培育;有结聚乙烯网片的使用改善了稚贝生长环境,提高了育成率。

但是,近几年在人工育苗过程中出现了亲贝采卵不集中,受精卵孵化率低,幼虫培养过程中突然大批量下沉死亡等现象[2]。

1.3底播增殖回捕率低底播增殖由于低成本、低风险的特点深受养殖企业喜爱。

同时,由于是最接近于虾夷扇贝自然生活状态的一种增养殖方式,在市场上多被作为野生品种对待,产品销量高、价格贵。

但是,随着底播规模的不断扩大,也暴露出一些问题,例如由于底播后回捕率低导致单位面积产量不高,回捕个体趋向小型化等等。

2虾夷扇贝增养殖出现问题的原因2.1环境污染环境污染、赤潮以及环境的突然变化,导致扇贝死亡。

高产虾夷扇贝育苗方法

高产虾夷扇贝育苗方法

高产虾夷扇贝育苗方法.虾夷扇贝是目前我国常见经济贝中个体最大、营养价值最高的一种。

由于近年来海湾扇贝、栉孔扇贝等浅海贝类养殖品种经济效益极不稳定,虾夷扇贝的育苗与养成越来越引起重视。

笔者根据近年来从事虾夷扇贝苗种生产的经验,将虾夷扇贝控温育苗的技术报告如下:亲贝的选择与运输最好选择10厘米以上的3龄~4龄贝做亲贝,每立方米水按1个~2个亲贝准备(其中雄贝中占5%~10%)。

在气温5℃以下,用泡沫箱或湿润的草包、麻袋等包装运输。

亲贝暂养促熟亲贝入池亲贝刷净、分出雌雄后,装入浮动网箱或扇贝笼,按每立方米水30个~40个的密度入池。

入池时若因水温低,亲贝开口难,不易辨雌雄,可在池中暂养数日后再分雌雄。

升温种贝入池后稳定2天~3天,然后日升温0.5℃~1℃,升到5℃~6℃时稳定3天~4天,再日升温0.5℃,升到8℃左右时恒温待产。

一般自然水温1℃左右入池的亲贝,暂养15天~20天即可达到性成熟。

投饵以小硅藻为主,辅以螺旋藻粉、鼠尾藻磨碎液、酵母、蛋黄、淀粉等代用饵料。

日投小硅藻5万个~50万个/毫升。

4℃以前,日投饵2次~4次;4℃~6℃时,日投饵6次~8次;6℃~8℃时,日投饵12次;恒温待产时,日投饵24次。

每次投小硅藻2万个~3万个/毫升或代用饵料2克~3克/平方米。

换水与倒池5℃以前,日倒池1次;5℃~8℃时,上午倒池1次,晚上换水或流水1/3~1/2个量程;临产前停止倒池,日换水3次~4次,每次1/4~1/3个量程。

停止倒池后,要日吸底2次~3次,清除池底粪便。

充气最好是连续微量充气,间断充气易造成亲贝流产,恒温待产时要减小充气量或停止充气。

另外,要根据水质和亲贝的死亡情况不定期施用抗生素,每次倒池后都要用药物将池子彻底消毒。

产卵与孵化经过一段时间的促熟以后,性腺特别饱满,雌贝性腺呈桔红色中桃红色,雄贝性腺呈乳白色,性腺指数达15%以上。

当正常换水或倒池发现有少量亲贝排放时,再恒温控制2天~3天;若正常换水时亲贝大量排放,便可进行人工催产。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3虾夷扇贝苗种生产技术不断完善
当前贝类苗种生产技术主要有2种方法, 即人工育苗、采捕野生苗。
人工育苗是我国贝苗主要来源,但由于引进群体单一, 且随着养殖年代的增加,经过连续多代的人工繁殖,虾夷 扇贝养殖群体内出现一定的近交现象,导致虾夷扇贝种 质退化明显,在室内进行人工培育苗种生产的难度加大, 死亡率升高。
1.4.3雌核发育
虾夷扇贝进行了雌核发育研究,为二倍体通过人工诱导快速建立纯系提供 了条件。
2 虾夷扇贝养殖存在的问题
2.1.养殖浮筏布局过密
从海上浮筏布局状况来看,台筏间距基本在5米左右。 有些业户为了加大筏身长度,把各排次之间的通流水道 及航道几乎全部堵死。海上浮筏长短不一,极不规整,短 者70余米,长者甚至达到200余米,现在一台筏相当于过 去两台筏的挂吊数量。不仅影响了海流的正常流入,堵 塞航道,而且还埋下了安全隐患。
1.4.2多倍体育种
三倍体扇贝可以产生较大的闭壳肌,从而使得三倍体的优势在 扇贝中表现更为突出,也因此扇贝三倍体的研究更受重视。
国内外学者对扇贝的多倍体育种做了大量的工作,诱导方法多 种多样,包括CB、6-二甲基氨基嘌呤(6-Dimethyla minopurine, 简称6-DMAP)等化学诱导、温度休克和水静压物理方法以及 四倍体与二倍体杂交的生物方法。各种方法都能诱导出三倍 体,但又各具优缺点。四倍体与二倍体杂交的生物方法安全稳 定,操作简便,三倍体率可高达100%,但是四倍体的培育至今仍 是扇贝中难以突破的一道难关。因此四倍体培育技术也是一 个研究重点。
野生苗能有效补充室内人工培育苗种的不足,降低养殖 成本,提高养殖效益。目前我国虾夷扇贝野生苗采捕及 其养殖状况尚在探索阶段。试验结果表明,天然苗种与 人工苗种相比,具有明显的生长优势,天然苗种的生长速 度和成活率均高于人工苗种。
1.4虾夷扇贝的育种
1.4.1杂交育种
虾夷扇贝三元杂交育种 栉孔扇贝与虾夷扇贝杂交
2.2苗种收容密度过大
海域的承载力是有限度的。现在使用的养殖网笼,基本 都在15~20层盘,虾夷扇贝从三级暂养开始,每层盘装苗 密度竟达300粒左右,越冬暂养密度出在近100粒。盲目 加大放养密度,不仅影响了个体生长速度,影响产品质量, 而且还容易造成贝苗之间相互咬合致死,畸形贝增多,加 大了贝苗死亡率,降低了商品贝肥满度。
虾夷扇贝养殖进展及发展前景
1 虾夷扇贝养殖主要成绩 2 虾夷扇贝养殖存在的问题 3 今后发展前景与方向
1 虾夷扇贝养殖主要成绩
1.1 养殖地区及现状 原产于日本和朝鲜。现已引进我国,并已在山 东、辽宁等北方沿海进行人工养殖、增殖。
1.2 养殖方式多样,不断提高
传统的养殖方式有养殖网笼,筏式养殖等。近年来引进和规模化开 发的虾夷扇贝穿耳养殖技术是一种全新的养殖形式,穿耳养殖的 虾夷扇贝具有生长速度快,易于管理的优点,同时,采用此法养 殖可以拓展养殖水域和有效减少敌害的捕食。
2.3 其他
养殖品种单一;.虾夷扇贝死亡危险依然存在。也是虾 夷扇贝养殖中的重要问题,应加以重视。
3 今后发展前景与方向
充分总结和利用现有的成功经验和技术,搞好虾夷扇贝的 育苗和养殖生产 虾夷育种应继续研究,积极推广 合理利用养殖海域,清理非法占据的疫区水道或航道。 继续推行健康养殖模式,保持水域生态平衡。
与传统的筏式养殖相比,穿耳养殖设施简单,减轻了绳筏的自身 重量,既提高了有效载荷,又减少了风浪阻力,大大降低了因风 浪过大而造成损坏筏架的风险。因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比传统筏架更抗风浪,据 此可以向外扩展养殖海区,增大养殖面积。
虾夷扇贝穿耳养殖,改变了沿用多年的传统高密度养殖模式,提 高了养殖水域的水质交换和自净能力,个体生长环境得到了根本 性改善。养殖区域内水流畅通,水质优良,无污染,既能减少养 殖病害的发生,又可以提高经济效益,符合生态养殖的理念,也 代表了现代渔业的发展方向。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