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归拈痛汤能治疗什么病
曹洪欣应用当归拈痛汤经验

曹洪欣应用当归拈痛汤经验宗文静;刘寨华;申晓伟;曹洪欣【摘要】当归拈痛汤出自张元素的《医学启源》,是治疗风湿热痹及湿热脚气的常用方剂,具有正邪兼顾、气血并调、内外同治、上下分消的功效.导师曹洪欣教授运用该方加减化裁,重视总结病证特点和方药特点,其见解独到,灵活应用,常收平中见奇之效.临床应用不拘泥于原方主治病证,用该方治疗某些难治性皮肤病与风湿免疫性疾病取得良好疗效.故在分析当归拈痛汤方药特点的基础上,结合导师临床验案详细介绍了应用当归拈痛汤治疗湿疹及经前身痛的经验,以飨同道.【期刊名称】《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年(卷),期】2016(022)007【总页数】2页(P986-987)【关键词】当归拈痛汤;验案;曹洪欣【作者】宗文静;刘寨华;申晓伟;曹洪欣【作者单位】首都医科大学中医药学院,北京 100700;中国中医科学院中医基础理论研究所,北京 100700;中国中医药科技交流中心,北京 100700;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科技司,北京 100700【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R289.5当归拈痛汤首载于张元素《医学启源》,书中指出:“下之二方,非治病而设,此乃教人比证立方之道,容易通晓也。
[1]”此处“下之二方”即指当归拈痛汤和天麻半夏汤,可见张元素原意是以当归拈痛汤为例示后人制方之道。
本方药味虽多,然而制方严谨,兼顾全面。
清代医家张璐在《张氏医通》中赞该方为“湿热疼肿之圣方”,后世医家将该方广泛应用于风湿热痹及湿热脚气初起的治疗。
导师曹洪欣教授从事中医诊疗工作30余载,善用经方名方,学验俱丰。
临床重视辨病辨证相结合,特别强调依据某种(类)疾病病变特点,总结病证演变规律,从而总结归纳治疗要点。
在此基础上,再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结合季节气候、生态环境等因素,灵活辨证论治,以经方、名方加减化裁。
如此知常达变、常变结合的诊疗思路常常收到良好的临床疗效。
他应用当归拈痛汤,重视总结病证特点和方药特点,其见解独到,灵活应用,常收平中见奇之效。
当归拈痛汤治疗类风湿关节炎53例疗效观察

递减。
伴病毒感染者,可加病毒唑1g 入10%葡萄糖250ml 内静脉滴注,辅以维生素B 1100mg 、维生素B 12500μg 肌肉注射,每日1次,10d 为1疗程,效果明显。
维生素B 12穴位注射,营养面部神经,消除局部水肿有利于面肌功能恢复。
同时应用养血祛风、通经活络之中药扶正祛邪,可促进面瘫恢复。
6 体会面瘫是针灸临床常见的一种病证。
多由脉络空虚,风寒之邪乘虚侵袭阳明、少阳脉络而发病,治疗多以祛风散寒、疏通经络为主。
面瘫的辨证首应分清虚实,大凡病变初起多属实证,多为风邪袭络或热郁经络。
若病程较久,或病变的中后期久治而不效者多属虚证(或本虚标实),常为气血亏虚或气虚血瘀。
面瘫的治疗,应在辨证分型的基础上,采取对症取穴与辨证取穴、局部治疗与整体治疗、治标与治本相结合的原则,基本方法有疏风、清热、补虚与通络四法。
病初针刺手法宜轻不宜重,结合中西药治疗,优势互补,相得益彰。
病程短,年龄小,则疗效好;病程长,年龄大,则疗效差。
调护应注意:①避风寒:头面部应避免吹风受寒,勿用冷水洗脸,并注意患侧面部及耳周的保暖。
②慎起居:保证充足的睡眠,戒房事,谨防用眼疲劳。
忌辛辣、烟酒。
③畅情志:面瘫经久不愈,患者易烦躁,不利于恢复,需保持良好的心情。
[参考文献][1]贾秀卿.浅刺不透穴治疗周围性面瘫568例临床体会[J ].中国针灸,1988,8(5):17.[2]程旺毅.络刺法治疗周围性面瘫120例[J ].上海针灸杂志,1995,14(5):2171[3]杨光1综合疗法治疗周围性面瘫291例[J ].中国针灸杂志,2005,1:22.[4]段玲.针灸中药合治面瘫50例[J ].湖北中医杂志,2002,22(4):46.[收稿日期]2008205201[作者简介]袁立霞(1977-),女,医学博士,讲师,主要从事方剂的配伍规律与临床应用研究。
当归拈痛汤治疗类风湿关节炎53例疗效观察袁立霞(南方医科大学中医药学院,广东广州510515)[关键词]类风湿关节炎;当归拈痛汤;疗效观察[中图分类号]R259.932.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72659X (2008)0520407202 类风湿关节炎(RA )是一种以关节滑膜炎为特征的慢性自身免疫性疾病,持久或反复发作的滑膜炎,最终导致关节结构的破坏、畸形和功能丧失。
病当归拈痛汤临证心得I

周 身不 适 ,昧关 节覆腕关 节疼 捕 ,甚 时 手 不 可 近。 腹脐 部湿 疹 ,癌 痒难忍 ,搔 痕 渗 液 ,札 下肢 亦有散 在 出现 ,口 干不思 饮 食 ,舌 淡、 苔 白根 部
腻 浊 ,球 濡 数 。 屡 经 治 疗 , 效 果 甚 微 。 检 视 烈 枉
所服 诸 药 ,有 嘎热瘫子 桂枝 石 膏 汤者 ,有 咀消 风
而 发柞 。 发作 时件 击 身固重 ,鼎如 刀劈 ,延 及上 镛 赛章 , 开台不 利 ,, 中温温欲 呕 ,不思 捷食 , 便 浩开 瘦, 面 色无阜 ,口 淡微干 ,舌 苔 白中问稍 j 腻 , 色质 嫩 ,脉满 清。 叠经 治疗 罔效-拴 规前 压 之 方皆 戗活 血祛 ; 之 法 ,仅能 缓解一 时 。 采 诊 i } 之 , 目思 《内蛭 》有 : “ 固于涅 ,首 如 襄 之
胀 ,晨 起 僵 硬 , 天 阴 更 甚 , 面 色 晦 暗 , 舌 淡, 苔
・
i ・
有 谨 守 病 机 , 不致 被 假 象 所 迷 惑 。 归拈 才 当 痛 汤 具有 燥 湿 清 热 , 上 下 分 清 宣 避 表 里
的作 用,药用 羌活, 防风宣遥关 节 , 令厩湿
从 袁 而 解 }葛 棍 , 升 麻 升 达 附 明肌 肉 , 令 湿 从 上 消 J苍 术 、 白术 醒 脾 燥 湿 , 使 湿 从 中 达 J 知 母 、黄 芩 、苦 参 苦 寒 燥 湿 清
白木l g 银花1 g 蒲套 其3 g 甘草5 ,7埘。 o 5 O g
复诊 ( 片1 日) :关 节疼 痛应 伤 口愈 台 琦 0 有起 色。拟 原 方膻 7卉 而岳。 不 治清疬 而使 溃 疬 .{
惠 夸 , 收 到 了异 曲 耳 工 之 效 。
当归拈痛汤在皮肤病中的运用心得_李敏

当归拈痛汤在皮肤病中的运用心得李敏(成都中医药大学2004级硕士研究生,四川成都610075)摘要:目的观察当归拈痛汤治疗湿热蕴积之皮肤病疗效。
方法辨证属湿热蕴积之皮肤病采用口服治疗。
结果该方配伍精妙,使湿热从上下内外分消,并兼扶正活血止痛之功。
结论本方具有抗病毒与细菌,抗炎镇痛及调理免疫的作用;切合皮肤病的某些病因和发病机理。
关键词:当归拈痛汤;湿热;皮肤病中图分类号:R751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2-0571(2005)05-0029-02当归拈痛汤乃清热利湿,祛风止痛之剂,出自金#张元素5医学启源6,由当归、羌活、防风、升麻、知母、黄芩、苍术、白术、葛根、茵陈、苦参、人参、猪苓、泽泻、甘草组成。
原方主治湿热相搏、肢节烦痛、肩胛沉重、或脚气肿痛、肢膝生疮、脓水不绝之证。
笔者用其治疗湿热为患之皮肤病,颇有效验。
特择其一二,以供探讨。
1.典型病例1.1带状疱疹陈某,男,46岁,农民,2003年5月21日初诊。
患者7天前觉左胸疼痛,5天前疼痛处出现小水疱伴灼热感,当地卫生院诊为/带状疱疹0,经西药阿昔洛韦内服外用后无效,皮损延及左背,疼痛难眠,患处灼热,脘痞腹胀,眠差便结,发热口渴,测其体温38.0e。
查体见左胸背第7-10肋区域皮肤红赤,黄豆大小水疱簇集成群,呈带状排列,部分水疱内液已浑浊。
触之皮温高,左腋下未及淋巴结。
舌红苔黄厚腻,脉弦数。
此系湿热火毒蕴积外发肌肤,治宜清热化湿解毒,拟当归拈痛汤加减,药用:当归15g,防风12g,升麻12g,知母15g,黄芩18g,苍术10g,白术10g,葛根15g,茵陈20g,苦参20g,猪苓12g,泽泻15g,甘草10g,马齿苋30g,大黄12g (后下),2剂,水煎服;并配用黄连3g,冰片3g,大黄15g,全虫3g,蜈蚣1条泡酒(125ml)外涂患处。
嘱多饮水,忌辛辣厚味之品。
二诊:患者已不发热,睡眠转佳,大便畅通微溏,局部灼痛大减,疱液减少,皮色减退,皮温稍高,舌红苔黄腻。
当归拈痛汤治疗类风湿性关节炎湿热痹阻证临床观察(·)

治疗结束后5 6 例病例按研究计划完成治疗 , 治 疗 组 因失 访脱 落 1 例; 对 照组 1 例 患 者 因人 组 后 自行
使 用 甲氨 蝶 呤 而 剔 除 , 2 例 患 者 因 出现 胃肠 道 反 应
病程等 比较 , 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P > O . 0 5 ) , 具有可 不 愿继 续 接受 治 疗而 退 出研 究 。 比性 。 3 . 1 两组疗 效 比较 经秩 和 检 验 ,两 组 问 比较 , 差
长沙
4 1 0 0 0 7 ;
长沙
4 1 0 0 0 8 )
『 摘 要1 目的 : 观 察 当归拈 痛汤 治疗类风湿性 关节 炎( R A) 湿热痹 阻证 的 临床 疗效。 方法 : 将6 0 例辨证 属 于湿 热痹 阻证 的 R A患者 随机 分为治疗组和 对照组 , 每 组3 0 例。 治疗组 予当归拈痛汤 ; 对照组 予湿热痹片 , 治疗8 周后进 行疗效 比较 。 结果 : 总有 效率治疗组为8 2 . 7 %, 对 照组 为7 4 . 1 %, 两组 比较 , 差异有统 计学意义( P < O . 0 5 ) 。 中医证候 疗效的总有效 率治疗组 为8 2 . 7 %, 对照
2 96 -29 9
以健脾益气 , 使脾肾两脏相济 , 温运周身 ; 若腰痛如
[ 2 ]陶天遵. 新 编实用骨科学[ M] . 2 版. 北 京: 军事 医学科学 出版
社. 2 0 0 8 : 1 3 8 2 — 1 3 9 7
刺拒按 , 瘀血 明显 , 则以延胡索 、 五灵脂 、 红花增强活 血止痛之功 ; 若腰痛有热感 , 口苦烦热 , 兼有湿热 , 则
技术出版社 . 2 0 0 6 : 4 9 2 — 5 0 7
当归拈痛汤治疗湿热蕴结型急性痛风性关节炎的应用

当归拈痛汤治疗湿热蕴结型急性痛风性关节炎的应用发布时间:2022-08-17T02:46:18.113Z 来源:《健康世界》2022年8期作者:林悦静陈岳贤陈禹燃钟佩彤[导读] 探讨当归拈痛汤治疗湿热蕴结型急性痛风性关节炎的应用效果。
林悦静陈岳贤陈禹燃钟佩彤汕尾市第二人民医院广东汕尾 516600摘要目的:探讨当归拈痛汤治疗湿热蕴结型急性痛风性关节炎的应用效果。
方法:本次研究选取我院2019年1月至2021年12月收治的湿热蕴结型急性痛风性关节炎患者120例入组,分两组,分别为用秋水仙碱+非甾体抗炎药治疗的对照组60例及用当归拈痛汤的观察组60例。
对比两组临床效果。
结果:治疗后,观察组的ESR、CRP、BUA水平改善较对照组优,WOMAC、V AS评分以及不良反应发生情况较对照组低,有统计学意义 (P<0.05),结论:对湿热蕴结型急性痛风性关节炎患者采取当归拈痛汤治疗能有效改善患者的临床症状并减少不良反应。
关键词:当归拈痛汤;湿热蕴结型;急性痛风性关节炎痛风是指因血尿酸过高而沉积在关节、组织中造成多种损害的一组疾病,异质性较强,严重者可并发心脑血管疾病、肾功能衰竭,最终可能危及生命[1]。
属于中医的“痹病”“历节病”“白虎历节”“痛风”“浊瘀痹”等范畴[2]。
目前,急性痛风性关节炎的治疗以西药口服为主,治疗效果十分显著,却存在着药物不良反应,临床应用受到一定限制[3],故随着临床需求,更应拓展中医药治疗,痛风性关节炎较为明显的诊断证型约为17种,其中湿热蕴结证、湿浊内盛证、痰瘀互结证、肝肾阴虚证最为常见,因此,内服中药多以清热补虚、药、祛风除湿药、活血化瘀药为主[4]。
本次研究以观察经验方剂“当归拈痛汤”加减治疗湿热蕴结型急性痛风性关节炎的应用效果,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随机选取2019年1月至2021年12月间我院就诊120例患者入组研究,参选者均为湿热蕴结型急性痛风性关节炎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其中对照组男54例、女6例,年龄16-70岁,35.36±2.64岁。
常用药方歌-069当归拈痛汤

当归拈痛汤(拈痛汤)当归拈痛猪苓泽,二术茵芩苦羌葛,升麻防风知参草,湿重热轻兼风邪出自:金·张元素《医学启源》组成:羌活、防风、升麻、葛根、白术、苍术、当归、人参、甘草、苦参、酒黄芩、知母酒洗、茵陈酒炒、猪苓、泽泻功用:利湿清热,疏风止痛。
主治:湿热相搏,外受风邪证。
遍身肢节烦痛,或肩背沉重,或脚气肿痛,脚膝生疮,舌苔白腻微黄,脉弦数。
常用于治疗风湿性关节炎、类风湿性关节炎属湿热内蕴而兼风湿表证者。
本方所治证候乃因湿热内蕴,复感风邪,或风湿化热而致风湿热三邪合而为患者,但以湿邪偏重为其特点。
风湿热邪留滞经脉,气血运行不畅,故遍身肢节烦痛;且湿邪偏胜,其性重浊,故肩背沉重;湿热下注,则脚气肿痛、脚膝生疮;舌苔白腻微黄,脉弦数乃湿热内蕴之征。
治疗宜以祛湿为主,辅以清热疏风止痛。
┌羌活──辛散祛风,苦燥胜湿,且善通痹止痛君┤└茵陈──清热利湿,通关节、去滞热┌猪苓、泽泻──利水渗湿│臣┤黄芩、苦参──清热燥湿│└防风、升麻、葛根──解表疏风┌白术、苍术──燥湿健脾,以运化水湿邪气│佐┤人参、当归──益气养血│└知母──清热养阴,能防诸苦燥药物伤阴,使祛邪不伤正使──炙甘草──调和诸药方中重用羌活、茵陈为君。
羌活辛散祛风,苦燥胜湿,且善通痹止痛;茵陈善能清热利湿,《本草拾遗》尚言其能“通关节,去滞热”。
两药相合,共成祛湿疏风,清热止痛之功。
臣以猪苓、泽泻利水渗湿;黄芩、苦参清热燥湿;防风、升麻、葛根解表疏风。
分别从除湿、疏风、清热等方面助君药之力。
佐以白术、苍术燥湿健脾,以运化水湿邪气;本证湿邪偏胜,所用诸除湿药性多苦燥,易伤及气血阳津,以人参、当归益气养血;知母清热养阴,能防诸苦燥药物伤阴,使祛邪不伤正。
使以炙甘草调和诸药。
本方的配伍特点是:发散风湿与利湿清热相配,表里同治;苦燥渗利佐以补气养血,邪正兼顾。
汪昂《医万集解·利湿之剂》:“此足太阳、阳明药也。
原文日羌活透关节,防风散风湿为君。
当归拈痛汤(湿热痛2)

当归拈痛汤(湿热痛2)羌活半两(15g) 防风三钱(9g) 升麻一钱(3g) 葛根二钱(6g) 白术一钱(3g) 苍术三钱(9g) 当归身三钱(9g) 人参二钱(6g) 甘草五钱 (15g) 苦参酒浸二钱(6g) 黄芩一钱(3g)炒知母三钱(9g)酒洗茵陈五钱 (15g)酒炒猪苓三钱(9g) 泽泻三钱(9g)[用法] 上锉如麻豆大。
每服一两(30g),水二盏半,先以水拌湿,候少时,煎至一盏,去滓温服,待少时,美膳压之。
[功用] 利湿清热,疏风止痛。
[主治] 湿热相搏,外受风邪证。
遍身肢节烦痛,或肩背沉重,或脚气肿痛,脚膝生疮,舌苔白腻微黄,脉弦数等。
[病机分析] 本方主治湿热内蕴,外受风邪,或风湿化热所致之证。
风与湿热相搏,流走经络关节,气血不能流通,故遍身肢节烦痛,痛处有灼热感;湿为阴邪,其性重浊而粘滞,易阻滞气机,湿热流注肩背肌腠经络,则肩背沉重;湿热下注,阻遏络脉,故脚气肿痛;湿热毒邪深入血分,血行迟滞,瘀血阻滞,热壅肉腐,瘀热生毒,稽留经脉,聚于脚膝,故脚膝生疮;湿热内蕴,可见舌苔白腻微黄,脉弦数等征象。
[配伍意义] 本方主治湿热相搏,外受风邪之证。
治宜利湿清热,疏风散邪。
方中羌活辛温而气雄,发表力强,以散外受之风邪,尚有胜湿、通利关节而止痛之功,尤其以上部肩背肢节疼痛者佳。
《汤液本草》卷3曰:“羌活气雄,治足太阳风湿相搏,头痛、肢节痛、一身尽痛者,非此不能除”。
茵陈苦泄下降,善于清利湿热,使之从小便而出,二药相合,疏风清热利湿,可收湿热去、经络疏、痹痛除之功,共为本方君药。
猪苓、泽泻淡渗利水,且性寒又可泄热,下焦湿热尤为适宜。
黄芩、苦参二药既可清热邪,又可燥湿邪,苦参还可清下焦湿热,通利小便,使湿热从小便而出。
防风、升麻、葛根三药解表疏风,配合羌活则疏风解表之力更强。
以上诸药合用,外可散风邪,内可除湿热,共为臣药。
脾主运化,湿邪内阻则脾之运化无力,湿邪更加滞而不行,聚而不散。
白术、苍术健脾燥湿,标本兼顾,健脾则脾之运化有力,湿邪不再内停,燥湿则可去已停之水湿。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当归拈痛汤能治疗什么病
当归拈痛汤属于比较有名的中药方剂,在祛湿方面的作用非常的不错,有很好的清热利湿,止痛疏风的作用,主要治疗湿热过重,外感风邪引起的肢体烦痛,肩背部沉重感等等,另外对于脚气肿痛,腰膝生疮等方面表现有很好的治疗的效果,在医学方面,经常用来治疗风湿性关节炎,或者是类风湿性关节炎,能够达到很好的调养和治疗的作用,对于患者来说,可以在医生的指导下,使用这样的方剂来进行治疗。
★组成
羌活、甘草、茵陈、防风、苍术、当归身、知母、猪苓、泽泻、升麻、白术、黄芩、葛根、人参、苦参。
★用量
羌活、甘草、茵陈(酒炒)各15g,防风、苍术、当归身、知母(酒洗)、猪苓、泽泻各9g,升麻、白术、黄芩(炒)各3g,葛根、人参、苦参(酒浸)各6g。
★用法
上锉,如麻豆大。
每服30g,水二盏半,先以水拌湿,候少时,煎至一盏,去滓温服。
待少时,美膳压之。
现代用法:水煎服。
★功用
利湿清热,疏风止痛。
★主治
湿热相搏,外受风邪证。
遍身肢节烦痛,或肩背沉重,或脚气肿痛,脚膝生疮,舌苔白腻微黄,脉弦数。
★附方宣痹汤
组成:防己、杏仁、滑石、薏苡各15g,连翘、山栀、半夏(醋炒)、晚蚕砂、赤小豆皮(乃五谷中之赤小豆,
味酸肉赤,凉水浸取皮用)各9g。
用法:水八杯,煮取三杯,分温三服。
痛甚者加片子姜黄6g,海桐皮9g。
功用:清热祛湿,通络止痛。
主治:湿热痹证。
湿聚热蒸,蕴于经络,寒战热炽,骨骱烦疼,面目萎黄,舌色灰滞。
出处:《温病条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