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西南宁武鸣县及骆越文化简介(整理排版)
广西左江花山岩画骆越稻作文化标志阐释

广西左江花山岩画骆越稻作文化标志阐释广西左江花山岩画骆越稻是中国广西壮族自治区的一个文化标志,它是代表了当地土地、历史和人文的独特艺术形式。
以下是对这一文化标志的阐释。
广西左江花山岩画是一种独特的绘画形式,它以自然岩石作为画布,以颜料和工具作为媒介,将图案和形象刻画其中。
这些岩画通常绘制在花山、安巴山等山区的石壁上,其主题主要涉及骆越稻、神鬼图像、人物形象等。
广西左江花山岩画代表了当地土地的丰饶和富饶。
广西是中国重要的农业区域之一,盛产稻米和其他农作物。
而左江花山岩画中经常出现的骆越稻图案,正是对这片土地丰收和富饶的象征。
这些稻谷脱离了现实的束缚,以极其夸张和受欢迎的方式呈现在我们面前,让人们对土地的丰收信心倍增。
广西左江花山岩画反映了当地历史的脉络。
这些岩画在整个广西地区都有分布,它们保存了一些古代文明的痕迹和特征。
岩画中出现的神鬼图像和人物形象往往与当地的神话传说和历史事件相关。
通过研究这些岩画,我们可以了解到这个地区古代人们的信仰体系、生活方式和社会结构,为历史研究提供了重要的线索和参考。
广西左江花山岩画展示了当地人文精神和审美追求。
这些岩画的创作不仅仅是为了满足物质层面上的需求,更是一种对美的追求和展示。
岩画中的图案和形象经过艺术家的精心构思和创作,在灵动的线条和浓烈的色彩中展现出独特的审美感受。
而更为重要的是,岩画共同呈现了当地人们对自然、对生活的态度和情感体验,反映了当地人文精神的独特风貌。
广西左江花山岩画骆越稻作为中国广西的文化标志,具有重要的代表意义。
它代表了当地土地的丰饶和富饶,反映了历史的脉络,展示了当地人文精神的追求和情感体验。
通过对这一文化标志的深入了解和研究,我们可以更好地认识和欣赏广西的历史和文化,加深对这片土地的情感联系。
揭秘古广西十大古国之五——骆越古国

揭秘古广西十大古国之五——骆越古国一. 骆越古国:(一)骆越(方国):是很早以前就居住在我国南方的古老的方国,骆越文化对中华文明与世界文明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二)骆越人:骆越人是夏、商、周乃至汉代生活在岭南(以广西为中心)的古代族群、民族,是现代壮族、侗族、黎族、毛南族、仫佬族、水族等民族的祖先、先民。
“骆越古国”地图二.骆越古国的范围:(一)骆越古国的范围:北起广西红水河流域,西起云贵高原东南部,东至广东省西南部,南至海南岛和越南的红河流域。
根据历史文献记载,骆越人主要聚居在左右江流域和贵州西南部,以及越南红河三角洲一带。
(二)骆越人世居的两广地区是岭南百越民族最早的中心地带。
走进骆越古国三.骆越古国的中心、国都:(一)骆越古国的中心:骆越文化的源头和中心在中国,主体部分也在中国。
(二)骆越古国的国都:骆越文化的中心和最早的国都就在武鸣(今南宁市武鸣区)。
(三)广西大明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局专家研究认为:大明山南麓地区是百越民族骆越(骆越古国)的重要发祥地,是骆越古国最早的都城所在地。
“骆越古国”遗迹四.史书关于“骆越古国”的记载:(一)最早见于《逸周书·王会》:“路音近骆,疑即骆越。
”(二)《吕氏春秋·本味》里,又提到“越骆之菌”,汉代高诱注:“越骆Daex Roeg,国名。
(三)《史记·南越列传》载:“以兵威边,财物赂遗闽越;西瓯骆役属焉,东西万余里。
”——意思是说(赵佗)因此凭借他的军队扬威于边境,用财物贿赂闽越(闽越古国)、西瓯(西瓯古国)和骆越(骆越故国),使他们都归属南越,使他的领地从东到西长达一万余里。
(四)《后汉书·马援列传》载:“援好骑,善别名马,于交趾得骆越铜鼓,乃铸为马式,还上之。
”——李贤注曰:“骆者,越别名”。
(五)《旧唐书·地理志》说:邕州宣化县(今南宁)“驩水在县北,本牂牁河,俗呼郁林江,即骆越水也,亦名温水,古骆越地也。
特掘、骆越文化和骆越古都

“特掘”、广西商周文化和骆越古都覃圣敏明山屹屹耸云间,风雨沧桑亿万年;哺就群灵功自显,神奇异彩耀南天。
自古以来,雄伟神奇的大明山,不知引发了多少诗人的灵感;也不知古今的诗人们吟咏大明山的诗词有多少!她至今仍弥漫着的许多神奇的色彩,也不断地浸润着我的心扉,可惜我不是诗人,感而不灵,写不成诗,因此,这里仅试探笼罩在大明山及环山诸县的神秘的远古文化。
一、大明山的地质地貌特征及山名考略大明山位于广西中部,呈西北——东南走向,长约100公里,宽10-30公里,山体主要由变质岩、砂页岩构成,主峰龙头山海拔1760米,为桂中地区最高峰。
据地质专家研究,远在距今约几十亿年前,即地质史上的寒武纪,大明山地区处在半深海区。
随着地壳的变化,至寒武纪晚期(距今约8亿年前),山体开始隆起,但仍浸在海水中;至奥陶纪末期(距今约4.7亿年前),山体才第一次露出海面,并在志留纪末期至泥盘纪初期(距今约4亿年前)随着广西陆地的普遍上升而不断隆起和扩大;但到泥盘纪中期(距今约3.25亿年前),又因海浸而被海水淹没,石炭纪时仍然如此。
直到三叠纪(距今约2.3亿年前)才又再次升出海面成为陆地,从此结束了海浸的历史,并形成了现在大明山的基本轮廓。
地壳在不停地运动着。
由于地壳的运动是波浪形的,有起有伏,而且每次运动的波幅有大有小,这样,原来在海底沉积形成的地层也随之发生复杂的变化。
我们现在可以从裸露的石山山体见到地层变化的结果:山体都是一层又一层地重叠在一起的;这些岩层线,有的是水平的,有的呈弧形向上拱起,有的则呈弧形向下凹陷。
在地质上,将地层呈弧形向上拱起的现象叫做“背斜”(弧口朝下),向下凹陷则叫“向斜”(弧口朝下)。
不过,弧口是朝上还是朝下,有时单从一座山是看不出的,需要从相隔蛮远的两座山的岩层线才能看出来。
大明山长达100公里,虽然山体在总体上不断上升,但这种上升是在起伏波动中完成的,不可能同时向上拱起或同时向下凹陷,因而形成了既有背斜,也有向斜,甚至有断层、裂隙隔开的复杂地貌。
骆越铜鼓文化的传承内容研究

骆越铜鼓文化的传承内容研究骆越铜鼓文化是中国南方一个独特的文化现象,它起源于公元前三世纪左右的春秋战国时期,经过数千年的传承,形成了独特的铜鼓制作工艺和文化内涵,成为了中国古代文化中的珍贵遗产。
本文将从骆越铜鼓文化的历史渊源、铜鼓制作工艺和文化内涵三个方面展开探究,以深入理解骆越铜鼓文化的传承内容。
一、历史渊源骆越铜鼓最早出土于广西壮族自治区南宁市骆岗镇的黄村岭,骆越地区是古代南越国的中心地带,骆越铜鼓正是在这样一个地区诞生并传承下来的。
根据现有的考古资料和史书记载,骆越铜鼓制作的历史可以追溯到春秋战国时期,那个时期南方诸侯国繁荣发展,独特的文化现象也得以展现。
南越国的发展壮大,使得骆越地区成为了一个重要的文化中心,当地民族文化的繁荣发展也为铜鼓文化的形成提供了有力的保障。
不断的战争和征伐使得铜鼓的制作工艺不断地得到提高,制作出来的铜鼓也越来越具有艺术价值。
二、铜鼓制作工艺骆越铜鼓的制作工艺是铜鼓文化传承中非常重要的一环。
铜鼓的制作原材料是青铜,铸铜是古代制造业的代表,铜鼓制作就是制造工艺中的一项重要技术。
铜鼓的制作过程主要包括原材料的选定、铸造、打磨、刻写、完善等一系列步骤。
其中,原材料的选定是十分关键的一环,铜鼓的声音主要取决于材料的质量。
铸造是铜鼓制作的核心环节,也是制作的关键之一,在铸造过程中需要考虑到铜鼓的大小、形状、重量等因素,以确保制成的铜鼓能达到要求。
打磨和刻写则是铜鼓制作的艺术环节,通过细致的打磨和刻写,能够表现出铜鼓刚烈、壮美的风格。
三、文化内涵骆越铜鼓的制作工艺虽然是保持了古代铸铜技术的传统,但铜鼓本身所具有的文化内涵确是历史和民族文化的印记。
铜鼓作为南越文化的重要代表之一,在其内涵中深刻表现了南越人民的历史观、宗教信仰、祭祀仪式、生活常态等不同方面的文化特性。
铜鼓被南越人民作为宗教祭器使用,具有神圣的质地,民间传说和神话故事中铜鼓也有着较高的地位。
当地人民还会在特定的节日和场合中唱歌跳舞并击鼓,以纪念铜鼓文化的传承和发展。
骆越文化

太阳从顶上升起的 稻神雕塑像 太阳鸟神山 旧石器时代的石 雕鸟挂件
武鸣 发现 的古 骆越 双鸟 玉佩
新石 器时 代的 鸟形 玉佩
3、铜鼓文化
• • 骆越铜鼓的纹饰有几个特征:一是鼓面中 央铸有太阳纹,二是鼓面或鼓腰铸有翔鹭 纹,三是鼓腰多饰羽人纹和渡船纹。可以 说,骆越古国的“国徽”就是太阳纹、鹭 鸟纹和渡船纹组成的。这几种纹饰反映了 骆越人对太阳、鹭鸟和渡船的崇拜。
4、花山文化
• 花山岩画位于广西自治区的宁明、龙州、崇左和 扶绥等县境内。是骆越人创造的世界闻名的艺术 画廊 • 岩画刻画在上述诸县境内的左江、明江两岸的花 山、珠山、高山、龙峡等地临江的石灰岩峭壁上, 共保留有六十幅古代壮族人民的艺术杰作,绘有 人像1770余个。因为宁明县的花山壁画发现得最 早,图像最多,画幅最大,故统称为“花山岩 画”。
•
花山又名“巴莱山”,位于距宁明县城五十里的明江 东岸。岩画绘制在临江的悬崖绝壁上,最大的画面宽约44 米,长170米。图像呈赭色,色彩夺目,线条粗犷有力, 形象古朴,共计有大小人物1300余个,最大的人像高达3 米,最小仅30厘米。壁画规模巨大,在国内十分罕见。 • 部分人物的画像两手上举,两脚叉开,粗壮高大,好 像是武士的形象。有的头扎峰头,或插雉鸡翎,腰挂环首 刀,下跨骏马,像是酋长或将领。有的人物侧身屈膝,双 手一侧上举,作捧物、舞蹈或跳跃状,应属下层人物和女 性。在人物画像中间还间有铜鼓、狗和马等形象。
在陆斡镇正北面的大明山脚下有一个名叫小陆的小圩镇壮语名也叫luegver不过因为圩场比陆斡小因为被称为黄基尾雷渌垦七个自然屯组成的大村子名字叫板陆而在板陆村发源的达娅江下流至武鸣城东镇从广村的河段也有一个大村子叫板陆
L/O/G/O
骆 越 文 化
骆越文化(148):南宁市武鸣区八景

骆越⽂化(148):南宁市武鸣区⼋景⼀、⼤明⼭⼤明⼭⼭体长68公⾥,宽23公⾥,横跨武鸣、上林、马⼭、宾阳四县,距南宁市区76公⾥;北回归线横贯中⼼,平均海拔1200⽶,主峰龙头⼭海拔1760⽶,为桂中南第⼀⾼峰。
⼤明⼭以“⾬后晴翠,层峦叠嶂,满⽬⽣机”⽽得名,被誉为“岭南奇⼭,⼈间仙境”。
由于地形复杂,⽓候独特,相对温差⼤,动植物资源丰富等,塑造了其风光⽆限、多姿多彩的⾃然景观。
“春之花,夏之瀑,秋之云,冬之雪”是⼤明⼭四季景观的缩影。
⼤明⼭为国家级⾃然保护区,以多样性⼭地森林⽣态系统及珍稀濒危特有动植物资源为主要保护对象。
保护区总⾯积约1.7万公顷,森林覆盖率98.9%,被喻为“北回归线上的绿⾊明珠”;⼭上年平均⽓温为15,夏⽆酷暑,5—9⽉平均⽓温为20左右。
据最新测定,⼤明⼭的空⽓负离⼦含量均达到或超过1000个/厘⽶3,平均含量7万个/厘⽶3,最⾼达19万个/厘⽶3,是名副其实的“天然氧吧”。
得天独厚的⽣态环境,使⼤明⼭成为⼈们回归⾃然、修⾝养性之胜地。
⽂献记载五代⼗国(907~960)时期曾有僧道隐伏于此-,并因道⾏⾼深⽽得当朝皇帝赐紫⾐。
⾃古以来,当地⼴泛流传着凡⼈进⼭-,最终得道成仙或长命百岁的故事,为这座⼤⼭披上了⼀层传奇的⾊彩。
⼤明⼭周边居民⼤多健康长寿,据初步统计,在环⼭三县(武鸣、马⼭、上林)164.4万⼈⼝中,90岁以上的有3188⼈,100岁以上的有172⼈,平均每10万⼈拥有百岁寿星10.46⼈,超过联合国规定的7.5⼈的“长寿之乡”标准。
近年来,⼤明⼭先后荣获“南宁市最具休闲养⽣特⾊景区”、“国际⽣态旅游⽰范基地”、“中华特⾊养⽣名⼭”等称号,2009年被评为“国家4A级旅游景区”。
环⼤明⼭地区是壮族⽂化的重要发祥地。
⼤明⼭南麓的武鸣县马头镇,是著名的商周墓葬群元龙坡遗址、战国墓葬群安等秧遗址所在地。
据考证,壮族先民所建⽴的骆越古国,其最早的都城就坐落于⼤明⼭南麓;⼴泛流传于珠江流域的龙母⽂化,其发祥地也在⼤明⼭地区。
大明山骆越文化遗址简表

大明山骆越文化遗址简表序号名称地点简介历史考证1 明山庙全曾村陆上屯龙头峰建于明末清初,毁于民国27年,庙边有戏台,据《广西通志》记载,八月十五为祭祀日。
专家考证,该庙以供奉召王为主,后来也用作求雨。
最热闹时唱戏达十五天之久。
明山庙因为也有供奉召王,又称之为“召王庙”。
史料记载大明山“高数百丈,延袤三百余里,上有风穴,下有神祠,古木连云障日”。
这里所说的风穴显然指的是大明山上出现的奇异怪声,而神祠就是明山庙,专家认为,明山庙应当是古马头方国的祭祀庙。
明山庙为召王立位,与全苏出土商代提梁卣联系起来,对大明山是否为骆越古国的中心提供研究依据。
2 古代歌圩六户村敬三村交界建于光绪六年,毁于文革68年,歌圩有戏台,雄伟的庙宇,每年的农历“三月三”为喜庆节日,唱戏后青年男女进树林对山歌,最热闹时也达十五天之记录。
歌圩遗存石柱上面雕刻着“英雄几见称夫子”,“豪杰好斯乃圣人”的对联,说明歌圩集宗教、娱乐、集市为一体。
另外,史载小陆村廖江(达夏)也是出了名的“三月三”歌圩,清朝时因为反对唱花歌之故被禁。
3 元龙坡古墓群马头街东南方向1985年10月至1986年3月,广西文物工作队在马头街元龙坡和安等秧又发现了规模巨大的先秦时期的古墓群,出土了广西罕见的青铜器、陶器、铁器、玉器、石器和石范等,共计1200多件。
其中全苏村出土的青铜器铜卣和铜戈等均为我国商代晚期的青铜器物,均属于我国中原文化的产物,是打抱不皇室贵族的用品。
证明广西大明山地区的骆越民族在商朝时期(3300年以前)就与北方民族有着直接的交往联系。
专家称,有古墓群的地方一定有古国贵族的存在。
4 古代布料加工市场马头旧圩民国八年前,这里曾经是上林至武鸣的古道上的一个热闹集市,其规模的布料加工市场是远近闻名。
目前仍有染料井和加工布料的石器。
《马头迁圩记》记载,“洎清末,吾族滋大,商务骤增,古鲁之原为地湫隘”,民国八年人们才把圩场迁移到今天的马头圩。
民族生产工艺是非物质文化,有开发前景。
瓯骆遗粹(志)

瓯骆遗粹——广西百越文化文物陈列大家好!欢迎参观“瓯骆遗粹——广西百越文化文物陈列”。
春秋战国至秦汉时期,在岭南地区居住着许多越人,由于支系繁多,因此被称为“百越”,西瓯和骆越是“百越”中的两大重要部族,瓯骆是对他们的简称。
汉代之后,瓯、骆的名称逐渐在文献史籍中消失,取而代之的是“乌浒”、“俚”、“僚”等不同的族称。
经过漫长的历史变迁,逐步形成了今天广西境内的12个世居民族。
“瓯骆”文化是广西历史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我们的展览将通过两百多件瓯骆先民遗留下来的珍贵文物为您解读瓯骆文化的神秘与辉煌。
第一部分,远古神奇。
主要介绍的是瓯骆人在旧石器时代和新石器时代创造的历史文化。
广西早就80万年前就已经有人类活动了,我们是从何得知的呢?证实这一点的就是这些看似毫不起眼的石头。
这是百色手斧,手斧,又称为两面器,是一种两面打制的重型工具,主要用于屠宰大型动物和挖掘植物根茎等。
经国内外的专家研究测定,百色手斧距今已有80万年的历史!打制石器除了手斧外,还有砍砸器、刮削器等。
这是百色那赖遗址模型。
到了一万多年前,古人类的足迹遍布广西各地。
广西目前发现的新石器时代遗迹有350多处,农业、陶器和磨制石器是新石器时代的一个特征。
(农业)瓯骆地区土地肥沃、水网密布、气候温暖湿润,尤其适于农业的发展。
在广西的不少新石器时代的遗址中都发现了稻作文化的遗迹遗物。
比如,在资源县晓锦遗址发现的碳化稻,充分证明了距今5000年前,瓯骆先民已逐渐掌握将野生稻驯化为栽培稻的事实。
经检验,晓锦遗址出土的稻米为粳米品种,是目前广西发现的年代最早的粳米标本,对研究稻作农业的起源和稻作文化的传播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陶器)随着定居生活对容器的迫切需要,人类发明了陶器。
广西先民是最早发明陶器的古人类之一,在桂林甑皮岩遗址,就发现了距今1万2千多年的陶片。
新石器时代制作陶器的方法有两种:早期和中期大多采用手制,晚期多采用轮制。
绳纹是当时陶器的主要装饰。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稻作文化
山文化
➢古骆越人最先驯化了野生稻, 把野生稻变成了我们平常的栽 培稻,并且把栽培稻这个品种 推往全中国和全世界,现在养 活了世界2/3的人口,这是它最 重大的发明创造。
➢最 早 最 大 的 船 , 如 双 体 船 、 铜船是古骆越人发明的。还有 专家考证出,古代所谓的丝绸 之路是古骆越人最早开辟的航 道。
➢在 大 明 山 下 发 现 了 中 国 最 古 老的两枚浅刺针灸针 ➢证 明 针 灸 文 化 是 在 骆 越 国 起 源的,发明权也归到了古骆越 人 ➢骆 越 人 推 崇 三 元 论 , 即 天 地 人,故医学用药上,必须有公 药、母药和帮药 ➢逐 步 发 展 成 为 壮 医 的 “ 天 地 人三气同步学说”
广西南宁市武鸣县
【武鸣概况】 ➢武鸣县是广西首府南宁市辖县,距南宁市区32公里。全县人口69.15万,其中壮族占86%。 ➢武鸣县历史悠久、贤人辈出,史称“首善之县”,是广西壮族最集中的地区之一,中国壮语以武鸣壮话为标 准音。重要节日有三月三歌圩节、四月四祈丰节、七月十三鬼节。 ➢武鸣被认为是骆越古国的中心所在地之一,已举办中国壮乡·武鸣“三月三”歌圩暨骆越文化旅游节3届。
武鸣八景
*1
广西南宁市武鸣县-骆越文化
【概况】 骆越是壮族人民的祖先,壮族是古骆越人的 后裔。骆越文化的源头和中心在中国,主体 部分也在中国,这个中心和最早的国都就在 武鸣,位于武鸣的罗波祖庙也成为骆越后裔 各民族祭祖朝圣的中心。骆越文化对中华文 明、东南亚文明乃至世界文明产生了重大而 深远的影响。
➢花 山 文 化 是 骆 越 人 创 造 的 世 界闻名的艺术画廊,其中规模 最大的为崇左宁明县的花山崖 画 ➢据 考 察 , 目 前 已 发 现 的 有 84 个点183 处 ➢目 前 , 崇 左 宁 明 县 已 为 花 山 岩壁画申报了世界文化遗产
*
武鸣歌圩文化
中国壮乡·武鸣“三月三”歌圩节
武鸣八景
➢2008年,武鸣“三月三”歌圩入 选了第二批自治区级非物质文化遗 产名录 ➢2010年,武鸣县被文化部确定为 “中国壮乡文化研究保护基地” ➢2014年1月14日,武鸣县获得由 中国文艺家协会颁发的“中国歌圩 文化之乡”称号
➢自1985年举办,2013年,共有3000 多人的表演阵容,吸引20多万观众 ➢2014年歌圩节活动内容:
•《壮乡欢歌》文艺演出 •千人竹竿舞、千人武术、千人广场舞展演 •“灵水歌圩” 广西第六届歌王大赛 •民族体育竞技大赛(抛绣球比赛、抢花炮比 赛、六人板鞋接力比赛) •骆越始祖王祭祀大典…
➢灵水 ➢双桥伊岭岩:3A ➢城西明秀园(陆荣廷旧居陈列室) ➢濑琶文江塔 ➢境北大明山 ➢城东起凤山 ➢北门黄道山 ➢罗波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