利用民族文化资源开发校本课程课题研究报告
基于乡土文化的农村校本课程开发.doc

《基于乡土文化的农村校本课程开发》开题报告一、课题的提出农村教育普遍存在着教学设施陈旧落后、师资力量匮乏、学生数量锐减的现状,农村教育的希望在哪里?城乡一体化战略给农村学校教育提供了机遇和挑战,农村学校只要充分利用农村教育资源,开发凸显农村教育特色的校本课程,农村教育就会迎来勃勃生机的春天。
之所以选择“基于乡土文化的农村校本课程开发”课题,是依据我校实际现状而提出的。
和龙市八家子上南小学是一所有50余年历史的朝汉民族联校,原为林业子弟小学,2008年归地方管理。
独特学校历史文化,为开发乡土文化校本课程提供了雄厚的基础。
朝鲜族文化、林区特色、阳光体育、“弯弯腰”的养成教育等属于自己办学特色的办学路子,对开发乡土文化校本课程具有可行性。
一个孩子就是一个家庭全部的希望,只有根植于浓厚乡土气息的校本课程才有生机活力,营造“家庭氛围”,把童年还给孩子、营造乡村特色的生态教育环境,就能办出真正属于农村孩子的教育。
二指导思想与原则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深入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全面落实《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坚持“为教师的发展铺路、为学生的成功奠基”的办学理念,结合学校独特的历史文化,创造有利条件,在实践中大胆探索,创新教育思想、教育模式和教育方法,营造学校特有的乡土文化课程,将学校办成“教师幸福工作的家园,学生快乐生长的乐园”。
基本原则:1、以人为本的原则。
突出课程改革的基本理念,以学生素养的发展和教师教学水平的提高为宗旨,使乡土校本课程成为学生生长、教师发展的乐土。
2、发展性原则。
在新课程理念的指导下,充分挖掘乡土文化的资源,不断发展创新乡土文化校本课程。
3、开放性原则。
根据学生不同的学情、不同的要求,由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乡土课程,把学生是否进步和是否发展作为评价指标。
三、研究目标和内容(一)研究目标通过对“基于乡土文化的农村校本课程开发”研究,探寻乡土文化课程的开发、使用、完善、拓展的有效途径,寻求农村教育发展的教育对策,为学校师生营造具有浓厚乡土气息的学习乐园。
革命老区农村学校红色校园文化建设的研究开题报告

四川省教育科研资助金项目《革命老区农村学校红色校园文化建设的研究》开题报告黄洋将军希望学校课题组旺苍县地处四川盆地北缘,米仓山南麓,是红军时期川陕革命根据地后期首府,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徐向前、李先念等曾在这里战斗生活了整整两年。
红四方面军在这里召开了重要的木门军事会议,组建了红军妇女独立师、水兵连、少共国际先锋师。
红四方面军兵器修造厂、子弹厂、制药厂、造币厂、被服厂、红四方面军的医院、团校和红三十一军政治部都曾进驻黄洋。
黄洋有大批儿女参加了红军,许许多多黄洋人流血流汗甚至牺牲生命支持革命。
“中国红军城”由此而来。
“黄洋将军希望学校”位于红军城东9公里,始建于20世纪初,已百年风华。
2008年汶川大地震,校舍损毁严重,学校无法正常上课。
值此困难时期,曾就读于我校的黄洋籍将军赵金光组织中国将军书画研究院235位将军题词赠画,由紫气中华文化传播有限公司董事长吴紫良先生捐资援建了学校。
为铭记将军们的恩情,中共旺苍县委、旺苍县人民政府建造将军亭一座,成都军区政委刘书田上将题写“将军亭”牌匾,原中央军委副主席、国防部长迟浩田上将亲笔题写“黄洋将军希望学校”校名,使我校成为全国第六所、四川省第一所将军希望学校。
为传承红色文化,弘扬将军们的革命精神,培养学生立志报国,勤学向上的情操,充分发挥文化育人的功能,特提出本课题的研究。
一、课题提出1、校园文化是优秀文化的缩影,其本质是育人校园文化是彰显学校个性和办学特色最鲜明的名片,是学校的灵魂和精神支柱,是学校办学水平和核心竞争力的集中体现,是构成学校育人环境的重要组成部分。
校园文化不仅能陶冶学生的情操,规范学生的行为,还能培养学生的集体意识和协作精神,培养学生健康的个性,并促进学生的心理健康。
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不仅能够展示学生才华、发展学生个性,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还适应了学生精神需要的多样化、个性化的特点,避免了对学生人格塑造单一化的倾向。
使那些个性特长较突出的学生能找到适合自己的内容和形式,并在活动中看到自己的价值,从而激发他们的自主性、自尊心和自豪感,树立一个真实、完整、积极的自我意识,形成积极向上的生活学习态度。
非遗文化与学科融合校本化实践研究——以庆阳非遗文化进中职美术教学课堂为例

教学篇誗教学研究非遗文化与学科融合校本化实践研究———以庆阳非遗文化进中职美术教学课堂为例文|孙红霞随着我国教育教学改革的逐步深化,人们对中职美术学科教学工作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传统文化作为我国千百年来璀璨文明的结晶,不仅是提升中职学生人文素养的有效途径,也是推进中职学校校本文化建设的重要方法,尤其是在当前我国大力推进文化建设的大环境中,将传统文化与中职美术学科教育进行融合,更是时代对中职学校教育工作所提出的特殊要求。
基于此,本文以庆阳市非遗传统文化为切入点,首先概括了相关概念,其次对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美术学科进行融合的重要性进行了分析,之后阐述非遗美术资源在中职美术教育中的应用价值,最后从四个方面对非遗传统文化应用于中职美术校本化实践的方法进行了讨论,仅供参考。
一、相关概念(一)地方传统艺术地方传统艺术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分支,不仅是地方人民智慧的结晶,也是地方文化的真实写照。
其不仅紧密联系着当地人们的生活,还是一种具有鲜明乡土文化体征的一种“乡土艺术”。
(二)非遗传统文化非遗传统文化简单地说就是非物质文化遗产所展现出来的文化特征,非物质文化遗产则是各族人民世代相传,并将其视为文化遗产组成部分的传统文化表现形式,是传统文化不可分割的重要组成部分。
(三)学科融合学科融合指的是在承认学科差异性的基础上,打破学科边界,促进学科之间相互渗透、交叉融合发展的实践活动,其既是学科发展的趋势,也是产生创新性成果的重要途径。
(四)校本化校本化指的是学校通过自己的发展状况、创校理念、地区特色等方面所研究制定自己的教材,结合学校特色、党的重要指示、教育方针指导建立的相关体系。
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中职美术教育相融合的重要性(一)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根本需要随着全球一体化的逐渐深入,其虽然给我国的经济发展带来了全新的活力,但是其也对我国传统文化造成了一定的冲击,越来越多外来文化的涌入,也对我国传统文化的发展带来了影响。
以“竹文化”为核心的校本课程研究

以“竹文化”为核心的校本课程研究*课题负责人:吴培华执笔人:钟华伟*一、课题研究背景在中国文化艺术中,竹子对人类文明的影响非同一般,有着深远的寓义!古人云:“宁可食无肉,不可居无竹”,道出了中国文化与其它文化的迥然不同。
唐宋以来,竹子与梅花、松树并称为“岁寒三友”,明代则把“梅、兰、竹、菊”比作“四君子”。
竹子虚心自持,高风亮节,乃君子写照,其品性、风韵都成为文人雅士歌颂和追求的对象。
庙下小学地处龙游县南部庙下乡,境内气候温暖湿润,峰峦叠嶂,连绵35万亩竹海蔚为壮观,有“浙西大竹海”之美称。
1999年被浙江省林业厅命名为“浙江省毛竹之乡”。
2001年被衢州市政府命名为“衢州市毛竹之乡”。
赏心悦目的自然生态景观、丰富的竹林资源以及由此而生发的竹文化,与我们的生存和发展息息相关,是值得我们开发和利用的一笔宝贵财富。
二、课题界说本课题以“竹”为主体,开展“竹文化”为核心的校本课程研究,它不停留在学习与实践层面,也不仅仅是寓教于乐的浅层次体现,而是最终要形成以竹子神韵为核心的校园文化特色,并开发校本课程并。
通过竹文化与学科整合提高学生的探究与创新能力。
使每一位进入校园的学生,都能在潜移默化中得到熏陶和提高。
三、课题研究的目标1、依托竹海资源,通过“竹文化”的探究与实践开发出一套适合庙下小学特色的校本课程。
2、通过竹文化与学科整合提高学生的探究与创新能力。
3、培养对竹子的浓厚兴趣,感悟竹的品性,提高自身的人文修养和现代意识。
4、通过本课题的研究逐步形成以“竹子神韵”为核心的校园特色文化。
四、研究过程(一)以“竹文化”为核心的校本课程开发1、营造氛围,搜集素材。
学生从小生活的庙下山区群山绵延,风光旖旎,竹海茫茫,全国汽车拉力赛赛道穿越浙西大竹海森林公园。
浩瀚竹海当中点缀着古村民居、参天古树、山涧清流,山水田园风光绚丽多姿,灿烂夺目,堪称“花果洞天、世外桃源”。
这种天然的氛围使得校本课程素材比比皆是。
我们要做的只是如何营造氛围发动学生去搜寻、探访、积累、加其他课题组成员:方忠伟唐美卿童丽贞工、提炼。
少数民族地区校本课程资源开发初探——以广西三江侗族自治县为例

参考文献 :
展《 我设计 的风雨桥》 等课 。教 师列举 当地水 文环境 、 旅游发展
规划等 因素 , 带领学 生实地考察 , 学生通过课 堂讨论得 出新风 雨 桥 的设 计规划 , 而各 自绘 制出能够 凸显民族特 色且 经济 实用 进
的风雨桥。 3 从热点问题 出发 , . 开展话题探讨式美术课程开发
的付 出和子女 的关爱; 家 乡的梯 田》 在《 一课 中, 师引导学生观 教 察家 乡的梯 田, 培养学生热爱 劳动的思想。通过美术教学 , 教师 教育 学生善待老人 、 尊敬父母 、 明辨是 非, 热爱家庭 、 乡及 民族 家 的优秀文化。 在现有条件 下利用 民族 资源 , 民族 文化引入到课 堂, 将 建立 独具 特色 的校本 课程 模 式, 是培养 乡村 学生 审美 素养 , 承 民 传 族 、 间文化 的一项艰 巨任务 。立足 于地 方性、 民 民族 性 的美术校 本课 程 的开发 , 能对西南少 数 民族地 区美术教 育的发展 和振兴
教 师可 以带领 学生到户外清理垃圾 , 收集竹、 木等 的边 角余
料 等废 弃物 , 再将其 制作成工 艺 品。如在《 装饰 我们 的鼓楼 》 一 课 中, 教师可 以指导 学生利用废 弃的布 料、 塑料袋 等物品进 行艺 术创作 , 会环保 与再 利用 、 体 再创造 的重要性 。在《 自己的家 为 乡做 规划》 一课 中, 师带领 学生走进 古村历 史文化 , 教 了解 古村
要, 是开发、 探究地方美术教 学资源 , 弥补 学校 美术教材的不足 , 多渠道地 提高偏远地方少数 民族学生 审美认识能力和创造力的必要方法。 关键词 : 校本课程 少数民族地 区 资源开发
二、 程要兼 顾 学生认 知水 平的差 异 课
弘扬经典传统文化,构建人文校园策略研究——课 题 方 案

弘扬经典传统文化,构建人文校园策略研究——课题方案1.课题提出的背景需求1.1推进经典传统文化教育是国家和社会的需要中华民族优秀的传统文化对中国和世界乃至人类的生存发展起着重要作用,受到越来越广泛而深入的重视。
温家宝总理美国哈佛大学发表演讲,他说:““中华文明以其顽强的凝聚力和隽永的魅力,历经沧桑而完整地延续下来,拥有 5000 年的文明史,这是我们中国人的骄傲。
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博大精深、源远流长。
对家庭、国家和社会起到了巨大的维系与调节作用。
”胡锦涛总书记在“十七大报告”中讲到:“中华文化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团结奋进的不竭动力。
要全面认识祖国传统文化,取其精华,去其糟粕,使之与当代社会相适应、与现代文明相协调,保持民族性,体现时代性。
加强中华优秀文化传统教育,运用现代科技手段开发利用民族文化丰厚资源。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若干意见》指出“面对世界范围各种思想文化的相互激荡,必须把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作为文化建设极为重要的任务,纳入国民教育全过程,纳入精神文明建设全过程,使全体人民始终保持昂扬向上的精神状态。
”2006年,全国两会众多代表和委员纷纷指出:国学进入课堂势在必行,抛弃传统文化是逆潮流的,应该在全社会大力弘扬“仁、义、礼、智、信”等传统美德。
1.2推进经典传统文化教育是新时代人才培养的需要以中华经典传统文化的学习来实现幼儿养性、蒙童养正、少年养志、成人养德,旨在全民族人文素质的提高和民族精神的弘扬。
经典是人类思想文化和智慧地结晶,也是一个民族泱泱文化的源头。
他历尽岁月的淘洗,具有穿越时空的魅力,他传递着跨越时代的思想,也传递着人类共同的真、善、美的精神。
儿童学习经典传统文化,是对民族文化的认同和继承,同时通过诵读咀嚼我们传统文化乃至世界文化的精神,探寻语言的源头,可得到多方面的滋润和营养。
任何一个民族的全面复兴都必须有精神文明和道德文明的提高,都必须借助于本民族的优秀文化。
开发乡土文化资源 深化素质教育的研究课题结题报告

《开发乡土文化资源深化素质教育的研究》课题结题报告一、课题研究的目的及意义。
1、课题提出的背景陆郎中心小学虽然是一所街道中心小学,过去,学校的办学硬件条件比较简陋,但多年来,陆小以艰难的办学条件创造了较为优质的教育,素质教育喜结硕果,办学效益彰显。
近年来,陆小乘着我区创建“教育名区”的大好春风,经过各类创建的历练,办学条件显著改善,教育功能逐步提升。
面对这难得的契机,我们越来越深刻地认识到,立于本乡本土“特色”打造的校本课程,将极大地推动学校今后的可持续发展。
新课程体系在课程功能、结构、内容、实施、评价和管理等方面都较原有的课程有了重大创新和突破。
这场改革给教师带来了严峻的挑战和不可多得的机遇,每一位教师都应找准自己的位置,掂量自己的分量,用自己的实际行动做出教改的积极回应。
我们曾对教育发展的态势、教育面临的改革、农村学校的小学生到底需要什么样的教育、怎样打造陆小教育的特色“面孔”等一系列教育问题做过深入的分析与理性的思考。
于是,我们想到了乡土文化。
徐特立先生认为:“最原始的、最基本的、最唯物的教材,就是乡土教材”。
我国各地民风迥异,不同的地域形成了不同的乡土文化。
这些乡土文化,经过千百年的积淀,有着丰富的内涵。
正是基于家乡陆郎这块土地独有的乡土文化资源,《开发乡土文化资源深化素质教育的研究》便应运而生了。
因此,学校将通过各种活动挖掘家乡乡土文化资源,将家乡独特的乡土文化资源与小学学科的教育教学有机结合,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形成学校自己的办学特色。
2、课题研究的价值(1)、通过课题研究,适应课程改革的需要,转变教育观念,改革人才培养模式,拓展课程资源,结合学科教学,合理地开发利用,促进学生的身心健康和文化发展。
通过《开发乡土文化资源深化素质教育的研究》这一课题,丰富素质教育的理论与内涵,为学校教育改革推波助澜,打造学校办学特色和育人理念。
(2)、通过课题研究,提高师生的资源意识、责任意识、创造意识,提高师生的道德水准,陶冶情操、丰富情感,探索出可供开发利用的乡土文化资源,并在乡土文化资源的挖掘与利用上创新。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校本课程建设探索与实践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校本课程建设探索与实践
广西南宁市第三中学(530001) 贝伟浩
韦屏山
潘俊全
陈延燕
[摘 要]近年来,南宁三中创新性实施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课程,建构了“五融入”校本课程模式和“经典品读、名师引
导、实践养成、内生升华”育人模式,形成了“品读—引导—实践—内生”文化育人理论架构。
评价环节增加思政评价指标。
4. 挖掘中国元素,丰富特色课程,融入校园文化
观研究社、国学社等 48 个社团,利用中华传统佳节和
国家重大节庆日开展活动,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及
注重发挥学科课堂和班会课的主阵地作用,以思想政
展“读经典·颂师德·铸师魂”
“ 读经典诵美德”经典
治理论课为阵地,充分发挥政治课的多维价值功能,
品读等教师比赛活动,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
实现引大道、启大智。先在语文组、历史组开展“课程
值观。为全面提升教师的课题研究指导能力、项目
思政”探索实践,总结“知识传授与价值引领相结合”
Copyright©博看网 . All Rights Reserved.
63
中学教学参考
2021·
2021
·5
综合·新论视窗
程。通过“宽度”上的拓展和“深度”上的雕琢,学校进
适切、实施有序、评价恰当的实践课程,提高了课程的
一步厚植学生成长的精神底色,邀请了众多名家名师
本土契合度和操作性。学校构建了中华优秀传统文
进校园或传授经典,或讲述红色文化和中国崛起的故
化课程矩阵,纵向维度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民族文
事。学校通过名家名师对经典内涵的解读,助力学生
化、红色文化”,横向维度按“高一、高二、高三”进阶。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课题类别:湖南省教育科学“十一五”规划一般资助课题 课题批准号:XJK06CJJ051 学科分类:基础教育 课题主持人:向圣明:中学高级教师,湖南省永顺县民族中学校长 主要研究人员:向圣明、彭明南、王承赋、张清忠、田桂芳、田金华、田正湖、米承志、王承新、谢生玉、石 群、罗肖宇、朱大成、李泽民、罗大林
“利用民族文化资源开发校本课程的研究”课 题 研 究 报 告 摘要:2006年~2009年,我校开展了利用土家族民族文化资源开发校本课程的研究,研究结果表明:编写土家族校本教材——《神秘的土家——我的民族》并进入课堂,是传承土家族民族文化的出路之一;开展形式多样的教学活动,学生对土家族民族文化校本课程的学习能够产生强烈的兴趣;学习土家族民族文化知识能够提高学生学习普通课程自信心,探讨了利用土家族民族文化资源作为校本课程的育人功能;通过利用土家 族民族文化资源开发校本课程的研究,教师的科研能力显著提高。还分析了利用民族文化资源开发校本课程研究过程中所遇到的问题和今后进一步研究的设想。 关键词:土家族、民族文化资源、校本课程
一、引言 唐五代后梁开平年间,江西酋豪彭城归楚,为溪州刺史。后来,彭氏当了土家族首领吴著冲(土家语称“禾撮冲”)的助理,待彭氏逐步摸清吴氏的军情和地形的时候,就联合外人“喧宾夺主”打死吴著冲。彭城死后,彭士愁于后梁开平四年(公元910年)继任溪州刺史。后晋天福四年(公元939年),彭士愁为反抗楚王马希范的苛捐杂税而发动战争,最终以彭氏战败告终。楚王为了防治彭氏卷土重来,马氏与彭氏在著名的溪州会溪坪(今古丈县境内)结盟,立铜柱为界:只要彭氏同意归顺马氏,为楚从属,就给予彭氏一定的自治权,从此彭氏不向楚王交纳赋税,不提供兵源。从后晋天福四年到清朝的雍正五年(公元1727年)这段时间,湘西土家族属于彭氏土司世袭统治时期,形成了丰富独特的土家族民族文化。雍正五年至雍正十三年清王朝推行了“改土归流”政策,废除了统治湘西土家族800多年的的彭氏土司制度,由中央统一管理。改土归流之后,土家族与汉族的民族融合得到加强,封建地主经济应运而生,使土家族逐渐被汉化,土家族地区的经济也随着新的生产关系的形成而发展起来[1],但土司统治时期丰富的土家族文化也随着民族的融合而逐渐弱化。到目前为止,土家族民族文化已经断层[2]或趋于堙没。 为此,国家和湖南省有关部门对一些著名的土家族文化譬如打镏子、摆手舞、茅古斯舞、梯玛神歌、挖土锣鼓歌、过赶年、哭嫁歌、咚咚喹、八宝铜铃舞等列入国家级或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进保护名录,还做了很多卓有成效的工作:湖南省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人民政府在永顺县芙蓉镇举办了“中国湘西芙蓉镇茅古斯文化节”;永顺县先后举办了两届社巴节。采取了政府搭台,民间艺人唱戏的保护土家族民族文化的成功路子,积累了一些宝贵经验,发现了一些土家族老艺人,收集了一些难得的土家族民族文化资料。我们欣慰的看到,土家族茅古斯舞作为湖南省唯一的节目在2008年北京奥运会开幕式前的文艺演出中表演,使全球观众了解博大精深的土家族文化。但是,政府所作的这些突击性发掘和保护土家族民族文化的工作仅能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要想将这项工作以点带面的推开,实践证明,有效的途径之一是利用土家族民族文化开发校本课程进入处于基础教育阶段学生的课堂,将民族文化保护的种子播入土家族后代的心中,将土家族民族文化一代一代的传承下去,是非常值得研究的课题。 校本课程是以学校为基础的,以学生发展为目的,针对当地和本校教师的实际情况、学生的需要和兴趣而开发的供学生选择的多样化的课程[3]。校本课程与地方课程、国家课程构成了我国基础教育课程的有机体系[4]。当前,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一个重要目标是进行课程管理制度的改革,实行国家、地方、学校三级管理,赋予了学校在培养学生创造精神和实践能力上较大的责任和自主权。就全国而言,利用民族文化开发校本课程研究方面已有部分学者进行了有益的探索:如张广才报道了将达斡尔民族文化进入校本课程的实践[5];万德权将四川民族地区体育引入校本课程开发进行了一些理论思考[2];吴鹃和吴小鸥探讨了湖南郴州市北湖区月峰瑶族乡民族贫困地区校本课程开发面临的问题及对策[3]等等。从这些文献资料来看,主要报道了如何将民族文化引入校本课程的过程,但对在学生身上取得的学习效果和民族文化的育人功能却没有提及。将“土家族,民族文化,校本课程”作为检索词,在“中国知网”跨库检索得知,利用土家族民族文化开发校本课程的有关研究到目前为止尚无学者进行这方面的报道。 因此,从2006年开始,我校申报了“利用土家族民族文化资源开发校本课程研究”的课题,并在省、州有关部门的帮助和关怀下顺利开题,旨在探索土家族民族文化的育人功能和土家族民族文化保护、传承的出路。 利用土家族民族文化开发校本课程研究具有非常深远的意义:第一、我校地处以土家族为主要民族成分的少数民族地区,该民族有着丰富的民族文化资源、底蕴厚重。如果我们能很好的开发,并运用到学校教育中,对开足、开齐、开好基础教育课程,体现国家课程设计的理念,全面贯彻教育方针,全面推进和落实素质教育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第二、当前农村学生厌学、辍学的一个重要原因是基础教育课程远离学生的生活实际,无法满足学生个性发展的心理要求。而要从实际出发,走自己的路,创造利用本民族文化教育资源开发课程实地实施课改,形成自己民族特色、适应本地学生的教学课程,我们利用民族文化资源开发校本课程,恰恰顺应了这个要求。第三、本课程研究立足于民族历史的特殊性,其内容和形式被具体化,培养学生民族文化认同感,并延伸为对家乡的依恋、对祖国的热爱。对同文化圈的学校校本课程开发具有直接地借鉴意义。对其它少数民族地区开发其民族特色的校本课程也有借鉴作用,具有明显的推广价值。 利用民族文化资源开发校本课程研究的“民族文化资源”是指湖南省永顺县的土家族文化资源。其中包括土家族文学、民俗、历史人物、音乐舞蹈、绘画雕刻等有形文化因素,还包括几千年积淀下来的民族精神、英雄情结等无形精神因素。 二、研究内容和研究目标 1、研究内容:涵盖了校本课程开发利用、实施管理及当地民族文化的方方面面,我们着重研究以下两个内容:第一,校本课程开发的内容以土家文化资源为主,如文学、民俗、绘画、雕刻、编扎、织锦、神话传说故事、舞蹈、音乐等兼顾奇特的自然、旅游资源。这些内容以活动的形式来组织学生开展学习,起到传承作用。第二,研究校本课程如何实施,采取怎样的教学形式才能被学生乐于接受,学校如何有效地管理等一系列问题,探索校本课程实施与管理的特性与基本规律。 2、研究目标:第一,形成有民族地域特色、易于操作、师生喜欢、层次清楚、内容丰富的校本课程,探讨土家族民族文化保护、传承的出路问题。第二,培养一批教研型,有开拓能力的教师;培养出一批热爱土家族民族文化的学生,使土家族文化保护与传承后继有人。第三,探讨利用土家族民族文化资源作为校本课程的育人功能。 3、课题实施时间:2006年~2009年。 三、研究方法和手段 为了使本课题顺利开展研究,在研究过程中应多管齐下,多种方法并用,有效完成预定的研究目标。本课题研究采用的研究方法和手段如下。 1、文献研究法。查阅国内有关利用民族文化资源开发校本课程研究工作的论文、著作、报道等,摸清实施本课题的理论依据和可供借鉴的有效经验。从而达到开阔思路和启迪思想,为校本课程开发实施创造有利条件。 2、考察、观察法。2006年,我校拨出专门经费组织课题组成员到中国土家第一村——永顺县双凤村、土司故都——永顺县老司城、土家第一镇——永顺县芙蓉镇、土家建筑保存完好的古丈县老司岩村等地进行实地考察,搞好民间民俗文化的收集整理工作;同时,在考察的过程中,注意发现各地老艺人,并聘请他们担任土家族民族文化校本课程的校外指导教师。观摩各级部门组织的土家族文艺展演活动,学习有关土家族民族文化各项技能。编写具有民族地域特色、易于操作、师生喜欢、层次清楚、内容丰富的校本课程体系,初步编写校本教材,探讨土家族民族文化保护、传承的出路问题 3、问卷调查法。通过在2007年春季学期,在学期初和学期末进行两次问卷调查,考察学生对课题组于2006年编写的土家族民族文化校本教材在教学中的兴趣反应,探讨土家族民族文化保护和传承问题。学期初问卷涉及七年级、八年级男女学生人数相差不大的班级各一个,这两个班都是在他们所在年级的平行班(全校所有年级的班级均为平行班),共问卷100人,其中男生50人,女生50人。共发放问卷100张,发放问卷时与一名校级领导共同参与(避开班主任老师),收回问卷100张。学期末,同样来到上述两个班级,问卷学生与学期初基本一致。共发放问卷97张,收回97张(有3位学生请病假,男2人,女1人)。 4、教育实验研究法。通过在我校七年级和八年级11个班开设教师自己编写的校本教材的实验,每周开课1节,总课时60课时。研究过程中发放问卷50张,涉及七、八两个年级,主要涉及平时不爱学习的学生及他们的家长。通过利用民族文化资源开发校本课程研究的实验,考察这项教学活动的开展与学生学习自信心的提升有无直接联系,考察土家族民族文化校本课程的育人功能。
5、个案研究法。在“利用民族文化资源开发校本课程研究”研究过程中
所出现的典型的一个或几个对象进行研究,涉及的方法有追踪法、追因法等。 6、总结归纳法。课题组教师在认真研究本课题的同时,并运用研究本课题的的研究方法,积极到其他教研教改的过程中去。总结教师的相关材料,提升教师的科研能力。 四、研究结果及分析 1、初步编写土家族校本教材——《神秘的土家——我的民族》并进入课堂,传承土家族文化 通过“中国知网”检索,查阅了国内有关利用民族文化资源开发校本课程研究工作的论文资料;到永顺县图书馆和永顺县民族中学图书室查阅有关土家族音乐、民俗、族源、历史人物等方面的著作;查阅《团结报》等有关土家族民族文化的各种报道,摸清实施本课题的理论依据和可供借鉴的有效经验;通过实地考察各个土家族村寨,掌握土家族民族文化资源的第一手资料,其中摄制照片150余张,收集土家族音乐曲谱20余首,录制各种音影资料80余小时(其中包括土家族民俗及民间故事、土家族绘画及工艺美术、土家族民间体育活动及棋类、土家族摆手舞和茅古斯等民族舞蹈、土家族山歌和打镏子等),以这些丰富的资料为蓝本,初步编写土家族地区第一本校本教材——《神秘的土家——我的民族》(如表1) 表1:土家族校本教材《神秘的土家——我的民族》的章节、课时安排和授课人一览表 校本课程章节和内容 课时安排 授课人 授课人专业 授课形式 土家族民族概论 4课时 向圣明、张清忠、彭明南 中文 单元讲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