充分利用本土民族文化搞好语文课程资源开发

合集下载

谈有效开发和利用农村小学语文教学资源的途径

谈有效开发和利用农村小学语文教学资源的途径

长期以来,我们(特别是农村学校)对语文课程资源的理解相对来说比较狭隘。

基本上局限于“教学大纲”、“教学计划”、“教科书”。

然而这种观念不能适应语文教育改革和发展的需要。

要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能力和综合素质,有效开发和利用语文课程资源,特别是农村小学语文课程资源,已成为不容忽视的重要举措。

一、强化有效开发和利用农村当地教学资源的意识没有正确、鲜明的开发和利用教学资源的观念,就不可能有去开发和利用教学资源的行为,更谈不上充分开发和利用教学资源的效果了。

新的《语文课程标准》强调充分开发和利用教学资源的重要意义,同时为我们如何开发和利用课程资源留下了足够的时间和空间。

作为农村教育工作者,我们必须牢固树立充分开发和利用农村当地教学资源的新理念,在新理念思想的指导下,有计划、有步骤、高效地开发和利用农村小学语文教学资源,努力开创新理念下生动而富有活力的农村小学语文教学新局面,推动农村小学语文教学改革向前发展。

二、充分挖掘农村当地自然风光特色,有效开展语文教学活动我们的伟大祖国幅员辽阔,山川秀丽,风光旖旎,处处闪耀着“山光物态弄春晖”之美。

广大农村,那“横看成岭侧成峰”的秀美奇特的名山,那山间“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之壮观明丽的清流飞瀑;那舔迷诱人堪称“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之喻的怡然自得的村落……哪一景不值得我们带领学生去看一看,哪一处不值得我们引导学生去写一写呢!广大农村奇特的自然风光为我们小学语文教学提供了极其丰富的资源,是我们开发和利用小学语文教学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优势资源。

如果我们在教学活动中根据教学需要,加以科学的选择和有效的运用,就会收到可喜的效果。

如我们凌云泗城有堪称“第一洞天”的水源洞、名闻亚洲的“纳灵洞”、穿城而过的“泗水河”、风光迷人的茶山“金字塔”,这些独特的自然景观是当地特有的资源。

在教学《桂林山水》等课文时,我们结合这些当地资源引导学生开展语文实践活动,使《桂林山水》等例文的教学发挥应有的指导作用,让学生通过语文实践活动的参与达到语文创新能力的培养,发挥语文教学的资源优势作用。

利用乡土文化资源开发语文校本课程

利用乡土文化资源开发语文校本课程

利用乡土文化资源开发语文校本课程摘要:随着中小学新课程改革的全面推开和逐步深入,打破了固有的课程设置模式,变单一的国家课程主导为国家课程、地方课程与校本课程齐头并进的新格局,确立了“国家、地方、学校”三级课程管理体制,给予了学校更多的课程自主权,使得学校从课程的使用者转而成为课程的生产者、开发者,增强了课程的灵活性与多样性。

本文着重从发动师生挖掘资源、走出课堂寻找资源、回归课堂开发语文写作课程等几方面入手,探究如何利用乡土文化资源开发语文校本课程。

关键词:课程设置模式;乡土文化;语文校本课程中图分类号:G627.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257-2826(2018)06-040-02乡土文化具有地方特色,充分利用乡土文化资源,开发校本课程,对于拓宽语文学习途径,培优学生的语文素养,促进学生健全发展,以及弘扬民族优秀文化等方面都具有是否积极的意见。

下面结合自身的教学经验,谈谈如何利用乡土文化资源开发语文校本课程。

一、发动师生,全员参与挖掘资源百色市位于广西壮族自治区西部,右江上游。

是一个集革命老区、少数民族地区、边境地区、大石山区、贫困地区、水库移民区“六位一体”的特殊区域。

1929年邓小平、张云逸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在这里成功领导发动了百色起义,创建了中国工农红军第七军,为中国革命作出了不可磨灭的历史贡献。

百色居住着壮、汉、瑶、苗、彝、仡佬、回等7个民族,其中少数民族人口占87%,民族风情浓郁,民族文化灿烂多彩。

百色市官方语言是普通话和壮语,境内流行壮语等语言。

壮民族布洛陀文化、黑衣壮文化、壮族织锦文化、北路壮剧文化、壮族嘹歌文化等,被列入国务院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百色是西南地区出海出境的大通道,被交通运输部确定为国家公路运输枢纽。

已基本形成高速公路、铁路、航空、航运、口岸五位一体的立体交通格局,成为中国与东盟双向开放的前沿。

百色市是以铝为主的广西壮族自治区新工业基地,百色城是国家卫生城市、广西卫生城市、全国双拥模范城、中国优秀旅游城市。

少数民族文化在语文课程资源开发中的利用——以大理白族为例

少数民族文化在语文课程资源开发中的利用——以大理白族为例

少数民族文化在语文课程资源开发中的利用——以大理白族为例摘要:语文教学需要有丰富的课程资源作为有力补充,而少数民族地区以其得天独厚的文化资源条件,为语文学科提供了大量生动鲜活的课程资源。

以大理白族为例,优美的自然风光,民间传说以及独特的风俗习惯,都可加工为语文学科的课程资源,这要求教师具备课程资源开发的能力和意识。

教师需要转变课程观念,深度体会当地的民俗,从中挖掘课程资源,同时积极调动周边力量,共同促进少数民族文化与语文课程资源的整合。

关键词:少数民族文化;语文课程资源;课程资源开发语文学科核心素养中涉及到“文化传承与理解”,要求因地制宜地开展教学以促进学生对地方语言文字现象的理解与文化传承。

少数民族文化对当地学生的语文学习有很大的影响,以云南大理白族地区为例,大理聚居着白、汉、彝、回等多个少数民族,白族是个古老的民族,许多文化因素保持完整,系统,真实,为语文教学提供了丰富而宝贵的课程资源。

一、语文课程资源开发需要利用少数民族文化的依据2004年3月,中宣部与教育部联合发布了“中小学开展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教育实施纲要”,要求在中小学不同学科的教学过程中穿插关于弘扬民族精神和传统文化的学习内容。

同年3月底,“完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指导纲要”出台,规定了传统文化教育在各学段的主要内容。

语文学科具有继承语言文字魅力,在时代发展进程中借助语言文字传承我国优秀历史文化的重要使命,在语文课程资源的开发过程中吸取少数民族文化精髓,可以加强民族精神教育。

语文教师除了打造精细教学之外,还应该关注语文课程资源的开发,创造性地开展各类语文学习活动。

因此,结合本地区实际情况,利用少数民族文化开发课程资源就成了一线语文教师迫切需要的能力,也是实现优质语文教学的保障。

少数民族地区的语文教学承担着传递本地区文化象征的任务,在少数民族地区语文教学中强调和研究语文课程资源的开发,在实现课程目标、继承和发扬本地区优秀传统文化,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等方面都具有重要意义。

中学语文课程资源开发与利用的途径

中学语文课程资源开发与利用的途径

中学语文课程资源开发与利用的途径“课程资源是课程设计、编制、实施和评价等整个课程发展过程中可资利用的一切人力、物力以及自然资源的总和。

”“语文课程资源包括课程教学资源和课外学习资源。

”据此,语文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的途径,可从以下几个方面:1、充分利用学校的课程资源。

学校提供的课程资源在各种课程资源中是占首位的。

就中学语文课程而言,除各学科通用的课程资源外,学校图书室、阅览室、教学音影音像资料、图片、文学社团、文学社刊、广播室、校园文化环境都应是语文教学中可充分利用的语文课程资源。

2、从生活中开发。

语文学习是母语学习,生活中无时无处不在学习母语。

或者说语文学习就是在生活中进行的,语文知识就是在生活中生成的,语文能力就是在生活中培养的——生活就是语文学习教育的源头活水。

新课程标准提出了开发语文课程资源的命题,倡导“语文课程应植根于现实”,不要膜拜在语文课本之下,将课本与生活隔离,将语文学习与生活隔离,要运用教材去教,而不是去教教材,要架起语文学习与生活的桥梁。

生活为源,语文为流,源远流长,这是语文老师强化资源意识要确立的第一理念。

美国教育家华特说:“语文学习的外延与生活的外延相等。

”可见语文学习资源的丰富性。

古有“读万卷书,行万里路”之语,今有“大语文教育观”之说,说的都是语文与生活的紧密联系。

新课标提出“语文课程资源”这一概念,还明确了这一概念的外延:语文课程资源包括课堂教学资源和课外学习资源。

例如:教科书、教学挂图、工具书、其他图书、报刊、电影、电视、广播、网络、报告会、演讲会、辩论会、研讨会、戏剧表演、图书馆、博物馆、纪念馆、展览馆、宣传栏、报廊、各种标牌广告等等,自然风光、文物古迹、风俗民情、国内外和地方的重要事件以及日常生活话题等也可以成为语文课程资源。

这是一种继承与创新,它要求语文老师要有极强的资源意识,关心生活,热爱生活,投身生活,在生活中构建起个性化的语文资源体系。

3、善于把学生作为一种课程资源。

浅谈乡土教学资源的开发利用

浅谈乡土教学资源的开发利用

浅谈乡土教学资源的开发利用传统语文课程资源结构单一,教材常被视为课程教学的唯一资源,教师往往过分依赖教科书,忽视了身边语文教学资源,严重影响了学生学习兴趣的激发,影响了学生课本知识与社会知识的协调发展,进而影响了语文水平的整体提高。

“新课标”把风俗民情、自然风光、文物古迹等地方文化,明确定为语文课程的资源,拓宽了语文学习和运用的领域。

创造性地开发乡土语文教材资源,可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丰富学生学习内容,开拓学生学习思路;充分利用乡土语文教学资源,可以拓宽学生学习视野,可以使学生养成留心自然关注社会,参与实践与社会交往的习惯。

乡土文化与语文教学天然地具有一种紧密的联系。

它不仅蕴涵着丰富的语文知识、语文技能、民族智慧和民族情感,又兼具人文性、社会性、知识性和伦理性。

充分利用乡土文化资源,对于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能力,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弘扬民族优秀文化以及吸取人类的进步文化,提高国民的素质,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然而,长期以来,我国的中学语文教育尤其是初中语文教育却对乡土文化资源的运用缺乏足够的认识。

这就造成了现在的初中语文教育好高骛远,与实际生活脱节严重,缺乏生命的灵气与民间的“地气”,同时也使中学生普遍家乡观念淡薄,既没有一种对家乡的热爱之情,更缺乏一种立志报效家乡、建设家乡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有鉴于此,笔者在调查了解焦作乡土文化在语文教学中运用现状的基础上,分析研究其中存在的问题,并进一步探讨改进这一现状的具体对策。

一、开通乡土文化课堂主渠道课堂引进乡土文化绝不增加学生的学业负担,而是补充语文内容、提高课堂品位。

乡土文化教学以课堂教学为主渠道,发挥好学生的主体作用,充分利用音像制品和其它文化特点来提高课堂教学效率,让语文教材和乡土文化教材有机结合起来,相得益彰。

在教学的过程中,让学生注意各个地区的不同特点,有目的性、有针对性、有实效性地进行学习。

教师设计并切实开展了一些校本乡土文化活动课,比如《家乡的母亲河——黄河》、《我爱家乡的风味小吃》和《走进家乡名人》等,学校在实施教学的同时,充分利用多种媒体,让学生通过多看一些乡土文化的录像、多听一些美丽的传说,开阔视野,充分感受乡土文化的魅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学习乡土文化的欲望。

植根民俗土壤丰富语文教学——利用民俗资源丰富语文课程的探索

植根民俗土壤丰富语文教学——利用民俗资源丰富语文课程的探索

生 活 激 活 学 生 的 兴 趣 , 以健 康 朴 素 的 民 俗 文 化 强 化 学
要 是 从 语 文 学 科 性 质 和 现 代 角 度 讲 民俗 ,其 内 容 要 广
泛 得 多 , 且 同 生 活 的 关 系 更 为 密 切 。 种 观 念 是 民 间 而 一
生 知 识 内 涵 , 在 实 践 中提 高 学 生 的 能 力 。 能
活 力 。 因 为 它 表 现 现 实 生 活 、 映 客 观 实 际 , 学 中有 反 教
所侧 重地 把握 , 定 会大 大拓 宽教学 内容 , 阔学 生的 必 开
视野 , 而 提高 民俗描 写的 均属 于民俗 作品 。考 虑到它 是一 种不可 忽视 的存 在 , 涉及 题材 、 且
人物 、 言 、 格 、 域 背景 等 内容的 不同 , 给我 们教 语 风 地 就 学工作 提供 了很 大 的空间 。授课 时可 以文 中民俗 为主 线 , 行重 点讲 解 , 以分析 , 明实 质 。 进 据 剖 例 如 人 教 版 高 中语 文 教 材 中 有 一 篇 课 文 是 汪 曾 祺 的《 同文 化》 它是 篇序 文 , 文有 小标题 “ 影 艺术 胡 。 原 摄 集《 同文 化》 ” 胡 序 。作 者 在 文 中将 普 普 通 通 的 胡 同 , 从 来源 到起 名分 类和其 中凝 聚浸透 着 的独有 的胡 同文化
样 子 , 有 文 字 或 人规 定 我 们 这 么 做 , 我 们 会 不 自觉 没 但
的 进 行 这 样 一 种 生 活 方 式 。时 时 指 导 学 生 在 课 文 中 发
现 民 俗 , 但 有 助 其 对 社 会 背 景 的 理 解 , 是 一 种 学 习 不 更
乐趣 。
将 , L及 下 九 , 戏 莫 相 忘 。 其 中 的 “ J 与 “ 九 ” 初 嬉 ” 初 匕” 下 是古代 传统 的女 儿节 。诗 中以此 展现 了难舍 难分 的姑

挖掘本土资源 开展语文综合性活动

挖掘本土资源 开展语文综合性活动

挖掘本土资源开展语文综合性活动作者:刘小青来源:《文理导航》2013年第19期本土资源也即乡土资源,吴刚平教授认为:“乡土资源主要指学校所在地区的自然生态和文化生态方面的资源,包括乡土地理、民风民俗、传统文化、生产和生活经验等。

本土化,是乡土资源的特征之一。

”因此,本文所说的本土资源是指有地域特色的自然景观、文物名迹、民间艺术、名俗风情、名人轶事、语言文化、经济特色等。

它包括自然地理资源、人文历史资源和社会发展资源等方面。

一、利用学校特色资源,开展语文综合性活动学校是学生学习活动的主要场所,是课程资源最为集中的场所。

开发语文学校资源是本土资源开发的关键,是利用“本土资源”的根本。

每一所学校都有其自身的特色。

所以教师必须立足本校的实际,充分挖掘本校特有的课程资源,并且最大限度的利用好这些资源,我们的语文综合性学习就会成为源头活水。

近几年来,我校以普及性的青少年科技教育活动与课堂教学相结合,成为江苏省青少年科技教育特色学校,全国航空航天模型活动重点单位。

学生对航模方面比较感兴趣,对此,我们充分利用了身边的有利资源,开展了《我和航模》的语文综合性活动,通过查找资料、知识竞赛、图片欣赏、动手制作、实地演练、成果展示等一系列活动,使学生了解了航模知识,激发了学生对航模的兴趣,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在活动中体验科学创新的价值,激发学生严谨的科学精神,树立远大的志向,也提高了学生的科学与文学素养。

二、利用校外资源,开展语文综合性活动校外资源有学生家庭生活、社区生活、自然风光、文物古迹和民俗风情等,这些与校内课程资源互为补充。

课程设计向真实生活情境转化,课程内容最大限度地契合现实生活。

我觉得非常有必要把我们的视角伸向校园外,伸向我们生活的这个世界,去发掘和利用好我们的本土资源——与学习者的生活世界发生密切联系的内容,来促进我们的语文综合性教学。

1.利用地理因素来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同时还可以对学生进行爱家乡的思想教育我们生活在长江之滨,在学习了《黄河,母亲河》这样的综合性学习课后,就地取材,以《长江,中华民族的血脉》为话题进行了一次综合性学习。

初中语文教材中民俗文化资源的教学开发及利用

初中语文教材中民俗文化资源的教学开发及利用

初中语文教材中民俗文化资源的教学开发及利用【摘要】放眼文化历史的长河,优秀的中华民俗文化资源是我国传统文化的宝贵财富,是由我国各族人民共同创造和持续传承,凝聚着中华儿女的精神力量和人生智慧,深刻地烙印着中华民族独特的文化内涵和风貌。

我国文化历史悠长,地域广阔,地方特色各有千秋,所谓“十里不同风,百里不同俗。

”便是我国丰富多样的民俗文化的真实写照。

而在语文教材中丰富的传统文化资源中所蕴含的民俗文化资源也较为丰富,如何充分开发和利用其中的民俗文化资源,赓续中华民族的文化基因,传承文化精神,是语文学科教育教学中需要探索的重要课题。

本文将从部编版的初中语文教材出发,分析和探讨对其中的民俗文化教学资源的开发及利用的现实意义与方法策略。

【关键词】初中语文;民俗文化;开发利用流淌在世界文化历史中五千年岁月的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博大精深,蕴含着优秀的、丰富的文化内涵,也给语文学科教学带来了宝贵的资源,具有十分重要的教育意义和精神价值。

而民俗文化作为我国优秀传统文化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民间文化和人文风俗的具体体现,也是不同地区文化特色的重要载体,承载着数代中国人不断开拓进取的记忆和超越时代的智慧,对初中学生的文化积累和素养的提高,以及培养其爱国爱民的爱国主义精神,和对民俗文化以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深刻认同,不断培养其中华民族儿女的精神气节,提高其传承和发扬民俗文化的民族意识。

一、开发和利用民俗文化资源的现实意义随着国内国际形势的日渐复杂,社会发展的丰富多样,改革开放后西方社会的各种思潮流派以及多元文化传入,不断地冲击我国的传统文化,而民俗文化作为中华传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其生长和发展的社会空间也遭受到严重挤压。

青年学生由于社会经验不足,判断能力有待提高,对新鲜事物充满好奇且意志力薄弱,很难抵抗住多元文化的诱惑,从而导致忽略我国的优秀民俗文化的继承和发扬[1]。

另一方面,从地理位置来看,我国大多数民俗文化隐藏于深山角落或少数民族聚居地,其推广难度大,知名度较低。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充分利用本土民族文化搞好语文课程资源开发
发表时间:2018-05-18T16:26:12.850Z 来源:《基础教育课程》2018年5月09期作者:段晓娟
[导读] 在这个全球化的时代,世界上各个国家和民族越来越重视自己的民族民间文化,可是我们相当一部分的学生对于本土民族文化的态度令人遗憾
段晓娟(广西百色民族高级中学广西百色 533000)
摘要:在这个全球化的时代,世界上各个国家和民族越来越重视自己的民族民间文化,可是我们相当一部分的学生对于本土民族文化的态度令人遗憾,他们对本土民族文化表现出来的陌生感和嫌弃感是语文教育的缺憾,所以基础教育应该加强本土民族文化的教育,而作为民族地区的教育工作者更有责任和义务去深入研究民族地区中小学语文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

关键词:本土民族文化语文课程资源开发策略
中图分类号:G647.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257-2826(2018)05-00058-02
百色市位于广西壮族自治区西部,右江上游,西与云南相接,北与贵州毗邻,东与南宁紧连,南与越南接壤,边境线长达365公里,是滇、黔、桂三地区的中心城市,形成了独具地域特色的壮族、瑶族、苗族等民族民间文化。

悠久的历史文化和神奇绚丽的民族民间艺术,使这块古老而年轻的土地散发出迷人的光彩。

但随着现代都市文明的崛起、民俗的嬗变、经济大潮的冲击,许多优秀文化遗产已在悄悄流失或被遗弃,不少著名的民族民间艺术品种日趋衰败,有的甚至濒临灭绝。

学校教育与民族文化的传承之间也存在着严重的断层现象。

有的中学生对于一些外国的东西非常热衷,而对我们自己的民族文化却知之甚少,甚至不屑一顾。

学校教育非常有必要把民族文化艺术的传承放到应有的高度来认识和实践。

一、把民族文化资源引入语文课文教学,解决学生不能身临其境的问题
语文是和生活紧密相连的。

不少课文的内容都与本土的课程资源挂钩。

比如教学鲁迅的《社戏》时,我就把文中描写的“社戏”情景和我们百色本地的壮剧文化进行比较。

“社戏”即旧时某些地区的农村中春秋两季祭祀社神所演的戏,用以酬神祈福。

与土地长相厮守的农民,从某个意义上说,只能靠天吃饭,因而总是用最大的虔诚来祈求神佛庇佑。

文中描写的唱戏情景和我们本地的壮剧非常相似,只是具体内容、形式不同,同学们大多在婚嫁喜庆期间或节日、歌圩才能观看到这样的演出。

壮剧具有浓烈的民俗韵味,艺师们独具匠心,把壮族人民的“聪明”融入戏曲音乐,且每句唱词都用它来开头和收尾,壮剧的音乐风格古朴,洗练素雅,意味浓烈;曲调方面调式稳固明朗,旋律恬静优美;伴奏乐器马骨胡音色高亢响亮,清脆,余韵悠远。

演出时,念、唱都用壮语,声腔全部用壮腔,词汇丰富,语言生动,押韵自然,在戏剧语言艺术方面独树一帜。

经过这样比较,学生对文中的“社戏”情景就有了似曾相识的感觉,加深了对小说中人文意蕴的理解。

《端午的鸭蛋》是由汪曾祺所写的散文,通过对端午风俗的描写和对家乡高邮鸭蛋的介绍,表达出对儿时生活的怀念以及对故乡的热爱之情。

日常生活富含生活情趣、人生意味。

只有充分感受生活中的种种快乐、悲苦、平淡以及诗意,我们才算真实地体验到生活的滋味。

所以,在平淡的生活中发现情趣,发现诗意,在小小咸鸭蛋里尝出生活的滋味,这是汪曾祺散文的魅力所在。

文章读来从容散淡,大有月下听长者谈古论今之感,悠然恬然之间,流露出的是对儿时生活以及童真童趣的怀想,对故乡的热爱,也是对故乡高邮的鸭蛋赞美。

针对这一课我们也可以结合百色本地的本土特色美食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

在百色每年三月三节日,壮家家家户户都要做彩色糯米饭。

壮家人十分喜爱五色糯米饭,把它看作吉祥如意、五谷丰登的象征。

黑色象征着生命;红色象征着欢乐;黄色象征着真挚;紫色象征着吉祥;白色象征着纯洁。

每一位学生对好看又美味的五色糯米饭都记忆犹新,甚至关于五色糯米饭的故事和制作方法都能津津乐道,所以把自己家乡的特色食物与汪曾祺家乡的鸭蛋一比较就能深切感受到对故乡的热爱,儿时生活以及童真童趣的怀想。

极大幅度地提升了学生对语文学科的喜爱程度。

二、把民族文化资源引入作文教学,解决学生作文“无米下锅”的问题
“无米下锅”是学生作文中很常见的问题。

民族文化等资源可以为学生作文教学提供助力。

通过指导学生对本地民族风俗习惯、民族风情、家乡风景、建设成就等的描写,可以让学生发现生活中蕴含的一些事理。

(一)加深学生对本土民族生活的认识。

许多学生认为自己家乡的生活条件差,经济不发达,写出来无非是一些很土的东西。

殊不知,正是这种自悲看法,让他们不敢正视生活。

这是一种对家乡的误解,我们的教材中所选的一些作品,其间有很多乡土生活的描写。

如鲁迅先生的《社戏》,《安塞腰鼓》《春酒》等等写的都是富乡土气息的东西。

而这些作品如今应成为学生学习的典范。

所以我们不应该轻视我们的民族生活,把民族文化资源引入作文教学,可以让学生对生活有正确的认识。

(二)教会学生捕捉本土民族生活的闪光点。

加深了学生了对本土民族生活的认识,并不意味着学生就能主动地、敏锐地发现生活中蕴藏的写作宝藏。

刚开始时,很多学生认为我们周围既没有像古代文人墨客所吟咏的名山大川,也没有像北上广这样的一线城市所引以为豪的大型现代化的标志性建筑,没什么可写的。

对此,教师要指导他们多留心周围的人、事、物,从平凡的人、事、物中找出有意义的东西,比如我们百色人的热情好客、淳朴善良的品质,憨厚勤劳、朴实无华的性格,还有古朴的民风,独具特色的杆栏式民居、那坡黑衣壮的民族服饰等,学生们重新审视身旁的生活,就感到很有意思了。

(三)让学生感受家乡与时代同步发展的气息。

在生活中学生亲身感受并深刻认识到家乡的巨大变化,是与时代的进步、社会的发展紧密相连的。

改革开放后,我们百色人民的生活水平不断提高,生活环境越来越好,更可喜的是老百姓的思想观念也发生了巨大的变化……这些都是写作时极好立意的主题,学生能从这些变化中感受到时代跳动的脉搏。

经过这样的训练,学生的作文有了较大提高,文学有浓浓的乡土味了。

另外,我们当地文人的创作,对学习语文也好处多多,既可以作为教材的补充,也可以作为学习写作的范例。

不少本土作家的作品以写我们百色的自然风光、风土人情、建设成就等为主,教学时就可以适当地选择,让学生感兴趣,并且还从中学习怎样用自己的笔来描绘自己的家乡,让“我手写我家,谁不说咱家乡美”深入学生内心。

三、把本土民族文化资源引入综合性学习活动,解决学生“关我何事”的问题
在人教版八年级下册第四单元的综合性学习是《到民间采风去》,遇到这样的综合实践活动如果教师一味地照本宣科,进行语文活动
流于形式,学生总会有一种事不关己的感觉,如果能结合本土民族文化中一些本地特色的东西让学生寓教于乐,那教学效果将会是事半功倍的。

让学生真正意义的到民间采风,关注平常我们习焉不察的民风民情,探寻日常生活背后的学问,这样的活动使我们惊奇地发现,民间的每一件事都包含着丰厚的文化内涵,蕴藏着语文学习的宝贵资源。

例如收集民歌组的同学给大家介绍了“嘹歌文化”。

嘹歌是壮族的原生态文化、根性文化,发源于春秋时期,成熟于明清时代,广泛流传于右江中游的平果、田东、田阳和红水河流域的马山以及邕江流域的武鸣。

其歌声特点为嘹亮高远、字句简短,当地群众凡有喜事、农事活动都爱哼唱,其尾音一般出现“嘹”音而得名。

这样就让学生亲身体验了身边的民族文化。

收集民俗组的同学经过调查研究发现:在当今社会学生大多数的课余时间被各种补习班占据,对于民俗的了解仅限于几个放假的传统节日,更有甚者对洋节的了解远盛于传统节日,对少数民族的一些习俗就更是知之甚少了。

班里相当一部分少数民族的学生甚至对本民族的风俗习惯一无所知,可悲,可叹!于是作为一名语文教育工作者更有责任利用语文学科得天独厚的条件使语文教学与民族文化有机结合。

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根据自己的民族、地域进行了充分地调研,一段时间后成果颇丰。

《到民间采风去》活动与本土民族文化充分结合。

在学习民族文化的同时,让本土民族文化成为现行语文课程有意义的延伸,拓展了语文教育的视野,推动了新课程改革和素质教育实施。

总之,作为民族地区的学校,将本土民族文化纳入小本研究教材,既发挥了本土民族文化的优势又传承了民族传统文化的精髓,最大限度地激活课堂思维与资源,改变了传统课堂以教材为唯一课程资源的局面,使得教师对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意识越来越强烈。

让我们的教育走得更远,让我们的学生飞得更高。

参考文献
[1]《新课程下的教师观与教师角色转变》高霞、杨明全著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5
[2]《用语文锤炼学生的思维品质》崔琪教育科学出版社 2009
[3]《语文课程与教学论》王文彦、蔡明主编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7
[4]《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4。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