穴位
人体穴位图(超全)

头部穴位图(正面)头维穴发际穴阳白穴印堂穴攒竹穴鱼腰穴外明穴睛明穴丝竹空瞳子髎承泣穴球后穴四白穴迎香穴人中穴地仓穴承浆穴补充:前顶通天上星神庭承光当阳五处曲差眉冲素髎兑端龈交上迎香头部背面穴位图百会穴后顶穴风府穴风池穴天柱穴哑门穴太阳穴下关穴客主人耳门穴听宫穴翳风穴颊车穴大迎穴人迎穴补充:四神聪强间脑户目窗正营率谷承灵脑空头窍阴完骨天冲颔厌头临泣悬颅悬厘听会和髎角孙颅熄玉枕胸部腹部穴位图天突璇玑华盖紫宫玉堂膻中中庭鸠尾巨阙上脘中脘建里下脘水分神阙阴交气海石门关元中极曲骨会阴横骨大赫气穴四满中注肓俞商曲石关阴都腹通谷幽门步廊神封灵墟神藏或中俞府缺盆气户库房屋翳赝窗乳中乳根不容承满梁门关门太乙滑肉门天枢外陵大巨水道归来气冲髀关足五里阴廉急脉冲门府舍腹结大横腹哀日月期门天池食窦天溪胸乡周荣中府云门人体背部穴位图大椎陶道身柱神道灵台至阳中枢脊中悬枢命门腰阳关肩中俞肩外俞附分肩井天髎曲垣秉风天宗臑俞肩贞大杼风门肺俞厥阴俞心俞督俞膈俞肝俞胆俞脾俞胃俞三焦俞肾俞气海俞大肠俞关元俞小肠俞膀胱俞上髎次髎中髎下髎腰俞会阳长强魄户膏肓神堂膈关魂门阳纲意舍胃仓肓门志室胞肓秩边白环俞上肢内侧穴位图天泉穴天府穴侠白穴青灵穴曲泽穴尺泽穴少海穴孔最穴郄门穴间使穴内关穴列缺穴经渠穴太渊穴大陵穴灵道穴通里穴阴郄穴神门穴鱼际穴少商穴劳宫穴少府穴中冲穴少冲穴上肢外侧穴位图曲垣秉风巨骨肩髎肩髃臑俞肩贞臑会臂臑消泺手五里清冷渊肘髎天井小海曲池手三里上廉下廉四渎支正温溜三阳络支沟会宗偏历外关养老阳谷阳池阳溪腕骨后溪中渚前谷液门少泽关冲商阳二间三间合谷下肢内侧穴位图箕门穴血海穴阴包穴曲泉穴阴谷穴阴陵泉膝关穴地机穴中都穴漏谷穴筑宾穴蠡沟穴三阴交穴交信穴复溜穴商丘穴中封穴太溪穴大钟穴水泉穴照海穴然谷穴公孙穴太白穴大都穴隐白穴下肢外侧穴位图居髎环跳髀关风市中渎伏兔阴市梁丘膝阳关犊鼻阳陵泉足三里上巨虚条口丰隆外丘阳交飞扬光明阳辅悬钟跗阳解溪冲阳丘墟太冲陷谷足临泣第五地内庭行间大敦厉兑足窍阴至阴侠溪足通谷束骨京骨金门申脉仆参昆仑。
人体365个穴位功效大全

人体365个穴位功效大全头维穴的作用:治疗目痛、眼跳、头痛上关穴的作用:治疗耳聋、耳鸣、偏头痛、上牙痛、面神经麻木下关穴的作用:治疗面神经麻痹及痉挛、牙痛翳风穴的作用:治疗耳聋、耳鸣、下颌肿痛、面神经麻痹及痉挛颊车穴的作用:治疗面神经麻痹及痉挛、牙痛、下颌关节紧闭颧髎穴的作用:治疗面部神经麻痹及痉挛、三叉神经痛、牙痛大迎穴的作用:治疗面神经麻痹及痉挛、牙痛、下颌肿痛、面部浮肿神庭穴的作用:治疗头痛、鼻病阳白穴的作用:治疗头痛、目眩、眼跳、夜盲丝竹空穴的作用:治疗偏正头痛、目眩、目赤、眼跳睛明穴的作用:治疗眼部诸疾患四白穴的作用:治疗面神经麻痹、目部疾患、面神经痛巨髎穴的作用:治疗面神经麻痹、目部疾患、牙痛、鼻炎、泪囊炎水沟穴的作用:治疗昏迷、中暑、休克兑端穴的作用:治疗鼻窦炎、鼻息肉、牙龈肿痛上星穴的作用:治疗头痛、目痛、鼻痛攒竹穴的作用:治疗眼部疾患、头痛、眉棱骨痛、鼻塞、面肿瞳子髎穴的作用:治疗眼部疾患、头痛承泣穴的作用:治疗面神经麻痹、眼跳、目部疾患迎香穴的作用:治疗鼻病、面神经麻痹、面肿禾髎穴的作用:治疗鼻衄、鼻息肉、鼻炎地仓穴的作用:治疗面神经麻痹及痉挛、口角炎、口腔炎承浆穴的作用:治疗糖尿病、颜面病、牙痛、不语胸部腹部穴位图及作用功效天突穴的作用:治疗咳喘、咽喉肿痛、咯血、失音、噎嗝璇玑穴的作用:治疗咳喘、咽喉肿痛神藏穴的作用:治疗咳嗽、胸肋胀痛、呕吐、食欲不振华盖穴的作用:治疗咳喘、胸满膻中穴的作用:治疗气短、哮喘、噎嗝鸠尾穴的作用:治疗胃痛、呕吐、气喘、胸满上脘穴的作用:治疗胃肠疾患梁门穴的作用:治疗胃肠胀痛、腹泄、不思饮食中脘穴的作用:治疗胃肠疾患、气喘下脘穴的作用:治疗胃肠疾患水分穴的作用:治疗水肿、肠鸣、腹痛、腹胀神阙穴的作用:治疗肠鸣、腹痛、腹泄、虚脱气海穴的作用:治疗泌尿、生殖系统诸症、便秘、虚脱、水肿关元穴的作用:治疗泌尿、生殖系统诸症、虚脱、体质虚弱中极穴的作用:治疗泌尿、生殖系统诸症、下腹痛、水肿曲骨穴的作用:治疗遗精、赤白带、尿闭横骨穴的作用:治疗精索及睾丸痛、淋病、遗精、尿闭。
人体穴位大全-穴位别名

人体穴位大全-穴位别名人体穴位大全阿是穴安眠穴八风穴:八冲穴.阴独八穴八关穴八邪穴:八关大刺穴.八关穴白环俞穴:环俞穴.玉环俞穴.玉房俞穴.解脊窬穴百虫窝穴:血郄穴.百虫窠穴百会穴:顶中央穴.三阳五会穴.顶上穴.维会穴.泥九宫穴.白会穴.岭上天满穴.岭上穴.天满穴.天蒲穴.三阳穴.五会穴.巅上穴百里穴伴星穴:夹上星穴板门穴胞肓穴本神穴鼻交頞中穴:鼻交穴.别交穴鼻流穴鼻通穴臂间穴臂臑穴:头冲穴.别阳穴.颈冲穴臂中穴髀关穴秉风穴不容穴步廊穴:步郎穴长谷穴:循际穴.长平穴.循元穴.循脊穴长强穴:穷骨穴.气之阴郄穴.尾骨穴.龟尾穴.骶上穴.橛骨穴.尾闾穴.气郄穴.下极穴.为之穴.阴郄穴.胸之阴俞.畺尾穴.骨骶穴.龙虎穴.尾蛆骨穴.骶骨穴.曹溪路穴.三分闾穴.河车路穴.巅上天梯穴.鱼尾穴.尾骨下空穴.朝天岭穴.上天梯穴.尾翠穴.脊骶端穴.鱼尾长疆穴.尾骶穴臣觉穴:巨搅穴.巨觉穴承扶穴:肉郄穴.扶承穴.阴关穴.皮部穴承光穴承浆穴:天池穴.鬼市穴.垂浆穴.悬浆穴.羕浆穴滑肉门穴:滑肉穴.司天穴.滑幽门穴肓门穴肓俞穴:盲俞穴.子户穴环跳穴:枢中穴.枢合中穴.环谷穴.髋骨穴.膑骨穴.分中穴.环各穴.髀枢穴.髀厌穴.髀压穴。
会阳穴:利机穴会阴穴:下阴别穴.屏翳穴.金门穴.下极穴.神田穴.平翳穴.海底穴会宗穴魂门穴或中穴极泉穴急脉穴:羊矢穴箕门穴脊中穴:神宗穴.脊俞穴.脊柱穴夹承浆穴:颏髎.下地仓.痛关夹脊穴:华佗夹脊穴.佗脊穴.脊旁穴.侠脊穴.挟脊穴.华佗穴颊车穴:曲牙穴.机关穴.鬼床穴.牙车穴.鬼林穴.齿牙穴颊里穴肩根穴肩髎穴:中肩井穴.肩骨穴.肩尖穴.偏骨穴.尚骨穴.扁骨穴.肩头穴肩井穴:肩解穴.膊井穴肩前穴:肩内陵穴肩头穴:肩尖穴肩外俞穴肩髃穴肩贞穴肩中俞穴间使穴:鬼路穴建里穴角孙穴交信穴:内筋穴.阴跷穴接脊穴:接骨穴解溪穴:解谷穴.鞋带穴.草鞋带穴承筋穴:腨肠穴.直肠穴承灵穴承满穴承泣穴:鼷穴.面髎穴.溪穴.窌面穴.羕注穴承山穴:鱼腹穴.肉柱穴.伤山穴.鱼肠穴.肠山穴.鱼腹山穴.玉柱穴.鱼腰穴尺泽穴:鬼受穴.鬼堂穴.气堂穴瘈脉穴:资脉穴.体脉穴.资生穴冲门穴:慈宫穴.上慈宫穴.冲脉穴.前章门穴冲阳穴:会原穴.跌阳穴.跗阳穴.会屈穴.会涌穴.会骨穴崇骨穴:椎顶穴.太祖穴唇里穴:髓空穴.下颐穴次髎穴:中空穴攒竹穴:眉本穴.眉头穴.光明穴.员在穴.始光穴.夜光穴.明光穴.光明穴.员柱穴.矢光穴.眉柱穴.始元穴.小竹穴.眉中穴大包穴:大胞穴大肠俞穴:裂结俞穴大都穴:太都穴大敦穴:水泉穴.大训穴.三毛穴.大顺穴大骨空穴:大骨孔穴大赫穴:阴维穴.阳关穴.阴关穴大横穴:肾气穴.人横穴大巨穴:腋门穴.液门穴.在泉穴大陵穴:心主穴,鬼心穴大迎穴:髓孔穴大指甲根穴:排行三针穴.三商穴大钟穴:太钟穴大杼穴:背俞穴.本神穴.风府穴.大俞穴.百旁穴.百劳穴大椎穴:百劳穴.上杼穴.大椎骨穴带脉穴胆囊穴:胆囊点穴胆俞穴当阳穴:太阳穴地仓穴:会维穴.胃维穴地合穴地机穴:脾舍穴.太阴郄穴.地箕穴地神穴地五会穴:地五穴第二厉兑第三厉兑定喘穴:喘息穴.治喘穴金津穴金门穴:关梁穴.梁关穴.金阙穴筋缩穴:筋束穴京骨穴:大骨穴京门穴:气府穴.气俞穴.肾募穴经渠穴经中穴:阴都穴睛明穴:目内眦穴.泪孔穴.泪空穴.命名穴.泪腔穴.内眦外穴睛中穴颈百劳穴颈臂穴鸠尾穴:尾翳穴.神府穴.龙头穴.骬尾穴.骭鹘穴.骬骬穴.臆前穴灸痨穴:灸劳穴.久劳穴灸哮穴居髎穴巨骨穴巨髎穴:巨窌穴巨阙穴:巨缺穴.巨厥穴.巨关穴.巨送穴.心募穴巨阙俞穴:心舒穴聚泉穴绝孕穴厥阴俞穴:厥俞穴.厥俞穴.心包俞穴.关俞穴.高盖穴.督脉俞穴客主人穴孔最穴口内点口禾髎穴:禾髎穴.长频穴.长髎穴.长颊穴.禾窌穴.长(岁页)穴.长(出页)穴库房穴髋骨穴:髓膏穴昆仑穴:上昆仑穴.内昆仑穴.下昆仑穴.足太阳穴阑尾穴劳宫穴:五里穴.鬼路穴.掌中穴.营房穴.手心穴.营宫穴落枕穴:叉气穴.项强穴.落零五穴.外劳宫穴肋头穴:新肋头穴蠡沟穴:交仪穴里内庭穴利尿穴:止泻穴.血清穴廉泉穴:本池穴.舌本穴.舌下穴.结本穴梁门穴梁丘穴:鹤顶穴.跨骨穴犊鼻穴:外膝眼穴独阴穴:独会穴督俞穴端正穴兑端穴:兑骨穴.唇上端穴.壮骨穴夺命穴:虾膜穴.惺惺穴耳门穴耳尖穴:耳涌穴二白穴二间穴:间谷穴.闻谷穴.周谷穴二人上马穴发际点飞扬穴:厥阳穴.厥阴穴.厥扬穴.飞阳穴肺俞穴:肩中外俞穴.肺念穴丰隆穴风池穴:热府穴风府穴:舌本穴.鬼枕穴.鬼穴.漕溪穴.惺惺穴.鬼林穴风门穴:热府穴.背俞穴.热府俞穴风市穴:垂手穴凤眼穴伏兔穴:外勾穴.外丘穴扶突穴:水穴.水泉穴浮白穴浮郄穴府舍穴附分穴跗阳穴:付阳穴.副阳穴.外阳穴.附阳穴复溜穴:伏白穴.复白穴.昌阳穴.外命穴腹哀穴:肠哀穴.肠屈穴腹结穴:腹屈穴.肠结穴.肠窟穴.临窟穴.阳窟穴.腹出穴腹通谷穴:通骨穴.通谷穴肝俞穴:肝念穴膏肓穴高血压点膈关穴:阳关穴膈俞穴:七焦之间穴公孙穴关冲穴关门穴:关明穴关仪穴关元穴:关原穴.次门穴.丹田穴.大中极穴.大中穴.下纪穴.三结交穴.腋门穴.大海穴.溺水穴. 列缺穴:童玄穴.腕劳穴淋泉穴灵道穴灵台穴:灵阳穴.肺底穴灵墟穴陵后穴六华灸穴龙颔穴:龙头穴龙玄穴:龙元穴.龙虎穴漏谷穴:太阴络穴.阴络穴络却穴:强阳穴.脑盖穴.反行穴.胳却穴.络郄穴.及行穴颅息穴:颅骢穴.颅囟穴.颅顖穴闾上穴眉冲穴:小竹穴.星穴命门穴:属累穴.精宫穴.竹杖穴拇趾里横纹:大趾下横纹穴.大趾下理穴目窗穴:至荣穴.至宫穴.至营穴.至荥穴内关穴:阴维穴内踝尖穴:踝尖.吕细穴内庭穴内迎香穴脑户穴:匝风穴.会额穴.合颅穴.仰风穴.会颅穴.迎风穴.脑堂穴.合顖穴.西风穴脑空穴:颞颥穴臑会穴:臑窌穴.臑髎穴.臑扁穴.臑交穴臑俞穴:臑输穴颞颥穴女膝穴:脚后跟穴.女须穴.足踵穴.丈母穴.女婿穴膀胱俞穴脾俞穴:十一焦之间穴痞根穴偏历穴魄户穴:魂户穴仆参穴:安邪穴.安耶穴.安邦穴期门穴:肝募穴脐上脐下穴:囟门不合穴.脐上下五分穴.脐上下穴脐中四边穴:脐四边穴.腹四穴气冲穴:气街穴.气堂穴.羊屎穴气端穴气海穴:脖胦穴.丹田穴.下肓穴.肓原穴.下言穴.下气海穴.气泽穴.膊胦穴.季胦穴气海俞穴气户穴昆仑穴.持枢穴.五城穴.脖胦穴.子处穴.血海穴.命门穴.血室穴.下肓穴.气海穴.精露穴.利机穴.大氵困穴.子户穴.胞门穴.产门穴.子宫穴.子肠穴.肓之原穴关元俞穴光明穴归来穴:溪穴.豁谷穴.溪谷穴海泉穴颔厌穴合谷穴:虎口穴.含骨穴.含口穴合阳穴和髎穴:禾髎穴.耳禾髎穴鹤顶穴:膝顶穴横骨穴:下极穴.屈骨穴.髓空穴.下横穴.曲骨穴.屈骨端穴.曲骨端穴洪音穴:旁廉泉穴后顶穴:交冲穴后溪穴后腋穴:后腋下穴虎口穴华盖穴气门穴气舍穴气穴:胞门穴.子户穴.脑门穴.子宫穴牵正穴前顶穴前谷穴:手太阴穴强间穴:大羽穴清冷渊穴:青灵穴.清冷泉穴.清昊穴青灵穴:青灵泉穴丘墟穴:丘虚穴.坵墟穴.邱虚穴球后穴曲鬓穴:曲发穴曲差穴:鼻冲穴曲池穴:鬼臣穴.洪池穴.阳泽穴曲骨穴:尿胞穴.骨端穴.曲骨端穴.回骨穴.耳骨穴.屈骨穴曲泉穴曲垣穴曲泽穴拳尖穴颧髎穴:兑骨穴.兑端穴.椎髎穴.权髎穴.颧窌穴缺盆穴:天盖穴.尺盖穴然谷穴:龙渊穴.然骨穴.龙泉穴人迎穴:天五会穴.五会穴日月穴:胆募穴.神光穴人中穴乳根穴:薛息穴乳上穴:乳头上穴乳中穴:乳首穴.当乳穴.乳头穴三间穴:少谷穴.少骨穴.小谷穴三焦俞穴:悬极输穴.大仓窬穴三角灸穴:疝气穴.脐旁穴.三角灸法三阳络穴:通门穴.通间穴三阴交穴:承命穴.太阴穴.下三里穴散笑穴:笑散穴膻中穴:元儿穴.胸堂穴.上气海穴.元见穴商丘穴:商坵穴商曲穴:高曲穴.商谷穴商阳穴:绝阳穴.而明穴上关穴:客主人穴.客主穴.太阳穴上巨虚穴:巨虚上廉穴.上廉穴.巨虚穴.足上廉穴.巨灵上廉穴.上林穴膝阳关穴:寒府穴.关阳穴.关陵穴.阳陵穴郄门穴侠白穴:夹白穴侠溪穴:夹溪穴下关穴下极俞穴:下极之俞穴.十五椎穴下巨虚穴:下林穴.下廉穴.足下廉穴.巨虚下廉穴.巨虚穴下痢穴下廉穴:手下廉穴下髎穴下脘穴:下管穴.幽门穴下腰穴:三宗骨穴.三宋骨穴陷谷穴:陷骨穴消泺穴:臑窌穴.臑交穴.臑俞穴小肠俞穴:三焦窬穴.八辽窬穴小儿龟胸穴:小儿鸡胸穴小骨空穴:小骨孔穴小海穴:肘曲泉穴小指尖穴:手太阳穴.盐哮穴心俞穴:背俞穴.五焦之间穴.心念穴新建穴上廉穴:手上廉穴上廉泉穴上髎穴上明穴上脘穴:上管穴.胃管穴.胃脘穴.上纪穴上星穴:鬼堂穴.明堂穴.神堂穴上仙点上迎香穴:鼻通穴.鼻穿穴.穿鼻穴少冲穴:经始穴.经使穴.手少阴穴少府穴:兑骨穴少海穴:曲节穴少商穴:鬼信穴少泽穴:小吉穴.少吉穴申脉穴:鬼路穴.阳跷穴身柱穴:三椎穴.尘气穴.智利毛穴.知利气穴.知利介穴神藏穴神道穴:神通穴.冲道穴.脏俞穴神封穴神门穴:兑中穴.兑冲穴.中都穴.锐中穴.兑骨穴神阙穴:脐中穴.脐孔穴.气合穴.气舍穴.环谷穴.气寺穴.维会穴.命蒂穴神堂穴神庭穴:天庭穴.发际穴肾俞穴:高盖穴.少阴俞.肾念穴失眠点十七椎穴:十七椎下穴.腰孔穴十王穴十宣穴:鬼域穴.手十指头.手十指端石关穴:石阙穴.石门穴.食关穴石门穴:利机穴.精露穴.精室穴.俞门穴.后门穴.命门穴.绝孕穴.丹田穴.三焦募穴.端田穴食窦穴:命关穴.食关穴手踝穴手逆注穴:臂中穴.治瘫穴手三里穴:三里穴.鬼邪穴.上三里穴手五里穴:臂五里穴.五里穴.尺之五间穴.尺之五里穴.大禁穴.手之五里穴束骨穴:刺骨穴率骨穴:率谷穴.蟀谷穴.率角穴.蟀骨穴.蟀容穴.耳尖穴水道穴水分穴:百劳穴.大陵穴.委中穴水沟穴:人中穴.鬼客厅穴.鬼宫穴.鬼市穴.鬼排穴. 新设穴:新识穴.下风池穴囟会穴:囟中穴.鬼门穴.囟上穴.天窗穴.顶门穴.囟门穴行间穴胸膛穴胸乡穴璇玑穴:旋机穴.旋玑穴悬厘穴悬颅穴:髓空穴.髓孔穴.髓中穴.米啮穴悬命穴:鬼禄穴.鬼录穴悬枢穴:悬柱穴.悬极俞穴悬钟穴:阳维穴.髓孔穴.绝骨穴.髓会穴血海穴:百虫窝穴.百虫窠穴.血郄穴血压点哑门穴:舌厌穴.横舌穴.舌横穴.舌黄穴.舌根穴.厌舌穴.瘖门穴.痖门穴.舌肿穴眼点穴燕口穴羊矢穴阳白穴阳池穴:别阳穴.发阳穴阳辅穴:绝骨穴.分肉穴阳刚穴:肠风穴.痔俞穴阳纲穴阳谷穴阳交穴:别阳穴.足髎穴.足窌穴阳陵泉穴:筋会穴.阳陵穴.阳之陵泉穴阳溪穴:中魁穴养老穴腰奇穴腰痛点:威灵精灵穴腰眼穴:鬼眼穴.癸亥穴.腰目窌穴.遇仙穴腰阳关穴:阳关穴.脊阳关穴腰俞穴:髓空穴.背解穴.腰户穴.腰柱穴.髓俞穴.髓孔穴.髓府穴.背鲜穴液门穴:腋门穴.掖门穴意舍穴譩譆穴:五胠俞穴翳风穴翳明穴阴包穴:阴胞穴阴都穴:食宫穴.通关穴.食吕穴.石宫穴.不宫穴阴谷穴阴交穴:少关穴.横户穴.少目穴.丹田穴.小关穴鬼厅穴.鼻人中穴水泉穴:水原穴水突穴:水门穴.水天穴.天门穴四白穴四渎穴四缝穴:四中缝穴四横纹穴四满穴:髓府穴.髓中穴.髓海穴四神聪穴:神聪穴.神聪四穴.四穴丝竹空穴:巨窌穴.目窌穴.目髎穴.月髎穴素髎穴:面王穴.面正穴.正面穴.面土穴.鼻准穴.准头穴抬肩穴太白穴:大白穴太冲穴:大冲穴太溪穴:大溪穴.吕细穴.内昆仓穴太阳穴:前关穴.当阳穴太乙穴:太一穴太渊穴:太泉穴.鬼心穴陶道穴提托穴:归髎穴天池穴:天会穴天冲穴:天衢穴天窗穴:窗笼穴.窗聋穴.窗簧穴.天笼穴天鼎穴:天顶穴.天项穴.天盖穴天府穴天井穴天髎穴天泉穴:天温穴.天湿穴天容穴天枢穴:长溪穴.谷门穴.长谷穴.长维穴.循际穴.谷明穴.天极穴.大肠募穴.补元穴.循元穴天突穴:玉户穴.天瞿穴.身道穴天溪穴天牖穴:天听穴天宗穴天柱穴条口穴听宫穴:多所闻穴.多闻穴听会穴:耳门穴.听呵穴.听诃穴.后关穴通里穴:通理穴通天穴:天臼穴.天伯穴.天目穴.天白穴.天日穴.天归穴.天旧穴瞳子髎穴:太阳穴.前关穴.后曲穴.鱼尾穴.石曲穴阴廉穴阴陵泉穴:阴陵穴阴市穴:阴鼎穴阴郄穴:石宫穴.少阴郄穴.手少阴郄穴殷门穴龈交穴:齿龈筋中穴隐白穴:鬼垒穴.鬼眼穴.阴白穴印堂穴:曲眉穴膺窗穴:膺中穴迎香穴:冲阳穴营池穴:阴阳穴.营冲穴涌泉穴:地冲穴.足心穴.地衢穴.蹶心穴幽门穴:上门穴.上关穴.幽关穴鱼际穴鱼腰穴:印堂穴俞府穴:腧中穴.输府穴彧中穴:域中穴。
非常完整的人体穴位图与功效(果断收藏)

非常完整的人体穴位图与功效(果断收藏)展开全文人体穴位作用图解大全更清晰直观的标注了各个人体穴位,包括头部穴位图、胸部穴位图、背部穴位图、胳膊手部穴位图、人体腿部穴位图、脚底穴位图详细图解各个穴位的功能。
人体头部穴位图及作用功效头维穴:治疗目痛、眼跳、头痛上关穴:治疗耳聋、耳鸣、偏头痛、上牙痛、面神经麻木下关穴:治疗面神经麻痹及痉挛、牙痛翳风穴:治疗耳聋、耳鸣、下颌肿痛、面神经麻痹及痉挛颊车穴:治疗面神经麻痹及痉挛、牙痛、下颌关节紧闭颧髎穴:治疗面部神经麻痹及痉挛、三叉神经痛、牙痛大迎穴:治疗面神经麻痹及痉挛、牙痛、下颌肿痛、面部浮肿神庭穴:治疗头痛、鼻病阳白穴:治疗头痛、目眩、眼跳、夜盲丝竹空穴:治疗偏正头痛、目眩、目赤、眼跳睛明穴:治疗眼部诸疾患四白穴:治疗面神经麻痹、目部疾患、面神经痛巨髎穴:治疗面神经麻痹、目部疾患、牙痛、鼻炎、泪囊炎水沟穴:治疗昏迷、中暑、休克兑端穴:治疗鼻窦炎、鼻息肉、牙龈肿痛上星穴:治疗头痛、目痛、鼻痛攒竹穴:治疗眼部疾患、头痛、眉棱骨痛、鼻塞、面肿瞳子髎穴:治疗眼部疾患、头痛承泣穴:治疗面神经麻痹、眼跳、目部疾患迎香穴:治疗鼻病、面神经麻痹、面肿禾髎穴:治疗鼻衄、鼻息肉、鼻炎地仓穴:治疗面神经麻痹及痉挛、口角炎、口腔炎承浆穴:治疗糖尿病、颜面病、牙痛、不语胸部腹部穴位图及作用功效天突穴:治疗咳喘、咽喉肿痛、咯血、失音、噎嗝璇玑穴:治疗咳喘、咽喉肿痛神藏穴:治疗咳嗽、胸肋胀痛、呕吐、食欲不振华盖穴:治疗咳喘、胸满膻中穴:治疗气短、哮喘、噎嗝鸠尾穴:治疗胃痛、呕吐、气喘、胸满上脘穴:治疗胃肠疾患梁门穴:治疗胃肠胀痛、腹泄、不思饮食中脘穴:治疗胃肠疾患、气喘下脘穴:治疗胃肠疾患水分穴:治疗水肿、肠鸣、腹痛、腹胀神阙穴:治疗肠鸣、腹痛、腹泄、虚脱气海穴:治疗泌尿、生殖系统诸症、便秘、虚脱、水肿关元穴:治疗泌尿、生殖系统诸症、虚脱、体质虚弱中极穴:治疗泌尿、生殖系统诸症、下腹痛、水肿曲骨穴:治疗遗精、赤白带、尿闭横骨穴:治疗精索及睾丸痛、淋病、遗精、尿闭人迎穴:治疗咽喉肿痛、高血压缺盆穴:治疗咳喘、胸满、项强水突穴:治疗咽喉肿痛、咳喘、颈肿云门穴:治疗咳嗽、喘息、胸闷气舍穴:治疗咽喉肿痛、咽食不利、颈项强痛气户穴:治疗咳喘、胸肋胀痛中府穴:治疗咳嗽、喘息、胸痛灵墟穴:治疗咳嗽、胸肋胀痛、呕吐、食欲不振神封穴:治疗咳嗽、胸肋胀痛、呕吐、食欲不振期门穴:治疗胸肋痛、呕吐、消化不良不容穴:治疗腹满、呕吐、胸痛、吐血、咳嗽章门穴:治疗呕吐、腹胀、腰冷背痛太乙穴:治疗胃肠疾患天枢穴:治疗胃肠疾患、水肿、月经不调大横穴:治疗腹泄、便秘、小腹痛、胃下垂外陵穴:治疗脐周痛带脉穴:治疗妇女经带病、腰肋痛水道穴:治疗小腹胀满、尿闭、腹水、精索及睾丸痛府舍穴:治疗腹痛气冲穴:治疗阴茎肿痛、睾丸痛、妇女经漏胎产诸症冲门穴:治疗腹胀痛、尿闭人体背部穴位图及作用功效定喘穴:治疗哮喘肩中俞穴:治疗肩背痛、咳嗽、视物不清肩外俞穴:治疗肩胛痛、上背部痛、颈项强痛、上臂痛肩井穴:治疗头项痛、肩背痛、乳腺炎、肩凝秉风穴:治疗肩胛痛、肩凝天宗穴:治疗肩胛痛、手麻、耳鸣、耳聋、上肢痛臑俞穴:治疗肩臂酸痛膈俞穴:治疗咳嗽、吐血、盗汗、肋痛、呕吐、膈肌痉挛魂门穴:治疗肠鸣、呕吐、胸背痛脾俞穴:治疗腹胀痛、胸背痛、腹泄、消化不良京门穴:治疗腰肋痛、肠鸣、腹泄三焦俞穴:治疗腹胀、呕吐、腹泄、腰脊强痛气海俞穴:治疗腰痛、痔疮关元俞穴:治疗腰痛、便秘、腹泄、腹胀膀胱俞穴:治疗膀胱诸症、腹痛、腹泄、便秘、腰脊强痛秩边穴:治疗腰痛、坐骨神经痛、前列腺炎白环俞穴:治疗遗精、白带、二便不利、腰胯痛、下肢瘫痪会阳穴:治疗痛经、性机能减退、便血、腹泄、痔疮胳膊手部穴位图及作用功效商阳穴:治疗手痛麻、脑充血少商穴:治疗喉哑、麻痹、呕吐、呃逆合谷穴:治疗中风、感冒、头痛、牙痛、月经闭阳溪穴:治疗手痛麻、耳目齿痛阳池穴:治疗感冒、上肢、手腕关节炎支沟穴:治疗大便秘结、手足倦怠四渎穴:治疗齿痛、肘臂痛手三里穴:治疗齿痛、半身不遂曲池穴:治疗肘中痛、月经不调、上臂痛、半身不遂肩髃穴:治疗肩臂不举、肩痛、中风、齿痛、半身不遂曲垣穴:治疗神经痛、肩部麻痹肩髎穴:治疗风湿性肩周炎、肩部麻痹肩贞穴:治疗肩关节炎、上肢麻痹臂臑穴:治疗颈椎病、手臂不举消泺穴:治疗颈痛、麻痹、头痛清冷渊穴:治疗肩痛、头痛天井穴:治疗喘息中魁穴:治疗手指不伸少泽穴:治疗口干、前臂痛、小指痛、头痛液门穴:治疗手臂痛、头痛、齿痛前谷穴:治疗吐血、耳鸣、手痛后溪穴:治疗肘臂痛麻、耳聋中渚穴:治疗头痛、耳聋、手臂痛不得屈伸腕骨穴:治疗腕痛、麻痹、指肿阳谷穴:治疗臂痛、腕痛、晕眩、耳聋、耳鸣养老穴:治疗肩臂痛麻、弱视外关穴:治疗上肢麻痹、半身不遂支正穴:治疗肘臂痛、头痛、感冒尺泽穴:治疗咳嗽、哮喘、中风、吐血小海穴:治疗上臂痛麻、心肺痛青灵穴:治疗肘关节伤痛尺泽穴:治疗咳嗽、哮喘、中风、吐血曲泽穴:治疗肘痛、热病少海穴:治疗头目眩晕、颈椎病、肘挛手颤、心痛间使穴:治疗调经、心脏病、中风、液肿列缺穴:治疗头痛内关穴:治疗半身不遂、臂痛、心脏病大陵穴:治疗心脏病、热病神门穴:治疗失眠、头晕痛、心脏病鱼际穴:治疗齿痛、头痛少府穴:治疗心脏病劳宫穴:治疗中风、齿痛少商穴:治疗喉哑、麻痹、呕吐、呃逆好书推荐:学习穴位,看《经络穴位按摩大全》就够了人体腿部穴位图及作用功效伏兔穴:治疗下肢麻痹、腰痛、胸痛阴市穴:治疗腿痛、水肿、糖尿病梁丘穴:治疗膝部麻痹犊鼻穴:治疗脚气、膝关节痛麻、水肿足三里穴:治疗脚气、麻痹、各种慢性病、胃病、便秘、全身病上巨虚穴:治疗四肢痛麻、腰痛、肠胃病条口穴:治疗肩臂不举、不肢痛麻、胃肠病丰隆穴:治疗下肢痉挛、痛麻下巨虚穴:治疗坐骨神经痛、脑贫血解溪穴:治疗脚痛、头晕痛、便秘冲阳穴:治疗胃胀、足麻痹陷谷穴:治疗胸胀痛、盗汗内庭穴:治疗腿肿、头痛、转筋箕门穴:治疗腿痛、生殖器病环跳穴:治疗腰腿痛、半身不遂、舒筋活血血海穴:治疗一切血病、妇科病阴谷穴:治疗膝痛、阳痿、带下风市穴:治疗下肢麻木阴陵泉穴:治疗糖尿病、腰病中渎穴:治疗半身不遂、麻痹、下肢病膝阳关穴:治疗膝关节炎、下肢麻痹、脚气地机穴:治疗小腿痛麻、胃肠病阳陵泉穴:治疗半身不遂、关节炎足三里穴:治疗脚气、麻痹漏谷穴:治疗小腿痛、神衰、脊髓病三阴交穴:治疗前列腺炎、消化不良、性病三阳交穴:治疗小腿痛、颈椎痛阳辅穴:治疗腰腿痛悬钟穴:治疗手足不遂、一切骨病复溜穴:治疗下肢麻痹、浮肿、虚脱、盗汗、腹泻、腰痛太溪穴:治疗四肢麻痹照海穴:治疗下肢病、肾病公孙穴:治疗一切气病环跳穴:治疗腰腿痛、半身不遂、舒经活血、神经痛承扶穴:治疗坐骨神经痛、下肢瘫痪殷门穴:治疗腰腿痛、坐骨神经痛委中穴:治疗腰背痛浮郄穴:治疗便秘、膝关节痛、吐泻、坐骨神经痛委阳穴:治疗膝关节痛、此穴解热合阳穴:治疗脊髓病、抽筋承筋穴:治疗一切筋痛筑宾穴:治疗腿痛承山穴:治疗内外伤痛飞扬穴:治疗脚气、眩晕、小腿无力跗阳穴:治疗下肢麻痹、腰胯痛昆仑穴:治疗头痛、眩晕、腰痛申脉穴:治疗痉挛、此穴主伸展一切金门穴:治疗癫痫、筋病京骨穴:治疗脚痛仆参穴:治疗足跟骨痛脚部足底穴位图及作用功效涌泉穴:治疗高血压、呃逆、此穴主将一切丘墟穴:治疗坐骨神经痛、腰痛、肺炎、肋膜炎解溪穴:治疗脚痛、头晕痛、便秘中封穴:治疗全身麻痹、腰痛、遗尿冲阳穴:治疗胃胀、足麻痹足临泣穴:治疗全身麻痛、眩晕陷谷穴:治疗胸腹痛胀、炎肿、盗汗太冲穴:治疗腰痛、调经内庭穴:治疗腿肿、头痛、转腹行间穴:治疗便秘、腹痛、腰痛侠溪穴:治疗耳聋、头晕痛、下肢麻痹厉兑穴:治疗足痛、脑贫血、麻痹多梦⊙版权声明:文章源于网络,如侵权请联系责编。
穴位

1、中脘足三里三阴交中脘又名太仓,位与胃脘中间,为手太阳、少阳、足阳明、任脉之会,又为六腑之会、胃之募。
由于上述四经之交会,故能通达四经之经气。
胃的经气汇聚于此,胃中蕴润之阳气是消腐水谷的根源,胃气不足则水谷不化;太过则消谷善饥。
李东恒曾说:“气在肠胃者,取足太阴阳明,胃虚而致太阴无所禀者,于足阳明募穴中引导之”。
足以说明中脘又能补中益气,调和五脏,通理中焦,是治疗腹中一阙疾病的要穴。
胃气本以下降为顺,辅以足三里能引胃气下行,降浊导滞,以利胃气之运行、水谷之运化。
再加上三阴交,滋阴健脾,阴阳相配。
故中脘、足三里、三阴交相配合,能健脾和胃、调理气机、镇静安神、调补气血,专治脾胃虚寒、气血亏薄或一阙脾胃疾患、以及心神不安、心悸失眠等属于气血虚衰者。
全方补中有行,补而不滞,阴阳协调,蕴而不燥。
若见脾虚胃热,则可泻中脘,以导滞热;若见脾胃不和,清浊不分,上吐下泻,则可补中脘以升清气,泻足三里以降浊气,佐三阴交以调和阴阳,则中气得以调畅,阴阳得以续接矣。
2 中脘天枢阳陵泉中脘与天枢。
因天枢为大肠之募,故两者相配其功能为调和胃肠、疏通腑气,使中焦气上通下达,胃肠功能和调,则能分理水谷及糟柏,疏导一阙浊滞;阳陵泉为胆经之合穴,肝与胆相表里,胆又为中清之府,泻阳陵泉以肃清静之府,平肝气之横,降肝火之逆,协调肝胃。
故中脘、天枢、阳陵泉三者相配,其功能为平肝和胃、调理胃肠,主治呃逆、反胃、胁痛、呕吐、腹泻等证。
3中脘气海三阴交中脘、三阴交两穴,阴阳相配,健脾滋阴,和胃畅中,适用于脾胃气阴不足。
气海为气汇之处,故为气之海也。
功能为蒸动汽化,以助运化之机。
并且,能通调任脉,蕴固下元。
中脘、气海、三阴交三者相配,其功能为补中气,益气血,使之脾气得升,胃气得降,运化生机旺盛;主治脾胃虚弱、脏气下陷、消化不良、肌肤赢瘦、遗尿、失眠等症,以及生殖泌尿系统的病证。
4中脘内关中脘为胃之募穴。
内关为心包之络穴,别走三焦,调理三焦气机,宁神和胃,宽胸利气,通调水道。
人体穴位图(超全)总结

头部穴位图(正面)头维穴发际穴阳白穴印堂穴攒竹穴鱼腰穴外明穴睛明穴丝竹空瞳子髎承泣穴球后穴四白穴迎香穴人中穴地仓穴承浆穴补充:前顶通天上星神庭承光当阳五处曲差眉冲素髎兑端龈交上迎香头部背面穴位图百会穴后顶穴风府穴风池穴天柱穴哑门穴太阳穴下关穴客主人耳门穴听宫穴翳风穴颊车穴大迎穴人迎穴补充:四神聪强间脑户目窗正营率谷承灵脑空头窍阴完骨天冲颔厌头临泣悬颅悬厘听会和髎角孙颅熄玉枕胸部腹部穴位图天突璇玑华盖紫宫玉堂膻中中庭鸠尾巨阙上脘中脘建里下脘水分神阙阴交气海石门关元中极曲骨会阴横骨大赫气穴四满中注肓俞商曲石关阴都腹通谷幽门步廊神封灵墟神藏或中俞府缺盆气户库房屋翳赝窗乳中乳根不容承满梁门关门太乙滑肉门天枢外陵大巨水道归来气冲髀关足五里阴廉急脉冲门府舍腹结大横腹哀日月期门天池食窦天溪胸乡周荣中府云门人体背部穴位图大椎陶道身柱神道灵台至阳中枢脊中悬枢命门腰阳关肩中俞肩外俞附分肩井天髎曲垣秉风天宗臑俞肩贞大杼风门肺俞厥阴俞心俞督俞膈俞肝俞胆俞脾俞胃俞三焦俞肾俞气海俞大肠俞关元俞小肠俞膀胱俞上髎次髎中髎下髎腰俞会阳长强魄户膏肓神堂膈关魂门阳纲意舍胃仓肓门志室胞肓秩边白环俞上肢内侧穴位图天泉穴天府穴侠白穴青灵穴曲泽穴尺泽穴少海穴孔最穴郄门穴间使穴内关穴列缺穴经渠穴太渊穴大陵穴灵道穴通里穴阴郄穴神门穴鱼际穴少商穴劳宫穴少府穴中冲穴少冲穴上肢外侧穴位图曲垣秉风巨骨肩髎肩髃臑俞肩贞臑会臂臑消泺手五里清冷渊肘髎天井小海曲池手三里上廉下廉四渎支正温溜三阳络支沟会宗偏历外关养老阳谷阳池阳溪腕骨后溪中渚前谷液门少泽关冲商阳二间三间合谷下肢内侧穴位图箕门穴血海穴阴包穴曲泉穴阴谷穴阴陵泉膝关穴地机穴中都穴漏谷穴筑宾穴蠡沟穴三阴交穴交信穴复溜穴商丘穴中封穴太溪穴大钟穴水泉穴照海穴然谷穴公孙穴太白穴大都穴隐白穴下肢外侧穴位图居髎环跳髀关风市中渎伏兔阴市梁丘膝阳关犊鼻阳陵泉足三里上巨虚条口丰隆外丘阳交飞扬光明阳辅悬钟跗阳解溪冲阳丘墟太冲陷谷足临泣第五地内庭行间大敦厉兑足窍阴至阴侠溪足通谷束骨京骨金门申脉仆参昆仑。
最全人体穴位图和对治病症(最新彩图)

快来收藏:已知最全面的人体穴位图及对治病症(彩图)特效穴位:1. 合谷:对感染性炎症人,具有较高的防治效果,增强机体的防御能,对于白细胞具有双向调整作用,能使血液中血小板明显增加,可使血清中的球蛋白含量上升,对甲状腺机能具有调整作用,对血液循环功能有调整作用,轻手法引起血管收缩,重手法引起血管扩张,能降低高血压病人血中胆固朜的含量。
2. 手三里:针刺对胃的蠕动,张力,排空及小肠的运动机能,具有明显增强作用。
3. 曲池:治皮肤的要穴,艾灸该穴可使血糖上升,能使血小板显著增加,具有增强白细胞的吞噬功能,对于感染炎症的病人,具有较高的防治效率。
4. 迎香:治疗慢性支气管炎有效率达70~90%。
5. 颊车:对甲亢病人有治疗效应。
6. 人迎:有显著的降压效果,尤其对收缩压最显著。
7. 足三里:①对胃的蠕动,张力,排空,大小肠以阑尾的运动机能均有明显作用,对胃酸和胃蛋白有双向调整作用,②增强胆囊运动和排空能力,使胆汁流量增多增快,③具有调整血压作用,④对病人血糖有影响,⑤能使血液中细胞总数增加,艾灸足三里,大椎,脾俞可使白细胞迅速上升,针刺能使痛阈明显升高,能促进神经再生,促进损伤神经的恢复。
8. 丰隆:针刺丰隆穴可引起血管收缩反应,配曲池对原发性高血压的治疗有显效,并可降低外周血管阻力。
9. 解溪:能促进神经再生,促进受损伤神经功能的恢复。
10. 公孙:针刺公孙穴对胃的里蠕动,张力,排空,大小肠以及阑尾的运动机能,均有明显的增强作用,对胃酸的分泌有抑制作用,消化道溃疡,幽门痉挛,胃内容物滞留有良好作用。
11. 三阴交:为消化,生殖,泌尿系统,妇科疾患之常用要穴,三阴交配合谷,秩边,针刺后立即加强子宫收缩,且持续时间延长,对妇科疾病手术的镇痛作用十分显著,对于膀胱张力具有调节作用,治疗阵发性房心动过速,心房颤动以及室性早博都有一定的疗效。
12. 阴陵泉:下痢里急后重,推之针之,桴鼓相应,所苦顿解。
13. 少海:可缓解结肠痉挛,对痉挛性结肠炎的治疗有良效。
人体穴位高清图 - 人体穴位图解大全

人体穴位高清图-人体穴位图解大全人体穴位图解首页头部穴位图解(正面)头部穴位图解(背面)头部穴位图解(侧面)胸部腹部穴位图解人体背部穴位图解一人体背部穴位图解二人体上肢穴位图解人体下肢穴位图解人体足部穴位图解数脊椎骨窍门图解头部穴位图(正面)头部穴位图(背面)人体前部穴位图人体前部穴位图人体背部穴位图上肢内侧穴位图上肢外侧穴位图下肢内侧穴位图下肢外侧穴位图耳部全息穴位图人体骨骼名称图百会穴百里穴承扶穴承泣穴承山穴尺泽穴大肠俞大敦穴大赫穴大巨穴大迎穴大椎穴胆俞穴耳门穴发际点肺俞穴风池穴风府穴风门穴复溜穴肝俞穴膈俞穴关元穴关元俞合谷穴或中穴脊中穴颊车穴肩根穴肩井穴肩外俞解溪穴睛明穴鸠尾穴巨阙穴厥阴俞客主人孔最穴昆仑穴里内庭梁丘穴列缺穴命门穴内关穴膀胱俞脾俞穴期门穴气海穴气舍穴气穴丘墟穴曲池穴曲垣穴人迎穴日月穴三焦俞三阴交膻中穴少冲穴申脉穴身柱穴神道穴神门穴手三里水分穴水沟穴四白穴太白穴太冲穴太溪穴太阳穴太渊穴陶道穴天枢穴天突穴天柱穴天宗穴听宫穴瞳子髎头维穴外关穴完骨穴委中穴胃俞穴下关穴小肠俞心俞穴行间穴血海穴哑门穴眼点穴阳白穴阳池穴阳陵泉腰阳关腰俞穴翳风穴阴谷穴阴陵泉印堂穴迎香穴涌泉穴俞府穴攒竹穴指间穴志室穴治喘穴治痒穴中极穴中脘穴中渚穴足三里落枕穴下痢穴口内点胃肠点上仙点高血压点第二厉兑第三厉兑六华灸穴人体穴位取穴窍门若找到人体穴位图解中所提及的穴道,先压压、捏捏皮肤看看。
若出现压痛/硬结/感觉敏感/色素沉淀/温度变化等反应,即可判断有穴道在。
细节请参阅“寻找穴道的诀窍”。
另外,本站在穴道的找法中,频频出现“两指宽”、“三指宽”等字眼,这是计算穴道位置时的基准,有“同身尺寸”之说。
例如,“一指宽”是指大拇指最粗部分的宽度;“两指宽”则是指食指与中指并列,第二关节(指尖算起的第二个关节)部分所量的宽度。
手指的大小、宽度,依年龄、体格、性别而有极大的不同。
以此法确定人体穴位图解中所提及的穴道时,请以患者的指宽度来找。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癌症的针灸疗法(一)针灸疗法抗癌的特点和优势针灸疗法是祖国医学特有的非药物治疗方法,是世界医学中的灿烂瑰宝,广泛应用于各种疾病。
作为一种外治方法,针灸是通过刺激人体体表的腑穴、经络来激发人体经络系统的调整作用,以调节脏腑功能活动,调节气血盛衰,从而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
经络,作为人体生命机能的综合调控系统,在针灸治疗中发挥着主导的作用。
针灸是目前防治肿瘤的常用方法之一,在肿瘤的防治研究中运用针灸疗法所取得的显著疗效,引起了人们特别是科学家、学者们的高度重视。
在我国,运用针灸治疗肿瘤及其类似病证已有很长的历史。
早在《黄帝内经》年代,就有针灸治疗肿瘤病的记载。
如《灵枢·九针论》中即有“八风之客于经络之中,为瘤病者也,故为之治针,必甬其身而锋其末,令可以泻热出血而癌病竭”。
现存最早的针灸学专著《针灸甲乙经》中,也记述用针灸方法治疗某些与肿瘤或癌症相类似的病证。
如:“饮食不下,膈塞不通,邪在胃脘,在上脘则抑而下之(即刺上脘穴),在下脘则散而去之(即刺下脘穴)。
”所论病证,具有肿瘤膈塞闭结,上下不退的特点,与食管和贲门部的癌肿极相类似。
在《针灸大成》一书中还列有好几个用针灸治愈类似肿瘤病证的医案。
我国古代医家认为,针灸与药物治疗肿瘤各有特点,药物可“消坚磨石”,但“坚顽之积聚”,在“肠胃之处.募原之间,非药物所能淬及”。
因此,“宜薄贴以攻其外,针法以攻其内,艾灸以消散固结”。
可以“佐药物之所不适”。
由此可见,针灸治疗肿瘤的优势,一目了然,清晰可知。
现代抗肿瘤治疗中,针灸作为一种新兴的疗法,其作用已愈来愈为人们所认识。
近20多年来,针灸疗法,无论是在提高机体免疫功能、抑瘤、消瘤方面,还是在改善临床症状,减轻放疗、化疗副反应方面,抑或是在根治肿瘤方面,都取得了令人瞩目的进展。
而且,针灸疗法立足于整体功能的调节,不产生任何毒副作用且元损伤治疗优势,也使其在多学科疗法攻克肿瘤中占有重要的一席之地。
特别是对于一些不适合手术,以及放疗、化疗的晚期肿瘤患者,针灸疗法更能体现出其独到的优势。
针灸疗法在防治癌瘤领域内正在迅速掘起,它将以其特有的优势,在肿瘤病证的防治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二)针灸抗癌的作用与机理大量的临床实践和现代医学研究结果表明:针灸疗法治疗疾病具有三大作用,即镇痛作用、增强机体防御免疫作用和对机体各系统功能的调节作用。
这三大作用对于癌症的治疗,都是不可缺少的。
而且,针灸疗法防治癌症已为多年的临床实践和实验研究所证实,针灸抗癌作用主要体现在:能够提高机体免疫功能,抑制癌瘤生长,缩小瘤体及至消散肿瘤,可抗放、化疗副反应,缓解癌性疼痛,改善临床症状,延长癌症思者的生存期,从而达到提高生存质量,并从根本上治愈癌症的目的。
针灸治疗癌瘤的作用途径,主要有两个方面,一是对癌瘤的间接治疗,即通过提高人体的免疫功能来抑瘤、抗癌;另一方面则是直接作用于瘤体,以杀灭癌瘤细胞,并消散瘤体。
1.提高机体免疫功能(1)增强人体免疫功能,是针灸抗癌瘤治疗的主要机理。
临床观察资料表明,针灸对肿瘤患者低下的免疫水平有较好的提升作用,部分患者几乎达到正常水平,且免疫指标上升与临床症状的缓解具有一致性。
实验研究也表明,针灸对人体细胞免疫功能有显著影响,能提高细胞免疫水平。
针灸治疗后,EAFR(即玫瑰花环形成试验)形成率、淋巴细胞转化率均明显升高,T淋巴细胞总数上升,巨噬细胞活力增强,这些对于以细胞免疫为主的癌瘤病的治疗具有重要意义。
而且,针灸治疗还能提高肿瘤病人的免疫监视功能,使具有抗癌能力的免疫活性细胞NK细胞(即自然杀伤细胞)、LAK细胞(即淋巴因子活化的杀伤细胞)活性增强:此外,针灸治疗后血清成分起变化又可对抗肿瘤病毒等。
(2)日本有学者用灸法对肋Ehrlich固体癌进行治疗,于施灸后癌肿缩小到1/2与1/4时,分别进行组织学检查,结果认为癌肿缩小不完全是单纯灸法烧灼效果,灸法对提高患者机体免疫功能有重要作用。
为观察灸法对肿瘤的免疫作用,进行了动物实验,结果表明:灸疗对动物移植性肿瘤具有抗癌作用;施灸部位的皮肤组织提取物含有抗癌物质;其抗癌因子是施灸的物理性刺激对机体的一种非特异性反应,它的抗癌作用是非特异性的,可能与机体内的某种因子起协同作用有关。
(3)有学者进行实验观察微波针灸治疗肿瘤的机理研究,取穴双侧足三里、三阴交,对49例肿瘤患者作治疗前后免疫功能测试,发现微波针灸后患者血清溶菌酶与白细胞上升呈正相关关系,T细胞亦有增高趋势,提示微波针灸确实具有增强机体免疫功能的作用。
2.抑制癌瘤生长(1)临床研究中观察到,采用浅刺、留针、艾灸等方法,治疗晚期肝癌、胃癌、直肠癌、肾癌、乳腺癌患者,通过外观和x线肿瘤影像发现,肿瘤停止生长,且患者症状和体征明显改善,延长了生存期。
(2)实验研究也证明了针灸的抑瘤作用。
在艾灸大椎、关元等穴后发现,瘤体重量明显轻于对照组。
并且发现,灸后瘤体内癌细胞生长不活跃,部分细胞破坏严重,肿瘤与周围组织之间还形成一层包膜包裹。
目前认为,针灸抑制癌瘤生长的作用与针灸激活了带瘤机体的免疫系统,激活了巨噬细胞的吞噬能力,增强了带瘤机体抗肿瘤免疫反应能力有密切关系。
(3)针灸抑瘤作用提高了带瘤机体的存活率,使带瘤生存的设想成为可能,故可作为带瘤生存治疗的一个组成部分。
由于针灸对早期肿瘤的生长抑制更为明显,故提示针灸可以用来治疗某些癌前期病,从而预防癌症的发生。
3.缩小肿瘤,消散肿瘤(1)在肝癌患者的针灸治疗中发现,肿瘤的消失形式有两种情况,一种是大肿瘤逐渐缩小而消失,一种是大肿瘤分散为若干个小肿瘤逐渐消失。
(2)实验研究也证实:灸疗(指艾灸)能使瘤体重量减轻;并且观察到,灸后瘤体内除大量癌细胞破坏外,还具有淋巴细胞浸润。
说明施灸使正常组织对癌细胞产生了抵抗作用。
(3)有资料报道,近年来的实践表明,针灸局部治疗不会增加肿瘤的转移串。
而且随着局部肿瘤的消退、萎缩,已出现的远端转移灶,有被抑制或出现转阴的现象。
目前认为,局部治疗也能产生抗肿瘤的免疫反应,从而能够导致转移的消失。
4.抗放疗、化疗副反应(1)大量的临床实践和医学研究表明,针灸具有对抗放疗、化疗毒副反应的作用。
针灸能够解除放、化疗所致的骨髓抑制、免疫抑制,可使白细胞在短期内迅速回升,并能明显改善临床症状,且具有见效快,效果显著,无副作用的特点。
(2)针灸疗法也常用于减轻放疗、化疗引起的神经、消化道反应,能够明显缓解恶心、呕吐、乏力、头晕、失眠等症状。
临床对症取穴治疗显示,放、化疗患者接受针灸治疗后,其胃肠道、神经系统反应明显少于对照组,并为顺利完成效、化疗提供了有利的条件。
5,缓解癌性疼痛(1)针灸的镇痛作用在缓解癌性疼痛方面显示了巨大的优势。
《国外针灸动态》报道,有学者对50例癌性疼痛患者使用针刺疗法止痛。
研究结果表明,针刺疗法对这种疼痛有短期的缓解作用,有些患者可产生较长期的疗效。
一船情况下,针法能减轻病人疼痛,并无副作用。
(2)疼痛是中晚期癌症患者最常见、最痛苦的症状之一:因此,癌症疼痛治疗也是癌症治疗中一个重要的方面。
针灸治疗以疏通经络,调畅气血为主,因而能够取得气血通利,“通则不痛”的良好效果。
(3)现代医学研究认为,针灸缓解癌痛,与针刺等刺激激活了内源性镇痛系统(EAS)有关。
内啡肪、脑啡肪等阿片样物质大量释放,与痛觉敏感神经元的阿片受体相结合,使细胞膜对Na+的通透性增加,导致cAMP水平下降,从而降低了该神经原对损伤刺激的兴奋性,能够调节脊髓上行传导疼痛途径的活动,达到镇痛的目的。
6.改善临床症状(1)针灸疗法既能够缓解肿瘤膈塞闭结,上下不通的局部症状,又能改善正气虚损的全身症状,特别是对于现代医学尚无肯定疗效的症状如灼痛、酸痛、伴有麻木的疼痛、腹胀、浮肿、倦怠、肢冷等,针灸疗法也具有良好的治疗作用,这些已成为目前临床公认的现象。
(2)有资料报道,湖北医学院对30例食管癌滴水不入的患者进行针灸治疗,分两组治法交替应用。
第一组耳针刺咽喉透食道,均双穴,留针反复捻转,体针取天突,手法:天突穴向下直刺2—3寸,进针得气,大弧度捻转后迟针。
第二组耳针同第一组,体针取天鼎穴斜透天突穴,得气后留针45分钟。
治疗结果:24例针后能进半流质或普食,4例能进流质,2例无效,总有效率达鲍%以上。
(3)临床研究资料表明,针灸能够解除食管癌、贲门癌等梗阻症状,明显缓解患者进食、吞咽困难等症状;对于肺癌患者,针灸能够改善呼吸困难,胸闷等症状,即通过针灸对全身机能活动的调节,都能够使病理的不正常状态向正常的生理状态转化,其中一部分患者可获得满意的恢复效果。
(三)抗癌常用穴位与辨证施治1.抗癌常用穴位及其功效(1)温补阳气常用穴:如关元、气海、神阙(灸)、命门、足三里等。
此组穴位可温补人体阳气,增强防卫机能,抗御癌瘤。
近代研究表明,此组穴位,多可激发和增强机体的免疫功能,激发巨噬细胞的活力,提高淋巴细胞转化率,从而提高细胞免疫功能,增强机体抗癌能力。
(2)补脾益肾常用穴:如足三里、脾俞、胃俞、中脘、三阴交、内关、公孙、肾俞、命门、气海、关元等。
此组穴位滋养先天,补养后天,培元固本,增强机体抗肿瘤的能力,达到阻抑癌瘤发生、发展的治疗目的。
近代研究资料表明,以上补脾益肾穴位,可增强机体免疫机制,激活肝、脾单核吞噬细胞系统,促使造血功能活跃、白细胞总数增加及吞噬功能加强,对抗放、化疗的毒副反应。
(3)养血升白常用穴:如大椎、肾俞、关元、命门、胃俞、脾俞、肝俞、血海、足三里、三阴交、太冲、气海、内关、太溪等。
此组穴位可控脾养血,补肾生髓,对放、化疗所致白细胞减少有一定疗效。
近代研究表明,此组穴位能够兴奋骨髓造血系统,促进造血机能的恢复,提升白细胞。
(4)气阴双补常用穴:如足三里、三阴交、涌泉、太溪、太冲、气海、肾俞、肝俞等。
此组穴位可益气养阴,生津润燥。
适用于放、化疗所致的火毒内攻,阴虚内热和晚期患者阳损及阴.气血虚损等证。
(5)软坚化痰常用穴:如丰隆、公孙、行间、阴陵泉、鱼际、间使、合谷、外关、脾俞、肺俞等。
此组穴位的现代研究表明,可疏通淋巴管道,促进淋巴和血液循环,提高巨噬细胞吞噬能力等作用。
(6)活血化瘀常用穴:如三阴交、足三里、合谷、太冲、阳陵泉、血海、百会、大椎、脾俞、膈俞等。
此组穴位的现代研究表明,可扩张微血管,增加血流量,促进免疫活性细胞保人瘤体,抑制癌瘤细胞的生长,还能够抑制血小板聚集,促进纤维蛋白溶解,破坏肿瘤周围及癌灶内纤维蛋白凝集,从而阻止癌细胞着床,防止肿瘤的生长和转移。
2.针灸抗癌的辨证施治(1)气滞血瘀证宜理气活血,化瘀消积,本证常用的针灸穴位有足三里、阳陵泉、脾俞、太溪、三阴交、内关等。
(2)痰湿凝聚证宜化痰祛湿,软坚散结,本证常用的针灸穴位有内关、足三里、脾俞、胃俞、中脘、三阴交、合谷、间使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