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地经济学_(第六版)_第2章_土地利用概论
3.1-土地经济学-(第六版)-导论PPT课件

2021/3/12
12
二、土地经济学的研究方法
(一)抽象思维方法 (二)系统分析方法 (三)定性分析与定量分析相结合的方法 (四)静态分析与动态分析相结合的方法 (五)微观分析与宏观分析相结合的方法
2021/3/12
13
第四节 土地经济学的产生和发展
▪ 土地经济学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是在20 世纪20年代。但在此之前,一些西方古典 经济学家,就对土地经济的若干问题进行 了研究。
2021/3/12
8
一、土地经济学的对象
土地资源利用是指土地资源在国民经
济各部门的分配与使用,具体包括土地资
源的勘察、技术经济评价、土地资源利用
的规划与计划、土地集约利用、土地区位
利用、土地规模经济及土地可持续利用等
方面的经济问题。所研究的是人与土地之
间的经济关系问题。
2021/3/12
9
一、土地经济学的对象
2021/3/12
16
第四节 土地经济学的产生和发展
▪ 中国对土地经济问题系统和专门的研究始 于20世纪30年代。这一时期,主要是在介 绍国外土地经济学理论的基础上逐步创立 中国的土地经济学,处于启蒙和初创阶段。
2021/3/12
17
第四节 土地经济学的产生和发展
▪ 新中国成立后,逐步消灭了土地私有制,建 立起社会主义土地公有制。对此,当时不少 人产生误解,以为土地公有制一建立,土地 经济问题就全部解决,因而长期以来忽视对 土地经济问题的研究。直到1978年改革开 放以后,土地经济科学才重新受到重视。
▪ 在中国台湾地区,对土地经济问题和地政管理一 向比较重视,在大学开设有地政专业和土地管理
学系。不少专家学者对土地制度、土地政策、地
土地经济学教案

4-3《土地经济学》教案课程基本要求:了解土地的基本特性、分类及土地经济学的研究领域;掌握土地利用的基本理论,并用于对我国土地利用实践的分析;了解土地制度的内涵及其与土地利用的关系,及如何完善我国的土地制度;掌握地租、地价和土地市场的基本原理,了解土地资产流转及其与土地利用的关系,并对我国的现状进行评价,提出改革的方向。
学时分配:课堂教学28学时,教学实践4学时,共32学时。
第一章导论第一节土地的概念与特性一、土地的概念从横的角度看,有四种观点:土地即土壤;土地即陆地及水面;土地即地球的纯陆地部分,不包括陆地的水面;土地即地球表面。
从纵的角度看:“土地是指大自然为了帮助人类,在陆地、海上、空气、光和热个方面所赠与的物质和能量”——马歇尔“经济学家所使用的土地这个词,指的是自然的各种力量,或自然资源。
……经济学上的土地是侧重于大自然所赋予的东西”——伊利综上所述:土地是由地球一定高度和深度的岩石、矿藏、土壤、水分、空气和植被等构成的自然综合体,即陆地及其自然附属物。
且由于人类投入了大量劳动,现实的土地已不仅仅是一个单纯的自然综合体,而是一个由各项自然因素并综合了人类劳动的自然——经济综合体。
二、国土的概念国土是一个主权国家的全部疆域,即其所管辖的领土、领海和领空的总和,包括这一区域范围内的全部资源条件三、土地的特性1、自然特性:位置固定性;面积有限性;质量差异性;功能永久性。
2、经济特性:土地供给的稀缺性;土地利用方式的相对分散性;土地利用方向变更的困难性;土地报酬递减的可能性;土地利用后果的社会性。
第二节土地的功能与分类一、土地的功能承载功能;生育功能;资源(非生物)功能派生:资产功能;景观功能二、土地的分类(一)按经济用途分1、农用土地:耕地;园地;林地;草地2、非农业生产用地:厂矿用地;交通用地3、城乡居民点用地4、水域:河流;湖泊;水库;其他5、特殊用地:休息用地;自然保护区;军事用地;未开发利用的土地(二)中国土地利用类型划分共分8个一级类型,46个二级类型。
土地经济学-第六版-第2章-土地利用概论ppt课件

…
…
…
…
…
(二)农业能量投入产出效果分 析
(2)总投入能量平衡方程 j=1,2,3,…,n,Zj 是Zi的转置矩阵 投入产出数学模型
Xi
…
′
(二)农业能量投入产出效果分 析
农业能量投入产出平衡表表明:要想获得高产出,就必须高投入;掠夺性经营,即少投入或不投入,是很难获得高产出的。
100%
=
投
资
收
入
增
长
率
平
均
每
年
增
加
总
收
入
投
资
总
额
×
(%)
一、土地利用的经济效益评价
(3)投资收益增长率。平均每年增加的纯收入或利润与投资总额之比。
100%
=
投
资
收
益
增
长
率
平
均
每
年
增
加
纯
收
投资总额
入
(或利润)
×
(%)
一、土地利用的经济效益评价
(4)投资回收期。表示需要多少年,平均每年的纯收入(或利润)总和等于投资总额,或者用多少年收回全部投资。 投资回收期(年) 投资总额 平均每年的纯收入(或利润)
复习思考题
1.什么叫土地利用?土地利用具体包括哪些内容? 2.在中国利用土地应遵循哪些基本原则?为什么? 3.应从哪些方面评价土地利用的效益?土地利用经济效益的本质是什么?
农业的能量投入产出,是指农业生产中输入物质能量转化为输出物质能量之间的关系。从广义来讲,农业投入能量包括自然投入能量和人工投入能量。产出物能量是指成熟后的农作物所含有的生物产品能量。
《土地经济学》电子教案

《土地经济学》电子教案第一章:土地经济学导论1.1 课程介绍理解土地经济学的定义和研究对象掌握土地经济学的研究方法和意义1.2 土地的概念与特性解释土地的定义和分类分析土地的有限性和不可移动性1.3 土地经济学的研究内容介绍土地资源配置与利用探讨土地市场与价格形成1.4 土地经济学的历史与发展回顾土地经济学的发展历程了解土地经济学的重要学者和理论第二章:土地资源与利用2.1 土地资源的分布与特征分析土地资源的总量和分类探讨土地资源的区域差异和利用潜力2.2 土地利用类型与模式介绍农业、工业、居住和生态用地等类型分析不同土地利用模式的特点和影响2.3 土地资源利用效率与可持续性探讨土地资源利用的效率评价指标讨论土地资源可持续利用的策略和方法2.4 土地资源利用政策与管理分析土地资源利用的政策工具和措施探讨土地资源管理的挑战和应对策略第三章:土地市场与价格3.1 土地市场的供求关系分析土地市场的供需因素和影响因素探讨土地市场价格的形成机制3.2 土地价格的决定因素解释土地价格与土地质量、位置和时间的关系分析土地市场价格的波动和预测方法3.3 土地市场的不完全性和信息不对称探讨土地市场的不完全性和信息不对称问题分析不完全市场下的土地交易和定价策略3.4 土地市场政策与调控分析土地市场政策的目标和手段探讨土地市场调控的效应和挑战第四章:土地利用规划与管制4.1 土地利用规划的目的与方法理解土地利用规划的目标和意义掌握土地利用规划的编制和实施方法4.2 土地利用规划的内容与类型介绍城市规划、农业规划和区域规划等类型分析不同土地利用规划的特点和关联4.3 土地利用管制与政策解释土地利用管制的目的和手段探讨土地利用政策的效果和挑战4.4 案例分析:土地利用规划与管制的实践分析具体土地利用规划与管制的案例总结案例中的经验与教训第六章:土地产权与制度6.1 土地产权的定义与分类解释土地产权的含义和种类分析不同土地产权的特点和影响6.2 土地产权制度的作用与变迁探讨土地产权制度对资源配置的影响回顾土地产权制度的历史变迁和发展6.3 土地产权交易与流转分析土地产权交易的方式和规则探讨土地产权流转的机制和影响6.4 土地产权政策与改革讨论土地产权政策的目标和手段分析土地产权改革的必要性和路径第七章:土地税制与政策7.1 土地税制的基本原理理解土地税制的概念和作用掌握土地税制的类型和征收方法7.2 土地税制的目标与效应分析土地税制对土地利用和资源配置的影响探讨土地税制的公平与效率问题7.3 土地政策工具与调控解释土地政策的工具和手段分析土地政策调控的效果和挑战7.4 案例分析:土地税制与政策的实践分析具体土地税制与政策的案例总结案例中的经验与教训第八章:农业土地利用与政策8.1 农业土地利用的特点与问题分析农业土地利用的现状和问题探讨农业土地利用的挑战和应对策略8.2 农业土地政策的目标与方法解释农业土地政策的目的和意义掌握农业土地政策的工具和手段8.3 农业土地保护与改良分析农业土地保护的重要性和措施探讨农业土地改良的技术和方法8.4 案例分析:农业土地利用与政策的实践分析具体农业土地利用与政策的案例总结案例中的经验与教训第九章:城市建设与土地利用9.1 城市建设用地利用的特点与问题分析城市建设用地利用的现状和问题探讨城市建设用地利用的挑战和应对策略9.2 城市土地政策的目标与方法解释城市土地政策的目的和意义掌握城市土地政策的工具和手段9.3 城市土地市场与交易分析城市土地市场的特点和运行机制探讨城市土地交易的方式和规则9.4 案例分析:城市建设与土地利用的实践分析具体城市建设与土地利用的案例总结案例中的经验与教训第十章:土地经济学研究前沿10.1 土地经济学研究的新进展了解土地经济学研究的前沿领域和热点问题掌握土地经济学研究的新理论和方法10.2 土地资源利用与环境保护探讨土地资源利用与环境保护的关系分析土地资源利用中的环境问题和应对策略10.3 土地经济学研究的方法与应用掌握土地经济学研究的方法和技术了解土地经济学研究在实践中的应用和案例10.4 未来土地经济学的发展趋势预测未来土地经济学的研究方向和发展趋势讨论土地经济学在解决现实问题中的作用和挑战第十一章:土地经济学模拟与评估11.1 土地经济学模型构建学习构建土地经济学基本模型,包括供需模型、市场均衡模型等理解模型在分析土地市场和政策中的作用11.2 土地利用变化的模拟分析探讨土地利用变化模型,如转换模型、动态度模型等分析模型在预测土地利用变化中的应用和限制11.3 土地经济学评估方法学习使用成本效益分析、环境影响评估等方法掌握评估土地利用项目和经济效益的方法11.4 案例研究:土地经济学模拟与评估的应用分析具体土地经济学模拟与评估的案例总结案例中的经验与教训第十二章:土地经济学与公共政策12.1 土地经济学在公共政策制定中的应用理解土地经济学如何影响公共政策的制定和实施探讨土地经济学在政策过程中的角色12.2 土地政策分析与评估学习分析土地政策的经济学原理和效果掌握评估土地政策影响的方法和工具12.3 土地经济学与政策争议讨论土地经济学在政策争议中的立场和观点分析不同利益相关者在土地政策中的诉求和冲突12.4 案例研究:土地经济学与公共政策的实践分析具体土地经济学与公共政策的案例总结案例中的经验与教训第十三章:国际土地经济学比较13.1 国际土地经济学的基本概念理解国际土地经济学的研究范围和特点掌握国际土地经济学的基本理论和方法13.2 国际土地市场与政策比较分析国际土地市场的差异和联系探讨国际土地政策的差异和影响因素13.3 国际土地利用与资源管理学习国际土地利用模式和资源管理策略分析国际最佳实践和可供借鉴的经验13.4 案例研究:国际土地经济学的实践分析具体国际土地经济学的案例总结案例中的经验与教训第十四章:土地经济学与可持续发展14.1 土地经济学与可持续发展的关系理解可持续发展理念在土地经济学中的应用探讨土地经济学对可持续发展的贡献14.2 土地资源可持续利用策略学习土地资源可持续利用的原则和方法分析土地资源可持续利用的挑战和机遇14.3 环境影响与土地利用探讨环境影响评估在土地利用中的作用分析土地利用对环境的影响和应对策略14.4 案例研究:土地经济学与可持续发展的实践分析具体土地经济学与可持续发展目标的案例总结案例中的经验与教训第十五章:土地经济学未来展望15.1 土地经济学研究的新趋势了解土地经济学研究的发展方向和新兴领域掌握土地经济学研究的新理论和方法15.2 技术进步与土地经济学探讨技术进步如何影响土地经济学的研究和实践分析技术在土地资源管理和利用中的应用15.3 土地经济学在解决现实问题中的作用讨论土地经济学在解决土地市场、资源利用和政策制定等现实问题中的应用分析土地经济学在应对未来挑战中的潜力15.4 案例研究:土地经济学未来展望的实践分析具体土地经济学未来展望的案例总结案例中的经验与教训重点和难点解析重点:土地经济学的定义、研究对象和研究方法土地资源与利用的类型、模式和效率土地市场与价格的形成机制和影响因素土地利用规划与管制的目的、内容和方法土地产权与制度的类型、作用和变迁土地税制与政策的目标、效应和工具农业土地利用与政策的现状、问题和对策城市建设与土地利用的特点、问题和政策土地经济学研究前沿的新进展和应用土地经济学模拟与评估的方法和工具国际土地经济学比较的视角和案例土地经济学与可持续发展的关系和策略难点:土地经济学的理论框架和模型的构建与分析土地市场的不完全性和信息不对称问题土地产权交易与流转的规则和实施土地税制与政策的公平与效率权衡农业土地保护与改良的技术和成本问题城市土地市场与交易的复杂性和规则土地经济学模拟与评估的实证研究和数据收集国际土地经济学比较的跨文化差异和政策分析土地经济学在解决现实问题中的综合分析和决策制定这些重点和难点构成了土地经济学教学的核心内容,需要学生在理解和应用方面下功夫,以达到对土地经济学知识的深入掌握。
土地经济学土地资源利用概论

经济因素 影响土地利用后的经济效益、
经济价值的因素。其核心就是土地产出物的价 值及获得这些产出物的投入。
社会因素 除自然、经济因素以外的因素
都可归入社会因素,包括政策、法规、传统风 俗习惯等。
土地利用的基本原则
– 农业优先,统筹安排用地结构 – 以集约利用为主与保证适量的耕地面积相
农业优先统筹安排用地结构农业优先统筹安排用地结构以集约利用为主与保证适量的耕地面积相以集约利用为主与保证适量的耕地面积相结合结合专业化利用与综合利用相结合专业化利用与综合利用相结合经济效益与生态效益及社会效益相统一经济效益与生态效益及社会效益相统一开发利用与合理保护相结合开发利用与合理保护相结合梯子横档间距以30厘米为宜使用时上端要扎牢下端应采取防滑措施
结合 – 专业化利用与综合利用相结合 – 经济效益与生态效益及社会效益相统一 – 开发利用与合理保护相结合
集
有一定的经济实力,可
约
以向土地提供足够的物
利
质投入
用
需
有较充足的劳动力提供
要
足够的人工
的
条
有先进的科学技术与管
件
理手段
具体措施
土地的利用与改造相结合 土地利用与培养地力相结合 土地利用与保护相结合 土地利用与复垦相结合
土地利用经济效益评价指标
产出类指标 产品的实物量;总收入; 净收入;利润。 投入类指标 土地面积;劳动力;资金 (开发或基建性投入);成本。
土地利用经济效益静态分析
投资产品增长率
平均每年增加产量 投资产品增长率(%)= ————————×100 %
投资总额
投资收入增长率
平均每年增加总收入 投资收入增长率(%)= —————————×100 %
第2章城市土地经济理论ppt课件全

• 区位条件指城市所在的区位。城市所在的区位条件越优越 ,对该城市土地的需求就越大。
• 城市的区位条件有自然的和经济的两个方面,自然的是指 城市所在的地理位置(如沿海和内地),经济的是指城市 所处区域的经济发展状况,以及城市在该区域的经济地位 。如上海市既有沿海的自然区位条件,又有长三角经济中 心的经济区位条件,而重庆只有长江上游经济中心的经济 区位条件,所以,对上海土地的需求大于对重庆的需求。
• 城市土地供给扩大的另一种方式即内涵式的扩大,是在土 地面积不增加的情况下,通过增加土地投资或提高集约化 利用的程度,提高土地的使用效率,实现相对增加城市土 地的经济供给。这是城市土地利用的存量调整。
• 具体表现为在原有建成区内对土地进行二次开发,如适度 地增加资金和劳力的投入,提高容积率和增加建筑密度, 改变旧城区的土地利用结构,消除影响土地利用的阻碍因 素,完善基础设施等,使单位面积的土地具有更大的使用 效率,从而达到内涵式扩大土地供给的目的。
• 公共服务是城市的“软件”,是指城市政府提供服务的能 力和水平。公共服务对城市土地需求的影响是通过改变城 市综合竞争力来实现的。公共服务水平高,综合竞争力强 ,能吸引更多资金、人才等要素,从而间接增加对城市土 地的需求。
• 2.1.3 城市土地的供求平衡
• 城市土地供求平衡是指城市发展的合理土地需求能够得到 有效的保障。“合理”不包括对城市土地的投资需求。但 正因为城市土地具有投资品属性,其需求膨胀。所以,当 城市土地供不应求时,不能单纯地通过扩大供给来解决, 而从控制需求入手,关键在于收取城市地租(包括绝对地 租和级差地租),尽量其投资获利空间。
• ③不是针对生产部门或人类历史过程。报酬递减规律是针 对某一个生产单位,在一定阶段,因投入变动要素(如劳 动力)的数量不同,而导致的总产出量和变量要素的边际 产量的变化。因此它只对一个具体的生产过程适用,而不 能无限扩大。
土地经济学复习提纲

《土地经济学》复习提纲第一章导论1.什么是土地?土地是由地球陆地及其水面的土壤、岩石,矿藏、水文。
大气和植被等要素以及人类过去和现在的活动所构成的自然经济综合体。
2.土地的特性?土地的自然特性:位置固定性,面积有限性,质量差异性,功能永久性。
土地的经济特性:供给的稀缺性,利用方向变更的相对困难性,报酬递减的可能性,利用后果的社会性。
3.土地的功能及其分类?功能:承载功能,生育功能,资源功能,生态功能。
财产和资产功能。
分类地貌:山地,高原,丘陵,盆地,平原。
土壤:黏土,壤土,沙土。
土地生产能力:高产田,中产田,低产田。
土地权属性质:国有,集体所有,私有。
农用地,未利用低,建设用地。
第二章土地利用概论1、土地利用的内涵及其包括的内容?土地利用:就其实质来说,土地利用是人类劳动与土地结合获得物质产品和服务的经济活动,这一活动变现为人类与土地之间进行的物质、能量以及价值、信息的交流与转换。
内容:1,土地资源的调查、分类和统计。
2,土地利用现状分析:土地利用程度分析,土地利用结构分析,土地利用效益分析。
3,编制土地利用规划。
4,土地开发。
5土地保护。
2、土地利用的目标和实现手段?目标 1,土地提供的产品:取得物质产品,包括生产资料和生活资料;取得服务。
2,最终发挥的作用:经济目标,最大限度的满足社会生产,生活对土地的需求;生态目标,保护土地利用的良好生态系统;社会目标现代人生活需求好的生存环境。
手段:制定相关法律法规,编制土地利用规划,改革和完善土地制度,由政府严格控制农用地向非农用地的转移,税收手段,土地科技与教育手段。
2、我国土地利用存在哪些主要问题?1,土地粗放经营与过度利用并存。
2,土地浪费与土地短缺兼有。
3,土地利用率和利用效益都有待提高。
3、土地利用的基本原则?土地利用的效益评价方法?基本原则:农业优先与统筹安排用地结构相结合;坚持集约利用与保持适量耕地相结合;专业化利用与综合利用相结合;合理开发利用与科学保护相结合;经济效益、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相结合。
毕宝德《土地经济学》笔记和典型题详解(2-13章)【圣才出品】

第二章土地资源利用概论一、土地利用的内涵及目标1.土地利用的内涵(1)土地利用的内涵是动态的,土地利用即就是土地开发、利用和保护的综合行为。
(2)土地利用最基本的内容包括:①土地资源的调查、分类、统计土地资源的调查,就是要调查土地的自然因素,包括土壤有机质含量、酸碱度、氮、磷、钾以及其他一些重要微量元素的含量,土壤团粒结构、水分含量、质地类别以及土地的地形、坡度、海拔等,还要调查每类土地的最优利用方向、利用途径。
在土地调查的基础上还要对土地分等定级,进行分类、统计、登记。
②土地利用现状分析第一,土地利用程度分析。
土地利用程度是指人类对土地的利用与改造程度以及土地受人为影响的变化程度,这可用一系列指标来反映。
在农业领域,可以用垦殖系数(耕地面积/土地总面积)、森林覆盖率(林地面积/土地总面积)和水面利用率(已利用水面/全部水面)等指标来反映土地利用程度。
对城镇或非农建设用地,一般用建筑密度(建筑物占地或基地面积/用地总面积)、容积率(建筑面积/用地总面积)、土地利用系数(已利用土地/土地总面积)等指标来反映城市土地利用程度。
这些指标越高,表明土地利用程度越高。
第二,土地利用结构分析。
土地利用结构一般是指一定区域内,各种土地利用类型或土地覆被之间在数量上的比例关系,以各种土地利用类型或土地覆被占该区域土地总面积的比重表示。
简言之,土地利用结构分析就是指对在整个土地面积中,各类用地(或各种覆被)所占的比重的分析。
第三,土地利用效益分析。
土地利用效益是指土地利用后给人类带来的经济效益、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
它反映了人类利用土地目标实现的程度。
③土地利用规划从宏观上讲,是指一套对实现土地合理利用综合目标最有利的土地利用方案和行动路线的系列决策,是各种土地利用规划的总称。
从微观上讲,土地利用规划是指对土地的潜力,其他自然、社会经济条件和可供选择的土地利用格局进行系统评定,以选择对实现土地合理利用综合目标最有利的土地利用方案和措施的过程。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土地经济学(第六版)
普通高等教育"十一五"国家级规划教材
(一)土地利用的目标
人类利用土地的目标按其最终发挥的作用又 可分为:经济目标、生态目标、社会目标。 1 .土地利用的经济目标,即最大限度地满 足社会物质生产和生活对土地的需求 2 .土地利用的生态目标是保护土地的良好 生态系统,这是全人类共同关注的重大问题
3
土地经济学(第六版)
普通高等教育"十一五"国家级规划教材
第一节 土地利用的内涵及目标
一、土地利用的内涵 土地利用是人类劳动与土地结合获得 物质产品和服务的经济活动,这一活动表 现为人类与土地进行的物质、能量和价值、 信息的交流、转换。
土地利用是个技术问题。
土地利用同时又是个经济问题。
土地利用的内涵是动态的。
对于不同时期发生的投入和收入,就可通过贴现 系数和复利系数,把它们“拉回”到同一时点进 行比较。例如,两年前投了一笔数量为A的资本, 两年后才开始有收入,当年获得的纯收入为B。要 比较两笔货币量的大小,最好加上贴现或复利因 素,即 B· 1 A· (1+r)2与B比较,或 2 与A比较。 (1+r)
26
土地经济学(第六版)
普通高等教育"十一五"国家级规划教材
(一)农田的生态效益评价
其数学表达式为:
Y = KE Qi Kcti Kwi Ks · · · i =1 其函数关系为 Y=F(C,A,S) 式中: Y——作物估计产量; K——能量转换系数; E——光能利用率;
27
n
土地经济学(第六版)
农业能量投入产出效果,也可采用 投入产出方法进行分析,就是用数学方 法分析能量投入产出的综合平衡关系(包 括能量投入产出表和数学模型)。
1.能量投入产出表(见表2—1)
33
土地经济学(第六版)
普通高等教育"十一五"国家级规划教材
(二)农业能量投入产出效果分 析
表2—1
34
土地经济学(第六版)
普通高等教育"十一五"国家级规划教材
重要手段
10
土地经济学(第六版)
普通高等教育"十一五"国家级规划教材
三、影响土地利用的因素
(一)自然因素 土地的地形、地貌、地质、坡度、海 拔、土壤酸碱度、有机质含量、土壤团粒 结构、微量元素种类及含量、水分含量、 降水量、生态环境等自然因素都会影响土 地利用。
11
土地经济学(第六版)
普通高等教育"十一五"国家级规划教材
土地经济学(第六版)
普通高等教育"十一五"国家级规划教材
土地经济学 (第六版)
毕宝德 主编
柴强
李铃
周建春
副主编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1
土地经济学(第六版)
普通高等教育"十一五"国家级规划教材
第一编
土地资源利用
2
土地经济学(第六版)
普通高等教育"十一五"国家级规划教材
第二章 土地资源利用概论
第一节 土地利用的内涵及目标 第二节 土地利用的基本原则 第三节 土地利用的效益评价
(二)动态分析法
贴现系数表示的是从现在起,第n年的一单 位货币量相当于现在的多少;也可以是现 在的一单位货币量相当于过去n年的多少。 用公式表示为: 1 贴现系数= n(r为折现率,n为年期) (1+ r)
22
土地经济学(第六版)
普通高等教育"十一五"国家级规划教材
(二)动态分析法
当已知未来的价值,求现在的价值时,就 用未来的价值乘贴现系数。
16
土地经济学(第六版)
普通高等教育"十一五"国家级规划教材
一、土地利用的经济效益评价
如果是开发性或基建性投入,则分别有静 态和动态两种分析方法。 (一)静态分析法 (1)投资产品增长率。即平均每年增加产 量与投资总额之比。
投资产 品增长率(%)
平均每年增加产量 × 100% = 投资总额
17
土地经济学(第六版)
一、土地利用的经济效益评价
土地利用的经济效益是指对土地的投入与取得有 效产品(或服务)之间的比较。 在分析土地利用经济效益时,要把产品与投入相 比较,投入产出率高,则土地利用的经济效益就 好;如果投入产出率低,则经济效益就差。这就 需要单独计算产出和投入指标。
15
土地经济学(第六版)
普通高等教育"十一五"国家级规划教材
4
土地经济学(第六版)
普通高等教育"十一五"国家级规划教材
土地利用的基本内容
(一)土地资源的调查、分类、统计 (二)土地利用现状分析
1.土地利用程度分析
2.土地利用结构分析
3.土地利用效益分析
5
土地经济学(第六版)
普通高等教育"十一五"国家级规划教材
土地利用的基本内容
(三)土地利用规划 (四)土地开发
普通高等教育"十一五"国家级规划教材
第二节 土地利用的基本原则
一、农业优先,统筹安排用地结构
二、集约利用为主与保证适量的耕地面积相
结合
三、专业化利用与综合利用相结合
四、经济效益与生态效益及社会效益相统一
五、开发利用与合理保护相结合
14
土地经济学(第六版)
普通高等教育"十一五"国家级规划教材
第三节 土地利用的效益评价
24
土地经济学(第六版)
普通高等教育"十一五"国家级规划教材
二、土地利用的生态效益评价
所谓土地利用的生态效益,简言之, 就是人类对土地的利用过程与结果符合生 态平衡规律。人类对土地利用生态效益进 行评价的历史还不太长,在科学家们的努 力下,现在已总结出一些方法可资利用。
25
土地经济学(第六版)
普通高等教育"十一五"国家级规划教材
普通高等教育"十一五"国家级规划教材
(一)农田的生态效益评价
则 KE Qi
i =1 n
i =1
n
为光合潜力;
为光温生产潜力;
KE Qi Kcti ·
n
KE Qi Kcti Kwi 为光温水潜力,即气候潜力; · ·
i =1
n
KE Qi Kcti Kwi Ks 为气候—土壤潜力,即农 · · ·
20
土地经济学(第六版)
普通高等教育"十一五"国家级规划教材
(二)动态分析法
因为开发性或基建性投资不是一次性 收回,这些资金要经过若干年的土地利用 后逐年收回。这样,为了使投资与收入具 有可比性,就需要引进“贴现系数”和“复 利系数”这两个指标。
21
土地经济学(第六版)
普通高等教育"十一五"国家级规划教材
复利系数表示的含义正好相反,即现在的 一单位货币量在n年后变成现在的多少倍; 或者n年前的一单位货币量相当于现在的多 少倍。其公式为:
复利系数=(1+r)
n
23
土地经济学(第六版)
普通高等教育"十一五"国家级规划教材
(二)动态分析法
当已知现在的价值,求未来的价值时,就用现在 的价值乘复利系数。
(五)土地保护
6
土地经济学(第六版)
普通高等教育"十一五"国家级规划教材
中国土地利用方面存在的问题
1.土地粗放经营与过度利用并存 2.土地供不应求与土地浪费兼有 3.土地利用率和利用效益还有待提高
7
土地经济学(第六版)
普通高等教育"十一五"国家级规划教材
二、土地利用的目标及其实现 手段
(一)土地利用的目标 人类利用土地的目标,从土地所提供 的“产品”来划分,可以分为两类: 1.取得物质产品,包括生产资料和生 活资料 2.取得服务(效用)
从狭义来讲,农业的投入能量仅指农 业生产过程中的人工投入能量(经济能 量);农业产出能量仅指农作物经济产品 中的能量。在计算时,一般用狭义的农业 能量产投比进行分析。 农业能量投入 经济产品能量 = 产出效果 人工投入能量
32
土地经济学(第六版)
普通高等教育"十一五"国家级规划教材
(二)农业能量投入产出效果分 析
普通高等教育"十一五"国家级规划教材
一、土地利用的经济效益评价
(2)投资收入增长率。即平均每年增长的 总收入与投资总额之比。
投资收入增长率(%) =土地经济学(第六版)
普通高等教育"十一五"国家级规划教材
一、土地利用的经济效益评价
(3)投资收益增长率。平均每年增加的纯 收入或利润与投资总额之比。
投资收益增长率(%) 平均每年增加纯收入(或利润) = × 100% 投资总额
19
土地经济学(第六版)
普通高等教育"十一五"国家级规划教材
一、土地利用的经济效益评价
(4)投资回收期。表示需要多少年,平均 每年的纯收入(或利润)总和等于投资总 额,或者用多少年收回全部投资。 投资回收期(年) 投资总额 = 平均每年的纯收入(或利润)
12
土地经济学(第六版)
普通高等教育"十一五"国家级规划教材
(三)社会因素
除自然、经济因素以外的因素都可归 入社会因素,包括政策、法规、传统风俗 习惯等。例如,在环境优美而又适宜居住 的地方,政府为了保护这里的自然文化遗 产,禁止在这样的地方从事任何生产和消 费活动(旅游除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