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流学》考试大纲

《物流学》考试大纲
《物流学》考试大纲

《物流学》考试大纲

一、课程考核目标

物流学是物流管理专业的必修课。课程考核将以物流学课程体系为中心,以巩固物流学基础知识为目的,考核的目标是学习者对物流学的基本概念、基本理论、基本方法与基本技能的了解与掌握程度,为今后学好相关专业知识打下更坚实的理论基础。

二、课程考核重点

重点考核学习者对物流学基本概念与基本原理的掌握程度,对物流活动构成、物流标准化、系统化、物流配送中心、第三方物流、绿色物流、物流合理化的基本认识及物流方法与技术了解与掌握。

三、考核方式

根据华师网络学院教学部有关规定执行。

四、复习参考材料

1.现代物流学梁金萍主编东北财经大学出版社 2008.1

2.物流管理概论网络课件

五、各讲考核的主要目的

第一讲现代物流概述

(一)考核目的

1.知识目的:认识现代物流及物流活动,了解物流发展和物流学科的产生,掌握物流的概

念和物流的功能。

2.技能目的:掌握物流学说的观点,运用此观点分析物流的现象。

3.能力目的:掌握物流合理化的四种模式,并能在实践中加以运用。

(二)主要考核内容

第一节现代物流概述了解

第二节物流活动掌握

第三节物流合理化重点掌握

第二讲物流活动构成

(一)考核目的

1.知识目的:认识现代物流活动的构成要素,全面地了解包装、搬运装卸、运输、储

存、流通加工、物流信息等基本要素的概念、特点和方式。

2.技能目的:掌握包装、搬运装卸、运输、储存、流通加工、物流信息等合理化的方

法。

3.能力目的:掌握物流各要素合理化的措施并能在具体物流实践中应用。

(二)主要考核内容

第一节包装了解

第二节装卸搬运了解

第三节运输了解

第四节储存了解

第五节流通加工重点掌握

第六节物流信息掌握

第三讲物流标准

(一)考核目的

1.知识目的:通过本章的学习,了解物流标准的基本概念和物流标准的种类,以及制

定物流标准的基本原则。

2.技能目的:掌握物流标准制定的基本方法,以及物流标准化的方法。

3.能力目的:能够熟练应用物流作、业标准,进行物流标准化管理。

(二)主要考核内容

第一节物流标准概述重点了解

第二节物流标准制定的基本原则理解

第三节物流标准化掌握

第四讲物流系统

(一)考核目的

1.知识目的:掌握物流系统的概念,了解物流系统的构成要素。

2.技能目的:熟练掌握物流系统的设计,能用所学知识设计合理的物流系统。

3.能力目的:能够把所学知识与现代物流实践相结合,依据公司的实际情况设计物流

系统模式。

(二)主要学习内容

第一节物流系统概述

第二节物流系统的运行机制

第三节物流系统化

第五讲第三方物流

(一)考核目的

1.知识目的:通过本章的学习,掌握第三方物流的基本理论及第三方物流的应用原理,学

习第三方物流选择和管理的程序及内容。

2.技能目的:掌握第三方物流运作的技巧和策略。

3.能力目的:能够熟练应用第三方物流原理,具有中小型物流企业业务运作的能力。(二)主要考核内容

第一节第三方物流概述了解

第二节第三方物流原理掌握

第三节第三方物流管理重点掌握

第四节第三方物流服务掌握

第六讲配送与配送中心

(一)考核目的

1.知识目的:通过本章的学习,掌握配送的基本理论及配送中心的运作流程,·学习现代

物流配送的基本方法、技巧和策略。

2.技能目的:掌握现代物流配送中心的设计和建设方法,以及现代物流配送中心的经营管

理技能。

3.能力目的:能够熟练运用配送理论,具有中小型物流配送中心实务运作的能力。(二)主要考核内容

第一节配送概述了解

第二节配送中心概述掌握

第三节配送中心的作业管理掌握

第七讲国际物流

(一)考核目的

1.知识目的:掌握国际物流的概念,国际物流和国际贸易的关系,以及国际

物流和国内物流的区别,了解国际物流的分类,掌握国际物流管理的内容。

2.技能目的:熟练掌握国际物流管理的内容,会用所学知识处理国际物流中

存在的问题。

3.能力目的:能够把所学知识与现代物流实践相结合,会依据公司的实际情

况选择合适的国际物流运输方式。

(二)主要考核内容

第一节国际物流概述了解

第二节国际物流系统掌握

第三节国际物流管理重点了解

第八讲产业物流

(一)考核目的

1.知识目的:通过本章的学习,了解农业物流、制造业物流、零售业物流、快递业物

流的概念和特征。

2.技能目的:掌握零售业物流的运营模式,掌握制造业物流的运作方式。

3.能力目的:能够熟练应用物流的功能,具备零售业、制造业、快递业企业业务运作

的能力。

(二)主要考核内容

第一节农业物流了解

第二节制造业物流了解

第三节批发零售业物流了解

第四节快递业物流掌握

第九讲绿色物流

(一)考核目的

1.知识目的:通过本章的学习,了解绿色物流的概念,掌握物流各功能要素对环境的不同

影响。

2.技能目的:掌握物流与环境的关系,熟悉物流对环境的影响,掌握绿色物流的运作方式。

3.能力目的:能够熟练应用绿色物流的功能,具有正向的绿色物流管理和逆向的绿色物流

管理两个方面运作的能力

(二)主要考核内容

第一节绿色物流概述了解

第二节绿色物流管理掌握

第三节绿色物流的发展趋势流重点掌握

第十讲总结分析、趋势展望

考核目的与主要考核内容

对现代物流学的发展进行总结,分析我国物流学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了解与国外同行的差距及今后发展的方向。加强理解

全国硕士研究生入学统一考试应用统计硕士专业学位统计学考试大纲

432-统计学 一、考查目标 全国硕士研究生入学统一考试应用统计硕士专业学位《统计学》考试是为高等院校和科研院所招收应用统计硕士生儿设置的具有选拔性质的考试科目。其目的是科学、公平、有效地测试考生是否具备攻读应用统计专业硕士所必须的基本素质、一般能力和培养潜能,以利用选拔具有发展潜力的优秀人才入学,为国家的经济建设培养具有良好职业道德、法制观念和国际视野、具有较强分析与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的高层次、应用型、复合型的统计专业人才。考试要求是测试考生掌握数据处收集、处理和分析的一些基本统计方法。 具体来说。要求考生: 1.掌握数据收集和处理的基本分方法。 2.掌握数据分析的金发原理和方法。 3.掌握了基本的概率论知识。 4.具有运用统计方法分析数据和解释数据的基本能力。 二、考试形式和试卷结构 1.试卷满分及考试时间 试卷满分为150分,考试时间180分钟。 2.答题方式 答题方式为闭卷、笔试。允许使用计算器(仅仅具备四则运算和开方运算功能的计算器),但不得使用带有公式和文本存储功能的计算器。 3.试卷内容与题型结构 统计学120分,有以下三种题型: 单项选择题25题,每小题2分,共50分 简答题3题,每小题10分,共30分 计算与分析题2题,每小题20分,共40分 概率论30分,有以下三种题型: 单项选择题5题,每小题2分,共10分 简答题1题,每小题10分,共10分 计算与分析题1题,每小题10分,共10分 三、考查内容 1.统计学 调查的组织和实施。

概率抽样与非概率抽样。 数据的预处理。 用图表展示定性数据。 用图表展示定量数据。 用统计量描述数据的水平:平均数、中位数、分位数和众数。 用统计量描述数据的差异:极差、标准差、样本方差。 参数估计的基本原理。 一个总体和两个总体参数的区间估计。 样本量的确定。 假设检验的基本原理。 一个总体和两个总体参数的检验。 方差分析的基本原理。 单因子和双因子方差分析的实现和结果解释。 变量间的关系;相关关系和函数关系的差别。 一元线性回归的估计和检验。 用残差检验模型的假定。 多元线性回归模型。 多元线性回归的拟合优度和显著性检验; 多重共线性现象。 时间序列的组成要素。 时间序列的预测方法。 2.概率论 事件及关系和运算; 事件的概率; 条件概率和全概公式; 随机变量的定义; 离散型随机变量的分布列和分布函数;离散型均匀分布、二项分布和泊松分布; 连续型随机变量的概率密度函数和分布函数;均匀分布、正态分布和指数分布; 随机变量的期望与方差; 随机变量函数的期望与方差。 四、题型示例及参考答案 全国硕士研究生入学统一考试 应用统计硕士专业学位统计学试题

福建师范大学-2019硕士研究生招生考试大纲-801 政治经济学

《政治经济学》考试大纲 参考书目:详见学校当年硕士研究生招生简章。 一、考查目标 (政治经济学专业基础综合考试涵盖政治经济学(资本主义经济部分)和政治经济学(社会主义经济部分)基础课程。要求考生系统掌握上述政治经济学学科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方法,能够运用所学的理论和方法,分析和解决有关理论问题和实际问题。) 二、考试形式和试卷结构 1、试卷满分及考试时间 本试卷满分为150分,考试时间为180分钟。 2、答题方式 答题方式为闭卷、笔试。 3、试卷题型结构 (1)简答题(共70分,5小题,每小题14分) (2)论述题(共80分,2小题,每小题40分) 三、考查范围 第一章政治经济学的研究对象与方法 第一节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创立与发展;第二节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研究对象;第三节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方法 第二章商品和货币 第一节商品经济的产生和发展;第二节劳动创造商品价值;第三节价值形式和货币;第四节商品经济的运动规律 第三章资本的生产过程 第一节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基本特征和前提条件;第二节资本主义的生产实质是剩余价值的生产;第三节资本主义工资;第四节资本主义再生产和资本积累 第四章资本的流通过程 第一节单个资本的再生产和流通;第二节社会资本的再生产和流通;第三节资本主义经济危机 第五章资本运行的具体形式 第一节产业资本和产业利润;第二节商业资本和商业利润;第三节借贷资本和利息;第四节资本主义土地所有权和资本主义地租 第六章垄断资本主义的形成与发展 第一节自由竞争与垄断资本主义的形成;第二节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第三节资本主义的国际垄断 第七章现代资本主义发展的新情况、新特征和新趋势 第一节现代资本主义发展的新变化;第二节现代资本主义与经济全球化;第三节现代科技的发展对资本主义经济的影响 第八章我国正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免疫学-复试笔试-《医学免疫学》

湖南师范大学硕士研究生入学考试自命题考试大纲 考试科目代码:[100102] 考试科目名称:医学免疫学 一、考试形式与试卷结构 1)试卷成绩及考试时间: 本试卷满分为100分,考试时间为180分钟。 2)答题方式:闭卷、笔试 3)试卷内容结构 (一)基础免疫学部分66% (二)临床免疫学部分34% 4)题型结构 a: 名词解释题,10小题,每小题4分,共40分 b: 简答题,6小题,每小题5分,共30分 c: 论述题,2小题,每小题15分,共30分 二、考试内容与考试要求 (一)基础免疫学部分 1、免疫学概论、免疫组织和器官 考试内容 免疫的概念,免疫学研究内容,免疫系统的组成,免疫应答分类,克隆选择学说*,免疫学发展历史以及著名科学家所作贡献;免疫器官,淋巴细胞再循环。 考试要求 ⑴掌握免疫的概念,掌握免疫系统的组成,掌握免疫应答的类型,掌握免疫组织和器官的功能。 ⑵理解免疫学研究内容,理解克隆选择学说,理解淋巴细胞再循环的意义。 ⑶了解免疫学发展历史。 2、抗原

抗原的概念和两大特性,抗原特异性的物质基础,影响免疫原性的因素,抗原的几种分类,非特异性刺激剂(超抗原、佐剂、丝裂原*) 考试要求 ⑴掌握抗原的概念和两大特性,掌握表位、交叉反应等概念,掌握抗原的分类,掌握超抗原、佐剂的概念。 ⑵理解影响免疫原性的因素。 ⑶了解丝裂原的作用机理*。 3、免疫分子 考试内容 免疫球蛋白(抗体)的概念、结构、血清型、功能、分类以及制备方法;补体的概念、激活途径、调节因素、功能;细胞因子的概念、功能分类;白细胞分化抗原、CD以及黏附分子的概念以及重要分子的功能;人类主要组织相容性抗原复合体特性、定位、编码分子及其功能,以及其医学意义。 考试要求 ⑴掌握免疫球蛋白(抗体)的概念、结构、功能和分类;掌握补体的概念、激活途径、功能;掌握细胞因子的概念、功能分类;掌握白细胞分化抗原、CD 以及黏附分子的概念以及重要分子的功能;掌握人类主要组织相容性抗原复合体特性、定位、编码分子及其功能,以及其医学意义。 ⑵理解免疫球蛋白的血清型*和制备方法;理解补体的调节因素*;理解人类主要组织相容性抗原复合体的多样性。 ⑶了解抗体的独特型;了解补体的受体;了解细胞因子的受体;了解白细胞分化抗原的分类和粘附分子的分类。 4、免疫细胞 考试内容 T淋巴细胞的发育、表面分子、亚群以及功能;B淋巴细胞的发育、表面分子、亚群以及功能;专职抗原提呈细胞的种类与主要功能;固有免疫细胞(巨噬细胞、NK细胞等)的特点和功能。

432--《统计学》考试大纲

432--《统计学》考试大纲 一、基本要求 《统计学》考试的目的在于考查考生对统计学及其在社会经济应用中所涉及的基本概念、基本理论和基本方法的掌握情况以及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基本要求是: 1.准确地理解《统计学》中的基本概念; 2.准确地把握《统计学》的基本理论; 3.正确理解统计分析的方法; 4.能够应用《统计学》的基本理论和方法解决社会经济实际问题; 5.了解统计学的发展趋势和发展动态。 《统计学》课程考试对考生的具体要求分为四个层次: 1.识记:能知道有关的名词、概念、知识的含义,并能正确认识和表述。 2.领会:在识记的基础上,能全面把握基本概念、基本原理,能掌握有关概念和原理的区别与联系。 3.简单应用:在领会的基础上,能用学过的一两个知识点分析和解决简单的问题。 4.综合应用:在简单应用的基础上,能用学过的多个知识点,综合分析和解决较复杂的问题。 二、考试范围 1.导论 识记:统计学的概念、数据类型、总体和样本概念。 领会:数据分类的标准、总体和样本的区别、参数和统计量的区别。 2.数据的来源 识记:常用的概率抽样和非概率抽样方法。 领会:不同抽样方法适用的条件。 3.数据的描述 识记:分类数据、顺序数据和数值型数据的集中趋势、离散程度的测度、几种常用图形的使用和区别。 应用:会计算分组数据和原始数据的均值、方差、标准差、离散系数。 4.参数估计 识记:点估计、区间估计概念。 综合应用:一个总体均值和比例的区间估计;两个总体参数的区间估计;样本量的计算。 5、假设检验 识记:两类错误、原假设、临界值概念。 综合应用:一个总体均值和比例的假设检验,包括单侧、双侧、大样本、小样本等情况;两个总体参数的检验。

政治经济学考试范围总结

社会必要劳动时间 第一种含义:在现有社会正常的生产条件下,在社会平均的劳动熟练程度和劳动强度下,制造某种使用价值所需要的劳动时间。 第二种含义:由社会生产和生活需要本身最终决定,并又有支付能力的市场需求直接决定了应该或必须投入到各类产品生产上去的劳动量 两者的辩证联系:第一种含义涉及价值决定,第二种含义涉及价值实现。 简单再生产 在原有规模上进行的再生产,新生产的产品仅够补偿已经消耗掉的生产资料和生活资料。 扩大再生产 大于原有规模的生产,新生产的产品除了用以补偿已经消耗掉的各种物质资料以外,还有剩余部分,可以追加到生产中去,借以扩大原有生产的规模。 利息 剩余价值的特殊转化形式,职能资本家使用借贷资本而让渡给借贷资本家的一部分剩余价值,根本来源是雇佣工人创造剩余价值的一部分。 生产力P2 生产力是人类利用自然和改造自然、进行物质资料生产的能力,是生产中人与自然的关系。它主要包括三个要素:劳动者、劳动资料和劳动对象。劳动资料和劳动对象合称生产资料。劳动者和生产资料是生产的基本要素。凡要进行生产,就必须将这两个要素结合起来。 劳动者是生产过程的主题,它在生产力诸要素中起支配作用。只有通过人对自身劳动力的使用,即劳动,各种生产的要素才能结合起来形成能动的生产过程,制造出对人类有用的产品。 生产资料是构成生产力的物的因素。其中,劳动资料(生产工具)承担人的劳动的传导体。劳动对象则是人们通过劳动资料将劳动加于其上的物体。由于生产力的发展和变化是从劳动资料的变革开始的,因此劳动资料成为划分经济时代的标志。 除了劳动者与生产资料的这两个基本要素外,信息、管理、科学技术等要素也在生产过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当科学技术运用于生产,体现在劳动技能的提高和生产资料的创新与改进上,便成为现实的生产力。 生产关系P2 生产关系是人们在生产过程中形成的相互关系,是生产和再生产过程中人与

南京医科大学2016年《医学免疫学》博士研究生入学考试大纲

南京医科大学2016年《医学免疫学》博士研究生入学考试大纲 一、题型结构: 简答题:(占60%,60分,每题10分,6道题) 问答题(含论述题、病例分析等)(占40%,40分,每题20分,2道题) 总分100分。 二、考试时间: 3小时。 三、参考教材: 1、人民卫生出版社出版的最新版的本科教材《医学免疫学》,金伯泉主编为主。 2、人民卫生出版社出版的第四版本科教材《医学免疫学》,陈慰峰主编。 3、高等教育出版社《医学免疫学》,高晓明主编。 四、考查目标: 重点考查考生对人体免疫系统和免疫应答本质的认识。要求考生掌握医学免疫学的概念、免疫系统的基本功能;免疫应答种类及其特点;免疫器官、免疫细胞和各种免疫分子结构与功能。掌握免疫耐受和免疫调节的原理;掌握临床免疫学疾病(如:超敏反应、自身免疫性疾病、免疫缺陷病、肿瘤免疫和移植免疫)的发生机制及其病理特点;熟悉免疫学检测技术的基本原理和免疫学防治相关措施。为今后开展免疫学相关的研究工作提供必要的专业基础免疫学理论知识与技能。 五、考试内容: 免疫学概论:免疫的概念与发展史;免疫系统的基本功能;免疫应答的种类及其特点。 免疫器官和组织:中枢免疫器官和组织及外周免疫器官和组织;淋巴细胞归巢与再循环; 抗原:抗原的异物性与特异性;影响抗原诱导免疫应答的因素;抗原的种类和非特异性的免疫刺激剂。 免疫球蛋白:免疫球蛋白的结构、异质性、功能及各种免疫球蛋白的特性与功能;人工制备的抗体。 补体系统:补体的概念、补体系统的激活、补体系统的调节和生物学意义。 细胞因子:细胞因子的共同特点、分类、生物学活性、细胞因子的受体、细胞因子与临床的关系。 白细胞分化抗原和黏附分子:人白细胞分化抗原和黏附分子概念、种类与生物学功能。 主要组织相容性复合体及其编码分子:MHC结构及其多基因特性、MHC的多态性、MHC分子和抗原肽的相互作用;MHC的生物学功能及其HLA与临床医学的关系。 B淋巴细胞:B细胞的分化发育;B细胞表面分子及其作用;B淋巴细胞的亚群和B细胞的功能。 T淋巴细胞:T细胞的表面分子及其作用;T细胞亚群;抗原提呈细胞与抗原的处理与提呈;T细胞介

432统计学大纲

432统计学(专业学位) 《统计学》考试大纲 Ⅰ考试目标 《统计学》考试是为高等院校和科研院所招收应用统计硕士生而设置的具有选拔性质的考试科目。其目的是科学、公平和有效地测试考生是否具备攻读应用统计专业硕士所必须的基本素质、一般能力和培养潜能,以便选拔具有发展潜力的优秀人才入学,为国家的经济建设培养具有良好职业道德、法制观念和国际视野、具有较强分析与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的高层次、应用型、复合型的统计专业人才。本课程考试主要测试考生掌握数据收集、处理和分析的一些基本统计方法。要求考生具有以下能力: 1. 能熟练掌握数据收集、整理和分析的基本方法; 2. 具有运用统计方法分析数据和解释数据的基本能力; 3. 能掌握基本的概率论知识,并将其应用于推断统计中。 Ⅱ考试形式与试卷结构 一、试卷满分及考试时间:试卷满分为150分,考试时间180分钟。 二、答题方式:答题方式为闭卷笔试。 三、试卷内容与题型结构 Ⅲ考试内容 一、描述统计与数理统计学部分 1.调查的组织和实施; 2.概率抽样与非概率抽样; 3.数据的预处理; 4.用图表展示定性数据; 5.用图表展示定量数据; 6.用统计量描述数据的水平:平均数、中位数、分位数和众数;

7.用统计量描述数据的差异:极差、标准差、样本方差; 8.参数估计的基本原理; 9.一个总体和两个总体参数的区间估计; 10.样本量的确定; 11.假设检验的基本原理; 12.一个总体和两个总体参数的检验; 13.方差分析的基本原理; 14.单因子和双因子方差分析的实现和结果解释; 15.变量间的关系;相关关系和函数关系的差别; 16.一元线性回归的估计和检验; 17.用残差检验模型的假定; 18.多元线性回归模型; 19.多元线性回归的拟合优度和显著性检验; 20.多重共线性现象; 21.时间序列的组成要素; 22.时间序列的预测方法。 二、概率论部分 1. 事件及关系和运算; 2. 事件的概率; 3. 条件概率、全概率公式和贝叶斯公式; 4. 随机变量的定义; 5. 离散型随机变量的分布列和分布函数:离散型均匀分布、二项分布和泊松分布; 6. 连续型随机变量的概率密度函数和分布函数:均匀分布、指数分布、正态分布; 7. 随机变量的期望与方差; 8. 随机变量函数的期望与方差。 IV 参考书目 [1] 贾俊平,何晓群,金勇进.统计学(第五版),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2 [2] 茆诗松, 程依明等编.概率论与数理统计教程(第二版).高等教育出版社,2011

政治经济学考研复习知识点

政治经济学考研复习知识点 很多高校经济学专业考试包含政治经济学的内容,今天凯程考研晶晶老师就为大家整理了政治经济学的部分知识点,希望对大家的复习有帮助。 1.经济制度:在一个社会中经法律确认的、占统治地位的生产关系的总和,它构成该社会上层建筑赖以存在的经济基础。一个社会的经济制度。又被称为这个社会的基本制度或基本经济制度,它规定着这个社会经济活动的总体方向和基本性质。 2.经济体制:社会经济制度或生产关系所采取的具体经济运行组织形式和经济管理体制。它决定着人们在一定的社会经济制度基础上应该怎样从事经济活动和在怎样的相互关系下从事经济活动。 3.生产资料所有制:人们对生产资料的占有形式,是生产关系的基础,决定着生产关系的性质和特点。 4.商品:用来交换的劳动产品,是使用价值和价值的统一体,它体现一定的社会生产 5.商品经济:直接以交换为目的的社会生产的经济形式,包括商品生产和商品交换。商品经济是一个历史范畴,到共产主义阶段,其会消亡。 6.劳动价值论:价值是商品的社会属性,反映了商品生产者之间的社会关系;创造价值的唯一要素是劳动,其他任何生产要素都不是价值的源泉;形成价值的劳动是抽象劳动,即无差别的人类劳动。具体劳动创造商品的使用价值,但具体劳动不是价值的源泉;创造价值的劳动是活劳动,即正在进行的生产过程中耗费的抽象劳动。物化劳动即死劳动,只是作为过去劳动的凝结物,在新的商品生产过程中只转移自身的价值,而不能创造价值。 7.生产方式:包括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两个方面,指人们谋取物质资料的方式。生产力是生产方式的物质内容,生产关系是生产方式的社会形式。 8.生产力:人们在生产过程中征服自然、改造自然,从自然界中获取物质资料的能力,生产力反映生产过程中人与自然的关系。是最活跃、最革命的因素,是社会历史发展的最终决定力量。 9.生产关系:人们在物质资料生产过程中结成的相互关系,生产资料所有制是生产关系的基础,决定着生产关系的性质和特点。生产关系包括三方面的内容:①生产资料的所有制形式;②人们在生产中的地位和他们的相互关系;③产品分配形式。 10.劳动生产率:是指劳动的生产效率,常用同一劳动在单位时间内生产某种产品的数量来表示。

《统计学》考试大纲

《统计学》考试大纲 一、考试性质与评价目标 2020年应用统计专业硕士研究生入学考试科目《统计学》是应用统计专业硕士生入学考试科目之一,是教育部授权的应用统计专业硕士生招生院校自行命题的选拔性考试科目,满分均为150分。统计学是研究随机现象数量规律性的方法论科学,是对客观现象进行定量分析的重要工具。《统计学》考试目的是测试考生掌握统计学的基本概念、基本方法与技巧,以及应用它们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统计学》考试大纲力求能够较充分地反映本专业学位的特点,科学、公平、准确、规范地测评考生是否具备攻读应用统计专业硕士所必须的基本素质、一般能力和培养潜能,以利用选拔具有发展潜力的优秀人才入学,为国家培养具有较强分析与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的高层次、应用型、复合型的统计专业人才。考试要求是测试考生掌握数据处收集、处理和分析的一些基本统计方法。 具体要求考生: 1.掌握数据收集和处理的基本分方法。 2.掌握统计学的基本方法与技巧。 3.掌握了基本的概率论知识。 4.初步具备应用统计分析、统计推断和统计预测等知识解决实际问题能力。 二、考试内容 《统计学》考试由“统计基本概念”、“统计推断”和“统计分析应用”三部分组成。 统计基本概念包括:统计数据及其分类,统计调查的组织形式,数据整理,频数分布,各种数值算术平均数、加权平均数、标准差、众数、中位数,偏度和峰度等;统计量及其分布。(30分) 统计推断理论包括:事件及关系和运算、事件的概率、条件概率和全概公式、离散型随机变量的分布列和分布函数,二项分布和泊松分布;连续型随机变量的概率密度函数和分布函数,均匀分布、正态分布和指数分布随机变量的期望与方差。随机变量及其概率分布,大数定律及中心极限定理,三个常用的抽样分布(χ2—分布、t—分布和F—分布);参数的点估计(矩估计和极大似然估计)及其优良性评判,正态总体参数的区间估计;假设检验的一

《政治经济学》考试大纲

《政治经济学》考试大纲 一、考查目标 (政治经济学专业基础综合考试涵盖政治经济学(资本主义经济部分)和政治经济学(社会主义经济部分)基础课程。要求考生系统掌握上述政治经济学学科的基本理论、基础知识和研究方法,能够运用所学的理论和方法,分析和解决有关理论问题和实际问题。) 二、考试形式和试卷结构 1、试卷满分及考试时间 本试卷满分为150分,考试时间为180分钟。 2、答题方式 答题方式为闭卷、笔试。 3、试卷题型结构 (1)简答题(共70分,5小题,每小题14分) (2)论述题(共80分,2小题,每小题40分) 三、考查范围 第一章政治经济学的研究对象与方法 第一节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创立与发展;第二节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研究对象;第三节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方法 第二章商品和货币 第一节商品经济的产生和发展;第二节劳动创造商品价值;第三节价值形式和货币;第四节商品经济的运动规律 第三章资本的生产过程 第一节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基本特征和前提条件;第二节资本主义的生产实质是剩余价值的生产;第三节资本主义工资;第四节资本主义再生产和资本积累 第四章资本的流通过程 第一节单个资本的再生产和流通;第二节社会资本的再生产和流通;第三节资本主义经济危机 第五章资本运行的具体形式 第一节产业资本和产业利润;第二节商业资本和商业利润;第三节借贷资本和利息;第四节资本主义土地所有权和资本主义地租 第六章垄断资本主义的形成与发展 第一节自由竞争与垄断资本主义的形成;第二节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第三节资本主义的国际垄断 第七章现代资本主义发展的新情况、新特征和新趋势 第一节现代资本主义发展的新变化;第二节现代资本主义与经济全球化;第三节现代科技的发展对资本主义经济的影响 第八章我国正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第一节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建立;第二节我国正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第三节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经济纲领和经济发展战略 第九章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和所有制结构

应用统计硕士考试大纲

全国硕士研究生入学统一考试应用统计硕士专业学位统计学考试大纲 I 考查目标 全国硕士研究生入学统一考试应用统计硕士专业学位《统计学》考试是为高等院校和科研院所招收应用统计硕士生儿设置的具有选拔性质的考试科目。其目的是科学、公平、有效地测试考生是否具备攻读应用统计专业硕士所必须的基本素质、一般能力和培养潜能,以利用选拔具有发展潜力的优秀人才入学,为国家的经济建设培养具有良好职业道德、法制观念和国际视野、具有较强分析与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的高层次、应用型、复合型的统计专业人才。考试要求是测试考生掌握数据处收集、处理和分析的一些基本统计方法。 具体来说。要求考生: 1.掌握数据收集和处理的基本分方法。 2.掌握数据分析的金发原理和方法。 3.掌握了基本的概率论知识。 4.具有运用统计方法分析数据和解释数据的基本能力。 II 考试形式和试卷结构 一、试卷满分及考试时间 试卷满分为150分,考试时间180分钟。 二、答题方式 答题方式为闭卷、笔试。允许使用计算器(仅仅具备四则运算和开方运算功能的计算器),但不得使用带有公式和文本存储功能的计算器。 三、试卷内容与题型结构 统计学120分,有以下三种题型: 单项选择题25题,每小题2分,共50分 简答题3题,每小题10分,共30分 计算与分析题2题,每小题20分,共40分 概率论30分,有以下三种题型: 单项选择题5题,每小题2分,共10分 简答题1题,每小题10分,共10分 计算与分析题1题,每小题10分,共10分 III 考查内容 一、统计学 1.调查的组织和实施。 2.概率抽样与非概率抽样。 3.数据的预处理。 4.用图表展示定性数据。 5.用图表展示定量数据。 6.用统计量描述数据的水平:平均数、中位数、分位数和众数。

事业单位考试大纲必看题库知识点《政治经济学》(2021年新版)

事业单位考试大纲必看题库知识点《政治经济学》(2021年最新版) 精选试卷/文档/模板/课件合集

事业单位考试大纲必看题库知识点《政治经济学》 (2021年最新版) 1、单选题价值规律对生产、流通和消费的调节作用的实现形式是_____。A: 市场价格围绕生产成本上下波动 B: 使用价值与价值的矛盾运动 C: 价格根据市场供求变化围绕价值波动,从而影响各个市场主体的利益 D: 社会必要劳动时间与个别劳动时间的矛盾运动 参考答案: C 本题解释: 【答案】C。解析:价值规律的作用形式是商品的价格根据市场供求状况的变化围绕价值上下波动。这种价格与价值不一致的现象不仅不是对价值规律的否定,而且恰好是价值规律发挥作用的表现形式。2、单选题商品经济的基本规律是_____。 A: 剩余价值规律 B: 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的规律 C: 私人劳动与社会劳动的矛盾 D: 价值规律 参考答案: D

本题解释: 【答案】D。解析:商品的价值量由生产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商品交换依据价值量相等的原则进行。价值规律是商品经济的基本经济规律。选项A是资本主义社会的基本规律;选项B是人类社会的基本规律;选项C是简单商品经济的基本矛盾。 3、多选题商品经济的发展阶段有_____。 A: 简单商品经济 B: 发达商品经济 C: 资本主义商品经济 D: 社会主义商品经济 参考答案: AB 本题解释: 【答案】AB。解析:商品经济的发展经历了简单商品经济和发达商品经济两个阶段。简单商品经济又称小商品经济,它是以生产资料个体私有制和个体劳动为基础的商品经济,生产和交换的目的主要是为了满足生产者自身使用价值(物品)方面的需要,存在于资本主义社会之前。发达商品经济是以社会化大生产为基础的商品经济,生产和交换的目的不仅是为了使用价值而且是为了价值(货币)。发达商品经济分为资本主义商品经济和社会主义商品经济。 4、多选题使用价值和价值是商品的两个基本因素,缺一不可。当生产者把商品卖给消费者时_____。

临床执业医师考试大纲分析及真题解析(医学免疫学)

临床执业医师考试真题解析(基础医学综合)-医学免疫学 第一章免疫学概论 【考纲要点】 1.免疫学的基本概念 2.免疫系统的组成 3.固有免疫和适应性免疫 4.免疫系统的主要功能 【考点纵览】 1.免疫(immunity)是机体免疫系统识别“自己”,排除“异己” (如外来病原体及其有害产物和自身衰老、凋亡、癌变的体细胞等),以维持机体内环境稳定的保护性机制。 2.免疫系统的由免疫器官、免疫细胞、免疫分子三部分组成 3.免疫系统的主要功能包括:免疫防御、免疫监视、免疫自稳 【历年试题】 第二章免疫器官和组织 【考纲要点】 1.中枢免疫器官 (1)概念 (2)组成 (3)主要功能 2.外周免疫器官 (1)概念 (2)组成 (3)主要功能 【考点纵览】 1.中枢免疫器官包括骨髓和胸腺 2.骨髓是造血器官:各种免疫细胞的发源地,是人类B细胞、NK细胞发育、分化、成熟的部位。体液免疫应答的发生场所;造血干细胞系的分化; 3.T细胞在胸腺中发育成熟,是T细胞分化成熟的场所;诱导自身免疫耐受,减少自身免疫病的发生;免疫调节功能。 4.外周免疫器官包括:淋巴结、脾脏、粘膜伴随(或相关)淋巴组织 5.淋巴结主要功能:滤过淋巴液,捕捉抗原并递呈给免疫活性细胞,启动免疫应答。

6.脾脏:主要功能:储存和调节循环血量,滤过血液,捕捉抗原并递呈给免疫活性细胞,启动免疫应答。 7.粘膜伴随(或相关)淋巴组织(mucosal-associated lymphoid tissue,MALT) 8.MIS的主要功能:产生IgA类抗体和细胞因子等,执行黏膜免疫功能。 【历年试题】 1.属于粘膜免疫系统的免疫器官是(C)——2013年 A.胸腺 B.脾脏 C.扁桃体 D.骨髄 E.肝脏 2.B细胞发育成熟的场所是(A)——2010年 A.骨髓 B.淋巴结 C.胸腺 D.外周免疫器官 E.脾 3.免疫应答发生的基地是(D)——2010年 A.骨髓 B.淋巴结 C.胸腺 D.外周免疫器官 E.脾. 第三章抗原 【考纲要点】 1.基本概念 (1)抗原及其特性 (2)抗原表位 (3)T细胞抗原表位和B细胞抗原表位 (4)共同抗原 (5)交叉抗原 (6)耐受原与变应原 2.抗原的分类 (1)完全抗原和半抗原 (2)胸腺依赖性抗原〔TD-AG)和胸腺非依赖性抗原(TI-AG) (3)异嗜性抗原、异种抗原、同种异型抗原、自身抗原和独特型抗原3.超抗原 (1)概念 (2)种类 (3)与普通抗原的区别 (4)与临床疾病的关系 4佐剂 (1)概念 (2)种类 (3)作用机制 【考点纵览】 1.抗原是一类能刺激机体免疫系统使之产生特异性免疫应答,并能与相应的免疫应答产物(指抗体或致敏淋巴细胞)在体内外发生特异性反应的物质 2.抗原表位(epitope):又称抗原决定簇,是指抗原分子中被相应抗体或淋巴

春华师《应用统计学A》在线作业答案

华师《应用统计学A》在线作业 试卷总分:100 测试时间:-- 试卷得分:100 一、单选题(共35道试题,共70分。)得分:70 1.全国人口普查中,调查单位是()。 A. 全国人口 B. 每一个人 C. 每一户 D. 工人工资 答案:B 满分:2分得分:2 2.加权调和平均数有时可作为加权算术平均数的()。 A. 变形 B. 倒数 C. 平均数 D. 开平方 答案:A 满分:2分得分:2 3.统计规律性主要是通过运用下述方法经整理、分析后得出的结论()。 A. 统计分组法 B. 大量观察法 C. 练台指标法 D. 统计推断法 答案:B 满分:2分得分:2 4.标准差系数抽象为()。 A. 总体指标数值大小的影响 B. 总体单位数多少的影响 C. 各组单位数占总体单位总数比重的影响 D. 平均水平高低的影响 答案:D 满分:2分得分:2 5.数量指标一般表现为()。 A. 平均数 B. 相对数

C. 绝对数 D. 众数 答案:C 满分:2分得分:2 6.统计表中的任何一个具体数值都要由()限定。 A. 表的总标题 B. 表的横行标题 C. 表的横行和表的纵栏 D. 表的总标题、横行标题和纵栏标题 答案:D 满分:2分得分:2 7.某连续变量分为五组t第一组为40~50,第二组为50~60,第三组为60~70,第四组为70~80,第五组为80以上。依习惯上规定()。 A. 50在第一组,70在第四组 B. 60在第二组,80在第五组 C. 70在第四组,80在第五组 D. 80在第四组,50在第二组 答案:C 满分:2分得分:2 8.如果分配数列把频数换成频率,那么方差()。 A. 不变 B. 增大 C. 减小 D. 无法预期其变化 答案:A 满分:2分得分:2 9.统汁研究的数量必须是()。 A. 抽象的量 B. 具体的量 C. 连续不断的量 D. 可直接相加量 答案:B 满分:2分得分:2 10.已知4个水果商店苹果的单价和销售额,要求计算4个商店苹果的平均单价,应该采用()。 A. 简单算术平均数

2019年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概论考试大纲(精品文档)

2019年《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概论》考试大纲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概论》考试大纲参考书目:《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概论》,本书编写组,高等教育出版社、人民教育出版社(2011年版)(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教材) 导论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研究对象 一、考核知识点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研究的出发点、研究对象;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性质、研究任务和研究方法;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创立和发展。 二、考核要求 识记物质资料生产、生产力、生产关系、经济规律等基本概念;领会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之间相互关系的基本原理;掌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理论对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丰富和发展的基本点及其主要内容。 第一篇商品和货币 第一章商品 一、考核知识点 商品;商品价值量。 二、考核要求 识记商品、使用价值、价值、具体劳动、抽象劳动、社会必要劳动时间等概念;掌握商品二因素及其内在矛盾;掌握劳动二重性及其相互关系;明确商品价值的实体、价值的构成及价值量的决定;掌握商品是价值和使用价值的统一;领会私人劳动和社会劳动的矛盾是商品经济的基本矛盾。 第二章货币 一、考核知识点 货币的本质和职能;货币的形式;货币流通量及其规律。 二、考核要求 识记货币、纸币、通货膨胀、通货紧缩等概念;掌握货币的本质和职能;掌握货币流通规律和纸币流通规律。 第三章市场经济和价值规律 一、考核知识点 市场经济;价值规律;市场体系和市场秩序。 二、考核要求

识记自然经济、商品经济、市场经济、市场机制、价值规律、市场体系等基本概念;掌握马克思劳动价值理论的主要内容;分析价值规律在商品经济发展中的作用与局限性;明确建立和规范市场秩序的重要意义。 第二篇资本主义经济 第四章资本主义经济制度及其演变 一、考核知识点 资本主义经济制度的形成;资本主义所有制;资本主义经济运行特征的演变。 二、考核要求 识记垄断、金融资本、金融寡头、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等概念;掌握资本主义所有制的本质特征;掌握垄断资本主义的基本特征及其战后垄断资本主义的新特点;明确一般垄断资本主义向国家垄断资本主义发展是资本主义基本矛盾发展的必然结果;掌握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基本形式。 第五章资本主义生产 一、考核知识点 货币转化为资本;剩余价值的生产;剩余价值生产的两种形式;资本主义工资。 二、考核要求 识记资本、剩余价值、绝对剩余价值、相对剩余价值、剩余价值率、不变资本、可变资本、剩余价值规律等概念;明确资本总公式及其矛盾、货币转化为资本的前提条件、劳动力商品的特性;资本的本质、不变资本、可变资本及生产资本区分为不变资本、可变资本的依据和意义;掌握剩余价值是怎样生产出来的、剩余价值生产的两种基本方法;资本主义工资的本质和工资的基本形式;明确剩余价值规律是资本主义的绝对规律;领会当代资本主义经济中劳资关系的新变化。 第六章资本循环和周转 一、考核知识点 资本循环;资本周转。 二、考核要求 识记资本循环、资本周转、固定资本、流动资本、预付资本总周转、年剩余价值率等基本概念;掌握资本的循环时间、产业资本循环经历的三个阶段、采取的三种职能形态及产业资本实现连续循环的条件;领会影响资本周转速度快慢的因素以及加速资本周转的意义;固定资本和流动资本的划分与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的划分有什么区别。

医学免疫学

医学免疫学 (Medical Immunology) 教学目的与要求 课程性质:临床医学、预防医学、法医和基础医学等专业基础必修课 基本内容:《医学免疫学》为临床医学、预防医学、法医和基础医学等专业基础必修课,主要包括以下几方面的内容:医学免疫学概论、抗原、免疫球蛋白、补体系统、细胞因子、白细胞分化抗原和粘附分子、MHC及其编码分子、固有免疫应答的组成细胞及其功能、抗原提呈细胞及其抗原提呈、T细胞及其T细胞介导免疫、B细胞及其B细胞介导免疫、特异性免疫应答的特点及其机制、免疫调节、超敏反应、自身免疫与自身免疫性疾病、免疫缺陷性疾病、移植免疫和肿瘤免疫的理论基础、免疫学基本实验技术。医学免疫学为临床医学、预防医学、法医和基础医学等专业学生进一步学习其他专业课程奠定了理论基础,使学生更好地了解机体免疫系统的组成与功能,了解免疫系统在病理状态下组成与功能的改变及其在发病机制中的作用,更好地将免疫学的基础理论和实验技术应用到该专业其他各学科。 基本要求:从理论上掌握机体免疫系统的组成及各组成部分的免疫学功能、免疫系统应答机制及其相互调节;了解病理状态下免疫系统异常应答机制。 教学方式: 大课讲授基本理论,实验课介绍免疫学基本实验技术的原理与应用,课程考核为期末闭卷考试结合实验课实验报告进行综合评价。 教材: 一、教学用书:陈慰峰主编:《医学免疫学》人民卫生出版社,第四版 二、实验教学用书:刘瑞梓编写:《免疫学基本实验技术》 三、参考教材: 1.龚非力主编:《医学免疫学》,科学出版社,2003年1月 , Brostoff, Male: 《Immunology》,人民卫生出版社,6th edition. and Molecular Immunology,Abbas, 2004, 5th ,Janeway, 2004, 6th Ed 教学内容、要求和课时安排: (第1周)第一篇概论免疫学简介(2学时) 教学内容: 1.免疫、免疫学及免疫功能 2.固有免疫和适应性免疫的意义、特征及其相互关系; 3.免疫系统的组成与功能 4.免疫学发展简史及其在医学中的地位。 教学要求: 1.握免疫、免疫学及免疫功能的基本概念、固有免疫和适应性免疫的意义、特征及 其相互关系。 2.了解免疫系统的组成功能、免疫学发展简史及其在生命科学中的地位。 (第一周)抗原(2学时)

《应用统计学》教学大纲

《应用统计学》教学大纲 一、课程概述 应用统计是介绍基本统计理论和方法的课程。它利用描述方法和推断方法相结合的形式,系统地介绍统计指标的设计,数据的收集、整理和分析,在此基础上对社会经济的发展规律进行展示,并据此对社会经济现象进行预测和决策。因此,应用统计对管理类专业学生而言,开设目的主要是便于专业课程的学习和实际分析能力的提高。 二、课程目标 应用统计的基本原理和方法是我们分析社会经济问题的有效手段,因此,设置本课程的目的在于培养学生有关统计知识方面的基本技能,培养学生应用统计方法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实际能力。教学应达到的总体目标是: 1、使学生了解统计在社会经济分析中的重要作用,掌握统计描述和统计推断的基本内容;使学生掌握统计学的基本原理和方法知识,能够初步根据具体任务和条件从事社会经济问题的调查研究,结合自己的专业,在定性分析基础上做好定量分析,以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各类问题的实证研究、科学决策和经济管理的需要。 2、使学生在掌握统计基础知识的基础上,很容易地理解其他课程中的一些数量分析方法,并能独立地完成有关资料的搜集、整理、分析。 3、能够熟练应用Excel进行统计计算和分析。 三、课程内容和要求 这门学科的知识与技能要求分为知道、理解、掌握、学会四个层次。这四个层次的一般涵义表述如下: 知道———是指对这门学科和教学现象的认知。 理解———是指对这门学科涉及到的概念、原理、策略与技术的说明和解释,能提示所涉及到的教学现象演变过程的特征、形成原因以及教学要素之间的相互关系。 掌握———是指运用已理解的教学概念和原理说明、解释、类推同类教学事件和现象。 学会———是指能模仿或在教师指导下独立地完成某些教学知识和技能的操作任务,或能识别操作中的一般差错。 教学内容和要求表中的“√”号表示教学知识和技能的教学要求层次。

现代政治经济学复习提纲精华版

现代政治经济学复习提纲 第一章:商品 第一节:商品价值 1.商品的两个因素: 商品是用来交换的劳动产品。(满足人们某种需要,能用来交换) 商品具有使用价值及价值两个因素。(这两个因素是由体现在商品中的劳动的性质所决定的) 使用价值(社会使用价值):商品能满足人们某种需要的属性,就是商品的使用价值。商品 的使用价值是由商品的自然属性所决定的。具有使用价值的物品一旦进入交换就具有交换价 值。(使用价值是一切有用物品及商品共有的属性,是永恒的范畴) 价值:凝结在商品中的一般的,无差别的人类劳动或抽象的人类劳动。它反映了商品生产者 之间交换产品的社会关系。(两种使用价值不同的商品之所以可以按一定比例进行交换,原 因就在于交换双方的价值是相等的。)(价值是商品特有的属性) 价值由人们劳动所创造。劳动不仅是价值的源泉,而且决定着商品交换的比例。商品价值是交换价值的基础和内容,交换价值是价值的表现形式。(价值是劳动的凝结,是物化的社会 劳动) 劳动表现为价值,人们以价值来交换商品,实际上就是交换劳动。商品的价值体现人们交换劳动的生产关系,这就是价值的实质。价值不是劳动产品所固有的自然属性,而是商品特有 的社会属性,是一个历史范畴。(商品交换以价值为基础,体现交换劳动的关系,这就是价 值的实质。这也是马克思劳动价值论的核心所在。) (补充:各种价值论:劳动价值论,效用价值论,供求价值论,知识价值论,要素价值论) 两者关系:

从现象形态看,商品是使用价值和交换价值两要素的统一;从本质内涵看,商品是使用价值和价值两因素的统一。商品是两因素的矛盾统一体。 统一性:两者相互依存,相互作用。使用价值反映商品的自然属性,是商品交换的物质或精 神承担者;价值反映商品的社会属性,是商品交换价值的基础。 矛盾性:两者相互排斥,相互对立。商品生产者生产的直接动机是实现价值,而使用价值只 是价值的物质或精神承担者。其次,商品交换是以使用价值和价值的分离而实现,即买卖结束,卖方实现价值,买方实现使用价值。 辨析使用价值,价值,交换价值: 使用价值:商品满足人们某种需要的效用;交换价值:一种商品同另一种商品相交换的量的 关系或比例。价值:凝结在商品中的抽象劳动。 2.劳动二重性: (劳动二重性学说是理解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枢纽,是彻底揭示资本主义内在矛盾及其 规律的一个基点。) 生产商品的劳动具有二重性:劳动既是具体劳动,又是抽象劳动。 具体劳动:以制造某有用物为目的(即反映某商品的自然属性),在特定形式下进行的各自 不同的劳动。(“有用劳动”)具体劳动创造商品的使用价值。(仍属于社会劳动的一部分)具体劳动的对象,操作方法及结果的差别,形成了社会分工。具体劳动反映的是人和自然的关 系,是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必然条件。若果具体劳动离开与自然 物质的结合,也就无法创造出使用价值来。 抽象劳动:表现为一种非具体形式的人类劳动。(抽象劳动形成商品的价值,反映的是人与人的关系) 具体劳动是生产目的,操作方式,劳动对象,劳动手段和生产结果都各不相同的劳动。

2017-2018-1学年马工程教材版《政治经济学》复习大纲(2)

复习大纲 备注:本大纲以马工程教材为基础 第一篇商品与货币 第一章商品 商品二因素,劳动二重性,私人劳动和社会劳动以及这三对范畴之间的关系;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商品价值量 第二章货币 货币的本质、职能 第三章市场经济与价值规律 价值规律及其作用 第二篇资本主义经济 第四章无 第五章资本主义生产 资本的本质;资本总公式;资本总公式的矛盾及其解决;劳动力商品的价值与使用价值;剩余价值的生产过程;绝对剩余价值、相对剩余价值、超额剩余价值及其相互关系;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的含义,以及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划分的依据和意义;剩余价值规律 第六章资本循环与周转 产业资本循环的三个阶段和三种形态 第七章剩余价值的分配 平均利润(率)的形成和计算(要求会简单的计算),影响平均利润率的因素;价值转化为生产价格的全过程;生产价格与价值规律;平均利润率趋于下降规律;地租的本质,绝对地租、极差地租的生产条件和原因,会简单计算绝对地租、极差地租I和极差地租II。 第八章资本主义再生产与经济危机 资本技术构成、资本价值构成、资本有机构成及三者的联系;相对过剩人口,产业后备军;个别资本增大的基本形式;资本积累、资本集聚、资本集中的概念及三者之间的关系;资本积累的一般趋势。 社会总资本再生产的出发点及核心问题;社会总资本简单再生产,社会总资本扩大再生产; 第九章资本主义的历史地位和发展趋势

无 第三篇社会主义经济 第十章社会主义经济制度及其根本任务 社会主义的基本矛盾、社会主义的本质和根本任务、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科学涵义及原因(新增内容),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主要矛盾以及对主要矛盾的理解(以十九大报告的新提法为准) 第十一章经济体制改革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市场机制的核心,市场机制的作用和市场失灵;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特征和基本框架;当前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要求 1.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经济制度 社会初级阶段的所有制结构,以生产资料公有制为基础的原因;国企改革,包括混合所有制的含义,如何做大做优做强国有资本等(以十九大报告的新提法为准) 第十三章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分配制度 初次分配和再分配,收入差距产生的原因和测量,库兹涅茨曲线,深化收入分配制度改革(以十九大报告的新提法为准) 第十四章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经济发展 无 第十五章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的政府职能* 政府经济职能;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宏观调控的目标,宏观调控政策及其作用机制,货币政策和宏观审慎政策框架(以十九大报告新提法为准) 第四篇经济全球化和对外开放 无 2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