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开课教案】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四教案:6 辛弃疾词两首 水龙吟

合集下载

高中语文优质教学设计5:第6课 辛弃疾词两首(水龙吟)教案

高中语文优质教学设计5:第6课 辛弃疾词两首(水龙吟)教案

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一、教学目标1、品读诗歌,感受词人辛弃疾的情感。

2、体会用典和寄情于景的深意。

二、教学过程(一)导入:中国历史上由行伍出身,以武起事,而最终以文为业,成为大诗词作家的只有一人,这就是辛弃疾。

初中时候我们学过他的《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初步了解了作者其人,今天我们再学习他另一首词《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更深入地走进辛弃疾。

(二)走进文本1、初读文本,要求注意生字词的读音,句子的停顿、语气和情感。

2、再读文本,学生自主根据注释疏通文意,老师补充注释3、推敲文本,学生质疑提问,老师释疑解答交流。

重点解读两个句子意思:遥岑远目,献愁供恨,玉簪螺髻;倩何人唤取,红巾翠袖,揾英雄泪?(三)解读文本师:谁能说说辛弃疾写这首词时多大年纪? 孔子说:三十而立,三十岁应该是有明确的人生目的和态度了, 34岁的辛弃疾想做怎样的人?他有什么样的人生选择?大家一起先读下阙,看作者登临建康亭,想到什么人,什么故事?作者借助这些历史故事和历史人物表达什么情思?(出示PPT)幻灯片提示:张翰的“莼鲈之思”, 乐于归隐; 休说许汜的“求田问舍”, 谋取私利; 羞见刘备的“刘郎才气”, 雄才大略; 赞许桓温的“树犹如此”, 时光流逝。

可惜解读前两个典故师:作者对张翰和许祀的态度如何?生:辛弃疾用“休说”、“羞见”等词表达了对张翰和许汜的否定。

师:词人为什么在这里要提到这两个人的目的是什么呢?生:他想通过这几个人的故事表达自己对生活道路的抉择,应该是不想辞官归隐,更不愿意求田问舍,谋取私利。

师:没错,休说和羞见让我们感受到一个不同寻常的壮士,他有着饱满的斗志、高昂人生观,这与他的人生历程有关,谁来跟大家分享一下作者34年的人生经历?师补充:他是一个有强烈爱国情怀,以天下为己任的英雄。

他不愿安逸更耻于谋求私利。

然而朝廷的不信用不重用不作为让他怅恨忧惧,他又想起了什么故事?表达了什么情思?生:桓温北伐叹息树犹如此人何以堪他身怀壮志,但无用武之地,任时光流逝,悲愤压抑,无人理解,所以才有“倩何人唤取,红巾翠袖,搵英雄泪?”的悲怆呼告,把词人无奈感伤的情绪推向了高潮。

高中语文人教版必修四第6课《辛弃疾词两首》教案

高中语文人教版必修四第6课《辛弃疾词两首》教案

高中语文人教版必修四第6课《辛弃疾词两首》教案汪凯【内容感知】«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这首词作于乾道四至六年间建康通判任上。

这时作者南归已八九年了,却投闲置散做个建康通判,无法遂报国之愿。

偶有登临一抒郁结心头的悲愤之情,抒发了诗人南渡以来,在南宋王朝的腐朽统治下,报国无门、壮志难伸的忧愤情怀,也是对南宋统治集团的气愤。

这首词,上阕大段写景抒情:由水写到山,由无情之景写到无情之景,很有层次。

下阕那么是直接言志。

下阕引了三个典故,说明诗人心中想念故土,却不会贪图闲适,只是忧惧国事飘摇,光阴流逝,北伐无期,恢复中原的心愿不能完成。

典故引完,下面就自然地收束:〝倩何人唤取,红巾翠袖,揾英雄泪?〞这三句是自伤志向不能完成,世无知己,得不到同情与慰藉,与上阕〝无人会,登临意〞义近而相照应。

«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这首词以〝京口北固亭怀古〞为题。

京口是三国时吴大帝孙权设置的重镇,并一度为都城,也是南朝宋武帝刘裕生长的中央。

面对锦绣江山,缅怀历史上的英雄人物,正是像辛弃疾这样的英雄志士登临应有之情,题中应有之意,词正是从这里着笔的。

写作该词时辛弃疾已六十五岁,经过了人生的风风雨雨,阅历了仕途的坎坎坷坷,他有太多的慨叹,有太多的辛酸,而这些东西全被作者揉进了作品之中。

这首词上阕慨叹世无孙权、刘裕似的英雄。

对孙权、刘裕停止赞颂。

在下阕里,作者用宋文帝刘义隆北伐的典故,是对宰相韩侂胄军事上的预备清楚缺乏的严正正告。

选用〝廉颇老矣,尚能饭否〞这一典故有更深入的意图,这就是他把团体的政治遭遇放在事先宋金民族矛盾以及南宋统治集团的外部矛盾的焦点下去抒写自己的慨叹,赋予词中的笼统以更丰厚的外延,从而深化了词的主题。

【教学目的】1、了解词中典故和借古喻今的写法。

2、了解诗人人生阅历,了解抗金救国的雄心壮志和对南宋屈辱求和的愤概。

3、了解辛词特点,体会苏辛豪迈词风的异同。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四 6.《水龙吟 登建康赏心亭》教案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四 6.《水龙吟  登建康赏心亭》教案

学科语文年级/册高一教材版本人教版课题名称必修四第二单元辛弃疾 <<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 >>
难点名称
用典抒情与作者情感之间的关系
难点分析从知识角度分析
为什么难
体味“英雄”的意蕴,要通过理解诗句,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通过诵读体会词人感情。

从学生角度分析
为什么难
感受词人的独特形象及词人的复杂丰富的情感。

难点教学方法1通过诵读和想象,感悟词人的情感。

2运用合作探究法把握用典抒情与作者情感之间的关系
教学环节教学过程
导入
中国历史上由行伍出身,以武起事,而最终以文为业,成为大诗词作家的只有一人,这就是辛弃疾。

这也注定了他的词及他这个人在文人中的唯一性和在历史上的独特地位。

“道男儿到死心如铁。

看试手,补天裂。

”(《贺新郎》【宋】辛弃疾)这是辛弃疾的自我写照,学生看图介绍这是”什么样的辛弃疾“答案可以开放的(是英雄的,能文能武的,壮志难酬的)。

精选-高中语文人教版必修四第6课《辛弃疾词两首》教案

精选-高中语文人教版必修四第6课《辛弃疾词两首》教案

六、《辛弃疾词两首》教案汪凯【内容感知】《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这首词作于乾道四至六年间建康通判任上。

这时作者南归已八九年了,却投闲置散做个建康通判,无法遂报国之愿。

偶有登临一抒郁结心头的悲愤之情,抒发了诗人南渡以来,在南宋王朝的腐朽统治下,报国无门、壮志难伸的忧愤情怀,也是对南宋统治集团的愤慨。

这首词,上阕大段写景抒情:由水写到山,由无情之景写到有情之景,很有层次。

下阕则是直接言志。

下阕引了三个典故,表明诗人心中想念故乡,却不会贪图安逸,只是忧惧国事飘摇,时光流逝,北伐无期,恢复中原的宿愿不能实现。

典故引完,下面就自然地收束:“倩何人唤取,红巾翠袖,揾英雄泪?”这三句是自伤抱负不能实现,世无知己,得不到同情与慰藉,与上阕“无人会,登临意”义近而相呼应。

《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这首词以“京口北固亭怀古”为题。

京口是三国时吴大帝孙权设置的重镇,并一度为都城,也是南朝宋武帝刘裕生长的地方。

面对锦绣江山,缅怀历史上的英雄人物,正是像辛弃疾这样的英雄志士登临应有之情,题中应有之意,词正是从这里着笔的。

写作该词时辛弃疾已六十五岁,经过了人生的风风雨雨,经历了仕途的坎坎坷坷,他有太多的感慨,有太多的辛酸,而这些东西全被作者揉进了作品之中。

这首词上阕感叹世无孙权、刘裕似的英雄。

对孙权、刘裕进行赞颂。

在下阕里,作者用宋文帝刘义隆北伐的典故,是对宰相韩侂胄军事上的准备明显不足的严正警告。

选用“廉颇老矣,尚能饭否”这一典故有更深刻的用意,这就是他把个人的政治遭遇放在当时宋金民族矛盾以及南宋统治集团的内部矛盾的焦点上来抒写自己的感慨,赋予词中的形象以更丰富的内涵,从而深化了词的主题。

【教学目的】1、理解词中典故和借古喻今的写法。

2、了解诗人人生经历,理解抗金救国的雄心壮志和对南宋屈辱求和的愤概。

3、了解辛词特点,体会苏辛豪放词风的异同。

4、背诵全词。

【教学重点】用典的意义。

【教学难点】注意比较,比较苏辛豪放词的差异。

人教版本-语文-高二必修四第6课《辛弃疾词两首》教案

人教版本-语文-高二必修四第6课《辛弃疾词两首》教案

人教必修四第6课《辛弃疾词两首》教案【教学简案】教学目标:1、鉴赏词作意境:从“登临意”入手,体会两首词作不同的意境,感受孤独悲愤的词人形象;了解辛弃疾的生平,揣摩典故,理解诗人报国无门的愤懑。

2、了解艺术手法:借景抒情,借古讽今,借典传情。

3、梳理鉴赏方法:知人论世,意象解词,揣摩典故,朗诵传情,比较赏析等等。

教学重点:1、在比较中明词意、知方法、会鉴赏。

2、理解词作中典故的基本含义及其作用。

教学方法:自读预习与课堂学习相结合;诵读体会和鉴赏分析相结合;学生探究和教师点拨相结合。

课时安排:一课时。

教学过程:一、检查预习,知人论世课前要求学生认真阅读两首辛词,了解辛弃疾其人其事,知晓作品中典故的含义。

1、齐读两词,了解作者。

二、倾情诵读,整体感知1、分别诵读两首词,体会两首词不同的感情基调《水龙吟》:高亢昂扬,悲愤激切。

《永遇乐》:感慨深沉,慷慨悲愤。

2、分别概括出两首词的主要内容《水龙吟》:这首词作者通过写登建康赏心亭的所见所感,抒发作者收复失地,统一祖国的雄心壮志和功业未成的苦闷心情,表现对南宋统治者苟且偷安的批判,表达深沉的爱国之情。

《永遇乐》:这首词作者旨在歌颂追慕英雄及其功勋业绩,感叹“时无英雄”,并借刘义隆、廉颇的故事,抒发对南宋王朝的愤懑,和自己抗金救国、恢复中原的热切愿望以及希望不能实现的苦闷。

三、对比鉴赏,感受形象1、两首词中,有许多印象深刻的词语,其中各有哪个动词最富表现力?《水龙吟》:“拍”。

栏杆拍遍是胸中有说不出来的抑郁苦闷之气,借拍打栏杆来发泄。

一个“拍”,就把作者雄心壮志无处施展的急切非愤的情态宛然显现在读者面前。

而且不仅拍,而且拍遍,到处拍,足见胸中悲愤之深切、强烈。

《永遇乐》:“觅”。

“觅”字准确地表现了作者对英雄人物孙仲谋的崇敬、仰慕与向往,主观情感色彩十分强烈,更有寻觅不到的深深遗憾与苦痛。

2、同是写登临,词人运用了怎样不同的方法?《水龙吟》:借景抒情。

江月、山景、落日、断鸿、游子……词人由水写到山,由景写到人,有无情之景写到有情之景,“楚天千里清秋,水随天去秋无际”是词人在赏心亭上看到的江景,水天一色的辽远和如簪似髻的山影便牵动了他久蓄的愁苦,气象阔大,笔力遒劲。

教案:语文必修4:第6课辛弃疾词两首·水龙吟

教案:语文必修4:第6课辛弃疾词两首·水龙吟

6.水龙吟教学目标1、了解作者的生平以及本词的创作背景。

感悟辛词雄健而沉郁的风格,体会诗人的情感。

2、培养学生欣赏、感悟诗词语言的能力,通晓一定诗词鉴赏的技巧,养成健康高尚的审美情趣。

3、学习词中借景抒情和大量用典的艺术手法,明确诗中寄托的情感,深刻理解诗人悲苦心情,培养学生高昂的爱国情操。

教学重点了解词的内容,感受词中的形象;分析词的表现手法,体会作者的情感。

教学难点词中典故运用的作用和作者深沉悲愤的情感。

教学过程一、导入1.有些诗句,人们也许不知道它们出自何人,却能将其熟记于心,并千古传诵。

下面,我们一起来完成以下的名诗对接。

青山遮不住,毕竟东流去旧时茅店社林边,路转溪桥忽见七八个星天外,两三点雨山前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2.你们能说出以上诗句是出自谁的笔下吗?今天我们再来学习一首辛弃疾的名作《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

在接触作品之前我们先来回忆一下作者的有关情况。

二、作者简介,知人论世辛弃疾,南宋词人,字幼安,号稼轩,山东历城人。

他原是智勇双全的英雄。

因生长于金人占领区,自幼就决心为民族复仇雪耻、收复失地。

因此,他一生都在进行抗金御敌,统一中原的奋斗。

自符离之战失败后,南宋王朝一战丧胆,甘心纳贡求合。

身为“归正人”的辛弃疾,因受到歧视而不被重用。

所以,其词多数抒写力图恢复国家统一的爱国热情,倾诉壮志难酬的悲愤。

与苏轼同为豪放词派的代表,合称“苏辛”。

三、倾情诵读,整体感知1、自由朗读、听老师读、抽读、译读(学生结合课下注释,理解诗词意思)2、出色的朗读往往是建立在正确的理解的基础上的。

下面就请大家结合课下注释,边读边理解词的内容。

并把你不理解的句子划出来,可以和你旁边的同学讨论解决,也可以和我一起探讨。

四、体会感情,感受形象,师:读过辛弃疾的这首词,相信大家一定读懂了一些东西,那么能不能告诉老师你读过之后的感受呢?(一)分析词的上片师:我们先来看词的上片。

上片中词人用了我们常见的表现手法,你们发现了吗?——借景抒情1、那么词中哪些句子是景色描写,他们分别描写了什么景色?——江月、山景、落日、断鸿、游子2、师:一切景语皆情语,这些景色描写又牵动了词人怎样的心绪呢?教师提示:请大家抓住关键词(学生讨论完成)(1)词人由水写到山,有无情之景写到有情之景,“楚天千里清秋,水随天去秋无际”是词人在赏心亭上看到的江景,水天一色的辽远和如簪似髻的山影便牵动了他久蓄的愁苦。

人教版语文必修四第6课《辛弃疾词两首》精品教案

人教版语文必修四第6课《辛弃疾词两首》精品教案

6.辛弃疾词两首教学目标1.了解辛弃疾词的特点,积累有关的基础知识;2.鉴赏并背诵《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

教学重点鉴赏并背诵《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

教学时间:2课时第1课时教学目标:1. 了解辛弃疾词的特点,积累有关的基础知识;2. 背诵并鉴赏《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

教学内容与步骤一、情景激趣㈠创设情景。

辛弃疾(1140~1207,字幼安,号稼轩,南宋杰出爱国词人。

著有《稼轩词》(一名《稼轩长短句》)。

其代表作有《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等。

《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写于淳熙元年(1174年),当时的作者35岁,离举兵起义抗金,率众投奔南宋王朝已经过去十多年,胸怀报国之志的作者却一直没有得到北上抗金的机会,所以,他经常感到郁闷难平。

这一年秋天,作者登上建康城(今南京)的赏心亭,面对辽阔山河,听到鸿雁悲鸣,生出无限忧思。

自伤抱负世无知已,得不到理解与慰藉;浩叹英雄徒有雄心壮志,却无处施展才华。

㈡提出目标。

我们本节学习这首词的共性目标是:1. 了解辛弃疾词的特点,积累有关的基础知识;2. 背诵并鉴赏《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

我们也请同学们根据自己的学习状况与个性特长设立一个自己的学习目标,你的个性目标是:二、探究生趣㈠探究结构阅读指导:以背诵课文为切入点,在背诵过程中指导方法、培养习惯、积累语言、理解大意,理解结构之妙。

探究程序:1.速读课文,请用序号(1,2……)标出阕内层次;请用“”标出关键句或主旨句;请用着重号标出你认为用得特别精彩的词语;请用“”标出表现写景特征的语句,请在下阕用1“”标出表现人物形象的语句,并在相关的文字旁批注你的阅读感受,如对内容、主旨、语言、表现手法等的看法等;请提出你认为值得探索的问题。

2.朗诵课文,在抽同学朗诵的过程中,指导读法,校正读音,,积累词语,理解文意:遥岑(cén):远山。

必修四第二单元《水龙吟

必修四第二单元《水龙吟

辛弃疾词两首《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教案一、知识教育目标:1.了解辛弃疾豪放词的创作风格。

2.熟悉了解必要的历史典故。

二、能力培养目标:1.了解作者生活的那个时代的历史背景,学习运用知人论世的方法分析作品。

2.了解辛弃疾词大量运用典故表达思想感情的写法。

三、德育渗透目标:在词的艺术境界中提升自己的人格,强化自己的爱国情操。

重点、难点及解决办法:学习运用知人论世的方法分析作品,了解辛弃疾词大量运用典故表达思想感情的写法,是本课的重点和难点。

四、课时安排:1课时五、教学步骤:(一)、导入新课前面我们已经学过北宋两位词人柳永和苏轼的词。

现在我们来简单回顾一下前面的内容。

大家都知道,词从总体上看分婉约和豪放两派。

婉约派代表柳永的词音律和谐,美妙动听。

其中“杨柳岸,晓风残月”更是千古传诵的名句。

同学们不仅要会背,更重要的是要领悟它到底妙在哪里。

豪放派代表苏轼本单元有两首词:《念奴娇赤壁怀古》是首豪壮的怀古词,《定风波》虽然记的是途中遇雨这件小事,却表达出词人洒脱放达的人生态度。

相信同学们都非常喜欢这类词。

一提到豪放词,大家肯定马上想到苏轼,但今天呢,我们来学习另外一位豪放派的代表词人。

他是谁呢?(学生齐答:辛弃疾)对,就是与苏轼并称为“苏辛“的辛弃疾。

(板书课题及作者: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辛弃疾)(二)、作者简介在初中的时候,我们也学过辛弃疾的一些作品。

像“醉里挑灯看剑”“七八个星天外,两三点雨山前”等等。

那么对这些词的作者,大家又了解多少呢?有没有哪位同学主动站起来给大家讲一讲?好,xx同学你来给大家介绍一下辛弃疾。

(学生答:辛弃疾,字幼安,号稼轩,是著名的南宋词人。

他的词多是抒写爱国热情的,风格以豪放为主。

与苏轼并称为“苏辛”。

著有《稼轩长短句》。

)好,请坐。

xx同学讲的很好。

她很简洁的给我们介绍了一下辛弃疾,但把主要内容都概括到了。

下面我来补充一下,请看大屏幕。

(屏幕上显示:辛弃疾(1140-1207),南宋词人。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课题】 6、辛弃疾词两首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教学目标】1、明白辛弃疾及诗作的背景和内容。

2、体会辛弃疾词的豪放风格,掌握词中寄托的情感。

3、知道深刻理解辛弃疾报国无门,壮志难申的悲苦心情。

【教学重点】学习借景抒情的表现手法及用典的写法。

【教学难点】体会词人的情感,并感受它的形象。

【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有些诗句,人们也许不知道它们是出自何人,却能将其熟记于心,并且千古传诵。

完成以下的名句对接。

①青山遮不住,毕竟东流去。

江晚正愁余,山深闻鹧鸪。

《菩萨蛮书江西造口壁》②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可怜白发生。

《破阵子》③旧时茅店社林边,路转溪桥忽见。

《西江月》④众里寻她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

《元夕》⑤最喜小儿无赖,溪头卧剥莲蓬。

《清平乐·村居》今天我们再来学习辛弃疾的名作《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

二、作者简介,知人论世辛弃疾(1140—1207),南宋词人,字幼安,号稼轩,济南历城(今属山东)人。

他原是智勇双全的英雄,也天生一副英雄相貌。

因生长于金人占领区,自幼就决心为民族复仇雪耻、收复失地。

因此,他一生都在进行抗金御敌,统一中原的奋斗。

1161年,金统治的北方汉族人民发起了抗金起义,济南有个叫耿京的人聚集了十多万人,给金造成很大威胁。

他也集合了两千人响应,被耿京委以重任。

后来耿京被叛徒张安国杀害,他率领五十名骑兵冲入大营,抓住了叛徒,而后带领着抗金义军万余人渡过淮水,到达建康,投奔了南宋。

他继续坚持主战,用他饱含爱国主义激情的词和文章,宣传北伐抗金,收复中原,统一全国的主张。

但以赵构为首的赵家王朝偏安江南,在临安(杭州,临时安顿,欺骗百姓的)过着游宴玩乐歌舞升平的生活,对金屈辱求和。

高宗杀害了岳飞,对于“归正人”(从敌占区投奔过来的武将)辛弃疾不重视。

辛弃疾首先被解除了武装,此后就一直担任无关轻重的小官。

虽多次上书,陈抗金恢复大略,均未被采纳。

其词抒写力图恢复国家统一的爱国热情,倾诉壮志难酬的悲愤。

作品热情洋溢,慷慨悲壮,笔力雄厚,与苏轼同为豪放词派的代表,称为“苏辛”。

《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菩萨蛮•书江西造口壁》等均有名。

但部分作品也流露出抱负不能实现而产生的消极情绪。

著有词集《稼轩长短句》。

三、词作感知这首词写于淳熙元年(1174年)秋,作者在建康任江东安抚司参议官。

这时他自江东率领人马来到南宋已12年之久,35岁了,却一直没有受到朝廷的重用。

朝廷只给他一些地方官当当,决不肯让他带兵去抗金复国。

在这种境遇下他深感压抑,内心充满了愤懑不平。

当为了消愁解闷而登上赏心亭时,面对这大好江山,反而是无限感慨涌上心头,遂写下了这首慷慨、激昂的抒情词。

建康,即今天的江苏南京市,是东吴、东晋、宋、齐、梁、陈六个朝代的都城。

赏心亭是南宋建康城墙上的一座亭台。

据《景定建康志》记载:“赏心亭在(城西)下水门城上,下临秦淮,尽观赏之胜。

”1、听课文录音,感受这首词的独特韵味。

2、自由朗读,看注解,大概了解词意。

四、分析全词(一)分析词的上片1、上片中哪些句子是景物描写,词人分别描写了哪些景物?——江水、山景、落日、断鸿、游子(板书)2、“一切景语皆情语”这些景物描写又牵动了作者怎样的心绪?“楚天千里清秋,水随天去秋无际。

”开篇写景,意境是宏大壮阔的。

遥看辽阔无边的楚天之下,横无际涯的秋色,浩浩汤汤的滚滚长江,水天一色。

面对这阔大的境界,词人那种磊落的胸怀让我们一览无余。

“遥岑远目,献愁供恨,玉簪螺髻”三句,是写山。

“遥岑”即远山。

举目远眺,那一层层、一叠叠的远山,有的很象美人头上插戴的玉簪,有的很象美人头上螺旋形的发髻,景色算上美景,但只能引起词人的忧愁和愤恨。

(人心中有愁有恨,虽见壮美的远山,但仿佛是远山在“献愁供恨”。

这是移情于物的手法。

)水天相接,无边无际,雄浑,显得空寂苍凉。

山景比喻,清秀之美。

移情入景,满怀愁恨。

落日比喻南宋国势衰颓的意思,也表达了作者的愁苦悲凉心情。

浩渺壮阔苍茫悲凉断鸿失群的孤雁,比喻自己因飘零的身世而悲苦和孤寂的心情。

游子词人自己。

(指渡江归宋,可是南宋统冶集团根本无北伐收复失地之意,也不把辛弃疾这样的有志之士看作自己人,对他一直采取猜忌排挤的态度,致使辛弃疾觉得他在江南真的成了游子了。

上片仍是写景,但无一语不是喻情。

3、那么词人的愁恨为何,又何因而至?北望是江淮前线,效力无由;再远即中原旧疆,收复无日。

南望则山河虽好,无奈仅存半壁;朝廷主和,志士不得其位,即使思进取,却力不得伸。

以上种种,是恨之深、愁之大者。

借言远山之献供,写内心的担负。

开头两句写景,后再进一步,点出“愁”、“恨”,由客观而及主观,感情也由平淡而渐趋强烈。

4、“把吴钩看了,栏杆拍遍,无人会、登临意”怎么理解?他看着腰间空自佩戴的宝刀,悲愤地拍打着亭子上的栏干,可是又有谁能领会他这时的心情呢?这是直抒胸臆,作者思潮澎湃心情激动。

但不直接用语言渲染,而是选用典型动作,淋漓尽致地抒发自己报国无路、壮志难酬的悲愤。

有哪些动作呢?(板书:看、拍、会、登)“把吴钩看了”(吴地所造的钩形刀)。

(李贺《南园》“男儿何不带吴钩,收取关山五十州”。

)“吴钩”,本应在战场上杀敌,但现在却闲置身旁,只作赏玩,无用武之处,这就把作者虽有沙场立功的雄心壮志,却是英雄无用武之地的苦闷也烘托出来了。

(醉里挑灯看剑;怒发冲冠,凭栏处)“栏干拍遍”,把作者雄心壮志无处施展的急切悲愤的情态宛然显现在读者面前。

“无人会、登临意”则慨叹自己空有恢复中原的抱负,而南宋统治集团中没有人是他的知音,正如岳飞所写《小重山》里的“知音少,弦断有谁听”。

后几句一句句感情渐浓,达情更切。

读者读到此,于作者心思心绪,亦可尽知,每位读者,也都会被这种情感感染。

小结:上片写景:由水到山,由无情之景写到有情之景,很有层次。

采用了借景抒情(板书)的手法。

(二)分析词的下片上片写景抒情,下片则是直接言志。

1、与词的上片相比,词的下片描写对象变成了历史人物,词人写了哪些人和哪些事呢?张翰——乐于归隐许汜——谋取私利刘备——雄才大略桓温——叹时光流逝2、词人对这些历史人物各持什么态度?既不愿学为吃鲈鱼脍而还乡的张季鹰,也不愿学求田问舍的许汜。

而赞赏刘备的才气,表明自己志在为国为民。

写这些历史人物,借以表达自己的情感。

以张翰自比却是反用其意,家乡还在金人统治之下,南宋朝廷却偏一隅,自己想回到故乡,又谈何容易!既写了有家难归的乡思,又抒发了对金人、对南宋朝廷的愤懑,确实收到了一石三鸟的效果。

“流年”,即时光流逝;“风雨”指国家在风雨中飘摇。

我想念故乡,但我不会像张瀚,许汜贪图安逸,我的内心是怅恨忧惧的。

我忧惧的是国事飘摇,时光流逝,北伐无期,恢复中原的宿愿不能实现。

年岁渐增,恐再闲置便无力为国效命疆场了。

这三句是全词的核心。

作者的感情经过层层推进已经发展到最高潮。

3、词人借这些历史人物表达了自己什么样的感情?用典。

自己不愿弃官归隐,不愿追求享乐,要为实现自己抗金复国的理想而奋斗到底。

就本词来看,词人用典意在对比,前两个是反例,后两个是正例,正反对比表达了词人的荣辱观、价值观。

可见,辛弃疾可谓是用典高手。

4、你如何理解词的最后一句呢?“倩”是请求。

“红巾翠袖”是女子装束,这里指代女子。

在宋代,一般游宴娱乐的场合,都有歌妓在旁唱歌侑酒。

这三句是写辛弃疾自伤抱负不能实现,世无知已,得不到同情与慰藉。

这与上片“无人会、登临意”义近而相呼应。

英雄无泪,只因未到伤心处,辛弃疾却黯然流泪,那是因为他的心在滴血呀!五、教师小结这首词作者通过写登建康赏心亭的所见所感,抒发作者收复失地,统一祖国的雄心壮志和功业未成的苦闷心情,表现对南宋统治者苟且偷安的批判,表达深沉的爱国之情。

这首词不仅对辛弃疾生活着的那个时代的矛盾有充分反映,有比较真实的现实内容,而且,作者运用圆熟精到的艺术手法把内容完美地表达出来,直到今天仍然具有极其强烈的感染力量,使人们百读不厌。

全班齐读、背诵。

六、对比鉴赏,拓展延伸辛弃疾的词不是用笔写成,而是用刀和剑刻成的。

他是以一个沙场英雄和爱国将军的形象留存在历史上和自己的诗词中。

辛词比其他文人更深一层的不同,是他的词不是用墨来写,而是蘸着血和泪涂抹而成的。

我们今天读其词,总是清清楚楚地听到一个爱国臣子,一遍一遍地哭诉,一次一次地表白;总忘不了他那在夕阳中扶栏远眺、望眼欲穿的形象。

是啊,锦绣河山必然哺育无数英雄,又何止辛弃疾一人呢?《念奴娇•赤壁怀古》就为我们塑造了一个抱负远大,识度明达的苏轼。

请同学们就两首词在情感表达和艺术特色方面的相同点做一个简单概括。

比较《水龙吟》和《念奴娇•赤壁怀古》两首词在情感表达和艺术特色方面的相同点。

情感:抒发壮志难酬的悲愤之情。

表现手法:运用了借景抒情和用典。

意境:空旷辽远。

语言:大气豪放。

其实这些特点也恰恰是豪放词的特点,于高远中寄豪情,永远是一种美的享受。

七、布置作业1、背诵这首词。

2、预习《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教学后记】。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