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P感染与胃窦部肠上皮化生的关系分析
幽门螺杆菌感染与胃癌及肠化生的相关性研究

目录
研究背景
幽门螺杆菌(Helicobacter pylori,Hp)感染与社会 经济状况、卫生状况、家庭环境等因素相关。 近年来研究表明,Hp感染率及其相关疾病(如慢 性胃炎、消化性溃疡、胃癌等)发病率在发达国家 和经济发展快的发展中国家逐年下降↓。
目录
张冬红,周丽雅,林三仁,丁士刚,黄永辉,顾芳,张莉,李渊,崔荣丽,孟灵梅,闫秀娥,张静.山东和北京 地区幽门螺杆菌感染的流行病学研究[J].中华内科杂志,2009,48(12):1004-1007.
目录
Thanks for your attention!
目录
目录
研究一
1.
2.
3.
4.
结果显示: Hp感染与十二指肠球部溃疡高度相关,与胃溃疡、慢性浅 表活动性胃炎、早期胃癌显著相关,与单纯萎缩性胃炎、 萎缩胃炎伴肠化生、胃增生性息肉亦相关; 进展期胃癌的Hp感染率与慢性非活动性胃炎相比较,差异 无显著性; 各型胃癌中以腺癌Hp检出率高,与粘液细胞癌Hp检出率( 30%)相比较,差异有非常显著性; 各型肠化生之间的Hp检出率比较,差异无显著性。
目录
结论
1. 2. 3. 4. 5.
胃癌高发人群获得感染年龄较早; Hp感染与肠化生的发生显著相关; Hp感染与胃癌的发生有相关性; 近十多年来Hp感染率在中国人群中有下降趋势; 胃癌高发区儿童和成人Hp感染率显著高于胃癌低 发区,Hp感染可能是胃癌发生的危险因素之一。
目录
杨润宽,林三仁,雷道年,叶嗣懋,陈卫红,李永华,李益农,周丽雅,王润田. 幽门螺杆菌感染与胃癌的 相关性研究[J]. 中华消化杂志,1997,05:251-253
根除HP感染对胃黏膜炎症和肠腺化生的影响

1 2 研 究方 法 .
观察到持续 H P感 染后 , 胃黏膜除表现 为慢性活 动性 胃 炎增加外 , 出现轻度慢性萎缩性 胃炎 , 明 H 还 说 P的持续存 在 加重 了胃黏膜炎症反应 , 促进 了萎缩性 胃炎 的形成 , P产生 H 的酶 、 毒素以及 其感 染所 激发 的免疫反 应损伤 胃黏 膜 , 成 造 胃黏膜炎症反应 , 后者 可导致 胃固有 腺体破 坏而发 生萎缩 。 在这一基础上行 H P根除可 明显 消除黏膜 的炎症 反应 , 降低 了 HP感染所致的高增殖状态 , 消除 了慢性炎症的长期 刺激 ,
现代 肿瘤 医学
2 1 年 9月 第 1 01 9卷第 9期
MO E N 0 C L G Sp 2 1 , O .9 N . D R N 0 0 Y,e .0 1 V I1 , O 9
20 , ( ) 4 9—52 07 9 6 : 9 0.
・12 8 5・
R oo 20 3 ( 2 : 20— 2 3 yh , 09, 6 1 ) 2 9 2 9 .
防止癌变 的可能 。
12 1 HP的诊 断 ..
一
H P感染 判断标 准 为 胃镜 检查 中采“c
尿素 呼气试验 ( C—U T 及病理 Wo hn tr B) r i —Sa y染色 , t r 两 项均 阳性者诊断 为 H P感染 J 。 1 22 分 组 .. 1 0年前 完成 抗 H P三联 治疗 者共 6 2例为 治
根除HP感染对胃黏膜炎症和肠腺化生的影响

根除HP感染对胃黏膜炎症和肠腺化生的影响谭俊;彭辉【期刊名称】《现代肿瘤医学》【年(卷),期】2011(019)009【摘要】Objective:To investigate the effect of Helicobacter pylori ( HP ) eradication on the inflammation and intestinal metaplasia in gastric mucosa. Methods: One hundred and seventeen patients with HP infection were selected,including 62 cases of HP eradication therapy ( treatment group ), 57 patients discontinued treatment or received only symptomatic treatment ( control group ). All patients were followed up for 10 years. HP infection, inflammation and intestinal metaplasia in gastric mucosa were detected before and after HP eradication. Results: During the tenyear follow -up,the number of patients who continued to be positive for Hp was 45 ( 78.94% ) in control group, and 15 ( 24.19% ) in treatment group, respectively. The severity and activity of inflammation in gastric mucosa were significantly reduced ( P < 0.01 ), and the proportion of intestinal metaplasia in gastric mucosa was significantly reduced ( P < 0.05 ) in treatment group, compared with control group. Conclusion: HP infection is related to the activity of chronic gastritis, and HP eradication may reduce the degree of inflammation and intestinal metaplasia in gastric mucosa.%目的:探讨根除幽门螺杆菌(helicobacter pylori,HP)感染对胃黏膜炎症和肠腺化生(intestinal metaplasia,IM)的意义.方法:随访119例10年前HP感染的患者,其中62例行根除HP治疗(治疗组),57例中断治疗或仅接受对症治疗(对照组),对比其前后HP感染情况、胃黏膜炎症及肠腺化生(IM)的变化情况.结果:10年后对照组中45/57例HP呈阳性(78.94%);治疗组中15例HP呈阳性(24.19%),胃炎活动性检出率明显减少与对照组持续HP感染者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1),肠腺化生(IM)的程度也显著减轻(P<0.05).结论:HP感染与胃黏膜活动性炎症关系非常密切,根除HP可以减轻胃黏膜的炎症和肠腺化生(IM)程度.【总页数】2页(P1825-1826)【作者】谭俊;彭辉【作者单位】宣恩县人民医院病理科,湖北,恩施,445500;宣恩县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管理办公室,湖北,恩施,445500【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R735.2【相关文献】1.根除幽门螺杆菌对胃黏膜萎缩并肠上皮化生以及COX-2、C- met表达的影响[J], 欧阳玉洁;李瑜元;聂玉强;王红;沙卫红2.根除反复幽门螺杆菌感染对胃黏膜炎症和肠上皮化生的临床意义 [J], 马雪芹;胡敏3.根除幽门螺杆菌对胃黏膜萎缩和肠上皮化生逆转影响的研究 [J], 徐芳;应丽园;秦波;陈明彤4.Hp感染根除治疗前后慢性胃炎胃黏膜组织中miR-22和NLRP3炎症小体表达水平变化 [J], 陈梦娜; 李善高5.幽门螺杆菌根除对胃黏膜萎缩和肠上皮化生的影响 [J], 周颖;周忠杰;许琦华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肠上皮化生与幽门螺杆菌感染

肠上皮化生与幽门螺杆菌感染摘要】目的探讨肠上皮化生时幽门螺杆菌(hp)感染的情况。
方法选择既往内镜诊断肠上皮化生(IM)或萎缩性胃炎内镜复查者共40例,NBI内镜下观察,并取活检,标本行hp免疫组化染色。
结果病理诊断为肠化的48块标本中,8块标本有hp感染,hp感染率为16.6%。
结论大多数肠化粘膜不存在HP感染。
【关键词】肠上皮化生幽门螺杆菌内镜【中图分类号】R5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1752(2013)31-0209-01intestinal metaplasia& Hp infectionLiu zhenpeng Li chunying【Abstract】 Objective To investigate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intestinal metaplasia and Hp infection Methods 40 patients suspected lesions associated with IM was further observed by NBI combined with magnifying endoscopy.The biopsy specimens were obtained from regions containing villous mucosa for pathological examination,and hp immumohistochemical staining Results 8 of 48 IM pathologically confirmed with hp infection Conclusions: most of intestinal metaplasia without hp infection【Key words】 intestinal metaplasia hp endoscopy幽门螺杆菌(Helicobacter pylori,Hp)是胃黏膜慢性炎症的主要病因,长期的Hp感染可引起胃黏膜的萎缩及肠上皮化生,是导致胃癌发生的重要因素之一[1,2]。
慢性幽门螺杆菌感染及根除对胃黏膜炎症和肠上皮化生的影响

慢性幽门螺杆菌感染及根除对胃黏膜炎症和肠上皮化生的影响【摘要】目的探讨幽门螺杆菌(H.pylori)慢性感染及根除对胃黏膜炎症和肠上皮化生(IM)的影响。
方法随访120例5年前H.pylori感染的患者,其中68例行根除H.pylori治疗的为治疗组,52例未完成治疗或仅接受对症治疗的为对照组,分析对比其前后H.pylori感染情况,胃黏膜炎症及IM的变化。
结果5年后,对照组中41/52例H.pylori仍为阳性(78.8%);治疗组中52/68例H.pylori为阴性(76.5%),成功根除H.pylori的患者慢性胃炎严重程度明显减轻,胃炎活动性检出率明显减少,与对照组持续H.pylori感染者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1),胃黏膜萎缩和肠化生的程度也显著减轻(P<0.05)。
结论H.pylori感染与胃黏膜活动性炎症关系非常密切,根除H.pylori可以减轻胃黏膜的炎症程度和IM程度,防止IM的发生。
【关键词】幽门螺杆菌;慢性感染;胃炎;肠上皮化生【Abstract】 Objective To investigate the effect of chronic Helicobacter pylori (H.pylori) infection and its eradication on the development of gastric mucosa inflammation and intestinal metaplasia. Methods Total 120 cases of H.pylori infection for five years were analysed,by contrasting their changes of H.pylori infection,gastric mucosa inflammation and intestinal metaplasia(IM),among which a treatment group of 68 cases received H.pylori eradication,and a control group of 52 cases were not eradicated. Results Five years later,in control group,41 patients remained H.pylori positive (78.8%),while in treatment group,52 patients showed Hp negative (76.5%), their chronic inlammation of the gastric mucosa were greatly improved,the active information reduced obviously and atrophic gastritis as well as intestinal metaplasia decreased significantly(P<0.05),Thus,the difference between the two groups was significant (P<0.01). Conclusion H.pylori infection is closely related with active inflammation of gastric mucosa. The eradication of H.pylori will not only decrease chronic inflammation of gastric mucosa and IM,but also prevent the occurance of IM.【Key words】 Helicobacter pylori; chronic infection;gastritis; intestinal metaplasia众多的流行病学及临床研究表明,幽门螺杆菌(H.pylori)感染是慢性胃炎,特别是萎缩性胃炎形成和发生的重要因素[1],且在胃癌的形成中起重要作用。
普查人群幽门螺旋杆菌感染与胃粘膜肠化生、萎缩的相关分析

普查人群幽门螺旋杆菌感染与胃粘膜肠化生、萎缩的相关分析目的研究普查人群幽门螺旋杆菌感染与胃粘膜肠化生,萎缩的相关分析。
方法在4211例30~59岁本区肿瘤高发区进行人群普查,分别进行C呼气试验,胃镜及病理检查。
结果4211例普查人群HP感染率63.71%,男女比例1:1.345;男性HP阳性1120例,感染率62.40%;女性HP阳性1564例,感染率64.762%,男、女性普查者HP感染与胃粘膜肠化萎缩之间的关系无统计学差异。
HP阴性者肠上皮化生(IM),慢性萎缩性胃炎(CAG)率降低,HP阳性者IM,CAG 率提高。
HP阳性组萎缩性胃炎发生率、胃粘膜肠化率显著高于阴性组人群。
结论本地区HP感染率较高,HP感染与胃粘膜肠化生,萎缩的关系较为明显。
应该重视HP的高感染率和高致病性,对HP感染者应积极杀菌治疗。
从源头切断传染源,降低感染率。
标签:普查;幽门螺旋杆菌;肠化;萎缩胃黏膜肠化生被认为是肠型胃癌的重要癌前状态,流行病学研究显示胃肠化生患者的胃癌发生风险增高达18倍以上,不完全型肠化生与胃癌的关系更为密切。
感染HP的患者病理表现有不同的差异,大部分患者表现为慢性浅表性胃炎或肠上皮化生或慢性萎缩性胃炎。
少数出现溃疡,更少数表现为胃癌。
导致这种差异的原因尚不完全明确。
本院2009年8月~2011年5月,对4211例普查人群分别进行C13呼气试验,胃镜及病理检查。
进行普查人群幽门螺旋杆菌感染与胃粘膜肠化生的相关分析。
现将结果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对我市消化道肿瘤高发区6个自然村的30~59岁人群进行胃镜及病理检查。
其中男性1796例,女性2415例,男女比例1:1.345。
1.2试剂呼气试验采用北京华亘安邦科技有限公司生产的HG-IRIS 3000型红外光谱仪及配套”幽立显”尿素呼气试验诊断试剂盒。
1.3方法呼气试验后进行胃镜检查,HP阳性者分别于胃体大小弯、胃角、胃窦大小弯、胃窦前后壁、嵴根8个位点进行活检,由病理医师进行诊断,应用Giemasa染色观察HP。
幽门螺杆菌长期感染与胃粘膜肠上皮化生的临床病理分析

幽门螺杆菌长期感染与胃粘膜肠上皮化生的临床病理分析摘要】目的:探究幽门螺杆菌(HP)长期感染与胃粘膜肠上皮化生(IM)的关系。
方法:将我院2017年1月—2019年2月收治的80例慢性胃炎并HP感染患者作为对象,根据病理诊断给予规范的针对性治疗,1年后进行随访分析感染前后患者的胃粘膜肠上皮化生的变化情况。
结果:治疗1年后还有52例患者HP仍然呈阳性,占比65%,有28例转阴,占比35%。
与1年前相比,HP转阴患者IM 发生率没有增加,HP仍为阳性患者IM的发生率明显增高,HP阳性患者与阴性患者IM发生率差异显著(P<0.05)。
与HP转阴者相比,阳性者胃粘膜肠上皮化生程度积分明显增高,差异显著(P<0.05)。
结论:HP感染的时间越长,患者胃粘膜肠上皮化生发生率和严重程度也会随之增加,根除Hp能够有效改善胃粘膜肠上皮化生程度,同时具有预防IM发生的作用。
【关键词】幽门螺杆菌;长期感染;胃粘膜肠上皮化生【中图分类号】R57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1752(2020)22-0053-02慢性胃炎是常见的消化系统疾病,病情反复迁延,治疗时间长,严重威胁人们的身体健康。
慢性胃炎常伴有IM,而IM更是胃癌癌前病变的一种,是具有恶性变化倾向的病变,有研究显示,肠上皮化生者发生胃癌的相对风险约为健康人的10~20倍。
研究发现慢性胃炎老年患者发生IM的比例明显更高,达到了90%以上。
HP感染与多种胃病的发生密切相关,基于此本文探究了HP感染与IM的关系。
1.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将我院2017年2月—2019年2月收治的80例慢性胃炎并HP感染患者作为对象,患者中有男性50例,女性30例,年龄为(56.2±5.4)岁。
纳入标准:患者没有胃癌或者合并有其他肿瘤;患者没有胃溃疡或者复合型溃疡;患者心、肝、肾等脏器功能健全;患者对于本次知情同意。
1.2 方法通过胃镜检查获取患者胃粘膜活检组织,一份进行HP检测,应用1min快速尿素酶实验进行检测。
根除幽门螺杆菌对胃窦部黏膜萎缩和肠上皮化生的影响

根除幽门螺杆菌对胃窦部黏膜萎缩和肠上皮化生的影响姚萍;王群英;冯增文;杨杰;巩艳;钟慧闽【期刊名称】《中国慢性病预防与控制》【年(卷),期】2008(16)3【摘要】目的比较幽门螺杆菌(Hp)根除前后胃窦部黏膜的病理变化,探讨根除Hp 是否可以减少黏膜萎缩和肠上皮化生程度。
方法将因上腹痛进行胃镜检查的病人180例随机分为Hp根除组98例和对照组82例,对Hp根除组给予抗Hp治疗,对照组仅给予对症治疗。
再次进行胃镜检查,观察两组患者胃窦部病理变化。
Hp检测采用Giemsa染色法和快速尿素酶试验,萎缩和肠上皮化生诊断采用HE染色。
结果对病人两次胃镜检查的胃黏膜萎缩和肠上皮化生程度进行比较,Hp根除组黏膜萎缩程度减轻(P<0.05),对照组无变化(P>0.05);Hp根除组肠上皮化生程度减轻(P<0.05),对照组加重(P<0.05)。
结论根除Hp能够使胃窦黏膜萎缩程度和肠上皮化生程度减轻。
【总页数】2页(P285-286)【关键词】螺杆菌,幽门;胃黏膜;萎缩;肠上皮化生【作者】姚萍;王群英;冯增文;杨杰;巩艳;钟慧闽【作者单位】中国人民解放军第401医院消化科,山东青岛266071;中国人民解放军第401医院病理科,山东青岛266071【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R573【相关文献】1.根除幽门螺杆菌对胃窦黏膜萎缩和肠上皮化生逆转影响的前瞻性研究 [J], 舒徐;吕农华;祝荫;陈江;谢勇;王崇文2.根除幽门螺杆菌对胃黏膜萎缩、炎性反应及肠上皮化生的影响 [J], 陈伶俐3.根除幽门螺杆菌对胃黏膜萎缩和肠上皮化生逆转影响的研究 [J], 徐芳;应丽园;秦波;陈明彤4.根除幽门螺杆菌感染对肠上皮化生、胃黏膜萎缩与炎性反应的影响 [J], 南杏初5.根除幽门螺杆菌感染对肠上皮化生、胃黏膜萎缩与炎性反应的影响 [J], 南杏初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医学信息2010年06月第23卷第6期Medical Information.Jun.2010.Vol.23.No.6临床医学3.2注意保暖维持患儿正常的体温,最好使处于“适中温度”环境。
此温度可使身体耗氧量最少,所以应把患儿置于婴儿保温箱中,既可严密观察患儿病情,又可以制动,降低耗能,使患儿腋温维持在36℃-36.5℃之间。
由于新生儿体温调节能力差,体表面积相对较大,使散热机会增加,而新陈代谢相对低,产热不足,容易出现低体温。
低体温可导致代谢紊乱,也可致组织内血流缓慢使组织灌流量不足从而加重缺氧[1]。
3.3吸氧新生儿的脑组织对缺氧极为敏感,因此及早合理给氧是提高血氧浓度、减轻脑损伤的关键。
由于新生儿鼻腔黏膜柔嫩易伤,所以使用头罩或面罩给氧。
我们可以根据患儿血氧饱和度选择吸氧方式和流量。
血氧饱和度在96%左右,可间断或不吸氧;当血氧饱和度在90%时,可选低流量吸氧;当血氧饱和度低于85%时,应增加氧流量或持续大流量吸氧。
持续给氧一般不超过3d,以防高浓度持续吸氧引起肺水肿、肺不张、晶体后纤维增生等氧中毒症状。
由于新生儿反应低下,无力咯痰,应加强巡视,若发现患儿痰堵,应及时清除口腔及呼吸道分泌物。
3.4惊厥护理中度HIE患儿有50%容易发生惊厥,重度患儿可达80%。
控制惊厥,首先应确定惊厥的原因,有无代谢紊乱,如低血糖、低血钙或低血镁,如有给予相应的纠正。
若无代谢紊乱者仍出现持续或频繁惊厥,则可用苯巴比妥,亦可用安定静推或水合氯醛灌肠。
对于颅内压增高或合并颅内出血的患儿,要绝对静卧,取头高足低位,可将肩部抬高15°~30°,保持头正中位,勿使头侧向一边,以免压迫颈动脉而造成意外。
如患儿有呕吐或其他原因却需头侧位时,整个躯体也取同向侧位[1]。
同时防止感染,严格无菌操作,加强环境管理。
3.5控制脑水肿单纯HIE发生脑水肿的高峰一般在出生后3-5d,出现前囟紧张或膨隆,而并发颅内出血时出现脑水肿的时间更早,一般在24h内,且病情较重。
将患儿置于头高脚低位,抬高床头15°-30°,尽量少搬动患儿头部,伴有颅内出血时,应保持绝对静卧,室内安静,光线柔和,各种治疗护理集中进行,按医嘱应用脱水剂和激素,控制液体入量60-80ml/(kg·d),力争48h内使颅内压明显下降,在用脱水剂时要注意选择较粗的静脉,保持通畅,防止渗漏,并经常更换静脉穿刺部位。
3.6支持营养护理在新生儿缺氧的情况下,肠管血流量减少。
喂养时间过早或奶液配制过浓,易对肠黏膜造成损害,引起胃肠功能紊乱,甚至会合并新生儿坏死性小肠炎。
在临床护理工作中发现,开始喂养时间最好在生后24h后,中、重度患儿可延至72h后,喂养应从糖水、稀奶逐渐过度至全奶,最好采用母乳喂养。
对吸吮能力差不能直接喂哺者,可采用鼻饲,微量注射泵泵入。
新生儿窒息后机体各器官功能受到损害,应注意维持患儿机体内环境的稳定,保持足够的能量,故护理中应严格控制输液速度。
参考文献:[1]苏生花.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的临床观察及护理体会[J].山西医药杂志,2008,37(5):478.编辑/杨倩HP感染与胃窦部肠上皮化生的关系分析夏玉芳,周鹏飞(江汉大学医学院,湖北武汉430056)摘要:目的分析HP感染与胃窦部肠上皮化生的关系,筛选出胃癌高危人群进行干预治疗,以减少胃癌的发生。
方法组织病理学检查确诊为肠化的患者,查询其快速尿素酶试验检测HP感染的结果,并分析其相关性及与性别的关系。
结果符合条件的118例患者的HP感染率为54%且男女的HP感染率间无统计学意义。
结论胃窦部肠上皮化生与HP感染有很大关联,但与性别无关。
关键词:胃窦部;肠上皮化生;HP感染胃粘膜肠上皮化生与胃癌之间有密切关系。
虽然目前尚未得到直接的证据证明肠化就是胃癌癌前病变,但一些现象似乎支持肠化为胃癌癌前病变。
为此,我们做了相关的研究,对2008.1.1-2010.1.1间118例病检确定为胃窦部肠化,30-50岁的患者的HP感染情况进行分析,分析采用统计学x2检验。
1资料与方法1.1对象2008.1.1-2010.1.1间胃窦部病检确定为肠上皮化生,30-50岁。
符合条件的病例118例中,男82例,女36例,男女比例为2.28∶1。
1.2方法回顾性研究。
于江汉大学病理中心查找武汉市第五医院2008.1.1-2010.1.1间胃窦部组织病理学检查确定为肠上皮化生、30-50岁的患者,再在市五医内镜室查询相关患者快速尿素酶试验检测HP感染的结果,并采用统计学x2分析。
2结果2.130-50岁,胃窦部肠上皮化生患者的HP检出率为54%。
2.2其检出率与性别无相关性(X2=0.02,P=0.9)。
2.3118例患者中有9例是溃疡病,109例胃镜和胃窦部组织病检报告有炎症。
3结论3.1胃窦部肠上皮化生与HP感染有很大关联,但与性别无关。
3.2胃部炎症是导致肠上皮化生的重要因素。
几乎所有的肠上皮化生患者都有胃部炎症。
3.3HP阳性患者抗HP治疗有利于降低胃癌的发病率。
4讨论肠上皮化生是指胃粘膜上皮细胞被肠型上皮细胞所代替,见于多种慢性胃病。
肠上皮化生细胞来自胃固有腺体颈部未分化细胞,这部分细胞是增殖中心,具有向胃及肠上皮细胞分化的潜能。
正常时,它不断分化成胃型上皮细胞,以补充衰老脱落的表面上皮;病理情况下,它可分化为肠型上皮细胞,形成肠化生。
酗酒、吸烟、不适当饮食、维生素缺乏、慢性炎症和某些化学致癌物均可诱发肠上皮化生。
关于肠上皮化生的发生机制,目前主要有下列学说:①肠上皮异位学说:认为肠上皮化生实际是一种肠上皮异位,推测在胃内本来就存在一种肠上皮岛,在病理状态下发生细胞的分化增生成肠细胞;②胃黏膜的错误再生学说;③突变学说;④化生学说:认为在慢性化学或炎性刺激下,胃腺颈部干细胞向肠型细胞分化所致。
大量资料表明,癌前病变好发于胃窦部,30-50岁为高发年龄。
胃癌在我国仍是最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近几年其死亡率下降并不明显。
胃癌的发生是多种因素相互作用的结果,目前普遍认为胃癌发生的基本模式是:幽门螺杆菌-慢性胃炎-胃粘膜萎缩-肠化生-异收稿日期:2010-04-05 1996医学信息2010年06月第23卷第6期Medical Information.Jun.2010.Vol.23.No.6临床医学型增生-胃癌。
所以,对于有肠上皮化生的病人应早期干预治疗,预防胃癌的发生,积极做好胃癌一级预防的工作。
虽然肠化是否为胃癌癌前病变,目前尚未得到直接的证据。
以下一些现象似乎支持肠化为胃癌的癌前病变:许多胃癌,特别是早期胃癌,常看到癌灶出现在肠化生区内,也看到肠化生移行于胃癌的形态变化;有些胃癌癌细胞在形态上还保存着肠上皮化生细胞的残迹,特别是肠型胃癌,无论在光镜或电镜下都显示有一定的相似之处;肠化与胃癌(特别是肠型胃癌)的好发部位一致,即均多见于窦部小弯侧;肠化与肠型胃癌均较多发生在胃癌高发地区,并且均多见于男性及高龄病人。
有关资料表明,HP 感染在胃癌的形成中起着重要作用。
HP 诱发胃癌的可能机制有:HP 导致的慢性炎症有可能成为一种内源性致突变原;HP 可以还原亚硝酸盐,N-亚硝基化合物是公认的致癌物;HP 的某些代谢产物促进上皮细胞变异。
此研究是为了能尽早筛选出胃癌高危人群,进行干预治疗,减少胃癌的发生。
参考文献:[1]王亮升.肠上皮化生的病理组织及形态学研究近况[J].现代医院,2005,(02).[2]徐永正,盛友华,姚立军,等.胃部疾病与肠上皮化生及Hp 感染关系的探索[J].中华实用医药杂志,2006,6(15).编辑/杨倩收稿日期:2010-04-051资料1.1一般资料2007-2009年我科收到AOPP 患者组共92例,男37例,女55例,年龄36-49岁。
其中甲胺磷中毒35例,敌百虫中毒18例,氧化乐果中毒12例,敌敌畏中毒15例,1605中毒12例。
均有明显有机磷农药口服及接触史。
1.2诊断标准AOPP 的诊断符合以下标准[1]:①有明确的中毒史;②口腔、呼吸、呕吐物、体表有明显蒜臭味;③有瞳孔缩小、肌束震颤、血压升高或降低、肺水肿、脑水肿等胆碱能神经兴奋的表现;④血清ChE 活性降低。
1.3中毒程度分级标准[2]①轻度中毒:以非特异性症状和轻度毒蕈碱样症状为主,表现为头痛、头晕、恶心、呕吐、乏力、疲倦、食欲不振、多汗、视物模糊等,瞳孔缩小或不缩小;②中度中毒:出现典型毒蕈碱样症状和烟碱样症状;③重度中毒:除上述临床症状外,出现中枢神经系统受累和呼吸循环衰竭的表现。
按上述分类标准,AOPP 患者92例中有轻度中毒23例,中度中毒31例,重度中毒38例。
三组均排除心肺肾脏疾病史,三组性别、年龄经统计学检验无统计学意义(P >0.05)。
2方法2.1以92例急诊抢救病例病人作为研究对象,对照组为92名门诊体检的健康人(未接触有机磷农药),调查病人具体服药时间,分别于服药后6h 采集静脉血液样品约各5ml 。
2.2CRP 检测:采用速率散射比浊法测定。
血药浓度检测:血清经丙酮萃取后,用火焰光度气相色谱法直接测定有机磷农药含量,该方法灵敏、准确、可靠。
2.3统计学方法资料以(x ±s )表示,两样本均数比较用t 检验,多组间样本均数用方差分析。
3结果AOPP 患者的病情严重程度与血药浓度、CRP 的关系,见表1。
3.1轻度与中度中毒组血药浓度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 <0.05)。
中度与重度中毒组血药浓度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 <0.05)。
3.2轻度与中度中毒组CRP 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 <0.05)。
中度与重度中毒组CRP 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 <0.05)。
不同程度中毒组与对照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 <0.05)。
3.3血药浓度越高,CRP 升高愈明显,中毒程度愈重,在病情评估及指导治疗有重要意义。
4讨论CRP 是一种由肝合成的血浆蛋白,属急性时相反应物质,是急性时相反应中变化最显著、最重要的一种蛋白质。
本研究显示,在AOPP 患者中,服药后6h CRP 水平亦明显升高,并且中毒程度愈重,CRP 升高愈明显。
AOPP 血清CRP 增高的机制可能为有机磷农药导致机体多种组织细胞损伤,刺激机体的单核细胞、巨噬细胞并使之活化,活化的细胞释放大量细胞因子和其他介质,刺激肝细胞产生合成和分泌CRP 增加,并释放入血,使血中CRP 升高。
血药浓度(Plasma Concentration )系指药物吸收后在血浆内的总浓度,包括与血浆蛋白结合的或在血浆游离的药物,药物作用的强度与药物在血浆中的浓度成正比,药物在体内的浓度随着时间而变化。
目前诊断以临床表现和ChE 活力测定作为依据,临床医生经常被血清ChE 与AOPP 中毒程度不相平行的客观存在所困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