维生素C及其制剂的质量控制研究(综述)

合集下载

维生素C及其制剂的质量控制研究

维生素C及其制剂的质量控制研究

维生素C及其制剂的质量控制研究摘要:文章对维生素C的常用的分析方法进行了综述,介绍了各种方法的应用和优缺点。

随着技术的发展,各种方法在维生素分析方面有更广泛的应用,今后在短时间内找到最合适最满意的分离分析条件仍然是这一领域的研究重点。

关键字:维生素C、质量控制维生素是人体所需营养素中六类物质中的一种,它是维持正常生命过程所必需的一类有机物[1],维生素C主要以VitC的形式存在于新鲜的蔬菜和水果中[2],也有以氧化型及少量结合态存在[3]。

维生素C具有抗坏血病的效应,所以又称抗坏血酸。

维生素C在人体内的主要功能有:影响胶原蛋白的形成,胶原质对于人体细胞、牙龈、血管、骨骼、牙齿的发育和修复是一种重要的物质;维生素C参与人体多种氧化-还原反应,并且有解毒作用;维生素C在人体内参与糖的代谢和氧化过程,并且阻止致癌物质(亚硝胺)生成作用[4];维生素C帮助人体铁的吸收,也常被推荐为预防婴儿猝死症的物质;研究人员发现,维生素C能驱除细胞内有害的自由基,而这些有害自由基是高度活跃的分子,能直接损伤DNA。

故其对人体健康有着重要意义。

但是,维生素C结构上其C2和C3位上2个相邻的烯醇式羟基极易解离而释放出H+,故维生素C虽然不含自由羧基,但仍具有有机酸的性质,具有较强的还原性[5],容易被热或氧化所破坏,特别是中性或碱性溶液中;光、金属离子(Fe2+,Cu2+等)或荧光物质(如核黄素)更能促进维生素C被氧化分解,因此给准确测定带来了极大的困难。

目前测定维生素C含量的方法很多,主要有滴定分析法、分光光度法、电极法、薄层色谱法、高效液相色谱法等。

一、分析方法1、高效液相色谱法(HPLC)高效液相色谱法是采用高压输液泵将规定的流动相泵入装有填充剂的色谱柱进行分离测定的色谱方法。

注入的供试品,由流动相带入柱内,各成分在柱内被分离,并依次进入检测器,由记录仪、积分仪或数据处理系统记录色谱信号。

高效液相色谱法是一种新颖、快速的分离分析技术,配以紫外、荧光、示差折光检测器、极管阵列等检测器进行检测。

维生素C注射液的制备与质量控制3

维生素C注射液的制备与质量控制3

维生素C注射液的制备与质量控制3维生素C注射液的制备一、目的要求1.掌握注射剂(水针)的制备方法及工艺过程中的操作要点2.熟悉注射剂成品质量检查标准和检查方法,了解影响成品质量的因素3.熟悉提高易氧化药物稳定性的基本方法4.了解无菌与灭菌制剂生产工艺中的关键操作二、基本概念和实验原理注射剂系指将药物制成的供注入体内的无菌溶液、乳状液和混悬液以及供临用前配制成溶液或混悬液的无菌粉末。

注射剂的生产车间设施必须符合《药品生产质量管理规范》的要求,注射剂的生产过程包括原辅料的准备、配制、灌封、灭菌、质量检查、包装等步骤。

注射剂的质量要求:无菌、无热原、澄明度合格、使用安全、无毒性无刺激性;稳定性合格,即在贮存期内稳定有效。

注射剂的pH值应接近血液pH值,一般控制在4~9范围内,含量合格;凡大量静脉注射或滴注的输液,应调节渗透压与血浆等渗或接近等渗。

维生素C(Vitamin C或Ascorbic Acid)用于防治坏血病,促进创伤及骨折、预防冠心病等,临床应用十分广泛。

维生素C在干燥状态下较稳定,但在潮湿状态或溶液中,其分子结构中的烯二醇结构被很快氧化,生成黄色双酮化合物,虽仍有药效,但会迅速进一步氧化、断裂、生成一系列有色的无效物质。

氧化反应式如下:抗坏血酸去氢抗坏血酸2,3-二酮-L-古罗糖酸+草酸L-丁糖酸溶液的pH值、氧、重金属离子和温度对Vitamin C的氧化均有影响。

针对Vitamin C溶液易氧化的特点,在注射液处方设计中应重点考虑怎样延缓药的氧化分解,通常采取如下措施:(1)除氧,尽量减少药物与空气的接触,在配液和灌封中通入惰性气体,常用高纯度的氮气和二氧化碳。

(2)加抗氧剂。

(3)调节溶液pH在最稳定pH范围。

(4)加金属离子络合剂。

金属离子对药物的氧化反应有强烈的催化作用,当Vitamin C溶液中含有0.0002 mol/L铜离子时,其氧化速反可以增大104倍,故常用依地酸钠或依地酸钙钠络合金属离子。

维生素C的质量标准(控制)研究

维生素C的质量标准(控制)研究

维生素C的质量标准(控制)研究学院药学院专业临床药学班级 2012级药学姓名王冠峰学号 200910062026指导教师甘向辉2016年4月27日维生素C的质量标准(控制)研究[摘要]维生素C,具有抗坏血病的作用,所以又被称为抗坏血酸(Ascorbicacid)。

它是人体不可或缺的一种重要营养物质,在新鲜的蔬菜和水果中含量较为丰富。

由于化学结构与糖类十分相似,所以在人体代谢活动中起到重要的作用,包括参与体内一系列生物代谢和反应,促进胶原蛋白和粘多糖的合成,增加微血管的致密性,降低其通透性及脆性,增加机体抵抗力等。

但人体摄入过多时会产生多尿、下痢、皮肤发疹等不良反应,滥用维生素C甚至会削弱人体的免疫能力。

因此,在维生素C药物生产过程中需做好质量控制研究,产品的含量测定也应严格把关。

《中国药典》(2010年版)收载有维生素C原料药及其片剂、泡腾片、颗粒剂和注射剂。

维生素C的含量测定方法有碘量法,2,6—二氯靛酚滴定法,紫外分光光度法等。

目的了解并归纳国内对维生素C原料药及其片剂、注射液的含量测定的方法。

方法以“维生素C 含量测定”和“抗坏血酸含量测定”为检索词对1992 ~ 2012年中国期刊网全文数据库(CNKI) 中的全部文献进行全文检索,对所得有关维生素C含量测定的方法进行归纳。

结果归纳有维生素C原料药5种,片剂4种,注射液6种的测定方法。

结论维生素C及其制剂的含量测定方法种类多样,各有特点,应根据实际检测的需求采用合适的方法。

[关键词] 维生素C;片剂;注射液;含量测定;质量评价方法;标准分析;探索性研究.前言维生素C(又称L-抗坏血酸)是一种酸性的己糖衍生物,是烯醇式己糖酸内脂。

立体结构与糖类相似,可发生氧化与还原互变。

氧化型和还原型都有生物活性。

分子中第二、三两位碳上烯醇羟基的氢容易生成H+而释出,故抗坏血酸虽然不含自由羟基,仍具有有机酸的性质。

在水中的溶解度为 0.3g/ml。

熔点190~192℃。

维生素c制剂的质量分析实验报告

维生素c制剂的质量分析实验报告

维生素c制剂的质量分析实验报告维生素 c制剂是将维生素 c (或称甲基维生素)溶于稀盐酸溶液中制成,经加酶催化反应,然后与硫酸铜、硫酸铝钾、硫酸亚铁等反应得到一种脂溶性化合物,俗称“维生素 C”或“维生素 K”(亦称 VK),化学式为 KOH。

维生素 c主要存在于豆科植物和动物性食物中,其主要作用是维持细胞代谢和正常生理功能等。

维生素 c不仅在生理上能保护心脏、肝脏、肌肉、造血、神经、生殖等器官及组织细胞,同时能调节内分泌系统,预防心血管病如心肌炎、心肌病等,是人体不可缺少的重要营养素。

在机体各个组织中分布广泛且较为稳定,但随着年龄增长和氧化还原反应等作用减弱而逐渐失去作用。

维生素 c作为一种广谱抗坏血酸药物,在防治疾病方面有着广泛应用;而且治疗疾病效果明显;是一种理想且廉价的常用抗菌药物、抗病毒、抗生素制剂,在人类使用和治疗方面均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因此维生素 c制剂被广泛应用于各大医院药品采购目录中。

鉴于维生素 c制剂质量控制的特殊性和重要性,为了保证医药产品质量监督与控制工作能够正常开展,我部组织本实验室开展了维生素 c制剂质量分析工作。

1、制定实验方案维生素 c制剂主要是用于治疗和预防维生素的缺乏引起的各种疾病。

对临床用量较大的药品,如治疗心肌炎药物、抗菌药物等,由于其成分含量的特殊性,在临床使用中其质量管理也尤为重要。

针对原料来源和生产工艺情况,建立科学合理的原料种植管理模式对提高质量管理水平起到至关重要作用。

我部有8个专业实验室,其中2个国家级实验室以及2个省级实验室。

各实验室各司其职,各负其责,形成了从原料到成品一条完整有序的质量管理链。

实验室制定了具体实施方案,保证按照质量管理程序开展试验工作并顺利实施。

2、试样制备称取1 g维生素 c (浓度为10%)溶于150 ml稀盐酸溶液中,充分溶解后移入100 ml刻度玻璃瓶中。

取适量维生素 c加入100 ml10%磷酸钠溶液中,搅拌均匀后静置15 min,使其溶解。

维生素c及其制剂的质量控制

维生素c及其制剂的质量控制
性质
维生素C具有还原性,在溶液中易 被氧化,在碱性条件下易受光破 坏。
维生素C的生理功能
01
02
03
促进胶原蛋白合成
维生素C是胶原蛋白合成 的重要辅酶,缺乏时会导 致胶原蛋白合成障碍,影 响结缔组织的形成。
抗氧化作用
维生素C可以清除体内的 自由基,保护细胞免受氧 化损伤。
增强免疫功能
维生素C可以增强机体的 免疫功能,提高抵抗力。
将维生素C制剂高温燃烧后的残渣进 行称量,可计算出炽灼残渣的含量, 用以评价制剂的纯度。
03
维生素C制剂的制备工艺与质量 控制
原料选择与质量控制
原料来源
应从可靠的供应商获取, 并确保原料的质量稳定。
质量标准
应制定原料的质量标准, 包括外观、杂质、纯度等 方面的要求。
质量检验
应对原料进行严格的质量 检验,确保符合质量标准 。
和工艺符合规定。
GMP认证
02
生产企业必须通过药品生产质量管理规范(GMP)认证,确保
生产过程符合规范要求。
质量标准
03
制定维生素C制剂的质量标准,包括外观、鉴别、检查、含量测
定等方面的要求。
不合格产品处理与召回制度
不合格产品处理
对于不符合质量标准或存在安全隐患 的维生素C制剂,生产企业必须立即 停止生产,并采取相应的处理措施。
维生素c及其制剂的质量控制
汇报人: 2023-12-19
目录
• 维生素C概述 • 维生素C制剂的质量标准 • 维生素C制剂的制备工艺与质
量控制 • 维生素C制剂的质量问题及解
决方案 • 维生素C制剂的质量监管与法
规要求
01
维生素C概述
维生素C的定义与性质

维生素C及其制剂的质量控制研究(综述)

维生素C及其制剂的质量控制研究(综述)

药物分析设计性实验维生素C及其制剂的质量控制研究(综述)摘要:本文介绍了滴定分析法,分光光度法,电极法,薄层色谱法和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维生素C含量的方法,讨论各种方法的优缺点。

关键词:维生素C;含量测定;维生素C作为维持机体正常生理功能的重要维生素之一,不仅广泛参与机体氧化、还原等复杂代谢过程,还能促进体内胶原蛋白和粘多糖的合成,增加机体抵抗力。

缺乏时可引起造血机制障碍、贫血、微血管壁通透性增加,脆性增强,容易出血等坏血病症状,故其对人体健康有着重要的意义。

维生素C是一种酸性己糖衍生物,具有烯醇式己糖内酯立体结构,分D和L两种立体构型,但只有L型有生理功效.维生素C具有较强的还原性,在一定条件下氧化型和还原型可以互变,两者均具有生物活性.其C2和C3位上两个相邻的烯醇式羟基极易解离而释放出H+,故维生素C虽然不含自由羧基,仍具有有机酸的性质。

维生素C呈无色无臭的片状结晶体,易溶于水,不溶于脂。

在酸性环境中稳定,遇空气中氧、热、光、碱性物质,特别是有氧化酶及痕量铜、铁等金属离子存在时可促进其破坏速度.维生素C的测定方法主要有滴定分析法,分光光度法,电极法,薄层色谱法和高效液相色谱法.本文对这些方法的原理及应用做一介绍。

1。

滴定分析法王云霞[1]等对滴定分析法进行讨论,分析了每种方法测定维生素C的优缺点,并通过对这几种方法的对比和分析,确定了更适合测定维生素C含量的方法.1.1碘量法的原理维生素C分子(C6H8O6)中的烯二醇基具有还原性,能被I2定量氧化成二酮基.1。

1。

1直接碘量法取本品约0。

2g,精密称定,加新沸过的冷水100ml与稀醋酸10ml使溶解,加淀粉指示液1ml,立即用碘滴定液(0。

05mol/L)滴定,至溶液显蓝色并在30秒内不褪。

每1ml碘滴定液(0.05mol/L)相当于8。

806mg的C6H8O6.直接碘量法在滴定过程中发现溶液里的不溶物吸附碘,而且溶液与空气接触时间较长。

但是此法简捷、快速、方便,结果也较准确,适合测定多批量样品。

维生素C含量测定

维生素C含量测定

维生素C及其制剂的质量控制研究第八组包志刚(1303509118)陈嘉欣(1303509118)一、实验目的测定维生素C的含量二、实验原理利用染料2,6-二氯酚靛酚作氧化剂,可将还原态的维生素C氧化成脱氢维生素C,而染料本身被还原成无色的衍生物。

2,6-二氯酚淀粉在酸性条件下呈红色。

在滴定终点之前,滴下的2,6-二氯酚淀粉立即被还原成无色。

当溶液从无色转变成为红色时,即为滴定终点。

三、实验试剂和仪器1. 实验材料:水果或蔬菜。

2. 仪器:(1)微量滴定管;500毫升×1;(2)量瓶:50毫升×2;(3)三角瓶;500毫升×2;(4)研钵;(5)量筒;(6)刻度吸管;10毫升×2;3. 试剂:(1)1%草酸:秤取5.0克草酸溶于少量蒸馏水中,定容至500毫升。

(2)2%草酸:秤取10.0克草酸溶于少量蒸馏水中,定容至500毫升。

(3)0.001N 2,6-二氯酚靛酚钠溶液:称取干燥的2,6-二氯酚靛酚钠60毫克,放入200毫升量瓶中,加热蒸馏水中100-150毫升,滴加0.01N NaOH4-5滴,强烈摇动10分钟冷却后加水至刻度。

摇匀后用紧密滤纸滤于棕色瓶中,贮于冰箱中备用,有效期一周。

使用前需标定(见附注)。

四、实验步骤样品的处理和提取:称取4.0克新鲜样品,至研钵中,加5毫升2%草酸,研成匀浆。

通过漏斗将样品提取液转移到50毫升量瓶中。

残渣再用2%草酸提取2-3次,提取液及残渣一并转入量瓶。

2%草酸总量为35毫升,最后以水定容。

溶液定容时若泡沫较多,可加几滴乙醇消除泡沫后再定容。

摇匀,过滤,滤液备用。

2. 样品的测定:吸取滤液10毫升,放入50毫升三角瓶中,立即用2,6-二氯酚靛酚钠溶液滴定至出现明显的红色,并在15秒内不消失为止。

记录所用滴定液体积。

3. 空白测定:在另一50毫升三角瓶内,放入35毫升2%草酸,并用1%草酸定溶,摇匀,取此液10毫升放入另一50毫升三角瓶内,用2,6-二氯酚靛酚钠滴定至终点,记录染料用量。

维生素C及其制剂的质量控制研讨

维生素C及其制剂的质量控制研讨

维生素C及其制剂的质量操纵研究摘要维生素C又叫L-抗坏血酸,是一种水溶性维生素,能够治疗坏血病同时具有酸性,因此称作抗坏血酸。

维生素C广泛存在于各种食品、药物之中,特不在新奇的水果和蔬菜中含量丰富。

它阻碍胶元蛋白的形成,参与人体多种氧化-还原反应。

维生素C要紧作用是维持血管弹性,增强毛细血管抵抗力,降低其脆性与通透性,并促进其细胞增生和防止血细胞凝集。

在提高免疫力,预防癌症、心脏病、中风,爱护牙齿和牙龈等起来专门重要的医疗保健作用。

因此,测定各种食品及药物中维生素C的含量,关于食品、药物的开发研究和质量检查具有重要意义。

目前研究维生素C测定方法的报道较多,如滴定法、光度分析法、高效液相色谱法等,各种方法各有特点。

特不是高效液相色谱法是近年来进展较快的一种方法。

本文对近年来有关维生素C的测定方法进行了综述。

关键词:维生素C;制剂;含量测定;前言维生素C在体内参与多种反应,如参与氧化还原过程,在生物氧化和还原作用以及细胞呼吸中起重要作用。

从组织水平看,维生素C 的要紧作用是与细胞间质的合成有关。

包括胶原,牙和骨的基质,以及毛细血管内皮细胞间的接合物。

因此,当维生素C缺乏所引起的坏血病时,伴有胶原合成缺陷,表现为创伤通难以愈合,牙齿形成障碍和毛细血管破损引起大量瘀血点,瘀血点融合形成瘀斑。

维生素C和坏血病有一段专门长的历史渊源。

早期远洋航行的水手得了一种怪病,要紧表现为脸部肿胀牙床溃烂、牙齿脱落。

当时被称作不治之症,且死亡率专门高。

直到,1932年英国军医从柠檬汁中离析出具有抗坏血病的晶状物质,后来人们逐渐地发觉这种病可能跟他们远离陆地,缺乏新奇水果和蔬菜的缘故有关。

接着,瑞士科学家合成了维生素C,维生素C被广泛地用作维生素坏血病的治疗。

后来,随着科学技术的进展,人们为最常用的一类维生素药物,人们对维生素C认识进一步加深。

最近有科学研究发觉,维生素C预防癌症、心脏病等都起了专门重要的作用,随着人们对维生素C的需求加大,有必要对维生素C对原料、生产和销售等过程进行规范的治理和质量操纵[1]维生素C的特点以及测量方法1.维生素C维生素CWeishengsu CVitamin C中文名称:维生素C英文名称:vitamin C其他名称:抗坏血酸(ascorbic acid)分子式:C6H8O6分子量:176.13IUPAC名:2,3,5,6-四羟基-2-己烯酸-4-内酯本品为L-抗坏血酸,含C6H8O6不得少于99.0%1.1性状本品为白色结晶或结晶性粉末;无臭,味酸;久置色渐变微黄;本品在水中易溶,水溶液显酸性。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药物分析设计性实验维生素C及其制剂的质量控制研究(综述)摘要:本文介绍了滴定分析法,分光光度法,电极法,薄层色谱法和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维生素C含量的方法,讨论各种方法的优缺点。

关键词:维生素C;含量测定;维生素C作为维持机体正常生理功能的重要维生素之一,不仅广泛参与机体氧化、还原等复杂代谢过程,还能促进体内胶原蛋白和粘多糖的合成,增加机体抵抗力。

缺乏时可引起造血机制障碍、贫血、微血管壁通透性增加,脆性增强,容易出血等坏血病症状,故其对人体健康有着重要的意义。

维生素C是一种酸性己糖衍生物,具有烯醇式己糖内酯立体结构,分D和L两种立体构型,但只有L型有生理功效。

维生素C具有较强的还原性,在一定条件下氧化型和还原型可以互变,两者均具有生物活性。

其C2和C3位上两个相邻的烯醇式羟基极易解离而释放出H+,故维生素C虽然不含自由羧基,仍具有有机酸的性质。

维生素C呈无色无臭的片状结晶体,易溶于水,不溶于脂。

在酸性环境中稳定,遇空气中氧、热、光、碱性物质,特别是有氧化酶及痕量铜、铁等金属离子存在时可促进其破坏速度。

维生素C的测定方法主要有滴定分析法,分光光度法,电极法,薄层色谱法和高效液相色谱法。

本文对这些方法的原理及应用做一介绍。

1.滴定分析法王云霞[1]等对滴定分析法进行讨论,分析了每种方法测定维生素C的优缺点,并通过对这几种方法的对比和分析,确定了更适合测定维生素C含量的方法。

1.1碘量法的原理维生素C分子(C6H8O6)中的烯二醇基具有还原性,能被I2定量氧化成二酮基。

1.1.1直接碘量法取本品约0.2g,精密称定,加新沸过的冷水100ml与稀醋酸10ml使溶解,加淀粉指示液1ml,立即用碘滴定液(0.05mol/L)滴定,至溶液显蓝色并在30秒内不褪。

每1ml碘滴定液(0.05mol/L)相当于8.806mg的C6H8O6。

直接碘量法在滴定过程中发现溶液里的不溶物吸附碘,而且溶液与空气接触时间较长。

但是此法简捷、快速、方便,结果也较准确,适合测定多批量样品。

1.1.2间接碘量法先加过量的碘标准液与配制好的维生素 C 溶液反应完全,用硫代硫酸钠滴定过量的碘至蓝色刚好消失。

I 2+2Na2S2O3=Na2S4O6+2NaI间接碘量法消除了不溶物吸附作用的影响,缩短了Vc液与空气的接触时间,避免了碘的挥发对实验结果造成的影响。

1.1.3返滴定碘量法药典中常采用将碘溶解在 KI 溶液中以增大碘的溶解度。

此实验取 20%的 KI 溶液 5 ml 于 250 ml 锥形瓶中,精确量取 0.01 mol/L CuSO4溶液 1 ml加入锥形瓶中使其充分反应,再加 2 ml 淀粉指示液。

Vc液溶于冰乙酸介质中,用其进行滴定至恰使蓝色消失为止。

CuI2不稳定随即分解为 Cu2I2和游离的碘。

空白试验:取 20%的 KI 溶液 5 ml 于锥形瓶中,加蒸馏水 1 ml,再加 10 滴淀粉指示剂溶液, 然后用溶于冰乙酸介质中的 Vc液进行滴定, 边摇边滴定,直至与测定颜色一致为止。

反滴定碘量法的空白实验消除了因 KI 中含有碘而产生的系统误差,也消除了人眼对溶液变色的敏感程度不同而对实验造成的误差。

由于样品液能与KI 中本身含有的碘作用,也消除了因 KI 中含有的碘产生的误差。

反滴定法比滴定法更准确,但操作较繁琐,适合测定少批量样品。

1.2 2,6- 二氯吲哚酚滴定法2,6- 二氯吲哚酚即为一染料,其氧化型在酸性溶液中显红色,碱性溶液中为蓝色。

当与抗坏血酸反应后,转变为无色的酚亚胺(还原型)。

因此,抗坏血酸可在酸性溶液中用 2,6- 二氯吲哚酚标准液滴定,至溶液显玫瑰红色时即为终点。

2,6- 二氯吲哚酚滴定法的专属性较碘量法为高,多用于含维生素 C 的制剂和食品的分析。

而且此法不是维生素 C 的专一反应,其他还原性物质对测定有干扰。

由于维生素 C 的氧化速度远高于其他还原性物质,所以此法必须快速滴定才可减少干扰物质的影响。

1.3铁(Ⅲ)置换氧化还原滴定法基于将测定抗坏血酸的碘滴定(药典)法和铁铵矾滴定法相结合,曾盔[2]等先用铁铵,再在维生素C药物溶液滴定中让相当量的矾基准物氧化碘化钾置换出相当量的I2定量氧化抗坏血酸。

合适的反应条件是:乙酸介质,碘离子过量,室温置暗处置换I2反应10 min。

将该法用于维生素C药物中抗坏血酸的测定,结果与药典法结果相符。

1.4库仑滴定法汪瑗[3]等用库仑滴定法测定维生素C的含量,以0.5mol/L溴化钾一1mol/L硝酸钾与维生素C分子中一一1mol/L醋酸(1:1:l)的混合溶液为电解液,在阳极发生Br2C=C一不饱和双键发生加成反应,测定样品中维生素C的含量。

用库仑滴定法测维生素C的含量,可以达到药典法测其含量的相同精度,而且可以省去标定碘溶液等繁琐的操作过程。

用此法测其含量既可靠、灵敏、准确、快速,又适用于微量分析,具有明显的优越性。

1.5氢氧化钠两点电位滴定法根据维生素C用NaOH 滴定时可定量中和1个羟基的性质,结合两点电位滴定法的原理,谢志方[4]提出了用 NaOH 作滴定剂测定 Vc 含量的两点电位滴定法。

该法避免了直接电位滴定法滴定时间过长,需记录大量数据,数据处理复杂等缺点,简化了滴定操作过程及终点的确定,可用于测定维生素C片中 Vc 的含量。

2.分光光度法2.1重铬酸钾分光光度法蔡卓[5]等以重铬酸钾为显色剂,利用其与维生素C的褪色反应,通过测定反应体系吸光度(350nm)变化值,确定维生素C的含量.该分析方法使用的仪器设备简单、操作简便、准确可靠、重现性好、灵敏度高,便于推广使用。

2.2邻二氮菲分光光度法魏玲[6]等利用维生素C分子中烯二醇基的还原性,将高铁离子定量转化为亚铁离子,产生的亚铁离子与邻二氮菲发生显色反应,显色物的浓度与吸光度成正比,从而间接测定出维生素C的含量,检出限为2.34×10-6mol·L-1。

该方法的特点是灵敏度高,所用仪器普通、操作简单。

2.3紫外分光光度法用Cu2+作为催化剂加速维生素C的氧化,以EDTA络合校正背景作参比,利用氧化前后吸光度的差值直接测定维生素C的含量。

亦可利用定量过量的碘酸钾溶液,在弱酸性条件下与碘化钾生成I3的显色反应,抗坏血酸可将一部分的I3还原,剩余的I3用紫外分光光度计测定[7]。

3.电极法3.1 聚中性红修饰电极法中性红是一种吩嗪类染料,能够在电极上发生电化学聚合。

张秋灵[8]等用中性红制备的化学修饰电极作为工作电极,饱和甘汞电极作为参比电极,铂电极作对电极,浓度为0.50 mol/L的NaNO3作为支持电解质, 0.5000 mol/L的中性红溶液作为修饰液,利用修饰电极对维生素C有催化氧化的作用,通过循环伏安法测定维生素C 的含量。

在1.0×10-5~1.0×10-2mol/L范围内,响应电流与维生素C的浓度呈线性关系,相关系数r=0.9987,检出限1.0×10-6mol/L,样品回收率在89.27% ~104.15%。

3.2碘离子选择电极法杨秀芳[9]等提出用碘离子选择电极测定维生素C与碘在乙醇溶液中发生氧化还原反应时定量释放出游离碘离子溶液中的电位以测定样品中Vc含量的方法。

用1%的淀粉溶液作为指示剂,显微蓝色时为终点。

维生素C与游离的碘离子的含量成正比,通过使用碘离子选择电极测定溶液中游离的碘离子的含量,用标准曲线法作为分析方法,间接测定溶液中的维生素C的含量。

在0.1 mol/L的KNO3, pH=2.0~6.0的溶液中,维生素浓度对数在10-5~10-6mol/L范围内与电位显示良好的线性关系,检测下限为5×10-6mol/L,回收率为92% ~103%,相对偏差为2.3%。

4.薄层色谱法蔡毓琼[10]采用硅胶GF254-CMC -Na薄层板,正戊醇-氯仿-甲酸(6: 2: 1)为展开剂展开测定Vc银翘片中的维生素C。

在紫外灯254nm下检测, Rf值约0.6,最低检出限量1µl。

该方法较化学方法检测专属性强且用量少,检测量低至1µg即可检出,操作方法简单,易于掌握。

适合于含维生素C的中药和中药的鉴别检测。

5.高效液相色谱法王蕊[11]等建立了高效液相色谱测定维生素C片含量的方法。

方法:采用0.1%的草酸作为溶剂,色谱中采用phenom enex-C18色谱柱,流动相:磷酸盐缓冲溶液(pH=5.8):甲醇=95:5。

流速0.8ml/min,紫外检测器,检测波长254nm。

结果:维生素C在0.01 -0.5mg /ml内有良好的线性关系,线性回归方程为y=4E+06x+15508,相关系数为R2=0.9998,方法平均回收率为99.71%,相对标准偏差小于2%。

本文测定方法简便,快速,能准确测定维生素C片的含量。

赵敏[12]等建立一种灵敏、准确的高效液相色谱(HPLC)测定维生素C注射剂的方法,并进行分析方法学验证。

方法:采用色谱柱为Xterra RP C18(4.6×150mm,5μm),柱温为25℃,以0.01mol·L-1(pH为3.5)的磷酸二氢钠为流动相,系统流速为0.6mL·min-1,检测波长为265nm。

结果:该方法的线性范围为50~120μg·mL-1,其标准曲线的相关系数为0.9992,日内RSD为0.87%,其日间RSD为1.03%,加样回收率为100.36%。

结论:此法灵敏、准确、高效,重复性好,可用于注射用维生素C的含量测定。

参考文献[1]王云霞,张会轻,郭磊.滴定法测定维生素C含量[J].河北化工,2008,31(8):72-73[2]曾盔,周军,王锦,丁春霞.铁(Ⅲ)置换氧化还原滴定法测定维生素C片剂及针剂中抗坏血酸[J].PTCA,2007,43(7):549-552[3]汪瑗,王玉贤,等.库仑滴定法测定维生素C含量的研究[J].药物分析杂志,1995,15(3):33-35[4]谢志方.氢氧化钠两点电位滴定法测定维生素C含量[J].广州化工,2011,39(15):125-127[5]蔡卓,黄富嵘,梁信源,江彩英,周婉丽,江丽.重铬酸钾分光光度法测定药片中维生素C[J].广西大学学报,2008,33(3):289-291[6]魏玲,吕晓琴,李学琴.邻二氮菲分光光度法间接测定[J].昌吉学院学报,2008,2:110-112[7]张捷莉,高雨,侯冬岩1紫外分光光度法测定维多康中维生素C的含量[J].食品科学, 2004, 25(11): 235 -236.[8]邹华,常文贵1聚中性红修饰电极测定维生素C的方法研究[J].检测与分析, 2007, 10(11): 33 -36.[9]杨秀芳,程芳玲,梁栋.碘离子选择电极测定果蔬、药剂中Vc含量[J].辽宁化工, 2003, 32(8): 366 -368.[10]蔡毓琼.薄层色谱法检测维c银翘片中的维生素C的研究[J].云南中医中药杂志, 1997, 18(4): 34 -35.[11]王蕊,姜丽,袁航,孙学志,曹阳.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维生素C片的含量[J].黑龙江医药,2010,23(6):876-877[12]赵敏,胡付华.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维生素C注射剂的含量[J].中国民族民间医药,2010,04:28-29。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