维生素C的质量标准(控制)研究
维生素C注射液质量控制方法的商榷

维生素C注射液质量控制方法的商榷王 灿* 徐小军(华西医科大学制药厂,成都610041)摘要 比较了中国药典、美国药典和英国药典对维生素C注射液的药品质量标准,并对测定溶液吸光度的方法控制维生素C注射液颜色变化的合理性和可行性进行了讨论。
关键词 维生素C 注射液 吸光度 溶液颜色 质量 维生素C(1)的临床应用十分广泛。
1由于结构中存在二烯醇基,性质非常活泼,容易发生多种降解反应,使含量下降,色泽变黄而影响制剂质量[1]。
其颜色变化过去多用目视比色法来判断,但缺乏明确的定量指标。
近年常用漫反射光谱法测定固体药物的颜色变化,测定溶液的吸光度来度量其颜色的变化[2]。
中国药典1995年版就是采用后一方法来检查的外观颜色变化,并将其作为控制1的质量标准。
本文测定1注射液存放不同时间后外观颜色和含量的变化情况对中国药典所采用的这一方法提出商榷。
1 仪器与试药 UV-210型双光束分光光度计(Shi-madzu);UV-250型分光光度计(Shimadzu)。
碘(AR成都市医药公司化学试剂部,进口分装,批号:921120);丙酮(AR重庆东方试剂厂);碘滴定液(本厂配制标定);维生素C注射液10个批次(本厂生产)。
2 实验方法 取存放时间不同的样品按中国药典1995年版二部“颜色”检查项要求用水把样品稀释成含150mg/ml的浓度,在420nm 波长处测定吸光度A值。
结果见表1。
根据其“含量测定”项下方法取约相当于10.2g的量,加水15ml与丙酮2ml,摇匀,放置5 min,加稀醋酸4ml与淀粉指示液1ml,用0.1mol/L碘滴定液滴定,至溶液显蓝色。
结果见表1。
表1 存放不同时间的维生素C注射液的测定结果批 号性 状0123(年)颜 色(A)0123(年)含 量(%)0123(年)930303无色无色微黄黄0.004-0.0230.0498.1993.9890.3286.62 931101无色略黄微黄黄0.0030.0180.0150.0495.7394.9892.4689.95 931210无色无色微黄黄0.003-0.0190.04398.4697.0494.2689.96 940405无色无色淡黄黄0.0010.0050.0230.03299.2493.6090.9288.53 940409无色无色淡黄黄0.0040.0160.0240.03798.7095.2090.9389.27 940702无色略黄淡黄黄0.0010.0180.0200.03198.0293.4491.0689.23 940707无色略黄淡黄黄0.0060.0100.0190.02797.3693.8891.7689.48 940709无色略黄淡黄黄0.0030.0150.0200.03296.9593.6090.9289.74 940305无色无色淡黄黄0.0030.0190.0230.03398.6093.0091.0289.96 940307无色无色淡黄黄0.0060.0200.0210.03398.42-92.1489.85 “-”:无测定数据3 讨论为便于对中国药典测定溶液吸光度来检查溶液颜色变化的方法进行讨论,我们将中国药典1995版(CP)、美国药典1995版(USP)和英国药典1993版(BP )的检测标准进行比较,结果见表2。
维生素C及其制剂的质量控制研究

摘要:维生素C,是一种无法通过人体自身合成的必需维生素,当躯体缺乏此类维生素时将导致多种疾病,尤其是坏血病,其制剂在医疗保健各方面均发挥不可忽视的作用,因此,对各种维生素C制剂进行质量控制,对其能否更好地进入机体、发挥相应的疗效具有重要意义。
目前用于维生素C质量控制的方法有很多,如滴定法、光度分析法、高效液相色谱法等,各方法各有各的特点,本文将对近年来有关维生素C制剂的质量控制研究方法进行综述。
关键词:维生素C;质量控制;含量测定;维生素C(vitaminC)又称L-抗坏血酸(L-ascorbic acid),是一种水溶性维生素,能促进骨胶原的生物合成,利于组织创伤口的更快愈合、促进胶原蛋白的合成,防止牙龈出血、促进牙齿和骨骼的生长,防止牙床出血,防止关节痛、腰腿痛,促进氨基酸中酪氨酸和色氨酸的代谢,延长肌体寿命、同时能改善铁、钙和叶酸的利用、改善脂肪和类脂特别是胆固醇的代谢,能够预防心血管疾病,坚固结缔组织,增强肌体对外界环境的抗应激能力和免疫力,其参与体内多种生化反应,在生物氧化和还原作用以及细胞呼吸中起重要作用。
最近更有科学研究发现,维生素C在预防癌症、心脏病等都起了很重要的作用。
市场上对VitC的需求量在不断增加,因此生产多种维生素C制剂以应对各种需求,具有一定的必要性,而各种制剂能否更好地发挥相应的医疗保健作用,则与其质量息息相关,故对维生素C及其制剂的质量控制研究势在必行,而又不可马虎松懈。
维生素C常见的剂型主要有注射剂、片剂、颗粒剂、泡腾片及胶囊剂等,由于维生素C特殊的化学特性,对其制剂的生产过程必须严加控制,但总体的控制及含量测定方法大同小异,以下将做详细介绍。
一、性质决定生产,维生素C制剂的生产与其性质息息相关,故在其制剂生产前,应将其性质了解清楚,在生产中才能通过做好相应措施,生产出优质、合格的产品。
1.1、原料概况中文名称:维生素C英文名称:vitamin C其他名称:抗坏血酸(ascorbic acid)分子式:C6H8O6分子量: 176.13IUPAC名:2,3,5,6-四羟基-2-己烯酸-4-内酯1.2、性状维生素C是一种水溶性维生素,纯品为白色结晶或结晶性粉末,无臭、味酸,久置色渐变微黄,水溶液呈酸性,具有较强的还原性,加热或在溶液中易氧化分解,在碱性条件下更易被氧化,为己糖衍生物。
维生素C质量标准

维生素C Weishengsu C Vitamin C本品为L-抗坏血酸。
含C6H8O6不得少于99.0%。
【性状】本品为白色结晶或结晶性粉末;无臭,味酸;久置色渐变微黄;水溶液显酸性反应。
本品在水中易溶,在乙醇中略溶,在氯仿或乙醚中不溶。
熔点本品的熔点(附录51页)为190~192℃,熔融时同时分解。
比旋度取本品,精密称定,加水溶解并定量稀释制成每1ml中约含0.10g 的溶液,依法测定(附录53页),比旋度为+20.5º至+21.5º。
【鉴别】(1)取本品0.2g,加水10ml溶解后,分成二等份,在一份中加硝酸银试液0.5ml,即生成银的黑色沉淀;另一份中,加二氯靛酚钠试液1~2滴,试液的颜色即消失。
(2)本品的红外光吸收图谱应与对照的图谱一致。
【检查】溶液的澄清度与颜色取本品3.0g,加水15ml,振摇使溶解,溶液应澄清无色,如显色,将溶液经4号垂熔玻璃漏斗滤过,取滤液,照紫外-可见分光光度法(附录26页),在420nm的波长处测定,吸收度不得过0.03。
草酸取本品0.25g,加水 4.5ml,振摇使维生素C溶解,加氢氧化钠试液0.5ml、稀醋酸1ml与氯化钙试液0.5ml,摇匀,放置1小时,作为供试品溶液;另精密称取草酸75mg,置500ml量瓶中,加水溶解并稀释至刻度,摇匀;精密量取5ml,加醋酸1ml与氯化钙试液0.5ml,摇匀,放置1小时,作为对照溶液;供试品溶液产生的浑浊与对照溶液比较,不得更浓(0.3%)。
炽灼残渣不得过0.1%(附录80页)。
铁取本品5.0g两份,分别置25ml量瓶中,一份中加0.1mol/L硝酸溶液溶解并稀释至刻度,摇匀,作为供试品溶液(B);另一份中加标准铁溶液(精密称取硫酸铁铵863mg,置1000ml量瓶中,加1mol/L硫酸溶液25ml,加水稀释至刻度,摇匀,精密量取10ml,置100ml量瓶中,加水稀释至刻度,摇匀)1.0ml,加0.1mol/L 硝酸溶液溶解并稀释至刻度,摇匀,作为对照溶液(A)。
维生素c制剂的质量分析实验报告

维生素c制剂的质量分析实验报告维生素 c制剂是将维生素 c (或称甲基维生素)溶于稀盐酸溶液中制成,经加酶催化反应,然后与硫酸铜、硫酸铝钾、硫酸亚铁等反应得到一种脂溶性化合物,俗称“维生素 C”或“维生素 K”(亦称 VK),化学式为 KOH。
维生素 c主要存在于豆科植物和动物性食物中,其主要作用是维持细胞代谢和正常生理功能等。
维生素 c不仅在生理上能保护心脏、肝脏、肌肉、造血、神经、生殖等器官及组织细胞,同时能调节内分泌系统,预防心血管病如心肌炎、心肌病等,是人体不可缺少的重要营养素。
在机体各个组织中分布广泛且较为稳定,但随着年龄增长和氧化还原反应等作用减弱而逐渐失去作用。
维生素 c作为一种广谱抗坏血酸药物,在防治疾病方面有着广泛应用;而且治疗疾病效果明显;是一种理想且廉价的常用抗菌药物、抗病毒、抗生素制剂,在人类使用和治疗方面均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因此维生素 c制剂被广泛应用于各大医院药品采购目录中。
鉴于维生素 c制剂质量控制的特殊性和重要性,为了保证医药产品质量监督与控制工作能够正常开展,我部组织本实验室开展了维生素 c制剂质量分析工作。
1、制定实验方案维生素 c制剂主要是用于治疗和预防维生素的缺乏引起的各种疾病。
对临床用量较大的药品,如治疗心肌炎药物、抗菌药物等,由于其成分含量的特殊性,在临床使用中其质量管理也尤为重要。
针对原料来源和生产工艺情况,建立科学合理的原料种植管理模式对提高质量管理水平起到至关重要作用。
我部有8个专业实验室,其中2个国家级实验室以及2个省级实验室。
各实验室各司其职,各负其责,形成了从原料到成品一条完整有序的质量管理链。
实验室制定了具体实施方案,保证按照质量管理程序开展试验工作并顺利实施。
2、试样制备称取1 g维生素 c (浓度为10%)溶于150 ml稀盐酸溶液中,充分溶解后移入100 ml刻度玻璃瓶中。
取适量维生素 c加入100 ml10%磷酸钠溶液中,搅拌均匀后静置15 min,使其溶解。
维生素c及其制剂的质量控制

维生素C具有还原性,在溶液中易 被氧化,在碱性条件下易受光破 坏。
维生素C的生理功能
01
02
03
促进胶原蛋白合成
维生素C是胶原蛋白合成 的重要辅酶,缺乏时会导 致胶原蛋白合成障碍,影 响结缔组织的形成。
抗氧化作用
维生素C可以清除体内的 自由基,保护细胞免受氧 化损伤。
增强免疫功能
维生素C可以增强机体的 免疫功能,提高抵抗力。
将维生素C制剂高温燃烧后的残渣进 行称量,可计算出炽灼残渣的含量, 用以评价制剂的纯度。
03
维生素C制剂的制备工艺与质量 控制
原料选择与质量控制
原料来源
应从可靠的供应商获取, 并确保原料的质量稳定。
质量标准
应制定原料的质量标准, 包括外观、杂质、纯度等 方面的要求。
质量检验
应对原料进行严格的质量 检验,确保符合质量标准 。
和工艺符合规定。
GMP认证
02
生产企业必须通过药品生产质量管理规范(GMP)认证,确保
生产过程符合规范要求。
质量标准
03
制定维生素C制剂的质量标准,包括外观、鉴别、检查、含量测
定等方面的要求。
不合格产品处理与召回制度
不合格产品处理
对于不符合质量标准或存在安全隐患 的维生素C制剂,生产企业必须立即 停止生产,并采取相应的处理措施。
维生素c及其制剂的质量控制
汇报人: 2023-12-19
目录
• 维生素C概述 • 维生素C制剂的质量标准 • 维生素C制剂的制备工艺与质
量控制 • 维生素C制剂的质量问题及解
决方案 • 维生素C制剂的质量监管与法
规要求
01
维生素C概述
维生素C的定义与性质
维生素c注射液的质量分析

毕业设计(论文)维生素c注射液的质量分析Vitamin C Injection Quality Analysis班级工业分析与检验(工分061班)学生姓名 xx 学号 4指导教师 xx 职称副教授导师单位 xx环境工程系论文提交日期xx一、课题名称:维生素c注射液的质量分析二、毕业专题(设计)主要内容:维生素c为维生素类药。
维生素c参与氨基酸代谢、神经递质的合成、胶原蛋白和组织细胞间质的合成,可降低毛细血管的通透性,加速血液的凝固,刺激凝血功能,促进铁在肠内吸收,促使血脂下降,增加对感染的抵抗力,参与解读功能,且有抗组胺的作用及阻止致癌物质(亚硝胺)生成的作用。
维生素c用于治疗坏血病,也可用于各种急慢性传染疾病几紫癜等辅助治疗。
它还可用于慢性铁中毒的治疗:维生素c促进去铁胺对铁的螯合,使铁排出加速。
另外还可以用于特发性高铁血红蛋白症的治疗。
注射剂由药物和附加剂、溶媒及特制的容器所组成,并需采用避免污染或杀灭细菌等工艺制备。
注射剂的质量分析包括观察色泽和澄明度,然后进行鉴别试验、pH值检查,最后进行含量测定。
注射剂的常规检查分为一般检查和特殊检查。
本课题选择维生素c注射液为研究对象,根据《中国药典》2005年版的相关标准,对其进行质量分析,最终写出科学性论文。
1、选题2、搜集阅读文献资料3、设计实验方案、方案实施4、方法验证5、撰写报告6、论文答辩三、计划进度1、5月24日动员2、5月24日—5月25日查阅资料,拟定提纲3、5月26日—6月25日实施实验4、6月26日—6月30日撰写报告,完成专题报告四、毕业专题(设计)结束应提交的材料:1、毕业专题任务书2、毕业专题实验报告3、毕业专题答辩成绩4、毕业专题成绩指导教师教研室主任2010年5月24日2010 年5 月24 日论文真实性承诺及指导教师声明学生论文真实性承诺本人郑重声明:所提交的作品是本人在指导教师的指导下,独立进行研究工作所取得的成果,内容真实可靠,不存在抄袭、造假等学术不端行为。
维生素C及其制剂的质量控制研究(综述)

药物分析设计性实验维生素C及其制剂的质量控制研究(综述)摘要:本文介绍了滴定分析法,分光光度法,电极法,薄层色谱法和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维生素C含量的方法,讨论各种方法的优缺点。
关键词:维生素C;含量测定;维生素C作为维持机体正常生理功能的重要维生素之一,不仅广泛参与机体氧化、还原等复杂代谢过程,还能促进体内胶原蛋白和粘多糖的合成,增加机体抵抗力。
缺乏时可引起造血机制障碍、贫血、微血管壁通透性增加,脆性增强,容易出血等坏血病症状,故其对人体健康有着重要的意义。
维生素C是一种酸性己糖衍生物,具有烯醇式己糖内酯立体结构,分D和L两种立体构型,但只有L型有生理功效.维生素C具有较强的还原性,在一定条件下氧化型和还原型可以互变,两者均具有生物活性.其C2和C3位上两个相邻的烯醇式羟基极易解离而释放出H+,故维生素C虽然不含自由羧基,仍具有有机酸的性质。
维生素C呈无色无臭的片状结晶体,易溶于水,不溶于脂。
在酸性环境中稳定,遇空气中氧、热、光、碱性物质,特别是有氧化酶及痕量铜、铁等金属离子存在时可促进其破坏速度.维生素C的测定方法主要有滴定分析法,分光光度法,电极法,薄层色谱法和高效液相色谱法.本文对这些方法的原理及应用做一介绍。
1。
滴定分析法王云霞[1]等对滴定分析法进行讨论,分析了每种方法测定维生素C的优缺点,并通过对这几种方法的对比和分析,确定了更适合测定维生素C含量的方法.1.1碘量法的原理维生素C分子(C6H8O6)中的烯二醇基具有还原性,能被I2定量氧化成二酮基.1。
1。
1直接碘量法取本品约0。
2g,精密称定,加新沸过的冷水100ml与稀醋酸10ml使溶解,加淀粉指示液1ml,立即用碘滴定液(0。
05mol/L)滴定,至溶液显蓝色并在30秒内不褪。
每1ml碘滴定液(0.05mol/L)相当于8。
806mg的C6H8O6.直接碘量法在滴定过程中发现溶液里的不溶物吸附碘,而且溶液与空气接触时间较长。
但是此法简捷、快速、方便,结果也较准确,适合测定多批量样品。
27 维生素C(L-抗坏血酸)质量标准

一、品名:维生素C(L-抗坏血酸)
二、引用标准:GB 14754《食品安全国家标准食品添加剂维生素C(抗坏血酸)》。
三、质量指标
项目
标准要求
感官要求Biblioteka 色泽白色或微黄色气味
无臭
组织状态
结晶或结晶性粉状
维生素C(C6H8O6),w /%≥
99.0
比旋光度αm(20℃,D)/〔( º)·dm2· kg-1〕
2)应每年进行一次型式检验。
3)型式检验由供应商委托合格的第三方检测机构进行。
五、贮存条件和注意事项
避光、密闭,在干燥处保存。
六、复验期:12个月。
七、储存期:12个月。
+20.5~+21.5
灼烧残渣,w /%≤
0.1
砷(As)/(mg/kg)≤
3
重金属(以Pb计)/(mg/kg)≤
10
铅(Pb)/(mg/kg)≤
2
铁(Fe)/(mg/kg)≤
2
铜(Cu)/(mg/kg)≤
5
四、入厂检验和型式检验
(一)入厂检验:项目包括:感官要求。
(二)型式检验
1)型式检验项目为质量指标中规定的全部指标。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维生素C的质量标准(控制)研究学院药学院专业临床药学班级 2012级药学姓名王冠峰学号 ************指导教师甘向辉2016年4月27日维生素C的质量标准(控制)研究[摘要]维生素C,具有抗坏血病的作用,所以又被称为抗坏血酸(Ascorbicacid)。
它是人体不可或缺的一种重要营养物质,在新鲜的蔬菜和水果中含量较为丰富。
由于化学结构与糖类十分相似,所以在人体代谢活动中起到重要的作用,包括参与体内一系列生物代谢和反应,促进胶原蛋白和粘多糖的合成,增加微血管的致密性,降低其通透性及脆性,增加机体抵抗力等。
但人体摄入过多时会产生多尿、下痢、皮肤发疹等不良反应,滥用维生素C甚至会削弱人体的免疫能力。
因此,在维生素C药物生产过程中需做好质量控制研究,产品的含量测定也应严格把关。
《中国药典》(2010年版)收载有维生素C原料药及其片剂、泡腾片、颗粒剂和注射剂。
维生素C的含量测定方法有碘量法,2,6—二氯靛酚滴定法,紫外分光光度法等。
目的了解并归纳国内对维生素C原料药及其片剂、注射液的含量测定的方法。
方法以“维生素C 含量测定”和“抗坏血酸含量测定”为检索词对1992 ~ 2012年中国期刊网全文数据库(CNKI) 中的全部文献进行全文检索,对所得有关维生素C含量测定的方法进行归纳。
结果归纳有维生素C原料药5种,片剂4种,注射液6种的测定方法。
结论维生素C及其制剂的含量测定方法种类多样,各有特点,应根据实际检测的需求采用合适的方法。
[关键词] 维生素C;片剂;注射液;含量测定;质量评价方法;标准分析;探索性研究.前言维生素C(又称L-抗坏血酸)是一种酸性的己糖衍生物,是烯醇式己糖酸内脂。
立体结构与糖类相似,可发生氧化与还原互变。
氧化型和还原型都有生物活性。
分子中第二、三两位碳上烯醇羟基的氢容易生成H+而释出,故抗坏血酸虽然不含自由羟基,仍具有有机酸的性质。
在水中的溶解度为0.3g/ml。
熔点190~192℃。
pH=4时氧化还原电位E0=0.166V。
其电离常数PK1=4.17 ,PK2=11.57 。
最大吸收波长245nm(酸性)与265nm(中性)。
在碱性与酸性介质中均能迅速被氧和金属离子氧化成脱氢抗坏血酸(DHAA),脱氢抗坏血酸可进一步氧化成二酮古乐糖酸(DKG)。
【1】维生素C是维持人体生理机能需要的重要营养素,也是人体需要量最大的一种维生素,它具有抗氧化、清除自由基以及促进许多酶和激素形成,有效防止血管脆性,促进铁吸收,提高机体免疫功能等作用。
还具有防治血管硬化、肝胆疾病、过敏性疾病,促进创伤愈合等作用。
【2】由于维生素C对人类非常重要,近年来发展了一些新的测定方法,而经典方法也得到了不少改进。
本文对近二十年来国内维生素C含量测定方法进行了总结。
1维生素C原料药1.1间接光度法实验原理:该方法基于在弱酸性介质中,有盐酸羟胺、碘酸存在下,抗坏血酸还原对氨基苯磺酸与N-1-萘乙二胺盐酸盐混合体系生成的有色物质,体系的最大吸收波长为540nm,工作曲线的线性范围为0.5~ 4.0μg/ml。
方法灵敏度高,选择性好,对药用维生素C中抗坏血酸含量进行测定,结果满意。
1.1.1试剂规格维生素C标准液:10μg/ml ;碘酸钾溶液:20μg/ml ;硫酸:0.125mol/L ;对氨基苯磺酸溶液:2g/L ;盐酸羟胺溶液:2.5g#L ;N-1-萘乙二胺盐酸盐溶液:0.5g/L 。
1.1.2试验方法准确吸取碘酸钾溶液1.0ml 与0.125mol/L硫酸0.8ml混合后加入10μg/ml 维生素C溶液2ml。
用水稀释至5ml,加入2g/L对氨基苯磺酸溶液1. 1ml,2. 5g/L盐酸羟胺溶液1. 0ml,混合物静置25min后,加入N-1-萘乙二胺盐酸盐溶液1.2ml,用蒸馏水稀释至10ml,在540nm波长处测定其吸光度,试验过程中每加入一种溶液,均必须振荡使之混合均匀。
1.1.3吸收曲线按试验方法,在不同的波长下测定吸光度,并做空白试验,结果表明,本体系的最大吸收波长为540nm。
1.1.4样品分析精密称取一定质量的样品,溶解于10g/L草酸溶液中,过滤后用10g/L草酸溶液定容于1L容量瓶中,吸取10ml于100ml容量瓶中,用10g/L草酸溶液稀释至刻度,按试验方法进行测定。
【3】1.2直接碘量法实验原理:抗坏血酸分子中的烯二醇基具有还原性,与I2反应定量地被氧化生成二酮基。
反应式如下:以淀粉为指示剂,用碘的标准溶液滴定抗坏血酸,过量的碘标准溶液与淀粉发生反应使溶液呈蓝色,即达到滴定终点。
1.2.1 含量测定精密称取样品0.2g ,放入250ml 锥形瓶中,加入新煮沸过放冷的蒸馏水100ml ,再加入2mol/L 冰醋酸溶液1ml ,0.5%淀粉指示液2ml ,摇匀,立即用标定过的碘标准溶液滴定,直至溶液呈蓝色在30s 内不褪色为止。
此方法常用作食品或药剂中抗坏血酸含量的测定。
方便实用,但准确度不高,误差较大。
【4】1.3 间接碘量法实验原理:先加过量的碘标准溶液与配制好的维生素C 溶液反应完全,用硫代硫酸钠滴定过量的碘至蓝色刚好消失。
222234622I S O I S O ---+=+相比直接碘量法有如下优点:消除了不溶物吸附作用的影响,缩短了维生素C 溶液与空气的接触时间,避免了碘的挥发对实验结果造成的影响。
【4】1.4 反滴定碘量法药典中常采用将碘溶解在KI 溶液中以增大碘的溶解度。
此实验取20%的KI 溶液5 ml 于250 ml 锥形瓶中,精确量取0.01 mol/L CuSO 4 溶液1 ml 加入锥形瓶中使其充分反应,再加2 ml 淀粉指示液。
VC 液溶于冰乙酸介质中,用其进行滴定至恰使蓝色消失为止。
CuI 2不稳定随即分解为Cu 2I 2 和游离的碘。
2CuSO 4+4 KI=CuI 2+2 K 2SO 42CuI 2= Cu 2I 2+I 2空白试验:取20%的KI 溶液5 ml 于锥形瓶中,加蒸馏水1 ml ,再加10 滴淀粉指示剂溶液,然后用溶于冰乙酸介质中的VC 液进行滴定,边摇边滴定,直至与测定颜色一致为止。
反滴定碘量法的空白实验消除了因KI 中含有碘而产生的系统误差,也消除了人眼对溶液变色的敏感程度不同而对实验造成的误差。
由于样品液能与KI 中本身含有的碘作用,也消除了因KI 中含有的碘产生的误差。
反滴定法比滴定法更准确,但操作较繁琐,适合测定少批量样品。
【4】1.5 2,6-二氯吲哚酚滴定法实验原理:2,6-二氯吲哚酚即为一染料,其氧化型在酸性溶液中显红色,碱性溶液中为蓝色。
当与抗坏血酸反应后,转变为无色的酚亚胺(还原型)。
因此,抗坏血酸可在酸性溶液中用2,6-二氯吲哚酚标准液滴定,至溶液显玫瑰红色时即为终点。
1.5.1 含量测定精密称取约0.0020g VC ,放入50 ml 锥形瓶中,加入新煮沸过的冷蒸馏水10ml,加偏磷酸-醋酸试液5 ml,用二氯吲哚酚标准液滴定,至溶液显玫瑰红色在5 s 内不褪色为止;另取偏磷酸-醋酸试液5.5ml,加水15ml作为空白,用二氯吲哚酚标准液滴定,进行校正。
2,6- 二氯吲哚酚滴定法的专属性较碘量法为高,多用于含维生素C 的制剂和食品的分析。
而且此法不是维生素C 的专一反应,其他还原性物质对测定有干扰。
由于维生素C 的氧化速度远高于其他还原性物质,所以此法必须快速滴定才可减少干扰物质的影响。
【4】2 维生素C片2.1 薄层扫描法《中国药典》2000年版规定维生素C片剂的含量测定用碘量法。
(2010年版中国药典所用同为碘量法)该方法操作比较繁杂,重现性较差,分析周期较长。
实验原理:维生素C具有较强还原性,可使蓝色染料2,6-二氯靛酚钠定量地还原成无色的酚亚胺,而本身被氧化成去氧抗坏血酸。
此反应为维生素C的特征反应。
2.1.1 试纸的制备2,6-- 二氯靛酚钠(DCP-Na) 溶于无水乙醇配成0.05%DCP-Na乙醇溶液的展开缸中浸渍3min,边浸边摇展开缸,使滤纸均匀着色,充分被染料溶液所饱和。
取出悬挂于暗处,晾干后,立即放入干燥器中避光保存,备用。
2.1.2 扫描条件确定在制备的染料试纸上定量点维生素C对照品进行扫描,维生素C在290nm 处有最大吸收,420nm处无吸收,故选择λS= 290nm,λR= 420nm,双波长反射式锯齿扫描。
2.1.3 样品的含量测定取维生素C片10片,研细,精密称取平均片重一片的粉末,放入100ml 容量瓶中,加入缓冲液至刻度,振摇,使维生素C溶解,放置、澄清,用吸液管取3ml,移至10ml 容量瓶中,用缓冲液稀释至刻度。
用5μL定量毛细管点样品溶液与不同浓度的标准液于同一试纸上,然后扫描测定峰面积,由工作曲线法计算维生素C片中的维生素C含量。
【5】2.2高效液相色谱法2.2.1 色谱条件色谱柱phenomene-C18;流动相磷酸盐缓冲溶液( pH=5.8):甲醇=95:5,流速0.8ml/min;紫外检测器:检测波长254nm;进样:10μL。
2.2.2 供试品溶液与对照品溶液的制备维生素C供试品溶液的制备取本品20片(规格0.1g),精密称定,研细,取本品1片(约相当于维生素C100mg),加0.1%的草酸使溶解制成每1ml含0.1mg的溶液,分析前用0.45μm滤膜过滤。
维生素C对照品溶液的制备精密称取维生素C对照品适量,加0.1%的草酸使溶解制成0.1mg/ml的标准溶液。
2.2.3 标准工作曲线的绘制精密称取对照品50.80mg置50ml量瓶中,用0.1%草酸溶液稀释至刻度,精密量取0.5ml,2.5ml,5ml,12.5ml,25ml分别置50ml量瓶中,用0.1%草酸溶液稀释至刻度,制成维生素C标准溶液,用0.45μm滤膜过滤,用微量进样器进样10μL,依次测出峰面积,然后以维生素C标准溶液质量浓度(mg/ml)作自变量,相对应的峰面积作因变量,绘制标准工作曲线。
2.2.4 样品测定分别精密量取供试品与对照品溶液10μL,注入液相色谱仪记录色谱图,测定结果。
【6】2.3差示旋光法实验原理:根据维生素C在不同的pH溶液中旋光度有显著差异,而片剂辅料的旋光度保持不变这一特性,设计用差示旋光法消除辅料的影响,直接测定该制剂的含量。
本法结果准确、操作简便、快速。
2.3.1 差示旋光度与浓度的关系精密称取105℃干燥至恒重的维生素C 6.39g,置50m l量瓶中,加入新沸过的冷水至刻度。
精密量取上述溶液0.4、1.2、2.0、2.8、4.0ml各2份,分别置50ml 量瓶中,1份用新沸过的冷水100ml与稀醋酸10ml的混合液(以下简称醋酸液)稀释至刻度,1份用5%的碳酸氢钠溶液稀释至刻度,以前者为空白,分别测定后者的差示旋光度(△α),以浓度对差示旋光度作线性回归,结果表明,本品浓度在1-10mg/ml范围内,线性关系良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