伊格尔顿的思想历程_马海良

合集下载

对伊格尔顿《理论之后》的理论反思

对伊格尔顿《理论之后》的理论反思
要弄清什么是“现今正统的文化理论”,就必须
对“文化”和“理论”两个词加以界定。在《文化的观 念》(TheIdeaofCulture)[4]一书中,伊格尔顿写道: “英语中,culture这 个 词 的 原 始 意 义 就 是 耕 作 (hus bandry),或者对自然生长实施管理”,“‘文化’最先 表示一种完全物质的过程,然后才比喻性地反过来 用于精神生活。于是,这个词在其语义的演变中表 明了人类自身从农村存在向城市存在、从农牧业向 毕加索(Picasso)、从耕作土地到分裂原子的历史性 的转移。用马克思的说法,文化这个词语使得基础 与上 层 建 筑 在 一 个 单 一 的 概 念 之 中 得 到 了 同 一”[5]1-2。“文化”最 先 只 表 示 一 种 物 质 的 过 程,而 后才指涉 精 神 生 活。 “文 化 ”一 词 的 含 义 随 着 社 会 历史的变化而变化,人们的文化观念也随着社会生 活的改变而改变。“到了 20世纪 60年代和 70年 代,文化也逐渐意味着电影、形象、时尚、生活方式、 促销、广告 和 通 讯 传 媒 ”[6]26,“愉 悦、欲 望、艺 术、语 言、传媒、躯体、性别、族群,所有这些用一个词概括 就是文化”[6]39,“文 化 ”在 伊 格 尔 顿 这 里,涵 盖 了 从 阳春白雪的高雅艺术到庸俗肤浅的社会生活。“文 化”成为一个笼统的包含一切人类精神活动及其活 动产品的万能词。
第 38卷 第 3期 2019年 3月
绵阳师范学院学报 JournalofMianyangTeachers'College
DOI:10.16276/j.cnki.cn51-1670/g.2019.03.012
Vol.38 No.3 Mar2019
对伊格尔顿《理论之后》的理论反思
刘 琴

伊格尔顿——精选推荐

伊格尔顿——精选推荐

•考德威尔1907年10月——1937年6月死于西班牙保卫马德里战役中他的作品有《幻象与现实》1937,《论垂死的文化》1938,《再论垂死的文化》1949,《传奇与现实主义》1970,其中,《幻象与现实》奠定了他在早期马克思主义文学批评中的开拓性地位。

•雷蒙·威廉斯1921——1988生于工人阶级家庭,毕业于剑桥的三一学院,1974年起,在剑桥大学耶稣学院担任戏剧讲座教授,直至去世。

被誉为“战后英国最重要的社会主义思想家、知识分子和文化行动主义者”。

其作品有《文化与社会,1780-1950》、《漫长的革命》(1961)、《乡村与城市》(1973)、《电视:科技与文化形式》(1974)、《关键词》(1976)、《马克思主义与文学》(1977)、《写作、文化与政治》(1989)等。

•特里·伊格尔顿(1943——)生于工人阶级家庭,毕业于牛津大学,现于曼彻斯特大学任教。

其作品有《批评与意识形态:马克思主义文学理论研究》、《马克思主义与文学批评》、《瓦尔特·本雅明,或革命的批评》、《文学理论引论》、《批评的作用:从观察家到后结构主义》和《审美意识形态》被称为当今西方马克思主义理论界的三巨头之一。

伊格尔顿:雷蒙德·威廉斯和我都是在1961年进入剑桥大学,他在获得剑桥研究员的岗位之前,曾经做过多年成人教育工作,而我在来这里念书之前,在北部一所现代中学教了一年书。

很难说我们两人谁与这个地方更隔膜一些。

威廉斯经过长途跋涉才从威尔士的农村工人阶级社区来到这个学院,而这个学院似乎是根据人们在贵宾桌上用餐次数的多少来判断人的(我后来在付出代价的条件下才知道了这些事情)。

他的长相和说话不像一个大学教师,更像乡下人,热情而质朴,与上流中产阶级一贯的那种乖巧而简慢的作风形成很大反差。

他对教员公用室里上演的那些漫不经心的恶作剧一直很不习惯,甚至多年以后,在为F.R.利维斯写的一篇出色的讣告中,仍然说剑桥是“世界上最粗野的地方之一……到处听到冷酷、卑鄙、残忍的语言”。

伊格尔顿的诗歌批评思想及其启示--《如何读诗》述评

伊格尔顿的诗歌批评思想及其启示--《如何读诗》述评

伊格尔顿的诗歌批评思想及其启示--《如何读诗》述评
梁新军
【期刊名称】《语言与文化论坛》
【年(卷),期】2018()3
【摘要】在《如何读诗》一书中,伊格尔顿首次系统性地阐述了其诗歌批评思想,并以丰富的实例进行了具体演绎。

他的诗歌批评思想建立在对前人的批判性梳理上,既继承了传统形式主义者富有洞见的诗歌批评观,又结合马克思主义的社会-历史批评立场,同时超越了传统的道德主义和现实主义的批评观念,发前人所未发,开创了新的批评范式,在当代西方文学批评界可谓独树一帜。

【总页数】8页(P311-318)
【关键词】伊格尔顿;马克思主义;社会-;历史批评;形式主义
【作者】梁新军
【作者单位】上海外国语大学高级翻译学院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I20
【相关文献】
1.篇章信息解读对意象派诗歌教学的启示——从篇章信息性的角度解读诗歌《雪夜林边停》 [J], 刘廷英
2.新批评视野中的“康桥”——解读诗歌《再别康桥》 [J], 赵宪花;
3.篇章信息解读对意象派诗歌教学的启示——从篇章信息性的角度解读诗歌《雪夜
林边停》 [J], 刘廷英
4.试从彼得·纽马克的翻译批评理论解读诗歌翻译——以《黑人话河》为例 [J], 曾迎春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伊格尔顿的政治哲学批判及其启示

伊格尔顿的政治哲学批判及其启示

伊格尔顿的政治哲学批判及其启示作者:李寅月来源:《理论探索》2015年第01期〔摘要〕伊格尔顿的文化批判思想中蕴含着丰富的政治哲学批判内容,他的政治哲学批判思想立足于无产阶级政治立场,与时俱进地继承马克思主义,立足于社会主义发展现实,以文化视野进行政治批判。

伊格尔顿的政治哲学批判理论几乎涉及到政治哲学的各个概念,其中重要的有民主、意识形态、权力等方面的倾向。

伊格尔顿的政治哲学批判启示我们:要重视继承和维护马克思主义方法,重视批判性话语方法的运用及现实矛盾分析方法的运用。

〔关键词〕伊格尔顿,政治哲学批判,无产阶级,马克思主义〔中图分类号〕D095.05 ;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4175(2015)01-0068-06〔收稿日期〕 2014-11-28〔作者简介〕李寅月(1986-),女,黑龙江鹤岗人,山西大学哲学社会学学院博士生,主要研究方向为政治哲学。

特里·伊格尔顿是英国当代著名的文化批判家和马克思主义学者,其思想理论的发展路径是由政治文化研究走向文化政治研究,由思想理论研究走向政治实践研究。

在伊格尔顿的文化理论中随处可见其政治倾向和主张,他认为“就像在南非的体育运动中一样,政治从一开始就在那里” 〔1 〕(P224 )。

随着伊格尔顿理论研究的逐步深入,他的思想越来越倾向于关注政治现实,而他著名的文化批判家身份决定了他所进行的政治研究一定是具有政治批判性的,他的一切思想理论都是最终服务于政治实践的。

这样的一种政治批判思想由于其特定的无产阶级立场、对思维和现实问题的研究关注以及其明确的西方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者的身份,决定了伊格尔顿的政治批判思想必然带有哲学的烙印,将其政治批判称为政治哲学批判一点也不为过。

一、伊格尔顿政治哲学批判的总体特征与纯粹的政治哲学理论家不同,伊格尔顿的理论成就是在政治文化批判领域而非独立的政治批判领域,他总是通过对文学作品的文本研究来阐释其文化批判思想,这些思想因其生活背景、理论继承、社会环境的独特影响而带有政治哲学的色彩。

伊格尔顿资料

伊格尔顿资料

特里·伊格尔顿(Eagleton ,Terry)资料人物简介:特里·伊格尔顿,1943年生,英国学术院院士,现任美国国圣母大学客座教授,是当代西方文论界继威廉斯之后英国最杰出的马克思理论家、文化批评家和文学理论家。

先后在剑桥大学、牛津大学等知名大学任教。

20世纪80、90年代伊格尔顿曾两度来中国访问讲学。

目前,伊格尔顿的著作已有15种中译本,其中《马克思主义与文学批评》、《二十世纪西方文学理论》、《审美意识形态》、《理论之后》等在我国学术界有广泛影响。

伊格尔顿著述情况:1966:《新左翼教会》;1967:《莎士比亚和社会》;1970:《流亡者和移民者》、《放逐与侨居》、《作为语言的身体》;1974:《权力的神话:对勃朗特姐妹的马克思主义研究》;1976:《马克思主义与文学批评》、《批评与意识形态》;1981:《沃尔特·本亚明;或导向革命的批评》;1982:《克拉莉莎被污:塞缪尔、理查森作品中的文体、性问题与阶级斗争》;1983:《文学理论——导论》(中译名《二十世纪西方文学理论》)(世界销量超过75 万册)、《文学原理引论》;1984:《批评的作用》;1986:《与众不同》;1990:《美学的意识形态》;1991:《意识形态:导论》;1995:《希思克科夫与大饥荒:爱尔兰文化研究》;1996:《后现代主义幻象》;2000:《文化的观念》;2002:《甜蜜的暴力:悲剧的观念》;2004:《英国小说:一个导论》;2005:《神圣的恐怖》;2006:《怎样读诗》;2007:《生活的意义》;2008:《文学理论导论》第三版2009:《理性、信仰与革命:反思关于上帝的论争》(演讲集);以及一部小说《圣徒与学者》等。

(年份不详)伊格尔顿原著中译本及论文中译篇:[1]《马克思主义与文学批评》[M].文宝译,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0年。

这是我国出版的第一部完整的西方马克思主义理论家的文学批评专著。

外国语学院举办外语文化节马海良教授学术报告会 龙亚蒙

外国语学院举办外语文化节马海良教授学术报告会 龙亚蒙

外国语学院举办外语文化节马海良教授学术报告会本报讯:(记者:龙亚蒙实习记者:胡晓萍)12 月 16 日下午3点40分,北京外国语大学英语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马海良教授在明法0301举办了以“走向文化政治——英国的文学研究范式转换”为主题的学术报告会,此次学术报告会是我校举办的外语文化节中的活动之一。

马海良教授研究研究英国文学多年,是《外国文学》副主编、英美文学中心主任、中国比较诗学与外国文论研究会副会长。

主要有《文化政治美学——伊格尔顿批评理论研究》等专著,在英国文学和西方文论等主要研究领域建树颇丰。

“此次的文学报告会主要针对着20世纪80年代以来,英国出版的绝大部分文学研究著作中出现频率最高的词语是文化、社会、政治、历史、阶级、种族等大范围的词语。

”马海良教授说,在讲座中他对英国20世纪的社会情况进行了分析,提出了在这种特殊情形下,出现这种文学文化现象的具体原因。

在马教授在对英国文学现在的影响进行个人研究成果介绍时说:“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和阿尔都塞意识形态的定义、特征与异同,在英国文学中影响仍然巨大。

”在谈及文化与文学的两者关系时表示,任何文学表述都是一种文化行为。

而文化绝非超脱于社会物质实践的纯粹精神之境,也不是高蹈于个体存在位置的永恒价值坐标。

“马克思主义的意识形态具有系统性、集体性、政治性和阶级性。

”马教授在谈及马克思主义的文学意识批评观时颇有体会。

他认为,文化是对各种具体的、局部的、群体的和个体的现实利益的表征,因此文化本身就是一个不同诉求相互斗争的场域,正是在这个意义上可以说,文化是一种历史的话语实践,而马克思主义意识文学批评,就是其中的主要代表。

参加此次学术报告会的外国语学院13级孙海霞说:“这次学术报告很高深,有一部分我没有听懂,但是总体还是十分的喜欢。

”来自国际关系学院,已经毕业的08级宋仁爽说:“我很喜欢马海良教授的演讲,我本来也很喜欢文学,收获很大。

”据悉此次的外语文化节由校教务处,外国语学院主办,青协承办,12月16号开始,将持续一周,届时还将举办,口译大赛,英语单词比赛等活动。

独辟蹊径――伊格尔顿论审美的兴起-最新文档资料

独辟蹊径――伊格尔顿论审美的兴起-最新文档资料

独辟蹊径――伊格尔顿论审美的兴起一.伊格尔顿论美学在18世纪德国兴起之原因伊格尔顿打破西方传统审美无功利论而揭示了美学兴起的政治原因。

自康德以来,审美无功利论一直是西方乃至世界美学的主流话语。

伊格尔顿振聋发聩地发出了一个独特而响亮的声音,他认为,现代审美史在根本上是政治的,既是资产阶级启蒙文明意识形态的体现,也是现代社会塑造资产阶级主体的一种重要手段。

审美是个人本身对美的品味与欣赏,是审美主体与审美客体的一种超越的融入状态,来自于身体、冲动等无法阻挡的融入型情感体验,是一种出神和陶醉状态的感性生命体验。

审美感受的动力从根本上来自于身体最原初的本能领域,但是,这种动力一旦被利用而纳入文化领域就成为一种审美经验和审美艺术,明显地受到社会权力的支配与操控,当个体的审美变成受社会权力操控的审美文化,它就不再是单纯的个人体验,而是与价值文化、交往模式以及社会意识密切相关。

审美过程在文化中表现为个体认同与社会权力的一种交融,融合的过程中由于个体审美体验的不同和强烈的个人性情感而导致与社会权力阶级与诸种的冲突,调节这种冲突在巩固社会权力的统治中就显得尤为重要。

伊格尔顿认为,在18世纪的德国,审美的兴起或者说美学这门学科的兴起与资产阶级要确立和巩固自己的统治这一点是分不开的。

对于这一点,美学这门学科的诞生地德国在18世纪的处境很能说明问题。

由于长期以来处于封邦林立的专制混乱中,整个国家缺乏一种把全体民众融合在一起的价值信念凝聚力,伊格尔顿指出这种不稳固性很大程度是由于统治者无法合理而有效地管束人们的感性世界。

他认为,鲍姆嘉通的美学就是寻求理性保障自己的绝对权力和同时穿透感觉世界这两者之间的平衡,在鲍姆嘉通那里,美学是研究感性认识的科学,“只要使美学仿佛掌握在我们手中,这就能以自然的方式达到控制…使之不再由于有害运用而受到损害。

”[1]可以看出,鲍姆嘉通创立美学的目的是使感性受到控制,以一种接近并独立与理性特有的操作方式把感性领域整理成明晰而完美的再现场地。

《西方文学理论》 文献资料 14.第十四章 西方马克思主义文论 L14.2 伊格尔顿——书目摘要

《西方文学理论》 文献资料 14.第十四章 西方马克思主义文论 L14.2 伊格尔顿——书目摘要

文献资料库:书目摘要14.2、本雅明、马歇雷、伊格尔顿——之伊格尔顿书目摘要:1、段吉方:?意识形态与审美话语:伊格尔顿文学批评理论研究?,人民文学出版社,2021年版目录:导论:作为批评理论家的特里·伊格尔顿第一章伊格尔顿文学批评理论的思想渊源与方法特征第一节伊格尔顿文学批评理论的思想渊源第二节“美学激进主义〞的逻辑与立场第三节意识形态视野与马克思主义文学批评的方法论意义第二章“文本科学〞:意识形态理论的文本实践第一节“意识形态〞概念的历史生成与理论开展第二节综合与超越:伊格尔顿对“意识形态〞概念的批判性阐释及其奉献第三节意识形态生产论的文本学建构与理论意义第三章意识形态与审美话语:审美意识形态的话语阐释第一节意识形态与现代文学理论话语的历史生成第二节审美意识形态的话语阐释第三节“审美意识形态〞:理论观念的反观与实践形式的影响第四章走向文化批评:马克思主义与当代文化研究第一节抵抗的空间:伊格尔顿的爱尔兰文化研究第二节 ?克拉莉莎?文本解读中的意识形态批评第三节质疑与批判:文化左派与伊格尔顿的困境第五章后现代主义幻象:意识形态与后现代主义文化批判第一节论作为一种“思想风格〞的后现代主义第二节后现代主义与马克思主义:伊格尔顿对解构主义的批判及困惑第三节后现代主义与“理论之后参考书目后记内容提要:本书在马克思主义文学批评的视野中,以文本、历史与意识形态三种元素在伊格尔顿文学批评理论中的复杂关系为线索,深入探究伊格尔顿文学批评理论的整体面貌,突出了伊格尔顿文学理论的生产特性与理论建构特性。

重点探索了作为一种实践方式的审美意识形态批评在伊格尔顿文学理论中的生成背景和表达方式,全面展现了伊格尔顿文学批评理论的精神特性和思想启发。

2、马海良:?文化政治美学:伊格尔顿批评理论研究?,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4年版目录:1总论1.1 希望之旅:学术和思想历程1.2 伊格尔顿的奉献1.3 伊格尔顿的风格1.4 伊格尔顿的研究2 批评的功能2.1 批评的政治性2.2 批评或修辞学2.3 从文学理论到文化理论2.4 革命批判3生产方式和文化生产3.1 多重结构的生产方式3.2 生产方式的文本印记3.3 “文学〞建构性3.4 文化生产4 意识形态批判4.1 意识形态面面观4.2 话语和政治权力4.3 艺术与意识形态4.4 美学的意识形态5 文本科学5.1 文本的边界5.2 文本生产5.3 一种文本性5.4 文本的价值与阅读6 穿越后现代主义6.1 后现代主义幻象6.2 后结构主义因素6.3 重估“总体性〞6.4 反讽的历史文献和参考书目后记内容提要:本书是国内第一部系统研究伊格尔顿批评理论的专著。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00 年 5 月山西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May , 2000第 23 卷第 2 期 Journal of Shanxi University (Philosophy &Social Science) Vol .23 No .2伊格尔顿的思想历程马海良(山西大学外语学院, 山西太原 030006)关键词文化理论;文化政治;文化与社会;意识形态;文本科学;后现代摘要该文在讨论伊格尔顿的几部主要著作及其批评思想的主要构成的基础上,提出伊格尔顿的思想经历了三个主要阶段:在第一阶段,他的批评视角基本上是雷蒙德·威廉斯的“文化与社会”理论,从社会物质关系诠释文学和文化,并注重文化与社会的互动关系;第二阶段,受路易·阿尔图塞反人文主义的“科学的”马克思主义影响,试图建立一门以意识形态为基础的“文本科学” ;第三阶段,仿佛回到“文化与社会”的问题框架,但是更强调文学的政治性,基本形成了他自己的“文化政治批判”理论,伊格尔顿的思想历程也许从一个侧面反映了英国乃至整个当代西方马克思主义批评理论的思考和探索。

中图分类号G521文献标识码C文章编号1000-5935(2000)02-0051-04现为英国牛津大学沃顿英文教授的特里·伊格尔顿(T erry Eag leton, 1943 -)是一位具有国际声誉的西方当代马克思主义文学批评家和文化理论家。

从 20 世纪 60 年代后期以来, 在空前繁荣的当代批评话语领域, 总能听到伊格尔顿那强劲有力、发人深省的声音。

的确, 伊格尔顿的声誉建立在他对意识形态和文学生产理论的深入研究, 对“英文研究”传统的精辟分析, 对现代各种文化理论的适时批判, 以及他广阔的历史文化视野和丰富而扎实的批评实践之上。

本文在讨论伊格尔顿的几部主要著作及其批评思想的主要构成的基础上, 尝试勾勒他的思想历程, 这也许会从一个侧面反映英国乃至整个当代西方马克思主义批评理论的研究现状。

伊格尔顿的理论工作是从雷蒙德·威廉斯的“文化与社会”问题框架开始的。

威廉斯的《文化与社会:1780 -1950》是英国文化理论史上一部里程碑式的巨著, 开启了注重文化与社会的互动关系, 尤其是从社会语境即社会的物质条件来诠释文化的新方向, 形成了时至今日仍然非常活跃的一派学说, 或曰“文化唯物主义”。

《文化与社会》考察了英国工业资本主义以来的文化批判传统, 追溯了这一传统在威廉·考贝特、马修·阿诺德、约翰·罗斯金以及威廉·莫里斯等人的著作里所展现的“文化”一词的语义史, 指出“文化”的语义嬗变史就是包括了“阶级”、“工业”和“民主”等词语的社会史。

他还对战后社会助长文化不平等的政治经济结构提出了有力的批判。

威廉斯理想中的文化不是由少数几个聪明的正派人建构和分发、由老百姓接受和体验的“精英文化” , 不是将现有价值和意义从一个阶级转授于另一个阶级手中的静态物, 而是不仅被共同占有, 而且被共同参与创造和共同控制的“共同文化”。

威廉斯的理论表现出明显的社会主义倾向。

伊格尔顿是威廉斯的学生, 在伊格尔顿到剑桥读大学本科的那一年, 威廉斯被任命为英文系的讲师。

1964 年伊格尔顿从剑桥大学毕业之后, 与威廉斯同在剑桥的基督学院教书, 并在威廉斯的指导下开始学术研究。

伊格尔顿初期的批评观念深受老师的文化理论的影响, 比如他早在1967 年出版的《莎士比亚与社会》(Shakespeare and Society), 其书名就显露出“文化与社会”的视角和方法。

这部专著是题赠给威廉斯的, 的确, 书中试图打破个体与社会、自发生活和社会结构之间的界线的做法显然来自他的老师威廉斯, 他后来的文化政治批评方法在相当程度上也是因为与威廉斯的文化唯物主义进行创造性和持续的对话而得到养分的。

他与威廉斯既师承又对立、既影响亦突破的理论关系, 从选入《莎士比亚与【收稿日期】1999-10-18【作者简介】马海良(1962-)男, 山西临县人, 山西大学外语学院讲师, 文学博士,主要从事西方文论及英语语言文学研究。

51社会》一书中的《什么是共同文化》中也可以清楚地看出来。

像威廉斯一样, 伊格尔顿所指的“文化”宽泛地包含了从具体的艺术作品和学术著述到所谓的“情感结构”以至整个社会生活方式的多种意义, 当然更重要的是诸意义之间的相互关联。

他发现, 在浪漫主义初期, 这些不同意义既有各自的界限, 又相互联系。

作为想象创造活动的文化与作为一般生活经验的文化是相互影响的;作为艺术、价值、风尚以及信念的文化与作为社会政治经济生活的具体形式的文化是结合在一起的。

换言之, 它们是一枚文化硬币的两面。

然而, 浪漫主义的文化观念在 19 世纪初期渐显裂痕, 体现人类理想价值的文化竟然逐渐脱离了它本来出自并准备影响的社会现实, 文化诸意义之间失去了联系。

这种状况一直到威廉·莫里斯才显示出另一种方向和可能性, 而雷蒙德·威廉斯的理论则是这一传统在当代的继续和发展。

应该指出的是, 伊格尔顿即使在这篇深受威廉斯影响的论文中, 仍然表现出他独特的思维方式, 其中有些特点一直保持并发挥至今天, 让人觉得他一开始就是文化政治批评的实践者。

比如, 强调从英国社会所经历的实际变革中理解 19 世纪的“文化与社会”论争与当代论争的连续性, 在此基础之上, 才可能创造一种“最完整意义上的”共同文化。

伊格尔顿并没有明细地描述这种文化的构成, 因为他热情饱满地肯定这是一种比自由主义理想的文化“更丰富、更多样、更开放、更灵活、更自由”的文化, 因为这种文化不是完成了的静物, 而是在全体社会成员的集体实践中“不断重新创造和重新定义的整个生活方式” , 是一个“充分的民主过程”。

他明确指出, 这是一个革命的社会主义的问题。

此外, 伊格尔顿对自由主义作家尤其是 F .R.利维斯和 T .S.艾略特的批判, 无论就主题还是风格而言, 都为他以后的理论活动标出了一个方向, 他后来对剑桥派“英文研究”和艾略特们的精英姿态进行了猛烈的不依不饶的批判。

另外, 伊格尔顿在《什么是共同文化》一文中使用的那种引对手进入自相矛盾的尴尬境地的策略, 在他后来的写作中更是运用自如, 屡试不爽。

无疑, 这一阶段对于伊格尔顿思想的发展和构成是十分重要的。

1976 年, 伊格尔顿出版了《批评与意识形态》和《马克思主义文学理论》两部代表作, 引起很大反响, 被普遍看作对马克思主义文学理论的重要贡献。

两部著作反映了伊格尔顿对马克思主义与文学问题的集中系统的思考, 这与当时的历史现实条件有关。

70 年代前后, 越战销烟未尽, 北爱尔兰的反帝运动如火如荼, 民权运动、学生运动、妇女解放运动等人类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改变自身生存状况的斗争风起云涌, 这一系列事件使左派改良主义显得无能为力, 左派思想家们迫切需要理论上的更新, 以解释新现象, 解决新问题。

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 阿尔图塞对马克思主义的结构主义阐释进入英国, 引起英国激进左派知识分子的热情回应, 形成 70 年代中期与整个欧陆形势相呼应的英国马克思主义文化的繁荣时期。

阿尔图塞思想的核心是剔除掺入马克思主义传统中的形形色色的“非科学”因素, 倡导反人文主义的“科学的”马克思主义。

对于人文科学影响尤大的是阿尔图塞对上层建筑的相对独立性、自主性和特殊作用力的坚持和他的意识形态理论。

他认为意识形态与科学截然不同, 因为它根本不是一种意识形式, 而是人类依附于他们真实的生存条件的一种无意识的或想象的关系。

不过, 意识形态是具有独特逻辑和规律的表象体系, 不仅存在于特定的社会历史时期, 而且发挥着实践的和社会的功能, 是一切社会整体的有机组成部分。

阿尔图塞思想一方面可以使英国左派知识分子进行系统的理论思考, 建构自己的话语体系, 另一方面可以使他们摆脱经济决定论和机械反映论的束缚, 再者也使他们能够与总是纠缠着自身的英国自由人文主义划出一个清晰的分界。

的确, 新的理论方法使伊格尔顿在《批评与意识形态》的开篇部分首先与威廉斯的“社会主义人文主义”划清界限, 语气之坚决竟然被戴卫·洛奇形容为“有些俄狄浦斯的味道”。

[1]伊格尔顿承认《文化与社会》是“英国有史以来最具启发性和最精到的社会主义批评实绩” , [2]对威廉斯在缺乏学术制度支持和理论资源保障的情况下几乎是单枪匹马的理论努力表示理解和赞赏, 但是对威廉斯作品中的唯心主义认识论、有机主义美学和政治渐进主义提出了尖锐批评 , 甚至说威廉斯顶多是一个左派的利维斯主义者。

当然,《批评与意识形态》的重点不在批判, 而在建构批评理论的概念系统, 用理论概念表述文学构成及文学产生的意识形态构成之间的关系结构。

作者首先着重考虑了文学批评构成中的意识形态因素, 在细致地重新梳理了阿尔图塞和皮埃尔·马歇雷著作中的意识形态理论的基础上, 提出一种更为动态的意识形态理论。

伊格尔顿认为, 意识形态远不只是一些自觉的政治信念和阶级观点, 而是构成个人生活经验的内心图画变化着的表象, 是与体验中的生活不可分离的审美的、宗教的、法律的意识过程。

伊格尔顿接着提出了兼顾一般生产方式(经济)和文学生产方式以及诸多意识形态成分(整体、作者、审美)的马克思主义批评方法。

我们认为很有意义的是, 他并没有把文学文本与一般生产方式直接地对应起来, 而是更注重(对于文学批评而言)意识形态的中介层, 当然, 这个中介层绝不是等待主观去反映的客体。

在他看来, 文学文本反映(如果仍然要用“反映”这个词的话)的并不是历史实在, 而是反映了产生“现实影响”的意识形态的作用情形。

同样, 文本不是一种自足的封闭的“有机”本体, 而是意识形态发生作用的一个动态和开放的表意过程。

因此文学的真实性不是说它“反映”了历史的实在, 而是说它本身就是意识形态的产生过程, 在这个意义上展示了某种历史的真实。

《批评与意识形态》对建立一门马克思主义“文本科学”进行了认真的尝试, 这种试图把符号语言学方法与唯物主义的历史概念统一起来的“文本科学” , 表现出与乔治·卢卡契的“总体论”和克里斯托弗·考德威尔的反映论的巨大差异。

伊格尔顿后来对他的“文本科学”进行了一定的反思, 但是现在看来,《批评与意识形态》在建构中已经包含着一定的“解构”因子, 这是一件非常耐人寻味的事情。

当然, 他的那种“解构”灵感并非来自雅克·德里达。

如果联系伊格尔顿直至 90 年代后期的思想看, 《批评与意识形态》的另一个重要之处在于亮出了作者后来著作中的一个突出特色, 那就是他的关注焦点越来越集中在意识形态52这个概念上。

应当说, 伊格尔顿批评理论的重要标志和突出成就就是他的意识形态理论。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