伊格尔顿的《马克思主义与文学批评》
20世纪西方文学理论经典著作100部

20世纪西方文学理论经典著作100部20世纪西方文学理论经典著作100部,供英语语言文学专业学生阅读,具体如下:特里伊格尔顿:《文学原理引论》乔纳森卡勒:《结构主义诗学》韦勒克:《文学理论》斯宾格勒:《西方的没落》海德格尔:《存在与时间》萨特:《存在与虚无》米克巴尔:《叙述学:叙事理论导论》雅克德里达:《声音与现象》雅克德里达:《论文字学》雅克德里达:《马克思的幽灵》雅克德里达:《德里达访谈录:一种疯狂守护者的思想》利奥塔:《利奥塔访谈录:后现代与公正游戏》利奥塔:《后现代状况:关于知识的报告》米歇尔福柯:《福柯访谈录:权力的眼睛》布尔迪厄:《艺术的法则》布尔迪厄:《布尔迪厄访谈录:文化资本与社会炼金术》梅洛•庞蒂:《知觉现象学》伽达默尔:《伽达默尔集》恩斯特卡西尔:《国家的神话》米歇尔福柯:《知识考古学》海德格尔:《人诗意地栖居》卡尔曼海姆:《意识形态与乌托邦》海德格尔:《在通向语言的途中》叔本华:《作为意志和表象的世界》克尔凯郭尔:《或此或彼》(上下)苏珊朗格:《情感与形式》苏珊朗格:《艺术问题》福兰西斯福山:《历史的终结》柯林伍德:《艺术原理》鲍曼:《流动的现代性》艾柯:《诠释与过度诠释》本雅明:《德国悲剧的起源》艾略特:《小说的艺术》本雅明:《机械复制时代的艺术作品》尼采:《悲剧的诞生》萨特:《词语》什克洛夫斯基:《俄国形式主义文论选》本雅明:《发达资本主义时代的抒情诗人》姚斯等:《接受美学译文集》艾柯等:《结构主义和符号学》荣格:《心理学与文学》罗蒂:《哲学与自然之镜》维特根斯坦:《哲学研究》爱德华赛义德:《东方学》米歇尔福柯:《规训与惩罚》爱德华赛义德:《文化与帝国主义》波德莱尔:《波德莱尔美学论文选》马丁:《当代叙事学》贡布里希:《艺术的故事》乔纳森卡勒:《当代学术入门文学理论》特雷伊格尔顿:《二十世纪西方文学理论》雷纳韦勒克:《二十世纪西方文学批评》苏珊桑塔格:《反对阐释》乌蒙勃托艾柯:《符号学理论》保罗利科:《活的隐喻》皮亚杰:《结构主义》艾布拉姆斯:《镜与灯》麦克卢汉:《理解媒介》伽达默尔:《美的现实性》雷纳韦勒克:《批评的诸种概念》索绪尔:《普通语言学教程》卡西尔:《人论》姚斯:《审美经验论》施塔格尔:《诗学的基本概念》弗洛伊德:《释梦》托托西:《文学研究的合法化》伊夫瓦岱:《文学与现代性》Jean Georges《文字与书写:思想的符号》A.杰弗逊:《现代西方文学理论流派》韦恩布斯:《小说修辞学》伽达默尔:《真理与方法》苏珊桑塔格:《重点所在》伽达默尔:《哲学解释学》伽达默尔:《赞美理论》凯塞尔:《语言的艺术作品》布卢姆:《影响的焦虑》贡布里希:《艺术和科学》列维-斯特劳斯:《野性的思维》费瑟斯通:《消费文化与后现代主义》艾略特等:《西方现代派作家论创作》罗兰巴特:《神话:大众文化诠释》马科斯韦伯:《社会科学方法论》汉娜阿伦特:《人的条件》尼采:《权力意志》奥帕斯:《批评的激情》维谢洛夫斯基:《历史诗学》佛洛依德:《精神分析引论》佛洛依德:《精神分析引论新编》马克思韦伯:《经济与社会》(上下)雷纳韦勒克:《近代文学批评史(第一卷)》乌斯宾斯基:《结构诗学》高概:《话语符号学》伽达默尔等:《理解与解释》佛洛依德:《佛洛依德著作选》佛洛依德:《佛洛依德后期著作选》戴维洛奇:《二十世纪西方文学评论》(上下)德里达:《德里达中国讲演录》补充(转载,致谢)马列文论专题:计14种1、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2、哲学手稿》,3、人民出版社1979年版(《马恩全集》第42卷);4、《马克思、恩格斯论文学与艺术》(一、二册),5、人民文学出版社1983年版(另有同6、类型书可选用);7、《列宁论文学与艺术》,8、人民文学出版社1983年版(另有同9、类型书可选用);10、《毛泽东论文艺》(增订本),11、人民文学出版社1992年版;12、《普列汉诺夫美学论文集》(第1、2卷),13、人民出版社1983年版;14、《高尔基论文学》,15、人民文学出版社1978年版;16、高尔基:《不17、合时宜的思想:关于革命与文化的思考》,18、江苏人民出版社1998 年版;19、《卢那察尔斯基论文学》,20、人民文学出版社1983年版;21、《卢卡契文学论文集》(第1、2卷),22、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0年版;23、《卢卡契文学论文选》(第一卷),24、人民文学出版社1986年版;25、《西方马克思主义美学论文选》,26、漓江出版社1988年版;27、《现代美学新维度--西方马克思主义美学论文精选》,28、北京大学出版社1990年版;29、[英]特里"伊格尔顿:《马克思主义与文学批评》,30、人民文学出版社1986年版;31、[美]马丁"杰:《法兰克福学派史(1923 —32、1950 )》,33、广东人民出版社1996 年版。
理论书目

文学理论书目:中国古代文论:郭绍虞《中国文学批评史》,上海古籍出版社1979年版。
郭绍虞《中国历代文论选》,上海古籍出版社1979年版。
安徽大学中文系选编《中国古代文论类编》,海峡文艺出版社1988年版。
刘若愚《中国文学理论》,田首真等译,四川人民出版社1987年版。
宇文所安《中国文论》,陶庆梅等译,上海社科出版社2003年版。
西方文论:概论:拉曼·塞尔登编《文学批评理论:从柏拉图到现在》,刘象愚等译,北京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
张隆溪《二十世纪西方文论述评》三联书店1986年版。
伊格尔顿《二十世纪西方文学理论》,伍晓明译,陕西师大出版社1986年版,北大出版社2007年版。
乔纳森·卡勒《文学理论》,李平译,辽宁教育出版社1998年版。
拉曼·塞尔登等著《当代文学理论导读》,刘象愚译,北大出版社2006年版。
修辞学:奥尔巴赫《摹仿论》,吴麟绶等译,百花文艺出版社2002年版。
W·C·布斯《小说修辞学》,华明等译,北大出版社1987年版。
新批评:赵毅衡编选《“新批评”文集》,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8年版。
韦勒克·沃沦《文学原理》,刘象愚译,三联书店1984年版。
俄国形式主义:方珊编选《俄国形式主义文论选》,三联书店1989年版。
结构主义与符号学:费尔南迪·德·索绪尔:《普通语言学教程》,商务印书馆1980年版。
特伦斯·霍克斯:《结构主义和符号学》,瞿铁鹏译,上海译文出版社1987年版。
乔纳森·卡勒《结构主义诗学》,盛宁译,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1年版。
赵毅衡编选《符号学文学论文集》,百花文艺出版社2004年版。
叙述学:张寅德编选《叙述学研究》,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9年版。
里蒙·凯南《叙事虚构作品》,姚锦清等译,三联书店1989年版。
华莱士·马丁《当代叙事学》,伍晓明译,北京大学出版社1989年版。
论马克思主义文学批评的三种形态

龙源期刊网 论马克思主义文学批评的三种形态作者:王天保来源:《贵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0年第02期摘要:在不同历史语境中,马克思主义的总体目标不同,马克思主义文学批评也会因此呈现出三种不同的形态:革命型马克思主义批评、批判型马克思主义批评、建设型马克思主义批评。
中国当下的马克思主义文学批评应该属于建设型马克思主义批评。
沿袭革命型马克思主义批评的思维框架或者套用批判型马克思主义批评的思路都是不合适的。
关键词:革命型马克思主义批评;批判型马克思主义批评;建设型马克思主义批评中图分类号:1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0-5099(2020)02-0112-07马克思主义已成为一个蔚为壮观的理论流派,也催生了形形色色的马克思主义批评。
每一位马克思主义批评家都有自己的特色,但是通过宏观的历史视角描述马克思主义批评的不同形态,能够让我们更清晰地理解马克思主义批评的“历史总体性”,而不是迷失在马克思主义批评的个体差异性之中。
如何去描述马克思主义批评的不同形态?伊格尔顿在1996年出版的《马克思主义文学理论》读本的前言中,把马克思主义批评的历史形态分为四种:人类学批评、政治批评、意识形态批评和经济批评。
人类学批评关注的是美学领域里的一些基本问题,代表人物有普列汉诺夫、考德威尔。
政治批评与俄国十月革命前后的政治运动密切相关,关注的是塑造与革命现实相适应的主体形式,主要代表人物有列宁和托洛茨基。
意识形态批评兴起于斯大林主义出现之后,关注文学作品与意识形态的关系,代表人物有卢卡奇、戈德曼、阿多诺等西方马克思主义理论家。
经济批评关注“文化的生产方式”,包括文化生产和接受过程中的技术基础、制度保障等社会条件,代表人物有本雅明、威廉斯。
伊格尔顿在描述马克思主义批评的四种形态时,虽然并不缺乏对历史语境的分析,但他的主要依据是批评家们关注的具体文艺理论问题。
而且在这种描述中,中国马克思主义批评家是缺席的。
或许是为了应对西方马克思主义批评家对中国马克思主义文学批评的忽视,或许是出于中国马克思主义文学批评的理论自觉,中国学者提出了马克思主义文学批评的“中国形态”,以区别于外国的马克思主义文学批评。
伊格尔顿资料

特里·伊格尔顿(Eagleton ,Terry)资料人物简介:特里·伊格尔顿,1943年生,英国学术院院士,现任美国国圣母大学客座教授,是当代西方文论界继威廉斯之后英国最杰出的马克思理论家、文化批评家和文学理论家。
先后在剑桥大学、牛津大学等知名大学任教。
20世纪80、90年代伊格尔顿曾两度来中国访问讲学。
目前,伊格尔顿的著作已有15种中译本,其中《马克思主义与文学批评》、《二十世纪西方文学理论》、《审美意识形态》、《理论之后》等在我国学术界有广泛影响。
伊格尔顿著述情况:1966:《新左翼教会》;1967:《莎士比亚和社会》;1970:《流亡者和移民者》、《放逐与侨居》、《作为语言的身体》;1974:《权力的神话:对勃朗特姐妹的马克思主义研究》;1976:《马克思主义与文学批评》、《批评与意识形态》;1981:《沃尔特·本亚明;或导向革命的批评》;1982:《克拉莉莎被污:塞缪尔、理查森作品中的文体、性问题与阶级斗争》;1983:《文学理论——导论》(中译名《二十世纪西方文学理论》)(世界销量超过75 万册)、《文学原理引论》;1984:《批评的作用》;1986:《与众不同》;1990:《美学的意识形态》;1991:《意识形态:导论》;1995:《希思克科夫与大饥荒:爱尔兰文化研究》;1996:《后现代主义幻象》;2000:《文化的观念》;2002:《甜蜜的暴力:悲剧的观念》;2004:《英国小说:一个导论》;2005:《神圣的恐怖》;2006:《怎样读诗》;2007:《生活的意义》;2008:《文学理论导论》第三版2009:《理性、信仰与革命:反思关于上帝的论争》(演讲集);以及一部小说《圣徒与学者》等。
(年份不详)伊格尔顿原著中译本及论文中译篇:[1]《马克思主义与文学批评》[M].文宝译,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0年。
这是我国出版的第一部完整的西方马克思主义理论家的文学批评专著。
20世纪西方文学理论经典著作100部

20世纪西方文学理论经典著作100部20世纪西方文学理论经典著作100部,供英语语言文学专业学生阅读,具体如下:特里·伊格尔顿:《文学原理引论》乔纳森·卡勒:《结构主义诗学》韦勒克:《文学理论》斯宾格勒:《西方的没落》海德格尔:《存在与时间》萨特:《存在与虚无》米克·巴尔:《叙述学:叙事理论导论》雅克·德里达:《声音与现象》雅克·德里达:《论文字学》雅克·德里达:《马克思的幽灵》雅克·德里达:《德里达访谈录:一种疯狂守护者的思想》利奥塔:《利奥塔访谈录:后现代与公正游戏》利奥塔:《后现代状况:关于知识的报告》米歇尔·福柯:《福柯访谈录:权力的眼睛》布尔迪厄:《艺术的法则》布尔迪厄:《布尔迪厄访谈录:文化资本与社会炼金术》梅洛·庞蒂:《知觉现象学》伽达默尔:《伽达默尔集》恩斯特·卡西尔:《国家的神话》米歇尔·福柯:《知识考古学》海德格尔:《人诗意地栖居》卡尔·曼海姆:《意识形态与乌托邦》海德格尔:《在通向语言的途中》叔本华:《作为意志和表象的世界》克尔凯郭尔:《或此或彼》(上下)珊·朗格:《情感与形式》珊·朗格:《艺术问题》福兰西斯·福山:《历史的终结》柯林伍德:《艺术原理》鲍曼:《流动的现代性》艾柯:《诠释与过度诠释》本雅明:《德国悲剧的起源》艾略特:《小说的艺术》本雅明:《机械复制时代的艺术作品》尼采:《悲剧的诞生》萨特:《词语》什克洛夫斯基:《俄国形式主义文论选》本雅明:《发达资本主义时代的抒情诗人》斯等:《接受美学译文集》艾柯等:《结构主义和符号学》荣格:《心理学与文学》罗蒂:《哲学与自然之镜》维特根斯坦:《哲学研究》爱德华·赛义德:《学》米歇尔·福柯:《规训与惩罚》爱德华·赛义德:《文化与帝国主义》波德莱尔:《波德莱尔美学论文选》马丁:《当代叙事学》贡布里希:《艺术的故事》乔纳森·卡勒:《当代学术入门·文学理论》特雷·伊格尔顿:《二十世纪西方文学理论》雷纳·韦勒克:《二十世纪西方文学批评》珊·桑塔格:《反对阐释》乌蒙勃托·艾柯:《符号学理论》保罗·利科:《活的隐喻》皮亚杰:《结构主义》艾布拉姆斯:《镜与灯》麦克卢汉:《理解媒介》伽达默尔:《美的现实性》雷纳·韦勒克:《批评的诸种概念》索绪尔:《普通语言学教程》卡西尔:《人论》斯:《审美经验论》施塔格尔:《诗学的基本概念》弗洛伊德:《释梦》托托西:《文学研究的合法化》伊夫·瓦岱:《文学与现代性》Jean Georges:《文字与书写:思想的符号》A.杰弗逊:《现代西方文学理论流派》韦恩·布斯:《小说修辞学》伽达默尔:《真理与方法》珊·桑塔格:《重点所在》伽达默尔:《哲学解释学》伽达默尔:《赞美理论》凯塞尔:《语言的艺术作品》布卢姆:《影响的焦虑》贡布里希:《艺术和科学》列维-斯特劳斯:《野性的思维》费瑟斯通:《消费文化与后现代主义》艾略特等:《西方现代派作家论创作》罗兰·巴特:《神话:大众文化诠释》马科斯·韦伯:《社会科学方法论》汉娜·阿伦特:《人的条件》尼采:《权力意志》奥·帕斯:《批评的激情》维洛夫斯基:《历史诗学》佛洛依德:《精神分析引论》佛洛依德:《精神分析引论新编》马克思·韦伯:《经济与社会》(上下)雷纳·韦勒克:《近代文学批评史(第一卷)》乌斯宾斯基:《结构诗学》高概:《话语符号学》伽达默尔等:《理解与解释》佛洛依德:《佛洛依德著作选》佛洛依德:《佛洛依德后期著作选》戴维·洛奇:《二十世纪西方文学评论》(上下)德里达:《德里达中国讲演录》补充(,致)马列文论专题:计14种1、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2、哲学手稿》,3、人民1979年版(《马恩全集》第42卷);4、《马克思、恩格斯论文学与艺术》(一、二册),5、人民文学1983年版(另有同6、类型书可选用);7、《列宁论文学与艺术》,8、人民文学1983年版(另有同9、类型书可选用);10、《论文艺》(增订本),11、人民文学1992年版;12、《普列汉诺夫美学论文集》(第1、2卷),13、人民1983年版;14、《高尔基论文学》,15、人民文学1978年版;16、高尔基:《不17、合时宜的思想:关于革命与文化的思考》,18、人民1998年版;19、《卢那察尔斯基论文学》,20、人民文学1983年版;21、《卢卡契文学论文集》(第1、2卷),22、中国社会科学1980年版;23、《卢卡契文学论文选》(第一卷),24、人民文学1986年版;25、《西方马克思主义美学论文选》,26、漓江1988年版;27、《现代美学新维度--西方马克思主义美学论文精选》,28、大学1990年版;29、 [英]特里"伊格尔顿:《马克思主义与文学批评》,30、人民文学1986年版;31、 [美]马丁"杰:《法兰克福学派史(1923-32、 1950)》,33、人民1996年版。
伊格尔顿简介

伊格尔顿简介特里·伊格尔顿(TerryEagleton,1943-),当代著名的西方马克思主义文学理论家和具有独特风格的文化批评家。
出生于英国曼彻斯特附近的萨尔福一个工人阶级家庭,1961年进入剑桥大学,在这所充满贵族气息的大学,出身工人阶级的伊格尔顿倍感孤独,于是投身于学校文化圈外的政治运动中。
在校学习期间,伊格尔顿深受老师威廉斯的影响,阅读和钻研了马克思本人以及“西方马克思主义”(西马)理论家的著作,并逐渐成长为一位马克思主义批评家。
1964年大学毕业后,应威廉斯的邀请,留在剑桥担任他的助手,作助理研究员。
1969年转到牛津大学任教,长期担任牛津大学凯瑟琳学院沃顿英文和文学理论讲座教授,现任曼彻斯特大学英文讲座教授。
从60年代末直到现在,伊格尔顿已出版美学理论、文学批评著作十多种。
这些著作可大体分为两大类。
一类是用马克思主义的美学理论来分析和评价英美一些作家的作品,其中他的老师威廉斯的“文化与社会”的问题框架对他有着深刻的影响。
如《莎士比亚与社会:莎士比亚戏剧论文集》、《旅居国外和旅居国外的作家》、《力量的神话:对勃朗特姐妹的马克思主义研究》以及《克拉莉萨的被污:塞缪尔·理查森的作品中的文体、性行为和阶级斗争》。
第二类主要是阐述马克思主义的美学和文艺理论,并用他的“新马克思主义”美学和文艺理论去分析评论西方现当代各种美学和文学理论批评流派。
这些著作包括:《批评与意识形态:马克思主义文学理论研究》、《马克思主义与文学批评》、《瓦尔特·本雅明,或革命的批评》、《文学理论引论》、《批评的作用:从观察家到后结构主义》和《审美意识形态》等。
这些著作在当代西方美学界尤其是西方马克思主义美学界都有相当广泛的影响,以至于有人把他和美国的詹姆逊、德国的哈贝马斯并称为当今西方马克思主义理论界的三巨头。
在伊格尔顿的批评思想中,有着三个重要的理论维度或者说话语背景,它们在他的思想中以相互融合、相互支持的方式交叉并置。
文艺理论推荐书目

文艺理论推荐书目(中国青年政治学院中文系)一、文学基本理论1、(美)韦勒克、沃伦著,刘象愚等译《文学理论》,江苏教育出版社2005年版。
2、(美)韦斯坦因著、刘象愚译《比较文学与文学理论》,辽宁人民出版社1987年版。
3、童庆炳主编《文学理论教程教学参考书》,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年版。
4、陶东风主编《文学理论基本问题》,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
二、马列文论1、陆梅林辑注《马克思恩格斯论文学与艺术》,人民文学出版社1982年版。
2、毛泽东《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见《毛泽东选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
36、、42卷,人民出版社1979年版。
3、《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64、中共中央宣传部文艺局编《邓小平论文艺》,人民文学出版社1989年版。
5、陆梅林选编《西方马克思主义美学文选》,漓江出版社1988年版。
6、董学文、荣伟《现代美学新维度:“西方马克思主义”美学论文精选》,北京大学出版社1990年版。
7、(英)伊格尔顿《马克思主义与文学批评》,文宝译,人民文学出版社1981年。
三、古代文论与美学三、古代文论与美学1、刘勰著,周振甫译注《文心雕龙选译》,中华书局1980年版。
2、郭绍虞、王文生《历代文论选》(四册)上海古籍出版社1979年版。
年版。
张少康等《中国文学理论批评发展史》,北京大学出版社1996年版。
3、 张少康等《中国文学理论批评发展史》,北京大学出版社刘若愚《中国文学理论》,江苏教育出版社2006年版。
年版。
4、 刘若愚《中国文学理论》,江苏教育出版社年版。
李泽厚、刘纲纪著《中国美学史》,安徽文艺出版社1999年版。
5、 李泽厚、刘纲纪著《中国美学史》,安徽文艺出版社年版。
6、 王运熙、顾易生《中国文学批评史》(三卷),上海古籍出版社王运熙、顾易生《中国文学批评史》(三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0年版。
四、西方文论与美学四、西方文论与美学1、亚里斯多德著,罗念生译《诗学》,人民文学出版社1982年版。
西方马克思主义代表人物

西方马克思主义代表人物西方马克思主义代表人物简介一、早期代表人物(20世界20——30年代)1、格奥尔格·卢卡奇(Ceorg Lukacs,1885-1971),匈牙利著名的哲学家、文学批评家和共产主义运动的领导者,被誉为“西方马克思主义的鼻祖”。
代表作:《历史与阶级意识》(1923),《审美特征》(1963),《社会存在本体论》(1971)。
超一流2、卡尔·柯尔施(Korsch,Karl 1886-1961),德国人,与卢卡奇一样,是西方马克思主义运动的代表人物。
代表作:《马克思主义和哲学》(1923)、《关于马克思主义的三篇论文》(1923——1937)、《卡尔·马克思》(1938)。
超一流3、安东尼奥·葛兰西(Gramsci,Antonio 1891~1937),意大利人,意大利共产主义思想家、意大利共产党创始者和领导人之一,是与卢卡奇、柯尔施齐名的西方马克思主义的早期代表人物。
代表作:《反对〈资本论〉的革命》(1917)、《狱中札记》(1929——1935)。
超一流二、发展繁荣时期(20世纪30——70年代)(一)法兰克福学派(第一代)1、霍克海默尔(Max Horkhaimer 1893—1973),德国人,是法兰克福学派的首脑人物、“社会批判理论”创始人。
代表作:《传统的和批判的理论》(1937),《论哲学的社会功能》(1940),《启蒙的辩证法》(1947),《工具理性批判》(1967)。
超一流2、阿多诺(Adorno,T·W,1903——1969)德国人,在法兰克福学派中的地位仅次于霍克海默尔。
代表作:《弗洛伊德理论和法西斯主义宣传的程式》(1951),《否定的辩证法》(1966)。
超一流3、班杰明(Benjamin,Walter 1892——1940),德国人,代表著作:《德国悲剧的起源》(1925)、《作者作为生产者》(1934)、《机械复制时代的艺术品》(1936)。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对 于 文 学 的 & 反 映 论 ’" 伊 格 尔 顿 也 持 质疑态度 $ 在他看来 " 文学 & 反映 ’ 现实的公 式是粗略的 " 很不确切的 " 文学与客观社会 的 关 系 不 是 反 映 式 的 !对 称 的 !一 对 一 的 $ 他赞同马舍雷的观点 -& 这是一面破碎的镜 子 " 放在朝向现实的某一个角度 " 显示出来 的形 象 是 残 缺 不 全 的 .. ’ 借 助 卢 卡 契 的 理 论 "他 还 提 倡 现 代 作 家 不 应 当 只 是 反 映 & 后期资产阶级社会的绝望与厌倦 ’" 而更 应努力地 & 批判这种无能为力 ’" 进而 & 超越
’ & & 近代史上前所未有的摧毁性打击 ’% $ 文学
基 于 马 克 思 主 义 方 法 论 的 理 论 构 建
其次 " 作者运用马克思主义的历史观 % 整体观和发展观对马克思主义文学批评进 行了表述 %评价和批判 $ 作为一个自觉的西 方马克思主义者 "他认为 "&马克思主义批评 是依据产生文学的历史条件来分析文学的 " 同样 "它还需要了解它本身的历史条件 ’"要 &讨论马克思主义批评的最有效方法 " 应该 是对从马克思和恩格斯起直至今日的这类 批评作一个历史的考察 ’ $ 因此 "在本书中 "
读书 随笔 !
基于马克思主义方法论的理论构建
基 于 马 克 思 主 义 方 法 论 的 理 论 构 建
0 00读伊格尔顿的%马克思主义与文学批评&
! 洪亦蔚
特里!伊格尔顿 " 英国文学理论家 # 文 化批评家和马克思主义理论家 " 早年毕业 于剑桥大学 $ !" 世纪 #" 年代后期开始批评 生涯 " 著述颇丰 $ % 马克思主义与文学批评 & 是 $%&# 年他为伦敦梅休因出版公司的简介 性研究丛书编写的一本小册子 " 虽然只有 一百多页 " 但它介绍的基本论点却是 ’ 根本 性的 (!" 不失为一部通俗的入门经典 ) 此书以 %文学与历史 &%形式与内容 &%作 家与倾向&%作为生产者的作家 &为 ’四个中心 论题() 纵览全书"人们会欣然地感到"作者在 阐述马克思主义文学批评的基本原理的同 时"也在娴熟地运用着马克思主义的方法论) 首先 " 作者从文学的社会性出发 " 有力 地论 证 了 文 学 及 文 学 批 评 与 经 济 基 础 # 上 层 建 筑 和 意 识 形 态 的 密 切关 系 ) 马 克 思 主 义认 为 *’ 思想 + 观念 #意识的生产最初是直 接与人们的物质活动 " 与人们的物质交往 " 与现实生活的语言交织在一起的 ) 人们的想 象 # 思维 # 精神交往在这里还是人们物质行 动的直接产物 ) 表现在某一民族的政治 #法 律 #道 德 #宗 教 #形 而 上 学 等 的 语 言 中 的 精 神 生 产 也 是 这 样 ) ( 对 于 马 克 思主 义 的 这
"
经济学批判 - 导言 & 中关于生产力与生产关 系的著名论断 #" 明确地把文学艺术称为是 上层建筑的组成部分 ) 他告诉人们 " 透过文 学是可以观察到现实世界 " 理解社会的发 展过程 ) 同时 "上层建筑的各种因素及其演 化也 ’ 并 不 能 归 纳 为 仅 仅 是 阶 级 斗 争 或 者 经 济 状 况 的 表 现 ( $" 因 此 马 克 思 主 义 的 批 评 方 法 不 能 机 械 地 ’从 .作 品 /到 .意 识 形 态 /" 到 . 社 会 关 系 /" 再 到 . 生 产 力 /(" 而 应 着眼于 ’ 这些社会 . 方面 / 的统一体 (%) 作者还认为 " 意识形态拥有 ’ 一定的结 构上的连贯性 (" 才能成为批评的对象 " 文 学属于意识形态一分子 " 科学的批评就应 当 ’ 依 据 意 识 形 态 的 结 构 阐 明 文 学 作 品 (" 而 在 这 方 面 "马 克 思 主 义 批 评 方 法 是 做 得 ’ 最优秀 ( 的 &) 作者如此旗帜鲜明地阐述这 一观点的真理性 " 袒示自己的学术态度 " 与 当代其他西方文论在文学与意识形态关系 上的有意掩饰和回避形成鲜明对照 ) ’文 学 生 产 论 (是 作 者 重 要 的 文 学 主 张 "本 书 有 章 节 专 论 "在 同 年 出 版 的 %批 评 与意识形态 & 一书中也有进一步拓展 ) 作者 认为文学是意识形态的一部分 " 也是经济 基础的一部分 ) 所谓的 ’ 文学生产 (" 一是作 为一般社会生产的文学生产 " 二是作为对 意 识 形 态 的 文 学 生 产 ) 不 仅 包 含 积 累 +构
*%$"$!""$’#$"(!"%$$页%文宝译%人民文学出版社$+’#年版& 5 马 克 思 恩 格 斯 !" 德 意 志 意 识 形 态 ’% 载 " 马 克 思 格尔顿的理论构建 " 在当代西方文 论界具有重要地位 $ # 他为马克思主义文学 理论批评在新的形势下仍保持旺盛的生命 力 & 从而使之成为当代西方各种批评理论
# ) 中的重要一支立下了汗马功劳 !( $ 尽管此
# 文学生产论 ! 上 " 他接受 & 肯定了本雅明和 布莱希特在一般社会生产意义上的艺术生 产理论 " 但他又认为他们没能解决 # 把作品 当作一种生产方式来分析与把它当作一种 经验方式来分析 ! "提醒人们更应重视两者
# % !
书写于三十年前 " 作者的学术思想也有了 发展 " 但作为一本从内容到方法都是马克 思主义的经典原著 " 它对于人们认识 "# 世 纪西方马克思主义文学批评流派 " 至今仍 是很有益的 $ "#
注释 $
*+,-./01! #! 2 #! 3 #! 4 #! " #! $ #! % #! & #伊格尔顿 !"马克思 ’
!
着历史变化而变化的线路 ’ 中 " 作者也非常 鲜明地表达了自己的质疑和批判 # 如在 ) 作 家与倾向 * 一章里作者从历史到现实 " 从国 外 到 本 国 + 英 国 ," 对 斯 大 林 ! 列 宁 托 洛 茨 基 ! 卢卡契 ! 马克思恩格斯以及三四十年代 英国文学界有关文学政治倾向的观点进行 了反思 "尽管言辞激烈 " 但言之坦诚恳切 $ 作 为 创 作 方 法 "& 社 会 主 义 现 实 主 义 ’ 是上个世纪 !" 年代苏联文艺界提出 ! 斯大 林确定的 "曾对苏联 ! 东欧和中国的文艺产 生强烈的影响 $ 伊格尔顿称之为布尔什维 克革命在文化上的最大损失 " 是文艺以 & 社 会 解 放 的 理 论 与 实 践 这 一 名 义 ’" 经 受 的
主义与文学批评 # 第 $$$%$$"$"&$’$$$$"!&$’"$(&$()$*$$**!
如何有机地结合起来的问题 $ 他 还 以 古 代 部 落 的 行 吟 诗 人 &中 世 纪 # 庇护 人 ! 体 制 下 的 诗 人 & 资 本 主 义 市 场 供 需 体 制 下 的 诗 人 为 例 "说 明 在 不 同 时 代 存 在着不同的文学生产方式 $ 而同一时代 & 同 一社会 " 也存在不同的文学生产方式 " 文学 样式 之 间 也 具 有 支 配 & 从 属 地 位 甚 至 排 斥 的 不 同 地 位 $ 而 同 样 的 文 学生 产 又 可 以 分 属不 同 的 意 识 形 态 " 不 同 的 文 学 生 产 方 式 亦 可 能 承 载 着 同 样 的 意 识形 态 $ 这 些 论 述 都与他的前辈不相一致 " 是作者原创的 $
"
阶级性和党性 " 最早出现于列宁 ) 党的组织
’ ( $ 伊格尔顿认为这一所 与党的文学 * 一文 %
谓 的 创 作 原 则 "只 适 用 于 党 的 文 学 "是 &党 的理论著作 ’ 而不是 & 小说 ’" 其文学趣味是
’ ) & 保守的 ’"只适合于 & 欣赏现实主义 ’% $ 然
后他又强调了恩格斯认为政治倾向应该是 & 自 然 的 流 露 出 来 ’" 而 & 不 应 当 公 开 地 表 现 ’" 因而 " 他表示文学作品 & 表现出明显的 政 治 倾 向 显 然 是 不 必 要 的 ’" 政 治 倾 向 也
! !"#"$%&% ! " 下 # 社会科学论坛
同时他还提出 " 马克思主义批评应立 足于作品 % 意识形态 % 生产关系和生产力等 社 会 各 种 因 素 $ 它 一 方 面 要将 &过 去 的 文 学 ’ 同今天 & 反对剥削的斗争 ’ 结合起来 " 从 而有效地改变现状 ( 另一方面也要更好地 & 弄通作品 ’" 从而产生 & 适应更优秀的艺术 与美好的社会 ’ 的艺术形式 #
# $ !
此外 " 作者的论述很注重对本土实际 的 联 系 (如 )作 家 与 倾 向 *一 章 里 专 门 评 述 了 #文学倾向与英国马克思主义 !+" 资料翔 实充分 " 耳熟能详的具体文本与经典理论 相联系 " 条分缕析 & 评述结合 $ 文笔深入浅 出 "语言通俗易懂 "# 努力做到不冗长乏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