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代南京的都市规划

合集下载

南京城市总体规划(1991- 2010)实施回顾与评价

南京城市总体规划(1991- 2010)实施回顾与评价

南京城市总体规划(1991—2010)实施回顾与评价(初稿)南京城市总体规划实施回顾与评价课题组2 0 0 0 年 10月目录第一部分概述一、开展总体规划实施回顾与评价的必要性 (1)二、总体规划回顾与评价的主要结论 (2)第二部分回顾与评价一、城市性质与发展目标 (4)二、人口与城市化 (8)三、城镇空间布局与发展方向 (9)四、产业空间布局 (14)五、交通设施 (16)六、市政设施 (18)七、城市生态环境 (22)八、历史文化名城保护 (26)九、城市公共设施 (29)十、新区建设与旧城改造 (34)第三部分问题分析一、规划不足部分 (36)二、相关影响因素 (39)第四部分对南京城市总体规划调整的建议一、对南京城市总体规划内容的调整建议 (43)二、关于总体规划方法论方面的调整建议 (51)第一部分概述一.开展总体规划实施回顾与评价的必要性南京城市总体规划(1991—2010)是1990年编制,1992年编制完成,1995年经国务院批准实施的。

南京城市总体规划批准实施之际,正好迎来南京城市建设的快速发展时期,经过“三年面貌大变”和新三年的城市建设,南京城市总体规划确定的都市圈空间格局已基本拉开,道路交通骨架、城市基础设施、城市公共设施等近期建设目标基本实现,城市总体规划对南京的城市建设起到了较好的指导作用。

随着改革开放和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完善,现行总体规划编制时的社会经济背景发生了较大的变化,这在当时是难以预料得到的。

从城市发展的客观规律来看,城市社会经济发展与城市空间结构之间,存在着由适应——不适应——重新适应的动态平衡关系,城市总体规划根据需要不断的滚动调整、完善、提高,是正常的,也是符合城市发展的客观需要的。

根据国内外城市规划的成功经验,城市总体规划实施一定时间、或者社会经济背景发生重大变化时,都要定期或在需要时进行回顾与反思(英国、新加坡等国家和地区称之为检讨),如新加坡在“规划法令1985”中明确规定,“总体规划图每五年必须至少检讨一次”;深圳市也提出,城市总体规划(包括城市规划标准与准则)至少每隔五年应进行一次全面的检讨;广州市也正在计划以年报的形式,对总体规划实施情况开展定期评估。

元明清时期的城市建设与规划

元明清时期的城市建设与规划

元明清时期的城市建设与规划元明清时期是中国历史上城市建设与规划发展的重要阶段。

在这几个朝代,中国的城市发展经历了许多变革,从传统的都市形态逐渐转向了更加规范和现代化的城市规划。

本文将就元明清时期的城市建设与规划进行探讨。

元代是元明清时期城市建设与规划的起始点。

元朝帝都大都(今北京)就是当时最为典型的都市,其布局采用了“中轴线对称”的规划原则。

这一原则使城市的南北两部分相互呼应,中轴线上有大量宏伟的建筑,如皇宫、寺庙、钟楼等等。

这种规划理念在后来的明清时期仍然延续,并在明代达到了巅峰。

明代是中国历史上城市建设与规划发展最为充实的时期之一。

明代的都市多采用“方格”式的街区规划。

这种规划使得街道与街道之间呈现出井然有序的格局,且交通流畅。

这种规划形式最早出现在宋代,但在明代得到了更加广泛地运用。

此外,明代城市还着重注重城市的防御体系建设,如城墙和城门的修建,使城市更具安全性。

与明代相比,清代城市建设与规划的变革更为显著。

清朝治理下,多个新的都城建立,如北京、扬州、南京、杭州等等。

这些城市的规划更为精细和宏大。

以北京为例,清代的北京城采用了“三坊一照壁”的规划模式,形成了一个紧凑的城市中心和以此为核心的四环六纵七横的街道网。

这种规划不仅仅体现了城市的结构紧凑和交通便捷,同时也凸显了封建国家的统治和权力。

清代还在城市的绿化和市政设施建设方面取得了重要进展。

清朝统治者注重对导游山色的整治以及河岸的堤防加固。

此外,他们还推行了一系列市政设施建设,如水井、排污系统等,以提高城市的生活质量。

这些城市建设和规划的发展,为后来的现代化城市奠定了基础。

总的来说,元明清时期的城市建设与规划都呈现出了不同的特点,但都对中国历史上的城市规划有着深远的影响。

这些规划理念和布局模式不仅体现了当时的社会制度和政治风貌,也为后来的城市建设提供了借鉴和启示。

通过深入研究这些历史城市规划的发展,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和分析城市建设的发展规律,并为当代城市规划提供新的思路和参考。

南京都市圈发展规划

南京都市圈发展规划

南京都市圈发展规划导言:南京作为中国东部沿海地区经济发展最为活跃的城市之一,拥有着丰富的历史文化积淀和优越的地理位置条件。

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和城市功能的持续扩大,南京都市圈的规划与发展成为了当前的重要议题。

本文将探讨南京都市圈的发展规划,分析其意义与影响,并提出一些建议和展望。

1.南京都市圈的概况南京都市圈是指以南京为核心,涵盖苏南、苏中、苏北以及华东地区其他城市的城市群。

根据南京市政府的规划,南京都市圈的范围包括南京市、常州市、无锡市、苏州市、扬州市、镇江市和南通市等地。

这个城市群总人口约为5000万,面积近3万平方公里。

南京都市圈还包含了苏南地区的经济中心和苏中地区的文化中心,具有较高的发展潜力和优势。

2.南京都市圈发展的意义(1)促进经济发展南京都市圈作为中国东部沿海地区经济发展最为活跃的城市群之一,其发展对于推动整个地区的经济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南京作为都市圈的核心城市,拥有丰富的资源和较为完善的基础设施,可以吸引更多的投资和人才流入,推动产业升级和创新发展。

(2)提升城市竞争力南京都市圈的发展规划将不仅仅关注南京市本身的发展,更注重与周边地区的协同合作。

通过加强城市之间的连接和合作,可以形成优势互补和资源共享的局面,从而提升整个都市圈的竞争力和影响力。

(3)改善区域协调发展南京都市圈的规划也将致力于改善区域的协调发展,缩小城乡差距和区域发展差距。

通过共同制定规划和政策,可以整合区域资源,加强区域间的交流和合作,推动区域协调发展,实现共同富裕。

3.南京都市圈发展的挑战与对策(1)基础设施建设不平衡目前,南京都市圈的基础设施建设在不同城市之间存在差距。

有些核心城市已经具备先进的交通网络和生活设施,而一些次要城市还存在较大的发展短板。

为此,我们应该加大对次要城市的投资和建设,提高基础设施的水平,推动城市圈内的协调发展。

(2)环境保护与生态建设南京都市圈发展过程中,环境保护和生态建设是一个重要的问题。

中国城市建设史重点

中国城市建设史重点

中国城市建设史复习提纲※(有下划线的都城要求掌握简单示意图)第一章1 画图并说明原始居民点的布局特点原始的居住形式:穴居中国建筑土木混合结构的主要渊源。

、巢居(中国建筑穿斗结构的主要起源)、处于这样的地理条件下,主要凭惜树木构筑窝棚,这就是所谓“巢居”。

这种居住方式既可避免猛兽的侵害,也可以脱离潮湿的地面,实质上它是远古猿人“住在树上”的直系发展。

半穴居、地面建筑,其中穴居和巢居持续的时间最长,是另两种形式的原型。

2.中国城市产生的条件第二章1. 默写《考工记匠人营国》中关于城市规模、布局、城门、道路、城市等级等方面内容,总结营国制度的基本内容、观念及影响。

匠人营国,方九里,旁三门。

国中九经九纬,经涂九轨,左祖右社,面朝后市,市朝一夫。

道路等级——明确了全国城市网络规模的等级、大小和道路的宽度。

建筑布局——规定了士大夫贵族的宅第为“前堂后寝”,与北京故宫的“前朝后寝”、“外朝内庭”一致。

色彩——天子柱瓦用丹色,诸侯用黑色建造形制——“王宫门阿之制五雉,宫隅之制七雉,城隅之制九雉。

”“门阿之制,以为都城之制,宫隅之制,以为诸侯之城制。

”井田方格网规划方法——2.邑、都、市、城、廓、国的概念.邑都市城廓国的概念和关系邑与都——邑为居民点,奴隶主驻地;凡邑有宗庙、先君主曰都,无曰邑,邑曰筑,都曰城邑与市——并非所有邑都有市城与国——同义城与廓——古文献“三里之城,七里之廓”;“内为之城,外为之廓”;“筑城以卫君,造廓以守民”3.商、周的都城及代表城市名称第三章1.燕下都、赵邯郸、齐临淄、楚郢都、鲁城、郑韩故城、淹城的布局特征。

燕下都特征:▪着眼城防,将平时建设与战时防御要求紧密结合;▪改变通行的以外廓充作经济活动综合区的规划方式,按照军事需求,以整个外廓为城防区。

▪利用河道加固城防,利用河道作为分区规划的分界标志,为城市提供水源和航运之便。

赵邯郸▪旧邯郸扩展为廓,改造成为赵都的经济活动中心区。

廓北设置离宫别苑,为利用原采邑城邯郸大夫宫室区改建扩充。

古代中国的都市发展与城市文化

古代中国的都市发展与城市文化

古代中国的都市发展与城市文化一、引言中国古代是一个拥有悠久历史的国家,城市在这个古老的土地上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本文将从城市的起源和发展、都市化进程中的关键事件,以及城市文化的丰富内涵等方面,探讨古代中国的都市发展与城市文化。

二、城市的起源与发展1. 城市起源:城市的历史可追溯到古代中国的瓯越文化和黄河流域的仰韶文化等时期。

古代中国的城市起初是出于农耕社会与人类聚居地点的需要。

2. 都市化进程:随着社会的发展和经济的繁荣,城市日益壮大。

在商代和西周时期,中国经历了多次都市化浪潮,如古代商都商丘、周都镐京等城市的兴起。

这些城市成为政治、军事和经济力量的中心,促进了国家的统一和文化的交流。

三、关键事件中的城市影响1. 周朝的都城洛邑:洛邑是周朝的都城,也是中国古代城市发展的一个重要节点。

它在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对后世都市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洛邑的建设不仅推动了当时社会的进步,也给后来的都市规划和管理提供了借鉴。

2. 南京的历史地位:南京作为古代中国的重要都市,曾先后被东吴、刘宋、南唐和明朝等多个朝代选为都城。

这些朝代在南京的统治下,推动了城市的发展和繁荣,使南京成为了一个拥有悠久历史和丰富文化内涵的城市。

四、城市文化的丰富内涵1. 文化交流与融合:古代城市作为政治、经济和文化中心,吸引了大量的人口和资源。

这种人口和资源的集聚促进了各地区之间的文化交流与融合,形成了丰富多元的城市文化。

2. 文化产物的丰富:古代中国的城市文化不仅表现在物质层面,如建筑、艺术品等,也体现在精神层面,如文学、音乐、戏曲等。

这些文化产物成为了古代城市的瑰宝,同时也影响和传承至今。

3. 社会组织与城市文化:城市作为社会组织的重要形式之一,为城市文化的繁荣发挥着关键作用。

比如古代的行会组织、书院、寺庙等,都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城市文化的发展和传承。

五、结论古代中国的都市发展与城市文化是中国历史和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城市的起源与发展、关键事件中的城市影响以及城市文化的丰富内涵,都为我们理解古代中国社会和文化提供了重要的线索。

明代南京官房考_罗晓翔

明代南京官房考_罗晓翔

洪武时期, 南京的城市建设处处体现着都城的威严宏壮与仪式感 , 是皇权的集中体现。对 城市人口构成与都市行政, 中外学者已有较多研究①, 但对城市官房制度 于当时的城市规划、 及其变迁问题的研究尚付阙如。明代府县城中的官房多为没官房屋, 而南京官房中占绝大多
②, 。《明史》 : “初, 数的却是官建房屋 载 京师军民居室皆官所给, 比舍无隙地 ” 这在明代城市
中 国 古 代 史 元 明 清 史 研 究 259
2014 年第 6 期第 64 - 75 页 原发期刊 - 南京大学学报( 哲学·人文科学·社会科学)
历 史 学 报 二 ○ 一 五 年 第 一 期
一、 明初南京官房的规模与分布
也彻底改变了城市的空间范围 洪武时期大规模的都城建设不仅确立了南京的政治地位 , 与人口构成。就城市空间而言, 原有的城池为南唐时所建, 周长约二十八里。经过明初近三十 , “紫微临金阙煌煌, 年的营建, 不仅城墙扩展至六十余里①, 且城市内部各功能区设施完备 黄
③ 可见明初官廨制度的 。 , : “公廨以处官吏, 者, 杖八十” 应槚对此律释义曰 所以严出入之防也”
出发点是官民不得杂居。然而要为所有官员提供廨舍并非易事。如苏州府吴江县人陶振, 洪武 , “所有家小坐落乡都, 二十三年( 1390) 四月补充县儒学训导 相去水路六十余里, 因本学无训导公 , , “发瓦屑坝⑤ 工 廨, 难以挈居, 遂于当年七月内佃到近学官房④ 一所” 却因此被锦衣卫提取赴京 : “闻朝廷设官分职, 内而百揆六卿诸执事, 外而十二布政司府州 役” 数月。陶振愤愤不平地写道 县, 卑而至于臬司令典, 莫不有公廨可居。而养育人才, 位微责重如冷官训导者, 独无公廨可居 乎? 且振忝为国家臣子, 头之所戴者, 圣天子之天, 足之所履者, 圣天子之地, 全家所食者, 圣天子

南京都市圈发展规划

南京都市圈发展规划

南京都市圈发展规划
南京都市圈位于江苏省南部,是华东地区重要的经济、政治和文化中心。

为了推动南京都市圈的发展,需要制定一份综合规划,包括优化空间布局、提升基础设施建设和推动产业升级等方面。

首先,南京都市圈可以通过优化空间布局来实现高效发展。

可以在南京市内建设中心城区,打造国际化的商业、文化和旅游中心。

在周边地区,可以发展现代农业和生态旅游,以提升周边地区的经济发展水平和人民生活质量。

其次,要加快建设基础设施,提升南京都市圈的交通、水电和通讯等基础设施建设水平。

可以加快建设高速铁路和高速公路网络,方便南京都市圈各地之间的交通往来;加强水电和能源供应,保障生产生活的需求;提升通讯网和数字化设施,以促进信息交流和创新。

再次,要推动南京都市圈的产业升级,加快传统产业的转型升级,培育和发展新兴产业。

可以发展高技术制造业和智慧城市建设,推动科技创新和人才培育。

此外,还可以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提升金融、教育、医疗、文化等领域的发展水平。

最后,需要加强南京都市圈与外部地区的合作,促进共同发展。

可以加强与上海、杭州等周边大城市的合作,推动区域一体化发展。

可以深化与长三角地区的合作,促进资源共享和优势互补。

同时,还可以加强与国际合作,吸引外资和外商投资,推动南京都市圈与国际接轨。

总之,南京都市圈发展规划应该要从优化空间布局、提升基础设施建设和推动产业升级等方面出发,加强内部协同发展,加强与外部地区的合作,推动南京都市圈成为具有国际竞争力和影响力的现代化都市圈。

元代的都城规划与城市建设

元代的都城规划与城市建设

元代的都城规划与城市建设元代是中国历史上一个非常重要的时期,这个时期的都城规划与城市建设对中国城市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元代的都城规划注重统一性和实用性,同时也吸收了不同民族的建筑风格和文化元素,形成了独特的建筑风貌。

元代的都城规划以大都(今北京)为代表,其布局严谨而有序。

大都采用了明、清两代皇城的核心区域——紫禁城的架构和规划理念,具有很高的历史纪念性和艺术价值。

大都宽阔的街道和规划合理的政府机构、商业中心和市场,使城市成为一个繁荣的商业中心。

另外,大都还建有许多著名的宫殿和庙宇,如圆明园、天坛等。

这些建筑物的规模宏大,风格独特,成为元代城市建设的重要遗产。

除了大都,元代还有其他几个重要的都城,如南京、临安等。

南京作为长江流域的重要城市,其都城规划与建设也备受关注。

元代南京的城墙以及诸多城门、城楼的建设,体现了当时的防御和代表性建筑风格。

而临安作为南方的重要都城,其市区规划和建设更为注重自然环境的融合。

临安城内的古建筑均采用木结构,与周围的山水相得益彰,形成了一幅独特的山水画卷。

元代的城市建设并不仅仅局限于都城,许多地方也进行了规划和建设。

例如,元代在河北的潞州、山西的忻州、陕北的延安等地都进行了城市建设,不仅是政治和军事的需要,同时也是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需求。

这些城市的规划和建设具有地方特色,既满足了行政和军事的功能,又注重了居民的居住和生活环境。

元代的都城规划和城市建设对后世产生了重要影响。

明代的南京、北京的规划和建设都继承了元代的一些特点,如明代南京的玄武湖,和元代临安的自然环境融合的城市构思。

清代的北京则进一步发展了元代大都的规模和格局,如清代北京更为完善的宏伟城池和广袤的宫殿群。

总之,元代的都城规划与城市建设体现了世界主要都市的规模和水平。

其宏伟的都城和独特的建筑风貌,不仅为城市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持,也为后世的城市规划和建设打下了重要基础。

元代的都城规划与城市建设是中国历史上一个重要的时期,对于了解中国城市发展的历史和特点具有重要意义。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明代南京的都市规划
发布时间:2009-7-16 10:44:28
张泉
从元朝至正十六年(1356年)朱元璋带兵攻入集庆,改集庆路为应天府起,到永乐十八年(1420年)明太宗迁都北京止,以此计算,明代帝王在南京苦心经营了六十五年,使南京城的规模,人口和繁华程度超过了以往各代,并与其它都市具有不同特色。

当时南京市区约略可以划分为;手工业区、商业区,官吏富民居住区、风景游乐区等。

手工业区
明初南京城中所居,手工业者占绝大多数。

元末的农民战争把大量工奴变成了较为自由的匠人,明初蓬勃兴盛的农业生产又成为手工业发展的坚实基础。

手工业生产领域中不断产生新行业,产品制作的各个阶段也日益独立,发展成行业。

元代初年还只是“一百二十行,门门都好着衣吃饭”,①而到了明初,已是“三百六十行各有市语,不相通用,仓猝聆之,竟不知为何等语。

”②当时南京单是官办手工业轮班匠人就有六十二行之多,可见盛况之一斑。

手工业区在南京西南,一般为官府指定地点,使“百工各有区肆”。

匠人们按行业分类而居,常以职业称其聚居地为某作坊,如木作坊、织锦坊、鞍辔坊等等。

作坊地点还考虑到客观环境的特点。

染坊多布置在柳叶街、船板巷附近,因为“漂丝必于青溪、东水关、北铜管三水合流之间,其色乌亮”。

⑧染坊排出的污水直接流入长江,江湖上涨时则暂停排水,避免污染城内水源,也比较科学合理。

机织业“多聚于城之西南隅,以地多冈阜,无潮湿之气,丝经不致霉烂也”。

而一些从事需要较大工场和集中管理的官手工业住坐匠户,则居住区多与工场分开,以便管理。

位于江边的龙江船厂,规模宏大,工匠众多,洪武、永乐时,就迁浙江、江西、湖广、福建、南直隶滨江府县四百余户工匠来京造船,编为四厢,一厢出船木梭橹索匠,二厢出船木铁缆匠,三厢出髓匠,四厢出棕篷匠。

工场在定淮门外,匠户则集中居住在城内。

商业区
兴旺发达的商业是明初南京繁华的又一重要标志。

明初从商者几乎包括社会各界人士。

因为商业有利可图,所以尽管朝廷批评官员们“窥小利而忘大防”,并且多次命令“官员之家,不得于所部内买卖”,⑤但实际上,开店设肆的官员大有人在,后来甚至连武宗皇帝也开店放债了。

当时南京城从商人员基本上有三类:一是外地商人,他们专职经商,规模都比较大,一般称为“铺行”,当时“京城铺户多非土著”。

⑥铺行多沿官街两侧设置,按类分段。

以后由于各地商贾争赴,甚至把宽广的街道都侵作店铺,以致于政府制定罚规:“凡侵占街巷道路而起盖房屋……者,杖六十,各令复旧”。


二是本地军、民,匠户,所营规模不大,一般设店或摊,多在居住区内,“铜铁器则在铁作坊,皮市则在笪桥南(皮作坊)……盖国初建立街巷,百工货物买卖各有区肆。

”⑧
三是郊乡农户,以日用食物、燃料等贸易为主,营业地点多集中并有时间性。

这种集中贸易处仍沿古制称为“市”,除聚宝、三山、石城等门外,城内主要集中于镇淮桥西秦淮河两岸,以及大中桥、北门桥、三牌楼等处。

经商人员的居住,本地人当然都自有住房,外地商人则靠租借。

为了解决这些人的居住问题,洪武、永乐年间,政府在城内外先后建了许多官房,称为“廊房”,以供经商、居住,官府收取房租。

仅上新河—带一次就建了数百间廊房。

此外,为了促进流通,同时增加政府收入,明太祖还命工部在三山等门外濒水处建屋,叫做“榻坊”,以供商人中转存货,官府收税。

官吏、富民居住区
有别于工商居住区,这里的居民主要是功臣贵戚、文武百官,包括一部分外地迁来的富户。

有两个集中区域,一是沿内秦淮西段,从镇淮桥附近到下浮桥。

两岸多有皇子、皇女、公侯将帅。

另一是北新街南北地带。

洪武年间,官员住宅和部分民宅都由政府按等级统一配给,并规定,功臣住宅周围宽敞者可留宅后空地十丈,左右各五丈,但不许邻宅造园。

其余官宅不许多留空地,超过的退出,不够住的,由政府另外安排子孙住房,因此当时这类居住区密度并不太大。

风景游乐区
明初天下始定,政府着重于发展社会生产力,对风景游乐项目的建设是比较控制的,但也绝非毫无考虑。

保留了一些老的风景区,园林主几乎都是公侯显宦之属。

明太祖朱元璋就曾详明地说:“至于台榭花囿之作,劳民费财以事游观之乐,朕决不为之。

”⑨他的宫中当然也有苑,但规模不大。

他晚年时也曾想效仿秦汉作上林苑,并划定了地盘,终因财力有限而未能动工。

皇帝尚且如此,其它园林,风景当可想见。

当时城内及周围风景游乐设施主要有三类:
(1)以自然风景为主的公共风景区。

基本上或则依山,或则傍水。

历史上作为传统游览胜地的钟山、玄武湖,建了皇陵、黄册库,成为禁地,致使“游趾不得一错其间,但有延颈送目而已”,只有城西城南诸山,树木参天,百草丛生,寺观错落其间。

从北而南,有狮子山和卢龙观、天妃宫、静海寺,四望山,马鞍山和金陵寺、古林庵、吉祥寺,清凉山和清凉寺,鸡鸣山和鸡鸣寺以及十一座祠庙,城南的聚宝山周围更是集中了数十座庙宇,著名的如报恩寺、天界寺、能仁寺等。

这些地方都能眺望大江风貌,俯瞰全城景色,是当时的主要公共游览区。

(2)私家园林。

多为功臣官僚所有,而功臣之家最多,仅中山王徐达及其子辈就有十处左右,如莫愁湖,与府东院为邻的东园、府第对门的南园、骁骑仓南的西园等等。

明太祖规定功臣之家不许在住宅周围造园,所以当时私家园林多集中在凤凰台、杏花村一带,即今中华门内西南隅。

因为这儿在宋代是教场,元时,集庆路城发展不大,此地仍然稀疏空荡,除了几座寺院,别无它物。

而且这一带低山委水,与闹市区又有内秦淮相隔,为明代的园林发展提供了良好的基地条件。

(3)具有特殊性质的酒楼。

此种酒楼,分布南京城,是当时南京繁华的一个象征,也是封建制度罪恶的一个标志。

《实录》卷234载,明太祖“以四海内太平,思欲与民偕乐,乃命工部作十楼于江东诸门之外,令民设酒肆其间,接四方宾旅,……既而又增作五楼”,共十五楼。

《洪武京城图志》又载有十六楼之名:江东、鹤鸣、醉仙、集贤、乐民、南市、北市、轻烟、翠柳、梅妍、澹粉、讴歌、鼓腹、来宾、重译、叫佛,其中北市楼建成后即遭焚,未重建,
所以同时存在的仍然只有十五楼。

《秣陵集》记载永乐年间,晏振之“金陵春夕诗”中有“花月春风十四楼”之句,认为不包括南市、北市二楼。

其实南市楼清初犹存,但醉仙楼在洪武末年亦毁于火,十四楼应包括南市而无北市,醉仙两座。

永乐八年(1410年)末,醉仙楼重新建起,⑩因此,如以永乐年间来算,酒楼也应以十五座为准。

酒楼格局大致相同,“每座皆六楹,高基重檐,栋宇宏敞。

”⑾
此外,还有几处富乐院,最大的一处在武定桥东南,即后代所称之旧院,“逶迤颇广,西至院门口,北至钞库街,东与中山东花园一河为界。

”⑿当年明太祖“以(京城)各处将士妓饮生事,尽起妓女赴京入院。

”⒀永乐年间又将“靖难”之战中拥护建文帝的一帮政敌以及他们亲戚的妻女注入籍中,其规模可想而知。

该院对岸即是儒学,隔河相望,实在是对封建伦理道德的绝妙讽刺。

明代南京城市规划建设,是由政府乃至皇帝本人直接掌握的。

追溯渊源,这种规划思想源自春秋时代。

管仲就认为,“四民(士、农、工、商)者,勿使杂处,杂处则言咙,其事易,”⒁即认为如果四种人混居会产生议论杂乱而不安于本业的情况。

因此,“圣王之处士也,使就闲燕,处工就官府,处商就市井,处农就田野。

”这样,士人们在一起讲求忠、孝、义、顺;工匠们研究材料的生产、产品的适用,质量的好坏;商人们相互了解市场的价格和需求,推敲贱买贵卖的方法;农民们研究四季气候所宜和各种农作技术,便可使“其父兄之教,不肃而成;其子弟之学,不劳而能。

”于是就能“士之子恒为士”,“工之子恒为工”,“商之子恒为商”,“农之子恒为农。


户籍永远不变,职业世代相传,这正是明初分户类、编黄册的主要目的之一,而南京市区的布局也就是上述管仲思想的再版。

它明显地分为手工业、商业、官吏富民居住、风景游乐等几种不同性质的区域,致使“城之内,民生其间,风尚顿异。

……(商业区内)百货聚焉,其物力客多而主少,市魁咀侩千百嘈哜其中,故其小人多搜攘而浮竟”,而‘世胄宦族之所都居”的区域则是“其人文之在主者多,其物力之在外者侈,游士豪客竞千金裘马之风。

”⒃
这就是明代初期对南京都市规划的情况和规划思想。

注:①《金线池》;②转引自《宋元明经济史稿》第139页;③④《明清间金陵之都市生活》;⑤《明经世文编》;⑥《宛暑杂记》卷+三;⑦《明会典》卷一七二;⑧⒃《客座赘语》;⑨《实录》卷一○一;⑩《明太祖实录》;⑾《正德江宁县志》;⑿《金陵古迹图考》;⒀《国初事迹》;⒁⒂《国语·管仲论世业》。

(摘自《南京史志》1985年第1期)。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