褐煤中的水分
煤中全水分的测定方法国标

煤中全水分的测定方法本标准适用于褐煤、烟煤和无烟煤的商品煤样、生产煤样和煤层煤样的全水分测定。
全水分是指煤样在采取时所含水分的总量。
本标准规定测定煤中全水分的三种方法,其中方法A 仅适用于烟煤和无烟煤,并作为测定烟煤和无烟煤全水分的仲裁方法。
而方法B 和C 适用于褐煤、烟煤和无烟煤,并以方法B 作为测定褐煤全水分的仲裁方法。
方法要点:煤样在105〜110C或145土5C的干燥箱中干燥至恒重,以煤样的失重计算水分的百分含量。
1仪器设备1.1干燥箱:内附鼓风机,并带有自动调温装置,温度能保持在105〜110C或145± 5C范围内。
1.2浅盘:由镀锌薄铁板或铝板等耐腐蚀又耐热的材料制成,其面积能以大约每平方厘米0.8g 煤样的比例容纳500g 煤样。
而且盘的重量应小于500g。
1.3托盘天平:感量为1g 和5g 各一台。
1.4干燥器:内装干燥剂(变色硅胶或未潮解的块状无水氯化钙)。
1.5玻璃称量瓶:直径为70mm高为35〜40mm并带有严密的磨口盖。
1.6 分析天平:感量为1mg。
2煤样的制备2.1按照GB 474—83《煤样的制备方法》中第3.9 条缩制煤样。
2.2方法A和B采用最大粒度不超过13mm煤样量约2kg。
方法C采用最大粒度不超过6mn,煤样量不应少于300g①。
2.3 在测定全水分之前,首先应检查装有煤样的容器的密封情况,然后将其表面擦拭干净,用托盘天平(1.3)称重②,并与容器上标签所注明的重量进行核对。
如果称出的煤样毛重(即煤样与容器的总重量)小于标签上所注的毛重(不超过1%),并且能确定煤样在运送过程中没有损失时,应将减轻的重量作为煤样在运送过程中的水分损失量。
并计算出该量对煤样净重(标签上煤样毛重减去容器的重量)的百分数(W1),在计算煤样全水分时,应加入这项损失,并将容器中的煤样充分地混合。
注:①GB47—83《煤样的制备方法》中3.9.3全水分煤样粒度小于3mm煤样量100g的规定改为本条的规定。
褐煤中水分的原位漫反射红外光谱研究

褐煤中水分的原位漫反射红外光谱研究李东涛,李 文,李保庆(中国科学院山西煤炭化学研究所,煤转化国家重点实验室,太原030001)摘要 采用漫反射红外光谱(DR IFT )法,以140℃时褐煤的单光束图为背景研究了两种褐煤中的水分.结果表明,褐煤中水分的含量与光谱图相应区域的积分面积呈线性关系;在计算煤中水分形成的氢键键能的基础上,讨论了水分与煤表面间的氢键相互作用;根据DR IFT 谱,将煤中的水分分为游离态的水与以弱氢键与煤表面结合的水和与煤形成强氢键的水.低于80℃时主要脱除前者,而高于80℃则主要脱除后者.关键词 氢键;水分;原位漫反射红外光谱;褐煤中图分类号 O 657.3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025120790(2002)1222325204收稿日期:2002202219.基金项目:国家自然科学青年基金(批准号:29906012)资助.联系人简介:李 文(1966年出生),男,博士,副研究员,主要从事煤化学基础研究.E 2m ail :li w en @sxicc .ac .cn红外光谱法虽然一直是研究煤结构及性质的重要方法之一,却很少用于煤中水分的研究.李文等[1]利用原位漫反射红外光谱(DR IFT ),通过计算煤在脱除水分时的焓变值来讨论煤中水分与煤之间的氢键作用.T am p y 等[2]在研究油润湿煤过程中的自由能和氢键的变化时认为,煤表面的水分以强度类似于液态水中的氢键与煤的表面结合.本文在前期工作[2]的基础上,采用DR IFT 谱研究了煤中的水分及其形成的氢键,以140℃干煤的单光束图作为背景,扣除煤的吸收,得到原煤中水分的光谱图.同时讨论了煤和水分的相互作用.1 实验部分1.1 样品的选择及制备所用褐煤为寻甸(XD )和霍林河(HL H )褐煤,制备方法见文献[3],其分析结果见表1.Table 1 Analysis of sam plesSamp le 3P roxi m ate analysis (%)U lti m ate analysis (%,daf )V (daf .)M (ad .)A (ad .)C H N O (diff .)S XD41.3215.5714.2961.506.600.9727.093.84HL H 48.4217.3825.5673.114.701.2220.530.44 3XD :T he coal from Xundian ;HL H :the coal from H uo linhe .1.2 实验装置及条件DR IFT 实验见文献[3].将约20m g 的煤样装入漫反射附件,待背景稳定后测得原煤室温时的谱图,通入A r 气约90m in (260mL m in ),再测得室温下达到水分平衡后的谱图;非室温状态下谱图的测量方法:在50,80,110和140℃分别恒温3m in 后,采集各温度时的单光束图及漫反射图.直接采集的漫反射图以相同条件下镜子的单光束图作为背景(其优点是不吸收水分及不损失反射光[4]).相邻温度点间的升温速率6℃ m in .分辨率8c m -1,500次扫描累加.热重分析在Setram 公司T GA 92型热天平上进行,循环水冷却,气体流量、平衡时间和加热条件等与原位漫反射红外光谱实验完全相同.2 结果与讨论M iu ra 等[4]认为,煤中的水分在140℃时已经完全脱除,超过该温度的产物水应当归为热解产生的水分,即140℃时的煤可以定义为干煤状态,此温度时煤中仍存在的水分已成为煤的大分子结构的V o l .23高等学校化学学报 N o.12 2002年12月 CH E M I CAL JOU RNAL O F CH I N ESE UN I V ER S IT IES 2325~2328 一部分,所以文中对于这一部分水不予考虑.基于以上假设,以煤样在140℃时的单光束图为背景,将各个温度时测得的单光束图按照漫反射光谱的计算方法转化为新的DR IFT 谱图[方法1,图1(A )].分别从20,20,50,80,110℃时测得的DR IFT 谱图中扣除干煤的贡献[即140℃时测得的以镜子为背景的漫反射图,方法2,图1(B )],这是按照作者以前的方法得到的差谱,用来作为比较,以验证方法1的有效性.由于篇幅有限,仅显示霍林河煤经两种方法计算后得到的图形(图中各谱图未加任何校正),可以发现,采用方法1得到的图形质量更好.F ig 11D R I FT spectra obt a i ned fro m m ethods 1(A )and 2(B )2.1 褐煤的含水量与红外吸收强度的定量关系将两种褐煤分别用两种方法得到的各谱图在3710~2000c m -1区间进行积分,得到积分强度值.通过热天平的实验数据得到各图所对应温度时煤中的水分含量.以各温度时煤中的水分含量(kg ,以每千克干煤计)对两种方法得到的谱图面积分别作图并进行线性拟合,结果见图2及表2.可以看出,以140℃的干煤作为背景研究褐煤中水分的含量得到令人满意的结果,褐煤中水分的含量与谱图中相应于水分吸收区的面积呈线性关系,从线性拟合的结果可见,其准确度不亚于文献[1]方法,对寻甸煤,新方法则更加精确.F ig 12 The relation sh ip between the i n tegral i n ten sity of the spectra obt a i ned fro m m ethods 1and 2and m o isture con ten t (kg kg dry coal )(A )XD ,m ethod 2;(B )XD ,m ethod 1;(C )HL H ,m ethod 2;(D )HL H ,m ethod 1.Table 2 The results of f it li near i n F ig .2Samp leM eh tod T he result of fitting linear (Y =A +B X )3A B Co rrelati on coefficient XD10.001850.003760.998052-0.012583.30197×10-50.95576HL H 10.007950.002490.9830028.11763×10-43.80636×10-50.99575 3A :Intercep t ;B :slope ;X :area ;Y :mo isture content .2.2 水分形成的氢键键能的计算将通过方法1得到的两种煤在各温度下的光谱图进行分峰处理(典型的分峰结果见图3),以分峰6232 高等学校化学学报V o l .23结果作为计算氢键键能的基础.F ig .3 The result of curve f itti ng of the spectraobt a i ned fro m m ethod 1为方便,所有的讨论均以1kg 干煤作为基准进行计算.根据DR IFT 谱的定量分析原理:(n OH )ij =(1 Αij )A ij(1)式中(n OH )ij 为某温度时形成某种氢键的羟基摩尔数,Αij 和A ij 分别为其对应的吸光系数和表观强度(以积分面积表示),i 用于区别由水分形成的不同氢键吸收峰,j 用于区别各个温度点.M iu ra 等[4]假设吸光系数Αij 可通过式(2)进行理论计算获得:Αij =Α0(1+0.0147∃ΜOH ,ij )(2)式中Α0和∃ΜOH ,ij 分别代表自由羟基的吸光系数和相对于自由羟基吸收位置的位移(以c m -1表示,根据T h iel 等[5]的研究结果,以3725c m -1作为自由水分子单体的吸收峰).如果某温度时煤中水分的羟基总量(n OH )j 可以表示为(n OH )j =∑(n OH )ij (3)则该温度时形成某种氢键的羟基数量占羟基总量的分数f OH ,ij 可表示为f OH ,ij =(n OH )ij (n OH )j =(n OH )ij ∑(nOH )ij (4)将式(2)代入式(1),将式(1)代入式(4)得:f OH ,ij =A ij1+0.0147∃ΜOH ,ij ∑A ij1+0.0147∃ΜOH ij (5)根据D rago 等[6]的研究结果可知,氢键的强度-∃H ij(kJ ・m o l -1)可用式(6)表示:-∃H ij =0.067∃ΜOH ,ij +2.64(6)所以,某温度时水分形成的总氢键能E HB ,to tal,j(kJ ・m o l -1)为E HB,to tal,j =∑f OH ,ij [(-∃H ij )](7) 将所得的E HB,to tal ij 数值对各温度时的水分含量作图(图4).从图4中可以看出,随着煤中水分含量F ig .4 The tot al energy of hydrogen bond for m ed by water的减少,其形成的氢键键能值迅速增加.对于两种褐煤,其中水分形成的总氢键键能值均超过水分子间的氢键键能值(14.28kJ m o l )[7],而且,随着煤中水分含量的减少,该值超过了冰中的氢键键能值(18.8kJ m o l )[7],这说明煤中水分形成的氢键不仅限于水分子内部之间形成的氢键,水分子与煤表面的官能团之间也形成了较强的氢键.冰中的每个氢原子和氧原子都参与了氢键的形成,形成四面体取向的架型结构[7],可以认为是水形成氢键的极限值,所以煤中水分形成的氢键键能超过冰中氢键能值的部分不可能来自于水分子间的氢键作用,而只能归因于水分子与煤表面之间形成的强氢键.另外,从图4可以看出,20℃时两种煤于氩气气氛中达到水分平衡后,水的总氢键能均高于50℃时的平衡状态.这是两种相反因素相互作用的结果.一方面,随着温度的升高,弱氢键缔合的水先脱出,而以强氢键与煤表面结合的水量则变化很小,所以强氢键所占的分数增加,导致水的总氢键能的增加.另一方面,水的氢键缔合常数随温度的升高而降低[8],导致氢键数量减少,从而使水的总氢键能降低.比较20和50℃达到平衡时褐煤中的水分含量可知,褐煤中的水分含量降低很少,而温度升7232N o .12李东涛等:褐煤中水分的原位漫反射红外光谱研究 8232 高等学校化学学报V o l.23高幅度较大,所以后者的影响大于前者,最终导致两温度时水分的总氢键能值的反常变化.温度超过50℃后,水分子之间的氢键已经很少[8],前者的影响占主要地位,所以水形成的总氢键能迅速增加. 2.3 褐煤中水分的分类从图1和上面关于煤中水分的氢键能的计算和讨论可发现,煤中的水分是以不同状态存在的,其中一部分水以强度近似于游离水中的氢键形式存在,在低温或干燥环境下较容易脱除;而另外一部分水则需在较高温度下才能脱除,其与煤表面的结合力很强.通过DR IFT谱研究,从形成氢键的角度可将煤中的水分为两类:(1)游离态的水和以弱氢键与煤的表面结合的水.这种水分相当于核磁共振法和差示扫描热谱法研究中划分的可凝聚水或等温吸附法中的体积水、毛细管水或多层水.虽然其中的水分子之间以及水分子与煤表面之间也象常态的水那样形成氢键,但氢键强度较弱,在较低温度下即可先脱除;(2)与煤的表面以强的氢键结合的水分.这种水分相当于其它方法所分的单层水或内在水,常温下不容易脱除.从图4可看出,当加热温度超过80℃后,煤中剩余水分形成的氢键能值迅速增加,这是因为这部分水与煤形成了紧密结合的氢键.因此,可认为,在温度低于80℃时,主要脱除的是煤中的自由水和与煤形成弱氢键的水;而高于80℃后则主要脱除的是与煤表面形成强氢键的水.另外,值得指出的是,由于水分与煤表面之间形成的氢键与水分子本身之间形成的氢键吸收有重叠,所以,要通过红外谱图直观地分辨两种水分或观察煤2水的相互作用似乎是不可能的,二者之间的作用要经过键能的计算才能了解,但键能的计算对于红外光谱的依赖性却是显而易见的.参 考 文 献[1] L IW en(李 文),L I Bao2Q ing(李保庆),Kouich iM iura(三浦孝一).J.Fuel Chem istry and T echno logy(燃料化学学报)[J],1999,27(Supp l.):11—14[2] T ampy G.K.,P rudich M.E.,Savage R.L..Energy&Fuels[J],1988,2:787—793[3] L I Dong2T ao,L IW en,L IBao2Q ing.Chem.R es.Ch inese U niversities[J],2003,in p ress[4] M iura K.,M ae K.,L iW en et a l..Energy&Fuels[J],2001,15(3):599—610[5] T h ielM.V.,Becker E.D.,P i m entel G.C..J.Chem.Phys.[J],1957,27(2):486—490[6] D rago R.S.,Ep ly T.D..J.Am.Chem.Soc.[J],1969,91:2883—2890[7] X IE You2Chang(谢有畅),SHAO M ei2Cheng(邵美成).Structural Chem istry(结构化学)[M],Beijing:H igher Educati on P ress,1979:209—210[8] YE Q iao(叶 乔).Chem istry(化学通报)[J],1957,(11):18—26,40In situ D iffuse Ref lectance FT IR Study on W a ter i n L ign iteL IDong2T ao,L IW en3,L IB ao2Q ing(S tate K ey L ab of Coal Conversion,Institu te of coal Che m istry,Ch inese A cad e m y of S ciences,T aiy uan030001,Ch ina)Abstract W ith a new m ethod of diffu se reflectance FT I R(DR IFT)(u sing the single channel spectrum of dry coal at140℃as the background),the w ater in tw o lign ites w as studied fo r the first ti m e.T he resu lts show that the con ten t of w ater is directly p ropo rti onal to the in tegral area of the co rresponding w ave num ber range in the sp ectra of the w ater rem ained.B ased on the calcu lated hydrogen bonding energy of the w ater in dry coal,the w ater2coal in teracti on(hydrogen bonding)w as discu ssed.M o re2 over,acco rding to the research resu lt of DR IFT,the w ater in coal w as classified in to tw o fo r m s:one is the free w ater o r the w ater w h ich is w eak ly hydrogen2bonded w ith coal and m ain ly rem oved below 80℃;and the o ther is the w ater tigh tly bound w ith coal su rface th rough strong hydrogen bonding, w h ich is rem oved above80℃.Keywords H ydrogen bonding;W ater;In situ diffu se reflectance FT I R;L ign ite(Ed.:V,X)。
褐煤全水分试验方法研究

N O R T H C H I N A E L E C T R I C P O WE R
9
褐 煤 全 水 分 试 验 方 法 研 究
王 兴 无 , 王 冰 , 张铁 军
( 1 . 神 华 国 能集 团有 限公 司 , 北京 1 0 0 0 3 3 ; 2 . 内 蒙 古 大唐 国 际锡 林 浩特 矿 业 有 限 公 司 , 内 蒙 古锡 林 浩特 0 2 6 0 0 0 ; 3 . 国 电 吉林 龙 华 长春 第 一 热 电 厂 , 吉林 长 春 1 3 0 0 2 1 )
a b l e . Ho we v e r , d a t a v a r i e d u n c e r t a i n l y a n d i r r e g u l a r l y or f t h e o t h e r wa y . On e s o l u t i o n p r o p o s e d b u t y e t c o n d u c t e d i n
t h i s p a p e r i s t o s p e c i f y mi c r o wa v e s t r e n g t h, h e a t i n g t i me, c o a l s p e c i e s a n d S O o n . Ke y wo r ds : t o t a l mo i s t u r e; l i g n i t e; d yi r n g; t t e s t ; F t e s t
( 1 . S h e n h u a G u o n e n g G r o u p C o . L t d . , B e i j i n g 1 0 0 0 3 3, C h i n a ;
褐煤的基本性质

(1)褐煤的基本性质褐煤是煤化程度最低的煤,其特点是水分高,孔隙度大,挥发分高,热值低,含有不同数量的腐植酸。
氧含量高达15%~30%,化学反应性强,热稳定性差,块煤加热时破碎严重,存放在空气中很容易风化变质,碎裂成小块甚至粉末状,使热值更加降低,灰熔点也普遍较低,煤灰中常含有较多的钙盐,其中有的来自腐植酸钙,有的来自碳酸钙和硅酸钙。
(2)褐煤中的水分水分是褐煤最显著的特征之一,也是对其使用影响最重要的参数之一。
褐煤的水分在各类煤中是最高的,全水分Mt 一般可达10%~40%,其中第三纪年轻褐煤的Mt 可达30%~40%,侏罗纪褐煤的Mt一般不超过30%。
根据水分的结合状态可分为游离水和结晶水两大类,前者又可分为外在水分和内在水分2种。
褐煤的提质是指褐煤在高温下经受脱水和热分解作用后转化成具有烟煤性质的提质煤。
褐煤脱水过程除脱去部分水分外,也伴随着一些煤的组成和结构的变化,它主要是由脱水作用和过程引起的。
所以,褐煤的提质过程主要是褐煤的脱水过程。
国内外褐煤干燥技术比较:采用目前水蒸气干燥或烟气干燥后的褐煤由于活性很高,在存储和运输过程中极易发生自燃。
烟气干燥工艺还存在爆炸的安全隐患。
近年来:澳洲褐煤研究中心(Lignite CRC)研究的机械热挤压(MTE)技术尚处在实验室开发阶段,而且只能将水分从65%降低到20-30%;环太平洋有限公司开发的褐煤热压干燥技术目前处在5 吨/小时的小试阶段;日本NEDO 针对印尼褐煤开发的重油煤浆干燥技术也处于小试阶段;国内一些企业和科研部门也进行了褐煤干燥和提质的技术研发,主要采用滚筒干燥、管状干燥、气流干燥、流化床干燥、热风炉干燥,普遍存在投资大,运行费用高,存在易燃易爆的危险。
但目前尚没有工业化的报道。
各种改性提质工艺对比比较项目低温干燥高温干燥神户制钢长青能源洛阳万山干燥工艺低温直接干燥高温半干馏油炸法高压蒸汽蒸煮高温水蒸汽工作介质热空气隔绝空气加热轻油和沥青高压蒸汽低压蒸汽工作温度100℃-300℃500℃以上150℃300℃350℃工作压力常压常压常压高压4.5MPa 低压干燥时间长短长短短降水率10%内20%内20%内30%内40%内热值提高约15% 约20% 约20% 30%以上33%以上产品稳定性易返水较少返水不返水不返水可提取蒸馏水复杂程度简单较低高高低工艺安全性易生煤层易爆燃含油要求高高压设备低压安全无操作工艺成熟度简单成熟在试验在试验成熟成熟投资低较低高较高中产品价值提高少较高高高高适应用途当地少量提质少量提质少量提质大规模提质干燥成型一体化结论要求低小规模要求高小规模要求高小规模要求高大规模年处理量500万吨以上。
煤中全水分的测定方法国标

煤中全水分的测定方法国标The latest revision on November 22, 2020煤中全水分的测定方法本标准适用于褐煤、烟煤和无烟煤的商品煤样、生产煤样和煤层煤样的全水分测定。
全水分是指煤样在采取时所含水分的总量。
本标准规定测定煤中全水分的三种方法,其中方法A仅适用于烟煤和无烟煤,并作为测定烟煤和无烟煤全水分的仲裁方法。
而方法B和C适用于褐煤、烟煤和无烟煤,并以方法B作为测定褐煤全水分的仲裁方法。
方法要点:煤样在105~110℃或145±5℃的干燥箱中干燥至恒重,以煤样的失重计算水分的百分含量。
1仪器设备1.1干燥箱:内附鼓风机,并带有自动调温装置,温度能保持在105~110℃或145±5℃范围内。
1.2浅盘:由镀锌薄铁板或铝板等耐腐蚀又耐热的材料制成,其面积能以大约每平方厘米0.8g煤样的比例容纳500g煤样。
而且盘的重量应小于500g。
1.3托盘天平:感量为1g和5g各一台。
1.4干燥器:内装干燥剂(变色硅胶或未潮解的块状无水氯化钙)。
1.5玻璃称量瓶:直径为70mm,高为35~40mm,并带有严密的磨口盖。
1.6分析天平:感量为1mg。
2煤样的制备2.1按照GB474—83《煤样的制备方法》中第3.9条缩制煤样。
2.2方法A和B采用最大粒度不超过13mm,煤样量约2kg。
方法C采用最大粒度不超过6mm,煤样量不应少于300g①。
2.3在测定全水分之前,首先应检查装有煤样的容器的密封情况,然后将其表面擦拭干净,用托盘天平(1.3)称重②,并与容器上标签所注明的重量进行核对。
如果称出的煤样毛重(即煤样与容器的总重量)小于标签上所注的毛重(不超过1%),并且能确定煤样在运送过程中没有损失时,应将减轻的重量作为煤样在运送过程中的水分损失量。
并计算出该量对煤样净重(标签上煤样毛重减去容器的重量)的百分数(W1),在计算煤样全水分时,应加入这项损失,并将容器中的煤样充分地混合。
褐煤干燥氧化技术

褐煤干燥氧化技术
褐煤干燥氧化技术是一种将褐煤转化为高效能源的先进技术。
褐煤是一种含水率较高的煤种,其水分含量通常在20%至60%之间。
在传统燃烧过程中,褐煤的高水分含量会导致能源浪费和环境污染。
因此,干燥氧化技术应运而生。
干燥氧化技术通过对褐煤进行干燥处理,将其水分含量降低到可接受范围内。
这一过程的基本原理是利用热能将褐煤中的水分蒸发出来,使其变为干燥的固体燃料。
通过这种方式,褐煤的能量密度得以提高,燃烧效率也会显著提升。
干燥氧化技术的一个重要步骤是煤炭的干燥过程。
在干燥过程中,褐煤被加热至高温,使其内部的水分蒸发。
为了保证干燥过程的高效进行,通常会采用间接加热方式,即通过热介质将热能传递给褐煤。
这样不仅可以避免直接燃烧褐煤产生的污染物,还可以提高热能利用率。
干燥过程完成后,褐煤会变得干燥且易燃。
此时的褐煤已经具备了更高的能量密度,可以更有效地用于发电、供热等用途。
此外,干燥氧化技术还可以减少褐煤燃烧过程中产生的氮氧化物和二氧化硫等有害气体的排放,从而降低环境污染的程度。
通过褐煤干燥氧化技术,可以实现对褐煤资源的高效利用,提高能源利用效率,减少环境污染。
这对于提高能源供应的可持续性,保
护环境以及减少碳排放具有重要意义。
褐煤干燥氧化技术已经在许多地方得到了广泛应用。
不仅在能源领域,也在工业生产中得到了应用。
随着技术的不断进步和改进,相信褐煤干燥氧化技术将会在未来发挥更大的作用,并为能源转型和环境保护做出更大的贡献。
通氮干燥法和空气干燥法测定褐煤分析基水分的比较

通氮干燥法和空气干燥法测定褐煤分析基水分的比较褐煤是煤化程度较低的年轻煤种,一种介于泥炭与沥青煤之间的棕黑色、无光泽的低级煤,其特点是水分含量及挥发分较高、发热量低,并且煤样极易氧化。
褐煤的全水分一般可高达20%-50%,分析基水分为10%-30%。
煤中的水分是重要的煤质指标之一,分析基水分是进行发热量及其他工业分析指标在不同基态之间转换计算的基础,具有重大意义。
国家标准《GB/T 212-2008 煤的工业分析方法》中明确规定褐煤分析基水分的测定方法为通氮干燥法,但标准中未说明褐煤采用空气干燥法是否会影响测定结果,采用空气干燥法测定分析基水分产生的误差是否超出可接受的范围,是否存在较大的偏倚性。
因此,选定一系列褐煤样品,分别采用通氮干燥法和空气干燥法测定褐煤分析基水分,并对两种方法测定的结果进行较为系统的比对,分析两种方法对褐煤分析基水分的差异影响。
2 实验2.1 仪器与样品电热鼓风干燥箱(精宏DHG-9246A型)、分析天平(赛多利斯*****-CW型)、通氮烘箱(LB-90型)、一系列褐煤煤样。
2.2 实验方法2.2.1 褐煤样品的制备依照GB 474-2008中一般分析试验煤样的制样程序把煤炭破碎研磨至颗粒小于0.2mm的煤样。
2.2.2 通氮干燥法称取褐煤样品1±0.01 g(称准到0.0002g)至预先干燥和已知准确重量的称量瓶内,然后轻轻振动称量瓶,使煤样摊平。
打开称量瓶盖,放入已预先通氮气10min以上(氮气流速调到约0.4L/min),并已加热到(105~110)℃的干燥箱中,在干燥氮气流中干燥至质量恒重(干燥时间约2h)。
然后从通氮干燥箱中取出称量瓶并盖严,放入干燥器中冷却至室温(约15-20min)后称量。
2.2.3 空气干燥法称取褐煤样品1±0.01 g(称准到0.0002g)至预先烘干和称出重量的称量瓶内,轻轻振动称量瓶,使煤样摊平。
然后将瓶盖开启,放入预先鼓风并已加热到(105~110)℃的干燥箱中,在一直鼓风的条件下,干燥2h至质量恒重。
水分对褐煤燃烧特性及锅炉性能的影响

水分对褐煤燃烧特性及锅炉性能的影响发布时间:2021-12-06T07:45:49.299Z 来源:《福光技术》2021年19期作者:宁鹏飞[导读] 高水分褐煤具有较高的自燃倾向,使得其运输和存储成本升高。
研究表明,由于部分高品质的燃烧热被用于水分的蒸发过程,导致褐煤机组的效率普遍不高。
又因为褐煤机组的烟气量较大,导致辅机能耗升高(如磨煤机、风扇)。
苏能(锡林郭勒)发电有限公司江苏徐州 221000摘要:褐煤在我国煤炭能源中占有很大比重,因其含水量高、灰分大、容易风化、发热量低的缺点使褐煤的利用率较低。
研究了褐煤中的高水分对燃料热值、烟气量、耗煤量等的影响规律并分析了电厂的经济行。
研究表明,水分增加时,燃料热值降低,锅炉效率增加;燃料燃烧产生的烟气量(Nm3/kg)随水分的增加而降低,但由于煤耗量随水分的增加而增加,产生的结果是总烟气量(Nm3/s)随水分的增加而增加。
关键词:褐煤;水分;热力性能作为最主要的能源形式之一,煤粉被广泛用于火力发电过程。
据报道,目前燃煤机组发电量占全球年发电量的40%,而在中国,这一比例高达64.5%。
随着优质煤种的不断消耗,褐煤越来越受到研究者的关注。
据报道,中国的褐煤储量为1300亿吨,占全国煤炭总储量的13%以上。
一般而言,褐煤具有开采成本低、挥发分含量高、污染物排放低的优点。
然而,作为一种低阶煤,其固有的高含水率及高灰含量使得褐煤热值较低,这明显制约了褐煤在电厂的广泛应用。
数据显示,国内的大型褐煤机组的装机容量仅为全国装机总量的3%。
此外,含水率过高会导致煤粉的着火和燃尽推迟,使得火焰中心上移,从而导致尾部对流受热面的超温爆管等问题。
当水分过高时,实际锅炉运行中通过提高一次风率来增加制粉系统的干燥出力,但同时会对炉内燃烧造成不良影响。
由此可以看出,水分的存在对炉内煤粉的燃烧过程有很大影响。
因此,在对高水分褐煤进行数值研究时,必须恰当地考虑水分存在的影响。
1 锅炉模型及计算方法1.1 锅炉模型锅炉主体高68.5 m,炉膛水平截面接近方形,尺寸为20.0 m×20.3 m。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褐煤中的水分贾建军,吴阳,刘娇萍(西安科技大学化学与化工学院, 西安 710000)摘要:我国褐煤储量丰富,然而其较高的水分极大的制约了褐煤的开采与利用,对褐煤中水分的存在机理及脱除能耗的研究是褐煤高效利用的关键。
主要介绍了褐煤高水分的原因、褐煤中水分的存在形式、褐煤中不同形式水分脱除所需能耗及比例,指出了褐煤研究的重要性。
关键词:褐煤;存在形式;能耗The moisture in ligniteJIA jian-jun, WU yang, LIU jiao-ping(School of chemistry and chemical engineering, Xi`an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Xi`an 710000,China)Abstract:Lignite reserves are abundant in China, but the high water content greatly limits its exploitation and utilization, the key to solve the efficient use of lignite is to study the existence mechanism of moisture and energy consumption of removal the water in lignite. Introduce the reasons for the high water content, the existing forms of moisture, the proportion and energy consumption of removal the different forms of moisture and noted the importance of lignite research.Key words:lignite; existing forms; energy consumption褐煤的煤化程度较低,是介于泥炭与烟煤之间的一种棕黑色、无光泽的低阶煤,其储量较大,约占世界煤炭总储量的40%,在我国探明煤炭保有资源储量中约占13%[1]。
褐煤高水分、高挥发分、易风化及低热值的特点,使其开采运输成本居高不下;直接燃烧利用,又会降低炉膛温度,增加排烟热损失,降低锅炉效率,增加煤炭消耗量[2],这极大的限制了褐煤的开采利用。
然而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对能源需求的不断增加,优质煤炭资源不断枯竭,褐煤的综合利用必将被提上议题,适时地发展褐煤的综合利用产业将有效缓解我国优质动力煤供应紧张的局面,同时还可延伸煤化工产业链,提高煤炭资源的综合利用效率,实现褐煤煤业的可持续发展,对于我国国民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提供强有力的保障,对国家能源安全具有重大意义[3]。
因此对褐煤中水分的存在机理、存在形式、不同形式水分提质的耗能及其比例的研究成了褐煤高效利用的关键。
1.褐煤高水分的原因褐煤均含有大量的水分,其中我国褐煤储量最丰富(约占我国褐煤储量77.1%)的蒙东地区褐煤全水分高达30.50%左右[4],呼伦贝尔褐煤全水分高达30.10%,印尼褐煤全水分高达35.00%[5],而软褐煤的含水量甚至高达60%以上[6]。
褐煤如此高的水分是由于褐煤表面与水分子之间的相互作用的结果,这些作用力包括煤孔隙结构中水分子的表面张力、水分子与煤结构的范德华力以及煤分子结构与水分子之间的氢键作用力等[7]。
根据作用力的不同可以把这些影响分为物理和化学两方面的因素。
1.1.物理因素褐煤处于煤化作用的初级阶段,高温、高压和脱水成岩尚未终结,煤体内部及其表面的各类有机质和矿物质形成了不同孔径的通道、盲孔、封闭孔和敞开孔等各类孔隙结构[7],这使得褐煤具有孔隙结构发达、结构疏松、比表面积较大的特点。
沟壑交错的煤体结构不仅为水分的吸附提供了大量的接触面积,还为水分的储存提供了充足的空间,是褐煤具有高水分及较强的吸水回潮特性的一个重要原因。
李培[8]采用热压脱水的方法对蒙东褐煤进行了研究,经50MPa热压脱水,褐煤的外表面变的光滑,原来沟壑状的疏松结构消失,煤样的比表面积、孔体积分别变为原煤样的57.54%和87.40%,对其水分考察发现热压后褐煤的脱水率达77.38%,且回水后煤样全水分与回水前无太大差异,说明热压脱水对回水有很好的抑制效果;相同温度下的单一热作用脱水效果略优于热压脱水,但处理后褐煤的结构酥松,形成了更多更大的孔隙,且比表面积增加,回水率达130.2%,增加了褐煤吸水的能力。
景晓霞[9]指出在褐煤热压提质过程中孔隙结构的坍塌、交联反应的进行以及焦油迁移对孔隙的堵塞,减少了褐煤的孔隙结构和比表面积,能够有效的抑制水分的复吸。
1.2.化学因素褐煤高水分的特性不仅与其发达的孔隙结构及较高的比表面积有关,还与其大量的含氧官能团具有密切的关系。
包括羧基、羟基以及羰基等含氧官能团的存在直接影响了褐煤的极性、湿润性和吸水性,有效的降低了褐煤的疏水性,并且还能够与水分子通过氢键的相互作用在褐煤表面形成一层甚至多层的水分子层,是褐煤持水和吸水的另一个重要因素。
肖武[10]等利用氢氧化钠溶液、盐酸以及双氧水分别对褐煤进行改性研究,对改性前后的褐煤通过FTIR和DSC分析,结果表明氢氧化钠改性后褐煤中羟基增多、羧基减少且含水量增加,盐酸改性后褐煤结构和含水量均未变化,而双氧水改性后的褐煤中羟基减少、羧基增多且含水量增加,这说明羟基的多少是褐煤含水量高低的决定性因素。
苏怀兴[5]等人对不同温度下褐煤的干燥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无论何种干燥温度下褐煤质量都能最终稳定,且干燥后水分随干燥温度的增加而降低,然而当干燥温度逐渐上升至110℃时,煤中水分并未明显降低,说明这部分水能够通过氢键与煤中的官能团形成强烈的吸附作用。
2.褐煤中水分的分类目前国内外对煤炭中水分的分类众多,张双全[11]等人根据结合形态的不同将煤炭中的水分为游离水和化合水两类,游离水指通过物理吸附作用与煤炭结合的水分,化合水指煤炭矿物质中所含有的结晶水;其中根据褐煤中水分存在形式的不同可分为外在水、孔隙水、分子水和结晶水四类。
2.1.外在水外在水以游离态的形式存在于褐煤颗粒外表面以及较大的孔径中,用M f表示,与煤炭颗粒的表面具有微弱的相互作用,水分子之间通过范德华力结合,性质与常态水相似,在外界温度作用下,这些水分子很容易扩散析出,蒸汽压与常态水的蒸汽压相等,较易蒸发。
脱除外在水分消耗的能量较低,与煤和水分的浸润程度有关,与煤质本身关系不大。
2.2.孔隙水孔隙水存在于褐煤发达的各类毛细结构中,用M p表示,这些在孔隙中毛细凝聚的水分以表面张力的结合形式在孔隙中形成簇状结构,由于这些水分受到微小孔隙的毛细作用和自身表面张力的共同作用,因此从微小孔隙中脱除所需能量较高,比外在水的脱除较为困难。
孔隙水析出所需能量与煤种和孔隙特征有关。
2.3.分子水分子水与褐煤中大量存在的羟基、羧基等含氧官能团通过氢键作用形成水分子层,在水充足的情况下,这些单层的水分子层又能够通过氢键作用向外形成更多的水分子层,这些水分子与褐煤的结合能力较强,作用力稳定,排列相对整齐,因此分子水的脱除比较困难,并且随着水分子层的增加,分子水的脱除所需的能量增加,脱水更加困难。
分子水析出所需能量与煤的化学性质有关,受煤中含氧官能团的类型和数量,水分子膜层数以及水分子膜与含氧官能团间氢键的数量影响。
2.4.结晶水结晶水以化合方式与煤中的无机矿物质结合,形成结晶化合物,是全水分测定后仍保留下来的水分。
结晶水的含量通常很低,而且必须在较高的温度下才能失去,例如,石膏(CaSO4·2H2O)在163℃时分解失去结晶水,高岭土(Al2O3·2SiO2·2H2O)在450~600℃方能失去结晶水。
因此在工业分析中,一般不考虑结晶水。
3.不同形式水分脱除能耗对褐煤中不同形式水分脱除所需能耗的研究为褐煤的脱水提质提供了直接的数据基础,而能耗的高低又决定了脱水工艺的成本,因此对不同形式水分脱除能耗的研究具有重要的意义。
周永刚[4]等人在氮气气氛下利用TG-DSC联用方法对干燥基、空干基和收到基褐煤煤样以及常态水进行分析,得到单位质量水分析出所需的能耗曲线。
研究结果表明,常态水析出所需能量基本保持不变,约为2341kJ/kg。
空干基和收到基能量曲线中的不同阶段表征褐煤中不同水分的析出过程。
根据水分在煤中的存在机制,可得煤中常态水、外在水、内在水、孔隙水和分子水析出所需的平均能耗分别为2 341,2 380,3254,3 109和3 834kJ/kg,得到常态水、外在水、内在水、孔隙水、分子水析出的平均能耗比约为1:1.02:1.39:1.33:1.64。
4.结语对褐煤中水分存在形式、存在机理以及不同水分脱除所需能耗的研究,是褐煤综合利用的核心,对以褐煤为原料制备清洁能源,如煤气、煤焦、吸附剂等产业链的延伸,实现褐煤煤业的可持续发展,对于中国国民经济的可持续发展,保证国家能源安全具有重大意义。
参考文献:【1】陈鹏.中国煤炭性质、分类和利用[M].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2001,17-24.【2】赵亚莹,赵广播,刘辉.褐煤水分对锅炉热力性能的影响[J].节能技术,2013,31(4):317-320.【3】梁永煌,游伟,章卫星.关于我国褐煤提质技术的应用现状及存在问题的解决方案[J].化肥设计,2012,50(6):1-9.【4】周永刚,李培,杨建国,等.褐煤中不同水分析出的能耗研究[J].中国机电工程学报,2011,31(增刊):114-118.【5】苏怀兴,韩艳娜,尤菠,等.褐煤低温干燥特性的实验研究[J].洁净煤技术,2013,19(6):30-34.【6】朱书全.褐煤提质技术开发现状及分析[J].洁净煤技术,2011,17(1):1-4.【7】杨晓毓.宝日希勒褐煤微观结构随蒸发脱水程度的变化规律研究[D].煤科总院北京煤化工分院.2014.【8】李培.蒙东褐煤热压脱水机理与经济性研究[D].浙江大学研究生院.2011.【9】景晓霞,杨云龙,李志强,等.褐煤物化结构对水分复吸的影响[J].洁净煤技术,2014,20(1):29-33.【10】肖武,余江龙,韩艳娜.褐煤含氧官能团对褐煤中水分特性的影响[J].煤炭转化,2014,37(4):1-4.【11】张双全.煤化学[M].徐州:中国矿业大学出版社,2009,80-81.执笔:贾建军修整:吴阳,刘娇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