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唐文化资源
我国文化软实力存在的问题及提高途径

我国文化“软实力”存在的问题及提高途径中国的“软实力”一说,则源于一位美国记者的报道,意思是说“对中国最近取得的成功的一种尊重或者着迷,以及它的影响力的自然增强”。
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教授喻国明指出:“一个国家是存在两种实力的,一种是硬实力,一种是软实力。
硬实力通常是指国家的GDP、硬件设施等,而文化、制度、传媒等被称为软实力。
”一直以来,我国政治、经济、军事建设等各项国家“硬实力”水平得到了不断提升和发展。
而国家“软实力”,特别是文化“软实力”的发展相对缓慢。
文化是一个民族的灵魂,是一个国家的身份,也是各个国家之间综合国力竞争的重要因素。
当今世界,文化与经济相互交融,经济发展与文化进步相辅相成。
文化已经成为国与国之间竞争的利器。
谁占据了文化发展的制高点,谁拥有了强大的文化软实力,谁就能够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赢得主动、占得先机。
作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中国要在国际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就必须加快文化体制改革,弘扬文化创新精神,发挥民族的文化创造力,努力形成与经济社会发展和国际地位相适应的文化优势。
我国是四大文明古国之一,几千年来我们的祖先创造了中华民族的灿烂的文化。
考古发掘表明, 中华民族的文化源远流长。
黄河流域、长江流域、珠江流域和辽河、黑龙江流域都发现有我国各族先人的文化遗存。
东北的红山文化和东南的河姆渡文化都可以追溯到六千年前。
到了汉唐,我国不仅疆域广大,经济、军事实力强大,其文化的昌明也影响到东方各国,吸引了许多邻国派来大批留学生。
到了宋代,尽管其疆域不如汉唐,而其文化却达到当时世界最先进的程度。
中国优秀的传统文化曾经在历史上占据过重要的地位,并且大部分文化通过传教士或者一些贸易往来传入日本、韩国等临国,对这些国家文化的发展起到了极大的影响。
虽然,近年来,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与进步,我国的文化软实力提升很快。
但在这个过程中,由于我国在这一方面起步晚、基础弱、经验少,同样存在一些问题值得我们去关注。
文化资源价值的三个特性

文化资源价值的三个特性客观性是文化资源价值的一个显著特性。
文化资源本身所具有的历史背景、事实材料、艺术价值等,是经过长时间积累和沉淀形成的,它们独立于人们的主观意识之外,不会因为个人的意志而改变。
例如,博物馆、历史遗迹等,它们的存在是客观的,其所蕴含的历史文化价值也是客观的。
人们可以通过对这类文化资源的保护、传承和发扬,使其继续发挥自身的价值。
民族性是文化资源价值的另一个重要特性。
不同民族有着不同的历史、文化和传统,因此文化资源也具有鲜明的民族特色。
例如,中华民族的龙、凤、狮子等传统图案,在国外有着极高的知名度和美誉度,它们代表着中华民族深厚的文化底蕴和独特的艺术风格。
民族性的文化资源价值不仅体现在传统图案上,还体现在民族音乐、民族舞蹈、民族戏曲等方面。
这些文化资源作为民族文化的瑰宝,应该得到更好的传承和发扬。
时代性是文化资源价值的第三个特性。
文化资源在不同的时代背景下,其价值也会有所不同。
例如,随着互联网的发展,一些网络文化资源逐渐受到人们的和重视,如网络文学、网络游戏等。
这些网络文化资源在传承和发扬的过程中,不断体现出自身的时代性价值。
一些传统的文化资源也在不断地被重新认识和发掘,例如,一些古代戏曲、古代建筑等,它们在不同的时代背景下,也会被赋予不同的意义和价值。
文化资源价值具有客观性、民族性和时代性这三个特性。
这些特性使得文化资源在传承和发扬的过程中,不断地被重新认识和发掘,并呈现出新的价值。
在这个过程中,我们应该加强对文化资源的保护和传承,以便更好地发挥它们的作用,为社会的持续发展做出贡献。
我们也应该积极推动文化创新和发展,不断发掘和提炼新的文化元素和文化价值,为人类文明的发展注入新的活力。
文化线路遗产作为一种独特的文化遗产类型,涵盖了丰富的历史、文化、自然景观和人类活动。
本文将分析文化线路遗产的价值评价特性,希望引起大家对这一领域的。
文化线路遗产是指在历史长河中,由于人类文化活动而形成的具有重要价值的线状或带状区域。
汉语言文学、汉语言、应用语言学

汉语言文学是我国传统文化的瑰宝,也是世界文学宝库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汉语言的鲜活、生动和丰富多样的表现力,在文学艺术创作中发挥了举足轻重的作用。
汉语言作为一种重要的国际语言,也在全球范围内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在当今世界日益多元化和全球化的背景下,汉语言的学习和研究更是具有重要意义。
一、汉语言文学的研究与发展1. 汉语言文学的历史渊源汉语言文学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古代的诗歌、散文、戏剧等文学形式。
其中,先秦诸子百家的思想文化,汉唐诗词的璀璨辉煌,宋元戏曲的丰富多彩,明清小说的奇妙风采,都是汉语言文学研究中的重要部分。
这些文学作品不仅反映了我国古代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也展现了汉语言的丰富表现力和深厚底蕴。
2. 现代汉语文学的发展与变革随着社会的变革和文化的交流,现代汉语文学也在不断地发展和变革。
20世纪以来,新诗、小说、散文等文学形式在我国得到了迅速发展,涌现了一大批优秀作品和作家。
现代汉语文学既延续了传统文学的优秀传统,又在内容和形式上呈现出了全新的面貌,成为了当代我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二、汉语言的传播和应用1. 汉语言的国际地位汉语是世界上使用人数最多的语言之一,具有重要的国际地位。
随着我国经济的崛起和我国文化的影响力增大,汉语在国际交流中的作用也日益凸显。
越来越多的外国人开始学习汉语,希望能够更好地了解我国,走近我国,甚至在我国进行工作和生活。
2. 汉语言的应用研究汉语言的应用研究是应用语言学领域中的重要内容之一。
汉语言的语音、词汇、语法、语用等方面都值得深入研究。
在对外汉语教学中,如何改进教学方法和教材设计,以促进学生的语言技能提高和文化素养培养,是当前汉语言应用研究的重要课题之一。
三、汉语言文学与应用语言学的关系汉语言文学与应用语言学有着密切的关系。
汉语言文学作为一种文学语言,是应用语言学研究的重要对象和资源。
应用语言学的理论和方法可以有效地用于对汉语言文学的研究和解读中,帮助我们更深入地理解和传播汉语言文学。
古代长安城城市规划的文化思想资源

古代长安城城市规划的⽂化思想资源隋朝⽴国后,放弃了汉代的长安城,选择了位于东南“⼭川秀丽、卉物滋⾩、⼘⾷相⼟”的龙⾸⾼原另建新城,当时称为“⼤兴城”。
唐都长安,是在隋都⼤兴城的基础上,经扩建、修缮⽽形成的,周长近三⼗七公⾥,⾯积达⼋⼗四平⽅公⾥,是我国历史上最为宏⼤的帝王都城。
隋唐长安城即奠定了未来西安城市发展的基本格局。
隋唐长安城在营造过程中,⼤量运⽤了中国古代易学、风⽔等知识,体现着⼀种东⽅美感,同时给这座城市蒙上了⼀层神秘⾊彩。
本⽂从⼏个⽅⾯具体分析隋唐长安城城市规划对古代⽂化思想的借鉴和运⽤,同时说明古⽂化对现代城市建设的启⽰。
儒家思想与隋唐长安城礼制思想作为儒家思想的核⼼,在重礼的倡导下,⼏乎所有的建设活动都要受礼制的制约,严格按礼制的要求去完成。
⽆论是都市规划、宫殿庙宇以及百姓住宅都讲究对称、均齐、规矩、等级。
在城市中形成中轴对称、严整⽅正的格局,这种布局⾃西汉时起,贯穿于我国古代城市建设的始终。
⾄隋唐时期,经过三国、两晋、南北朝的发展,儒家思想已经成为当时的主要思想,儒家所提倡的礼教尊卑、伦理秩序、居中不偏、不正不威等思想在城市建设中开始充分得以体现。
礼教尊卑、伦理秩序的体现隋唐长安城规模宏⼤,据《长安志》记载:“外廓城东西⼗⼋⾥⼀百⼀⼗五步,南北⼗五⾥⼀百七⼗五步,周围六七⼗⾥”,这种规模是我国古代史上甚⾄世界古代史上是最⼤的。
隋唐长安城由外廓城、皇城、宫城三部分组成。
宫城布置于整个都城的北部正中,宫殿座北朝南,暗含“南⾯⽽王”之意。
⾄于为什么选择宫城居于北部正中,⽽不是《周礼·考⼯记》中强调的“宫城居中”是因为龙⾸塬北⾼南低,宫城居于北部⾼处,更能显⽰皇权的威严,这与西汉长安城未央宫的布局出发点是⼀致的。
皇城紧邻宫城,布置于宫城南侧,⽂武官署、宗庙、社稷坛等置于其中。
外郭城的坊内居住官吏与百姓,官吏多居住于离宫城较近位置,百姓则居住于远离宫城的位置,这种布局的⽬的就是使“宫殿不与居民相参”,这种三套⽅城的布局,将儒家的礼教尊卑予以充分体现,突出了帝王的尊贵地位。
汉唐文化国际论坛实施方案

2011中国•西安汉唐文化国际论坛活动方案援引新形势下,开展两岸文化教育交流,既有巨大需求和潜力,也显得更为重要。
我们要比以往更加努力地开展两岸文化教育交流,共同传承和弘扬中华文化,增进中华文化认同、中华民族认同。
——中共中央总书记胡锦涛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要着力构建有利于文化科学发展的体制机制,不断解放和发展文化生产力,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
打造文化领域的骨干企业,大力发展新兴文化产业,鼓励民营资本进入文化产业。
要积极推进文化创新,推出更多具有自主知识产权、自有品牌的文化产品和精品力作。
——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李长春要保持我省良好的发展势头,必须调动一切积极因素,汇聚一切积极力量,进一步形成建设西部强省的强大合力。
加大文化资源的深层次开发,积极实施重大文化产业项目带动战略,打造一批富有陕西特色的知名文化品牌。
——中共陕西省委书记赵乐际主题语举办一次盛会:以西安举办2011世界园艺博览会为契机,举办2011中国•西安汉唐文化国际论坛,加强陕西与海内外文化经济交流与合作,让世界关注陕西、使陕西走向世界,为陕西建设文化强省、西部强省贡献力量。
助力两大领域:以2011中国•西安汉唐文化国际论坛的成功举办为载体,加快陕西文化产业发展步伐,促进文化大发展大繁荣。
推动海内外文化经济交流,整合资源,为实现可持续发展鼓劲。
用历史烘托当代,以传统承载未来。
实现三大愿景:宣传西安城市国际化大发展,创立西安文化产业化新品牌,建设汉唐文化产业园新景观;整合资源,创新业态,为国家文化产业振兴贡献力量。
打造汉唐文化国际论坛知名品牌,提升陕西经济发展的文化动力;与时俱进,以科学发展观统领构建和谐陕西,为陕西建设文化强省、西部强省献计献策。
以汉唐文化国际性研究为基础,增进海内外华夏儿女的文化精神交流;打造中国文化交流的国际平台,促进中华文化的世界传播和中西文明的融合。
关键词汉唐文化文化产业文化产业振兴文化交流文化强省导言2011中国•西安汉唐文化国际论坛是在中共中央统战部、陕西省委宣传部的指导下,由陕西省文化产业促进会、陕西省弘扬汉文化研究中心、西安华美文化传播有限公司等单位联合台湾文化机构举办的国际性文化发展战略论坛活动,定于2010年12月召开前期会议,2011年3月开始向国内外征集有关汉唐文化研究及文化产业发展的学术论文、产业成果,2011年9月在西安举行论坛峰会。
资源内涵的新拓展:历史文化资源

源” , 而且还 包括 整个 文化 资 源 , 即“ 历史 资源 与 文
化资源 ” 。当前 , 很多 地 区提 出挖 掘整 合 与开 发 利
用地域 历 史 文 化 资 源 , 实 际上就既包括 “ 历 史 资
源” , 又包括整个文化资源, 取最 广 泛 的涵 义 。当
然, 这样 的历史文化资 源也 应与 “ 历 史” 积 累有着 必
资源内涵的新拓Biblioteka : 历史文 化资源 资源又可分为人 文文化 资源与 自然文化资源等 。按 照历时性 , 文化 资源则可 以分为 历史文 化 资源与 现 实文化资源 。
二、 历史文化资源
为, 历史文化资源主要 就是指人 类过 去发 生 的事 物
所 产生的影响而成为满足人们精神需求 的精神要素 以及附着在物质上 的精神要素 。
“ 资源” 指 涉明确 , 后者则属模糊 性定义 而概括 比较
全面。
性 。历史文化资 源“ 不仅是某 个地域 和某个 民族 的
财富, 而且是人类 社会 的共 同财 富” 。一方 面 , 历史
文化资源是在人类 文 明进 程 中由全人类 共 同创造 ; 另一方面 , “ 历史 文化资源 是人类社 会共 同的财富 ,
历 时性 。
三是神秘性 。由于历史文化资源通 常是在历史
上所形成 , 往往 和现实有一段或很长 时间的间隔 , 这 种时 间间 隔形成 了“ 历史 往事 ” 的神秘 。历 史文 化
资源 的神秘性往往 对后世公 众有 着强烈 的 吸引力 , 为他们所好奇 , 所 向往 “ 历史往 事 ” 发 生的时代 与地 点 以及希望与历史人物 同在一起 。 四是时代性 。“ 历史 ” 由众多 的不 同时代 组成 , 不 同的历史时 代发 生 的不 同“ 历史 往 事 ” 往 往带 有 鲜 明的时代性 。因此 , 历史文 化资 源所具 有 的不 同 时代性通常也总是吸引着公众 的 目光 。具有不 同时 代性的历史文化资 源 , 品相价值 往往各 不相 同。越 是离现实久远 的历史文化资源 , 品相越高 , 价值往往
文化是每一个国家和民族的重要资源

国家形象对一个国家的发展和国际地位的影响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重要、更直接。
许多国家都越来越重视文化软实力和国家形象建设,谋求增强自身思想文化影响力。
比如,美国小布什政府先后成立“公共关系办公室”、“全球交流办公室”,奥巴马政府提出运用“巧实力”重塑美国形象;俄罗斯总统办公厅成立专门负责改善俄国家形象的委员会;韩国设立国家形象委员会。
种种情况说明,加强对外宣传、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树立良好国家形象,对于维护国家战略利益,增强国际影响力和竞争力,提高国际地位,使我国在复杂激烈的国际舆论斗争中争取主动,实现新世纪新阶段发展目标,都具有现实和长远的重要意义。
“软实力”(SoftPower)的概念最先由美国哈佛大学教授小约瑟夫·奈提出来。
他认为,一个国家的综合国力既包括由经济、科技、军事实力等表现出来的“硬实力”,也包括以文化和意识形态吸引力体现出来的“软实力”当今世界,综合国力的竞争已不仅表现在经济、技术、信息和军事等方面,而且也非常明显地表现在文化方面。
发达国家的综合实力很大一部分来自于文化产业。
据一些统计资料显示,在美国,文化产业所创造的社会价值占社会总产值的30%以上,每年达到近9000亿美元。
美国400家最富有的公司有72家是文化企业,美国的音像业仅次于航天工业居于出口贸易的第二位,占据了40%的国际市场份额,仅美国巨片《泰坦尼克号》的发行收入即达20亿美元;英国文化产业年产值近60亿英镑,平均发展速度是经济增长的2倍;日本娱乐业的年产值早已超过了汽车工业的年产值;加拿大文化产业的产值也超过了诸如农业、通讯及信息技术等行业,文化产业已成为发达国家经济发展的支柱产业。
以美国为代表的西方发达国家依靠其发达的文化产业,对发展中国家实行文化扩张,以异常丰富的、无孔不入的和多层次的文化产品渗透到发展中国家,吸引消费者。
不管是以学术为代表的思想文化,以艺术为代表的高雅文化,还是以影视音像为代表的流行文化,或者是以服饰和餐饮为代表的商业文化,都以其时尚化、大众化和多样化的娱乐性吸引发展中国家消费者的兴趣。
对甘肃的介绍

对甘肃的介绍
甘肃位于中国西北地区,是中国内陆省份之一,首府是兰州市。
甘肃省面积约45.7万平方公里,辖14个地级行政单位。
甘肃省地势东高西低,由青藏高原、河西走廊和陇山山脉组成。
甘肃省是中国的历史文化名省,拥有丰富的文化遗产和旅游资源。
甘肃省是中国的丝绸之路上的一个重要节点,历史上一直是连接东西方的交通要道。
在甘肃省,你可以看到许多历史文化名胜和自然风光。
其中,敦煌莫高窟是世界文化遗产,被誉为“东方艺术宝库”,是中国古代艺术的珍品之一。
鸣沙山是一个沙漠景区,以沙丘、沙漠、湖泊和古建筑群为主要景点,是一个中外游客争相参观的著名景点。
另外,敦煌文化、汉唐文化、藏文化和回族文化等也是甘肃省特有的文化资源。
除了丰富的文化资源,甘肃省还拥有独特的自然风光,如峡谷、山峰、草原、湖泊和沙漠等。
五彩丹霞和七彩丹霞是甘肃省独有的自然风光,是因为特殊的地质条件形成的。
祁连山是甘肃省最高峰,海拔达到了5,547米,是登山爱好者的天堂。
另外,黄河石林、月牙泉和峨眉山等也是甘肃省著名的自然景点。
总之,甘肃省拥有丰富的历史文化和自然资源,是一个值得一游的省份。
如果你有机会来到甘肃省,一定不要错过这里的美景。
- 1 -。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汉唐文化汉文化对世界的影响:开通西域,形成一条贯穿中亚内地,进而连接欧洲及北非的交通干线,即丝绸之路,为中西文化的交流拉开了序幕。
中国的张骞两次通西域,开辟了中外交流的新纪元。
并成功将东西方之间最后的珠帘掀开。
从此,这条路线被作为“国道”踩了出来,各国使者、商人沿着张骞开通的道路,来往络绎不绝。
这条东西通路,将中原、西域与阿拉伯、波斯湾紧密联系在一起,成为亚洲和欧洲、非洲各国经济文化交流的友谊之路。
丝绸之路使汉文化和佛教、基督教、伊斯兰教文化进行交流,给世界文化以极大冲击,标志着世界史的展开。
唐文化对世界的影响:唐是当时世界上最强大的帝国,大唐盛世时期,首都长安更是世界文化、艺术中心。
唐朝是中国历史上最早搞“对外开放“的历史时期,现在国外的“唐人街”就是哪个时代文化交流,中国人定居所遗留的实物见证。
连很多外国人直到现在还习惯将中国人称为“唐人”,可见唐文化对世界的影响是巨大的。
唐朝与朝鲜、日本以及和东南亚、南亚各国都有深广的经济文化交流,如遣唐使、鉴真东渡,日本文化受到唐朝文化的巨大影响,其典章制度、天文历法、书法艺术、建筑技术、生活习俗(衣服、茶道)、钱币铸造、文字都和唐朝接近。
唐王朝和中亚诸国的友好往来以及对西亚、北非各国的经济文化交流。
唐王朝在当时世界上的地位以及唐文化对世界文化的巨大历史贡献。
一、汉唐历史的相似性汉唐历史进程的相似性十分明显,学者已有论列(注:如王大华《汉唐历史进程相似原因初探》,《陕西师范大学学报》(哲社版)1984年第4期;徐连达等《汉唐科举异同论》,《历史研究》1990年第5期;秦晖《汉唐商品经济比较研究》,《陕西师范大学学报》(哲社版)1991年第2期;许兆昌《秦汉隋唐现象论略》,《社会科学战线》2000年第6期。
余不备举。
),兹就其主要方面分疏如下。
第一,汉唐都是前承一个强大而短祚的统一帝国(秦、隋)而建立起来的大一统王朝。
一方面,汉唐分别接受了秦隋在立国规模和制度建设方面的丰厚遗产,即“汉承秦制”和“唐承隋制”(注:如《汉书》卷100上《叙传》载班彪论“汉家承秦之制,并立郡县,主有专己之威,臣无百年之柄”云云;按汉法律、历法等皆承秦制。
唐承隋制,陈寅恪先生名著《隋唐制度渊源略论稿》所论已详。
),同时还应包括驰道、直道、长城、灵渠、大运河等维持一个庞大帝国所必须的物质条件。
对于汉唐来说,通常与大规模创制立法和举办巨大公共工程相伴随的社会震荡和制度成本,遂因前有所承而大大减省;另一方面,汉唐充分吸取了强大的秦隋帝国其所以一朝覆亡的深刻教训,避免了重蹈覆辙。
总之,历史老人似乎有意选择短命夭折的秦隋作为铺垫和预演,使汉唐得以成就长治久安的盛世伟业,所谓“秦兼六国,隋混南北,适为汉唐驱除”。
[1](p.1167)更重要的是,汉唐所承之秦隋,其历史进程及命运亦有惊人的相似,从而构成其继承者历史相似性的基因。
秦隋都是经过长期分裂之后(假设西周亦为统一王朝)而建立起来的大一统帝国,它们的出现顺应了分久必合、走向统一的历史大趋势。
既是历史发展的趋势,就不会因秦隋的夭折而消失,历史总是顽强地为自己的发展开辟道路。
汉唐的出现适逢其会,它们代表着相同的历史趋势,负载着相似的历史任务。
秦隋开国皇帝都是顺应历史发展、大刀阔斧改革的一代英主,“(秦)始皇并吞六国,(隋)高祖统一九州”,建立了强盛的统一帝国,但他们在选择接班人上均出现重大失误(秦不立长子扶苏、隋废太子杨勇),以致两朝都出现了历史上堪称典型的亡国之主(秦二世、隋炀帝)及其残暴统治,导致诸多特征相同的农民大起义,使新生的统一王朝二世而亡。
[2]社会经济亦濒于崩溃:《汉书·食货志》载西汉初:“民失作业,而大饥馑。
凡米石五千,人相食,死者过半。
……天下既定,民无盖臧,自天子不能具醇驷,而将相或乘牛车。
”《隋书·杨玄感传》载隋末:“黄河之北,则千里无烟,江淮之间,则鞠为茂草。
”吸取秦隋覆车之鉴,同为汉唐开国君臣最为关注的课题。
刘邦曾请陆贾“试为我著秦所以失天下,吾所以得之者何,及古成败之国”。
唐太宗要求侍臣“为朕思隋氏灭亡之事”,自称“将欲览前王之得失,为在身之龟镜”。
所谓“前王之得失”,也主要指隋亡教训(注:《史记》卷97《陆贾传》,第2699页,中华书局1982年第2版。
《册府元龟》卷554《国史部·恩奖》,第6657页,中华书局1960年;吴兢《贞观政要》卷1《政体》,第21页,卷8《务农》,第279页,岳麓书社1996年。
)。
在记载太宗与侍臣论政的《贞观政要》以及当时成书的官修《隋书》中,“亡隋之辙、殷鉴不远”,是一以贯之的主题。
魏徵曾在《隋书》卷70末“史臣曰”中,指出“隋之得失存亡,大较与秦相类”。
按秦隋之亡,有一个共同的原因,就是过役民力,急政峻刑。
因此汉唐之初,都相应推行了轻徭薄赋、简政缓刑、与民休息的清静无为政策。
两朝建立不久,汉约二十余年,唐仅十余年,即分别出现彪炳史册的“文景之治”和“贞观之治”。
有关这两个治世的研究极多,无庸赘述,这里只指出一点,若就人口繁庶、经济军事实力强弱而言,两个治世都远没有恢复到此前的秦朝和隋朝,它们为后世所津津乐道者,即在于一反秦末、隋末之暴政,政治清明,社会稳定,慎用民力,农民负担稍轻,生产生活条件有所改善,“无饥寒之弊”而已(注:关于社会稳定:《汉书》卷4《文帝纪》末“赞曰”:“(孝文)专务以德化民……断狱数百,几致刑措”。
《贞观政要》卷1《政体》:“商野旅次,无复盗贼,囹圄常空,马牛布野,外户不闭。
”关于慎用民力,经济回升:《汉书》卷23《刑罚志》:“及孝文即位,躬修玄默,劝趣农桑,减省租赋……化行天下,告讦之俗易,吏安其官,民乐其业,畜积岁增,户口浸息。
”《贞观政要》卷8《务农》、卷6《俭约》载,唐太宗以“兵戈屡动、土木不息”,必夺农时,“所以抑情损欲,克己自励”;“于是二十年间,风俗简朴,衣无锦锈,财帛富饶,无饥寒之弊”。
)。
第二,凭借前期“治世”的基础,汉唐中期分别出现了汉武帝盛世和唐玄宗开元盛世,无论文治还是武功,二者都臻于汉唐极盛,并堪称中国历史上盛世的典范。
两个盛世在诸多方面表现出相似的特征,进一步显示了汉唐历史发展中的相似性。
汉唐盛世都以社会经济高度发展、综合国力明显上升著称。
《史记》卷30《平准书》称汉武盛世:“至今上(武帝)即位数岁,汉兴七十余年之间,国家无事,非遇水旱之灾,民则人给家足,都鄙廪庾皆满,而府库余货财,京师之钱累巨万,贯朽而不可校,太仓之粟陈陈相因,充溢露积于外,至腐败不可食。
”开元盛世则如杜甫《忆昔》所颂:“忆昔开元全盛日,小邑犹藏万家室。
稻米流脂粟米白,公私仓廪俱丰实。
九州道路无豺虎,远行不劳吉日出。
齐纨鲁缟车班班,男耕女织不相失。
”《平准书》所谓数十年“国家无事”,以及《资治通鉴》卷217玄宗天宝十四载(755年)十一月条载安禄山起兵南下前,“海内久承平,百姓累世不识兵革”,不无夸张地描绘了当时仓廪富实、国泰民安的盛世之象。
长期承平,使小农经济取得长足发展,与之相应,国家控制的在籍小农数量,也在汉唐盛世分别接近或达到两朝高峰(注:汉武帝时无户口总数,至平帝元始二年(公元2年)有户1223万余,口5959万余,见《汉书》卷28下《地理志》。
唐在籍户口数,以天宝十四载(755年)为最高,凡户891万余,口5291万余,见《通典》卷7《食货)。
)。
在籍编户是国家的赋役承担者,其数量的增长意味着国家财力的增长。
正是凭借着开国以来长期积累的雄厚国力,汉唐成为中国疆域扩大的两个重要时期,也是境内各民族间接触和交往空前发展,中国多民族国家壮大、发展的两个重要时期。
在汉唐前期的北边,分别存在着一个强大的游牧民族——匈奴和突厥,双方关系的发展亦颇有相似之处:“汉、唐之初,兵革才定,未暇治边圉,则屈意以讲和。
承平之后,我力有余,而外侮不已,则以兵治之,(汉)孝武之于匈奴,(唐)太宗之于突厥颉利是也。
”[3](p.9957)汉初因匈奴强盛,囿于国力,不得已与之和亲,至汉武帝主动出击,将匈奴驱逐至漠北以远,张骞“凿空”的西域,终于与内地联为一体。
武帝还出兵西南夷和东北、东南各民族地区,开广三边,设置郡县。
唐初东突厥强盛,一度兵抵渭北,威胁长安,唐高祖甚至准备迁都山南以避其锋。
[4](p.29)至太宗朝遂发兵反击,灭东突厥,高宗时继续对周边各族主动用兵,当玄宗开天极盛之时,疆域“东至安东府(治今辽宁义县东),西至安西府(治今新疆库车),南至日南郡(治今越南清化北),北至单于府(治今内蒙呼和浩特),南北如前汉之盛,东则不及,西则过之”。
[4](p.1393)而六都护府所辖羁縻州之所及,更远至今伊朗、俄罗斯境。
汉唐全盛时的疆域,奠定了中国版图的基础,赵宋时疆域渐蹙,而言及中国故境,时人仍“以汉唐为正”。
[3](p.10750)汉唐帝国作为当时东方的“超级大国”,其实力足以与欧亚大陆西端的强大帝国罗马帝国和阿拉伯帝国相抗衡,在经济文化的发达程度上亦未尝稍逊。
汉唐又凭借其强大的综合国力参与境外角逐,争夺亚洲霸权,当汉唐盛时,她们作为东亚宗主国的地位不容置疑,隋唐两朝先后倾国力东征高丽,即缘于此。
中国传统文化在处理周边民族和国家的关系时既重夷夏之防,又有以德怀远的传统,而夷夏之别又“重在文化而不在种族”(注:《论语·季氏》:“故远人不服,则修文德以来之。
既来之,则安之。
”第172页;同书《子路》:“近者悦,远者来。
”第139页。
杨伯峻《论语译注》本,中华书局1980年。
夷夏之别重文化而不重种族,陈寅恪先生有精辟论述,请参拙撰《内藤湖南和陈寅恪的“六朝隋唐论”试析》,《史学理论研究》2002年第3期。
)。
当汉唐全盛之时,凭借其强大的军事威慑力和足够的文明吸引力:在民族政策上和亲与征战并重,悦近而来远,故汉臣有“汉与匈奴合为一家”,[5](p.3801)“诸侯宾服,威振四夷,……天下平均,合为一家”之言,[6](p.3206)唐帝有“自古皆贵中华、贱夷狄,朕独爱之如一”之语;[7](p.6247)在国际交流上则因充满自信而视野广博、胸襟开阔,既大胆开放、积极输出,又勇于引进、广泛吸纳,中外的使节,商队,复有传法的僧侣,更仆往来于海陆交通线上,络绎不绝。
汉武帝时丝织品及铜镜、玉器等手工业品的西输,西域乐舞以及苜蓿、葡萄、乌孙天马、大宛汗血马等动植物的东传,以及唐代国际化程度之高,因各种目的来唐并长期居住的异族异国人数量之多,均为众所周知的史实。
第三,汉唐的典章制度沿革、国势盛衰替变及其原因,也有诸多相似之处。
汉唐的政治制度,随着两朝历史的发展,很多方面都发生了显著的变化,其中有不少相似的变化。
汉代的三公制,因武帝时建立中朝,削弱相权,至东汉时“虽置三公,事归台阁”,[8](p.1657)三公制破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