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唐儒家的政治思想特点及作用

合集下载

汉唐时期的统治思想与社会秩序

汉唐时期的统治思想与社会秩序

汉唐时期的统治思想与社会秩序汉唐时期是中国历史上非常重要的时期,也是中国文化与政治的黄金时代。

在这个时期,统治者的统治思想与社会秩序有着密切的关系。

本文将探讨汉唐时期的统治思想与社会秩序的相关内容。

汉唐时期的统治思想主要分为两个阶段,即汉朝与唐朝。

汉朝统治者以儒家思想为主导,强调仁义道德,注重社会稳定与和谐。

在汉朝,儒家思想被正式列为官方哲学,并成为统治者的指导原则。

统治者通过推行儒家教育来培养忠诚于朝廷的官吏,以维持社会的秩序稳定。

这一时期,社会秩序相对稳定,人民生活相对安定。

而唐朝则融合了多元化的思想,统治思想也更加宽松。

尽管儒家思想依然是主流,但佛教、道教等其他宗教思想也逐渐被接纳。

唐朝统治者更加注重人才选拔,注重实际能力与才干,而非单纯的出身。

在唐朝,社会秩序得以进一步完善。

在汉唐时期,统治者对社会秩序的维护有着重要的作用。

一方面,统治者通过巩固朝廷的权威,推行各种制度来维护社会的秩序。

例如,汉朝通过设立郡县制度,使地方行政更加有序。

唐朝则进一步完善了这个制度,确立了州县制。

这些行政机构的建立,使得统治者能够更加有效地管理和控制地方,维护社会的秩序。

另一方面,统治者注重法律制度的建设,以确保社会秩序的稳定。

在汉朝,汉武帝制定了大量法律法规,例如《律令》,通过法律的执行来维护社会的秩序。

而唐朝则进一步完善了法律体系,制定了《律疏》,注重法律的细化和具体执行。

统治者通过这些法律制度的建立,使得社会秩序得以维持。

除了政府的作用外,汉唐时期的统治思想还与思想家和士人有着密切的关系。

儒家思想家的思考对于统治者的意识形态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例如,汉朝的司马迁写的《史记》被誉为中国古代史学的奠基之作,对于历史的研究和统治者的思想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

而唐朝的孔颖达继续发扬儒家思想,提出了“明道、审时、知权、定节”的理念,为统治者的治国方略提供了新的思路。

重要的是,汉唐时期的统治思想与社会秩序的建立也需要民众的支持和参与。

汉代法制的儒家思想

汉代法制的儒家思想

汉代法制中的儒家思想蕴含着治国、平天下的治世功能。

以“礼治”、“德治”为特征。

汉代法制以仁爱之心建立起人与人之间的和谐友爱关系,实现社会和谐的道德原则。

追求一个天下富足、财富公平、贤人当权、人人劳动、和谐相处、道不拾遗、夜不掩户的理想和谐社会。

主张人们的身心和谐,经常保持平和,恬淡的心态,正确处理了礼和欲的关系。

肯定对物质的正当追求和人的正当欲望。

正是因为汉代法律中采用了大量的儒家思想,引礼入法,在一定程度上弥补了法之不足,矫正了法之僵化,使汉代政治呈现出安定平和的景象,。

出现了中国封建社会的第一个盛世——文景之治。

两汉时期的儒家学说与政治思想

两汉时期的儒家学说与政治思想

两汉时期的儒家学说与政治思想两汉时期是中国历史上一个重要的时期,这个时期的政治、文化、思想等方面都有着独特的特点。

作为一个重要的思想家族,儒家在这个时期的发展也很有值得探究的地方。

在这篇文章中,我将会探讨两汉时期的儒家学说和政治思想,以期帮助读者更好地了解这个时期的思想文化。

一、两汉时期儒家学派的兴起在两汉时期,儒家成为了中国思想文化的主流,儒家学派也得到了迅速的发展。

在这个时期,有很多儒家学者推动了儒家学说的发展,他们的代表人物有:孔子、孟子、荀子、韩非子等。

在这些儒家学者中,孔子是其中最具代表性的人物之一。

孔子一生致力于儒家学说的发展和推广,他主张以“仁爱之心”为中心,推行“君子之道”,要求人们遵守道德规范,注重礼仪、思想、品德等方面的修养。

这种思想在两汉时期得到了更加广泛的传播,并且形成了“仁、义、礼、智、信”等核心概念。

另一个重要的儒家学派代表人物是韩非子。

他对孔子的儒家学说提出了批评,主张“刑不上大夫,而民不可得服也”,即认为法律是实行政治统治的基础。

他思想的核心观点是,要通过制定法律和惩罚措施来维持社会秩序,使人们遵守规范和条例。

不过,尽管孔子和韩非子的学说有所不同,但两人都对中国思想文化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其中孔子的思想形成了中国文化中最重要的思想传统之一,也是中国文化的精髓之一。

二、两汉时期儒家学派的政治思想在两汉时期,儒家学派的思想和理论也开始涉及到政治方面。

他们提出了一系列政治思想,如“兼爱”、“民本”等等。

“兼爱”是指在对待人群时,不能仅仅关注到自己所处的阶层和身份,而是要抱持着一种全人类的情感,对待别人所处的文化、地位、性格和生活方式等都必须抱有同样的可敬之情。

而“民本”则是中国古代儒家学派关心的另一主题。

首先,“民本”意味着人民是国家的基础,国家的发展需要人民的支持和参与。

其次,儒家学派认为在政治治理中,必须要充分尊重和考虑人民的需求和利益,维护社会的和谐和稳定。

除了“兼爱”、“民本”等思想之外,儒家学派还提出了有关君权和王权的重要思想。

汉朝崇尚儒学的政治制度分析

汉朝崇尚儒学的政治制度分析

汉朝崇尚儒学的政治制度分析汉朝是中国历史上具有极大影响力的一代帝王。

在汉朝长达400多年的时间里,尤以西汉时期最为辉煌。

中国汉朝崇尚儒学的政治制度,是汉朝王朝的根本。

尤其是汉朝西汉时期,打下了中国古代封建制度发展的基础,也给后世留下了不朽的文化遗产。

本文将从汉朝的儒学思想出发,分析汉朝崇尚儒学的政治制度。

一、儒学思想在汉朝的发展汉朝时期,孔子的儒学思想成为官方教育和国家思想。

这个时期的儒学史被称为西汉儒学,它以战国时期儒家兼容并包的思想为基础,融合了诸子思想。

在这个时期诞生了许多贡献卓越的儒家大师,如:东汉时期的邓禹、王充、魏明帝、班固等人,他们真正深入孔子的思想,并通过他们自己的理解,对其进行了不同的阐释和补充。

儒学思想逐渐成为官方思想的主流,并成为中国封建社会统治的思想基石。

儒家思想在汉朝得益于汉武帝的支持和推广,他在位期间,大力推广儒学,增强了国家对儒学的重视和儒学的社会地位。

在儒家思想的指导下,汉朝紧密地结合了人与政府的关系,塑造了一种强有力的“君主专制”制度。

二、汉朝崇尚儒学的政治制度1. 人治汉朝崇尚的儒学思想,最大的特点在于重视人的地位。

汉朝的君主权力既必须有恰当的合理性,也必须接受某种限制。

汉朝的人治制度,体现着儒家思想的价值取向。

在儒家经典书籍中,提出了“民贵君轻”的概念,这意味着,君主执掌权力的前提是服务于人民,同时,君主也应受人民的监视和约束。

这正是汉朝的人治制度所追求的。

2. 官僚制度汉朝实行封建官僚制度,这套制度属于“知行合一”类型的制度,实践上体现了“君主专制”与“选贤能”的平衡。

官僚制度完全基于儒家智慧,将汉朝管理体系化为一套完整,可被预测,可受控制的体系,这套体系有效地提高了政府的执行效率和管理水平。

3. 教育制度教育制度是汉朝崇尚儒学的政治制度之一,儒家所强调的素质教育,得到了广泛关注,尤其是孔子的“仁爱之道”,成为汉朝教育制度的核心。

据史书记载,汉武帝的中央学宫曾经培养出了大批的儒生。

举例说明儒家思想对汉唐统治者的影响

举例说明儒家思想对汉唐统治者的影响

原创文章2010-04-16 08:49:36 阅读24 评论0 字号:大中小订阅试析儒家思想在汉代成为统治思想的原因及影响我们知道,儒家思想由春秋时的孔子创立,他宣扬的仁与礼在当时春秋战乱的时代不可能受到统治者的重视,尽管战国时经过八儒的弘扬尤其是孟子荀子的发展使其蔚然成为大宗,成为诸子百家思想中影响很大的一个流派。

但到了秦灭六国完成统一以后,为加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秦始皇却独效法家思想,焚书坑儒,给儒家思想以致命的打击,然而时隔不久,新兴的汉王朝到武帝时就把儒家思想确定为封建正统思想,其中的原因在于:一、秦朝崇尚法家,极力实施严刑峻法,结果很快激化了社会矛盾,由此也暴露了法家学术的弊端,正如贾谊在过秦论中所说,“仁义不施,攻守之势易也”。

所以汉兴之初,道家崇尚清静无为,适应了汉初休养生息的需要而居于统治地位。

然而,到文帝及景帝和武帝时期,各种矛盾已发展到非解决不可的地步,黄老之术已不再适应时代的要求,必然要让位于一种新的思想。

在诸家学派中,儒家强调伦理秩序和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思想,比较适应建立大一统和巩固宗法血缘基础的需要。

二、董仲舒继承并发展了孔孟的儒家学说,他提倡的新儒学是对战国以来各家学说和儒家各派观点进行巨大整合而成的儒学新学说。

它对各家采取“扬弃”的态度,吸收了墨、道、法、名诸家思想中的与当时政治需要相符合的因素,这就为儒学的“独尊”造成了有利条件。

新儒学继承先秦儒学的人文主义,把人从自然层面提升出来,提出宇宙的一切都为了人,并为儒学建立了天道观基础。

从天道观的高度全面论证封建制度的合理性,董仲舒提出春秋大一统与君权神授,天人感应的思想,建立起了服务于以皇帝为代表的中央集权制的有为的理论体系。

改造过的新儒学,适应了君主专制中央集权政治的需要,得到封建地主阶级的上层统治者,特别是封建皇帝的赏识,被汉武帝所采纳。

从而为儒学爬上统治思想的宝座打下了思想基础。

儒家思想正是适应了封建统治的需要,才能够被汉武帝采用并被确定为封建正统思想,,儒家思想逐渐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思想,延续两千年之久。

中国古代儒家思想对政治治理与社会秩序的影响

中国古代儒家思想对政治治理与社会秩序的影响

中国古代儒家思想对政治治理与社会秩序的影响中国古代儒家思想,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对政治治理与社会秩序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儒家思想主张仁爱、道德修养、社会秩序等价值观念,为中国古代的政治制度和社会生活提供了重要参考与指导。

以下将从思想渊源、政治治理和社会秩序三个方面探讨儒家思想对古代中国的影响。

首先,儒家思想源于孔子,被视为中国古代文化的核心。

在儒家思想中,道德修养和人伦关系是根本。

儒家倡导“仁爱”作为社会道德的核心,主张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这种理念与“祭先祖、敬神灵、尊老、爱幼”等传统中国价值观相契合,强调作为个体和社会成员之间的相互尊重和友爱关系。

这种仁爱的价值观使得社会在政治、经济和道德方面都具有稳定性。

儒家思想对政治治理也具有深远的影响。

儒家主张君主专制,以仁政治天下,并实行了九品中正制、科举制度等一系列为国家选拔人才的制度安排。

儒家将王权和臣民之间的关系视为天命所在,主张君主尊重信用、明理断案,臣民敬畏君主、遵守法律。

这种政治治理模式将政治权力与道德关系紧密结合,既保持了政治的统一,又注重了道德的实践和传承。

儒家思想对社会秩序的形成和维护也起到了关键作用。

儒家强调家庭伦理、社会公德和礼仪习俗,试图通过人们内外在修养的培养来维系社会秩序。

儒家认为,只有在家庭和社区这样的小范围内实施仁爱和秩序,才能推动社会的和谐与稳定。

儒家思想还强调礼仪习俗的遵守,认为公平正义、尊重他人和自律是社会秩序的基石。

正是通过这种秩序的传承与实践,中国古代社会才能保持相对的稳定和和谐。

然而,儒家思想也存在一些局限性。

一方面,儒家思想强调等级观念,将人们划分为君臣、父子、夫妻等不同角色,限制了个体的自由发展。

另一方面,儒家思想注重的是传统道德价值观的传承,对于创新和变革持保守态度。

这种保守性有时会阻碍社会的发展和进步。

综上所述,中国古代儒家思想对政治治理与社会秩序产生了重要影响。

其强调仁爱、道德修养和社会秩序等价值观念,为中国古代的政治制度和社会生活提供了重要参考与指导。

儒家思想在古代中国政治中的影响

儒家思想在古代中国政治中的影响

儒家思想在古代中国政治中的影响中国历史上,儒家思想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尤其是在古代中国政治中。

儒家学说由孔子创立,强调社会秩序、个人修养和治理原则。

它对古代中国政治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不仅塑造了中国政治制度的基本框架,还影响了国家治理的理念和道德标准。

本文将探讨儒家思想在古代中国政治中的影响,并观察其对社会稳定、行政管理和官僚制度的塑造。

首先,儒家思想对古代中国政治的影响在于其强调家庭和社会秩序。

孔子认为家庭和社会的稳定是保持国家和政府稳定的关键。

根据儒家的观点,一个国家的稳定始于个人的德行修养和家庭的和谐。

因此,儒家思想强调了个人行为的道德准则,如忠诚、孝顺和尊重长者等。

这些道德准则不仅被广泛应用于个人行为,也贯穿于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之中。

例如,在官员选拔中,儒家思想强调“君子之道”即以德行为标准,这导致了科举制度的产生和长期的实行。

这个制度保证了政府官员的道德品质,在一定程度上确保了政权的稳定。

其次,儒家思想还对古代中国政府的行政管理产生了重要影响。

儒家学说提出了许多行政原则和管理方法,这些原则和方法在很大程度上塑造了中国的政府行政制度。

例如,孔子强调君主应该是民众的榜样,充满仁慈和智慧,有责任保障人民的福祉。

这一理念直接关联到中国古代官员的职责,即为人民谋福利、维护公共利益。

同时,儒家学说还强调了官员应该以尽职尽责的态度履行职责,遵循公正和廉洁的原则。

这些观点直接影响了古代中国官员的行为准则和政府管理方式,推动了政府的有效运转和公共服务的提供。

最后,儒家思想对古代中国的官僚制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儒家学说认为社会秩序是通过明确的等级制度来实现的。

因此,古代中国政府建立了官僚制度,以建立清晰的权力结构。

这个官僚制度基于儒家的价值观念和原则,如忠诚、专业能力和廉洁等。

官员的选拔和晋升基于考试,任职以及年龄和经验等因素。

虽然这种制度存在一些限制,但是它确保了政府的稳定性和廉洁度。

由于国家制度的内在稳定性,古代中国政府得以持续数千年,并建立了一个巨大的官僚治理机构。

儒家思想在中国古代的发展及其影响

儒家思想在中国古代的发展及其影响

儒家思想在中国古代的发展及其影响中国的儒家思想可以追溯到春秋战国时期,是中国古代最为重要的思想流派之一。

儒家思想的创立者是孔子,孔子的教诲主要集中在“仁”、“义”、“礼”、“智”四大方面。

在孔子逝世之后,儒家思想逐渐发展成为中国传统文化中至关重要的组成部分,并对中国社会和文化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一、儒家思想在中国古代的发展儒家思想在中国古代的发展可以分为三个阶段:1. 孔子时期:孔子的教诲主要以“仁”、“义”、“礼”、“智”为主。

孔子认为,仁者爱人,义者敬事,礼者有序,智者好学。

孔子提倡“君子”思想,强调个人品德的重要性。

2. 先秦时期:儒家思想在先秦时期得到了较大的发展,成为当时最为重要的思想流派之一。

其中最著名的代表人物是孟子。

孟子认为,人性本善,强调人的本性需要发掘和培养。

此外,他还提出了“仁政”、“小康”等思想,对后来的中国政治思想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3. 汉唐宋元时期:儒家思想在这一时期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和完善。

陆王心学、朱子理学等思想流派的出现都是儒家思想深化和演化的结果。

这一时期的儒家思想对中国文化的影响非常深远,成为中国传统文化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二、儒家思想对中国社会和文化的影响1. 政治方面:儒家思想对中国政治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儒家思想的重要原则之一就是“君子为政”,强调政治家的个人品德和愿景。

又如朱熹的理学等思想,认为政治家应该遵循天地之理,理性行政,这些思想对中国的整体政治生态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2. 文化方面:儒家思想是中国传统文化中最为重要的一部分之一。

儒教概念中的礼仪体系、家教体系等现在在中国社会中仍得以保留。

儒家思想强调道德规范、家庭价值观等文化内涵,对中国社会的文化认知和维系产生了重要作用。

典籍“论语、孟子、大学、中庸”等作为中国古代领袖和文化人物的必读贴士,在儒家思想中得以保存和传承。

3. 教育方面:儒家思想十分重视教育,将“教书育人”作为自己的使命。

儒家教育主要培养人力资源、识别礼仪、培养天津”,强调学习、求知、思考等素质,并建立起庙堂学校等教育机构,作为中小学校的雏形。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汉唐儒家的政治思想特点及作用【摘要】讲求仁政爱民的儒家学说在秦朝未得到重用,且在始皇后期极端文化政策下遭受重创。

秦亡为儒家的再兴提供了契机。

儒家有为之士亦一直在为这一契机的到来做着自己的努力:他们或潜心于学说的探研,或干脆加入秦末农民义军,以“革命”之举为自己的学说寻求新的政治生存空间。

在这一过程中,儒家与汉初诸家学说相互争辩,又互相吸收融合,使汉唐儒家的政治思想极具时代特色,对对封建社会的影响深远。

本文将通过分析汉唐儒家的代表人物及其政治思想来阐明汉唐儒家的政治思想特点及作用,以期能为我国的治国之道作奉献。

【关键词】特色援法入儒援道入儒作用引言儒家是我国诸子百家中最主要的一家,是中国传统文化中影响最大的学派。

汉武帝时期,儒家由先秦时期在野的诸子之一,独步登上了统治阶级意识形态的宝座,从此之后,儒家学说尤其是儒家政治思想对中国人的影响就几乎从未中断过,成为中国传统政治思想的主流,对于中国传统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等诸方面均有极大的影响。

儒家在这个时期内发展成为封建社会的正统思想,而汉唐时期又是我国封建社会的鼎盛时期。

儒家的政治思想与汉唐时期的强大有着密切联系,研究汉唐儒家的政治思想特点及作用极具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

一、汉代儒家的政治思想随着秦帝国的瓦解和新政权的建立,包括儒家在内的汉初诸家学说皆在努力建立适应时政需要的思想体系,以谋求自身在新的政治舞台上更大的生存空间。

在这一过程中它们既相互争辩,又互相吸收融合,彼此在借鉴它说之长的基础上丰富了自己的理论体系。

汉代儒学正体现了这一时代特色。

儒学自汉代占据了统治地位,其本身在学术型态及思想内容与形式上发生了深刻的变化,这种变化从思想发展的逻辑上讲,无疑是一种观念上的大退化,但却使儒家教义作为政治指导思想与现实政治和社会生活更为紧密地交织或整合在一起了。

概括地讲,儒学在汉代发生的变化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学术型态上由先秦诸子一家之学而演化为经学。

二是,政治观念的法家化。

(一)、学术型态上由先秦诸子一家之学而演化为经学在汉代,诸家学说相互如何,先秦诸子一家之学的儒家也揉合了其他学说的要义,演化为经学。

其特点和作用集中体现在:陆贾援道入儒,强调治国以仁义道德为本,以无为为用;贾谊援法入儒,主张用儒家的礼治和法家的法治相互为用;董仲舒主张以儒为主,杂糅以阴阳五行、法墨等诸家学说,形成了系统的天人合一政治论;王符主张以儒为主、儒法结合。

1、贾谊援法入儒贾谊主张儒法结合,以儒为主。

他对汉初的政治弊端和隐患有着极为清醒的认识,故而一反时尚的“黄老清静无为”,一方面力主实行儒家传统的德治、教化、仁政等治国方略,主张以民为本;实行仁政以利民、富民;减轻刑罚,政不扰民;张四维(礼、义、廉、丑),行教化。

另一方面,贾谊主张礼法兼施,强化中央集权。

虽然汉初统治者以黄老道家的“清静无为”思想作为政治知道思想,治理成效显著,改善了汉初的窘迫局面。

朝中舆论大多认为“天下已安”、“已治”,唯独贾谊认为大谬不然。

他从天下太平的表现中洞察到汉帝国存在着严重的社会危机,随时都又可能爆发,。

他认为黄老道家的“清静无为”已不再适应“方今之势”,为此,他明确提出要兴礼义、定法制,以礼义为据,巩固中央集权,强化君权。

其具体政策为一是,“建三表,设五饵”。

二是礼义兼施,以礼为主。

(1)“劝善”用礼。

贾谊继承了先秦儒家礼的思想,认为礼是治国之本,要依据礼的规定建立严格的君尊臣卑等级秩序。

将儒家倡导的身份等级原则融入人们的社会生活,使得天下吏民习以为常,最终成尊尊、敬上、尊天子的理想政治局面,切实实现对君权权威和政治秩序的切实维护。

(2)“惩罚”用法。

贾谊认为,发和礼一样,都是君主统治天下不可或缺的手段。

虽说在治理效果上礼和法又所不同。

不过,与礼相较,法的治理效用更为直接。

礼与法优长互补,“相须为用”。

他主张法治的主导思想是“慎行”,一是“约法省刑”,二是“疑罪从去,疑赏从予”。

贾谊援法入儒,丰富了儒家学说的要义,也把法家的以法治国的思想带入封建统治的主流意识之中,使以民为本的思想得以深化,也巩固了中央集权。

2、董仲舒的以儒为主,杂糅以阴阳五行、法墨等诸家的学说董仲舒的政治思想是以儒为主,儒法合流的产物,同时吸收了先秦道家、阴阳家以及殷周以来的天命神权等思想因素,形成了系统的天人政治论,对于传统政治思想的形成和发展有重大影响,可谓前承孔、孟,后启朱、王。

董仲舒的“天人合一”理论标志着先秦儒学想着神秘主义转化的完成。

维护君权至上是董仲舒的基本政治主张之一,同时又系统阐述了天谴说,并试图运用阴阳之道规范封建统治者的政策原则,提倡德刑兼备,以“德治”为主。

董仲舒将他所崇尚的政治原则称为“道”,认为道是万世不易的永恒法则,在坚持道的前提下,主张统治者应根据政治运行的实际情况进行适当的局部调节,这就是经、权和更化的思想,这可以说是汉代统治阶级政治成熟的体现。

儒家政治理论经过董仲舒的一番加工,更具坚定的原则性和灵活的调节性,增强了统治阶级的政治应变能力。

董仲舒以神化了的“天”为最高范畴,以天人感应作为基本方法论,以君权神授和天谴论作为主体理论构成,构筑起庞大完整的汉代儒家主张思想体系。

但是,这种理论特点促成了谶纬之学的发展,把政治学说神秘化,不仅深刻影响了西汉中期以后的政治思想,也给后世君主政治统治的合法性论证打上了神秘化的印记。

3、王符主张以儒为主、儒法结合王符生活的年代,正值东汉王朝日益腐朽、农民起义频繁爆发的时候。

王符的儒家政治思想体现了以儒为主、儒法结合的特色。

他既继承了儒家的民本、德化思想,又强调刑罚的重要性。

一方面,他继承了先秦以来儒家“民本”思想,明确提出了“国以民为基”的政治命题;另一方面,他继承了儒家传统的“德治”、“仁政”思想,认为治国必须重德化,是为治国之首务。

同时,他认为,仅有德化是不行的,治“乱国”必须用法治,法令刑罚是维护封建君主制的重要支柱,不可或缺。

王符法治的核心理念是把法、术、权三者紧密结合起来,使之相互制约,互为补充。

进一步加深了统治者德法并用、儒法相辅的政治理念。

(二)、政治观念的法家化。

1、特点(1)、君臣观的法家化——从相对到绝对君主专制制度当中皇帝是核心,皇帝拥有至高无上的地位和权力。

这一政治系统稳定的关键就是要保证皇帝的权威。

“尊君卑臣”是维系以皇帝为核心的封建君主专制制度的精神支柱,这种绝对的君臣观是法家提出的。

汉初儒家思想的法家化首先就表现在君臣观念的根本转变,由先秦儒家相对的君臣观转为绝对化的君臣观——尊君卑臣。

(2)、儒家基本道德原则和规范的法家化——“三纲”的产生董仲舒认为,在人伦关系中,君臣、父子、夫妇三种关系是最主要的,而这三种关系存在着天定的、永恒不变的主从关系:君为主、臣为从;父为主,子为从;夫为主,妻为从。

三纲皆取于阴阳之道。

其与先秦儒家都强调秩序,但有着本质的不同,董将伦常关系绝对化为永恒不变的法则。

“三纲”说的提出表明汉儒为迎合君主专制制度,对先秦儒学的基本道德原则和规范进行法家化的改造。

当然这种改造并不是赤裸裸地移植法家之学,而是假借“春秋之义”而已。

(3)、法制指导思想的法家化——德主刑辅董仲舒继承和发展了自孔子宽猛相济的思想,吸收了荀子“隆礼重法”的思想,从而提出了“德主刑辅”的法律指导思想。

突出强调以道德教化作为治国的重要工具。

董仲舒为了汉王朝的长治久安,提出“大德而小刑”的法律原则,用儒家的仁德去代替法家的严刑董仲舒的“德主刑辅”思想,为运用道德教化与刑罚治理国家提供了理论基础。

“德主刑辅”思想利于统治者打着“圣人之道”的旗帜进行统治,起着为统治的合法性辩护的功能。

援法家的“刑”入儒学的治国之道,使其具备了实践上的可操作性。

2、影响从汉代开始儒家参与并主持法律的制定,儒家思想进而得以在法律上发挥决定作用,以至于儒家思想支配一切古代法典,成为中国古代法的一大特色。

可以说,从董仲舒起,以后的儒家法律思想,已经再也不是孔子和孟子学说的原本状态,而是儒法两家法律观点的混合物。

正是由于法家的政治主张已为儒学所融汇,所以从董仲舒而后,法家就再也没有作为一个与儒家相对立的独立的学派在历史舞台上出现过。

而儒学却在皇权的权威、道德原则及治国之道上都为君主专制制度的提供有力的、系统的解释和辩护。

汉武时被定于“一尊”,获得了制度化的地位,成为封建君主专制的理论支撑。

成为帝王并成为维护封建统治合法性的不可动摇的制度化的价值系统,两千余年而无所改变。

二、魏晋玄学的特点及作用魏晋玄学是以老庄学说解释、论证儒家礼法名教,以儒为主,儒道结合的一种政治哲学思想。

秦汉儒道争雄之局至魏晋遂转变而为儒微道盛之局,一是由于儒学本身的迅速退化,二是提倡者的久而生厌。

玄学思潮在魏晋时期的兴起,对中国传统政治哲学和政治思想的发展极有影响,可以说是继两汉之后政治哲学发展的一次大转变。

玄学的发生和发展经历了这样几个阶段,以何晏、王弼为代表的“正始”玄学是玄学的开创期(即所谓“贵无”的时期),其次是以阮籍、嵇康为代表的竹林时期,往后是以裴頠为代表的由“贵无”转向“崇有”的时期,最后是以郭象为代表的永嘉时期(即玄学的综合和完成时期)。

名教与自然的关系是魏晋玄学讨论的中心问题。

或主张“名教出于自然”(王弼)、“名教即自然”;而“竹林七贤”中的阮籍、嵇康则提出“越名教而任自然”的命题。

魏晋时期,在政治思想上,按其消极程度的深浅,可分为无为与无君两派。

无为派认政治制度为自然变化之产物,故主张有君为必要,而取无为之治术。

然而,既已无为,何用有君?故另一派人则更进一步,发为无君之论,其中以鲍敬言之说前无古人而最为激切,可谓魏晋时期反政治思想最极端之表示。

至此,秦汉数百年尊君之传统思想,遂遭遇空前之抨击。

其后,反礼教运动与反专制思潮汇合,演化而为一种以放浪人生观为基础的无君论,《列子》一书是其最重要的文献,亦是魏晋颓废思想的代表或极致。

三、唐时期儒家政治思想的特点及作用唐代儒家足为专制天下之正统思想的代表人物是韩愈。

为了同佛教和佛教思想对抗以实现彻底的反佛倡儒,韩愈在借鉴佛、道二教思维方式的基础上,系统地提出了以排佛倡儒为主旨的道统学说。

韩愈建立道统学说的的主要目的在于阐扬儒家的纲常明教,以儒家学说代替佛、道教义。

它表明儒家开始自觉以“道”来概括统辖自己的学说体系,这是儒家思想面向实际的新发展。

韩愈指出,儒家之道与释老之道的一个重要区别在于,儒家之道不仅仅止于道德自觉的层面,不仅仅是一种内心的境界,而是要体现在具体的行动上。

所谓仁存于内,义见乎行,心和行的统一才是道的全部。

释老之道无补于国家社稷,而儒家之道则是道德与政治一体化的最高原则。

这样,韩愈在反对释老之道的同时,极大地强化了以儒家为主导的意识形态的统治地位。

唐代另一位著名的政治思想家是柳宗元。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