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届(湘教版)必修一:1.3.1《地球的自转》导学案(含答案)

2019届(湘教版)必修一:1.3.1《地球的自转》导学案(含答案)
2019届(湘教版)必修一:1.3.1《地球的自转》导学案(含答案)

2019届精品地理资料

2019.4

第三节地球的运动

第1课时地球的自转

[学习目标] 1.运用地球仪演示地球自转运动,掌握地球自转的方向、周期以及角速度、线速度的变化。2.结合实例,理解昼夜更替和时差产生的原因并说明地转偏向力对地表水平运动物体产生的影响。3.尝试从自然现象和日常生活中发现地理问题,培养探究地理问题的兴趣。

一、地球的自转

1.自转概况

(1)概念和方向:地球围绕地轴自①____向②____旋转,称为地球的自转。地球自转方向从北极上空看呈③____时针旋转,从南极上空看呈④____时针旋转。

(2)周期:地球自转一周所用的时间就是地球自转的周期。由于选取参照物不同自转周期不同,自转的真正周期是一个⑤________日,它是某地经线连续两次通过同一恒星与地心连线的时间间隔,地球自转了⑥______,所用时间为23小时56分4秒;⑦________日是某地经线连续两次与日地中心连续相交的时间间隔,地球自转了360°59′,所用时间为⑧____小时。

(3)速度:自转角速度除⑨____________外,其他各地○10________,都为?________/时;自转线速度则由于纬度的不同而有差异,从赤道向两极?________。

2.自转的地理意义

(1)导致?____________现象,其周期为24小时,使各地温度发生昼夜变化,生物形成昼夜节律。

(2)使地球上?____________运动的物体受到地球?____________力的作用产生偏向。该力只作用于?________运动的物体,始终?________于物体的水平运动方向,并随着物体水平运动速度的增加而加大。北半球?______

偏,南半球?________偏,沿?________运动的物体,不受地转偏向力的影响。

(3)为我们度量时间找到了一个很好的尺度。地球上不同经度的地方,有不同的当地时间。

二、地方时、区时、时区与日界线

1.地方时

以一个地方太阳升到最高时的时间为○21__________时,将连续两个12时之间等分为○22 ____小时,这样形成的时间系统,称为地方时;经度每相差15°,地方时相差1个小时,每相差1°,地方时相差4分钟。

2.时区划分与区时换算

(1)为了便于使用,国际上规定将全球划分为○23____个时区,每个时区占○24____________,以该时区的中央经线的地方时为整个时区的统一时间,叫做○25________,又称○26________。

(2)区时的换算:相邻时区的时间相差○27____个小时。在同一日期内,东○28____西○29____。

3.国际日期变更线

大体沿○30__________穿行的折线,也叫○31________,它是为了消除因为地球是球形而导致的日期换算中的不同结果而设定的;同时又为了保持○32________上同一行政归属的地方日期相同,故在这样的地方改用折线。

探究点一地球自转的基本规律

【探究材料】

毛泽东在他的诗词《送瘟神》中写到:“坐地日行八万里,巡天遥看一千河……”表达了他宽阔博大的胸怀。

欧洲的航天发射基地建在远离欧洲大陆的南美洲靠近赤道的法属圭亚那;俄罗斯的航天基地建立在哈萨克斯坦在拜克努尔;继太原、酒泉、西昌三大卫星发射中心后,我国正在海南省文昌市建设航天发射基地,发射场将于2012年建成,2013年具备火箭首次飞行条件。

1.在地球什么地点能做到“坐地日行八万里”呢?为什么?其线速度约为多少?

2.在选择发射场时,为什么尽量选择低纬度地区?海南发射基地与我国其他三个基地相比,有哪些优势?

3.“地球的自转方向从北极上空看是自西向东,从南极上空看是自东向西”的说法是否正确?

4.今晚20时,某人观测到某恒星位于天顶(天顶位于观察者正上方处),明晚该恒星仍位于天顶的时刻是多少?

【规律总结】

【考例探究1】读右图,回答问题。

(1)此图是北半球还是南半球?判断依据是什么?

(2)站在C点的某同学于昨天晚上8:00在天空中观察到某一恒星位于上中天(天体周日运动中,地平高度最大时的位置;即在观察者的头顶正上方),那么今天晚上该同学再观察到该恒星位于上中天应几点()

A.19时56分4秒B.7时56分4秒

C.20时3分56秒D.8时3分56秒

探究点二昼夜交替现象

【探究材料】

“日出而作,日落而息”说明昼夜更替对人们生活、生产的影响。按教材P17活动要求将已备好的材料放在讲台上进行演示实验。

昼夜和昼夜交替产生的原因有什么不同?

【规律总结】

A.地球自转产生昼夜

B.晨昏线是昼夜半球的分界线

C.晨线的西边是昼半球,东边是夜半球

D.昼夜现象是地球自转和公转共同产生的

探究点三地方时与区时日界线

【探究材料】

有一位名叫吕萨的外国商人,4月10日乘班机由太平洋的马绍尔岛飞往檀香山。上机前1小时,在机场附近的花旗银行兑货币,看到一位老太太凭着一张中奖8 000美元的彩票要求兑现,遭到银行拒绝。因为按票面规定,中奖领款日期是4月9日,老太太痛惜不已。(马绍尔至檀香山飞机仅需航行1小时)

1.若你是吕萨,你如何帮助老太太?

2.解释你的做法。

3.有个孕妇乘坐海轮时于区时12时左右生了对双胞胎,首先生下了一个女孩,然后过

了半个小时又生了一个男孩。可按日期计算,男孩反而是哥哥,女孩却是妹妹,这是为什么呢?

【规律总结】

1.地方时的计算:某地地方时=已知地方时±4分钟/1°×两地经度差。(1)等式中加减号的选用条件:如果所求地方时的某地在已知地的东边,用加号;在已知地的西边,用减号。(2)经度差的计算:两地在0°经线的同侧,则两地的经度数相减;两地在0°经线的两侧,则将两地的经度数相加。(3)计算地方时的步骤:①确定两地的经度差;②确定两地的地方时差;③确定两地的东西方向;④代入公式计算。

2.区时的计算:区时的换算涉及知识较多,如经纬度、日界线、北京时间等,还要具有较强的知识运用能力和计算能力。步骤如下:(1)先求两地时区差,如题目中只有经度,必须先算出该经度所处的时区,方法是已知经度/15,所得商四舍五入取整数,即为时区数。(2)若两地(已知和未知)同为东时区或西时区,则相减;两地分别属于东、西时区,则相加。这样可算出时区差。(3)根据东早西迟的原则,采用知西求东加时区差,知东求西减时区差的方法。

(4)注意日界线两侧的日期变化。(5)因一天为24小时,区时计算结果若大于24小时,则为第二天,该数值减去24小时,原日期加一天,即为所求时间;若区时小于0,则为前一天,需用24小时减去所得数的绝对值,原日期减去一天,即为所求时刻。

3.在地球上日期变更的界线有两条

(1)自然日界线:地方时0时所在的经线即自然日界线,它是不断变化的,自西向东过0时所在经线日期要加一天,自东向西过0时所在经线日期要减一天。

(2)人为日界线:国际上规定,原则上以180°经线为国际日期变更线,简称日界线。自西向东过日界线要减一天,自东向西过日界线要加一天。

自然日界线与人为日界线有可能重合,即当180°经线地方时为0时时,全球为同一天。

【考例探究3】一艘轮船于当地时间2011年9月8日15时10分(区时)航行在图示海区内。读图回答(1)~(3)题。

(1)该船5分钟后通过了国际日期变更线,下列日期和区时在图示范围内不可能的是()

A.9日14时15分B.9日15时15分

C.8日15时15分D.7日16时15分

(2)东十一区与东十二区的分界线是()

A.172.5°E B.170°E

C.165°E D.172.5°W

(3)若此刻轮船处于东十一区时,则下列与西十一区处于同一日期的时区是( )

A.东八区 B.西一区 C.东二区 D.西五区

答案

课前准备区

①西②东③逆④顺⑤恒星⑥360°⑦太阳⑧24⑨南北两极点○10相等?15°?递减?昼夜交替?水平?自转偏向?水平?垂直?向右?向左?赤道○21正午12○2224○2324○2415个经度○25区时○26标准时○271○28早○29晚○30 180°经线○31日界线○32180°经线

探究点一

1.赤道。因为赤道的周长约4万千米,每日地球自转一周,赤道上静止的人们行程约八万里。1 670 km/h。

2.距离赤道越近,纬度越低,可以获得最大的初速度。运输条件便利;周围是茫茫大海,坠落的残骸不易造成意外;纬度更低,初速度大。

3.不正确。地球的自转方向不论是从北极上空看还是从南极上空看都是自西向东,只是从北极上空看呈逆时针方向旋转,从南极上空看呈顺时针方向旋转。

4.19时56分4秒。

考例探究1(1)北半球。地球自转方向为逆时针。

(2)A

解析第(1)题,地球自转方向自西向东,但在南、北极上空观察到的方向不同,在北极上空观察,地球呈逆时针方向旋转,在南极上空观察,地球呈顺时针方向旋转。图中箭头指向为逆时针,所以A应为北极点。第(2)题,考查地球自转周期,即恒星日和太阳日的区别,恒星日是地球自转的真正周期,时间为23时56分4秒,而太阳日是昼夜交替的周期,时间为24时,由题意可知C点的某同学观察一遥远的恒星应是1个恒星日,时间间隔为23时56分4秒,所以该同学今天再观察到该恒星位于上中天时为19时56分4秒。

探究点二

昼夜产生的原因是地球为不发光也不透明的球体。向着太阳的一侧是昼,背着太阳的一侧是夜;昼夜交替是指因地球的自转,昼夜状况不断发生周期性变化。

考例探究2B[本题考查昼夜产生的原因及晨昏线。昼夜现象的产生是由于地球不发光也不透明,在同一时间太阳只能照亮地球的一半,从而产生昼半球和夜半球。既使没有地球自转,昼夜现象也会存在。晨昏线又划分为晨线和昏线两段,晨线的东边是昼半球,西边是夜半球;昏线的东边是夜半球,西边是昼半球。]

探究点三

1.带(或代)老太太到檀香山兑换中奖彩票。

2.位于国际日期变更线东侧的檀香山比西侧的马绍尔日期晚1天。

3.孕妇生下女孩,海轮自西向东,越过国际日期变更线,再生男孩时,因日期要减去一天而导致这种情况的出现。

考例探究3(1)C(2)A(3)D[本题以示意图形式考查日期变更线的两种形式及其应用。从图中可知东十二区与东十一区的分界线位于180°经线西侧的东经172.5°,西十一区与西十二区分界线则为西经172.5°,并且国际日期变更线并不与180°经线完全重合,题干也没

区的范围内,日期都相同,剩余时区日期相同。]

4.1人类面临的主要环境问题 精品导学案 湘教版必修二

题目:4.1 人类面临的主要环境问题 【学习目标】 1. 正确描述环境问题的概念,区分其类型。 2.分析人类面临的主要环境问题,寻求解决途径。 【学习重·难点】 1.环境问题的概念与分类。 2.人类面临的主要环境问题。 【课前预学】 一、环境问题的概念与类型 1.概念:指由于①______________或②______________使环境条件发生了变化,并对人类及其他生物的③__________________造成影响和破坏的问题。 2.类型 主要类型(按性质划分) 表现 ⑨________________ 大气污染、水体污染、土壤污染、生物污染等 环境污染演化而来的问题⑩______、全球变暖、臭氧层破坏等 生态破坏问题水土流失、森林砍伐、土地荒漠化、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等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问题森林、草原、矿产等资源的减少和破坏 二、人类面临的主要环境问题 1.部分资源趋于枯竭,人均资源拥有量减少 2.生态破坏,生物多样性受损 3.环境污染,人类生存环境质量下降 主要类型主要污染物危害 水污染________________、工业废水、农药、 化肥及畜禽粪便等 影响水的有效利用,危害人体健康或破 坏______________,造成 ______________ 大气污染气溶胶状态污染物和气体状态污染物, 常见的有二氧化硫、硫化氢、 ____________、一氧化碳等 影响人类和动物的健康,危害植被,腐 蚀材料,影响气候,降低能见度,引 发______________、臭氧层空洞和酸雨 等 土壤污染有机污染物、重金属、放射性元素、 __________等 使土壤的性质、组成及形状等发生变 化,并导致土壤自然功能失调、 __________________ 【课上检测】 试着从生活经验,列举自己所了解的环境问题有哪些?【课中研学】说出各个数码表示的意义 【达标训练】 1.关于环境问题产生原因的叙述,正确的是( ) A.自然原因是主要的 B.环境发展的必然 C.人为原因更为重要 D.环境问题的产生完全由人类的活动决定

湘教版必修一地理第二章的重点内容

第二章 第二节地球表面的形态 考点目标:①分析内力作用与地表形态:根据图和材料判断褶皱、断层等 ②分析外力作用与地表形态。 7、地球收到的力:内力(岩浆活动、地壳运动、地震)和外力(风化、侵蚀、搬运、沉积、固结成岩) 8、六大板块:非洲板块、美洲板块、南极洲板块、太平洋板块、亚欧板块、印度洋板块 9、褶皱:⑴背斜:岩层中老外新,始于储存石油,适合挖掘隧道,不适于建水库。 ⑵向斜:中新外老,始于打井。判断背向斜,一定要看岩层的形态,不能看表面的形态(表面由于受到侵蚀的作用,会形成背斜成谷,向斜成岭的形态)。(结合课本图P39)10、断层:岩层错动,⑴地垒:向上升起的岩层,常形成山脉:例华山、庐山、泰山⑵地堑:向下凹陷的岩层:常形成谷底或平原,例如:渭河平原、汾河平原。断层不适于建水库以及公路。(结合课本图) 11、外力作用:⑴风化作用⑵侵蚀⑶搬运⑷沉积。高处侵蚀,中间搬运,山脚沉积。黄土高原的沟壑是流水侵蚀作用。 第三节(1)大气的垂直分成 △考点目标:理解大气受热过程,能够说明大气受热过程,能够描述大气保温作用过程。 1、太阳辐射、地面辐射和大气辐射之间的关系:(课本45)

(亦即:太阳暖大地,大地暖大气,大气还大地,所以说对流层大气与人类关系最为密切。)2、规律:(1)太阳辐射强度由伟向两极递减,地面辐射也由低纬向两极递减。 (2)反射的越多,地面得到的越少,地面辐射的越少,大气得到的就越少。(2)热力环流形成的原理和大气的水平气压 △考点目标:分析大气运动的形成,结合实例,描述大气热力环流形成的过程;能够运用大气运动图,运用大气运动原理判断大气运动方向。 1、冷热不均引起的等压面变化特点:(1)高压区向上凸,低压区向下凹 (2)高低空等压线弯曲方向相反 3、大气的水平运动------风: 水平气压梯度力:a.垂直于等压线;b.由高压指向低压;c.等压线越密集,水平气压梯度力越大,风速越大。是大气水平运动的原动力,形成风的直接原因。 风向:a.高空中的风:与等压线平行;b.近地面的风:与等压线成一夹角。 (3)全球气压带、风带的分布和移动 △考点目标:理解气压带风带:能够绘制气压带和风带示意图,说明分布和移动规律,能够结合实例说明气压带和风带对气候的影响。 三圈环流:(结合课本图) 1、特点:(1)南北半球的气压带和风带,以赤道为对称轴对称。 (2)赤道地腰带,极地高压带是受热力因素影响 (3)副热带高气压带,副极地低气压带是受动力因素影响。 2、全球气压带和风带随太阳直射点移动而季节性南、北移动:夏季北移,冬季难移。 (4)气压带、风带季节移动与大气活动中心 1、气流流向与气候关系:高伟→低伟:气候干燥,降水低伟→高伟:气候湿润,降水多 2、大气活动中心: (1)北半球------气压带由带状断裂成块状分布 夏季时,大陆形成亚洲低压(印度低压),太平洋上形成夏威夷高压大西洋形成亚速尔高压。冬季时,大陆形成蒙古-西伯利亚高压,太平洋上形成啊留申低压,大西洋上形成冰岛低压。原因:海陆热力差异,气压带、风带季节移动。 3、季风(结合课本图P53) (5)常见的天气系统 △考点目标:能够结合实例分析封面系统和气压系统的特点及其对天气的影响。 1、气团:(1)冷暖气团的性质比较:冷气团冷而重,湿度小;暖气团暖而轻,湿度大。 (2)受单一气团控制的天气:天气晴朗 3、峰的类型:冷锋暖锋准静止锋 4、判断方法:(1)看谁主动(2)看降水位置:暖锋降水在锋前,冷风降水在峰后(3)看符号:暖锋是半圆,冷锋是三角(4)看坡度:暖锋较缓,冷锋较陡 (6)低气压、高气压系统与天气 1、低气压系统(气旋):北(南)半球低压中心------逆(顺)时针天气:阴雨天气 2、高压系统(反气旋):北(南)半球高压中心------逆(顺)时针天气:晴朗天气

《湘夫人》教案完美版

《湘夫人》教案 教学课题:湘夫人 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了解屈原的生平和诗歌创作特点;了解《湘夫人》本事及其在文学史上的影响。 2、技能与情感目标:分析诗歌的象征意义。 教材分析:教学重点与难点:学习基本词汇;思想艺术分析 教学方法:讲授法 教学过程: 一、导入:知人论世 (1)屈原:战国末期楚国人,杰出的政治家和爱国诗人。名平,字原,丹阳(今湖北秭归)人。 屈原是我国第一位伟大的爱国主义诗人,是我国积极浪漫主义诗歌传统的奠基人。他创立了“楚辞”这种文体,也开创了“香草美人”的文学传统。 众女疾余之蛾眉兮,谣诼谓余以善淫。 香草是身上的饰品,用来修饰美人,突出美人形象,有时香草也是一种独立的象征,象征忠贞贤良之士,就跟“红领巾”感觉差不多。美人用来比喻君王,或者是屈原自喻。他把自己比成美人,才貌双全就是得不到君王赏识,其实就是个怨妇。 流放背景 (2)楚辞,本义,泛指楚地的歌辞,以后才成为专称,指以战国时楚国屈原的创作为代表的新诗体。注释里说“运用楚地的诗歌形式、方言声韵,描写楚地风土人情,具有浓厚地方色彩。” 与《诗经》四言诗不同,它采用参差不齐的形式,有大量“兮”字,具有浓郁的抒情性。“想象奇特瑰丽,语言铺陈华美,极富浪漫色彩”。汉代时,刘向把屈原的作品及宋玉等人“承袭屈赋”的作品编辑成集,名为《楚辞》。并成为继《诗经》以后,对我国文学具有深远影响的一部诗歌总集。世人称“楚辞体”或“骚体”,并与《诗经》中的“国风”并称“风骚”。 屈原的作品大致可分两类:一类是《离骚》《九章》等在流放生活中写的政治抒怀诗;一类是以《九歌》(共十一篇,《湘君》、《湘夫人》、《东君》、《河伯》、《山鬼》、《国殇》等)为代表的祭歌和反映诗人世界观、人生观的《天问》。 (3)湘水神的传说:湘君和湘夫人是湘江的一对恋人神,传说湘君就是古帝舜,帝尧之女娥皇、女英为舜二妃,舜巡视南方,二妃追至洞庭,听说舜死于苍梧,葬于九嶷山,遂自投湘水而死。湘水连接洞庭与苍梧,故以舜为湘君,二妃为湘夫人,均为湘水之神。

人教版高中数学必修二全册导学案

必修2 第一章 §2-1 柱、锥、台体性质及表面积、体积计 算 【课前预习】阅读教材P1-7,23-28完成下面填空 1.棱柱、棱锥、棱台的本质特征 ⑴棱柱:①有两个互相平行的面(即底面),②其余各面(即侧面)每相邻两个面的公共边都互相平行(即侧棱都). ⑵棱锥:①有一个面(即底面)是,②其余各面(即侧面)是 . ⑶棱台:①每条侧棱延长后交于同一点, ②两底面是平行且相似的多边形。 2.圆柱、圆锥、圆台、球的本质特征 ⑴圆柱: . ⑵圆锥: . ⑶圆台:①平行于底面的截面都是圆, ②过轴的截面都是全等的等腰梯形, ③母线长都相等,每条母线延长后都与轴交于同一点. (4)球: . 3.棱柱、棱锥、棱台的展开图与表面积和体积的计算公式 (1)直棱柱、正棱锥、正棱台的侧面展开图分别是 ①若干个小矩形拼成的一个, ②若干个, ③若干个 . (2)表面积及体积公式: 4.圆柱、圆锥、圆台的展开图、表面积和体积的计算公式 5.球的表面积和体积的计算公式【课初5分钟】课前完成下列练习,课前5分钟回答下列问题 1.下列命题正确的是() (A).有两个面平行,其余各面都是四边形的几何体叫棱柱。 (B)有两个面平行,其余各面都是平行四边形的几何体叫棱柱。 (C) 有两个面平行,其余各面都是四边形,并且每相邻两个四边形的公共边都互相平行的几何体叫棱柱。 (D)用一个平面去截棱锥,底面与截面之间的部分组成的几何体叫棱台。 2.根据下列对于几何体结构特征的描述,说出几何体的名称: (1)由8个面围成,其中两个面是互相平行且全等的六边形,其他面都是全等的矩形。 (2)一个等腰三角形绕着底边上的高所在的直线旋转180°形成的封闭曲面所围成的图形。 3.五棱台的上下底面均是正五边形,边长分别是 6cm和16cm,侧面是全等的等腰梯形,侧棱长是13cm,求它的侧面面积。 4.一个气球的半径扩大a倍,它的体积扩大到原来的几倍? 强调(笔记): 【课中35分钟】边听边练边落实 5 .如图:右边长方体由左边的平面图形围成的

湘教版高一地理必修一第二单元测试题

图1 高一地理必修一第二章测试题 一.选择题 读右图,回答1—2题 1.形成该地貌的主要作用是 A.地壳运动 B.流水侵蚀作用 C.流水搬运作用 D.流水堆积作用 2.该地貌的名称是 A.冲积扇 B.洪积扇 C.三角洲平原 D.河漫滩平原 读图,回答3~5题。 3.图中M 处的地质构造是 A .山岭 B .谷地 C .背斜 D .向斜 4.图中N 处的地质作用是 A .沉积作用 B .变质作用 C .外力作用 D .岩浆活动 5.南水北调工程影响的水循环环节是( ) A .① B .② C .③ D .④ 就整个地球大气来说,受热能量的根本来源是太阳辐射,太阳辐射能被大气接收和转化的过程十分复杂,其加热大气的过程大致可以用图1表示。读图完成6—9题。 6.下列描述正确的是 A. ①——以长波辐射为主 B. ②——大约为①辐射量的19% C. ③——是加热大气的主要直接热源 D. ④——多云的夜晚辐射能力减弱 7.人们通常称之为大气的“温室效应”(greenhouse effect )主要是和哪个过程相关? A. ①和② B. ②和③ C. ③和④ D. ②和④ 8.低层大气的主要组成中,吸收③辐射的主要是 A. 水汽和氧气 B. 氮气和水汽 C. 二氧化碳和水汽 D. 氧气和氮气 9.多云的天气昼夜温差较小,主要是因为 A. ②增强,③减弱 B. ②减弱,③增强 C. ③增强,④减弱 D. ②减弱,④增强 以下是某中学高一年级丁强同学的日记片段“星期天,天终于放晴了,风也小了,虽然一直没有下雨,可天出奇地冷,我不得不再加了件毛衣。爸爸一早就去修补被风吹坏了的塑料大棚。我和妈妈拿着扫把也去帮忙。大棚上积压了一层厚厚的尘土。二伯他们也在田里忙着,他们在麦田边点起一堆一堆的柴草,浓烟滚滚……”据此回答10~12题: 10.从日记描述来看,这里刚刚经历了一场 ( ) ①沙尘暴天气 ②冷锋过境 ③台风过境 ④寒潮过境 A. ①④ B. ②③④ C. ①②④ D. ①③ 11.造成此天气系统过境无降水的可能原因是 ( ) A.过境前这里的空气为冷空气 B.过境前这里的空气比较干燥 C.过境前这里的空气做下沉运动 D.过境后这里的空气为暖空气

高中语文《湘夫人》导学案

第2课湘夫人 导学目标 1.通过对诗歌景物的分析,学习“融情入景、因情造景”的写法。 2.通过对意象的分析,感受诗歌营造的意境和传达出的情感。 课内自主学习 一文化常识 1.背景解读 《湘君》和《湘夫人》以舜帝与二妃的传说为题材,写出了“湘君”与“湘夫人”的深深爱恋和苦苦相思。传说尧帝将帝位禅让给舜,并且将自己的两个女儿娥皇、女英许与舜为妃。后来舜帝南巡安抚少数民族,死于苍梧,葬在九嶷山。二妃因牵挂、思念舜帝,便南下潇湘千里寻夫。当她们得知丈夫已死,伤心的泪水洒落在竹丛中,竹叶为之尽斑(后世称为斑竹,又称湘妃竹)。随后二妃也投水而死,化为湘水女神。 2.古文知识积累(考点) (1)《三礼》是《周礼》《仪礼》《礼记》的合称,是古代汉民族礼乐文化的理论基础,是礼法、礼义最权威的记载和解释。 (2)“宸衷”中,“宸”原本指屋宇,后借指帝王所居,又引申为王位、帝王的代称。“衷”指内心。“宸衷”指皇帝的心意。 (3)“释氏”是佛教在中国的别称。佛教大约在西汉末年传入中国,经长期传播发展,而形成具有中国民族特色的中国佛教。 (4)我国封建时期皇帝即位之初,惯例要改元纪年,改元的第一年称元年,也称“初元”。 (5)金朝是中国历史上女真族建立的北方政权,曾先后灭掉辽和北宋,与南宋长期对峙。 (6)太上皇是给予退位皇帝或当朝皇帝在世父亲的头衔。 (7)楚辞是屈原创作的一种新诗体,也是中国文学史上较早的诗歌总集。对《楚辞》及其研究史作研究的学科,今称为“楚辞学”。 二古诗文基础 1.字音识记 ①北渚.(zhǔ) ②眇.眇(miǎo) ③袅.袅(niǎo) ④白(fán) ⑤罾.(zēng) ⑥沅.(yuán) ⑦澧.水(lǐ) ⑧潺湲 ..(chán_yuán) ⑨麋.鹿(mí) ⑩江皋.(gāo)

鲁教版高中高一地理必修二导学案全套(全册)

第一单元人口与地理环境第一节人口增长与人口问题编写:刘龙华 审稿:陆其勇考试要求考点人口增长模式 ①知道世界人口增长在不同发展阶段的主要特点 ②结合实例,说明不同地区人口增长的主要特点课时安排 1 课时教学过程 一、世界人口增长的历史轨迹 1、在人类社会初期,生产力水平十分,人们抵御灾害、疾病的能力很差, 人口的增长十分; 2、18 世纪产业革命后,世界人口增长速度; 3、二战后,由于科技进步,人们的生活水平进一步提高,医疗卫生条件大大, 国际大环境相对等原因,世界人口特别是国家人口增长。 二、人口增长阶段及其模式转变 1、人口增长模式, 又称,它反映了不同国家和地区人口率率和 率随社会经济条件变化而变化的规律。 2、不同人口增长阶段的比较发展阶段 增长阶段增长阶段增长阶段增长阶段人口出生率和死亡人口出生率仍保持人口出生率开始下人口出生率、死亡率都比较高,自然在较高水平,但死降,死亡率继续下率、自然增长率都增长率低,且波动亡率迅速下降,人 降,并达到低水平,很低。人口增长缓人口增长特点较大。人口增长处口自然增长率提自然增长率逐渐降慢,有些国家甚至于相对静止或低速高, 人口急剧增长。低。人口增长的速度已出现零增长或负增长状态。开始减缓 增长。高、、低高、、高高、低、高低、、低人口增长模式(型)(型)(型)(型)出现在工业化初欧美发达国家一般期,发达国家一般开始出现的在 20 世纪 50 年代前农业社会时期 18 世纪末到 19 世国家时间、国家 后开始进入这个阶纪初开始进入这个段阶段生活在热带原始森 非洲东部的坦桑尼大多数大多数目前分布地区林深处的一些土著 亚、肯尼亚等国家国家发达国家居民三、不同国家的人口问题 1、当今世界存在着严重的人口问题,尤以人口增长、数量和人口年龄结构严重等引起的问题最为突出。 2、世界人口增长极不平衡。目前发展中国家人口持续增长势头,而发达国 家人口数量已保持。 3、人口问题的不同表现自然增人口问题典型国长率水平表现后果对策家举例人口增长劳动力、采取鼓励发达保持较和人口 青壮年负担的政策,并接国家水平化等纳来自大多面临人口不利于 出生率、自发展大多赞同实行然增长,以中国、印度、巴中水平较及 0∽14 岁的基斯坦国家政策少儿比重等等问题 问题的解决练习巩固1.人口增长模式决定于() A.人口出生率、人口死亡率、人口总数 B.人口出生率、人口死亡率、社会生产力 C.人口出生率、人口死亡率、人口自然增长率 D.人口出生率、人口总数、社会生产力2.在人口增长模式转变过程中,最先转变的是() A.出生率 B.死亡率 C.自然增长率 D.生育率读世界人口数量增长图,回答3--4 题: 3.1950 年后的人口增长特点是() A.十分缓慢 B.迅速增长 C.速度加快 D.保持稳定4.从图示来看,1770 年后,世界人口增长速度加快,其原因是() ①资本主义在欧洲兴起②社会生产力水平提高③平均寿命延长④人口出生率上升 A.①②④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③5.产业革命后,人口死亡率明显下降,主要原因是() A.自然灾害减少B.没有战争 C.医疗卫生事业的进步 D.农业的发展6.目前世界大多数国家人口增长模式处于() A.原始低增长阶段B.加速增长阶段 C.增长减缓阶段 D.低速增长阶段7.下列国家和地区中,人口再生产类型属于第四阶段的是()

1.3人口容量 导学案-湘教版(2019)高中地理必修二

1.3 人口容量 【学习目标】 1.了解世界人口增长,理解人口增长受出生率、死亡率和迁移率的影响 2.比较人口容量与人口合理容量的区别,分析人口容量的影响因素 【思】 一、人口增长 阅读课本第17页至第18页,完成以下内容 1.世界人口发展历史的总趋势是人口_______。目前,世界人口仍处于_______阶段。 2.影响人口增长的因素除_______、_______外,还有社会经济、_______、医疗卫生、文化教育、_______等。 3.世界人口增长是由人口_______率和_______率共同决定的。 4.当人口出生率超过死亡率时,总人口就会增加,表现为_______增长;当人口出生率小于死亡率时,总人口就会下降,表现为_______增长。 5.一个国家或地区的人口变化,除了与人口出生率和死亡率有关,还与当地的人口_______率和_______率有关。 二、资源环境的限制性 阅读课本第19页至第20页,完成以下内容 1._______是人类生产生活资料的主要来源。要保证人类社会的_______发展,就必须拥有足够的_______。然而,自然资源终究是_______。人类与自然资源之间,应当建立_______关系,以实现自然资源的_______利用和人类的_______发展。 2.人类在开发利用各种资源的过程中,如土地资源、矿产资源、水资源等,由于_______开发和_______使用,会导致_______失调,引发严重的_______问题,如部分矿产资源枯竭,乱砍滥伐引起的森林植被破坏,过度放牧引起的草原退化,大面积开垦草原引起的土地沙漠化,工业生产造成的大气、水环境恶化等,进而限制人类的生存和发展。 三、人口合理容量 阅读课本第21页至第22页,完成以下内容 1.人口容量是指在_______下,一个国家或地区所容纳的_______。人口合理容量,则是指_______,同时又不妨碍_______的前提下,一个国家或地区最适宜的人口数量。 2.人口容量是_______与_______共同作用的产物。一般来说,资源环境承载力是指一定时期内,在_______的前提下,_______、_______所能容纳的人口规模和经济规模。很显然,环境承载力中的人口规模_______于人口合理容量。 3.人口容量特点有三:_______性、_______性、_______性。 【议】 探究问题1读图1-13“世界10亿人口年表”,指出世界人口每增加10亿所需要的时间。在此基础上,分析1830年以来世界人口增长变化的原因。 探究问题2影响人口增长的因素有哪些?请你就其中一个因素举一个你最熟悉的例子来佐证。 【检】 一、选择题

高中数学必修2全册导学案精编

高中数学必修二复习全册导学案

必修2 第一章 §2-1 柱、锥、台体性质及表面积、体积计 算 【课前预习】阅读教材P1-7,23-28完成下面填空1.棱柱、棱锥、棱台的本质特征 ⑴棱柱:①有两个互相平行的面(即底面),②其余各面(即侧面)每相邻两个面的公共边都互相平行(即侧棱都). ⑵棱锥:①有一个面(即底面)是,②其余各面(即侧面)是 . ⑶棱台:①每条侧棱延长后交于同一点, ②两底面是平行且相似的多边形。 2.圆柱、圆锥、圆台、球的本质特征 ⑴圆柱: . ⑵圆锥: . ⑶圆台:①平行于底面的截面都是圆, ②过轴的截面都是全等的等腰梯形, ③母线长都相等,每条母线延长后都与轴交于同一点. (4)球: . 3.棱柱、棱锥、棱台的展开图与表面积和体积的计算公式 (1)直棱柱、正棱锥、正棱台的侧面展开图分别是 ①若干个小矩形拼成的一个, ②若干个, ③若干个 . (2)表面积及体积公式: 4.圆柱、圆锥、圆台的展开图、表面积和体积的计算公式 5.球的表面积和体积的计算公式【课初5分钟】课前完成下列练习,课前5分钟回答下列问题 1.下列命题正确的是() (A).有两个面平行,其余各面都是四边形的几何体叫棱柱。 (B)有两个面平行,其余各面都是平行四边形的几何体叫棱柱。 (C) 有两个面平行,其余各面都是四边形,并且每相邻两个四边形的公共边都互相平行的几何体叫棱柱。 (D)用一个平面去截棱锥,底面与截面之间的部分组成的几何体叫棱台。 2.根据下列对于几何体结构特征的描述,说出几何体的名称: (1)由8个面围成,其中两个面是互相平行且全等的六边形,其他面都是全等的矩形。 (2)一个等腰三角形绕着底边上的高所在的直线旋转180°形成的封闭曲面所围成的图形。 3.五棱台的上下底面均是正五边形,边长分别是6cm和16cm,侧面是全等的等腰梯形,侧棱长是13cm,求它的侧面面积。 4.一个气球的半径扩大a倍,它的体积扩大到原来的几倍? 强调(笔记): 【课中35分钟】边听边练边落实 5.如图:右边长方体由左边的平面图形围成的是()(图在教材P8 T1 (3))

《湘夫人》导学案.doc

《湘夫人》导学案 课题《湘夫人》课时分配3课时(1节预习,2节探究、展示)班级姓名组别时间【学习目标】1、鉴赏本诗的表现手法2、运用“知人论世”的方法分析诗歌的主旨。3、理解文中大段虚幻景象描写的用意。4、理解楚辞中语言独特的“兮”式结构。【学习重点】把握文中浪漫主义和“比兴” 手法的运用。【学习难点】1、作者的情感与文中男女水神情感的耦合。2、景物描写中在文章中的作用。【学时安排】3学时【使用说明】预习案:通过30分钟阅读课本,仔细思考自主学习问题用10分钟时间完成它。(安排预习课)1、探究案:分组讨论,10分钟展示,并在展示中交流合作、质疑。老师对出现的问题答疑解惑。2、第一课时【学习目标】1、理解楚辞中语言独特的"兮”式结构2、了解屈原的生平和诗歌创作特点。3、通读文章,概括文章故事的梗概。【学习重难点】1、运用“知人论世”的方法分析诗歌的主旨。2、通读文章,概括文章故事的梗概。【学时安排】1学时一、(1)作者简介:屈原:名平,字原。战国末期楚国人。中国文学史上第一位伟大的爱国诗人,浪漫主义诗人的杰出代表,19 53年,被列为世界“四大文化名人”之一。(2)追溯背景:湘君和湘夫人是湘江的一对恋人神,传说湘君就是古帝舜,他南巡时死于苍梧,葬于九嶷山。舜的妻子是尧帝的二女娥皇、女英,她们追随丈夫到沅湘,夫死而苦,泪水落在竹子上,使竹竿结满了斑点,“斑竹” 之名即由此而来。(3)屈原名句:举世皆浊我独清,众人

皆醉我独醒。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4)关于《九歌》:“九歌”本是古乐章名,在《楚辞》中则是一组诗歌的总称,包括《国荡》、《湘君》、《湘夫人》等十一首诗歌。《九歌》是在民间祭歌的基础上加工而成的一组祭神乐歌,诗中创造 了大量神的形象,大多是人神恋歌,写的是神界的爱情生活,但 处处流溢着人间的现实情味一一人间众多痴男怨女的投影。二、 屈原作品及特色(对应学习目标1)(1 )屈原的作品,根据刘向、歆父子的校定和王逸的注本,有25篇,即《离骚》1篇,《天问》1篇,《九歌》11 篇,《九章》9篇,《远游》、《卜居》、《渔父》各1篇。 (2)在语言形式上,屈原作品突破了《诗经》以四字句为主的格局,每句五、六、七、八、九字不等,也有三字、十字句的, 句法参差错落,灵活多变,句中句尾多用“兮” 字以及“之” “于” “乎” “夫” “而”等虚字,用来协调音节,造成起伏回宕、一唱三叹的韵致。总之,他的作品从内容到形式都有巨大 的创造性。三、关于“楚辞”(对应学习目标2)1、关于“楚辞”名称的由来(1)指楚地的歌辞。(2)由屈原创建的一种具有浓厚地方色彩的新诗体。(3)“盖屈、宋诸骚,皆书楚语,作楚声,记楚地,名楚物,故可谓之楚辞”(宋黄伯思)

苏教版高中数学必修二导学案答案

解析几何 2.1.1 直线的斜率 ? 2.11,,172 - 3. 4.3,3 5.180α?- 6.1 7.(1)m>1或m<-5; (2)m=-5; (3)-5

湘教版地理必修一第二章复习题

湘教版地理必修一第二章复习题 一、填空题 1、大气的垂直分层: 2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①吸收作用:(1)绝大 部分0.175~0.4μm 的紫外光被 吸收。(2)大于0.76μm 的相当数量的红外线被 、 、 和浮尘所吸收。 ②散射作用:波长较短的 光等为大气分子所散射。③反射作用: 可反射一部分可见光。 3、地面辐射和大气辐射:①地面辐射:地面持续向外释放辐射能量,属于: 波辐射。是 增温的直接能量来源。②大气辐射:大气向外辐射的能量,属于: 波辐射。大气 辐射会使 增温。③影响地面辐射的主要因素:a :纬度因素:纬度不同,年均 不同。b :下垫面因素:地面不同,吸收和反射的 也不同。c : 因素:大气状况不同,日照时数长短影响地面获得的太阳辐射。 4、大气运动的原因:太阳辐射在地表的差异分布,造成不同地区 不同,并导致水平方向上各地间的 差异,引起大气运动。 5、热力环流的形成:A 地受热较多,空气膨胀 (垂直运动),在A 近地面形成 (高/低)气压,在A 高空形成 (高/低)气压。同时,B 、C 两地受热较少,空气收缩 (垂直运动),从而,在BC 的近地面形成 (高/低)气压,在BC 的高空形成 (高/低)气压。在近地面,由于 力的存在,空气由气压 (高/低)流向 气压(高/低)的地方。 6、影响大气水平运动的三种力 ①水平气压梯度力:垂直于 、由 指向 。促使大气产生 ,既影响 又影响风向。②地转偏向力:与 垂直,北半球向 偏,南半球向 偏。只影响风向,不影响 。③摩擦力:与风向 。既影响风速又影响 。 7、高空与近地面的风向:①高空风向:受 和 的共同作用。风向与等压线 。②近地面风向:受 、 及 的共同作用。风向与等压线 。

《湘夫人》公开课教案

《湘夫人》教案 《湘夫人》教案教书人生 《湘夫人》教案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注意几个意思为水边的字,积累文言词语,并背诵全文。 2.能力目标:能分析文中比兴用法的作用,理解文中大段虚幻景象描写的用意。 3.情感目标:把握男女水神悲欢离合之情。 【课时安排】2课时 【教学重点】体会男女水神在生死契阔后欢会难聚的心情变化。 【教学难点】分析文中比兴用法的作用,把握景物描写中反映水神的情绪。 【教学步骤】 一、导入新课 湘君和湘夫人是湘江的一对恋人神,传说湘君就是古帝舜,他南巡时死于苍梧,葬于九嶷山。舜的妻子是尧帝的二女娥皇、女英,她们追随丈夫到沅湘,夫死而苦,泪水落在竹子上,使竹竿结满了斑点,斑竹之名即由此而来。屈原根据这个美丽的传说写作了一首诗歌《湘夫人》,让我们一起来学习。 二、作家简介 1、屈原,战国末期楚国人,杰出的政治家和爱国诗人,是我国积极浪漫主义诗歌传统的奠基人,世界四大文化名人(另有波兰的哥白尼、英国的莎士比亚、意大利的但丁)之一。名平,字原。屈原一生经历了楚威王、楚怀王、顷襄王三个时期,而主要活动于楚怀王时期。这个时期正是中国即将实现大一统的前夕,横则秦帝,纵则楚王。屈原因出身贵族,又明于治乱,娴于辞令,故而早年深受楚怀王的宠信,位为左徒、三闾大夫。屈原为实现楚国的统一大业,对内积极辅佐怀王变法图强,对外坚决主张联齐抗秦,使楚国一度出现了一个国富兵强、威震诸侯的局面。但是由于在内政外交上屈原与楚国腐朽贵族集团发生了尖锐的矛盾,由于上官大夫等人的嫉妒,屈原后来遭到小的诬陷和楚怀王的疏远。顷襄王二十一年(公元前278),秦将白起攻破郢都,屈原悲愤难捱,遂自沉汨罗江,以身殉了自己的政治理想。 2、屈原的作品有《离骚》、《天问》、《九歌》(11篇)、《九章》(9篇)、《招魂》,凡23篇。其中,《离骚》是屈原的代表作,也是中国古代文学史上最长的一首浪漫主义的政治抒情诗。《天问》是古今罕见的奇特诗篇,它以问语一连向苍天提出了172个问题,涉及了天文、地理、文学、哲学等许多领域,表现了诗人对传统观念的大胆怀疑和追求真理的科学精神。 本篇选自《楚辞·九歌》。九歌本是古乐章名,在《楚辞》中则是一组诗歌的总称,包括《国殇》、《湘君》、《湘夫人》等十一首诗歌。《九歌》是在民间祭歌的基础上加工而成的一组祭神乐歌,诗中创造了大量神的形象,大多是人神恋歌。因为作《九歌》之曲,上陈事神之敬,下见己之冤结,托之以风谏。王逸《九歌序》。写的是神界的爱情生活,但处处流溢着人间的现实情味人间众多痴男怨女的投影 3、屈原的作品是他坚持美政理想,与腐朽的楚国贵族集团进行斗争的实录。 美政就是屈原理想中的完美政治,它包括诗人的一切政治主张,如振兴楚国、统一天下,以民为本、施行德政,斥逐奸佞、举贤授能,修明法度、依法治国等等,它是屈原毕生的追求,也是诗人爱国主义情感的具体体现。 4、举世混浊而我独清,众人皆醉而我独醒。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 屈原的人格理想和影响: (1)砥砺不懈、特立独行的节操。

【教育资料】湘教版必修二1.4地域文化与人口导学案学习专用

第四节 地域文化与人口 [学习目标] 1.了解文化与地域文化的概念。2.举例说明外国文化对人口的影响和中国文化对人口的影响。3.理解不同地区人口的文化差异。 一、文化背景与人口 1.文化:人类在社会历史发展过程中所创造的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的总和。 2.地域文化:在一定地域长时期形成的____________现象。 3.婚俗对出生率的影响: (1)初婚年龄 ①发展中国家:初婚年龄____________→妇女生育年龄提前→________________延长、亲子年龄差距缩短→加快了人口的增长。 ②发达国家:晚婚乃至不婚、不育→________人口的出生率。 (2)婚姻稳定程度:许多西方国家婚姻关系不够稳定,________较高,再婚现象较多,一般会____________。 4.宗教对人口发展的影响:扩大势力→一般不反对____________→高出生率。 思考 晚婚的习俗对人口自然增长有何影响? 二、中国文化与人口 1.中国文化对人口的影响:主要表现在________、职业选择、____________等方面。 2.变化????? 从早婚早育→ 从多育多子→ 从“学而优则仕”→“ ” 从安土重迁→“四海为家” 判断 1.地域文化的形成既有长时期的发展过程,又具有相对稳定性。( )

2.中国古代“学而优则仕”,其中“仕”指工人。() 3.在当代社会,“多子多福”属于婚俗新观念。() 4.从“安土重迁”到“四海为家”的变化会促进文化交流。() 探究点一文化背景与人口 结合下列材料,探究下列问题。 材料一在日本、德国以及一些工业大国,现在越来越多的年轻人推崇少生或者晚育,甚至有人还不准备生育,导致其人口增长率下降,甚至出现负增长。 材料二2019年的统计结果显示,世界上离婚率最高的国家是美国。调查显示,有孩子的夫妻的离婚率要比没有孩子的夫妻低,社会学家们认为没有孩子是很多夫妻离婚的原因之一,至少有66%的离异家庭是没有孩子的。 材料三约85%的菲律宾居民信仰天主教,他们视避孕为不道德的行为,反对节育和堕胎。近年来菲律宾人口快速增长,自然增长率为2.36%,每年约有170万婴儿出生,按这种速度,菲律宾在未来的30年内人口将增至1.7亿左右。 (1)材料一说明了什么文化现象对人口出生率的影响?具体表现是什么? (2)材料二说明了什么问题? (3)菲律宾历史上一直信奉天主教,但近年来人口才快速增长,这说明什么? 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的文化差异对出生率的影响

《湘夫人》优秀教案

《湘夫人》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的 1.通过充分的“知人论世”掌握诗人在诗歌中所表达的感情。 2.通过对诗歌意象的分析,感受诗歌营造的意境和传达出的情感。 3.通过对诗歌景物的分析,学习“融情入景、因情造景”的写法。 二、教学重点、难点: 1.重点:诗歌情景关系上的特点。 2.难点:通过意象营造意境,表达情感的写法。 三、教学步骤: 一、导入 《长恨歌》未完部分,要求学生明确《长恨歌》主题,并谈谈自己欣赏的语句。 接着学习同样抒写爱情的《湘夫人》。 二、知人论世: (1)屈原:战国末期楚国人,杰出的政治家和爱国诗人。名平,字原,楚武王熊通之子屈瑕的后代,丹阳(今湖北秭归)人。 屈原是我国第一位伟大的爱国主义诗人,他开创了诗歌从集体歌唱转变为个人独立创作的新纪元,是我国积极浪漫主义诗歌传统的奠基人,“世界四大文化名人”(另有波兰的哥白尼、英国的莎士比亚、意大利的但丁)之一。 屈原一生经历楚威王、楚怀王、顷襄王三个时期,而主要活动在楚怀王时期。他对内辅佐怀王变法图强,对外积极主张联齐抗秦。后因小人诬陷,被怀王疏远,并两次遭放逐。第一次在怀王时期,被流放到汉北;第二次在顷襄王时期,被流放到沅、湘一带。最后,在无可奈何之际,他自沉汨罗江,以明其忠贞爱国的情怀。 屈原的作品,根据刘向、刘歆父子的校定和王逸的注本,有25篇,即《离骚》1篇,《天问》1篇,《九歌》11篇,《九章》9篇,《远游》、《卜居》、《渔父》各1篇。在语言形式上,屈原作品突破了《诗经》以四字句为主的格局,每句五、六、七、八、九字不等,也有三字、十字句的,句法参差错落,灵活多变;句中句尾多用“兮”字,以及“之”“于”“乎”“夫”“而”等虚字,用来协调音节,造成起伏回宕、一唱三叹的韵致。总之,他的作品从内容到形式都有巨大的创造性。 (2)楚辞,指楚地的歌辞,由屈原创建的一种具有浓厚地方色彩的新诗体,“产于楚地,用楚方言,歌楚之音,记楚之物”。来源:楚地的原始神话和巫祝的宗教活动,楚地的乐曲和民歌(《越人歌》)。“信鬼好巫”是荆楚文化中突出的特征。 (3)湘水神的传说,湘君和湘夫人是湘江的一对恋人神,传说湘君就是古帝舜,他南巡时死于苍梧,葬于九嶷山。舜的妻子是尧帝的二女娥皇、女英,她们追随丈夫到沅湘,夫死而苦,泪水落在竹子上,使竹竿结满了斑点,“斑竹”之名即由此而来。 三、以意逆志。 (一)教师范读课文,强调字音。 (二)学生结合课后注释,逐段疏通课文。 (三)教师逐段讲解评析。 1、解读第一段,学生质疑: 几个疑难点的讲解: 首句“帝子降兮北渚”较为费解。“帝子”历来解作天帝之女,后又附会作尧之二女,但毫无疑问是指湘水女神。一般都把这句说成是帝子已降临北渚,即由《湘君》中的“夕弭节兮北渚”而来;但这样便与整篇所写湘君盼她前来而不见的内容扞格难合。于是有人把这

湘教版新版必修一第二章 地球表面形态 基础卷

湘教版(2019新版) 第二章地球表面形态 基础卷 第一卷(选择题共45分) 一、选择题(每小题只有一个选项符合题意,每小题3分,共45分) (2020·辽宁抚顺一中期末)图1为河谷发育阶段示意图。读图,回答1—2题。 图1 1.按河谷发育程度先后顺序,排列正确的是() A.①②③④ B.②③④① C.③①②④ D.④②①③ 2.阶段④所示的主要地质作用是() A.地壳上升 B.断裂下沉 C.岩浆喷出 D.流水沉积 (2019·山西太原五中高三月考)图2为我国江南地区某河谷剖面示意图,读图完成3-4题 图23.形成图中河流阶地的外力作用主要是() A.风力堆积 B.流水侵蚀 C.冰川堆积 D.海浪侵蚀 4.有关该河流地貌发育的说法,可信的是() A.因堆积作用强,南岸阶地地势高 B.平水期流量稳定,对河岸冲刷强 C.洪水期过后,河漫滩因淤积增高 D.河水向东流,造成北岸侵蚀后退 (2020·北京西城区高一期末)读图3“某种类型灾害现场图”,完成5-6题。 图3 5.图中灾害类型是() A.干旱 B.泥石流 C.滑坡 D.地面沉降 6.该类型灾害() A.多发生在平原地区 B.多发生于我国冬季 C.成因与人类活动无关 D.发生过程具有突发性 (2020·江西南昌二中高一月考)沙漠中竖立着无数塔状孤立的石灰岩,称为塔岩荒漠。图4为塔岩荒漠景观,据此完成7—9题。 图4 7.形成塔岩和荒漠的外力作用分别是() A.风力侵蚀、风力沉积 B.流水侵蚀、流水沉积 C.风力侵蚀、流水沉积 D.流水侵蚀、风力沉积 8.该地形成塔岩和荒漠的条件是()

①气候湿润②气候干早③光照强,昼夜温差大④植被茂密⑤多大风天气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②③⑤ D.①④⑤ 9.上述地貌最可能分布于() A.湖南、江西 B.云南、贵州 C.内蒙古、新疆 D.河南、山东 (2020·湖北沙市中学高一期末)喀斯特地貌是水对可溶性岩石(大多为石灰岩)进行化学溶蚀作用形成的种典型地貌。中国房山世界地质公园是我国北方典型喀斯特地貌的分布区。读图5中国房山世界地质公园景观图”,完成10-11题。 图5 10.喀斯特地貌的主要特点是() A.奇峰林立,地表崎岖 B.冰川广布,河流众多 C.千沟万壑,支离破碎 D.地势平坦,土壤肥沃 11与房山喀斯特地貌形成及特点密切相关的自然因素是() A.气候、植被 B.植被、土壤 C.土壤、地形 D.岩石、水文 (2020·山东临沂重点中学高一联考)马耳他是地中海中部岛国,著名景点“蓝窗”就分布在马耳他戈佐岛的西北角,该景观已于2017年3月8日上午坍塌读图6,完成12-13题。 图6 12.“蓝窗”景观属于() A.流水地貌 B.风成地貌 C.海蚀地貌 D.山岳地貌 13.一年中,“蓝窗”受外力破坏最强的季节是() A.春季 B.夏季 C.秋季 D.冬季 读某种地形景观图(如图7),完成14-15题。 图7 14.形成该种地形的主要原因是() A.冰川侵蚀作用 B.流水侵蚀作用 C.风力侵蚀作用 D.地壳运动 15.该种地形在我国哪个地区分布最为普遍() A.内蒙古高原 B.青藏高原 C.云贵高原 D.黄土高原 第二卷(非选择题共55分) 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4小题,共55分) 16.(13分)(2020·河北安平中学高二月考)读黄准海平原地形图和地形图中A、B两点间冲积扇剖面图(如图8),结合所学知识,回答下列问题。 图8 (1)比较冲积扇和三角洲的位置差异。

《湘夫人》教案.docx

《湘夫人》教案 导学目标 1、了解屈原及《楚辞》的相关知识。 2、运用“以意逆志,知人论世”的方法把握诗歌的内容和主旨。 3、探讨环境描写的作用,鉴赏比兴手法的作用 一、自主学习 1、作者生平及《楚辞》。 屈原(约公元前339年一约公元前278年),字厘,名壬,战国时期楚国人。楚怀王时任左徒、三闾大夫。对内主张举贤授能,修明政治。对外主张联齐抗秦。被谗,遭放逐。楚襄王时再遭谗毁,迁于江南多年,后见楚国政治腐败,无力挽救,怀着深沉的忧愤,自沉于汨罗江。1953年,屈原还被列为世界“四大文化名人” 2—,受到世界和平理事会和全世界人民的隆重纪念. 屈原的作品有《离骚》、《天问》、《九歌》(11篇)、《九章》(9篇)、《招魂》,凡23 篇。本篇选自《楚辞?九歌》。“九歌”本是古乐章名,在《楚辞》屮则是一组诗歌的总称,包括《国场》、《湘君》、《湘夫人》等十一首诗歌。《九歌》是在民间祭歌的基础上加工而成的一组祭神乐歌,诗屮创造了大量神的形彖,大多是人神恋歌。 楚辞体的特点: (1)是战国后期在南方产生的具有楚文化独特风采的新诗体。(2)以六言、七言为主, 长短参差。灵活多变。(3)多用语气词兮,自有舒缓,摇曳多姿。(4)篇幅加大加长,便于抒情,宜于描写,宜于咏叹宜于表现深曲复杂的心理变化和广阔的生活内容。(5)想彖奇妙,比喻生动,描摹细腻,形彖鲜明,感情深厚,语言瑰丽。(6)标志着诗歌由集体创作为主转入诗人独立创作的新纪元的开始。 有关屈原名句:(试举两到三例) ①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Z多艰。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亦余心Z所善兮,虽九夕匕其犹未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④举世皆浊我独清,众人皆醉我独醒。 ⑤袅袅兮秋风,洞庭波兮木叶下。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相关故事: 据传湘君和湘夫人是湘水的配偶神。湘君就是传说中尧、舜、禹中的舜。他到九嶷山惩戒恶龙,死在苍梧,他的妃子是尧的两个女儿(娥皇、女英),到南方寻找舜,走到洞庭湖附近,听说舜已死,二人抱头痛哭起来,一直哭了九天九夜,眼睛流干了,哭出血泪来,。最后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