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格尔辩证法的逻辑性

合集下载

黑格尔的辩证法

黑格尔的辩证法

黑格尔的辩证法一、黑格尔的初衷(他要解决什么问题?)西方哲学史的发展最初是追问身外的世界,既“存在的本体”。

古希腊的自然派哲学家们在论证的时候用的就是“辩证法”的方法。

尽管在追问的同时不免总能折射出追问者自身的“精神痕迹”(如毕达哥拉斯学派、埃利亚学派,特别是柏拉图),但他们终究还是没有发现对自然本体的追问直接关联着对精神本体的追问这个问题。

直到十七世纪,笛卡尔意识到所谓“外部世界的存在”总须要被统摄在精神之中,这种存在才是可能被指谓的“存在”。

从而提出只有“我思”才是唯一可证的存在(迄今为止人类唯一可以证明的存在),由此开创了人类“认识论”的先河。

不过直觉上他又不能否认外部世界的存在,因此他也是“二元论”的开创者。

也就是他认为宇宙共有两种不同形式的真实世界(本体):一种是思想(或灵魂),另一种是扩延(或物质),物质的变化不受思想影响。

然而,一系列问题就此产生,既然“心灵实体”(思想)是唯一可证明的存在,那么怎么证明“物质实体”存在与否呢?笛卡尔的二元论陷入了“独断”的泥潭,更合理的推论或许应该是:精神以外的世界存在与否一概不可知。

(这个就是休谟的观点。

)既然外部世界“不可知”,精神世界又“可知”。

那么,到底什么是“知”?是感应、感知、感性还是理性?不然,连这个都搞不清楚还谈什么“可知”或“不可知”,不又是一种新的独断吗?为此康德思索到老,并成为亚里士多德后拷问“感知的规定性”的近代第一人。

康德终其一生没有澄清“知的规定性”如何与“在的规定性”达成统一,反倒弄出一大堆“二律背反”的麻烦。

此时,黑格尔和他的辩证法出来了,并试图收拾前面思想家惹出的麻烦,他既不能跑到“精神”外面去独断的大发议论,又不能全然置精神认知的“对象”于不顾。

因此,他找到了狡猾的辩证逻辑,使用各种“穿凿附会”的办法。

目的只要求解决康德留下的“漏洞”:既然物质也存在,精神也存在。

岸这边是我们的知识,那么,必定有一个“自在之物”在彼岸。

辩证法黑格尔哲学精髓

辩证法黑格尔哲学精髓

辩证法黑格尔哲学精髓辩证法是一种思维方式,也是一种哲学观点,在黑格尔的哲学体系中占据着核心地位。

通过分析辩证法的基本原理、发展及其在现代哲学中的影响,我们能够更深入地理解黑格尔哲学的精髓。

辩证法的基本原理辩证法源于古希腊,经过黑格尔的系统化阐述,形成了自己独特的理论体系。

黑格尔辩证法的基本原理包括对立统一、量变质变和否定之否定等几个方面。

首先,对立统一是辩证法中最重要的概念之一。

黑格尔认为,任何事物都有其对立面,这些对立面既相互冲突,又相互依存。

通过这种对立统一关系,事物的发展和变化得以实现。

例如,人类社会的发展就是在矛盾冲突中不断调整和发展的,是对立统一的具体体现。

其次,量变质变是辩证法的重要特征。

量变是指事物在数量上的变化,而质变则是事物在质量上的根本变化。

当量变积累到一定程度时,就会引发质变,这一过程也常常被称为“飞跃”。

这一理论可以用自然界和社会历史的发展来加以证明。

在科技进步、社会演化等方面都可以看到这一现象的存在。

最后,否定之否定是黑格尔辩证法中的一个重要发展阶段。

它强调了历史发展的进程不是线性的,而是呈螺旋式上升。

这一过程包含了对旧事物的否定,以及对新事物的再否定。

这种观点明确了历史并非简单地重复,而是在旧有基础上不断提升和发展的。

辩证法与现实生活黑格尔辩证法不仅是一种哲学理论,它还渗透到社会、政治、艺术等多个方面,与现实生活紧密相关。

在社会生活中,对立统一的原则展现在各个角落。

例如,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之间就存在着矛盾。

这两者彼此依存、相互制约。

如何在经济增长与环境保护之间寻求平衡,就是对这种对立统一关系的实践。

在这个过程中,各种利益冲突和矛盾都将激发社会各阶层进行广泛讨论,以找到解决方案。

辩证法还影响着政治思想。

国家治理不可避免地面临不同利益群体之间的冲突。

在这一过程中,政治决策者需要灵活运用辩证思维,识别各种利益间的关系,通过协商与妥协,实现不同利益之间的平衡,这就是对立统一在政治领域中的体现。

康德辩证法和黑格尔辩证法

康德辩证法和黑格尔辩证法

康德辩证法和黑格尔辩证法1康德辩证法康德辩证法是指哲学大师康德在他的《纯粹理性批判》中提出的哲学思想,其观点认为世界是由两个相互矛盾的方面构成的——理性和经验。

理性是人的精神本质,但它独自不能导致真正意义上的知识;经验则是人们通过感性知觉获取的具体数据,但它缺乏普遍性的概念,不能开出理性的头绪。

因此,只有将二者合二为一,才能达到真正的知识。

康德的辩证法主要包括学术分析、概念分析和辩证方法,这些方法的目的是使理性和经验都能得到充分的发挥和应用。

2黑格尔辩证法黑格尔辩证法是指德国哲学家黑格尔在他的《逻辑学》、《自然哲学》和《精神现象学》中所提出的哲学思想。

他的辩证法强调主体和客体之间的辩证关系,包括直接相反、中介、既反又合等方面的关系。

他认为辩证法是一种运动的方法,意义在于发掘现实的深层次意义,揭示人类思维和社会进程的动态变化,使我们不断地超越一般的概念和局限。

黑格尔辩证法的特点是理性批判,通过逻辑推理反证法,旋转概念来挖掘问题的深层次隐含意义,为后世哲学家提供了广阔的思考空间。

3康德辩证法和黑格尔辩证法的异同康德和黑格尔二人的辩证法都强调了主体和客体之间的辩证关系,但有所不同。

康德相信知识的发现主要依靠理性与经验的综合,将知识视为一种含义的合成。

然而,黑格尔则更加强调意义的挖掘,即在意义之中揭示真实的存在。

此外,康德的辩证法强调学术分析、概念分析和辩证方法等方法,着重于通过有计划的、系统的思考来发现真正的知识。

而黑格尔的辩证法则更加强调逻辑推理、反证法和螺旋式的概念转变,更具有批判精神。

总的来说,康德和黑格尔对辩证法的贡献和理解方面不同,但他们都为后来的哲学家提供了重要的思想基础和思维方式。

康德的辩证法注重知识的获得和积累,强调理性与经验之间的合成;黑格尔的辩证法强调意义的挖掘,强调逻辑推理和反证法。

康德和黑格尔的辩证法最大的共同点在于,都提出了一种思维方式,旨在探寻人类思想和社会进程的深层次联系,以及发现真正意义上的知识。

黑格尔哲学中的辩证法

黑格尔哲学中的辩证法

184文|姜巧莹黑格尔哲学中的辩证法摘要:黑格尔哲学中的辩证法,是否定性的辩证法,这是使哲学成为纯哲学的方法。

而在小逻辑中,黑格尔并没有格外的对之研究,原因可能不证自明,因为在黑格尔的辩证法就是其逻辑学的内容,即概念的规定,这种概念的规定,继而再规定,引导概念自己否定自己,而向前的,则是否定性。

概念自己运动,是黑格尔主义的实体,而在概念运动的论述中始终贯穿着自己向前运动的原则即正题、反题、合题的三段式。

同样也可以把三段式说成是肯定、否定、否定之否定三个环节,绝对真理在这样运动过程中,逐渐的发展自身,完成自身。

关键词:黑格尔;辩证法;辩证否定辩证法就其哲学来源来说,可以追朔到古希腊时期——苏格拉底的助产术,苏格拉底为追求绝对的确定性的知识,将他的助产术运用于不同的对象,讨论各种的问题。

但是黑格尔辩证法的直接思想来源则是康德的二律背反。

黑格尔的辩证法是康德的二律背反学说的扬弃,在黑格尔看来,一切有限事物都是变化的,消逝着的,任何一个有限事物都是依赖另一个有限事物,并包含着另一个有限事物,因而它本身具有矛盾,但是黑格尔的绝对理念是绝对的、无限的,也可以说是绝对理念作为发展过程的终结,它以自身为对象,自己作用自己。

因此,它本身是不包括矛盾的,所以黑格尔说“原则的内在性是一切矛盾的调和和解决”也就是说,绝对理念,在自我运动的过程中,已经将矛盾内在的消除了,并使之上升到了一个新的环节上。

思维和存在关系问题,一直是每个哲学家不可以逾越的哲学问题,哲学家们对之做出了许多的回答,但是有一个共同之处在于,他们都是一个知性思维,到康德那里,他发现了这个问题,他做出的反应是通过批判指出光靠知性范畴去认识把握世界是不行的,知性范畴只能认识到表象,可是真正的“物自体”是不能被把握的。

但是在康德哲学中建造了一个现象界,而物自体则在永远无法到达的彼岸,他有意的避开客体,便给与逻辑规定以一种本质上的主观意义。

可见,康德当初提出的要改造形而上学的任务,自己却没有完成。

论黑格尔对形式逻辑的批判

论黑格尔对形式逻辑的批判

是之所 以为实 是 ’ ,以 及 ‘ 是 由 于 本 性 所 应 有 的 秉 赋 ’ 实 。 这 与 任 何 专 门 学 术 不 同 ;那 些 专 门 学 术 没 有 一 门 普 遍 地 研 究 实 是 之所 以 为 实 是 。 _ 这 一 门学 术 ( 学 ) 的 任 务 是 ”2 ]“ 哲
“ig 即 是 如 此 。 故 而 ,存 在 论 或 是 论 在 英 文 中 写 作 bn ” “i ” Bn 。在 西 方 哲 学 史 上 , “ ig g Bn ”— — 形 而 上 学 的 是 论 或 存在 论 是 当 之 无 愧 的 第 一 哲 学 ,无 论 就 其 对 西 方 哲 学 大 厦 的 奠 基 作 用 ,还 是 对 全 部 西 方 哲 学 的所 起 的极 其 深 远 的 影 响来 说 ,该 说 法 皆 成 立 。 事 实 上 ,被 黑 格 尔 如 此 不 屑 的 “ 旧的 形 而 上 学 ” 才 真 正 是 西 方 哲 学 的 大 道 之 源 。 对 这 一 点 ,应 该 毫 无 疑 义 。 至 于 说 起 形 式 逻 辑 ,它 其 实 也 应 该 算 是 “ 论 ”的 另 一 种 表 现 形 式 。 这 是 因 为 ,形 式 逻 辑 是 一 是 种研 究有 效 推 理 及 其 规 律 的 学 术 ,它 的 基 本 的结 构 成 分 是 “ 题” 命 。若 从 语 言 表 述 的角 度来 看 ,命题 就 是 用 系 词 “ ” 是 ( e 把 主词 和 谓 词 连 接 在 一 起 的 陈述 句 。命 题 的 基 本 逻 t b) o
关 键 词 :黑格尔 ;形而上学;形 式逻辑 ;形 式逻辑基本规律
作 者 简 介 :曹连海 ,中共济南市委党校 副教授 ( 邮政编码 20 1 ) 5 04 中 图分类 号 :1 1 .5 文献 标识 码 :A 文 章编 号 :17 —6 5 (0 9 4 0 9 O 3 63 5 6 2 3 9 2 o )0 —0 5 一 3

马克思恩格斯逻辑与历史关系思想的一致性

马克思恩格斯逻辑与历史关系思想的一致性

马克思恩格斯逻辑与历史关系思想的一致性边立新*【内容提要】黑格尔的辩证法,是逻辑的辩证法,它用逻辑取代了历史。

历史唯物主义主张“把历史的内容还给历史”,不是让历史服从逻辑,而是让逻辑服从历史。

这就是逻辑与历史统一的方法。

马克思“从抽象上升到具体”的方法和恩格斯逻辑与历史统一的方法,本质上是一致的。

【关键词】历史逻辑抽象具体逻辑与历史的关系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一个重要问题。

对此,马克思在《〈政治经济学批判〉导言》中,恩格斯在《卡尔·马克思〈政治经济学批判。

第一分册〉》中,分别做过专门论述。

马克思、恩格斯关于逻辑与历史的关系的思想是一致的。

然而,有一种观点认为,在逻辑与历史关系的问题上,马克思和恩格斯之间存在着严重的分歧,甚至是对立的意见。

“当恩格斯撰写‘历史从哪里开始,思想进程也应当从哪里开始’的时候,他直接地走向了马克思的反面。

”①笔者认为,这种观点是不能成立的。

只要准确*①边立新,中共中央党校哲学教研部副主任,教授,博士研究生导师。

〔美〕特雷尔·卡弗:《马克思与恩格斯:学术思想关系》,姜海波、王贵贤译,中国人民*2015年第1辑总第14辑理解马克思和恩格斯的相关论述,我们会发现,马克思“从抽象上升到具体”的方法和恩格斯逻辑与历史统一的方法,本质上是一致的。

一黑格尔的辩证法用逻辑取代了历史恩格斯对逻辑与历史关系的论述,集中体现在他于1859年写的《卡尔·马克思〈政治经济学批判。

第一分册〉》(这是恩格斯应邀为马克思写的一个书评)中。

马克思的《政治经济学批判》第一分册于1859年6月出版。

而后,马克思给恩格斯写信,希望恩格斯为这篇著作写一篇书评,“简短地谈一下方法问题和内容上的新东西”。

恩格斯按照马克思的要求,完成了书评的写作。

①恩格斯在书评中,分析了黑格尔的逻辑辩证法。

恩格斯认为,黑格尔的伟大之处在于创立了辩证法,在逻辑的辩证法中猜测到了历史的辩证法。

黑格尔的荒谬之处是唯心主义和神秘主义,用逻辑的辩证法代替了历史的辩证法。

黑格尔逻辑学的三个阶段-概述说明以及解释

黑格尔逻辑学的三个阶段-概述说明以及解释

黑格尔逻辑学的三个阶段-概述说明以及解释1.引言1.1 概述黑格尔逻辑学的三个阶段是黑格尔哲学思想中的一个重要部分。

在他的逻辑学中,黑格尔试图探索人类思维和理性的发展过程,并将其概括为三个主要阶段。

这三个阶段分别是"客观逻辑"、"主观逻辑"和"绝对逻辑"。

在这三个阶段中,黑格尔试图探讨客观世界和主体意识之间的关系,以及绝对真理的本质。

通过这些阶段的分析,黑格尔试图揭示思维的发展是如何逐渐达到绝对自我意识的过程,从而实现对于现实的全面认识。

在本文中,我们将详细探讨黑格尔逻辑学的三个阶段,并分析每个阶段的重要性和贡献。

通过这样的探讨,我们可以更加全面地理解黑格尔哲学思想的逻辑学部分,以及对于理性和思维发展的理解。

1.2 文章结构文章结构:本文将主要分为引言、正文和结论三个部分来展开讨论黑格尔逻辑学的三个阶段。

在引言部分,将对黑格尔逻辑学的重要性进行概述,并介绍文章的结构和目的。

在正文部分,将详细探讨黑格尔逻辑学的第一阶段、第二阶段和第三阶段,分析其特点和发展历程。

最后,在结论部分将对每个阶段进行总结,并探讨黑格尔逻辑学的整体发展和影响。

通过这样的结构安排,旨在全面展示黑格尔逻辑学的重要性和发展过程,为读者深入了解该领域提供有益的参考。

1.3 目的:本文的目的是探讨黑格尔逻辑学的三个阶段,揭示出其在哲学发展史上的重要意义和影响。

通过对每个阶段的详细分析和总结,可以帮助读者深入理解黑格尔逻辑学的思想演变过程,以及其中所蕴含的哲学理念和方法论。

同时,通过对三个阶段的比较和对比,可以帮助读者更清晰地认识到黑格尔逻辑学的发展脉络和内在逻辑,进而对其哲学体系有更全面的把握和理解。

最终,本文旨在为读者提供一个深入探讨黑格尔逻辑学的视角,从而促使对其深奥哲学思想的思考和启发。

2.正文2.1 第一阶段在黑格尔的逻辑学中,第一阶段被称为"抽象逻辑"阶段。

黑格尔辩证法思想内核及对我们的意义

黑格尔辩证法思想内核及对我们的意义

黑格尔辩证法思想内核及对我们的意义论文关键词:黑格尔辩证法变化三大规律逻辑论文摘要:黑格尔哲学,是从康德开始的德国古典唯心主义哲学运动的顶峰和结束阶段,黑格尔完成了德国古典唯心主义哲学,一方面,他继承了康德、费希特、谢林从思维引出存在的唯心主义原则,并把它发展到绝顶,另一方面,又继承了他们哲学中的辩证法因素,并把它系统化。

他把唯心主义和辩证法结合起来,形成了他自己的哲学体系,建立了欧洲哲学史上最庞大的客观唯心主义辩证法哲学体系。

对于黑格尔哲学的合理内核,哲学界传统观点已盖棺定论,即合理内核是专指黑格尔的辩证法,也即马克思所说的:作为推动原则和创造原则的否定性的辩证法。

而在当代,黑格尔辩证法思想依然能够指导我们的日常生活中的为人处事。

首先我们先介绍一下本文的核心人物,黑格尔。

或许很多人并不是很了解这个哲学界的泰斗,但是我相信每个人应该活多或少的听说过马克思主义,而马克思主义中得一个核心即是辩证法,而这个辩证法的起源正是黑格尔。

马克思和恩格斯继承了黑格尔的辩证法,并且发扬光大。

乔治·威廉·弗里德里希·黑格尔(Georg Wilhelm Friedrich Hegel,1770-1831年〉,德国古典哲学的著名代表之一、客观唯心主义者。

黑格尔,1770年8月27日生于符腾堡斯图加特城的官僚世家。

父亲是税务局的书记宫。

黑格尔童年时代就进拉丁文学校学习。

由于他笃信宗教的父亲的执意主张,1788年黑格尔进图宾根神学院学习。

作为神学院的学生,他却更喜欢法国启蒙思想家卢梭的著作。

他和另一德国古典哲学家谢林交往甚密,喜欢豪饮、交际,经常到郊外散步。

黑格尔在神学院学习了两年哲学、三年神学。

这段时间正是法国资产阶级革命急风骤雨年代,德国封建统治的衰朽大厦在法国革命雷声的滚动下颤抖。

在革命初起的阶段,巴黎起义的人民攻下巴士底狱,制宪议会发布《人权宣言》。

黑格尔憧憬法国革命,支持法国革命,和他的一伙同学在图宾根近郊种植了一棵"自由之树",宣扬自由、平等之类法国资产阶级革命思想。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他的“正题-反题-合题”,应该理解成“某种我们认为的普遍概念或原理-—对普遍概念或原理的反对——新的普遍概念或原理”,这里的普遍概念或原理只是相对意义的,而不是演绎派所说的绝对意义的。

至于绝对意义的普遍概念或原理(绝对意义的普遍概念或原理就是黑格尔所说的“绝对理念”)本应该是只能通过无限步骤的辩证发展才能够达到,但黑格尔却自信的认为在他当时的德国精神里达到了——即在他的哲学里达到了,就象马克思坚定的认为资本主义之后应该是共产主义一样。

这是黑格尔哲学的一个问题,但还有一些更严重地问题。

我以前曾说过一个“辩证法悖论”问题——即辩证法如何看待辩证法自身?黑格尔的辩证法是反普遍原理的,但是辩证法是不是普遍原理呢?显然黑格尔是作为普遍原理的,这样辩证法就要反对辩证法!
黑格尔的辩证法主要是逻辑性质(概念性质、命题性质)的,他是把辩证法作为逻辑学来做的(即思辨逻辑、辩证逻辑)。

他的“正题”是指演绎派和归纳派所说的“普遍概念”、“普遍命题”,只是演绎派是从绝对意义上说的,归纳派通常是从相对意义上说的,而黑格尔接受了归纳派的这种思想,通常也是从相对意义上来说的,要不会也不会有所谓的反题了;他的反题是对正题的反对性概念、命题和事例;合题则是更高层次、更基本的普遍概念和命题。

黑格尔正是用这种“正题-反题-合题”的辩证法思想,去修正传统形式逻辑的“三段论”(“大前提-小前提-结论”)的。

但是需要注意的是,这里的传统形式逻辑仅指传统演绎逻辑,而不包括归纳逻辑,因为归纳逻辑并不是“三段论”(“大前提-小前提-结论”)的,而是“从多个小前提中归纳出大前提”。

许多人所犯的错误,就是以为辩证法好像是对整个形式逻辑(包括归纳逻辑)的颠覆。

其实形式逻辑是通过演绎与归纳的互补和交替运用,来弥补演绎逻辑的不足的,即,归纳1→演绎1→归纳2→演绎2→归纳3→演绎3→……。

这里的“归纳1”得到的就是黑格尔的“正题1”,然后再通过“演绎1”对“正题1”进行推演,如果推演的结果与事实相符,就说明我们暂时还没有碰到“反题1”;如果推演的结果与事实不相符,就说明“反题1”出现了;然后,我们再通过“归纳2”将“正题1”与“反题1”归纳成“合题1”,而“合题1”其实可以看成新的正题,即“正题2”,这样新一轮的“辩证”(“破缺循环”)又开始了。

形式逻辑正是通过归纳与演绎的互补和交替运用来弥补双方的不足的,而这里的“辩证”其实就表现为归纳与演绎的交替运用,也就是我说的“破缺循环”,而不是逻辑本身。

这是早在亚里斯多德就表达了的思想。

黑格尔并未遵循亚里斯多德的正确道路,而只是吸收了经验主义、归纳派的一些正确思想,用于修补笛卡尔派的唯理主义思想。

因此黑格尔的哲学其实是修正后的笛卡尔的唯理主义,这是人们将黑格尔的哲学也定为
唯理主义的根本原因。

正因为他的思想吸收了经验主义的一些正确思想,因此他的唯理主义要比笛卡尔的更合理,更真实的反映了人类理论的动态发展过程,而不象笛卡尔的唯理主义只是描述的人类知识的一种静态图景。

我们前面已经说了,笛卡尔的唯理主义是基础主义的,基础(基本概念、公理)一旦建立,它就是固定不变的了,其它一切概念、原理都是从这些基本概念和公理演绎出来的,这是笛卡尔的唯理主义表现为静态的根本原因;黑格尔的唯理主义由于吸收了经验主义的一些正确成分,他认为并没有一个固定不变的基础,他的辩证法是反基础主义的,因此是动态的。

有许多人都说形式逻辑是静态逻辑,辩证逻辑是动态逻辑,他们的理由是形式逻辑是研究的事物的量变的,而辩证逻辑是研究的事物的质变的。

这种论述是错误的、荒唐的,根本就没有弄懂黑格尔辩证法的实质。

辩证法(我只承认黑格尔的辩证法,不承认黑格尔的辩证逻辑)之所以是动态的,是因为它是反基础主义的,或者说它的基础是动态变化的;形式逻辑之所以是静态的,是因为它是有基础的,它有一个固定不变的、静态的基础。

但是需要强调的是,这里的形式逻辑仅指演绎逻辑,而不包括归纳逻辑。

形式逻辑是一个多义词,它常常专指演绎逻辑(包括传统演绎逻辑和现代演绎逻辑);也常指现代数理逻辑(现代演绎逻辑);至于作为与辩证逻辑相对的另一种逻辑的形式逻辑(即,包含传统演绎逻辑、现代演绎逻辑、传统归纳逻辑、现代归纳逻辑的逻辑),这主要是苏联、中国当年的意识形态斗争造成的,这种意义的形式逻辑在我们现在的教课书上通常直接称之谓逻辑学。

由于语言的歧义性,人们常常将仅指演绎逻辑的形式逻辑的静态性,搞成了包含归纳逻辑的整个形式逻辑的静态性,这是极其错误的。

事实上,在亚里斯多德那里,演绎逻辑的静态性是通过归纳逻辑而变为动态的,即,演绎与归纳互补、交替使用,从而使整个形式逻辑变为动态的。

因此,黑格尔的经过修正后的唯理主义虽然比笛卡尔的唯理主义更正确,但是却比亚里斯多德的那种“归纳与演绎”相结合的思想则显得错误。

因此,我们应当摆脱黑格尔的“正-反-合”的动态演绎模式(辩证发展模式),尽管他的这一模式要比笛卡尔的那种静态演绎模式要更能说明一些问题,而采用亚里斯多德的“演绎与归纳”相结合的动态交互模式,即我更详细的表述的,“归纳1→演绎1→归纳2→演绎2→归纳3→演绎
3→……”。

另外,造成这种“辩证”或“破缺循环”的原因,也不是客观世界所存在的男女、左右、正负、大小这样的对立属性,而是人的主客体二重性和有限性。

人是客观宇宙的微小一部分,这是人的客观性特点;但是人同时又具有认识客观宇宙的能力,这是人的主观性特点。

人虽然有认识客观
宇宙的能力,但是人的这种能力不是无限的、超验的,而是有限的、经验的。

人不可能一次性的了悟到整个宇宙的真理(如果是这样的话,就不存在所谓的人类认识的辩证发展了),而只能通过对其能感知(包括人的感官的感知和人所制造的观察工具、实验工具的感知)到的世界的归纳总结。

当我们归纳出了这些能感知世界的范围内的知识和规律之后,我们就可以通过演绎法对未知世界进行推演和预测。

当我们的能感知的世界的范围扩大之后,这先前归纳总结的小范围内的能感知的世界的知识和规律就不一定能适用了,这就需要我们归纳出新的,更大范围的知识和规律。

人的认识和知识正是这样进展的。

而客观世界所存在的男女、左右、正负、大小这样的对立属性,这些都只是客观世界的一些特殊事例,客观世界还存在那些三分属性、四分属性、多分属性、无限属性的事物。

我们没有理由忽视这些事物,而只关注那些二分属性的事物。

而人们所描述的客观恰恰是无量主观的归结,而主观,恰恰又是无量客观的归结,这也是人学的逻辑内外联系的基础.
黑格尔曾把他的逻辑学说成是“关于神的思维的科学”(《逻辑学》下卷,商务印书馆1974年版,第552页),他宣称“这个内容就是上帝的展示,展示出永恒本质中的上帝在创造自然和一个有限的精神以前是怎样的”(《逻辑学》上卷,商务印书馆1974年版,第31页)。

黑格尔已经很坦诚的承认了,他的逻辑学是“神”学,是“上帝的展示”。

而我们要做的是“人”的逻辑学。

至于黑格尔说的,“上帝的展示”,我们不认为它能在有限的认知领域中达到,我们是作为最高认知目标的。

黑格尔建立了那么精致的哲学,但为什么会很快被抛弃了呢?正因为他建立的是“神”学,是我们人类无法采用的,我们人类能采用的是“人”学。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