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王国维的悲观主义人生观
浅谈王国维先生的生命意识

浅谈王国维先生的生命意识自古以来,生命的存在是一个复杂而又永恒的话题。
而由生命引发的关于人的存在问题的根本性思考就是生命意识。
生命的存在问题之最大障碍就是生命的悲剧意识,即生命一旦降临,其最终的结果必然是走向死亡。
人生来是要死的,这是无法回避的事实。
对于王国维先生之死,不少人认为与叔本华的悲观哲学是分不开的。
而我认为是王国维先生生命里的悲剧意识,让他很容易地接受了叔本华哲学中的悲观意识。
在《人间词话》之四十四,他说:“词人之忠实,不独对人事宜然。
即对一草一木,亦须有忠实之意,否则所谓游词也。
” 这里就通过王国维先生的《人间词话》中来透视他的生命意识,并作以下几个方面的分析。
一、对生命存在的认识《蝶恋花》:“袅袅鞭丝冲落絮,归去临春,试问春何许?小阁重帘天易暮,隔帘阵阵飞红雨。
刻意伤春谁与诉?闷拥罗衾,动作经旬度。
已恨年华留不住,争知恨里年华去。
”人间最是“春”留不住,柳絮飘落,落花瞬间如急雨洒在人间。
人生辗转间,年华已逝,亦如付水东流。
生命何其仓促,何其短暂!在《采桑子》中,他写到:“高城鼓动兰釭灺,睡也还醒,醉也还醒,忽听孤鸿三两声。
人生只似风前絮,欢也飘零,悲也飘零,都作连江点点萍。
”“高城鼓动兰釭灺,睡也还醒,醉也还醒,忽听孤鸿三两声。
”城池鼓动,油灯残照,蜡烛已燃成灰烬,远处传来孤鸿悲切,人却辗转难眠。
人的一生,清醒着或是糊涂着又有什么区别呢?“人生只似风前絮,欢也飘零,悲也飘零,都作连江点点萍。
”人的一生只不过如风中的飘絮,沉沉浮浮,进进退退,显达或是无名,得志抑或失落,又有什么区别呢?到头来,还不是如柳絮浮萍一般消逝在历史的烟河之中吗?人生苦短,何必非要为声名所累。
人不能太过于计较自己的得与失,取与舍之间应该让自己平静如水。
古往今来,多少人在不择手段地追名逐利,沽名钓誉,却忘了自己只不过如“风中絮”、“雨中萍”一般渺小。
借用其《点绛唇》一语:“聊复浮生,得此须臾我。
”王国维先生正是看透了生命短暂之轮回,所以才自沉于昆明湖畔,让粼粼湖水伴随他恪守生命最后的宁静。
王国维的悲剧观

对人生观和世界观的启示
珍惜生命与直面挫折
王国维的悲剧观提醒人们要珍惜生命,认真 对待生活中的每一个阶段,同时也要直面生 命中的挫折和困难,以积极的态度去面对和 解决它们。
审视命运与追求真实
王国维的悲剧观让人们重新审视命运和人生 价值,认识到人生的不完美和苦难是常态, 但我们要追求真实的人生价值,不断探索和
对现代文学的启示
要点一
拓展文学题材
王国维的悲剧观为现代文学提供了更加丰富的题材和 表现手法,使得文学作品更加贴近现实生活,深入探 讨人类内心的复杂性和矛盾性。
要点二
深化文学内涵
王国维的悲剧观使得现代文学更加注重表现人类在面 对命运和现实时的内心挣扎和抗争,深化了文学作品 的内涵,提高了文学的艺术价值和社会意义。
要点二
必然性
王国维认为,悲剧的必然性在于它所 表现的事件和人物的发展是不可避免 的。这种必然性通常是由命运的安排 和社会现实所决定的,使观众能够深 刻认识到悲剧所表现的人生困境和痛 苦是不可避免的。
要点三
崇高性
王国维认为,悲剧的崇高性在于它所 表现的人性和情感是高尚和神圣的。 虽然悲剧表现的是人生的痛苦和苦难 ,但它同时也展示了人类在面对困境 时的勇气和尊严,表现出一种崇高的 精神品质。
王国维的思想背景Biblioteka 深受中国传统文化的熏陶 受到西方文化的影响 对东西方文化融合的探索
02
王国维的悲剧观概述
悲剧的定义
悲剧的定义
王国维认为悲剧是表现人生中不可解的冲突和苦难,并引起人的悲悯和同情。它通过展示悲剧主角与现实环境的 矛盾,揭示出人生中不可避免的痛苦和挫折,引发观众对人生的思考和感悟。
悲剧的本质
追求有意义的人生道路。
王国维忧生忧世的人生

王国维忧生忧世的人生作者:周兴陆来源:《古典文学知识》2012年第05期王国维,字静安,号人间、观堂、永观等。
1877年12月3日(农历十月廿九)出生在浙江海宁。
家境清贫,一年所入,仅足给衣食。
十六岁时,见友人读《汉书》,心生喜悦。
拿出小时积攒的压岁钱,从杭州购得前四史,开始了读书生涯。
然不喜《十三经注疏》,也不专事帖括,读书唯究经史大义。
弱冠肄业于杭州敷文书院,两应乡举而不售。
1898年初,22岁的王国维离开家乡到上海《时务报》馆作书记员,做一些校对报纸、抄录信笺的事,薪水低,工作枯燥,然自此“始知世尚有所谓新学”。
不久一次偶然的机会,王国维《咏史》“千秋壮观君知否,黑海东头望大秦”二句,得到在上海创办东文学社的上虞罗振玉的赏识,获进入东文学社,从此二人结下了终身之缘。
他“体素羸弱,性复忧郁”(《静安文集续编自序》),当时正发生“戊戌政变”,社会各种政治势力、学术思潮和人生理念大冲突、大裂变、大融合,社会和人生的问题日萦脑际,促使沉静忧郁的王国维去思考。
因此王国维的诗歌从一开始就带有一种穿透时空表象的深邃和莫可言状的孤独。
1899年,他仅23岁,便咏出:“几看昆池累劫灰,俄惊沧海又楼台。
早知世界由心造,无奈悲欢触绪来。
”(《题友人三十小像二首》其一)他只身异地,心头无端地涌起“四海一身原偶寄”的凄凉。
身体之病弱和心灵的忧郁敏感强化了他心头上与环境的生疏对立:“侧身天地苦拘挛,姑射神人未可攀。
……终古诗人太无赖,苦求乐土向尘寰。
”(《杂感》)此时王国维的兴趣偏重于哲学,通过日籍教师藤田丰八、田冈佐治二君,王国维间接得知康德、叔本华哲学。
1903年春,王国维应张謇邀请,至南通通州师范学校任教。
这一年夏天,开始读西方哲学、心理学著作,沉浸其中,眼界大开,非常快乐。
《端居三首》其一曰:“端居多暇日,自与尘世疏。
处处得幽赏,时时读异书。
高吟惊户牖,清谈霏琼琚。
”这异书就是康德专著《纯粹理性批判》之类的西方哲学书,当时“几全不可解,更辍不读”。
论王国维的悲观主义哲思

论王 国维 的悲观主义哲思
李 灵
( 四川大学, 成都 6 1 0 0 6 5 )
摘要: 王 国维 的悲观哲 学 。 对后世学者影响深远 。 他前期 以
世界性 的眼光将叔本华的悲观主义引入我 国。 并 将 悲观 主
境。 人 们始 终难 以拒绝 欲望 的诱 惑 , 而 逐 渐成 为追 逐 欲望 的奴 隶 。 人性 中满 溢着 对于 食色 等 的追 求 , 总是祈 求更 高 层次 的 满足 , 没 有终 点 。 王 国维 认 为 宝 玉之所 以携玉人 尘世 , 是 因为其 欲享 受人世 问 的 繁华。 然而 短暂 的快乐 必将 被苦 痛所 代替 。 因为一
第 1 5卷第 4期
2 0 1 3 年 l 2月
河 北 软 件 职 业 技 术 学 院 学 报
J o u r n a l o f He b e i S o ,wa r e I n s i t t u t e
Vo I . 1 5N o . 4
De c. 201 3
文章编号 : 1 6 7 3 . 2 0 2 2 ( 2 0 1 3 ) 0 4 . 0 0 7 0 . 0 3
王国维因生活的需要长期孤身旅居在外饱尝游子的羁旅孤苦之感如浣溪沙客里欢娱和睡减年来哀乐与词增更缘何物遣孤灯62122因为客居在外更添哀情尤显孤单又如八声甘州叹沈沈人海不与慰羁孤旅他乡无人安慰何等凄凉再看浣溪沙隔座听歌人似玉六街归骑月如霜客中行乐只寻常6187即使在行乐之时也因在客中而减掉了个中乐趣叔本华说所有离别都是先尝到死亡的滋味人客居异乡与家人离别可以说是先尝到了死亡的痛苦不免悲从中来第四亲人亡故的痛苦之情如点绛唇屏却相思近来知道都无益不成抛掷梦里终相觅242243这里写父亲亡故的哀思已然催人泪下那种克制相思而又终究无益之苦何其痛楚词人只能希望在梦中与父亲相遇第五对国家兴衰的担忧如虞美人山川城郭都非故恩怨须臾误人间孤愤最难平消得几回潮落又23面对破碎的山河词人愤怒难平忧国忧民之情跃然纸上这些悲情词以作者独特的人生体验深刻表达了浸透其中的悲观主义哲思王国维的悲剧思想受到了叔本华的深刻影响他大胆吸收认真求证并将其悲剧理论用于文学批评和作品创作中对悲观主义在我国的传播和运用起到了启蒙作用也极大提高了悲剧的地位为我国的文学研究发掘了一条新的道路他用悲观主义哲思唱出了欲望与痛苦的不可调和道出了悲剧的力量写出了令后世景仰的慷慨悲歌参考文献
王国维人生三境界

王国维人生三境界
王国维提出的“人生三大境界”包括:
1.第一境界:“昨夜西风凋碧树。
独立寒秋,望江北去。
”这词句出自宋代
词人柳咏的《雨霖铃》,王国维将之作为“昨夜西风”境界的来源。
这是一种悲苦的境界,描述了一个人在孤独和痛苦中挣扎,面对着无尽的苦难和困境。
2.第二境界:“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
”这是宋代词人柳永的
《蝶恋花·伫倚危楼风细细》中的句子,王国维将其作为“衣带渐宽”境界的来源。
这是一种执着的境界,描述了一个人为了追求自己的理想或爱情而不断努力,尽管面临困难和挫折,但始终不放弃。
3.第三境界:“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
”这是
宋代词人辛弃疾的《青玉案·元夕》中的句子,王国维将其作为“蓦然回首”
境界的来源。
这是一种顿悟的境界,描述了一个人在经历了长时间的探索和寻找之后,突然发现了自己一直在寻找的东西,这是一种意想不到的惊喜和收获。
王国维的“人生三大境界”不仅是他个人的人生感悟,也反映了他对于人生哲学和心理学的深刻理解。
这种理解可以帮助人们更好地理解和处理自己的情感和生活,从而达到更高的人生境界。
“悲”的人生哲学---王国维、鲁迅与叔本华、尼采

“悲”的人生哲学---王国维、鲁迅与叔本华、尼采【摘要】悲是人生中常见的情感,既有文化传统中的体现,也在西方哲学中有着重要地位。
王国维通过“悲”来表达对世界的深情与忧虑,鲁迅则将悲与痛并列,借以探讨生死与现实。
叔本华认为悲是人类最本质的情感,而尼采则认为悲促使人们超越现实,追求更高的存在。
这些不同的观点展示了悲在哲学中的多样性与重要性。
不同哲学家对悲的解读反映了他们对人生、理想与现实的态度,而悲与人生的关系也因此变得更为复杂且深刻。
悲的人生哲学是一门值得探讨的主题,不同的角度都能够为人们提供对生命意义的思考与启示。
【关键词】悲的含义、中国传统、西方哲学、王国维、鲁迅、叔本华、尼采、悲的人生哲学、重要性、不同哲学家、人生的关系1. 引言1.1 悲的含义“悲”的含义在人类文化中具有深远的意义。
在中文传统中,“悲”一词既包含了对生活中不如意、痛苦的感受,也包含了对于人生轮回、生死无常的思考。
悲可以是对于世间苦难的感受,也可以是对于自身命运不济的感慨。
在中国文学传统中,悲剧作品常常以人生命运的沉沦、悲惨结局为主题,通过对悲剧人物的描绘,表达了对于人生的无奈与悲哀。
从西方哲学角度来看,“悲”一词在古希腊哲学中也有着重要的涵义。
在柏拉图的哲学中,悲被视作是对于现实世界的失望与不满,是对于真理与美好的追求与憧憬。
悲也被视作是一种智慧与启迪,通过对于悲的深刻体验,人们能够更加深入地理解人生的意义与生命的价值。
无论是在中国传统文化还是在西方哲学中,悲都代表着人类对于生命深层次意义的探寻与领悟。
1.2 中国传统中的悲中国传统文化中的“悲”一词,常常被表达为对生活、人生的深沉思考和感悟。
在中国传统哲学中,“悲”往往被认为是一种超越个人感受的境界,是对人生苦难和痛苦的感受和体验。
在诗词、哲学、文学等领域中,都可以看到对“悲”的探讨和表达。
中国传统中的“悲”常常被赋予了非常高的价值,被认为是一种智慧和境界的象征。
在《论语》中,孔子说:“谁知途中悲,梦魂不到彼”,表达了对人生苦难和挫折的深刻认识。
略谈王国维悲观主义人生

目录一·悲观的沉积二·忧郁悲观的少年1.社会与家庭是他种下的悲观之根2.体素羸弱,性复忧郁3·从希望到失望三、弃科举觅新路,尽显悲观人生1.向往新学,觅求改变2.经济不资,迫考再败3.偶得机会,但又寄人篱下4.凭借文学,尽抒悲观之意5.抱清代残习,自认清朝遗老6.丧子悲痛,与挚友绝交四、悲观中选择完美的悲剧内容提要社会与家庭是他种下的悲观之根.从小就体素羸弱的他在时间与实践不断演化下慢慢地形成复性忧郁的性格,他的人生也就开始了悲观的路程,最后也以完美的悲观的方式结束人生.时间在点滴地消逝,王国维的死因给人们留下了无限的遐思,他选择维护他的尊严,学术尊严,感觉自己信仰的文化体系已不复存在,悲观的色彩沉浸了他整个人生,只有选择理性地结束生命,打下最后一个句号,凄怨的灵魂,忧郁悲观的大师在昆明湖饰演了完美的悲剧。
岁月沧桑呼吸着是上世纪头二十年的空气,文化续写着一代又一代的历史,是否我们也会有哲人之举,用我们毕生的时间和生命来灌注我们的文化,愿我们能在哲人的庇佑下让我们及我们的文化能走得越远越久。
关键词:王国维悲观主义忧郁悲观人生悲剧略谈王国维的悲观主义人生一·悲观的沉积1927年6月2日,一位汉族文化大师拖着清代遗留下来的一条长辫纵身一跃,自杀在颐和园昆明湖的鱼藻轩下,这可以说是震惊中外,至今,对于他的死因还是众说疑云,有为清朝,为政治,为人事纠葛,还有说只为中国传统文化的消亡,而我认为这都是王国维先生在他的悲观人生中所存在的,也就是说,他把这些都带走了,带走的堪称悲剧性完美。
时间在点滴地消逝,王国维的死因给人们留下了无限的遐思,而他仍然活在中国人的心中,点燃着中国传统文化的轨迹,他的悲观主义人生也时刻触动着人们的心灵并且从一开始就注定伴随他一生。
二·忧郁悲观的少年1.社会与家庭是他种下的悲观之根自1840年鸦片战争开始,中国近代社会被沦陷为半封建半殖民社会,当时的中国人民在尝试以不同的方法去寻找救国的道路,,然而这社会的悲惨现实让王国维不堪入目,开始怀疑社会,怀疑儒家道德宿命论,也和其他的中国人一样寻找这就过路线,寻找自身目标,改变社会现实,在他的《静安文集》的第二篇序里写道:“人生之问题,日往复于吾前。
试论王国维的悲剧观_王良彬

第26卷第4期开封教育学院学报2006年12月20日Vol.26No.4Journal of Kaifeng Ins ti tute of Educati on Dec.202006试论王国维的悲剧观王良彬(西南大学新诗所,重庆400715)摘要:19世纪末到20世纪初,中国封建社会处于风雨飘摇之中,即将土崩瓦解。
作为为封建阶级服务的一分子,王国维的思想处于矛盾之中,精神上经历了痛苦的折磨。
康德、叔本华哲学引起了他内心的强烈共鸣,他深深沉醉其中。
王国维的5红楼梦评论6就是运用叔本华哲学阐释的一篇论文,它主要论述人生)))欲望)))痛苦的关系及两种不同的解脱方式,并强调了第三种悲剧,反对自欺欺人的乐观主义,这在客观上促成了王国维悲剧观的形成。
关键词:苦痛;解脱;第三种悲剧观及渊源;悲剧观中图分类号:I207.41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8-9640(2006)04-0015-02一、人生苦痛说及解脱之道王国维把悲剧看成由生活的欲望而造成的一种人生的苦痛。
他引用了老庄的话:/人之大患,在我有身0,/大块载我以形,劳我以生0。
在西方有原罪的说法,意思是说/一个人最大的罪,就在他被生了出来。
0112为什么生下来就是罪过呢?因为生命和意志是一起降临的,而意志就是人们追求生活的意志,它的本质就是欲。
人们的欲望很多,欲望得不到满足,便是痛苦。
一种欲望满足之后,还有更多的欲望。
假设人们的欲望都能满足,这当然是一种理想状态。
当人们没有欲望,就会产生厌倦的情绪。
于是人生总是被意志的永无休止的欲求所统治,而不可能获得持久的欢乐与安宁。
/心病仍需心药医,解铃还须系铃人。
0既然痛苦由我们自身引起,其解脱之道还需要我们从自身去寻求。
王国维在5红楼梦评论6里谈到有两种解脱方式:一是我们沉浸于艺术作品而得到暂时的解脱;另一种方式是从根本上拒绝一切生活的欲望,从而达到根本的解脱。
王国维指出/根本解脱0的两种途径:/一存于观他人之苦痛,一存于觉自己之苦痛。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论文提要
王国维作为一代国学大师,在学术上做出了卓越的贡献。
从其哲学思想上来看,他深受叔本华的悲观主义哲学影响,并形成了自己独特的人生悲剧观。
本文对王国维的悲观主义人生观进行探讨,以及对它产生的影响进行论述。
浅谈王国维的悲观主义人生观
摘要:19世纪末20世纪初,中国封建社会处于土崩瓦解的风雨飘摇中。
面对着政局的动乱,文化的多元纷呈,叔本华的悲观主义被王国维所接受,并与其自身的坎坷经历、以及与传统文化中悲观厌世哲学所交汇,形成了王国维所固有的悲观主义哲学。
王国维重视引进西方哲学,促进了中国人对西方哲学的认识。
关键词:王国维悲观主义人生观
王国维的一生充满着“悲情”,这种“悲情”在他的代表作《红楼评论》、《人间词话》中表现的尤为突出。
可以说他的思想深处受叔本华的影响,并对其世界观、人生观以及人生实践上产生深刻的影响。
悲观主义人生观一直伴随着王国维的始终,使他成为中国大地上第一个悲壮的实践者。
一、王国维悲观主义人生观之成因
从王国维思想的内因出发,王国维的这种悲观主义人生观离不开其忧世情怀与忧生情结。
而从外因来看,他受西方思想特别是叔本华的悲观主义影响尤为的重要。
(一)独具的忧世情怀与忧生情结
忧世、忧国情怀在他的早期思想中比较突出。
王国维先祖忠勇壮烈,为国捐躯。
其父曾做过县府幕僚,希望作为长子的王国维可以考取功名,光耀门楣。
少年时的王国维就曾写下:“差喜平生同一癖,宵深爱读剑南诗”,这已表明了他已经有了以天下兴亡为己任,安邦济业的志向。
他关心实事,仰慕康、梁,曾为六君子事件有“颇有扼腕,捶胸,搔首问天之慨”。
忧生情结贯穿人生的始终。
王国维幼失母怙,父亲又在外经商从幕,而作为长子身上的责任较重。
加之考科举时多次落第,在《时务报》工作时的诸多不快,长子早逝,与罗振玉绝交等等,这些造就了他悲观忧郁的性格。
王国维在《游通州湖心亭》中写道:“人生苦局促,俯仰多悲悸”。
据考证,他的《静安诗稿》共27首,其中带“苦”字的就有10首。
他在诗词中形象地表达了对人生哲理的思考,把人生的无奈与迷茫提升到哲学的层面,而这正表现了他的忧生情结。
(二)西方悲观哲学的引入
王国维的悲观主义人生观还来源于叔本华建立在生命意志上的悲观主义。
王国维受业师陈寿田的影响开始接受西方思想,并在《时务报》任职期间接触西方哲学,特别是叔本华、尼采、康德的思想。
他尤重视叔本华的思想,在叔本华易懂的哲学中寻求“解忧”之道。
王国维本人曾论述过他与叔本华思想产生共鸣是因为:“其观察之精锐,议论之犀利,亦未尝不心怡神释也”。
之后,王国维还著《叔本华之哲学及其学说》、《叔本华与尼采》等进而系统地介绍叔本华的唯意志哲学,并与之生命意志论对悲观人生哲学的影响之深。
王国维的悲观哲学与他的忧世情怀与忧生情结是分不开的,使其钟情于叔本华,特别是“厌世悲观学说”,并直指其酸楚内心在情感上产生强烈的共鸣。
二、王国维悲观主义人生观概述
王国维的悲观主义人生观主要见于《红楼梦评议》、《宋元戏曲史》等诸文中。
他的哲学思想并非是对叔本华哲学的全盘吸收,而是根据中国文化的特点进行了本体化的改造,创新。
(一)悲观人生观的主要观点
王国维悲观主义人生观主要观点表现为三点:一是从人的生存特别是个体生存层面出发,提出了人生苦痛的观点。
人生充满着苦痛,“悲苦”是不争的事实。
二是从人本主义出发,将人生悲剧根源于个体的生存意志,生存意志是产生个人悲剧的前提。
三是怀疑“诗的正义”原则,认为悲剧的艺术价值、功用在于解脱。
从王国维的观点上看,他的立足点是关心人的本身,从人的自身上来找出“解脱”之道的方法。
(二)悲观人生观的特点
从王国维的主要观点上我们可以看出,他并不是在全部照搬叔本华的悲观哲学。
他具有自己的独特之处。
一是王国维的人生观始终立足于人生层面,进而解决人生中的问题,叔本华则把生命意志上升到本体的地位;二是王国维人生的解脱是通过“悟”即自身的体悟来达到中国式的解脱,并非借助神灵;三是王国维从个体的生存角度探讨悲剧的根源注定导出了空幻的悲观主义。
王国维的悲观主义迎合了当时历史背景下的大众的思想,具有时代性的特点。
三、王国维悲观人生观的影响
王国维的一生充满了悲苦,他不仅最早引进了西方的悲剧理论,而自己的一生也是以悲剧而告终。
我们本着一分为二的观点来看,对其影响进行辨证的论述。
第一,王国维的人生观导致了消极、虚无的厌世的情怀。
王国维的这种厌世观结果是导致了他在昆明湖的自杀。
他自杀的前一天还在批改学生的试卷,与同事们谈论招生事宜,丝毫未显自杀迹象。
这种平静地走向死亡似乎已经得到了“解脱”。
然而,对于整个社会的影响却是消极的,似乎人类的“解脱”就是走向全人类的集体灭亡。
有着悲观的情愫可以更好的认识人的自身,但过分的悲观将失去整个的人生意义。
第二,王国维的悲观主义证明了人的主体性存在,显示了人的自由意志的非理性思想。
人的主体性意识在悲观中得以体现,而悲观精神是西方文化深切感受自身存在的悲剧性之后选择对待痛苦的方式。
从西方的许多悲剧中我们可以深切地感受到这一点。
王国维引入叔本华的悲观哲学来对中国文化潜在的悲观意识进行阐述,使国人更加明白自身的主体性存在,把关注的焦点更多的转向自身的自由意志。
第三,王国维引入西方哲学,促进中西、方哲学的交流,并促进中国学术界悲剧美学的发展。
王国维引入西方思想,符合晚清西学输入的大趋势,给中国思想界输入了新鲜的血液,促进了东西方的文化交流。
同时他引进西方悲剧理论时融合了中国传统的悲剧思想,从而使西方理论切合中国传统的审美需要。
在《红楼梦评议》中,王国维第一次把悲剧理论引入中国,用叔本华的唯意志理论来剖析中国古代经典《红楼梦》,这在中国近现代学术史上具有一定的意义,开创了近代研究悲剧美学的先河。
总之,作为国学大师的王国维在中国近现代文化史上具有重要的作用。
他引入叔本华的悲观主义并结合中国传统思想使之成为自己独特的悲观主义人生观。
在他的一生中,我们看到了他追求真理、力求突破中西方文化格局、勇于开拓创新的学术精神。
这种精神,依旧值得当代人们的敬佩。
参考文献
【1】陈鸿祥:王国维传,江苏文艺出版社,2010年第1版
【2】穆允军:简析王国维早期哲学思想及其贡献,船山学刊,2008年第1期
【3】王良彬:试论王国维的悲剧观,开封教育学院学报,2006年12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