禅宗公案大全
禅宗公案大全

禅宗公案大全、比自已优秀峨山慈棹禅师在月船禅慧禅师处得到印可月船就对他说道“你是大器至今终能成就从今以后天下人莫能奈你何你应发心再参善知识不要忘记行脚云游是禅者的任务。
” 有一年峨山听说白隐禅师在江户的地方开讲《碧岩录》便到江户参访白隐禅师并呈上自己的见解谁知白隐禅师却说道“你从恶知识处得来的见解许多臭气薰我” 于是便把峨山赶出去峨山不服再三入室三次都被打出来。
峨山心想我是被印可的人难道白隐禅师看不出我有实悟或许是在考验我吧便再去叩禅师的门说道“前几次都因我的无知而触犯了禅师愿垂慈诲我一定虚心纳受。
” 白隐禅师道“你虽担一肚皮禅到生死岸头总无着力如果要痛快平生须听我…只手之声‟参一只手所发出的声音” 因此峨山便在白隐禅师座下随侍四年在峨山三十岁那年终于开悟。
峨山是白隐禅师晚年的高足峻机妙用大振白隐的门风。
后来年老时在庭院外整理自己的被单信徒看到觉得奇怪便问道“禅师您有那么多的弟子这些杂事为什么要您亲自整理呢” 峨山禅师道“杂事老年人不做那要做什么” 信徒说道“老年人可以修行呀” 峨山禅师非常不满意反问道“你以为处理杂务就不是修行吗那佛陀为弟子穿针为弟子煎药又算什么呢”信徒终于了解到生活中的禅。
一般人最大的错误就是把做事与修行分开其实如黄檗禅师开田、种菜沩山禅师合酱、采茶石霜禅师磨麦、筛米临济禅师栽松、锄地雪峰禅师砍柴、担水其它还有仰山的牧牛洞山的果园等这在在说明禅在生活中。
1 of 62 禅宗公案、断指求法唐代仰山慧寂禅师广州人俗姓叶九岁时父母便送他到广州和安寺出家到了十六岁时父母又后悔不该送他出家故又想尽方法把他接回家来令他还俗准备完婚。
慧寂知道后大惊着急地问道“这是为什么呢” 慧寂的父亲回答道“从前我和你母亲之所以要送你到寺院里出家是因为有一个算命先生说你命中犯凶煞如果不投入僧门求菩萨的庇护便无法抚养长大。
现在你已经度过了厄运可以还俗继承叶家香火我与你母亲已为你安排好一门美满姻缘你又何必执意回到寺里过清苦的生活呢” 慧寂听后不觉悲痛万分一方面觉得父母用心良苦恩情深重一方面又觉得双亲在利用佛门以保全儿子生命。
是邪是正,-禅宗公案(禅画)

是邪是正,-禅宗公案(禅画)
渐源仲兴禅师在道吾禅师处任侍者时,有一次端茶给道吾禅师,道吾禅师指着茶杯道:“是邪?是正?”
仲兴走近道吾禅师的跟前面对着他,一句话不说,道吾禅师道:“邪则总邪,正则总正。
”
仲兴摇摇头,表示意见道:“我不认为如此。
”
道吾追问:“那你的看法?”
仲兴就把道吾手中杯子抢到手里,大声反问:
“是邪?是正?”
道吾抚掌大笑,说道:“汝不愧为我的侍者。
”
仲兴便向道吾禅师礼拜。
道吾禅师开示的“是正?是邪?”这内中的道理,所谓“邪人说正法,正法也是邪;正人说邪法,邪法也成正。
”有些天天说道的人,却破坏人的信心;有
些好打喜骂的人却能给人入道。
名医治病,砒霜毒药皆成良药,因此说“邪则总邪,正则总正”。
仲兴禅师认为宇宙有“诸法因缘生,诸法因缘灭”,能体会时则不执断,亦不执常,作如此会时,则一切皆正。
若将手中物执有执空则皆是邪。
以此见地反问老师,道吾禅师欣慰嘉勉,终于师资相契了。
不可向你说,-禅宗公案(禅画)

不可向你说,-禅宗公案(禅画)
有一学僧想到覆船禅师住的地方去,在路上碰到一个卖盐的老翁,于是就向前问道:“请问老翁覆船路如何去?”
良久,都等不到老翁的回答,于是学僧又问一次。
老翁:“我已经向你说过了,你聋吗?”
学僧:“你回答过我什么?”
老翁:“向你说覆船路。
”
学僧:“难道说你也学禅吗?”
老翁:“不止是禅,连佛法也全会。
”
学僧:“那你试说看看?”
老翁一句话也不说,挑起盐篮便要走。
学僧不解只道了一声:“难!”
老翁:“你为什么这样说?”
学僧:“盐翁!”
老翁:“有何指示?”
学僧:“你叫做什么?”
老翁:“不可向你说这是盐。
”
要去覆船禅师处参学,路要怎么走?“既曰覆船,何有道路?”道,有难行道,易行道,有大乘道小乘道,有出世道世间道,一般学者,总要循道前行,但禅门学者,“丈夫自有冲天志,不向如来行处行。
”虽是覆船,又何无路?。
禅宗公案与故事20则

禅宗公案与故事20则禅宗公案与故事90则!深刻启发!果断收藏! 2015-02-25 天徽神秘空间禅宗公案,为史载佛教祖师、禅宗⼤德在接引参禅者时所作问答,或具有特殊启迪作⽤的动作,以资判定迷悟的准绳。
古籍中载有禅宗公案⼀千七百则左右,常⽤四五百则左右。
常读公案,有助启迪⼼智,脱迷顿悟。
——纯道题记禅宗公案与故事,根据⼤量历史流传下来的禅宗公案和史料,撷取其中重要和著名⽚段⽽重新编写,尽可能使语⾔通俗化,每⼀则更加上“启⽰”录,帮助现代⼈理解公案和故事中释放出来的内涵。
1、⼤⼠讲经南朝梁武帝时,婺州有位傅⼤⼠,⼈称“善慧菩萨”,经常到南京城⾥卖鱼以谋⽣。
有⼀次,梁武帝请名僧志公讲《⾦刚经》,志公说⾃⼰不会讲,市井中有位卖鱼的傅⼤⼠善讲解此经。
武帝便召傅⼤⼠到禁中。
⼤⼠登台后,将戒尺朝桌上⼀拍,便扬长⽽去。
武帝愕然。
志公问:“陛下,您明⽩了吗?”武帝说:“明⽩什么?”志公说:“⼤⼠已经讲完了。
”启⽰:禅不可说,⼀说便有偏差。
⽆法可说,就是说法。
2、⾝居险地唐代道林禅师在杭州秦望⼭的⼤松树上搭窝棚居住,⼈称“鸟窠和尚”。
⽩居易出任杭州刺史,上⼭拜访,说:“禅师住这么⾼,摇摇晃晃,危险啊。
”禅师答:“我看⼤⼈您⽐我更危险。
”⽩居易不解:“我⾝为地⽅⼤员,镇守⼀⽅,有什么危险?”禅师开⽰道:“⾝陷尘事纷争,耗费⼼⼒⽽⽆法停息,如同每天在薪⽕上烧烤,怎会不危险呢?”启⽰:⾝居险境⽽思安慎⾏,危⽽不危也;⼼耽安乐⽽不知其危,安⽽不安矣。
3、⼤⽿觅⼼印度僧⼈⼤⽿号称有“他⼼通”,能知道别⼈⼼⾥想什么。
唐肃宗于是让国师慧忠去试试真假。
慧忠闭上眼,⾯带微笑:“你看⽼僧我⼼在何处?”“国师童⼼重,西川看龙⾈。
”慧忠⼼念⼀转:“现在呢?”“溪边⼭林下,国师戏群猴。
”慧忠于是将⼼念全部收起,进⼊⼼⽆外物的禅定境界。
⼤⽿遍寻天上地下都不见,满头⼤汗,不知所措。
慧忠笑着说:“因为我没有⼼迹,你到哪⾥去找呢?”启⽰:⼼定⽆迹,⼼动有踪;只要⼼中有杂念,别⼈就能发现。
禅宗公案香严击竹

禅宗公案:香严击竹香严击竹:香严智闲禅师曾向沩山灵佑禅师请教佛法,但长时间没有领悟。
有一天,他在山中击打竹子,忽然悟道。
他回到沩山,将悟到的道理告诉灵佑禅师。
灵佑禅师说:“汝见沩山了么?”智闲禅师说:“见了。
”灵佑禅师说:“沩山何似竹?”智闲禅师说:“它们一样通过。
”简洁这而则富有公哲理案体现了禅宗直指人心的特点,通过日常生活中的事物来启发人的悟性。
公案释义:首先,香严智闲禅师在长时间向沩山灵佑禅师请教佛法而没有领悟之后,有一天在山中击打竹子时忽然悟道。
这反映了禅宗的一个重要观点,即佛法并非仅仅通过文字和语言的教导就能完全领悟,而更多的是需要自己去亲身体验,去直观感受。
智闲禅师的悟道,就是他在亲身体验中,突破了原有的思维定式,直接触摸到了佛法的真谛。
其次,智闲禅师悟道后回到沩山,向灵佑禅师报告了他的领悟。
灵佑禅师却反问:“汝见沩山了么?”这句话似乎是在问智闲禅师是否真正看到了沩山的真面目,或者说是否真正理解了佛法。
智闲禅师回答“见了”,表明他自认为已经领悟了佛法。
然而,灵佑禅师的进一步提问“沩山何似竹?”却揭示出智闲禅师的领悟可能仍有所局限。
这里,“沩山”和“竹”都是象征,代表了智闲禅师悟道前后的两种状态或境界。
沩山象征着佛法的大道,而竹则象征着智闲禅师悟道过程中的某一具体体验或感受。
灵佑禅师通过提问,暗示智闲禅师虽然有了悟道的体验,但如果仅仅停留在这种体验上,把佛法等同于竹,那么就还没有真正看到沩山的真面目,还没有真正理解佛法的广大无边。
最后,智闲禅师回答“它们一样通过”,这个回答看似回答了灵佑禅师的问题,但实际上却可能仍未能完全领会灵佑禅师的深意。
因为“一样通过”可能意味着智闲禅师把沩山和竹看作是同一层次的东西,没有意识到沩山所代表的佛法是超越于具体体验的,是广大无边、包容万物的。
总的来说,这则公案揭示了禅宗修行的一个重要原则,即真正的悟道需要超越具体的体验和感受,直接触摸到佛法的真谛。
同时,也警示我们,不要将佛法等同于任何具体的体验或感受,而应以开放的心态去接纳和理解佛法的广大无边。
禅宗公案的人生哲理

禅宗公案的人生哲理禅宗公案记录了禅宗高僧接引学人的善巧方法,每则禅宗公案都蕴涵着深刻的人生哲理。
阅读这些禅宗公案故事不仅可以使我们深受启迪和教化,而且能开启智慧,破迷开悟。
本文现列举几则公案略作阐释说明:其一、芥纳弥川。
须弥山,是佛教传说中的山,佛经中说它是世界的中心,它的四周都是海洋,佛经说就是这样高的山也能装入一颗芥子粒中。
唐代智常禅师是马祖道一的弟子,据说江州刺史李渤曾问智常禅师:“佛典中说须弥山容纳芥子,这我相信:但又说芥子容纳得下须弥山,这不是无稽的笑谈吗?”智常反问他道:“听说刺史你读书破万卷,这是真的吗?”李渤说:“是的。
”智常说:“那么,请问你的脑袋不过一颗椰子大,万卷书是怎么装进去的?”李渤听了,顿时开悟。
“芥纳须弥”是比喻无所不在的“佛法”,这“道”其实就在每个人的本心中。
这个词语完美地体现了智者坦荡的胸怀,豪迈超逸的刁;凡气度。
从人生的意义方面来看,“芥纳须弥”这则公案,不只是告诉我们佛教的意义,它教会我们在平日生活中,应该以宽广的胸怀宋包容别人,就像弥勒菩萨那样,大肚能容天下难容之事。
这样,人世间就会减少许多人我纷争,从而会使我们感受到更多的人间温情。
其二,瓶中出鹅。
唐代宣州刺史陆亘大夫向南泉普愿禅师提出一个古怪的问题:“一个人在瓶子里养了一只小鹅,小鹅慢慢长成了大鹅,在瓶子里出不来。
现在不能把瓶子打碎,也不能伤着鹅,和尚你怎么样把鹅弄出来呢?”南泉普愿禅师没有立刻解答这个问题,而是喊了一声“陆大夫”。
陆亘大夫就答应了一声。
南泉普愿禅师笑着说:“出来了。
”陆亘大夫马上开悟,即刻向南泉普愿禅师施礼答谢。
在这里,陆亘大大提出这个问题,说明他对这个问题执着。
换句话说,是陆亘大夫的自我被框着不得出来。
南泉普愿禅师召唤大夫,使大夫回到自性上来,因而禅师便说:“出来了”。
回到自性,就是破除对现实具相的执着,因而获得解脱,所以大夫受到启发,顿时开悟。
这则公案告诉我们,在现实生活中,我们做任何事情不要被人为的条条框框所束缚,当我们做事或思考问题时,通过一种方式行不通的时候,就应该灵活变通,寻求另外一种可以更好地解决问题的途径,这样才能使问题得到圆满的解决。
禅宗公案香严击竹

禅宗公案:香严击竹香严击竹:香严闲禅师初参百丈怀海禅师,百丈禅师问他:“你从哪里来?”香严闲禅师说:“我从百丈来。
”百丈禅师说:“百丈没有你这个人。
”香严闲禅师听了这句话,默然不知所措,于是就到侍者寮,整天将一支拄杖作为自己思考的对象,这样不知不觉地过了三年。
有一天,他忽然悟到百丈禅师的那句话,便说:“百丈和尚真大慈悲,老婆心切。
”于是就去告诉百丈禅师,百丈禅师说:“你见个什么道理,就这样赞叹我?”香严闲禅师说:“某甲全不会也。
”百丈禅师说:“你赞美我的慈悲,又说全不会,这又是为什么呢?”香严闲禅师说:“若有所会,则与师道不别。
”百丈禅师当下便印可了他。
香严闲禅师开悟后,更精进于禅修,有一天他在除草时,无意间抛起一块瓦砾,瓦砾击到竹子上,发出清脆的响声,他忽然大悟。
公案释义:这则禅宗公案通过香严闲禅师与百丈怀海禅师的对话及香严闲禅师的悟道经历,揭示了禅宗中独特的悟道过程和智慧。
一、语言与真理的关系在公案中,百丈禅师问香严闲禅师从哪里来,香严闲禅师回答从百丈来。
百丈禅师却否认百丈有这个人,使香严闲禅师陷入困惑。
这里,百丈禅师的话似乎与常识相悖,但正是这种看似矛盾的语言,打破了香严闲禅师的思维定式,引导他进入更深层次的思考。
禅宗常常通过非逻辑、非理性的方式,揭示语言无法直接表达的真理。
二、悟道的艰辛与喜悦香严闲禅师在侍者寮中,以拄杖为对象,默默思考了三年之久。
这三年中,他可能经历了种种挣扎、疑惑与困惑。
然而,当他终于悟到百丈禅师的话时,他感叹百丈禅师的大慈悲,表现出一种深深的喜悦。
这种喜悦来自于他突破了原有的认知局限,认识到了更深层次的真理。
三、悟道的无所得与无差别当香严闲禅师告诉百丈禅师自己的领悟时,他说自己“全不会也”。
这里,香严闲禅师表达了一种无所得的心态。
他认识到,即使他以为自己有所悟,这种悟也是暂时的、有限的,与真理本身相比,仍然存在着差距。
同时,他也表达了一种无差别的境界,即他与百丈禅师之间的差别已经消失,两人都站在了真理的同一高度。
禅宗公案

禅宗公案1 世间什么是最珍贵的传说从前有座圆音寺,有一个蜘蛛因为千年受到香火和虔诚的祭拜的熏陶。
蜘蛛有了佛性。
有一天,佛祖来到这里,看到了这个蜘蛛。
佛祖停下脚步问蜘蛛:‚你我想见也是缘分,千年修行,有什么真知灼见‚。
便问道:时间什么才是最珍贵的?‛蜘蛛想了想回答道:‚世间最珍贵的是得不到和已失去。
‛佛祖点了点头。
走了。
又经五百年,佛祖有来到圆音寺。
对蜘蛛说:‚五百年前的那个问题,你可有什么更深的认识?‛蜘蛛说:‚我觉得世间最珍贵的是得不到已失去。
‛佛祖说‚你在好好想想,我会在来找你的。
‛又经五百年,有一天,刮起大风,风将一滴甘露吹到蜘蛛网上,蜘蛛望这甘露,顿生爱意。
蜘蛛往着甘露很开心。
突然,一阵狂风将甘露吹走。
蜘蛛一下子觉得失去了什么,感到很寂寞和难过。
这时佛祖过来了问道:‚这五百你,你可曾好好想过:世间什么才是最珍贵的?‛蜘蛛想到甘露,仍对佛祖说:‚世间最珍贵的是:得不到和已失去。
‛佛祖说:‚既然这样,我允许你去人间走一走吧。
‛就这样,蜘蛛投胎到一个官宦家中,名叫:‚蛛儿‛转眼间蛛儿16岁了,已经成了妩媚多姿的少女,楚楚动人。
一日,状元甘露金榜题名,皇帝设宴庆祝,来了许多的妙龄少女,包括蛛儿,长风公主。
状元郎在此大献才艺,在场少女无一不被他折服。
但是蛛儿一点没有紧张,认为这是佛祖赐给他的姻缘。
一日蛛儿随同其母上香拜佛,偶遇甘露。
蛛儿便和甘露一同去走廊聊天,可是甘露对蛛儿似乎无一点爱意。
蛛儿对甘露说:‚你可曾记得16年前的圆音寺蜘蛛网上的事情?‛甘露很惊讶地说:‚蛛儿你很漂亮,也讨人喜欢,但是你的想象力太丰富了吧。
‛说着,蛛儿便和母亲离开了。
蛛儿回到家,心想:‚既然是佛祖安排的这场姻缘,为何不让他记起那件事。
‛几天后,皇帝下诏,命甘露和长风公主完婚:蛛儿和太子芝草完婚。
蛛儿大怒,不吃不喝,生命危在旦夕。
这时芝草,急忙赶来对蛛儿说:‚如果你死了,我也活不了。
‛说着就拿起宝剑准备自刎。
就在此时,佛祖来了,对蛛儿说:‚你可曾想过,甘露是由谁带到你这里来的呢?是长风公主(风),最后也是风将它带走。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禅宗公案
5、去了依赖性
德山宣鉴禅师,四川剑南人氏,参龙潭崇信禅师悟道。德山禅师初到龙潭的 时候,因为受点心婆子的教训,似乎牢骚满腹,在山门外大声叫道:“说什么圣 地龙潭,既不见龙,又不见潭!”
崇信禅师在山门内应道:“你已到了龙潭!”
德山禅师闻此应声,有所契悟。从此,德山禅信禅师身旁,久久不去,龙潭禅师说道:“时间 已经不早,你怎么不回去休息?”
有静老禅师也非常有礼的回答道:“谢谢您的好意,明天阿育王寺里正好煮 面供养大众,今天特地出来买木耳,以便今晚带回,赶着明天应用,所以不方便 在此过宿。”
道元禅师道:“就算您不在寺里,难道就没有人代理吗?”
有静老禅师道:“不,不能让人代理,我是到了现在这种年纪才领到这分职 务的,怎可轻易放弃或请人代理?何况我未曾获得外宿的同意,不能破坏僧团的 清规。”
黄檗禅师听后,便恭恭敬敬地礼拜着。
后来沩山禅师问仰山禅师道:“百丈再参马祖因缘,此二尊宿意旨如何?”
仰山禅师道:“此是显大机大用。”
沩山禅师道:“马祖座下出八十四位善知识,几人得大机?几人得大用?”
仰山禅师道:“百丈得大机,黄檗得大用,余者皆是倡导之师。”
禅门的大机大用,主要就是直指本心,见性成佛。吾人在生活里,要能自由、 自主,要能圆满、喜悦。精神和物质要合一,内心和外境要一如,随佛道而不成 佛,随众生而不入众生,只讲开悟,只讲机用,此即所谓禅!
马祖道一禅师道:“你以后要如何接引学人?”
百丈怀海禅师拿下拂子,竖了起来。
祖道一禅师道:“就是这个作用,应离开这个作用!”
怀海禅师就把拂子挂到原来的地方。
忽然,马祖禅师振威大喝一声,震得怀海禅师的耳朵聋了三天。
后来,怀海禅师住持百丈山,因为山岩险峻高绝,所以又叫大雄山。
一天,百丈怀海禅师对弟子开示道:“禅教大法不是微小的事,我从前被马 大师一喝,耳聋了三天。”
做父母的看到慧寂盘里血渍斑斑的两截断指,知道其意志坚决再难更改,只 好让慧寂返回佛门。
后来,慧寂十八岁时,到江西吉州,拜访耽源禅师,传授圆相九十六种;二 十一岁,参访灵佑禅师,侍从十五年;三十五岁后,领众出世,成为沩山灵佑座 下的大弟子,创立中国禅宗里“沩仰宗”一派;七十三岁时示寂,大家都尊称为“小 释迦”。
赵州禅师自小就聪明颖慧,出言吐语,自有禅味,一句不见瑞相,只见卧如 来,赢得了南泉普愿禅师的欣赏,即至问他是有主的沙弥还是无主的沙弥,他不 用一般的语言回答,他用行动表示,顶礼、侍立,这不就是无言说的禅风吗?赵 州禅师的禅,重在自我肯定,自然随缘,所谓从平常心流露,不做斧凿,自有一 番禅心慧解!
4 of 62
道吾回答道:“荣的好。”
药山再问云岩:“枯的好呢?荣的好呢?”
云岩答道:“枯的好?
这时,正好一位姓高的侍者经过,药山又以同样的问题问他:“枯的好呢? 荣的好呢?”
侍者回答道:“枯者由他枯,荣者任他荣。”
同一个问题有三种不同的答案,“荣的好”,这表示一个人的性格热忱进取;“枯 的好”这表示清净淡泊;“枯者由他枯,荣者由他荣”,这是顺应自然,各有因缘。 所以有诗曰:
5 of 62
禅宗公案
6、禅心经语
日本道元禅师,三岁时丧父,八岁时丧母,从小就由叔父收养,十四岁时在 京都建仁寺出家。
我国宋朝时代,道元禅师来我国留学,当船在庆元港停泊时,一位年约七十 多岁的老禅师上船来购买木耳。道元禅师很亲切地跟他招呼,言谈中知道老禅师 名叫有静,是浙江阿育王寺的典座(煮饭),于是就对他说道:“禅师!天色已暗, 您就不要急着赶回去,在我们船上过一宿,明天再回去吧!”
中国人对出家为僧,一直没有正确的认识,有的人认为出家生活清苦,有的 人认为必定受什么刺激,才会看破红尘。殊不知“出家乃大丈夫之事,非将相所 能为”,如顺治皇帝说:“黄金白玉非为贵,唯有袈裟披肩难。”仰山慧寂禅师若无 大心大愿,不能入佛门为僧,怎能成为一代宗师!
2 of 62
禅宗公案
3、大机大用
有一次,百丈怀海禅师参访马祖道一禅师时,站在他的身旁,马祖道一禅师 转眼注视着绳床的角上挂着的拂子,怀海禅师顺着马祖禅师的眼光说道:“就是 这个作用,应离开这个作用!”
禅宗公案大全
1、比自已优秀
峨山慈棹禅师在月船禅慧禅师处得到印可,月船就对他说道:“你是大器, 至今终能成就,从今以后,天下人莫能奈你何,你应发心再参善知识,不要忘记 行脚云游是禅者的任务。”
有一年,峨山听说白隐禅师在江户的地方开讲《碧岩录》,便到江户参访白 隐禅师,并呈上自己的见解,谁知白隐禅师却说道:“你从恶知识处得来的见解, 许多臭气薰我!”
赵州:“我是有主沙弥。”
南泉:“谁是你的师父呢?”
此时,赵州恭敬地顶礼三拜后走到南泉的身边,非常关怀地说道:“冬腊严 寒,请师父保重!”
于是南泉禅师非常器重他,因赵州是以行动来代替语言。从此,师徒相契, 佛道相投,赵州成为南泉禅师的入室弟子。
有一天,赵州禅师请示南泉禅师一个问题:“什么是道?”
南泉:“平常心是道。”
3 of 62
禅宗公案
4、卧如来
赵州从谂禅师,山东人,十八岁时到河南初参南泉普愿禅师时,因为年轻, 南泉禅师正躺着休息,就没有起身,看见赵州时就仍睡着问道:“你从哪里里来?”
赵州:“从瑞像院来。”
南泉:“见到瑞相了吗?”
赵州:“不见瑞相,只见卧如来。”
南泉禅师于是坐起来,对赵州颇欣赏,问道:“你是有主沙弥?还是无主沙 弥?”
于是,便把峨山赶出去,峨山不服,再三入室,三次都被打出来。峨山心想: 我是被印可的人,难道白隐禅师看不出我有实悟?或许是在考验我吧!便再去叩 禅师的门说道:“前几次都因我的无知,而触犯了禅师,愿垂慈诲,我一定虚心 纳受。”
白隐禅师道:“你虽担一肚皮禅,到生死岸头,总无着力,如果要痛快平生, 须听我‘只手之声’(参一只手所发出的声音)!”
赵州:“除了平常心之外,佛法无边,另外是否还有更高层次的趣向呢?”
南泉:“如果心中还存有什么趣向,就有了那边,没有这边;就会顾了前面, 忘了后面,因此,所谓全面,被扭曲了的东西,怎会是圆融无碍的道呢?”
赵州:“如果佛法没有一个趣向,回顾茫茫,我怎么知道那就是『道』呢?”
南泉:“道不属知,不属不知;知是妄觉,不知是无记。若欲真达到不疑之 『道』,你应当下体悟,『道』犹如太虚,廓然荡豁,岂可强说是非耶?”
“师父!很奇怪,刚才奔跑的时候,一点都不觉得行囊很重!”
对前途目标,不够有坚毅不拔的信心,嫌远、嫌难、嫌重是必然的,如果对 前程有信心、有眼光、有担当,就会感觉不远、不难了。。
7 of 62
禅宗公案
8、荣枯一如
药山禅师在庭院里打坐,身旁坐了两位弟子,一位叫云岩,一位叫道吾,他 忽然指着院子里一枯一荣的两棵树,先对道吾问道:“那两棵树是枯的好呢?还 是荣的好呢?”
因此,峨山便在白隐禅师座下,随侍四年,在峨山三十岁那年终于开悟。
峨山是白隐禅师晚年的高足,峻机妙用,大振白隐的门风。后来年老时,在 庭院外整理自己的被单,信徒看到,觉得奇怪,便问道:“禅师!您有那么多的 弟子,这些杂事为什么要您亲自整理呢?”
峨山禅师道:“杂事,老年人不做,那要做什么?”
信徒说道:“老年人可以修行呀!”
有一日,经过一座村庄,一个妇女从家中走出,在前面走的师父,忽然握住 那位妇女的双手,那位妇女尖叫了起来。妇女的家人和邻居,闻声出来一看,以 为一个和尚轻薄妇女,齐声喊打。身材高大的镜虚禅师掉头不顾一切地奔逃。徒 弟满空,揹着行囊也跟在师父的后面飞跑。
经过很久,跑过几条山路,村人无法追上这师徒二人。在一条静寂的山路边, 师父停下来,回头,非常关心地问徒弟道:“还觉得重吗?”
“云岩寂寂无窠臼,灿烂宗风是道吾;
深信高禅知此意,闲行闲坐任荣枯。”
8 of 62
禅宗公案
9、师姑是女人
智通禅师在归宗禅师处参禅时,有一天晚上巡堂,大叫:“我开悟了!我开 悟了!”
大众听了吓一跳,第二天上堂,归宗禅师集合大众问道:“昨夜是谁自称已 开悟了,请站出来!”
智通走出来,直下承担地说道:“是我!”
1 of 62
禅宗公案
2、断指求法
唐代仰山慧寂禅师,广州人,俗姓叶,九岁时,父母便送他到广州和安寺出 家,到了十六岁时,父母又后悔不该送他出家,故又想尽方法,把他接回家来, 令他还俗,准备完婚。慧寂知道后,大惊,着急地问道:“这是为什么呢?”
慧寂的父亲回答道:“从前我和你母亲之所以要送你到寺院里出家,是因为 有一个算命先生说你命中犯凶煞,如果不投入僧门,求菩萨的庇护,便无法抚养 长大。现在你已经度过了厄运,可以还俗,继承叶家香火,我与你母亲已为你安 排好一门美满姻缘,你又何必执意回到寺里过清苦的生活呢?”
慧寂听后,不觉悲痛万分,一方面觉得父母用心良苦,恩情深重,一方面又 觉得双亲在利用佛门,以保全儿子生命。如今厄运一过,就要立刻背弃佛门,这 种伪善伪信、自私自利的行为,实在罪过。
想来想去,慧寂决心不造孽缘,不能顺着父母心愿成婚,可是又知道语言上 的争执是没有用的,于是就趁家人不注意时,将自己左手的无名指和小指,一刀 斩断,鲜血淋漓地盛在盘里,捧着去见双亲,长跪不起的请求道:“孩儿已身入 佛门,为正信弟子,此生誓愿求取无上正等正觉,双亲大恩大德,孩儿当时时祈 愿回向,却绝不再还俗成家。今断二指以示决心,请双亲成全我的愿心!”
德山禅师向门外走了几步,回头说道:“外面天黑!”
龙潭禅师点了纸烛给德山禅师,德山禅师正想用手去接,龙潭禅师一口气又 把纸烛吹灭,德山禅师于此大悟,立刻向龙潭禅师顶礼,良久不起,龙潭禅师便 问道:“现在一片漆黑,你见到了什么?”
德山禅师说道:“弟子心光已亮,从此不再疑天下老和尚的舌头了。”
德山禅师悟道后,侍奉龙潭禅师三十余年,八十四岁圆寂!
黄檗禅师听老师这么说后,不自觉地吐出舌头。
百丈禅师问道:“你以后不是要继承马祖的禅法吗?”
黄檗禅师答道:“今天老师举出这个公案,使我们见到马祖禅师的大机大用, 但是还不能了解马祖大师,假如继承他的方法,以后将会接引不到学人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