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价键(第一课时)教学设计
《第二章 第一节 共价键》教学设计

《共价键》教学设计方案(第一课时)一、教学目标1. 理解共价键的观点,了解共价键的形成条件。
2. 能够识别不同类型的共价键,并理解它们在化合物中的作用。
3. 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分析能力,增强化学学科素养。
二、教学重难点1. 教学重点:学习共价键的形成过程,理解共价键在化学反应中的作用。
2. 教学难点:理解不同类型的共价键,区分共价键和离子键的区别。
三、教学准备1. 准备PPT课件,包含不同类型的化合物、分子和原子结构示意图。
2. 准备相关化学实验器械和试剂,确保实验过程的顺利进行。
3. 准备教室练习题和思考题,供学生课后稳固知识。
4. 确保教室整洁,课前安置好黑板和白板。
四、教学过程:本节课的教学设计分为四个环节,分别是:情境导入、新课教学、实验探究和教室小结。
1. 情境导入:通过展示一些具有共价键的物质图片,如氯化钠、氯化氢分子等,引导学生思考这些物质的结构特点,并引出共价键的观点。
同时,通过介绍一些生活中常见的共价键实例,如石墨烯、钻石等,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新课教学:起首,介绍共价键的形成过程,包括电子配对理论、杂化理论等。
接着,通过展示一些典型共价键的模型,如碳碳双键、碳氧双键等,帮助学生理解共价键的本质。
在此过程中,教师可以通过一些有趣的化学实验,如氢气在氯气中燃烧、钠与水反应等,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共价键的形成过程和特点。
3. 实验探究:设计一些有趣的实验,如用激光笔照射装有氯化氢分子的溶液,观察到丁达尔现象,引导学生探究共价键的存在形式和性质。
同时,鼓励学生自主设计实验,探究不同物质中共价键的差别,培养学生的实验能力和科学探究精神。
4. 教室小结:在课程结束前,回顾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包括共价键的观点、形成过程、特点和实际应用等。
同时,引导学生思考共价键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如有机高分子材料、半导体材料等,并鼓励学生尝试用所学知识诠释这些物质的性质和结构特点。
通过对不同材料的探究,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和创新精神,让他们了解科学技术对社会发展的重要性。
共价键(第一课时)教学设计

共价键(第一课时)教学设计附件1共价键(第一课时)学案共价键学案(第一课时)课前预习学案―预习目标1.能通过阅读课本理解氯气的形成。
2.理解共价键的含义;知道结构式的含义。
二预习内容:理解共价键的含义,共价键的形成条件,结构式的含义三提出疑惑:共价键的形成条件是什么?怎样用电子式表示共价化合物的形成过程?课内探究学案学习目标:1理解共价键含义,知道结构式的含义。
2.能用电子式表示共价化合物及共价化合物的形成过程。
学习重难点:共价键的含义、电子式、用电子式表示共价化合物的形成过程学习过程:根据HC1的形成过程,结合课本填写下列空白。
一、共价键1、共价键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叫做共价键①成键微粒: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②成键本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③成键元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④成键原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⑤共价化合物: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共价键的表示方法①电子式:HC1C12H2H2ON2H2SCH4H2O2NH1②结构式(用短线“-”表示一对共用电子):H2N2HC1H2ONH3CO2CH4二用电子式表示共价化合物的形成过程:H2O: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HC1: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反思总结:(通过这节课你学到了什么?)。
共价键课程设计

共价键课程设计一、课程目标知识目标:1. 学生能够理解并掌握共价键的定义、类型和特点;2. 学生能够描述共价键的形成过程,解释共价键与分子结构的关系;3. 学生能够运用共价键的概念解释现实生活中的化学现象。
技能目标:1. 学生能够运用共价键知识分析分子结构,预测化合物的性质;2. 学生能够运用模型构建方法,形象地展示共价键的形成过程;3. 学生能够通过实验观察和分析,探究共价键的特性。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1. 学生能够认识到共价键在化学科学中的重要性,激发对化学学科的兴趣;2. 学生能够在学习过程中培养合作精神,增强团队意识和沟通能力;3. 学生能够关注与共价键相关的科技发展,培养社会责任感和创新意识。
课程性质:本课程为高中化学选修课程,旨在帮助学生深入理解共价键的内涵,提高化学学科素养。
学生特点:高中学生具备一定的化学基础,思维活跃,对化学现象充满好奇心,但需要引导和激发。
教学要求:结合学生特点和课程性质,采用讲授、实验、讨论等多种教学方法,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提高学生的知识掌握和应用能力。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能够达到上述课程目标,为后续化学学习打下坚实基础。
二、教学内容本章节教学内容以人教版高中化学选修教材《物质的结构与性质》中“共价键”章节为依据,主要包括以下三个方面:1. 共价键的基本概念与分类- 共价键的定义与特点;- 共价键的分类:单键、双键、三键;- 共价键的极性与非极性。
2. 共价键的形成与性质- 共价键的形成过程与原理;- 共价键与分子结构的关系;- 共价键的性质:键长、键能、键角。
3. 共价键与物质性质的关系- 共价键与化合物的物理性质;- 共价键与化合物的化学性质;- 共价键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实例。
教学进度安排如下:第一课时:共价键的基本概念与分类;第二课时:共价键的形成与性质;第三课时:共价键与物质性质的关系。
三、教学方法针对共价键的教学内容,采用以下多样化的教学方法,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性:1. 讲授法:- 对于共价键的基本概念、分类和性质等理论知识,采用讲授法进行教学,结合多媒体演示,使抽象的知识形象化,便于学生理解和记忆。
共价键(第1课时)教学设计

3.3共价键第一课时共价键的形成(A)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1)理解共价键的概念;通过对具体物质的拟人描述,理解共价键形成的原理。
(2)理解共价化合物中原子间按一定数目比互相结合,学会一些常见共价化合物的电子式、结构式书写。
2.过程与方法(1)通过氯化氢的生成实验,培养学生观察、记录实验现象的能力。
(2)通过对氯化氢形成过程的讨论,让学生用抽象思维去感受微观世界中物质的变化,在科学研究中敢于质疑的学习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通过实验观察、讨论交流,体验合作交流的重要性,培养学生团队精神。
(2)在共价键形成过程的学习中让学生体验从宏观现象到微观本质的认识事物的科学方法。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1.重点共价键的形成及概念。
2.难点常见共价化合物中原子配比及电子式书写。
三.教学用品漂粉精、锌粒、浓盐酸、集气瓶、薄塑料片、闪光灯氯原子与氢原子成键的微观动画四.教学流程1.设计思想这节课的内容并不难,但要让抽象问题具体化,这个过程不能操之过急,而要一点一点引出,而且要让学生充分参与,慢慢体会,所以采用了先直观后拟人化再动画引出知识点,这样后面知识就容易理解了。
在整个教学过程中,要提倡学生的合作学习,在交流讨论中学生在知识点上得以互补,构建出较完整的知识框架。
2.流程图3.流程图说明(1)回忆氯气在氢气中安静燃烧的现象,再看氢、氯气混合气体光照爆炸的实验,用强烈的反差来激发学生学习探究的兴趣。
(2)学生描述现象,揭示反应方程式。
(3)教师简单讲述反应不同现象的原因后提出问题:通过分析氢原子与氯原子的结构特点,讨论氢原子与氯原子是怎样形成氯化氢分子的?[突破重点方法]:以氢原子与氯原子为例,分析这两个原子如何达到稳定结构,通过一段氢原子与氯原子之间拟人的对话,请学生在讨论的基础上得出“共用电子对”,接着想象它如何作用于氢原子与氯原子使这两原子同时达到稳定结构。
给出一段氢与氯的对话。
氢:我的第一电子层上有1个电子,氯老哥,你如果给我1个电子,就成为稳定结构了。
《共价键》 教学设计

《共价键》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目标(1)理解共价键的概念,能够用电子式表示常见物质的共价键形成过程。
(2)了解共价键的分类,包括极性共价键和非极性共价键。
(3)掌握共价键的特征,如方向性和饱和性。
2、过程与方法目标(1)通过对共价键形成过程的分析,培养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和逻辑推理能力。
(2)通过电子式的书写,培养学生的规范表达能力和微观表征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1)激发学生对化学微观世界的好奇心和探索欲望,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
(2)通过对共价键的学习,让学生体会到化学世界中物质结构的多样性和规律性。
二、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1)共价键的概念和形成过程。
(2)共价键的特征和分类。
2、教学难点(1)用电子式表示共价键的形成过程。
(2)理解共价键的方向性和饱和性。
三、教学方法讲授法、讨论法、练习法、多媒体辅助教学法四、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通过展示一些常见的分子模型,如氢气(H₂)、氧气(O₂)、水(H₂O)、二氧化碳(CO₂)等,引导学生思考这些分子中原子是如何结合在一起的,从而引出共价键的概念。
2、讲解共价键的概念结合原子结构的知识,讲解共价键的定义:原子间通过共用电子对所形成的相互作用。
以氢气分子(H₂)为例,分析氢原子的核外电子排布,说明两个氢原子通过共用一对电子形成稳定的氢分子。
3、共价键的形成过程(1)以氯化氢(HCl)分子的形成为例,讲解共价键的形成过程。
展示氢原子和氯原子的核外电子排布,分析它们如何通过共用电子对形成稳定的分子。
(2)让学生练习用电子式表示氯化氢分子的形成过程,教师巡视并进行指导。
4、共价键的特征(1)方向性:通过展示一些分子的空间结构,如甲烷(CH₄)、氨气(NH₃)等,讲解共价键的方向性。
说明原子形成共价键时,电子云要达到最大重叠,从而导致共价键具有一定的方向性。
(2)饱和性:以氮原子为例,讲解氮原子的价电子排布,说明氮原子最多只能形成三个共价键,从而引出共价键的饱和性概念。
高中化学必修2《共价键》(第一课时)教学设计

《共价键》第一课时教学设计一、教学内容分析本节教学内容是在苏教版高中化学《选修3》专题3“微粒间作用力与物质性质”中的第三单元“共价键原子晶体”的第一课时,在本课中教材对共价键的成因在电子云和能量的角度做了进一步的细致描述,让学生认识到共价键的饱和性与方向性,内容十分抽象,是本专题的重点和难点,教材遵循由浅入深,由简单到复杂的原则,以分析最简单的氢原子电子云重叠形成氢分子这一过程中氢分子的能量与核间距的关系入手,让学生了解共价键的形成过程和实质,并以成键原子核外电子排布特点及电子云伸展方向为依托引出共价键的饱和性与方向性,接着再对共价键的类型进行介绍,要求学生能判断常见分子共价键中的σ键和π键或极性键和非极性键,学好这部分内容将为学生将来学习“杂化”及分子空间构型打下坚实的基础,同时本节知识重在培养辨证唯物主义思想与思维方法,重在逐步建立起与现代化学以至现代科学相适应的微观物质研究的科学思想。
通过本节的学习,促使学生进一步形成有关物质结构的基本观念,初步认识物质的结构与性质之间的关系;能从物质结构的视角解释一些化学现象,预测物质的有关性质,逐步形成科学的价值观,为分子的立体结构的学习奠定了基础。
二、学生学习情况分析高二学生已经具备书写一些简单物质电子式的能力,在《必修2》中也初步了解到了什么是共价键,在本学期的前一个专题中也已掌握了原子的电子排布式和轨道表示式,清楚“泡利不相容原理”和S电子云、P电子云在空间的形状,清楚从电负性来判断离子键和共价键,但是对共价键的饱和性和方向性还不甚清楚,而将来对分子空间的构型的学习要求学生必须清楚共价键的形成的本质和特点。
本节要求学生具备一定的抽象思维能力和空间想象力,难度较大。
三、设计思想根据本节课的内容特点,本节教学的关键,是设法以尽可能形象化的手段解决相对抽象的问题。
只要在教学中紧抓一切都应服从于体系能量最低原理,就能有效地突破电子云按不同方式进行重叠而形成共价键这一基本要点,才可以使学生较好地理解共价键的形成过程和特点以及随后的σ键和π键。
《共价键》第一课时参考教案

空间运动,所以电子云要发生重叠,它们又是通过怎样方式重叠,形成共价键的呢? [板书] 第二章 分子结构与性质 第一节 共价键[随堂练习]共价键是常见化学键之一,它的本质是在原子之间形成共用电子对你能用电子式表示H 2、HCl 、C12分子的形成过程吗? [投影]HCl的形成过程:[讲]按共价键的共用电子对理论,不可能有H 3。
、H 2Cl 和Cl 3分子,这表明共价键具有饱和性。
我们学过电子云和原子轨道。
如何用电子云和原子轨道的概念来进一步理解共价键呢用电子云描述氢原子形成氢分子的过程如图2-l 所示。
[探究]两个成键原子为什么能通过共用电子对相结合呢?[板书]一、共价键[投影][板书]1、共价键的形成条件: (1) 两原子电负性相同或相近 (2) 一般成键原子有未成对电子教师提出疑问,学生思考教师讲解,学生接受式学习(3) 成键原子的原子轨道在空间上发生重叠2.共价键的本质:成键原子相互接近时,原子轨道发生重叠,自旋方向相反的未成对电子形成共用电子对,两原子核间的电子云密度增加,体系能量降低[讲]两个1s1相互靠拢→电子云相互重叠→形成H2分子的共价键H-H。
电子云在两个原子核间重叠,意味着电子出现在核间的概率增大,电子带负电,因而可以形象地说,核间电子好比在核间架起一座带负电的桥梁,把带正电的两个原子核“黏结”在一起了。
[投影]氢原子形成氢分子的电子云描述(s—sσ)[板书]3、共价键的类型(1)σ键:以形成化学键的两原子核的连线为轴作旋转操作,共价键电子云的图形不变,这种特征称为轴对称。
如H-H键。
[设问]H2分子里的σ键是由两个s电子重叠形成的,可称为“s—sσ键”。
s电子和p电子,p电子和p电子重叠是否也能形成σ键呢?[讲]我们看一看HCl和C12中的共价键,HCl分子中的共价键是由氢原子提供的未成对电子ls的原子轨道和氯原子提供的未成对电子3p的原子轨道重叠形成的,而C12分子中的共价键是由2个氯原子各提供土个未成对电子3p的原子轨道重叠形成的。
人教版高二化学选修三教学设计-共价键 第一课时

第二章分子结构与性质教材分析:本章比较系统的介绍了分子的结构和性质,内容比较丰富。
首先,在第一章有关电子云和原子轨道的基础上,介绍了共价键的主要类型σ键和π键,以及键参数——键能、键长、键角;接着,在共价键概念的基础上,介绍了分子的立体结构,并根据价层电子对互斥模型和杂化轨道理论对简单共价分子结构的多样性和复杂性进行了解释。
最后介绍了极性分子和非极性分子、分子间作用力、氢键等概念,以及它们对物质性质的影响,并从分子结构的角度说明了“相似相溶”规则、无机含氧酸分子的酸性等。
化学2已介绍了共价键的概念,并用电子式的方式描述了原子间形成共价键的过程。
本章第一节“共价键”是在化学2已有知识的基础上,运用的第一章学过的电子云和原子轨道的概念进一步认识和理解共价键,通过电子云图象的方式很形象、生动的引出了共价键的主要类型σ键和π键,以及它们的差别,并用一个“科学探究”让学生自主的进一步认识σ键和π键。
在第二节“分子的立体结构”中,首先按分子中所含的原子数直间给出了三原子、四原子和五原子分子的立体结构,并配有立体结构模型图。
为什么这些分子具有如此的立体结构呢?教科书在本节安排了“价层电子对互斥模型”和“杂化轨道理论”来判断简单分子和离子的立体结构。
在介绍这两个理论时要求比较低,文字叙述比较简洁并配有图示。
还设计了“思考与交流”、“科学探究”等内容让学生自主去理解和运用这两个理论。
在第三节分子的性质中,介绍了六个问题,即分子的极性、分子间作用力及其对物质性质的影响、氢键及其对物质性质的影响、溶解性、手性和无机含氧酸分子的酸性。
除分子的手性外,对其它五个问题进行的阐述都运用了前面的已有知识,如根据共价键的概念介绍了键的极性和分子的极性;根据化学键、分子的极性等概念介绍了范德华力的特点及其对物质性质的影响;根据电负性的概念介绍了氢键的特点及其对物质性质的影响;根据极性分子与非非极性分子的概念介绍了“相似相溶”规则;根据分子中电子的偏移解释了无机含氧酸分子的酸性强弱等;对于手性教科书通过图示简单介绍了手性分子的概念以及手性分子在生命科学和生产手性药物方面的应用第一节共价键第一课时教学目标:1、复习化学键的概念,能用电子式表示常见物质的离子键或共价键的形成过程。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共价键(第一课时)教学设计
附件1 共价键(第一课时)学案
共价键学案(第一课时)
课前预习学案
一预习目标 1. 能通过阅读课本理解氯气的形成。
2.理解共价键的含义;知道结构式的含义。
二预习内容:理解共价键的含义,共价键的形成条件,结构式的含义
三提出疑惑:共价键的形成条件是什么?怎样用电子式表示共价化合物的形成过程?
课内探究学案
学习目标: 1.理解共价键含义,知道结构式的含义。
2.能用电子式表示共价化合物及共价化合物的形成过程。
学习重难点:共价键的含义、电子式、用电子式表示共价化合物的形成过程
学习过程:根据H Cl的形成过程,结合课本填写下列空白。
一、共价键
1、共价键
叫做共价键
①成键微粒:
②成键本质:
③成键元素:
④成键原因:
⑤共价化合物:
2、共价键的表示方法
①电子式:HCl Cl2 H2 H2O
N2 H2S CH4 H2O2 NH3
②结构式(用短线“-”表示一对共用电子):H2 N2 HCl
H2O NH3 CO2 CH4
二用电子式表示共价化合物的形成过程:
H2O:
HCl:
反思总结:(通过这节课你学到了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