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的饮食习惯

陕西的饮食习惯
陕西的饮食习惯

陕西的饮食习惯

西北人特别是陕西人,都有着极为浓厚的面条情结,外地人对陕西人有一个带有戏谑姓的评论:打死不离疙瘩面!偶尔外出旅游的人,回到故乡的第一件事不是回家看老婆孩子,而是找一个扯面馆或者羊肉泡馍馆美美吃上一顿,这才悠哉游哉的荡回家去。陕西人吃面条,就像南方人爱吃米饭。一个地方饮食习惯的形成,是一个漫长的过程,它和当地的物产紧密相连。当这些习惯渗入血液的时候,不是不可以改变,但的确很难很难。陕西的面条,种类很多,比较出名的有扯面、棍棍面、岐山臊子面,蒜蘸面等。

油泼扯面,大大的一碗,端上来,面是宽宽的,油是汪汪的,辣子是红红的,炒的鸡蛋是黄黄的,下锅的青菜是绿绿的,光是看着也会让人垂涎三尺,吃一口,那看似粗硬的面条硬是柔弱无骨,绵软无比,那面条宽得像皮带,但吃到嘴里却并不感到硬。臊子面是陕西特别是关中地区的家常饭,过去只有过年是才可吃上。所谓臊子,就是猪肉在锅里拌着花椒调和酱油辣椒食盐用菜油煮透后,放进肉罐子里闷上一段时间。肉剁得细细的,瘦肉筋道有味,肥肉油而不腻,入口即化,嘴角流油。吃饭的时候,一个锅盛汤,汤里面有葱花鸡蛋豆腐皮海带丝香菜蘑菇,自然也少

不了臊子,油汪汪的汤花荡漾,另一个锅里煮面,面条薄筋光滑,煮好的面马上捞出来倒进盛有凉开水的盆里。吃饭的时候,一根长筷子盛面条,浇上热气腾腾的煎汤,一筷子下去,整个碗里的面条就空了,马上再吃另外一碗,吃这样的面,号称一次要吃三十四十碗!臊子面比较有名的是岐山臊子面,在陕西的各个地方,几乎都可以看到岐山臊子面馆。岐山臊子面是以薄筋光、酸辣汪著称的,薄指面擀的要薄如纸,筋指面吃到嘴里要有筋道,既不能太硬,又要有嚼头;光当然是指面条入喉的时候,感觉要光滑无比,不能有哽的感觉。酸指作为调料的醋要好,酸得要有味道,不能尖酸,这样的醋做成的汤当然就好;辣就是辣子要好,要辣到位、最好能辣得出汗;汪是油要好,要多,但又不能腻,有了这几样,岐山臊子面会吃得你连声叫好,吃得你汗流浃背,吃得你滋味难忘。蒜蘸面是最近几年才兴盛起来的,它的关键是蘸汁,还有蒜的质量。把蒜用绞肉机绞成蒜泥,和干辣面一起,浇上煮沸的油,吱拉一声,金黄色的油层慢慢盖住辣椒面,碗边浮起油沫,用勺子搅拌,然后加些陈醋和少许盐,汁子就算成了,再把宽如皮带的面条放入一个大铝盆中,盆中的水要宽,这样面条就不会粘在一起,吃时一根一根慢慢拉入汁碗,蘸了汁子吃,那种味道,只一个字:爽!至于棍棍面,也叫搓搓面,是一根一根在案板上用手慢慢搓成的,比较费事,家里做的搓搓

面那是相当好的,后来的做法就有点像新疆的拉条子了。面醒好,切成粗条状,抹上菜油,要吃时,拿出几根,先是两手一拉,再在案板上一甩,啪的一声响,要不了多久,一碗油泼的棍棍面就会送到你的面前,吃的时候,如能就上几瓣大蒜,那个味道,啧啧,没有吃过的人,你永远也想象不出来!陕西人的面条情结就是这么深,这么浓。欢迎你到陕西来,只有吃了陕西的面条,你才会知道陕西人就像那滋味隽永的面条一样,热情、实在、厚道、爽快、仗义、关键时候解馋。

陕西渭河流域水文特性调查

陕西渭河流域水文特性调查和03年暴雨洪水调查结束 2003-12-11 (本站讯)由陕西省水文局组织的渭河流域水文特性调查和2003年暴雨洪水调查工作于日前结束,并已上报有关部门进行审查。 渭河是黄河第一大支流,发源于甘肃省渭源县鸟鼠山,流经甘肃、陕西两省,在陕西潼关县注入黄河,全长818公里。渭河流域现有水文站38处,雨量站260处。2003年汛期,我省暴雨洪水频发,山洪、泥石流灾害严重,特别是渭河先后连续出现6次高水位洪水,造成了南山支流倒灌,石堤河、罗纹河、方山河河堤多处决口,使华县、华阴地淹没受灾,全省直接经济损失超过100亿元。为了对渭河流域自然地理特性、水文特性、水情站网及设施情况有一个完整、深刻的认识,深入分析03洪水中河床演变对洪水演进规律的影响,正确地解决预报方案因子变化问题,更好地满足我省防汛工作的需要,陕西省水文局组织人员对我省宝鸡、杨凌、咸阳、西安、渭南5个市区的15条渭河支流河口和部分二级支流河口的水文特性进行了为期11天的查勘调研,实地调研查勘了渭河干、支流拓石、林家村、魏家堡等14个水文(位)站和6个预警断面及宝鸡峡渠首、冯家山、石头河、黑河、泷河水库。并组织汉中、商洛、延安、安康水文局及时组织调查小组分别对宁强03·7、洛南、宁陕和石泉、黄陵03·8暴雨洪水开展调查。今年渭河出现6次洪水过程,其主要特点是洪峰水位高、洪水持续时间长;洪水过程多、洪水总是大;洪峰传播时间长,洪水演进速度慢;洪水下泄不畅,导致库区洪水迭加;南山支流倒灌,河堤发生决口,渭河中游支流入渭不畅,发生洪水顶托。 通过此次的查勘调研工作,使得我们对渭河流域的自然地理特性、水文特性及今年的暴雨洪水情况有了更深刻的认识,这将对我省下一步的渭河治理和防汛抗旱工作具有很大的促进和指导作用。(供稿:秦延安)

汉中市十三五中药产业发展规划

汉中市“十三五”中药产业发展规划 为贯彻落实国家《中医药健康服务规划(-)》精神,按照《陕西省中药材保护和发展实施方案(-)》的要求,结合《汉中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发展规划》,为加快我市中药产业发展,依据产业发展实际,制定汉中市“十三五”中药产业发展规划。 一、“十二五”全市中药产业发展现状及存在问题 “十二五”期间,按照“科技引领、龙头带动、市场运作、项目支撑、突出优势、循环发展”的原则,通过实施六大工程和推进两大体系建设,我市中药产业总体实现增规模、调结构,促进中药产业产值稳步增长的规划目标。 . 中药产业快速发展,结构稳步优化 “十二五”期间,我市中药产业体系趋于完善,产业链逐步壮大,调结构成效显著。我市中药材种植规模和标准化工程建设居全省首位,汉中天麻、汉中猪苓规范化种植技术全国领先,天麻、元胡、附子个单品种产量占全国总产量的以上,“强力定眩片”实现单品药品销售过亿元。年,中药产业总产值达到亿元,是年的倍,年均增长。我市中药产业优势与特色更加凸现,产业结构逐步优化。 . 中药材种植业稳步发展,推动农业倍增贡献明显

“十二五”末,我市中药产业收入占农业收入的%,较“十一五”增加个百分点;中药材种植业收入亿元,较年增长;中药材种植户超过万户,药农户均收入万元,比“十一五”增加万元。中药材种植面积约万亩,其中天麻、附子、元胡、猪苓等草本菌类品种种植面积约万亩,山茱萸、杜仲、银杏、厚朴等木本品种种植面积约万亩,采收面积万亩。建成山茱萸、天麻、西洋参、杜仲、猪苓、元胡、附子等优势中药材种植示范基地个,规范化种植面积达万亩以上,中药材种植企业达家。中药种植已成为农民脱贫致富的主要增收途径之一。 . 中药加工工业进一步发展,集聚效应初步显现 年,我市中药加工企业个,规模以上医药企业家,实现工业总产值亿元,年均增长。其中药品制剂生产企业家,个剂型、条生产线通过认证;国药准字批准文号个,中药保护品种个;中药饮片生产企业家。“十二五”期间,我市中医药工业园区累计投入资金约亿元,已有汉王药业等余户制药企业进驻医药园区,生产药品剂型种、品种个。年实现销售额约亿元,利税亿元。中药加工工业比较效益明显,产业发展潜力巨大,集聚效应初步显现。汉王药业生产的“天麻片”获全国银奖,“强力定眩片”获陕西省科技进步奖,“汉王”商标被国家工商总局认定为中国驰名商标。汉江药业合作研发二类新药“肾炎消”进入临床试验阶段,“丙酰奋”通过了认证。城固振华生物科技有限公司生产开发皂素中间体产品种,成为国内最具规模的甾体激素医药中间体生产和供货商,

大中型灌区节水改造及管理相关重大问题专题调研报告

大中型灌区节水改造及管理相关重大问题 专题调研报告 #TRS_AUTOADD_1216863880390 {MARGIN-TOP: 0px; FONT-SIZE: 12pt; MARGIN-BOTTOM: 0px; LINE-HEIGHT: 1.5; FONT-FAMILY: 宋体}#TRS_AUTOADD_1216863880390 P {MARGIN-TOP: 0px; FONT-SIZE: 12pt; MARGIN-BOTTOM: 0px; LINE-HEIGHT: 1.5; FONT-FAMILY: 宋体}#TRS_AUTOADD_1216863880390 TD {MARGIN-TOP: 0px; FONT-SIZE: 12pt; MARGIN-BOTTOM: 0px; LINE-HEIGHT: 1.5; FONT-FAMILY: 宋体}#TRS_AUTOADD_1216863880390 DIV {MARGIN-TOP: 0px; FONT-SIZE: 12pt; MARGIN-BOTTOM: 0px; LINE-HEIGHT: 1.5; FONT-FAMILY: 宋体}#TRS_AUTOADD_1216863880390 LI {MARGIN-TOP: 0px; FONT-SIZE: 12pt; MARGIN-BOTTOM: 0px; LINE-HEIGHT: 1.5; FONT-FAMILY: 宋体}/**---JSON--{"":{"line-height":"1.5","font-famil y":"宋体","font-size":"12pt","margin-top":"0","margin-botto m":"0"},"p":{"line-height":"1.5","font-family":"宋体

陕西省人口十大特点

陕西省人口发展呈现十大特点 人口状况很大程度上是一个国家或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的基本反映。统筹解决人口问题是构建和谐社会、富裕三秦百姓、建设西部强省、实现陕西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面临的重大战略任务。根据国务院的统一部署,我省以2010年11月1日零时为标准时点开展了第六次人口普查,涉及人口的总量、结构、素质、分布和迁移流动等方面内容。普查结果以《陕西省2010年第六次人口普查主要数据公报》形式对外发布(以下简称“公报”),普查数据显示,我省人口发展呈现“一缓、二降、三快、四突出”的特点。普查数据揭示的我省人口的基本状况和10年来的发展变化情况,为我省各级党委和政府顺利完成“十二五” 发展规划目标,实现“三个上台阶”提供了较为详实的基础资料和参考依据。 “一缓”: 人口增长速度明显放缓 常住人口总量增加近128万年均增长0.35%。“公报”表明,2 010年11月1日,陕西常住人口为3732.74万人,与2000年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的3604.77万人相比,10年

增加127.97万人,年平均增长率为0.35%,比前一个10年的年均增长速度下降0.54个百分点,低于全国0.57%的年均增长速度。人口增速明显放缓的主要原因:一是“计划生育政策”在陕西得到较好的执行;二是我省加大农村劳动力转移力度,净流出省外人口增加。 “二降”: 人口性别比略降家庭规模缩小 性别结构有所改善人口性别比为106.92。普查数据表明,2010 年全省常住人口中,男性为1928.76万人,占51.67%;女性为1803.9 8万人,占48.33%。总人口性别比(以女性为100,男性对女性的比例)虽比全国高1.72个百分点,但由2000年第五次人口普查的108.42 下降到106.92。低年龄性别比下降更快,0-4岁各年龄人口性别比从120以上降至118以下,出生人口性别比也由2000年的122.10降低到11 5.68。表明2005年以来,我省针对出生人口性别比偏高的问题采取的一系列综合治理措施取得一定成效。 居民家庭观念转变户均规模3.22人。“公报”显示,2010

陕南区域经济发展

陕南地区区域经济发展现状 陕南区域经济发展探索 【摘要】本文概述了陕南地区经济发展状况,对陕南区域经济发展优劣势进行分析,并针对优劣势提出了发展陕南区域经济的几点建议:充分发挥陕南经济发展的优势,水、矿产、生物、旅游资源;逐步改善制约陕南经济发展的劣势,发展交通,搬迁深山居民。【关键词】陕南;区域经济;发展 陕南,即陕西省的南部,包括汉中、安康和商洛三地,陕南北靠秦岭、南倚巴山,汉江自西向东穿流而过。近年来,中共陕西省委和省人民政府遵循区域经济发展规律,制定了“关中率先发展,陕北跨越发展,陕南突破发展”的经济发展战略,并根据陕西省省情实施了一系列发展经济的措施。使陕南经济结构有了一定的改观,基础设施和生态环境有所改善,经济综合实力有所提高。但近几年的全国百强县排名中,陕南为“0”;西部百强县排名中,陕南仍旧为“0”;“陕西省县域经济社会发展十强县”排名中,陕南还是为“0”;就连2012年新公布的国家贫困县中,陕南地区就占了24个(陕西省50个),将近占了陕西省的一半。可见,陕南经济发展尚处于落后状态,因此对陕南区域经济发展进行探索很有必要。 一、陕南地区经济发展优势 1、具有丰富的水能资源 其中,汉中有汉江和嘉陵江两大水系,为长江一级支流,是西北

地区水资源最丰富的地区,是国家“南水北调”中线工程的水源地;安康境内河流众多,具有充足的水源和良好的水质,境内有多处水电站;商洛境内有丹江河、金钱河、乾佑河等河流,横跨长江、黄河两个流域。 2、是我国重要的“天然药库”,生物物种繁多 陕南独特的地形、地貌、气候、土壤和水质等为植物生长提供了较为有利的条件,是我国西北地区中药材较为理想的生长地区,秦巴山区内的中草药产量、种类都较多;同时,有着秦岭山脉的依托,使得陕南成为众多生物物种的栖息地,野生动物物种繁多,特别是拥有朱鹮、大熊猫、羚牛、金钱豹和大鲵等多种列为国家稀有保护的动物。 3、矿产资源丰富,并且具有储量大、品位高的特点 境内以有色金属、贵金属、黑色金属和非金属矿产为主。其中,汉中具有探明储量的矿种有60多种,境内的略阳、勉县、宁强三县交界处的“金三角”地带曾被李四光先生誉为“中国的乌拉尔”,是全国五大黄金生产基地之一,并且其他矿种也居全国前列。商洛市已经探明储量的矿产资源和矿化物已探明储量的有46种之多,全市矿产地超过350处,并且境内几大河流均有金沙分布。安康市具有汞、重晶石、锰、锑等多种全国或全省产量较多的矿产资源。 4、具有充足的旅游资源 汉中是全国历史文化名城,是汉文化的发祥地,三国文化底蕴较

渭河

渭河(Weihe River) 渭河俗称“禹河”,是黄河右岸第一大支流。发源于甘肃省渭源县西南海拔3495米的鸟鼠山北侧,源头海拔1383米,干流自西向东流经甘肃省的渭源、武山、甘谷、天水市北道区四县区后,于宝鸡市陈仓区风阁岭镇进入陕西省,东西横贯宝鸡、杨凌、咸阳、西安和渭南五市(区),在潼关县港口镇注入黄河。 关于渭河的源头,《水经注》和《山海经》都有详细记述。《水经注》记载:“渭水出首阳县首阳山渭首亭南谷。山在鸟鼠山西北。此县有高城岭,岭上有城,号渭源城,渭水出焉。”《图解山海经》记载:“鸟鼠同山,山中有鸟鼠同穴,鸟的名字叫,鼠的名字叫鼵,它们穿凿地面数尺深,鼠在里边,鸟在外边,二兽和睦相处。……渭水从这座山发源,然后向东流入黄河。” 1、概述 流域范围 渭河流域位于我国西北黄土高原东南地区,地理位置在东经106°18′-110°37′,北纬33°42′-37°20′之间。北为黄土高原,南为秦岭山区,干流全长818公里。流域涉及甘肃省的定西市、平凉市、庆阳市、天水市,宁夏回族自治区的固原市,陕西省的宝鸡市、杨凌区、咸阳市、西安市

和渭南市共三省(区)10个地区84个县(市、区),流域总面积134934平方公里。其中甘肃占﹪、宁夏占﹪、陕西占﹪。渭河按河流形态可分为三段,宝鸡峡大坝以上为上游,河长430公里,河道狭窄,河谷川峡相间,水流湍急;宝鸡峡至咸阳铁路桥段为中游,河长180公里,河道较宽,多沙洲,水流分散;咸阳至入黄口为下游,河长208公里,比降较小,水流较缓,河道泥沙淤积。渭河在陕西境内干流长公里,流域面积67100平方公里,占陕西省总面积的﹪。 地形地貌 渭河流域地形为西高东低,西部最高处海拔 3495米,自西向东地势逐渐变缓,河谷变宽,汇入黄河口的高程与最高处高程相差 3000多米。主要山脉北有六盘山、陇山、子午岭、黄龙山;南有秦岭,最高峰太白山,海拔 3767 米。地貌主要有黄土丘陵区、黄土塬区、土石山区、黄土阶地区、河谷冲积平原区等。 渭河上游主要为黄土丘陵区,面积占该区面积的 70% 以上,海拔 1200米-2400米;河谷川道地区面积约占10% ,海拔 900米-1700米。渭河中下游北部为陕北黄土高原,海拔900米-2000米;中部为经黄土沉积和渭河干支流冲积而成的河谷冲积平原区—关中盆地;南部为秦岭土石山区,多为海拔 2000米以上高山。其间北岸加入泾河和北洛河两大支流,其中,泾河北部为黄土丘陵沟壑区,中部为黄土高塬

陕西省2019年继续教育:生态文明建设与环境保护--考试答案

生态文明建设与环境保护 2019年考试答案 单选题(共30题,每题2分) 1 .下列关于国家对维护资源安全的说法不正确的是(B)。B.加强战略资源能源储备,完善资源能源储藏战略通道建设和安全保护措施 2 .通过认识和实践,形成(D)和生态相结合的生态化理论。D.经济学 3 .( B)是生态文明建设和环境保护工作的基础和保障。 B.全民参与 4 .要通过加快构建生态文明体系,确保到(C),生态环境质量实现根本好转,美丽中国目标基本实现。 C. 2035年 5 .(A)报告确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五位一体”的总布局,生态文明被提高到与物质文明、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并列的高度。A.十八大 6 .发展低碳经济,需要在哪方面彻底转型?B B.两者都是 7 .要提高环境治理水平,要充分运用(C)手段,完善资源环境价格机制,采取多种方式支持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项目。 C.市场化 8 .(A)是世界上最早建立环境影响评价制度的国家。 A.美国 9 .在借鉴发达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经验时,我们应该(C )。C.有针对性筛选 10 .防腐剂过量属于食品污染的哪一种B B.保鲜生产的污染

11 .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指出,( C)是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千年大计。 C.建设生态文明 12 .使用绿色产品能给消费者带来比使用传统产品所没有的效用,如(B) B.心理上自豪感以及由于降低对环境的负影响而得到社会认可 13 .建设生态文明的核心是(A )。 A.人与自然和谐相处 14 .发展生态农业有利于改善什么?A A.农业生态环境质量 15 .( C)是生态系统的重要支柱。 C.森林 16 .循环经济是一种低开采、高利用、低排放、再利用的经济模式,其物质流程是(C )。 C.资源—产品—再生资源的反馈式 17 .我国环境问题的社会性原因是(D )。 D.公众环境诉求表达不畅 18 .在党在十八届(D )全会上明确提出了以协调推进“四个全面”实现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以及生态文明建设“五位一体”的总体布局 D.五 19 .我们推进生态文明制度建设最终追求的目标是(B )。 B.养成自觉的生态文明生产生活习俗 20 .下列不属于生态农业发展阶段的是(D )。 D.有机农业

陕西省中医药条例(2020)

陕西省中医药条例(2020) 2020年03月23日 目录 第一章总则 第二章中医药服务 第三章中药保护与发展 第四章中医药教育与科研 第五章中医药传承与文化传播 第六章保障措施 第七章法律责任 第八章附则 第一章总则 第一条为了传承和弘扬中医药,保障和促进中医药事业发展,建设中医药强省,保护人民健康,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医药法》等法律、行政法规,结合本省实际,制定本条例。 第二条本省行政区域内中医药医疗、预防、保健、科研、教育、产业、文化、对外交流以及监督管理等活动,适用本条例。 第三条发展中医药事业应当遵循中医药发展规律,传承精华,守正创新,坚持中西医并重,保持和发挥中医药特色优势。 第四条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应当将中医药事业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建立健全符合中医药特点的管理体系和服务体系,统筹推进中医药事业发展。 第五条县级以上人民政府中医药主管部门负责本行政区域内的中医药管理工作。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其他有关部门在各自职责范围内负责与中医药有关的工作。 第六条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应当支持发展中医药教育、科学研究、技术开发和人才培养,鼓励中医药科学技术创新,推广应用中医药科学技术成果,保护中医药知识产权,加强中医药传统知识保护与技术挖掘。

第七条省人民政府应当加强中药资源保护利用,推进中药材规范化种植养殖,促进中药工业转型升级,构建现代中药材流通体系,推动中药质量提升和产业高质量发展,鼓励支持围绕本省道地中药材、特色药材和优势药品,打造中药秦药品牌。 第八条中医药行业组织应当建立健全行业规范,加强行业自律,维护行业合法权益,组织开展行业交流,可以接受政府委托从事中医药相关工作。 第九条鼓励和支持中医药机构、学术团体及专业技术人员采取多种形式,开展省内外合作与交流。 第二章中医药服务 第十条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应当举办符合国家和本省规定标准的中医医疗机构。政府举办的综合医院、妇幼保健机构和有条件的专科医院应当设置中医药科室和中医病床。 乡镇卫生院和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应当设置中医馆等中医综合服务区,配备中医医师。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应当采取保障措施,加强社区卫生服务站、村卫生室中医药设备配置和中医药人员配备,增强中医药服务的能力。 第十一条举办中医医疗机构,应当按照国家和本省有关医疗机构管理的规定办理审批手续,遵守医疗机构管理有关规定。 举办中医诊所应当按照国家规定将诊所的名称、地址、诊疗范围、人员配备情况等报所在地县级中医药主管部门备案,并在备案范围内开展执业活动。 第十二条合并、撤销政府举办的中医医疗机构或者改变其中医医疗性质,应当征求上一级中医药主管部门的意见。设区的市中医药主管部门对县级中医医疗机构合并、撤销或者改变其中医医疗性质的意见应当抄送省中医药主管部门。 第十三条支持社会力量投资中医药事业,举办中医医疗机构、中医养生保健机构。社会力量举办的中医医疗机构在准入、执业、基本医疗保险、科研教学、医务人员职称评定等方面享有与政府举办的中医医疗机构同等待遇。 鼓励有资质的中医专业技术人员、药品经营企业开办中医门诊部、诊所。对只提供传统中医药服务的中医门诊部、诊所,医疗机构设置规划和区域卫生发展规划不作布局限制。 第十四条从事中医医疗活动的人员应当依照《中华人民共和国执业医师法》的规定,通过中医医师资格考试取得中医医师资格,并进行执业注册。以师承方式学习中医或者经多年实践、医术确有专长的人员,医师资格考核注册管理按照国家有关规定执行,具体实施细则由省中医药主管部门制定。 支持中医医疗机构设置中医(专长)医师岗位。

陕西省农业的基本分布情况

陕西省农业的基本分布情况-标准化文件发布号:(9456-EUATWK-MWUB-WUNN-INNUL-DDQTY-KII

陕西省农业的基本分布情况 陕西地形复杂,海拔高度、雨热资源和生态条件差异大,从北到南形成了10个明显的农业气候区;从东向西又形成了24个各具特色的种植业气候类型区。农作物种类、耕作栽培制度、人们的生活、生产方式和社会经济条件等各个方面都具有北方与南方以及南、北方过渡的中间类型特点和独特的资源优势。根据这个特点,从1983年至1984年在进行农业区划中对种植业进行了分区,将全省种植业的经济区域划分为9个一级区(地域区划)和24个二级区(地域或类型区划即亚区)。 (一)长城沿线风沙滩地春麦、小油料、秋杂粮区 本区位于本省最北部,海拔900—1500米,全区地势起伏平缓,相对高差10—50米,西部较高,中部较低。地貌类型有风沙地、丘陵地、河川地和沟道地等。土地面积1.98万平方公里,占全省土地面积9.6%,其中耕地255.9万亩,占全省耕地面积4.7%。总人口69.0万人,其中农业人口63.9万人,农业人均耕地4.0亩。日照充足,热量较低,一年一熟。年平均气温7.8—8.5℃。≥10℃积温2900—3370℃,年降水量300—420毫米,为本省降水量最少地区。无霜期155—172天。宜于糜子、春小麦、谷子、马铃薯、荞麦、春油菜、黄芥、胡麻、甜菜、向日葵等生长。 本区有3个二级区(亚区):(1)西部旱滩杂粮、向日葵区,地势平坦,是个内陆平原小盆地。(2)中部旱滩水地春麦、玉米、水稻、向日葵、葡萄区,地势平缓,水资源丰富,有水地58万亩,基本属灌溉农业区。(3)东部梁峁、片沙杂粮区,梁峁起伏,流沙覆盖,覆盖面积达20—40%。 (二)陕北丘陵沟壑谷糜、马铃薯、豆类(大豆、杂豆)、杂果、草(绿肥)区 本区位于长城沿线风沙区以南,渭北高原的宜川、富县以北的黄土高原,海拔800—1200米,全区地势由北向南,由西向东呈倾斜状。境内丘陵起伏,梁峁相间,沟壑纵横,沙丘涧滩,河谷阶地星罗棋布,为黄河中游水土流失重点地区,水土流失面积占总土地面积78.7—82.4%,形成一个地域宽阔,自然条件复杂的旱作农业区。自然资源丰富,但利用率低。风沙、干旱、冰雹、霜冻常有发生。日平均气温7.8—11.3℃,≥10℃积温2800—4050℃,年降水量380—704毫米,无霜期140—196天。耕作制度为一年二熟。总人口250.9万人,其中农业人口234.9万人,土地面积4.54万平方公里,占全省土地面积的22.1%,耕地面积963.3万亩,占全省耕地17.7%,其中旱坡耕地占耕地的91.1%,农业人均耕地4.1亩。 本区有3个二级区:(1)涧滩丘陵谷糜、荞麦、胡麻、绿肥区。地势高,气候干旱,年降水量380—500毫米,无霜期130—140天。夏季多冰雹,春秋多风沙。大部分耕地沙化严重,农业产量低而不稳,是全省荞麦和向日葵生产集中地。(2)丘陵沟壑谷糜、薯、豆、花生、苹果、绿肥区,是陕北丘陵沟壑区的主体,丘陵起伏,沟壑纵横,地形支离破碎。大部分地区属于半干旱地带,是本省优质小米和烤烟、苹果生产基地之一。(3)黄河沿岸土石丘陵麦、豆、杂粮、花生、枣、果区,位于黄河沿岸,南北狭长,大部分由黄土梁、峁组成,沟壑险峻,土层薄。 (三)渭北高原小麦、春玉米、烤烟、苹果、大豆区

最新-陕西人口2019总人数 精品

陕西人口2019总人数 篇一:2019考研报名人数:今年各地考研报名人数暴增2019考研报名人数:今年各地考研报名人数暴增近日,各地2019考研现场确认工作已经结束,即将到来的就是2019研究生准考证打印工作事项,文都网校小编提醒大家不要忘记。 现在各地相继公布了2019考研报名人数,这也是大家一直关注的焦点问题。 今年考研政策有所变化,例如“单证在职研究生取消”、“明确区分全日制和非全日制研究生”等,全国各地的考研报名人数呈现了上涨态势,并且今年是大幅度上涨。 1、2019考研报名人数——山大报名人数增加近三成今年山东大学硕士研究生报名人数有所增加,而且增加比例比往年都高。 山东大学2019考研报名人数达到了25301人,去年山东大学的暴民人数19642人,今年增加了5659人,同比去年增长了288%,是近年来最高。 2、郑州报考点比去年增加近1万人次据了解,郑州考点硕士研究生现场确认时间为:2019年11月7日-11日,现场确认当天,报考点便排起来了长长的队伍一眼望不到头,据确认点一名工作人员介绍,今年郑州考点报名人数达2万多,比去年增加近1万人。 3、济南报名人数增加约两成2019考研报名现场确认,11月7日是济南市教育招生考试院报考点信息确认首日今年网上报名人数32697人,实际缴费人数为27616人,两个数字都比去年增加约20%,躲避就业压力成大部分本科生考研的主要动因。 4、内蒙古网上报名人数增幅达245%根据了解,2019年内蒙古自治区硕士研究生招生网上报名人数为48660人,较去年的39091人增加了9569人,增幅达245%。 考研历年报名情况统计根据这几年的数据显示,今年的考研报名人数明显大幅度上升,2019考研报名人数为176万,2019年降至172万,到2019年再减少至1649万人,增长比例也迅速下跌,并成为负数。 在经历连续两年报名人数的下跌后,2019年度研究生报名人数出现明显反弹,全国硕士研究生招生考试报考人数达177万人,增幅达7%,北京、辽宁、江苏等地则呈现了大幅增长态势。

【全国市级联考word】陕西省西安地区2018届高三八校联考文综地理试题

陕西省西安地区2018届高三八校联考 文综地理试题 注意事项: 1.本试卷分第Ⅰ卷(选择题)和第Ⅱ卷(非选择题)两部分。答题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考生号填写在答题卡上。 2. 回答第Ⅰ卷时,选出每小题的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写在试卷上无效。 3. 回答第Ⅱ卷时,将答案填写在答题卡上,写在试卷上无效。 4. 考试结束,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第Ⅰ卷 本卷共35小题。每小题4分,共140分。在每个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新形势下,农业的主要矛盾已由总量不足转变为结构性供需矛盾。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提高农业供给体系质量和效率,是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我国农业农村经济的重要任务。结合所学知识,完成1-2题。 1. 我国玉米退出保护价,增加大豆保护价收购政策,这种调整的重点省区是 A. 吉林、黑龙江 B. 河南、山东 C. 安徽、湖北 D. 陕西、山西 2. 这种调整直接影响的下游产业链是 A. 养殖业、玉米淀粉加工企业 B. 食用油企业、食品加工业 C. 饲料加工业、玉米淀粉加工业 D. 养殖业、食品加工业 研究表明,海水中的浮游植物数量与光照呈正相关,而光照强度显著受含沙量的影响。长江每年携带大量的泥沙入海,沉积的泥沙向长江口外海域扩散呈明显的季节性,导致长江口外海水中的浮游植物数量呈明显的季节变化。读“长江口外水域洪、枯季节平均含沙量分布(单位:kg/m3)图”,完成3-4题。

3. 长江口外海域含沙量冬夏季差异形成的原因是 A. 冬季风扰动海水,长江口泥沙向外海扩散 B. 夏季含沙量较大的长江水进入外海 C. 夏季风扰动海水,长江口泥沙向外海扩散 D. 冬季含沙量较小的长江水进入外海 4. 若仅考虑光照强度,与夏季相比,长江口外海域冬季 A. 水体透明度高,浮游植物数量多 B. 水体透明度高,浮游植物数量少 C. 水体透明度低,浮游植物数量多 D. 水体透明度低,浮游植物数量少 库赛湖位于藏北高原,库赛河是其接纳的最主要的地表径流。冬季湖面结冰,冰上多布有风沙活动带来的砂砾。湖床沉积物中发育有粗细颗粒相间分布的连续、规则纹层。研究发观,细颗粒层具有流水搬运沉积特征,而粗颗粒层不具此特征。下图为“库赛湖地形及取样点沉积层垂直剖面示意图”,据此完成5-7题。 5. 库赛湖湖滨湿地广布,其中规模最大的湖滨湿地位于湖泊的 A. 西北部 B. 东北部 C. 东南部 D. 西南部 6. 湖床沉积层颗粒粗细相间反映出 A. 湖区风力变化 B. 湖盆升降变化 C. 湖区干湿变化 D. 湖水温度变化 7. 同一年份的粗颗粒层位于细颗粒层下部,粗颗粒层形成季节是 A. 春季 B. 夏季 C. 秋季 D. 冬季 钏路湿地于日本北海道钏路市,是日本最大的湿地,这里栖息着北海道最后的丹顶鹤种群。丹顶鹤本为候鸟,冬季迁往南方过冬。但是,当地人们在冬季通过投喂小鱼,对丹顶鹤进行补饲,日积月累,使其成为“留鸟”,冬季不再南徙。钏路湿地的丹顶鹤从1924年的十余只恢复到如今的一千三百多只。据此完成8-9题。 8. 北海道丹顶鹤冬季南徙的主要原因是

渭河流域管理系统建设中GIS地图制作

渭河流域管理系统建设中GIS地图制作 1 概述 渭河是黄河的最大支流,流经陕、甘、宁三省区,干流中下游河道总长388km,流域总面积为13.5万km2。其中陕西境内流域面积为6.71万km2,占总面积的50%。随着沿河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渭河流域管理方面存在新的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流域与区域管理的矛盾突出,适应渭河实际的良性管理体制有待建立和落实;流域内行业管理难以协调,渭河水效能的发挥和水生态环境的保护不尽如人意;中游基础数据缺乏,难以满足渭河流域统一管理的迫切要求。 要实现从传统水利向现代水利、可持续发展水利的转变,注重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面对治渭工作涉及面广、业务复杂和陕西省江河管理局工作体制的特点,必须通过基于GIS的渭河流域管理信息系统建设,运用多种技术,实现规范管理和信息共享等要求。因此,继续加强渭河综合治理非工程措施建设,研发基于GIS的渭河流域管理信息系统是实现渭河治理开发与管理现代化的关键措施,是十分必要和迫切的。 2 GIS地图制作的必要性 基于GIS的渭河流域管理信息系统是根据渭河防洪工程、水行政管理、水文水资源管理等业务的需求,采用先进的现代水利技术,以现代化的管理观念和工作方式,提高水行政、防汛、水文水资源等数据的综合处理能力,增强决策的快速反应能力。 系统建立在计算机网络环境下,采用B/S模式。以信息资源建设与共享为核心,有效整合渭河流域现有及未来的各种信息与数据资源,理清各部门业务之间的数据管理。通过整体规划,明确基础数据来源,解决数据共享问题,保证数据的完整性、唯一性、有序性和共享性。 该系统的整体建设内容可以分为电子地图制作、数据库建设和系统功能开发三部分。其中,电子地图制作主要以现有的陕西省江河水库管理局2011年航测成图的1:5000陕西省渭河干流CAD电子图为基础,采用ARCGIS实现CAD底图

陕西省主产药材分析

陕西省主产药材分析 陕西省主产药材分析 一.《药材资源》据调查统计,全省有药用植物2,271种,药用动物310种,矿物药40种,其它药材47种,共计2,668种。药材资源分布:陜南秦巴山区:有高山密林,也有丘陵平原。气候温暖湿润,雨量充沛,土地肥沃。植物垂直分布明显,药用种类达1,500种以上,素称”巴山药乡”,是本省药材主要生产基地。家种药材主要有杜仲.天麻.附子.金银花.党参.黄连.厚朴.黄柏.山茱萸.桔梗.玄参.云木香.白芍.白芷.延胡索;野生药材主要有猪苓.连翘.柴胡.苍朮.何首乌.细辛.海金沙.淫羊藿.太白贝母等;动物药材有麝香.僵蚕等.水獭肝.蜈蚣.熊胆.全蝎等。 1.关中平原:渭河横贯中部,有”八百里秦川”之称。地势平坦,光照充足,土层深厚,土壤肥沃,灌溉方便。家种药材主要有黄嗥.地黄.沙苑子.山药.菊花.瓜蒌.牡丹皮.水飞蓟;野生药材主要有甘遂.远志.柴胡.茵陈.茜草.牛蒡子.罗布麻.酸枣仁等;动物药材主要有全蝎.鹿茸等。 2.陕北黄土高原:家种药材主要有款冬花.枸杞子.黄嗥.大黄;野生药材主要有甘草.蕤仁.远志.酸枣仁.柴胡.杏仁.桃仁.麻黄.龙骨.地骨皮.连翘.黄芩等;动物药材有全蝎.鹿茸等。

二.《利用现状》栽培.养殖药材约70种。其中传统品种20种;新引种发展12种;野生变家种15种。年种植面积22万亩,年产量450万公斤。收购药材450种,年收购量2,000万公斤。 三.《主产品种》 1.杜仲:主产岚皋.石泉.略阳.宁强.平利.镇巴.城固等县。本有年收购量占中国20﹪以上。居 一.二位。 2.天麻:主产城固.宁强.勉县.南郑.西乡.洋县.汉阴等县。本省年收购量占中国40﹪左右,为第一大产区。 3.党参:分布于秦巴山区,统称“西党参”。产于凤县者称“凤党”,产品条粗肉厚.味甜渣细。产于平利.岚皋等地者称“八仙党” ,产品条匀较长,皮粗茬黄白,多供出口。 4.附子:主产城固.勉县。本省为中国第二大产区。 5.沙苑子:主产大荔.临潼.高陵等县。大荔县沙苑地区所产沙苑子。唐时为“同州贡品”,以粒大.均匀.饱满.色绿褐驰名中外。本省年收购量居中国第一位。 6.黄嗥:本省为引种发展起来的新产区,主产旬邑.宝鸡.绥德.彬县.长武等地也有种植。 7.甘草:分布于陕北黄土高原,主产定边县。靖边.志丹.吴旗等县亦有产。本省为中国老产区之一。 8.连翘:主产洛南.商南.丹凤.黄龙.韩城等县。商品瓣大.壳厚.色棕黄.显光泽。本省为中国主产区之一。

陕西省2010年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主要数据公报

陕西省2010年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主要数据公 报 来源:国家统计局发布时间:2012-02-28 09:15 陕西省2010年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主要数据公报[1] 陕西省统计局 2011年5月11日 根据《全国人口普查条例》和国务院的决定,我国以2010年11月1 日零时为标准时点进行了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2]。在国务院、陕西省人民政府和省以下地方各级人民政府的统一领导下,在全体普查对象的支持配合下,通过广大普查工作人员的艰苦努力,圆满完成了人口普查任务。现将初步汇总的主要数据公布如下: 一、全省常住人口 全省常住人口[3]为37327378人,同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2000年11月1日零时的36047672人相比,十年共增加1279706人,增长3.55%。年平均增长率为0.35%。 二、家庭户人口 全省常住人口中共有家庭户[4] 10718565户,家庭户人口为34462114人,平均每个家庭户的人口为3.22人,比2000年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的3.6人减少0. 38人。

三、性别构成 全省常住人口中,男性人口为19287571人,占51.67%;女性人口为18039 807人,占48.33%。总人口性别比(以女性为100,男性对女性的比例)由200 0年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的108.42下降为106.92。 四、年龄构成 全省常住人口中,0-14岁人口为5489396人,占14.71%;15-64岁人口为2 8654142人,占76.76%;65岁及以上人口为3183840人,占8.53%。同2000年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相比,0-14岁人口的比重下降10.29个百分点,15-64岁人口的比重上升7.66个百分点,65岁及以上人口的比重上升2.63个百分点。 五、各种受教育程度人口 全省常住人口中,具有大学(指大专以上)程度的人口为3940303人;具有高中(含中专)程度的人口为5887717人;具有初中程度的人口为14981471人;具有小学程度的人口为8740956人(以上各种受教育程度的人包括各类学校的毕业生、肄业生和在校生)。 同2000年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相比,每10万人中具有大学程度的由4138人上升为10556人;具有高中程度的由12246人上升为15773人;具有初中程度的由33203人上升为40135人;具有小学程度的由34475人下降为23417人。 全省常住人口中,文盲人口(15岁及以上不识字的人)为1397847人,同2 000年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相比,文盲人口减少1231653人,文盲率[5]由7.3%下降为3.74%,下降3.56个百分点。 六、人口地区分布

陕西省地理概况

陕西省位于中国西北地区东部的黄河中游,地处东经105°29′~111°15′和北纬31°42′~39°35′之间,东隔黄河与山西相望,西连甘肃、宁夏,北邻内蒙古,南连四川、重庆,东南与河南、湖北接壤。 全省地域南北长、东西窄,南北长约880公里,东西宽约160~490公里。 全省以秦岭为界南北河流分属长江水系和黄河水系。主要有渭河、泾河、洛河、无定河和汉江、丹江、嘉陵江等。 全省土地面积为20.58万平方公里,占全国土地面积的2.1%。其中耕地面积415.4万公顷,园地面积68.1万公顷,林地面积1020.3万公顷,草地面积313.4万公顷,其它农用地30.3万公顷,未利用土地面积130.8万公顷。 全省土地按地形分,其中山地面积741.0万公顷,占总面积的36.0%;高原面积926.0万公顷,占总面积的45.0%;平原面积391.0万公顷,占总面积的19.0%。 陕西属大陆性季风气候,年平均气温9-16摄氏度,年降水量396-802毫米。 中华人民共和国大地原点就在陕西省泾阳县永乐镇。 地形地貌 【陕西地型地貌】陕西地势的总特点是南北高,中部低。同时,地势由西向东倾斜的特点也很明显。北山和秦岭把陕西分为三大自然区域:北部是陕北高原,中部是关中平原,南部是秦巴山地。 陕北黄土高原海拔800~1300米,约占全省总面积45%。其北部为风沙区,南部是丘陵沟壑区。经过50年来的建设,陕北防护林体系、生态农业、沙漠绿洲等都取得了显著成绩。畜牧业较为发达,煤、石油、天然气储量丰富。 关中平原西起宝鸡,东至潼关,平均海拔520米。东西长360公里,面积约占全省土地总面积的19%。这里地势平坦,交通便利,气候温和,物产丰富,经济发达,粮油产量和国民生产总值约占全省的2/3,是全省的精华之地,号称“八百里秦川”。 陕南秦巴山地包括秦岭、巴山和汉江谷地,约占全省土地总面积的36%。秦岭在省境内东西长400~500公里,南北宽约300公里,海拔1500~2000米。秦巴山区是林特产的宝库,汉江谷地土质肥美,物产丰富。 【陕北高原】陕北黄土高原位于“北山”以北,是我国黄土高原的中心部

渭河流域重点治理规划

渭河流域重点治理规划 前言 渭河是黄河的第一大支流,涉及甘肃、宁夏、陕西三省(自治区),从西至东横贯富饶的关中平原。渭河流域在黄河治理开发中占有重要地位,同时,作为西北经济发达地区,在区域经济发展和西部大开发中也具有重要作用和战略意义。 新中国成立以来,特别是1960年三门峡水利枢纽建成并采取蓄水运用,致使渭河下游河道淤积,产生了较为严重的防洪问题以后,在不断对三门峡水库改建的同时,开展了对渭河下游的治理。1990年以后,来水来沙条件发生变化,渭河下游防洪问题更加突出,为此,进一步加强了渭河下游防洪工程和库区返迁移民防洪保安等工程的建设。经过多年的综合治理和防护建设,初步建立了由干、支流堤防与河道整治工程组成的防洪工程体系,在一定程度上改善了库区及渭河下游的防洪条件,促进了流域内经济社会发展。然而,渭河的治理开发与三门峡水库的影响和流域经济社会发展的要求还不相适应。随着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渭河流域尤其是中下游地区出现了防洪形势严峻、水资源短缺、水污染加剧和水土流失治理缓慢等问题,迫切需要在统一规划的基础上加快流域综合治理。 渭河治理受到党中央、国务院的高度重视和有关专家及社会各界的普遍关注。2001年12月,中央领导作出重要批示:“渭河综合治理要列入重要议程,首先要充分论证,做好规划”。 为贯彻中央领导批示精神,根据水利部的统一安排,2002年5月,由水利部黄河水利委员会牵头,成立了由水利部有关司局和流域内甘肃、宁夏、陕西三省(自治区)参加的渭河流域综合治理规划编制工作协调领导小组及规划编制组,开展了渭河流域综合治理规划编制工作。

在规划编制过程中,采取开放式工作和联合集中办公,多次进行了现场查勘、调研和征求各方意见;规划协调领导小组于2002年5月、8月和2003年7月分别在郑州、西安召开了三次工作会议,研究解决规划编制工作中的问题,征求甘肃、宁夏、陕西三省(自治区)的意见。 水利部对规划编制工作高度重视,部领导多次听取汇报并做出重要指示。水利部规划计划司还组织有关单位和专家,对规划成果进行咨询。2003年10月,水利部组织召开了渭河流域综合治理规划专家座谈会。由于渭河治理的复杂性、艰巨性和长期性,根据专家意见,水利部决定将《渭河流域综合治理规划》修改为《渭河流域近期重点治理规划》(以下简称《规划》)。2003年12月,水利部召开部长办公会议,专门研究了渭河治理规划等问题。此后,国务院曾培炎副总理和回良玉副总理听取了水利部关于渭河治理、潼关高程控制和三门峡水库运用方式以及引江济渭入黄等有关问题的汇报,指示要做好规划,既要考虑当前,又要考虑长远,要和南水北调西线结合起来,从根本上解决渭河水资源短缺问题,要求水利部抓紧编制渭河治理规划报国务院审批。 2004年3月,水利部在北京组织召开《规划》审查会,规划编制组根据审查意见对报告进行了补充修改。2004年4月,水利部以办函【2004】164号文,就《规划》征求了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财政部、国土资源部、建设部、农业部、国家环保总局、国家林业局等有关部委,以及甘肃、宁夏、陕西三省(自治区)人民政府的意见。2004年9月,编制组根据反馈意见,对《规划》做了进一步的修改完善。2004年11月,按照国务院要求,水利部将报送国务院的《关于请求批复渭河流域近期重点治理规划的请示》送有关部门和省区会签。其间,国家环保总局对规划提出了一些意见,经反复沟通协调,水利部对《规划》再次进行了修改,并在本《规划》中纳入了国家环保总局意见。 2005年7月4日曾培炎和回良玉副总理主持会议,国家发展改革委、财政部、国土资源部、建设部、农业部、环保总局、林业局和国际工程咨询公司等部门参加,专门听取了水利部的汇报。会议认为规划综合了各方面意见,比较符合渭河流域实际,提出

陕西省党政领导干部生态环境损害责任追究实施细则(试行)

陕西省党政领导干部生态环境损害责任追究实施细则(试行) 陕西省党政领导干部生态环境损害责任追究实施细则第一条为贯彻《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快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意见》和绿色发展理念,强化党政领导干部生态环境和资源保护职责,健全生态文明制度体系,加快推进“美丽陕西”建设,根据《党政领导干部生态环境损害责任追究办法》等党内法规,结合我省实际,制定本细则。第二条本细则适用于全省乡以上地方各级党委和政府及其有关工作部门的领导成员,上列工作部门的有关机构领导人员。第三条各级党委和政府对本地区生态环境和资源保护负总责,党委和政府主要领导成员承担主要责任,其他有关领导成员在职责范围内承担相应责任。第四条党政领导干部生态环境损害责任追

究,坚持依法依规、客观公正、科学认定、权责一致、党政同责、终身追究的原则。第五条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应当追究相关地方党委和政府主要领导成员的责任:贯彻落实中央关于生态文明建设的决策部署不力,致使本地区生态环境和资源问题突出或者任期内生态环境状况明显恶化的;作出的决策与生态环境和资源方面政策、法律法规相违背的;违反主体功能区定位或者突破资源环境生态红线、城镇开发边界,不顾资源环境承载能力盲目决策造成严重后果的;作出的决策严重违反城乡、土地利用、生态环境保护等规划的;地区和部门之间在生态环境和资源保护协作方面推诿扯皮,主要领导成员不担当、不作为,造成严重后果的;本地区发生主要领导成员职责范围内的严重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事件,或者对严重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事件处臵不力的;对公益诉讼裁决和资源环境保护督察整

改要求执行不力的;其他应当追究责任的情形。有上述情形的,在追究相关地方党委和政府主要领导成员责任的同时,对其他有关领导成员及相关部门领导成员依据职责分工和履职情况追究相应责任。第六条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应当追究相关地方党委和政府有关领导成员的责任:指使、授意或者放任分管部门对不符合主体功能区定位或者生态环境和资源方面政策、法律法规的建设项目审批、建设或者投产的;对分管部门违反生态环境和资源方面政策、法律法规行为监管失察、制止不力甚至包庇纵容的;未正确履行职责,导致应当依法政府责令停业、关闭的严重污染环境的企业事业单位或者其他生产经营者未停业、关闭的;对严重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事件组织查处不力的;其他应当追究责任的情形。第七条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应当追究政府有关工作部门领导成员的责任:制定的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