反应后溶液中溶质成分的探究..

合集下载

中考总复习化学6-题型六 实验探究题

中考总复习化学6-题型六 实验探究题

稀硫酸或稀盐酸
【实验3】向【实验2】的A内生成的黑色固体中加________________,充
分反应后观察到固体溶解,溶液变为蓝色。
以上实验可知,绿色固体受热分解可能生成氧化铜、二氧化碳和水,其成分
可能是碱式碳酸铜。
例1
1
题型六 实验探究题— 有关物质组成及成分的探究
返回类型清单
【得出结论】氢氧化钠溶液与硫酸铜溶液反应生成的绿色沉淀是碱式碳
充分溶解后过滤,得到白色沉淀A和无色澄清滤液B。兴趣小组同学
为研究清楚其成分对白色沉淀A和无色澄清滤液B进行了相关探究
活动。
例1
1
题型六 实验探究题— 有关物质组成及成分的探究
返回类型清单
(1)探究活动一
题型演练
[提出问题]白色沉淀A是什么?
[查阅资料]腌制皮蛋的原料配方是少量NaCl、CaO和过量Na2CO3的固体混
题型演练
[提出问题]无色滤液B中的溶质有哪些?
[猜想假设]无色滤液B中的溶质有三种情况:
Ⅰ.NaOH、NaCl;
Ⅱ.Ca(OH)2、NaOH、NaCl;
NaOH、NaCl、Na2CO3
Ⅲ.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理论推理]根据以上信息判断猜想Ⅲ成立。
[实验验证]为证明滤液B中存在的三种溶质,同学们进行了如下实验。
类型一
有关物质组成及成分的探究
类型二
有关物质变质问题的探究
类型三 有关实验条件、影响因素、
反应规律
类型四
有关物质性质的探究
类型五
有关化学反应实质的探究
类型六
新情境下的实验探究
题型六 实验探究题— 有关物质组成及成分的探究

溶液中溶质成分的探究

溶液中溶质成分的探究

本节课你有收获吗? 你收获到了什么?
谢谢!
5.铜丝浸入硝酸银溶液
Cu+2AgNO3=Cu(NO3)2+2Ag
新城中学
孙丽萍
化学小组的同学在学习了酸碱中和反应后, 设计了一个能观察到明显现象的实验,说明氢氧化钠 溶液与稀盐酸确实发生了反应。 请帮助他们填写下列实验报告。 实验步骤
1.取少量氢氧化 钠于小烧杯中, 向其中滴入几滴 酚酞溶液
2.向上述溶液 中逐滴加入稀 盐酸
活动性强的金属离子在滤液中一定有
滤 渣 ( 或 金 属 )
Mg(NO3)2 Fe Cu(NO3)2 AgNO3
没反应,一定有 生成Fe(NO3)2,一定有 全部 没有 部分 全部
可能
可能
滤 液 中
有 没有
部分

活动性弱的金属在滤渣知,传统腌制松花蛋 的主要配料是氧化钙、纯碱和食盐.小组同学将这 三种物质混合后加入适量的水搅拌、过滤得滤渣和 滤液,对滤液中溶质的成分进行探究: 甲同学认为:可能是NaCl、Na2C03、Ca(OH)2 乙同学认为:可能是NaCl、NaOH、Na2C03 丙同学认为:可能是NaCl、NaOH、Ca(OH)2 丁同学认为:可能是NaCl、NaOH 经过讨论,大家一致认为 同学的猜想不合理.理由一是 ; 理由二是 .

7.某班同学在实验室进行了“酸的性质”实验, 使用过的试剂有:①铁屑②氧化铁③盐酸④ 氢氧化钠溶液⑤碳酸钠溶液. (1)实验结束,他们将废液全部废液倒入废 液缸.为了使废液能无害排放,需要用 测 定废液的酸碱度,测定废液的pH=1,废液呈 性. (2)以上提供的5种试剂在废液中不可能有 的是 ( 填序号),你选择的理由 是(任选两种,用化学方程式说明) , 废液中的溶质最多可能有 种.

《化学反应后溶质成分的探究》案例反思

《化学反应后溶质成分的探究》案例反思

案例反思
通过三个案例的学习,看到教师能借助实物投影、手机拍照、视频播放软件的多种手段完成教学,每个小组都能充分展示自己的学习成果,并能够得到老师和其他同学的指导和帮助,对于提高学生的主动学习的积极性有较大帮助,也能更大的激发学生学戏的兴趣,和好奇心,从而提高了课堂效率。

在二氧化碳的讲解中引入碳足迹、碳计算器等,增长了学生课本以外的知识,极大地丰富了教学资源。

在《化合价》的学习中,应该说比较难算的没有,关键难在了学生的理解上,在元素化合价的求算过程中运用白板教学,与学生进行课堂的交互式训练,能使老师和学生同时观察到某位学生计算与书写化合价时是否规范,能及时的对学生的练习进行批改。

也是学生及时发现自己的错误并改正过来。

利用视频引入教学,很容易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在《化学反应后溶质成分的探究》中,微观示意图用flash来展示,学生更容易接受,而方程式的书写采用白板交互学习,学生能很快就知道方程式书写中的细节。

减少出现错误的几率。

这些都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学生学习的难度,白板的使用也使师生互动、生生互动更加的具有实效性。

信息技术手段融入到了课堂中,也使课堂变得更加的丰富多彩。

应该说,三个案例中都有自己的使用信息技术手段的闪光点,都值得我们去学习。

信息技术在课堂中的使用,也是的初中化学的学习不再枯燥,不再晦涩难懂。

实验也变得更加的直观极大地提高了化学的讲授与学习。

(青海专版)化学复习第编重点题型突破篇5实验探究题(精练)试题

(青海专版)化学复习第编重点题型突破篇5实验探究题(精练)试题

专题五实验探究题1。

(2017宿迁中考)某兴趣小组在准备化学实验基本技能考查时,对以下问题进行了探究。

Ⅰ。

探究酸和碱能否发生反应方案1:甲同学向盛有少量NaOH溶液的试管中滴几滴无色酚酞溶液,振荡,继续加入稀硫酸,观察到溶液由__红__色变成无色。

甲同学得出结论:酸和碱能发生反应.方案2:乙同学取少量NaOH溶液,测得溶液pH为10,向该溶液中加入一定量稀硫酸后,测得溶液pH为9,乙同学发现溶液pH减小了,得出结论:酸和碱能发生反应。

交流讨论:大家同意甲同学的结论,对乙同学的实验过程提出质疑,溶液pH减小的原因还可能是稀硫酸中的水稀释了NaOH溶液;大家认为,乙同学向NaOH溶液中加入稀硫酸后,测得溶液的pH必须__小于或等于__(选填“小于”或“小于或等于”)7,才能证明酸和碱能发生反应。

请写出稀硫酸和氢氧化钠溶液反应的化学方程式__2NaOH+H2SO4===Na2SO4+2H2O__.Ⅱ。

探究酸和碱反应后溶液中溶质的成分丙同学对探究Ⅰ中甲同学实验后的无色溶液展开探究。

【提出问题】试管中无色溶液的溶质除了酚酞还有什么?【提出猜想】(1)Na2SO4;(2)Na2SO4和__H2SO 4__。

【设计实验】实验操作实验现象实验结论方案1向试管中加入少量锌粒,然后加入甲同学实验后的无色溶液锌粒逐渐减少,有__气泡__产生方案2向试管中加入少量甲同学实验后的无色溶液,然后慢慢滴加NaOH溶液,并不断振荡试管开始无明显现象,过一会发现__溶液由无色变成红色__,猜想(2)成立【实验反思】为了验证猜想(2)成立,你认为还可以选择的药品是__C__(填字母)。

A.BaCl2溶液B.Cu C.Fe2O32.(2017襄阳中考)某兴趣小组的同学在实验室做如下实验:小雯探究碳酸钠固体和稀盐酸之间的反应,请写出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__Na2CO3+2HCl===2NaCl+H2O+CO2↑__;小琪探究H2SO4、NaOH、CuSO4、BaCl2四种溶液之间的反应.实验完毕,小雯和小琪将试管中的剩余物都倒入同一大烧杯中,过滤后得到了沉淀A和无色滤液M,并接着进行如下探究:(查阅资料:Na2SO4溶液呈中性,Na2CO3溶液呈碱性)实验步骤实验现象实验结论①向所得沉淀A 中加入过量稀盐酸,充分反应出现白色沉淀B和蓝色溶液,没有气泡产生白色沉淀B是__BaSO4(或硫酸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②取少量无色滤液M于试管中,滴入酚酞溶液溶液不变色③取步骤②中溶液,加入适量Na2SO4溶液,充分反应无明显现象④另取少量无色滤液M于试管中,加入几粒锌粒__无明显现象(或锌粒表面无红色固体生成、无气体放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则滤液M 中一定含有的溶质是__NaCl(或氯化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小琪分析后认为:步骤④中加入锌粒没有必要:滤液M中还可能存在其他成分。

专题二 科学探究23(分类) 2

专题二   科学探究23(分类) 2

H2O ;理由是___________ (1.)你认为最不可能的是哪一种粒子____ 双氧水溶液中的溶剂就是水 。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检验实验产生的气体的方法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要证明另外两种粒子能否加快双氧水分解的速率,还需要进 行实验②和③: 在实验②中加入稀硫酸后,无明显变化,说明 _____________不起催化作用; 在实验③中加入____________后,会观察到大量气泡,证明起 催化作用的是__________。
P82《当堂检测》2.(2012· 岳阳)在一次化学实验探究活动中,老师交给 某学习小组一瓶由碳酸钠溶液与澄清石灰水混合反应后,并经过滤得到 的无色滤液,要求对该无色滤液中溶质的成分进行探究。请你一同参与 他们的探究活动。 【提出猜想】滤液中溶质的成分有如下几种可能: A.NaOH B.Na2CO3、Ca(OH)2、NaOH Ca(OH)2和NaOH C.Na2CO3和NaOH D· 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讨论交流】 B (填猜想序号),其理由是 (1)上述猜想中,肯定不成立的是_____ Ca(OH) _____________________ 。 2和Na2CO3能反应,不能共同存在于同一溶液中 是 填 (2)若猜想A成立,则原反应中碳酸钠溶液与澄清石灰水一定 _____( “是”或“不是”)恰好完全反应。 【实验探究】甲、乙两同学为了验证各自的猜想,分别进行了如下实验:
【实验和推断】 (1)若现象a为有气泡产生,则加入的A溶液是________,说明氢氧化钠 已经变质,有气泡产生的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是_______________。 (2)若A是Ca(OH)2溶液,现象a有白色沉淀,现象b为无色酚酞试液变 红色,则白色沉淀为_______(填化学式),该实验_____(填“能”或 “不能”)说明样品中有NaOH。 (3)若A是CaCl2溶液,当实验现象a为_____________,现象b为 ________________,则猜想Ⅱ成立。 【反 思】久置的氢氧化钠变质的原因是(用化学方程式表示)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化学反应后溶质成分的探究》案例反思

《化学反应后溶质成分的探究》案例反思

案例反思本次信息培训技术的学习,我观看了三个教学案例,分别是《燃烧和灭火》、《化合价》以及《化学反应后溶质成分的探究》。

《化合价》这节课,将枯燥的化合价学习过程,用一部学生去超市购买物品的等价交换视频,来说明元素化合价也是原子相互结合时的一种价位,引出不同元素的原子相互形成物质时的个数比。

利用白板通过氯化钠的形成过程中钠原子、氯原子分别失得电子后形成化合物,特别是最外层电子数目分析推测原子形成稳定结构的趋势是通过得失电子的方式达到的,从离子的带电性和电荷数目得出两种元素的化合价。

相比较板书或者直接讲解,白板展示更加生动并且容易理解,学生能够以此类推出氯化镁的形成,并从而推出镁元素的化合价。

利用电子白板,与学生进行交互式课堂训练,老师与学生能同时观察,某为学生计算与书写,规范与否,增强了教师批改作业的及时性增加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燃烧与灭火》这一节课,教师利用实物投影,很好的展示了学生的思维过程,而利用白板的使用,不仅展示了学生的思维过程,还能把正确的保留,错误的及时删除改进。

不同的方法运用了不同颜色的白板笔,收到了很好教学效果。

而学生在“探究燃烧条件”改为“在控制变量的抑制下设计实验证明燃烧的两个外因条件”更符合实际情况和化学学科特点。

学生设计实验验证燃烧条件中的外因“氧气”与“温度”时,分别将设计方案在投影中展示,学生发生思维碰撞的火花,探究能力得到了提升。

《化学反应后溶质成分的探究》这节课中,运用flash动画、白板互动、实验视频等信息技术,充分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解决了本节课的重难点问题,活跃了课堂气氛,同时使教学与多媒体的完美结合,大大的提高了课堂效率。

通过对化学反应后溶质成分的探究,强化训练探究的一般过程,培养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锻炼对知识的迁移应用能力,并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和方法。

通过参加培训学习,使我更进一步感受到教育教育技术的应用,不仅引起教育方式和教学过程的深刻变化,而且改变了教师分析和处理教育、教学问题的思路。

中考化学培优探究试题专项复习(无答案)

中考化学培优探究试题专项复习(无答案)

1.(2019·盐城)小明取酸性锌锰干电池进行探究,他发现电池内部结构如图1所示。

【查阅资料】(1)锌皮为金属锌(含有少量的铁)(2)黑色糊状填充物由炭黑、MnO2、ZnC12和NH4Cl等组成(3)有关数据见下表温度/℃0 20 40 60 80 100溶解度/g NH4Cl 29.3 37.2 45.8 55.3 65.6 77.3ZnCl2343 395 452 488 541 614【实验探究一】小明取适量黑色糊状填充物,按图2所示实验流程进行探究。

(1)溶液A 中溶质主要有(填化学式),操作Ⅱ中采用冷却热饱和溶液的方法实现两者分离的依据是;(2)欲从固体M 中得到较纯的MnO2,操作Ⅲ可采用的简便方法是_______。

【实验探究二】小明取电池外壳锌皮,用砂纸打磨干净,剪成小块,进行实验。

(1)取一块锌皮放入盛有适量稀盐酸的烧杯中,有ZnCl2生成。

①实验中可观察到的现象是_ _;该反应属于基本反应类型中的_ 反应。

②下列各组物质混合后,也能生成ZnCl2的有_ _______(填字母序号)。

A. ZnO与稀盐酸B. ZnSO4溶液与BaC12溶液C. ZnCO3与NaCl溶液D.Zn(NO3)2溶液与NH4Cl溶液(2)另取一块锌皮放入盛有一定量CuSO4溶液的烧杯中,充分反应后得到溶液E和固体F。

当溶液E中只含一种溶质时,该溶质是_ __(填化学式);当固体F中只含一种物质时,溶液E中最少含有___种溶质。

2.(2019·自贡)某研究小组对自动充气气球(示意图如图1)进行下列探究.[查阅资料]该气球充气原理是:通过挤破液体包,使液体与白色粉末接触产生二氧化碳气体,实现气球自动充气.(1)为检验气体是二氧化碳,可选用(填试剂名称)、探究一:液体包内溶液酸碱性的探究(2)室温时,用pH试纸测得溶液的pH=3,则该溶液呈性.探究二:白色粉末成分的探究[猜想与假设]甲同学认为是碳酸钙;乙同学认为是碳酸钠;丙同学认为是碳酸氢钠.[设计并进行实验](3)将少量白色粉末放入水中搅拌,固体全部溶解,说明甲同学的猜想(填“正确”或“不正确”)、(4)室温时,分别向盛有碳酸氢钠、碳酸钠和白色粉末样品的锥形瓶中注入等体积、足量的10%盐酸(装置如图2),记录如表:实验编号锥形瓶内物质最终得到CO2体积/mL 名称质量/g①碳酸氢钠0.10 V1②碳酸钠0.10 V2③白色粉末x V1实验①的化学方程式为;表中x= ;V1V2(填“>”、“<”或“=”)、[分析并得出结论](5)白色粉末是。

《中和反应》教学设计(江苏省市级优课)

《中和反应》教学设计(江苏省市级优课)

《稀盐酸和氢氧化钠溶液反应后溶液中溶质成分的探究》教学设计一、设计理念1 以皮亚杰认知发展理论建构“活动——探究”教学模式1.1活动教学观皮亚杰认知发展理论的活动教学观认为,教师要鼓励学生从事积极的实验活动和思维活动,在活动中学会思维,从而把他们培养成能够创新、能够有所发明和发现的人;知识是学生在活动中自我构建、自我发现的,而不是从外部传递给学生的,因此要重视学生的自我发现活动。

1.2“活动——探究”教学模式建构主义教学观告诉我们,知识并非单纯地来自主体,也非天性使然地来自客体,而是在主体与客体之间的交互作用过程中生成、整合、建构起来的,据此这里设计了化学“活动——探究”教学模式,其主结构可表示为:课前预习学案、初步探究——课堂创设情境、学生产生问题——问题思考、讨论交流——实验探究、交流释疑——讨论反馈、纠正整理。

建构这一模式的目的就是在化学教学中加强师生、生生之间的交往互动,让学生在教师的组织下参与讨论、交流、实验、练习、调查研究等活动,自主探索知识,或通过合作协商的方式拓展知识视野,批判性地分析所提出的的各种观点,积极主动地建构自身知识体系。

2.通过实验探究,学习化学的方法观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实验教学是研究、学习化学的重要方法,化学实验中各种生动鲜明的实验现象,能激起学生强烈的兴趣和求知欲,而一些新颖、奇特的现象,更能给学生以强烈的感官刺激,增强学生大脑皮层的兴奋性,促使暂时联系的形成。

通过以化学实验为主的多种探究活动,在实践中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也是新课程标准设计理念之一。

教学中,通过动手实验了解基本过程;通过实验和现象的观察、分析,建立化学变化的概念;通过设计实验方案,比较分析不同方案,引导学生运用已有的知识和技能,充当新知识的探索者和发现者的角色;通过实验探究,了解、学习研究化学的基本方法。

3 新课程倡导转变学习方式《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明确了转变学生学习方式的改革任务,提出改革课程实施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状。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溶液变 成红色
猜想① 正确
例4:在氯化铜和氯化镁的混合溶液中,加入过量的 铁粉,充分反应后过滤。 (1)滤纸上剩下的物质是__F_e___C_u_______; (2)滤液里含有的物质是__F_e_C__l2___M__g_C__l2____; (3)有关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__F_e_+C_u_C_l2_==_=_C_u_+F_e_C_l2_。 [分析]首先应考虑所加试剂会与混合溶液中的哪些 物质发生反应,反应方程式是什么?
A. NaOH B. HCl C. NaCl D.H2O
2、如果向含有酚酞的稀盐酸中滴加氢氧化钠溶液,直至
溶液变为红色。那么此时所形成的溶液中,除含有酚酞
外,还含有的溶质是( C )
A. NaOH和HCl
B. HCl和NaCl
C. NaOH和NaCl D. NaCl和H2O
3、某学习小组的同学在做碳酸钠溶液和澄清石灰水反应的实验后,
(2)写出所得溶液所有可能的组成 情况 ①氯化钠 ②氯化钠,氯化氢 [分析]该反应为: NaOH+HCl==NaCl+H2O
那么反应后所得溶液中一定会有生成物NaCl; 反应后溶液变为无色,此时有两种可能:一种 是恰好中和,盐酸不过量;一种是溶液显酸性, 盐酸过量。
【 例2】纯碱溶液与氢氧化钙溶液混合, 充分反应后所得溶液的成分
【现⑵设象小计产丽与 生 同实 , 学验 据 取此 少】推量⑴断烧同杯学小们中敏取的同少溶学量液的烧于猜杯试想中管不的中成溶,立液滴,于加理试氯由管化是中钡,溶酚中滴液酞没加,溶有酚有液氢酞白没氧溶色有化液沉变钠红,淀,无生溶明成液显,。
她据此确定溶质还有硫酸。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H2SO4+BaCl2===BaSO4↓+2HCl 。
该题中所加试剂为铁粉,会发生的反应是:
Fe+CuCl2===Cu+FeCl2 且加入的铁粉是过量的,因此溶液中的氯化铜被 全部反应掉了。由此可知,滤纸上剩下的物质是 剩余的铁粉和生成的铜 ;滤液中含有的物质是 生成的FeCl2和没有参与反应的MgCl2 。
1、向含有酚酞的氢氧化钠溶液中滴加稀盐酸,至恰好 变为无色。此时所形成的溶液中,除含有酚酞外,还含 有的溶质是( C )
4、某学习小组的同学们在做氢氧化钠溶液和稀硫酸的中和反应实验中,突然发 现未给烧杯中滴加指示剂。于是将实验改为探究烧杯内的溶液中溶质的成分。 【提出问题】烧杯内的溶液中溶质是什么? 【猜想与假设】同学们经过讨论,一致认为溶质一定有硫酸钠,写出生成硫酸 钠的化学方程式 2NaOH+H2SO4==Na2SO4+2H2O 。溶质除了硫酸钠外, 小敏同学认为还可能有氢氧化钠,小丽同学认为还可能有硫酸。 【查阅资料】硫酸钠溶液呈中性。
还要考虑
反应物的用量

⑵复分解反应发生的条件是 要有沉淀、气体或水生成

5、学校实验室的废液缸中收集了学生在实验室制取CO2后残留的废液。小红同学 想探究废液中溶质的成分,请你一同参与探究并回答下列问题:
[提出问题]废液中的溶质是什么物质?
[做出猜想]小红认为废液中的溶质只有CaCl2。 你认为还可能含有的溶质是 HCl
(1)所得溶液中能的组成情况
①氢氧化钠 ②氢氧化钠,碳酸钠 ③氢氧化钠,氢氧化钙
[分析]该反应为:Na2CO3+Ca(OH)2 ==CaCO3↓+2NaOH 所得溶液中一定含有的是反应的生成物,而这个 反应生成物中的碳酸钙是不溶于水的物质,因此 不是溶质,所以所得溶液中一定含有氢氧化钠。
例3.某化学学习小组的同学围绕“稀盐酸与碳 酸钠溶液的反应”后溶液中溶质的成分展开了
如下探究活动:
猜想:①氯化钠、氯化氢;

氯化钠
③ 氯化钠、碳酸钠
为了进一步确定溶液的成分,同学们设计了 如下实验方案:(请补充完整)
实验步骤
实验现象 结论
取少量溶液于试管中,向其中 滴加紫色石蕊溶液
(还可加:铁,氧化铜,碳酸钠等)
专题复习
反应后所得溶液中溶质的成分
判断下列溶液中的溶质和溶剂:
溶液
硫酸铜溶液 稀盐酸 澄清石灰水 碘酒 医用酒精
溶质 CuSO4
HCl
Ca(OH)2 I2
C2H5OH
溶剂 H2O H2O H2O C2H5OH H2O
【例 1】 将稀盐酸加入到滴有酚酞
试液的氢氧化钠溶液中,充分反应后, 溶液变成无色。 (1)所得溶液中一定含有 氯化钠 , 可能含有 氯化氢 。
所得溶液中的溶质除了一定含有生成物(可溶的), 可能还因为反应物过量而含有过量的那种反应物。
判断反应后溶液中的成分,应从哪些方面考
虑:
1.生成物
可溶性的生成物一定是 反应后溶液中的溶质
2.反应物
(1)若反应是恰好完全反应, 则不存在反应物过量问题,反 应后溶液中一定没有剩余的反 应物;
(2)若不是恰好完全反应, 则存在反应物过量问题,反应 后溶液中会有剩余的反应物。
将反应后浑浊液进行过滤,得到澄清的滤液,对于滤液的组成同学
们做出如下猜想:
【猜想与假设】大家一致认为滤液中一定有氢氧化钠,生成氢氧化
钠的化学方程式是 Na2CO3+Ca(OH)2 ==CaCO3↓+2NaOH;小明猜想还可 能有氢氧化钙,小丽猜想还可能有氢氧化钙和碳酸钠,你认为 小丽
的猜想是错误的,理由是 碳酸钠和氢氧化钙反应,不可能同时存在;
你还能做出的猜想是 还可能含有碳酸钠

【活动与探究】请你设计一个实验方案验证你的猜想。
实验步骤
实验现象
实验结论
取适量的滤液 于试管中,加 有气泡产生 入足量稀盐酸
滤液中有 碳酸钠
或澄清石灰水 有白色沉淀产生
或氯化钙溶液 有白色沉淀产生
【反思与提高】请你总结归纳出碳酸钠的两条化学性质: (1) 碳酸钠能与酸反应 碳酸钠;能(与2)碱反应 碳酸钠能与盐反应 。
⑶小华同学提出质疑,因为溶液中的硫酸钠与氯化钡反应也能产生白色沉淀。 为了证明溶质是否还有硫酸,请你与同学们一起进行如下探究(要求不能选用指 示剂和pH试纸)。
锌 氧化铁
碳酸钠 氢氧化铜
有气泡产生 固体逐渐消失,
溶液变成黄色 有气泡产生
固体消失, 溶液变成蓝色
【反思与评价】⑴在探究化学反应后的剩余物质的成分是,除了考虑生成物,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