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T设备、工艺、质量控制
聚丙烯装置管理制度

聚丙烯装置管理制度一、聚丙烯装置管理制度的制定目的1、保障生产安全。
聚丙烯装置是一种特种设备,涉及到高温高压的操作,一旦发生事故可能造成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因此需要建立严格的管理制度,确保生产安全。
2、提高生产效率。
通过规范管理制度,优化工艺流程,提高设备利用率,降低生产成本,提高生产效率。
3、保证产品质量。
通过严格管理制度,确保设备运行稳定,生产工艺可控,保证产品质量稳定可靠。
二、聚丙烯装置管理责任1、生产经理负责聚丙烯装置的生产运行,包括设备维护、维修、工艺优化等工作,制定具体的生产计划和安全管理制度。
2、设备主管负责具体设备的维护、维修和日常运行管理,负责设备的安全检查和故障排除。
3、操作人员负责具体的生产操作,必须熟悉设备的操作规程和安全操作规程,确保操作安全、稳定。
三、聚丙烯装置安全管理1、设备安全保护。
设备安全保护包括设备的防爆、防火、防腐蚀等安全措施,确保设备安全运行。
2、人员安全防护。
操作人员必须穿戴符合要求的防护装备,包括安全帽、安全鞋、防护服等,确保人员安全。
3、安全培训。
所有操作人员必须接受安全培训,了解设备操作规程、应急预案等,确保在突发事件发生时能够及时处置。
四、聚丙烯装置生产管理1、生产计划制定。
根据订单需求和设备情况,制定合理的生产计划,保证生产进度。
2、设备检修维护。
定期对设备进行检修维护,保证设备运行稳定,延长设备使用寿命。
3、生产质量控制。
严格执行生产工艺,确保产品质量稳定可靠,减少废品率。
4、生产数据记录。
生产过程中要及时记录生产数据,包括设备运行情况、产品质量等,确保生产过程可控。
五、聚丙烯装置环境管理1、废气排放控制。
要求设备生产过程中废气排放符合国家环保标准,避免对环境造成污染。
2、废水处理控制。
设备生产过程中产生的废水必须进行合理处理,确保排放符合环保要求。
3、废物处理控制。
设备生产过程中产生的废物必须进行分类、储存和处置,确保不对环境造成危害。
六、聚丙烯装置应急管理1、制定应急预案。
02 实验室质量控制-能力验证(PT)计划

1 实验室质量控制方法
· a)定期使用有证标准物质(参考物质)和/
或次级标准物质(参考物质)进行内部质量 控制;
· b)参加实验室间的比对或能力验证计划;
· c)利用相同或不同方法进行重复检测; · d)对存留物品进行再检测; · e)分析一个物品不同特性结果的相关性。
3
2 相关概念(CNAS-RL02-2006 )
内容总结
实验室质量控制 -能力验证(PT)计划
北京 2006.10.15。CNAS-GL02:2006能力验证结果的统计处理和能力评价指南。a)定期使用有证标 准物质(参考物质)和/或次级标准物质(参考物质)进行内部质量控制。2 相关概念(CNASRL02-2006 )。b)能力验证:利用实验室比对确定实验室的检测或校准能力、检查机构的检测能 力。c)实验室间比对:按照预先规定的条件,由两个或多个实验室对相同或类似样品进行检测或 校准的组织、实施和评价。d)能力验证计划:为确定实验室在特定领域的检测、测量和校准能力 而设计和运作的实验室间比对。3 CNAS有关PT政策。CNAS-CL01:2006检测和校准实验室能 力认可准则:。CNAS-RL02:2006 能力验证规则:。a) 评价实验室技术能力的重要技术方法之 一,判断和监控实验室能力的有效手段。(CNAS-GL02:2006能力验证结果的统计处理和能力评价 指南 )
│ZB│ ≥ 3,表明实验室之间的一致 性差,也就是实验结果的再现性(复现性)
较差,即实验室之间存在较大偏差。其原 因很大程度上表明实验室可能存在系统误 差。
9
6 出现不满意结果采取的措施
a) 最根本原因分析;
b)造成的影响;
c)采取的纠正措施及相关证据(包括有效性验 证及证据)。
质量控制具体要求3个

附件一质量控制具体要求1、血液常规检验要求:(1)每个工作日应做好每台血液分析仪室内质控并及时输入质控结果(定量检测应全部开展),形成质控图,保留原始记录。
每次至少使用2个浓度水平(含正常和异常水平)的质控品,质量控制方法建议采用 Westgard 多规则控制程序,包括 12s警告规则和5个失控规则 13s、22s、R4s、41s、10 x 。
CV值符合要求。
每月/批有小结,失控有完整的分析、处理、记录等。
(2)血液分析仪要求:1)检测系统应具备完整性和有效性。
使用配套的校准品和试剂,如使用非配套试剂应提供准确性和精密度的实验证明,即与配套试剂的比对检测结果,应符合仪器比对的允许偏倚范围(CLIA’88质量要求的二分之一~三分之一),项目至少包括室间质评五大项。
2)每台血液分析仪每年至少进行一次校准,应采用仪器配套校准品或经溯源系统定值的新鲜血按照不同吸样模式进行校准,由校准方出具校准报告并保留原始校准数据。
校准应参照 WS/T347-2011(血细胞分析的校准指南)。
3)每台血液分析仪每年(或大维修后)至少用新鲜血做1次精密度测试(重复测定11次,删除第1次测定结果,记录结果并计算CV%),结果应符合仪器说明书提供的精密度与灵敏度范围。
如超出范围,应通知厂方检查维修,经维修后仍未能达到要求的,应暂停使用。
4)有两台或两台以上血液分析仪的单位,应每月1次比对,每次取高、中、低不同浓度水平的3~5份新鲜血标本,每份标本各测定3次进行仪器之间的比对(包括手动与自动进样),做好记录并保留原始数据,允许偏倚范围为CLIA’88的二分之一~三分之一允许总误差(新购或大维修后仪器比对按EP9要求进行比对)。
5)各临床实验室应参照国内外复检条例并结合本单位实际情况制订白细胞计数、红细胞计数、血红蛋白测定、血小板计数、白细胞分类计数和血涂片的复检范围,对达到复检范围和血液分析仪提示异常结果的标本必须进行相应项目复检并保留记录。
无损检测PT 工艺题中常回答的问题

一、工艺中常见的注意事项填写:1、开罐检验安全问题:1)检验现场应设灭火器,用于防火。
2)罐内检测应有良好的通风。
3)进罐内检测电器,照明用电应用安全电压,4)罐外应有专人监护。
2、对于不锈钢被检面注意的问题:答:因被检材料为不锈钢,对探伤剂应进行氯、氟含量检测,只有符合标准方可使用。
3、对于被检面温度不在规定范围内的问题:答:用A型铝合金试块进行温度实验,来确定渗透时间。
4、不允许的缺陷:(I级)答:(1)不允许有任何的裂纹白点。
(2)不允许有任何的线形缺陷。
(3) d大于1.5 mm,且评定区内少于等于1个,(35mm×100mm)5、ⅡC-d方法的检测工艺程序:答:1、对比试验(A型)(温度不在标准范围)2、灵敏度校验(B 型)3、清理4、预清洗5、渗透6、清洗7、干燥8、显象9、检验10、后处理11、等级评定及验收12、灵敏度校验13、填写检验报告。
二、工艺中常问的问题:1、在容器上,对于开口向上和向下(地面)的缺陷的渗透检测有何区别?答:对于开口向下的缺陷的渗透作用和两平行平板间的毛细现象是一样的,即渗透液受向上的表面张力作用和重力作用,两力平衡时渗透液停止上升,表面张力在于重力;对于开口向上的缺陷渗透液也受向下的表面张力作用和重力作用,但方向都指向地面,渗透力更强。
2、实际检测工作中要求白光亮度和黑光强度是多少?如何进行该项目的质量控制?答:①选择着色法时,工件被检面处白光照度应大于等于1000LX,不得低于500LX;选择荧光法时,距黑光灯滤光片38cm的工件表面的辐照度大于等于1000μw/cm2。
②应选择合适的照明器具,检测前应测试被检表面亮度或黑光强度及检测过程荧光亮度。
黑光灯、黑光辐照度计、荧光亮度和照度计等仪器应检定周期内。
3、对容器内表面实施渗透检测过程中应注意哪些问题?答:(1)由于内表面是奥氏体不锈钢,要严格控制氯、氟元素的含量不得超过1%的重量比。
(2)操作过程不要用硬物与表面接确,保持表面状态的完好。
百万吨PTA装置PX氧化反应器制造与质量控制

氧 化反 应器 是某 石化 公 司百万 吨 级精 对苯 二
甲酸 ( 以下 简 称 :T 项 目中关 键 设 备 。该 设 备 P A)
氧 化反 应器 必 须 依赖 进 口的被 动 局 面 , 提 升 中 对
国大 型石化 装 备 的制造 能力 和 国际竞 争水 平具 有
深 远 意义 。
采 用反 应/ 精馏一 体 化设计 , 下部 为无 搅拌 的鼓 泡
4 1-20 { 制 塔 式容 器 》 中纺 院 的 Y S7 7 0 05 钢 及 B 1
百万吨 P A装 置 P T x氧化反应器制造 与质量控制
崔 强 唐 支 翔 。
( . 京 市锅 炉压 力容 器检 验研 究 院 , 苏 南京 1南 江
2 0 0 ;. 京宝 色股 份公 司 , 10 2 2 南 江苏 南 京
20 1 ) 10 7
摘 要 : 二 甲苯氧 化反 应器 是精 对苯 二 甲酸装 置 的核心 设 备 , 制造 技 术 上 与 常规 的钛 一钢 复合 对 在 板容器 相 比具 有 一些 突 出的特 点和更 高 的要 求 , 结合 实 际制造 过程 中的工 艺和质 量控 制 要求 , 对其 特点和 要 求进 行 了总结和 探 讨 。
M a ua tr n ai o to fOn iinT n T P a tP n fcu ea d Qu ly C nr l eM lo o sP A ln X t o l
Ox d to Re c o i a in a t r
CU a g , A IQin T NG h —xa g Z i in
塔 反应 器 , 上部 为精 馏塔 , 馏段 采用 多块 高效 塔 精 板 直接利 用 反应 热 进 行 溶 剂 脱 水 , 应 段 下 部 为 反 气 体分 布器 , 部 出料 。与 引进 的搅 拌 釜 反 应 器 底
PT2级大纲

特种设备无损检测Ⅱ级人员考核大纲(渗透部分)第一章通用知识中的专业基础知识1 绪论1.1 渗透检测的发展简史和现状1.1.1 渗透检测的定义和作用(B)1.1.2 渗透检测的发展简史、国内外渗透检测的现状(A)1.2 渗透检测的基础知识1.2.1 渗透检测的基本原理(C)1.2.2 渗透检测方法的分类(C)1.2.3 渗透检测的基本步骤(C)1.2.4 渗透检测工作质量及体系(C)1.2.5 渗透检测的优点和局限性(B)1.3 表面无损检测方法(MT.PT.ET)的比较方法原理及适用范围、能检测出的缺陷及表现形式、优点及局限性(B)2 渗透检测的物理化学基础2.1 分子论(F)2.2 表面张力和表面张力系数2.2.1 表面张力和表面张力系数概念(1)表面张力定义及表达式、各符号物理意义(C)(2)影响表面张力的因素(f=α×L)(B)(3)表面张力系数及影响因素(B)2.2.2 表面张力的产生机理(F)2.2.3 表面过剩自由能(F)2.2.4 界面张力与界面能(F)2.3 润湿现象2.3.1润湿(或不润湿)现象(1)物质三态及相互间组成的界面(B)(2)润湿(或不润湿)现象(C)(3)润湿及润湿剂(B)2.3.2 润湿方程和接触角(1)三个界面张力的物理意义及相互平衡关系(B)(2)接触角物理定义及与各界面张力的关系(C)2.3.3 润湿的三种方式和润湿的四个等级(1)润湿的三种方式(A)(2)润湿性能的四个不同的润湿性能等级及应用(B)2.3.4 润湿(或不润湿)现象的产生机理(F)2.4 毛细现象2.4.1 圆柱形细管(毛细管)中的毛细现象(C)2.4.2 弯曲液面的附加压强(F)2.4.3 毛细现象中的液面高度(1)毛细管内液面高度(B)(2)两平行平板间的液面高度(F)(3)缺陷内液面高度(C)(4)有关计算及应用(A)2.4.4 毛细现象产生的机理(F)2.4.5 渗透检测中的毛细现象(1)渗透与毛细现象(C)(2)显像与毛细作用(C)2.5 吸附现象2.5.1 固体表面的吸附现象(A)2.5.2 液体表面的吸附现象(A)2.5.3 物理吸附和化学吸附(F)2.5.4 吸附现象的产生机理(F)2.5.5 渗透检测中吸附现象(1)显像吸附过程与显像灵敏度(B)(2)渗透吸附过程与检测灵敏度(B)2.6 溶解现象2.6.1 溶解现象及溶解度(A)2.6.2 渗透剂的浓度(A)2.6.3 相似相溶经验法则(F)2.6.4 渗透检测与溶解度、浓度(A)2.7 表面活性与表面活性剂2.7.1 表面活性、表面活性剂定义(B)2.7.2 表面活性剂的种类、结构特点(F)及H.L.B值(A)2.7.3 表面活性剂的作用(B)2.7.4 乳化作用(1)乳化现象及乳化剂(B)(2)乳化形式O/W、W/O(B)(3)乳化作用的机理(F)(4)多余渗透剂的乳化清理过程(B)2.7.5 表面活性剂在溶液中的特性(F)3 渗透检测的光学基础3.1 光的本性(F)3.2 发光及光致发光3.2.1 发光(发光体及发光体种类)(B)3.2.2 光致发光(光致发光定义及特征)(B)3.2.3 渗透检测用光(B)3.2.4 发光机理(F)3.3 光度学:光度学相关概念的物理意义及其应用(A)3.4 对比度和可见度3.4.1 对比度(1)对比度和对比率(B)(2)各种颜色物质表面之间显示背景的对比度(B)3.4.2 可见度(B)3.5 缺陷显示及裂纹检出能力3.5.1 缺陷显示(1)缺陷容积(深度×宽度×长度)与缺陷显示的关系(C)(2)缺陷长度与缺陷显示的关系(C)(3)缺陷宽度、深度与缺陷显示的关系(C)(4)荧光检测缺陷最小显示尺寸(C)3.5.2裂纹检出能力(1)人眼的观察机能与裂纹检出率的关系(C)(2)渗透液种类与裂纹检出率的关系(C)(3)渗透液浓度与裂纹检出率的关系(C)4 渗透检测剂4.1 渗透剂4.1.1渗透剂的分类(B)4.1.2渗透剂的组成(1)组成成份(B)(2)对各成份的要求(B)(3)各成份的作用和对渗透剂性能的影响(B)4.1.3 渗透剂的性能(1)渗透剂的综合性能(B)(2)渗透剂的物理性能a.物理性能的种类(C)b.各种物理性能的物理意义(B)c.各种物理性能对渗透剂的影响(C)(3)渗透剂的化学性能(B)(4)渗透剂的稳定性(F)4.1.4 着色渗透剂(1)水洗型着色渗透剂(基本成份、种类、特点及应用)(B)(2)后乳化型着色渗透剂(基本成份、特点及应用)(B)(3)溶剂去除型着色渗透剂(基本成份、特点及应用)(C)4.1.5 荧光渗透剂(1)水洗型荧光渗透剂(基本成份、种类、特点及应用)(B)(2)后乳化型荧光渗透剂(基本成份、种类、特点及应用)(B)(3)溶剂去除型荧光渗透剂(基本成份、种类、待点及应用)(C)4.1.6 特殊类型的渗透剂(F)4.2 去除剂(种类、作用和要求)(B)4.2.1 乳化剂(1)乳化剂分类及组成(B)(2)乳化剂的性能a.乳化剂的综合性能(内容及要求)(B)b.乳化剂的物理性能(内容及要求)(B)c.乳化剂的化学性能(内容及要求)(B)d.乳化剂的特殊性能(内容及要求)(F)4.2.2 溶剂去除剂(1)溶剂去除剂的分类(B)(2)溶剂去除剂的性能(B)4.3 显像剂4.3.1 显像剂的分类及组成(B)4.3.2 显像剂的性能(1)显像剂的综合性能(内容及要求)(B)(2)显像剂的物理性能(内容及要求)(B)(3)显像剂的化学性能(内容及要求)(B)(4)显像剂的特殊性能(内容及要求)(F)4.4 渗透检测剂系统4.4.1 渗透检测系统的定义及同组族(定义及构成)(B)4.4.2 渗透检测系统的选择原则(C)4.5 国内渗透检测剂简介(种类和组成、性能和要求、使用方法)(A)4.6 国外渗透检测剂简介(种类和组成、性能和要求、使用方法)(F)5 渗透检测设备、仪器和试块5.1 便携式设备(压力喷罐结构和应用)(A)5.2 固定式设备5.2.1 预清洗装置(种类和构造)(A)5.2.1 渗透剂施加装置(结构和技术要求)(A)5.2.3 乳化剂施加装置(结构和技术要求)(A)5.2.4 水洗装置(结构和技术要求)(A)5.2.5 干燥装置(结构和技术要求)(A)5.2.6 显像剂施加装置(结构和技术要求)(B)5.2.7后清洗装置(结构和技术要求)(A)5.2.8 整体装置(结构和技术要求)(B)5.2.9 静电喷涂装置(F)5.3 检验场地及光源5.3.1 检验场地(B)5.3.2 检测光源(1)照明光源的种类及要求(C)(2)黑光灯及其工作原理(B)(3)黑光灯黑光强度及其使用要求(B)5.4 测量设备(种类和工作原理)(A)5.5 渗透检测试块5.5.1 铝合金淬火试块(特征及应用)(C)5.5.2 不锈钢镀铬辐射状裂纹试块(特征及应用)(C)5.5.3 黄铜板镀铬裂纹试块(特征及应用)(B)5.5.4 其它试块(特征及应用)(F)缺陷试件(B)6 渗透检测方法6.1水洗型渗透检测法(1)水洗型渗透检测法程序(C)(2)水洗型渗透检测方法适用范围(C)(3)水洗型渗透检测法的优缺点(C)6.2 后乳化型渗透检测法(1)后乳化型渗透检测法程序(C)(2)后乳化型渗透检测方法适用范围(C)(3)后乳化型渗透检测法的优缺点(C)6.3 溶剂去除型渗透检测法(1)溶剂去除型渗透检测法程序(C)(2)溶剂去除型渗透检测方法适用范围(C)(3)溶剂去除型渗透检测法的优缺点(C)6.4 特殊的渗透检测方法(F)6.5 渗透检测方法的选用(1)渗透检测方法选择因素(B)(2)渗透检测方法应用指南(B)(3)渗透检测工序安排(检测时机规定)(B)7 渗透检测工艺7.1表面准备和预清洗(目的和要求)(C)7.1.1 污物类别及其对渗透检测的影响(C)7.1.2 清除污染物的方法(B)7.2 施加渗透剂7.2.1 渗透液施加方法及要求(C)7.2.2 渗透时间和温度与检测灵敏度的关系(C)7.3 去除多余的渗透剂7.3.1 水洗型渗透剂的去除(去除要求)(B)7.3.2 后乳化型渗透剂的去除(去除要求)(B)7.3.3 溶剂去除型渗透剂的去除(去除要求)(C)7.3.4 去除方法与缺陷中渗透剂被去除可能性的关系(C)7.4干燥7.4.1干燥的目的和时机(C)7.4.2 常用的干燥方法(B)7.4.2 干燥温度和时间(B)7.5显像7.5.1 显像方法(C)7.5.2 显像时间(C)7.5.3 干式显像与湿式显像比较(B)7.5.4 显像剂的选择(B)7.6 观察和评定7.6.1 观察时机(B)7.6.2 观察光源(B)7.6.3 注意事项(B)7.7 后清洗及复验(1)目的、方法和要求(C)(2)复验(C)8 显示的解释和缺陷的评定8.1 显示的解释和分类8.1.1 显示的解释(B)8.1.2 显示的分类(1)相关显示、非相关显示和虚假显示定义及显示特征(C)(2)不同显示的区别(C)8.2 缺陷的评定8.2.1 缺陷显示的分类(线性、圆形、密集形、纵横向缺陷显示)(B)8.2.2 缺陷的分类(原材料缺陷、工艺缺陷和使用缺陷)(B)8.2.3 常见缺陷及其显示特征(1)种类(B)(2)产生原因(A)(3)检出能力和显示特征(C)8.2.4 缺陷显示的评定(1)缺陷显示等级评定的一般原则(定位、定量、定性和定级)(C)(2)缺陷显示评定的一般要求(C)8.3 JB/T4730.5—2005关于渗透显示的分类和评定要求(F)8.4 渗透检测记录和报告8.4.1 缺陷记录的方式(B)8.4.2 渗透检测记录和报告的内容和格式(B)9 质量控制与安全防护9.1 质量控制的必要性:人、机、料、法、环的质量控制(B)9.1.1 渗透检测剂的性能校验(1)渗透剂的性能校验(内容、方法和要求)(A)(2)乳化剂的性能校验(内容、方法和要求)(A)(3)溶剂去除剂的性能校验(内容、方法和要求)(A)(4)显像剂的性能校验(内容、方法和要求)(A)9.1.2 渗透检测剂系统灵敏度鉴定(内容、方法和要求)(B)9.1.3 渗透检测剂的质量控制(1)新购进的渗透检测剂的质量控制项目(B)(2)渗透检测剂在使用过程中的校验(内容、方法和要求)(B)9.1.4 渗透检测设备、仪器和试块的质量控制(1)渗透检测工艺设备的质量控制(A)(2)黑光灯的质量控制(B)(3)紫外线辐照计、荧光亮度计、白光亮度计、紫外线辐照计校正仪(F)(4)渗透检测用标准试块的质量控制(C)9.1.5 渗透检测工艺操作的质量控制(B)9.2 渗透检测安全防护9.2.1 防火安全(防火注意事项、防火安全措施和灭火设置)(A)9.2.2 卫生安全(1)大气中有害物质的允许浓度(A)(2)有毒化学药品对人体危害的途径(A)(3)卫生安全防护措施(A)(4)强紫外线辐射的卫生安全防护(A)10 渗透检测应用10.1 焊接件的渗透检测(检测方法选择、预处理和质量控制)(B)10.2 铸件、锻件的检验(检测特点、检测程序和质量控制)(B)10.3 非金属工件的渗透检测(F)10.4 在用承压设备与维修件渗透检验(检测方法选择、预处理和质量控制)(B)11 特种设备渗透检测通用工艺规程和工艺卡(略)12 国内、外渗透检测标准对比分析(F)13 渗透检测实验(F)14 附录(F)第二章通用知识中的无损检测相关知识1 金属材料及热处理基本知识1.1 材料力学基本知识应力与应变、强度、塑性、硬度、冲击韧性(B)1.2 金属学与热处理基本知识1.2.1 金属的晶体结构(A)1.2.2 铁碳合金的基本组织(A)1.2.3 热处理的一般过程(定义、工艺过程)(A)1.2.4 承压特种设备用钢常见金相组织和性能(A)1.2.5 承压特种设备常用热处理工艺(B)1.3 承压特种设备常用的材料1.3.1 钢的分类和命名方法(B)1.3.2 低碳钢、低合金钢、奥氏体不锈钢(B)2 焊接基本知识2.1 承压特种设备常用的焊接方法:(手工电孤焊、埋孤自动焊、氩弧焊、二氧化碳气体保护焊、等离子孤焊及电渣焊)(B)2.2 焊接接头2.2.1 焊接接头形式(B)2.2.2 焊接接头的组成(B)2.2.3 焊接接头的组织和性能(1)不易淬火钢热影响区的组织和性能(A)(2)易淬火钢热影响区的组织和性能(F)2.3 焊接应力与变形2.3.1 焊接应力及变形的概念(A)2.3.2 焊接变形与应力的形成(A)2.3.3 焊接应力的控制措施(A)2.3.4 消除焊接应力的方法(B)2.4 承压类特种设备常用钢材的焊接2.4.1 钢材的焊接性(焊接性的含义、焊接工艺评定)(B)2.4.2 控制焊接质量的工艺措施(B)2.4.3 低碳钢、低合金钢、奥氏体不锈钢的焊接(B)2.5 缺陷的种类及产生原因2.5.1 外观缺陷(形状缺陷)(1)分类(C)(2)形成原因(B)2.5.2 气孔、夹渣、未焊透、未熔合、裂纹(1)分类(C)(2)形成原因(B)2.5.3 其他缺陷(1)分类(C)(2)形成原因(B)3 非渗透检测专业的无损检测基础知识3.1 无损检测概论3.1.1 无损检测的定义与分类(B)3.1.2 无损检测的目(B)3.1.3 无损检测的应用特点(B)3.2 非渗透检测的无损检测基本知识3.2.1 RT检测(1)RT检测的原理(B)(2)RT检测设备器材(B)(3)RT检测工艺要点(B)(4)RT检测的特点(A)3.2.2 UT检测(1)超声波的发生及其性质(B)(2)UT检测的原理(B)(3)UT检测工艺要点(B)(4)UT检测的特点(A)3.2.3 MT检测(1)MT检测的原理(B)(2)MT检测设备器材(A)(3)MT检测工艺要点(B)(4)MT检测的特点(A)3.2.4 ET检测(1)ET检测的原理(B)(2)ET检测仪器和探头(A)(3)ET检测工艺要点(A)(4)ET检测的特点(A)3.2.5 AE检测(1)AE检测的原理(B)(2)AE检测仪器和探头(A)(3)AE检测的特点(A)(4)承压特种设备的的AE检测(A)3.3 无损检测方法的应用选择3.3.1 承压特种设备制造过程中无损检测方法的选择(A)3.3.2 检测方法和检测对象的适应性(B)第三章特种设备专门知识1 锅炉基础知识1.1 锅炉概述1.1.1 定义、用途、特点及主要参数(B)1.1.2 饱和水和水蒸气性质(A)1.2 锅炉的分类及型号1.2.1 锅炉的分类(B)1.2.2 锅炉的型号(A)1.3 锅炉结构1.3.1 锅炉结构的基本要求(A)1.3.2 锅炉主要受压部件、安全附件、几种典型锅炉结构(A)1.4 锅炉的工作过程1.4.1 锅炉汽水流程系统(A)1.4.2 锅炉水循环(A)1.4.3 锅炉的工作过程(A)1.5 锅炉的无损检测要求1.5.1 应遵循的原则(B)1.5.2 《规程》对锅炉焊缝无损检测的主要要求(C)2 压力容器基础知识2.1 压力容器概述2.1.1 定义和用途(B)2.1.2 压力容器的主要工艺参数(A)2.1.3 压力容器的分类(B)2.1.4 我国的压力容器法规和标准体系(B)2.2 压力容器的典型结构和特点2.2.1 中、低压压力容器的筒体结构(A)2.2.2 高压容器的筒体结构(A)2.2.3 压力容器的封头(A)2.2.4 压力容器的开孔与接管(A)2.2.5 压力容器的焊接接头分类及设计的一般原则(B)2.3 压力容器制造的无损检测2.3.1 压力容器用钢板无损检测要求(B)2.3.2 压力容器用锻件和无缝钢管的无损检测要求(B)2.3.3 压力容器的焊接接头的无损检测要求(C)2.4 在用压力容器的无损检测要求2.4.1 在用压力容器检验的一般要求(A)2.4.2 在用压力容器的无损检测要求(C)3 压力管道的基本知识3.1 压力管道的定义及其分类(按用途、安全管理)(B)3.2 压力管道的用途及特点(A)3.3 压力管道的组成及结构(A)3.4 压力管道检验与无损检测3.4.1 压力管道检验分类和检验项目(A)3.4.2 压力管道检验标准(B)3.4.3 压力管道无损检测的基本要求(GB50235,GB50236)(C)4 特种设备安全监察条例(B)第四章无损检测知识在特种设备检测中的应用1 特种设备法规标准相关无损检测的有关规定1.1 我国特种设备法规标准体系的关系(是一种开放性的标准体系)1.1.1 “法规”与“基础标准”的关系(“容规”与“GBl50”关系)(A)1.1.2 “基础标准”与“相关标准”、“附属标准”、“产品标准”关系(A)1.2 与检测相关的法规标准1.2.1 相关法规对表面检测的规定(1)《蒸汽锅炉安全技术监察规程》对表面检测的规定(B)(2)《热水锅炉安全技术监察规程》对表面检测的规定(B)(3)《有机热载体炉安全技术监察规程》对表面检测的检定(B)(4)《固定式压力容器安全技术监察规程》对无损检测的规定(B)(5)《液化气体汽车罐车安全监察规程》对表面检测的规定(B)(6)《气瓶安全监察规程》对表面检测的规定(B)(7)《在用压力容器检验规程》对表面检测的规定(B)(8)《超高压容器安全监察规程》对表面检测的规定(B)(9)《在用工业管道定期检验规程》对表面检测的规定(B)(10)《液化气体铁路罐车安全管理规定》对表面检测的规定(B)(11)《锅炉定期检验规则》对表面检测的规定(B)(12)《压力容器定期检验规则》对表面检测的规定(B)1.2.2 相关标准对表面检测的规定(1)《钢制压力容器》(GBl50)(B)(2)《管壳式换热器》(GBl51)(A)(3)《火力发电厂焊技术规程》(DL/T869)(A)(4)《电力工业锅炉压力容器安全监察规程》(DL612)(A)(5)《钢制球形贮罐》(GBl2337)(A)(6)《球形贮罐施工及验收规范》(GB50094)(A)(7)《钢制压力容器—分析设计标准》(JB4732)(A)(8)《工业金属管道工程施工及验收规范》(GB50235)(A)(9)《现场设备、工业管道焊接工程施工及验收规范》(GB50236)(A)(10)《城镇供热管网工程施工及验收规范》(CJJ28)(A)(11)《城镇燃气输配工程施工及验收规范》(CJJ33)(A)(12)《石油化工剧毒、可燃介质管道工程施工及验收规范》(SH3501)(A)(13)《油气长输管道工程施工及验收规范》GB50369(A)1.2.3相关法规对无损检测的具体规定(1)检测人员资格及技术等级的规定(C)(2)无损检测质量等级的规定(C)(3)无损检测方法的选择及检测时机的规定(C)(4)检测方法、质量验收应遵循的标准和合格级别的规定(B)(5)局部检测的检测部位和比例的规定(C)(6)局部检测发现不合格缺陷应做补充(扩大)抽查的规定(C)(7)全部(100%)检测条件的规定(B)(8)有延迟裂纹和再热裂纹倾向材料的无损检测的规定(B)(9)现场组装焊接的压力容器无损检测的规定(B)(10)检测记录检测报告的有关规定(B)2 JB4730中渗透检测内容的理解与应用2.1 JB4730第一部分:通用要求(1)主题内容与适用范围的规定(B)(2)检测方法主要使用原则的规定(B)(3)有关术语的规定(B)(4)新的无损检测方法和新的无损检测设备的规定(B)(5)检测单位及检测人员的职责,无损检测人员的资格、视力的规定(B)(6)无损检测通用工艺规程的规定(B)2.2 JB4730第四部分:渗透检测(1)主题内容与适用范围的规定(B)(2)渗透检测人员的规定(B)(3)检测程序的规定(B)(4)渗透检测设备的规定(B)(5)渗透检测剂的规定(B)(6)标准试块的规定(B)(7)检测方法的规定(B)(8)渗透检测操作的规定(C)(9)渗透检测质量控制(B)(10)渗透检测安全防护(B)(11)被检工件表面的准备(B)(12)检测时机(B)(13)渗透检测方法(B)(14)显示的分类和记录(B)(15)后处理的规定(B)(16)缺陷显示的分级(C)(17)复验(B)(18)渗透检测报告和验收标记(B)3 渗透检测工艺设计(编制)能力3.1 渗透检测工艺的基本知识(1)渗透检测工艺的基本内容和基本形式a.渗透检测工艺的定义和基本内容、格式的要求(B)b.渗透检测工艺文件与“标准”之间的关系和根本区别内容(B)c.通用工艺与专用工艺(或工艺卡)之间的关系和根本区别内容(B)(2)渗透检测工艺文件和目的a.渗透检测工艺(通用、专用(或工艺卡))文件的属性(B)b.通用工艺文件建立的目的(B)c.专用工艺文件(或工艺卡)建立的目的(B)3.2 渗透检测工艺设计(编制)基本要求(1)工艺编制依据的理解和应用能力a.了解国家“规程”、“标准”与单位检测工艺文件之间的关系(B)b.单位资源条件与检测工艺之间的关系(B)c.受检产品结构特征与检测工艺文件之间关系(B)d.顾主要求与检测工艺文件之间的关系(B)e.市场条件与检测工艺文件之间的关系(B)(2)检测工艺文件编写和审批程序a.《特种设备无损检测人员考核与管理规则》对工艺编写人员资格要求(B)b.本单位质量管理体系对文件编写审批的控制程序规定内容(B)(3)检测工艺文件内容编写的基本要求a.确保单位检测工艺文件具有针对性的基本要求内容(B)b.确保单位检测工艺文件具有可操作性的基本要求内容(B)3.3 针对具体工件编制渗透检测工艺能力3.3.1检测剂的选择和应用能力(1)渗透剂的选择和应用能力a.渗透剂的选择与检测灵敏度之间相关性的分析能力(B)b.渗透剂的选择与工件可能出现的缺陷类型之间相关性的分析能力(B)c.渗透剂的选择与工件材料特性之间相关性的分析能力(B)d.渗透剂的选择与表面状态的相关性分析能力(B)e.渗透剂的选择与现场检测环境的相关性分析能力(B)(2)乳化剂的选择和应用能力a.乳化剂的选择与检测灵敏度之间相关性的分析能力(B)b.乳化剂的选择与工件可能出现的缺陷类型之间相关性的分析能力(B)c.乳化剂的选择与工件表面状态的相关性分析能力(B)d.乳化剂的选择与现场检测环境的相关性分析能力(B)e.乳化剂的选择与工件材料特性之间相关性的分析能力(B)(3)去除剂与去除方法的选择和应用能力a.去除剂、去除方法的选择与检测灵敏度之间相关性的分析能力(B)b.去除剂、去除方法的选择与工件出现的缺陷类型之间相关性的分析能力(B)c.去除剂的选择与工件材料特性之间相关性的分析能力(B)d.去除剂与去除方法的选择与工件几何形状的相关性分析能力(B)e.去除剂与去除方法的选择与工件表面状态的相关性分析能力(B)(4)显像剂的选择和应用能力a.显像剂的选择与检测灵敏度之间相关性的分析能力(B)b显像剂的选择与工件可能出现的缺陷类型之间相关性的分析能力(B)c.显像剂的选择与工件材料特性的相关性分析能力(B)d.显像剂的选择与工件几何形状的相关性分析能力(B)e.显像剂的选择与工件表面状态的相关性分析能力(B)f.显像剂的选择与工件温度的相关性分析能力(B)3.3.2检测方法的选择和应用能力(1)用标准规范选择的应用能力a.溶剂去除型着色法规范的选择和应用能力(B)b.后乳化型着色法规范的选择和应用能力(B)c.水选型着色法规范的选择和应用能力(B)d.溶剂去除型荧光法规范的选择和应用能力(B)e.后乳化型荧光法的规范选择和应用能力(B)f.水洗型荧光法规范的选择和应用能力(B)(2)根据工件具体情况确定检测方法和分析能力a.根据工件温度选择检测方法的分析能力(B)b.根据工件规格选择检测方法和应用能力(B)c.根据工件现场实际情况选择检测方法和应用能力(B)d.根据工件表面状态确定检测方法和应用能力(B)(3)根据标准试块确定检测规范的应用能力a.标准试块选择与检测灵敏度之间相关性的分析能力(B)b.标准试块选择与去除剂与去除方法的之间相关性的分析能力(B)c.标准试块选择与工件几何形状的相关性分析能力。
聚乙烯管道热熔焊接施工的质量控制

材与管件连接。易受环境、人为因素影响; 在寒冷气候(-5℃以下)和大风环境下进 在寒冷气候(-5℃以下)和大风环境下进 行连接操作时,应采取保护措施。
2011.10.01
2011.10.01
9、工作环境:
环境温度低于-5℃时,应采取保护措施;
10、端面铣削:
铣削端面时,压紧力应足以使铣刀两侧产生稳定连续的PE薄片,撤 走铣刀时,应先降低压力,保持铣刀继续旋转,直到不再切削下PE层 再移走铣刀,以免管材起毛刺;
11、拖动阻力:
焊接前一定要测量焊机的摩擦损失和拖动阻力,并将其加到需要的 焊接压力上;应尽可能减少拖动阻力,例如使用短管作为滚筒;
4、吸热时间:
达到规定卷边后,将压力切换至低压P2(接近于0)使管材端面和加 热板之间刚好保持接触开始吸热,吸热时间是管材壁厚的10倍,在操 作中常见的错误是吸热时间太短,不能保证管材端面材料获得足够的 熔融深度;
2011.10.01
5、切换时间:
达到吸热时间后,移走加热板,再合拢焊机夹具,使管材端面接触; 在这段时间内,熔融的物料暴露在空气中,不但会迅速降温,还会产 生一定程度的热降解,因此切换时间的控制非常重要,越短越好;
目前,国际聚乙烯燃气管道的标准体系分为欧洲和日美,不过 我国的燃气管道标准体系还是以国际标准为主,体现的生产工艺以 及技术要求与欧洲较接近。
我国是在上个世纪80年代开始系统地研究塑料管在市政公用管网 中的应用。最早是在1982年于上海试用,主要用于低压人工煤气的 输送。
聚乙烯是一种高分子聚合物。它的性能主要取决于三大因素: 分子结构、结晶度、分子量分布。其中结晶度最为关键:聚乙烯的 结晶度是随着温度的升高而降低,温度越接近熔点,结晶度下降得 越激烈。冷却度也影响着聚乙烯的结晶度,冷却速度快,结晶度低, 因为结晶的生长时间短;冷却速度慢,结晶度高,那么结晶就会更 充分。根据聚乙烯的种类不同,结晶度不同,冷却时间也不同。
PT、APTT检测的质量控制

PT、APTT检测的质量控制
质量控制对PT、APTT检测结果至关重要,正确和及时的测量可以检查出血液疾病,进而增强临床诊断结果的准确性。
首先,专注于改善仪器性能和詹娜性能,确保PT、APTT检验可重复性和精确性。
在仪器维护中,应定期检查仪器功能和性能,测量正确的试剂;同时,应加强化学品的质量控制,确保有效的样品基础上进行维持检测能力。
其次,尽量避免质量控制事故的发生,严格掌握该试验所牵涉的规定及步骤,尽量避免使用手动测量及校准,以避免时间、手动缺失及其他事故发生;另外,应按照实验标准重新验证,以保证实验的精确性。
再者,应记录及存档管理质量控制的传统,建立查询及报告系统,定期检查及检测样品,并及时更新技术和设备及As布局。
控制大小的试管,定期与企业的标准进行比较,及时发现异常;及时响应例行检查,确保PT、APTT检测系统精确、可靠。
最后,加强对质量控制的管理,确保检测环境达到相历安全标准,制定具体的操作程序;定期对工作人员进行培训,使他们掌握质量控制的基本知识并能够按程序操作仪器,以避免视觉检查误差、仪器调整和测量结果不正确。
正确执行 PT、APTT检测中的质量控制,不仅有利于保持稳定的检验结果,而且能够确保检测的准确性和可靠性,为临床疾病的诊断和治疗提供可靠的技术基础和参考。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沸腾,产生三氯乙烯蒸汽;
• 被清洗的工件放在处于蒸汽区的格栅上; • 蒸汽在工件表面冷凝,将工件表面的油污
溶解带走;
• 工件表面温度不断升高,除油不断进行,
达到蒸汽温度时,除油结束。
三氯乙烯蒸汽除油操作注意事项
• 吸入三氯乙烯是有害的。因此,操作时, • 工件进出槽子要缓慢,防止过多的蒸汽带
检测场地及光源
检测光源
1 白光灯 80W日光灯在1米处的照度为500勒克斯。
2 黑光灯 工作原理 与镇流器的串接 使用主要事项(开关、
电压) 3 黑光强度检测仪
直接测量法,读数为微瓦/厘米2; 间接测量法,读数来勒克斯,又称为黑光照度计。
检测光源
• 黑光灯的组成:由两个主电极、一个辅助启动电
极、贮有水银的内管(石英管水银蒸汽可达4— —5个大气压)及外管(深紫色玻璃罩)组成。
罐内装有探伤剂和气雾剂, 40°C左右可产生0.29~0.49 Mpa的压力。
显象剂喷罐内还装有玻璃 弹子,起搅拌作用。
使用喷罐的注意事项
• 喷嘴应与工件表面保持一定距离,太近会
使检测剂施加不均匀;
• 喷罐不以放在靠近火源、热源处,以防爆
炸;
• 处置空罐前,应先破坏其密封性。
固定式设备
1. 预清洗装置; 2. 渗透液施加装置; 3. 乳化剂施加装置; 4. 水洗装置; 5. 热空气循环干燥装置; 6. 显象剂施加装置; 7. 后清洗装置; 8. 渗透检测整体型装置; 9. 静电喷涂装置
检测光源测量设备
黑光辐射强度计:直接测量法。测量波长320—400nm, 中心波长365nm的黑光辐照度。常用仪器为UV-A,量程 是0—199.9 mw/cm2 ,分辨:0.1mw/cm2。
黑光照度计:间接测量法。可用来比较荧光渗透剂的亮度。 白光照度计:测量被检工件表面的白光照度值。直接测量法。 荧光亮度计:是一种一定波长范围的可见光照度计。其主要
• 黑光灯的光线:黑光灯发出的光包括不可见的紫
外光和可见光。不可见的紫外光波长峰值在 365nm附近。这正是激发荧光渗透剂发出荧光 (所发荧光波长范围为510—550nm,黄绿色) 所需的波长。不需要的可见光、红外线和短波紫 外线可通过深紫色玻璃罩滤掉,仅让波长320— 400nm的紫外线通过。
检测光源
检测光源
• 黑光灯的要求和使用:荧光渗透检测时,所使用
的黑光灯在工件表面的黑光辐照度应大于等于 1000μw/cm2,波长320—400nm,中心波长 365nm。使用黑光灯时应注意:①刚点燃输出达 不到最大至少5min后使用。②减少开关次数。③ 使用一定时间后辐射能量下降,应定期测紫外辐 照度。④电压波动对黑光灯影响大必要时装稳压 器。⑤滤光片如损坏或脏时,及时更换。⑥避免 溶液溅到黑光灯泡上发生炸裂。⑦不要对着人眼 直照。⑧滤光片如果有裂纹,应及时更新,因为 会使可见光和中、短波紫外光通过,对人体有害。
铝合金淬火试块
• 质量要求 • 1 用金相法逐块测量每块试块上的裂纹宽
度。
• 2 把测量结果和测量位置,正确记录在测
试参数卡片上。
铝合金试块
铝合金试块的用途: a) 在正常使用情况下,检验渗透检测剂能否满
足要求,以及比较两种渗透检测剂性能的优劣 ; b) 对用于非标准温度下的渗透检测方法作出鉴 定 试块的保存:使用过的试块,在试块的中心用气 灯加热到426℃,再放入冷水中淬火,然后在 110 ℃温度下干燥15分钟,使裂纹中溶剂或 水份蒸发干净,以备使用。
渗透检测设备、方法与工艺及质量控制
• 渗透检测设备、仪器和试块 • 渗透检测方法 • 渗透检测工艺 • 质量控制与安全防护
渗透检测设备、仪器和试块
• 1 便携式设备及压力喷罐 • 2 固定式设备 • 3 检验场地及光源 • 4 测量设备 • 5 渗透检测试块
便携式设备及压力喷罐
渗透探伤剂(包括渗透液、 去除剂和显象剂),通常装 在密闭的喷罐内使用。喷罐 一般由探伤剂的盛装容器和 探伤剂的喷射机构两部分组 成。典型结构见图5-1。
加热的位置在试块的下方中央,且不向其 它方向移动,加热时测量试块上方位置的 温度,加热到510~530℃,调节火焰,保 温4分钟,然后迅速在冷水中淬火。试块上 就出现深度不一的淬火裂纹。
铝合金淬火试块
• A型试块上的裂纹具体要求 • 开口裂纹、呈不规则分布; • 裂纹宽度:≤3um、3~5um、>5um • 每块试块上,≤3um的裂纹,不得少于2条
固定式设备
• 预清洗装置主要有: • 三氯乙烯蒸汽除油槽 • 溶剂清洗槽 • 超声波清洗机 • 碱性或酸性腐蚀槽 • 洗涤剂清洗槽 • 冲洗喷枪
三氯乙烯蒸汽除油槽的结构
• 槽体 • 蛇形管冷凝器 • 冷凝液集槽 • 格栅 • 三氯乙烯溶液 • 加热器 • 温度控制器 • 活动盖板 • 抽风机
三氯乙烯蒸汽除油工作原理
用途是当比较两种荧光渗透检测材料性能时,作出较视觉 更为准确一些的判断,而不是做荧光显示亮度的真实测定, 不是得出真正的亮度值。
渗透检测试块
• 铝合金淬火试块 • 不锈钢镀铬试块 • 黄铜镀铬试块 • 其他试块
铝合金淬火试块
铝合金淬火试块
• 制作步骤 • 将试块放在支架上,用气灯或喷灯加热,
• 紫外线(紫外光):其实质是电磁波,波谱位于
X射线和可见光之间。紫外线可分为三种范围: 第一种波长320—400nm的紫外线称为UV-A, 或称为黑光紫外线或长波紫外线。适于荧光渗透 检测。第二种波长280—320nm的紫外线称为 UV-B,或称为中波紫外线或红斑紫外线。 UV-B 能使皮肤变红,引起晒斑和雪盲,故不能用于渗 透检测。第三种波长100—280nm的紫外线称为 UV-C,或称为光化、杀菌紫外线或短波紫外线。 能引起猛烈的燃烧,伤害眼睛。
出槽外;
• 要经常添加三氯乙烯,防止加热器露出液
面。否则,会引起过热产生剧毒气体;
• 操作现场禁止吸烟,防止吸入有毒气体。
静电喷涂装置的工作原理
• 静电喷涂装置包括100KV静电发生器、粉末
漏斗柜、高压空气泵、渗透剂喷枪何显像 份喷枪五部分。其工作原理是使喷涂渗透 剂及显像剂的喷嘴具有(相对于地的) 80~100KV负电位,渗透剂和显像剂通过时 带上负电,工件接地作为阳极。在高压静 电场作用下,渗透剂和显像剂就吸附在工 件表面上,从而达到渗透和显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