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数学课堂创新能力培养初探
浅论初中数学教学中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

浅论初中数学教学中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摘要:创新,是一项学生必备的能力。
教育更应该注重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并将创新能力在实际教学过程中进行实施。
数学教师完成对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对中学生创新能力的形成有重要作用。
关键词:初中数学学生创新能力1 培养初中学生数学创新能力的意义实行初中数学素质教育和创新教育的目的就是培养中学生创新能力,贯彻实施好数学创新能力培养,对实现我国教育的整体目标有重要的意义。
创新思维,是创新能力的本质因素。
初中数学创新能力的培养与素质教育紧密相连。
素质教育目标指提高受教育者诸方面素质,它重视人的能力培养、个性发展、思想道德素质、身体健康和心理健康教育。
创新能力培养是素质教育的重要部分,实行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和手段是创新能力的培养。
创新能力培养的程度,在当今素质教育中,它反映了学生创新能力的重要性。
因此,提高老师自身素质,构建和谐的课堂气氛,有助于促进学生创新思维的开展。
教师要培养学生的创新欲望,找出中学数学教学中创新思维方法,让学生在趣味的数学学习中激发创新的灵感,以培养和加强学生的创新思维。
创新能力培养与创新教育紧密相连。
使整个教育过程被赋予人类创新活动是创新教育的特征,教育是以达到培养创新人才,做到全面发展为目的的。
在实施素质教育的过程,创新教育最为根本的目标和任务是重点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基本的独立操作能力与实践能力。
在初中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创新能力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是给学生营造一种宽松的学习氛围将。
创新教育包括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它以提高创新能力为核心,从培养创新精神入手,在整个创新教育中创新能力的培养占非常重要的地位。
2 初中数学教学中创新精神的培养创新精神,即一个人创新的灵魂与动力主要包括对真知的执著追求,对新异事物的敏感,对革新、开拓、发现、发明、进取的的精神,有好奇心、探究兴趣、求知欲。
创新精神勇于抛弃旧思想旧事物、创立新思想新事物。
创新精神是社会进步的重要精神,是民族屹立于世界的重要精神。
中学数学课堂教学中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

浅谈中学数学课堂教学中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摘要:在中学数学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首先要提高教师的创新意识,还要培养学生的注意力、观察力、记忆力、创造性思维能力、操作能力和想象力,这样才能实现我国新一轮数学课程改革的目的。
关键词:中学数学;创新能力;培养江泽民同志说过“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
”可见,创新是多么重要。
著名心理学家马斯洛也指出。
创造力是人生的一种基本财富,我们大家一出生就具有了,但是在社会化的过程中大部分却不同程度地丧失了,创造力的火花潜伏在我们每个人身上,只要加以培养和挖掘,每个人的创造力都可以得到显著提高。
笔者认为,要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可以从以下几点做起。
一、培养教师的创新意识,为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提供首要条件有些教师十分拥护新课程改革,自己也尽力实践教育创新。
但是,由于多年来传统教育方式的影响,他们往往担心创新教学方式会造成课堂秩序的混乱,以至于降低教学效率,导致学生成绩的下降。
所以,要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教师首先要有创新意识,争做创新型教师。
这就要求教师要具有敢于怀疑的精神和旺盛的求知欲,要对科学知识充满热爱,对缺乏证据的结论敢于质疑,对出现的新事物要表现出好奇心和探求的渴望。
教师在教学中要鼓励学生大胆质疑,不惟法,不惟圣,只惟证据,只惟真理,要善于发现和保护学生学习中的创造性火花。
创新型教师要善于因材施教,能对意想不到的偶发事件进行迅速巧妙的处理,并能创造性地采取灵活多样的教育方法和技巧。
二、利用各种渠道,从多方面注重对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一)激发学生探究的兴趣,培养其注意力兴趣是最好的教师,它是学习动机中最活跃也是最现实的因素。
因为兴趣可以引导和促进学生不遗余力地去研究、探索,并最终获得成功。
通常来说,如果一个学生某门学科的成绩较好,他就容易对该学科的知识产生兴趣;反之亦然,如果学生对某学科产生了极大的兴趣,这种兴趣就会成为一种强大的动力,促进学生更加努力学习,从而取得更好的成绩。
浅谈数学课堂教学中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

浅谈数学课 堂教学中 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
文/ 孙双 寿
“ 过 义 务 教 育 阶段 的 数学 学 通 习. 使学生 能够具有初步的创新 精 神和实践能力 ” 的创新教育 已成为 数学教学改革 的一个重点 . 在全面 推进素质教育 . 培养学生创新能力 的教育理念不断 深入人心之际 . 更 应关注 数学 课 堂教学这 一培 养学 生创新精神 和创 新能力 的主阵地 。 对 学生 进 行 创新 能 力 的培 养 , 成 为 广 大数 学 教 师 的 口头 禅 ,如何 培 养学生创新能力。找到培养 和发展 学生创新能 的有效途径 , 在数学 教学中愈来愈 得重要 本文将从 学 生创 新能 力 培养 与发展 的心理 环境 和如何 诱发心 理动因 ‘ 面来 探 讨数 学课 堂 教学 中学生创 新能 力 的培养 问题 时 下 的 巾 学 数 学 教学 . 终 没 始 有 逃 脱 应 试 教 育 的 阴 霾 . 足 在 升 还 学 指 挥 棒 的 指 引 下 。 讲 “ 颗 ” 耍 颗 、 “ 米米 ” 师 巾心 主 义 和权 威 主 义 教 还很流行 . 传统 的“ 教师负责制” 教 育弊端在 今天 的数 学课堂 教学 巾 仍不断上 演 在具 体 的教 学过 程 中 . 师 总 足 高 高 在 上 , 用 学 生 教 利 的“ 向师性 ” 和教 师 “ 道在 先 ” 闻 、 “ 业有专攻 ” 术 的知 识 权 威 . 学 生 以 的主要任务 足学习为借 口. 觉 或 3 1 不 自觉 地 大 势 采 用 简 单 甚 至 足 粗 暴的方式 . 知识作为像 “ 旨” 把 圣 一 样的东 西强加给学生 . 再加上教师 的“ 绝对权威 ” 的震慑 . 更何况学生 自己本身意识 到就 该“ 学而不厌 ” . 因而 教 师 在 这 种 教 学 环 境 下 心 安 理 得 的 “ 治 ” . 有 争 论 . 有 统 着 没 没 异 样 的 声 调 . 生 潜 在 的创 新 能 力 学 也在 这种长 期 的 、 有硝 炯 的“ 没 传 统 版 教 育 ” “ 常 ” 淹没 创 新 巾 正 的 能力 的培 养需 要充分 尊重学 生在 课 堂 上 的 民主 自R权 利 . 学 生 的 h 使 心理 和情 感 不 受来 自外 界权 威 的 管束和压制 教师耍通过恰 的教 学 组 织 形 式 . 极 创 设 数 学 教 学 情 积 境 .激 励 学 生 打 破 自 己 的 思 维 定 势 . 现 问 题 . 独 特 的 角 度 提 出 发 从 疑问 , 论 问 题 、 决 问 题 , 励 学 讨 解 鼓 生进行批判 性质疑 培养学生敢于 向权威挑 战的学习钻研 精神 . 门 班
浅谈初中数学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

教学过程就是在教师的引导下 ,以学生为 - 容缓的时代任务。在初 中数学教学 中开展创新
和谐的教学环境和氛围, 而实现优质 、 的 : 从 高效 主体 , 让学生主动地参与获取知识 的思维过程。: 教育 , 的在于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 目 应用知识
.
: 中学数学教育 的要求是 :要学校、 社会、 家庭的
: 创新教育[] J. : 合肥 科教文汇. 0 . . 2 61 0 0
情况发生 的关键就是做到 “ 以学生为主体”转 : , 生的创造意识。 创造适合于学生主动参与、 主动 : 的探讨 [] J. : 新乡 新乡教育学院学报. 0 . . 2 69 0 0 变学生始终处于接受知识 的被动地位 ,老师应 : 学习的活跃的课堂气氛,从而形成利于学生主 :
浅谈初 中数学学生创新能力的培 养
江苏省 洪泽县仁和中学 蒋文林
摘 要: 创新意识是 一种发现问 探究问 : 题、
2 . 教学内容 和方法的 创新。 教师在 课堂 : 只 教 础, 有学会 质疑, 敢于质 疑才敢突 规。 破常 哥
题的 心理倾向。 在初中 数学课堂 匕 实施创新教育 : 学中, 应做到取舍有度 , 机械地为学主讲解知识 : 自尼敢 于对亚里士多德 的“ 地心说” 产生怀疑 ,
以学生为主体 。就是指把学生当做学习的 - 而且还要让学生“ 会学”会学 , 。 最根本 的途径就 一 共同努力 ,但是老师在这个过程 中尤其肩负着 主体, 承认学习的 自主性和能动性 ; 教师教的过 : 是让学生主动参与教学活动,明白每一个数学 : 巨的任务 。 艰 程就是引导学生进入特定的思维环境 ,在思维 : 知识的发生 、 发展及形成过程 , 了解数学思维方 : 训练的过程 中优化思维品质 。 在教学的过程 中,: 的过程, 法 让学生体会这些思维过程, 从而激励 : 切忌教师“ 满堂灌 ” 的教学方式 , 导致学 生被动 : 学生的创新思维。 地接受数学知识 , 甚至产生厌学情绪。 防止这一 t 1 . 应该注重学生学 习数学 的兴 趣 , 发学 一 激 参考文献 : [] 1金伟 , 阎红梅 . 中数学教学 中实施 在高 [] 2杨慧. 中数学教学 中进行创 新教育 在高 [ ] 国良. 造心理学 [ . 3俞 创 M] 杭州 : 浙江人
中学数学中的创新教育初探

和鼓励而不能压 抑。正如 《 学记》 所言: 道而弗牵则和 , 强而弗抑则易, 开而弗
达则思。只有做到” 弗牵 ” ” 、 弗抑” 才能” , 和易以恩 , 可谓善喻也” 科学发展 。 时时处处都 能感受到发现 、 创新 的乐趣 , 时时体验成功 的喜 悦。这样能使学 史表明, 求异 是创新思 维的开始。爱 因斯坦 曾经说过 : 创造并非逻辑推理的 生焕发出 自尊、 自强、 自我 实现 的需要 , 有利 于增强学 生 自主地去探 索和发 结果。 对某些问题 要鼓励 学生超 越常规 , 为之营造 良好的创新心理气氛, 在
三 、 化 教 材 , 养 创 新 思 维 活 培
1 思 维创 造 是一 种 “ 性 创 造 ” 、 悟
1培养数学教师 自身的创新精神 、 这 是 数 学 教 学 中培 养 学 生 创 新 能 力 的 一 个 重 要 因 素 。因 为 学 生 数 学 知 识 的获得和能力的形成 , 教师的主导作用不 可忽 视 , 教师本身 所具有 的创新
徒, 信奉 ’ ’ 上帝造物 , 万事不变 ”但 他还是相信物种 是可变的, , 在收集了大量 的 资 料后 , 出 了 以 自然 选 择 为 中 心 的 生 物 进 化 论 ; 德 尔 也 同 样 以 求异 的 提 孟
精 神 由一 位 天 主 教 徒 而 成 为遗 传 学 的 奠 基 人 ; 利 略 由于 对 ” 帝 用 六天 时 伽 上 间 创 造 世 界 ” 一 修 道 院 老 师 的 讲 述 质 疑 , 是 就 有 了天 文 望 远 镜 的 诞 生 ; 这 于
现 的 自信 心 , 利 于增 强 学生 的创 新 意 识 。 有
一定Βιβλιοθήκη 度 上使学生树立创 新无 权威、创新无止境 的观 点。达尔文是天主教
初中数学教学中学生创新能力培养

浅谈初中数学教学中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数学教育的目标主要是培养学生的能力,特别是创新能力。
陶行知先生曾经说过:“处处是创造之地,时时是创造之时,人人是创造之人。
”培养创新能力是实施素质教育的核心,实施创新教育的主阵地是课堂。
教师在教学中必须努力寻求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切入点和着力点,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
下面笔者结合数学课教学实践谈几点粗浅的体会。
一、营造“情感”氛围教学过程是认知过程和情感过程的统一,二者是同时发生,交互作用的。
在课堂教学中,我们所面对的都是情感极为丰富的活泼可爱的学生,而情感因素不仅对学生的学习过程起看发动、维持、调节的作用,而且能促进知识的掌握和智能的发挥,还对形成以学为主的良好心态起着极大的推动作用。
因此,我们必须充分应用情感教育来调动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促使数学教学过程的优化。
1.建立平等的师生关系,创设和谐、宽松、愉悦、民主的教学氛围,平时多给学生以关爱和赞美,对学生要尊重、理解和宽容;2.结合学生生活实际来构建相应的教学模型、展示教学工具性,来唤起学生渴望学好数学的情感;3.深入挖掘、精心提炼教材中蕴含的美的素材,诸如解题的简洁美、奇异美、式子的对称美、和谐美等,让学生充分感受到数学也是一个五彩缤纷的世界,从而陶冶学生对数学的审美情感;4.精心设计课堂教学的各个环节,创设丰富多彩的教学情境,来诱发学生喜爱、乐学数学的情感,努力使情感化为学生学习数学的动力。
二、指导学生掌握数学思想方法数学思想方法是从数学内容中提炼出来的精髓,是数学知识、数学技能、数学方法的本质体现,是形成数学能力和数学意识的桥梁。
在新课标中,数学思想和数学方法是中学数学中重要的基础知识,是数学的灵魂。
无数教学实践证明,只有系统掌握了数学思想和数学方法,才能自如地驾驭知识,逐步形成技能和技巧,才可能在处理数学问题时,思维敏捷、思路清晰、方法巧妙灵活,得心应手。
数学思想和数学方法的培养是创新能力的基础。
浅谈数学课堂教学中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

创 新 能 力 的培 养 需 要教 师通 过 恰 当的 教 学 组 织 形 式 , 极 创 设 数 学 教 法等鼓励学生相互探讨 、 积 争论 、 交流思维方法 , 相互 启迪 , 生共鸣, 学生 产 使
学 情 境 , 励 学 生 打 破 自 己 的 思 维 定 势 , 现 问题 , 独 特 的 角 度 提 出 疑 的思维由发散而集中, 激 发 从 由集 中而发散。这种合作必须是人人平等参 与的合
际 , 何 培 养 学生 创 新 能 力 , 到培 养 和 发 展 学 生 创 新 能 力 的 有 效 途 径 。 如 找 在 定 的探 究 心 向 和积 极探 究 的过 程 。 另 一 方 面 , 现 为教 师 引导 之 下 的 学 生 表
之 间的合作。教师要在充分研 究和 了解 学生 的基 础上 , 用讨论法 、 究 运 研
生 之 间形 成 多 元 交 流 的 统 一 体 , 相 作 用 、 相 影 响 。 教 师 的 教 和 学 生 的 培 养 , 养学 生 的创 新 能 力 , 发 学 生 的心 理 动 因。 互 互 培 诱
学. 实际上是一种相互探讨 和共同学 习、 同解决 学习 中的各 种 问题 的探 共 创新 。 既需 要 智 力 的 参 与 , 离不 开 情 感 的 支 持 。 因此 , 数 学 课 堂 教 也 在 究 活动 。 引导 学 生积 极 参 与 数 学课 堂 教 学 的 全 过 程 , 利 于 使 教 师 、 生 学 中 , 注重 对 学 生 创 新 情 感 的 培 养 , 励 学 生 发 扬 “ 破 沙 锅 问 到 底 ” 有 学 要 鼓 打 的 的角色处于随时互换 的动态变化中 , 促进学生 的创新思维 。学 生在探 索中 精神。数学课堂教学过程不仅是 认知信息 的交流 , 也是情感 信息 的交流,
新课标下中学数学课中创新能力的培养

浅谈新课标下中学数学课中创新能力的培养“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是新课程的核心理念。
在这一理念的指引下,教师不再是严肃、不苟言笑、不可亲近的权威者,而是以能倾听学生的不同见解、尊重学生个性,同时也能进行自我反思的新形象面向全体学生。
教师应由教学中的主角转向“平等中的首席”。
数学课上,教师形象的转变,给学生提供了宽松、自由、民主的学习氛围,能充分发挥学生的学习潜能,学生的主体地位得到强化,更有益于学生更好的学和问。
一教师应从“师道尊严”的架子中走出来,成为学生学习的参与者教师参与学生学习活动的行为方式主要是观察和交流。
教师观察学生的学习状态,可调控教学,照顾差异;教师与学生间的交流,既是感情的沟通,又是认知的沟通,能达到教学相长的效果。
例如,在教学“立体图形”时,教师让学生分组动手制作多面体展开图,在学生制作时,教师巡回观察学生制作过程,并参与到他们的制作活动之中,在和他们的交流中,教师了解他们在制作时的所思所想,个别存在的问题予以解决。
在讲如何判断正方体展开图时,预先倾听学生的方法,然后小组代表进行讲解论证,这样教师在教学中也学到了很多知识,同时也缩短了师生间的距离,学生把教师当成学习的伙伴,愿意与教师进行探讨,互相交流。
二课程要求教师由传统的知识传授者转变为学生学习的组织者教师作为学生的组织者一个非常重要的任务就是为学生提供合作交流的空间与时间,在教学中,个别学习、同桌交流、小组合作、全班交流等都是新课程中经常用到的课程教学的组织形式,这些组织形式为学生创造了合作交流的空间,同时教师还必须给学生自主学习提供充足的时间。
例如,在教学“三角形三个内角的和是180°”这一知识时,教师可先出示三角形教具,让学生通过观察图形猜想“三角形三个内角和是多少?”这样可以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
接着教师可以安排小组为单位进行量角,交流得出结论:“三角形三个内角和是180°”。
这样得出的结论缺乏理论性,随后教师安排以小组为单位,进行实际操作,学生通过剪一剪、拼一拼,最后发现三个角拼合在一起正好组成一个平角,从而验证结论,这样的教学安排,充分体现了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自主交流、合作探究,体验到成功的乐趣。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学数学课堂创新能力培养初探
发表时间:2013-04-12T09:25:55.700Z 来源:《未来教育家》2013年第3期供稿作者:齐东东[导读] 创新能力的培养需要充分尊重学生在课堂上的民主自由权利,使学生的心理和情感不受来自外界权威的管束和压制。
河北省永年县第三中学齐东东 057150
【摘要】:数学课堂教学中对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需要教师以现代教育教学理论为指导,综观全局,充分协调教学中的各种因素,创设民主氛围,确保学生心理自由,采取教学技法,激活思维能力,运用人格力量,弘扬学生个性。
【关键词】:数学课堂教学、民主氛围、创新能力、
教育的创新,是要有创新的意识、创新的观念。
创新的意识、创新的观念,来自学习,来自实践。
这就要求我们认真研究。
学生进行创新能力的培养 , 已成为广大数学教师的口头禅 , 如何培养学生创新能力 , 找到培养和发展学生创新能力的有效途径 , 在数学教学中愈来愈显得重要。
本文将从学生创新能力培养与发展的心理环境和如何诱发心理动因方面来探讨数学课堂教学中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问题。
创新能力的培养需要充分尊重学生在课堂上的民主自由权利,使学生的心理和情感不受来自外界权威的管束和压制。
教师要通过恰当的教学组织形式,积极创设数学教学情境,激励学生打破自己的思维定势,发现问题,从独特的角度提出疑问,讨论问题、解决问题,鼓励学生进行批判性质疑。
培养学生敢于向权威挑战的学习钻研精神,班门弄斧也未尝不是一件好事。
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呼唤“新版教育”,呼唤学生主体地位的真正确立,呼唤学生生命活力在数学课堂教学中的自由舒展。
因此,数学课堂教学必须为学生创设一种和谐、自由、充满生命活力的民主氛围,使学生作为一个极富独创性的主体来积极参与数学课堂教学的全过程,师与生、生与生之间形成多元交流的统一体,互相作用、互相影响。
分析教育哲学主义认为:教学不是一个人对另一个人的强迫,而是一种施教者和受教者之间相互作用、相互交流的活动。
“天地君亲师”这一论调已经到需要重新界定它的真正含义的时候,在打破教师“铁饭碗”的同时,别忘了教师的“特权”影响,它严重阻碍了现代的课堂教学改革,多尔认为,教师作为领导者,他仅仅是作为学习者团体的一个平等的成员,是“平等中的首席”,教师要从外在于学生情景转向与情景共存。
在共同的教学情景中,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实际上是一种相互探讨和共同学习、共同解决学习中的各种问题的探究活动。
引导学生积极参与数学课堂教学的全过程,是整体的,有机的,全面的,而不是只让学生参与练习、回答问题等局部过程。
这有利于师与生、生与生之间的多向交流,取长补短。
有利于使教师、学生的角色处于随时互换的动态变化中,促进学生的创新思维。
另一方面表现为教师引导之下的学生之间的合作。
教师要在充分研究和了解学生的基础上,运用讨论法、研究法等鼓励学生相互探讨、争论、交流思维方法,相互启迪,产生共鸣,使学生的思维由发散而集中,由集中而发散。
这种合作必须是人人平等参与的合作,每个人都能以自己独特的方式来表达自己的思想,审视教学中提出的种种问题,让课堂呈现出“杂音”。
同时,教师应根据不同的教学目标和内容,以及学生的实际情况,帮助学生选择恰当的合作方式,使合作过程成为一个愉快、欢乐和充满智能挑战的过程。
人的活动都是有目的的,而目的都是为了需要的满足。
所以说,需要是人的活动总动力、总根源(也称内在驱力)。
学生的需要是多种多样的,如求知的需要、理解的需要、美的需要、创造的需要、自我实现的需要等。
在数学课堂教学中,必须充分考虑学生自身的各种心理需要,每一具体教学环节的实施,都应以满足学生的需要为行动目标,从学生的实际需要出发,实施差异教学,以特定的教学方式和行为引发学生探究、创新的需要。
学生一旦形成了这种需要,并能深刻体验这种需要,就会形成一种满足这种需要的内部动力,推动学生去创造性地学习和思考,充分地开发自己的潜能,能使人的创造心理活动全部都处于亢奋状态,为人的创新能力的形成和发展提供不竭的能源。
虽然人的活动的动源是需要,但是人的活动的产生、持续是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是学习的重要动力,兴趣也是创新的重要动力。
创新的过程需要兴趣来维持。
现代心理学研究表明,人的创新能力的形成和发展,在一定程度上取决于他的心理动因,即以需要为核心,以兴趣、情感等为内容的心理动因。
由于兴趣不是与生俱来而是后天学来的。
所以在数学课堂教学中,要注重学生学习兴趣的培养,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诱发学生的心理动因。
1、利用“学生渴求他们未知的、力所能及的问题”的心理,培养学生的创新兴趣 , 让学生“跳一跳,就摘到桃子” , 引发学生强烈的兴趣和求知欲,使他们因兴趣而学,而思维,并提出新质疑,自觉的去解决,去创新。
2、合理满足学生好胜的心理,培养创新的兴趣。
如:针对不同的群体开展比赛、晚会、故事演说等等,借助学生的聪明才智找到生活与数学的结合点,感受自己胜利的心理,体会数学给他们带来的成功机会和快乐,培养创新的兴趣。
3、利用数学中的美 , 教学中的美 ( 语言美、意境美、方法美、和谐美等 ) 培养学生的兴趣。
在教学中宜充分利用线条美、色彩美等给学生最大的感知,使他们充分体会数学给生活带来的美。
使他们产生创造美的欲望,驱使他们创新,维持长久的创新兴趣。
4、利用数学中的历史人物、典故、数学家的童年趣事等等激发学生的创新兴趣。
有趣的内容和活动总是吸引着他们,即使这种活动需要克服较大的困难,他们也乐意参加。
教师只有创造出教学中的各种美,才能引发学生不断探索的欲望,激起学生智能的涟漪,点燃学生创造的火花。
数学课堂教学中对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需要教师以现代教育教学理论为指导,综观全局,充分协调教学中的各种因素,创设民主氛围,确保学生心理自由,采取教学技法,激活思维能力,运用人格力量,弘扬学生个性。
惟其如此,学生创新能力之花,才能在数学课堂教学这块沃土上结出丰硕之果。
参考文献:
[1] 朱及群:社会心理学 [M]. 新华出版社 ,1991 , 12.
[2] 肖君和:美的奥秘探寻 [M]. 贵州人民出版社 ,1988,91.
[3] 郭长椹:心理学专题 [M]. 科学普及出版社, 1993 , 80 — 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