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冷库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

2020年冷库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
2020年冷库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

冷库项目

可行性研究报告规划设计 / 投资分析

摘要

该冷库项目计划总投资8709.32万元,其中:固定资产投资6818.61

万元,占项目总投资的78.29%;流动资金1890.71万元,占项目总投资的21.71%。

达产年营业收入12766.00万元,总成本费用10188.39万元,税金及

附加149.44万元,利润总额2577.61万元,利税总额3082.58万元,税后

净利润1933.21万元,达产年纳税总额1149.37万元;达产年投资利润率29.60%,投资利税率35.39%,投资回报率22.20%,全部投资回收期6.01年,提供就业职位276个。

报告从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角度出发,遵循“创新、先进、可靠、

实用、效益”的指导方针,严格按照技术先进、低能耗、低污染、控制投

资的要求,确保投资项目技术先进、质量优良、保证进度、节省投资、提

高效益,充分利用成熟、先进经验,实现降低成本、提高经济效益的目标。

项目概况、背景和必要性研究、市场研究分析、项目投资建设方案、

项目建设地分析、工程设计、工艺技术分析、项目环保研究、安全经营规范、项目风险概况、节能说明、项目实施安排方案、投资方案、经济效益

评估、项目结论等。

冷库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目录

第一章项目概况

第二章背景和必要性研究

第三章市场研究分析

第四章项目投资建设方案

第五章项目建设地分析

第六章工程设计

第七章工艺技术分析

第八章项目环保研究

第九章安全经营规范

第十章项目风险概况

第十一章节能说明

第十二章项目实施安排方案

第十三章投资方案

第十四章经济效益评估

第十五章项目招投标方案

第十六章项目结论

第一章项目概况

一、项目承办单位基本情况

(一)公司名称

xxx公司

(二)公司简介

公司坚持以科技创新为动力,建立了基础设施较为先进的技术中心,建成了较为完善的科技创新体系。通过自主研发、技术合作和引进消化吸收等多种途径,不断推动产品技术升级。公司主导产品质量和生产工艺居国内领先水平,具有显著的竞争优势。公司坚持“以人为本,无为而治”的企业管理理念,以“走正道,负责任,心中有别人”的企业文化核心思想为指针,实现新的跨越,创造新的辉煌。热忱欢迎社会各界人士咨询与合作。

公司根据自身发展的需要,拟在项目建设地建设项目,同时,为公司后期产品的研制开发预留发展余地,项目建成投产后,不仅大幅度提升项目承办单位项目产品产业化水平,为新产品研发打下良好基础,有力促进公司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提高,将带动区域内相关行业发展,形成配套的产业集群,为当地经济发展做出应有的贡献。公司自建成投产以来,每年均快速提升生产规模和经济效益,成为区域经济发展速度较快、综合管理效益较高的企业之一;项目承办单位技术力量相当雄厚,拥有一批知识

丰富、经营管理经验精湛的专业化员工队伍,为研制、开发、生产项目产

品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公司注重建设、培养人才梯队,与众多高校建立了良好的校企合作关系,学校为企业输入满足不同岗位需求的技术人员,达到企业人才吸收、

培养和校企互惠的效果。公司筹建了实习培训基地,帮助学校优化教学科目,并从公司内部选拔优秀员工为学生授课,让学生亲身参与实践工作。

在此过程中,公司直接从实习基地选拔优秀人才,为公司长期的业务发展

输送稳定可靠的人才队伍。公司的良好人才梯队和人才优势使得本次募投

项目具备扎实的人力资源基础。为实现公司的战略目标,公司在未来三年

将进一步坚持技术创新,加大研发投入,提升研发设计能力,优化工艺制

造流程;扩大产能,提升自动化水平,提高产品品质;在巩固现有业务的

同时,积极开拓新客户,不断提升产品的市场占有率和公司市场地位;健

全人才引进和培养体系,完善绩效考核机制和人才激励政策,激发员工潜能;优化组织结构,提升管理效率,为公司稳定、快速、健康发展奠定坚

实基础。产品的研发效率和质量是产品创新的保障,公司将进一步加大研

发基础建设。通过研发平台的建设,使产品研发管理更加规范化和信息化;通过产品监测中心的建设,不断完善产品标准,提高专业检测能力,提升

产品可靠性。

(三)公司经济效益分析

上一年度,xxx集团实现营业收入12050.64万元,同比增长9.45%(1040.58万元)。其中,主营业业务冷库生产及销售收入为9682.97万元,占营业总收入的80.35%。

上年度主要经济指标

根据初步统计测算,公司实现利润总额2365.97万元,较去年同期相

比增长429.27万元,增长率22.16%;实现净利润1774.48万元,较去年同期相比增长170.32万元,增长率10.62%。

上年度主要经济指标

二、项目建设符合性

(一)产业发展政策符合性

由xxx公司承办的“冷库项目”主要从事冷库项目投资经营,其不属

于国家发展改革委《产业结构调整指导目录(2011年本)》(2013年修正)有关条款限制类及淘汰类项目。

(二)项目选址与用地规划相容性

冷库项目选址于某产业基地,项目所占用地为规划工业用地,符合用地规划要求,此外,项目建设前后,未改变项目建设区域环境功能区划;在落实该项目提出的各项污染防治措施后,可确保污染物达标排放,满足某产业基地环境保护规划要求。因此,建设项目符合项目建设区域用地规划、产业规划、环境保护规划等规划要求。

(三)“三线一单”符合性

1、生态保护红线:冷库项目用地性质为建设用地,不在主导生态功能区范围内,且不在当地饮用水水源区、风景区、自然保护区等生态保护区内,符合生态保护红线要求。

2、环境质量底线:该项目建设区域环境质量不低于项目所在地环境功能区划要求,有一定的环境容量,符合环境质量底线要求。

3、资源利用上线:项目营运过程消耗一定的电能、水,资源消耗量相对于区域资源利用总量较少,符合资源利用上线要求。

4、环境准入负面清单:该项目所在地无环境准入负面清单,项目采取环境保护措施后,废气、废水、噪声均可达标排放,固体废物能够得到合理处置,不会产生二次污染。

三、项目概况

(一)项目名称

冷库项目

(二)项目选址

某产业基地

(三)项目用地规模

项目总用地面积26693.34平方米(折合约40.02亩)。

(四)项目用地控制指标

该工程规划建筑系数65.14%,建筑容积率1.57,建设区域绿化覆盖率7.13%,固定资产投资强度170.38万元/亩。

(五)土建工程指标

项目净用地面积26693.34平方米,建筑物基底占地面积17388.04平方米,总建筑面积41908.54平方米,其中:规划建设主体工程31120.94平方米,项目规划绿化面积2986.48平方米。

(六)设备选型方案

项目计划购置设备共计115台(套),设备购置费2695.22万元。

(七)节能分析

1、项目年用电量1201531.72千瓦时,折合147.67吨标准煤。

2、项目年总用水量14484.40立方米,折合1.24吨标准煤。

3、“冷库项目投资建设项目”,年用电量1201531.72千瓦时,年总用水量14484.40立方米,项目年综合总耗能量(当量值)148.91吨标准煤/年。达产年综合节能量57.91吨标准煤/年,项目总节能率23.87%,能源利用效果良好。

(八)环境保护

项目符合某产业基地发展规划,符合某产业基地产业结构调整规划和

国家的产业发展政策;对产生的各类污染物都采取了切实可行的治理措施,严格控制在国家规定的排放标准内,项目建设不会对区域生态环境产生明

显的影响。

(九)项目总投资及资金构成

项目预计总投资8709.32万元,其中:固定资产投资6818.61万元,

占项目总投资的78.29%;流动资金1890.71万元,占项目总投资的21.71%。

(十)资金筹措

该项目现阶段投资均由企业自筹。

(十一)项目预期经济效益规划目标

预期达产年营业收入12766.00万元,总成本费用10188.39万元,税

金及附加149.44万元,利润总额2577.61万元,利税总额3082.58万元,

税后净利润1933.21万元,达产年纳税总额1149.37万元;达产年投资利

润率29.60%,投资利税率35.39%,投资回报率22.20%,全部投资回收期

6.01年,提供就业职位276个。

(十二)进度规划

本期工程项目建设期限规划12个月。

认真做好施工技术准备工作,预测分析施工过程中可能出现的技术难点,提前进行技术准备,确保施工顺利进行。项目建设单位要制定严密的

工程施工进度计划,并以此为依据,详细编制周、月施工作业计划,以施

工任务书的形式下达给参与工程施工的施工队伍。

四、报告说明

提供包括政策指引、产业分析、市场供需分析与预测、行业现有工艺

技术水平、项目产品竞争优势、营销方案、原料资源条件评价、原料保障

措施、工艺流程、能耗分析、节能方案、财务测算、风险防范等内容。投

资可行性报告咨询服务分为政府审批核准用报告和融资用报告。审批核准

用的报告侧重关注项目的社会经济效益和影响;融资用报告侧重关注项目

的盈利能力。具体概括为:政府立项审批、产业扶持、银行贷款、融资投资、投资建设、境外投资、上市融资、中外合作、股份合作、组建公司、

征用土地、申请高新技术企业等各类可行性报告。

五、项目评价

1、本期工程项目符合国家产业发展政策和规划要求,符合某产业基地

及某产业基地冷库行业布局和结构调整政策;项目的建设对促进某产业基

地冷库产业结构、技术结构、组织结构、产品结构的调整优化有着积极的

推动意义。

2、xxx集团为适应国内外市场需求,拟建“冷库项目”,本期工程项

目的建设能够有力促进某产业基地经济发展,为社会提供就业职位276个,达产年纳税总额1149.37万元,可以促进某产业基地区域经济的繁荣发展

和社会稳定,为地方财政收入做出积极的贡献。

3、项目达产年投资利润率29.60%,投资利税率35.39%,全部投资回

报率22.20%,全部投资回收期6.01年,固定资产投资回收期6.01年(含

建设期),项目具有较强的盈利能力和抗风险能力。

4、改革开放以来,我国非公有制经济发展迅速,在支撑增长、促进就业、扩大创新、增加税收,推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制度完善等方面发挥了

重要作用,已成为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基础。但部分民营企业经营管

理方式和发展模式粗放,管理方式、管理理念落后,风险防范机制不健全,先进管理模式和管理手段应用不够广泛,企业文化和社会责任缺乏,难以

适应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新常态和新要求。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

济共同发展,是我国的基本经济制度;毫不动摇巩固和发展公有制经济,毫

不动摇鼓励、支持和引导非公有制经济发展,是党和国家的大政方针。今天,我们对民营经济的包容与支持始终如一,人们在市场经济中创造未来

的激情也澎湃如昨。

综上所述,项目的建设和实施无论是经济效益、社会效益还是环境保护、清洁生产都是积极可行的。

六、主要经济指标

主要经济指标一览表

第二章背景和必要性研究

一、项目建设背景

1、制造业创新体系不断完善,信息化水平大幅提升,制造业与互联网

加速融合,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取得明显进展,重点产品质量效益稳

步提升,制造业空间布局进一步优化,战略性新兴产业快速增长。大力振

兴实体经济,构建以先进装备制造业、资源精深加工业、战略性新兴产业

和现代服务业为支撑,大中小微企业协调并进,新技术、新产品、新业态、新模式加速壮大的现代产业新体系,着力建设工业强省。“十三五”期间,随着我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进入决胜期,内外部环

境将继续发生深刻变化,机遇与挑战并存,但机遇大于挑战。必须继续解

放思想,高起点谋划,高水平发展,努力实现托克托经济社会的新跨越,

圆满完成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战略任务。

2、党的十九大报告作出了“我国经济已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

展阶段,正处在转变发展方式、优化经济结构、转换增长动力的攻关期”

的重大判断。高质量发展,强调的是质量而非速度,强调的是发展而非增长。进入高质量发展阶段,面临着加快发展、转型升级的双重考验。党中

央的坚强领导为经济高质量发展提供根本保障。市场经济运行效果受不同

国家的国情和文化等因素影响,但根本上还是取决于其制度驾驭能力。改

革开放以来的实践表明,我国成功驾驭和发展市场经济,取得了举世瞩目

的成就,展现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优越性。其中,起根本性作用的是坚持党的领导。面对纷繁复杂的国内外政治经济环境,尤其要坚持党中央集中统一领导,发挥党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的领导核心作用和掌舵领航作用。这不仅是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最重要的特征,也是保证社会主义制度具有强大动员能力和高效执行能力的重要基础。同时,要处理好政府和市场的关系,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更好发挥政府作用。实现高质量发展,是对经济新方位的科学判断。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基本特征就是经济已由高速增长阶段转为高质量发展阶段。推动高质量发展成为当前和今后较长时期确定发展思路、制定经济政策、实施宏观调控的根本要求。2017年我国GDP规模首次突破80万亿元,稳居世界第二,对世界经济贡献率超过30%,成为世界经济发展的“动力源”和“稳定器”。但是,中国连续40年的高速增长,也暴露出一些矛盾,突出问题是大而不强,环境质量下降,资源消耗过大,人力红利丧失,产能明显过剩,资金依赖性强,经济增长出现不可持续性。“三期叠加”“经济发展新常态”“高速增长阶段转为高质量发展阶段”的科学判断,在适应把握引领经济新常态中,形成完整系统的经济建设思想体系。

3、战略性新兴产业是引领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力量,当前,加快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抢占发展机遇,已成为各地推动经济发展的必然选择。我省要实现高质量发展,必须把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摆在更加重要地位,积极培育发展新动能。大力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将吸引大量投资进入高

科技产业,优化我省产业结构,并通过高科技产业化提高投资效率,提升我省经济发展的质量效益。同时,战略性新兴产业通过技术溢出,会有效提升产品的技术含量,引导我省传统企业实现技术升级,从而有力促进产业转型升级,实现经济持续健康发展。近几年来,国家出台了一系列鼓励支持创新创业的政策举措,政策效应正在持续释放,突出表现为创新创业热度不减,新增市场主体量质齐升。今年上半年,全国新设市场主体达998.3万户,同比增长12.5%,目前我国市场主体总量已超过1亿户,达到标志性高点。更为可喜的是,新设市场主体的“质”也在同步提高,上半年,战略性新兴产业新设企业56.9万户,同比增长19.9%。特别是第二季度以来,大众创业意愿持续走高,4-6月每月新设企业均超过60万户,创历史新高。

4、投资项目在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发布的《产业结构调整指导目录(2011年本)》(2013年修正)将项目产品制造列为鼓励类项目。投资项目符合《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纲要》的要求,因此,符合国家产业发展政策和行业发展规划。投资项目在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发布的《产业结构调整指导目录(2011年本)》(2013年修正)将项目产品制造列为鼓励类项目。投资项目符合《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纲要》的要求,因此,符合国家产业发展政策和行业发展规划。

把握加快经济结构优化升级的新机遇,坚持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

线不动摇,在“巩固、增强、提升、畅通”八个字上下功夫,加快推动产

业结构升级和发展方式转变,为高质量发展打开新局面。把握提升科技创

新能力的新机遇,在开放的环境中推动自主创新,补上核心技术等发展短板,把创新主动权、发展主动权牢牢掌握在自己手中。

二、必要性分析

1、当今世界面临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中国发展处于重要的战略机遇期。当前内外部压力和问题的暴露决定了中国大改革的窗口期已经全面出现,2019年中国必定将踏上改革开放的新征程。2019年也必定成为中国摆脱新

常态低迷期、走向高质量发展模式的关键年。世界经济结构与秩序的裂变期、中国经济结构转换的关键期、深层次问题的累积释放期以及中国新一

轮大改革的推行期,决定了中国宏观经济的历史方位与国际方位,这也决

定了2019年经济运行的模式可能发生变化。从国内看,我国经济发展进入

新常态,消费、投资、出口、生产要素相对优势等都发生了较大变化,经

济正处于新旧动能转换阶段,正从高速增长转向中高速增长,势必面临诸

多矛盾叠加、风险隐患增多的严峻挑战。但进入新常态,没有改变我国发

展仍处于可以大有作为的重要战略机遇期的判断,改变的是重要战略机遇

期的内涵和条件;没有改变我国经济发展总体向好的基本面,改变的是经

济发展方式和经济结构。“十三五”时期中国经济的基础、条件和动力在于:一方面,我国经济有巨大潜力和内在韧性。这种潜力和韧性来自新型

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深入推进所蕴含的扩大内需强劲需求;来自我国地域幅员辽阔且产业类型多样,经济的支撑非独木一根,而

是“四梁八柱”;来自大众创业、万众创新蕴藏着无穷创意和无限财富;

来自多年来我国发展取得的巨大成就、积累的丰富经验。另一方面,全面

深化改革正在源源不断释放改革红利。“十二五”期间尤其是十八大以来,各方面改革呈现蹄疾步稳、纵深推进的良好态势,在一些重要领域和关键

环节取得新突破,给经济发展注入了持续强劲的动能。能不能认清机遇、

抓住机遇、用好机遇,是能不能赢得主动、赢得优势、赢得未来的关键。

面对我国发展仍处于可以大有作为的重要战略机遇期,面对我国经济发展

进入新常态,各地各部门观念上要适应,认识上要到位,方法上要对路,

工作上要得力,准确把握战略机遇期内涵的深刻变化,牢固树立并切实贯

彻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破解发展难题,厚植发展

优势,更加有效地应对各种风险和挑战,继续集中力量把自己的事情办好,不断开拓发展新境界。2019年将面临经济下行周期与金融下行周期的重叠,外需回落与内需疲软的重叠,大开放、大调整与大改革的重叠,盈利能力

下降与抗风险能力下降的重叠。这决定了2019年下行压力将持续强化。2019年将以中美摩擦和解、改革开放40周年纪念大会为契机,在开放、深层次结构性问题以及系统性金融风险的倒逼下,全面开启新一轮全面改革

开放浪潮和第二轮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这将重构中国经济市场主体的信心,逆转当前预期悲观的颓势。

2、“十三五”时期,以优势资源产业为基础,推进传统产业转型升级,加快建设制造业强区,实施《中国制造2025》,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

和生产性服务业,加快产业链环节向中高端迈进,推动生产方式向柔性、

智能、精细转变,积极推进民生工业发展,构建我市特色的现代产业体系。紧紧围绕实施创新驱动战略、提高科技创新能力主线,全力推动经济增长

方式由要素驱动向创新驱动转变,推动工业转型升级,培育发展新动力,

拓展发展新空间,使创新驱动成为新常态下经济增长新动力。当前,我国

经济发展步入新常态。一方面,经济韧性好、潜力足、回旋空间大,为转

方式、调结构,促进经济持续健康发展提供了有利条件;另一方面,新常

态下出现的一些趋势性变化,也使得经济社会发展面临不少困难和挑战。

解决这些前进道路上的现实矛盾,关键的一招就是全面深化改革。过去一年,国际环境扑朔迷离,复杂多变,国内发展任务繁重,异常艰巨。我们

能够确保经济运行处于合理区间,经济结构调整出现积极变化,实现经济

社会持续稳步发展,说到底,与全面深化改革取得重大进展密不可分。一

年来,行政体制改革、财税体制改革、户籍制度改革、国有企业混合所有

制改革、央企负责人薪酬制度改革、考试招生制度改革、司法体制改革等

亮点频频;一批与经济社会密切相关的商品和服务价格有序放开,进一步

激发了市场活力;持续推进的简政放权措施和“负面清单”管理,极大地

激发了全民创业兴业和带动就业的内在动力。新一轮科技产业革命孕育突破,智能化绿色化服务化成为制造业发展新趋势。当前,新一轮科技革命

智能制造的现状与未来

智能制造的现状与未来 杜超 (南京航空航天大学机电学院航空宇航制造工程系,南京,210000) 摘要:科学技术不断发展,推动我国各领域进步,由先进制造技术、信息技术、人工智能技术集于一身的智能制造技术已出现。智能制造以一种高度柔性与高度集成的方式,通过计算机来模拟人类专家实现生产制造过程。综述国内外智能制造发展现状,结合德国提出的“工业”和我国提出的“中国制造2025”战略论述智能制造的未来发展。 关键词:智能制造;工业;中国制造2025;未来发展 The present situation and future of intelligent manufacturing Chao Du (Aerospace Manufacturing Engineering, Nanjing University of Aeronautics & Astronautics,Nanjing 210000) Abstract:The continuous development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promote the progress of various fields in our country. Intelligent manufacturing technology has emerged with advanced manufacturing technology, information technology and artificial intelligence technology. Intelligent manufacturing is a highly flexible and highly integrated way, through the computer to simulate human experts to achieve manufacturing process. The development status of intelligent manufacturing at home and abroad is reviewed, and the future development of intelligent manufacturing is discussed in combination with the "industrial " submitted by German and the "China made 2025" submitted by China. Key words:intelligent manufacturing; industrial ; China made 2025; future development 引言 近年来,在工业领域与信息技术领域,都发生了深刻的变革。在工业领域主要包括工业机器人、3D打印等,而在信息技术领域主要包括大数据、云计算、社交网络、移动互联、人工智能等。这些变革带来了制造业的新一轮革命,特别是作为信息化与工业化高度融合产物的智能制造得到了长足发展。与以往发生的工业革命相同,西方发达国家在新的一轮制造业革命中依然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具有代表性的是美国创新战略、先进制造业国家战略计划;日本的新产业创造战略;欧盟的智能制造系统(IMS2O20)路线图计划、德国的“工业”计划;韩国的高级先进制造技术计划(G-7)等[1]。中国也提出了“中国制造2025”,加快从制造大国转向制造强国。 1 智能制造的概念 智能制造技术[2]是指在制造工业的各个环节,以一种高度柔性与高度集成的方式,通过计算机来模拟人类专家制造的智能活动,对制造问题进行分析、判断、推理、构思和决策,旨在取代或延伸制造环境中人的部分脑力劳动;并对人类专家的制造过程进行收集、存贮、完善、共享、继承和发展。智能制造技术是制造技术、自动化技术、系统工程、人工智能等学科相互渗透和融合的一种综合技术。智能制造技术的研究对象是世界范围内的整个制造环境的集成化与自组织能力,包括智能制造处理技术、自组织加工单元、自组织机器人、智能

疫苗储存冷库参数要求

附件 疫苗储存冷库参数 一、冷库规格。 储存温度:普通冷库2-8℃; 规格:服务人口<10万,库内容积为8m3±5%(视实际储存量和造价调整);服务人口≧10万,库内容积为10m3±5%(视实际储存量和造价调整);库内功能分区:验收区、合格品区、不合格品区。 二、主要技术参数。 符合GSP疫苗冷库设计标准、《冷库设计规范》GB50072-2010、《制冷设备、空气分离设备安装工程施工及验收规范》GB50274-2010等技术规范要求。 1、温度:工作温度2℃-8℃,-10℃-50℃环境温度下可正常工作,-25℃~10℃可任意调节。 2、库板类型:拼装式可互换的库板,快动锁固定。 3、库板结构:使用双面彩钢聚氨酯复合板,复合板厚度≥150mm,颜色为灰白色或白色,钢板厚度≥0.5mm,聚氨酯密度≥40kg/m3,库体后面板上预留机组安装孔(库板提供国家权威部门出具的检测报告)。 4、库门:聚氨酯整体发泡冷库门,门厚≥100mm,门洞尺寸1.7m×0.8m,单转轴门,门上使用自限温加热线,预装门锁,并安装库内安全开启装置。有效减少热损耗,节能省电。冷库门加装门帘,防止开门作业时冷气流失过快,造成

库内温度不稳定。 5、制冷系统:制冷机组为一体式设计,进口全封闭压缩机,镶嵌式安装;进口干燥过滤器、进口吸气过滤和进口电磁阀,所有管件的连接方式为焊接,不使用螺纹连接;环保制冷剂,在室外机中预充制冷剂,不现场充注;室外机的噪音低于60dB;机组使用高效冷风机,具有过热保护功能;具有高、低压保护功能。采用(一用一备)两套制冷机组,制冷机组采用“微电脑全自动温度控制器”,疫苗冷藏库控制系统设置温度为3~7度,当库内达到7度时自动启动制冷,3度时自动停机;全自动调控库内温度;无需人工值守;A,分时段启动:白天A机组运转,晚上B机组运转;B,温度限值启动:当温度达到设定值A或B机组故障无法启动时,另一套备用机组自动运转。AB两套制冷机组互为备用,提高机组使用效率,平衡两台机组的工作频率,降低了单台机组长时间运转的磨损,提高设备保持高效运转的使用寿命;机组自动融霜。 6、控制系统:使用微电脑冷库控制器(关键部件要求为进口产品),在醒目位置以数字形式显示库内温湿度,分辨率0.1℃;具有短路保护、过载保护、缺相保护和逆相保护的功能。 7、温湿度自动监测系统(另外项目):符合新版GSP 要求的药品库房温湿度记录仪,监测点分布于冷库内药品储存区域的高温点和低温点位上,防止库内温度出现过高或过低现象。测量范围在0℃~40℃之间,温度的最大允许误差为±0.5℃;相对湿度的最大允许误差为±5%RH。

冷库设计方案

冷库工程 设 计 方 案 编制单位:深圳市凯利达制冷设备工程有限公司编制时间:二零一三零年八月二十三日

目录 一.设备概况基本 (2) 二.设计规范及冷库冷负荷计算 (2) 三.冷库设计的特别要求技术规范 (5) 四. 装配式冷藏库技术要求 (7) 五. 工程实施要求 (17) 六. 技术文件和资料要求 (28) 七. 供应商及业绩情况介绍 (30)

一. 设备概况 序号名称规格数量制冷设备概况 库A 高温库100000mm*25000mm*6000mm 库温-3至5C° 1 1套BIZER螺杆水冷机组 型号:HSK8461-125*4 库B 恒温库62500mm*37500mm*6000mm 库温5至18C° 1 1套BIZER螺杆水冷机组 型号:HSK8461-125*3 库C 低温库62500mm*35500mm*6000mm 库温-18C° 1 2套BIZER螺杆水冷机组 型号:HSK8461-125*6 D 穿堂112500*12500*6000 温度10-18℃ 1 1套BIZER螺杆水冷机组 型号HSK6461-60*1 二.设计规范及冷库冷负荷计算 1 设计规范 1.1 室外环境 1、夏季通风室外计算干球温度:TWK=5℃~38℃ 2、夏季空气调节室外计算日平均干球温度:33℃ 3、夏季空气调节室外计算日平均湿球温度:TWS=28℃ 4、夏季室外计算相对湿度:30%~85% 5、年平均气压:1012 hPa 6、极端最高温度:42℃ 7、极端最低温度:5℃。 1.2 室内环境 1、室内温度:15℃~35℃,相对湿度:(70%冬季),(85%夏季) 2、室内最大相对湿度:日平均不大于90%(25℃时) 3、地震地面加速度:水平加速度不超过0.2G,垂直加速度不超过0.1G 4、电力供应:TN-S制,额定电压为380V/220V,电压波动率:±7%,额定频率为50Hz,频率波动率:±2%,接地电阻不大于1Ω。 1.3 气候条件的适应性 凯利达制冷设备厂所有设备能适应现场的上述条件,并针对项目所在地的具体情况,设有三防措施(防潮,防腐,防锈)并满足这些条件。 冷库为全年365天,连续运行。 1.4本项目的冷库制冷系统、库体工程是交钥匙工程,所提交的系统是通电即可使用的系统。凯利达将对冷库总体性,成套性负责。

智造专题:2015年中国智能制造发展现状及趋势

智造专题:2015年中国智能制造发展现状及趋势 随着新一代信息技术向制造领域的加快渗透,现代工业信息化发展已迈入发展智能制造的历史新阶段。为了紧抓这一发展机遇,在制造强国战略的指导下,各领域企业间加快融合创新,推动生产管理方式、商业模式等方面发生重大变革,一系列新模式、新业态、新特征日益凸显。针对于此,本报告根据建立的国内智能制造动态监测信息库,对当前国内智能制造发展特征进行了归纳总结,并对下一阶段发展趋势进行研判,提出了推进我国智能制造发展的策略建议。一、发展现状及特征 1制造强国战略出台并实施,各级地方政府积极推进地区规划政策落实 我国制造业步入新常态下的攻坚阶段,制造强国战略开始推进实施。经过多年迅猛发展,我国已稳居世界制造业第一大国,对全球制造业的影响力不断提升。但随着全球经济结构深度调整,我国制造业面临“前后夹击”的双重挑战。从国内 来看,经济发展正处于增速换档和结构调整阵痛的关键节点,制造业潜在增长率趋于下降。总体来看,我国经济发展已进入以中高速、优结构、多挑战、新动力为特征的新常态阶段。5月8日,国务院出台制造强国中长期发展战略规划《中国制造2025》,全面部署推进制造强国战略实施,坚持创新驱

动、智能转型、强化基础、绿色发展,加快从制造大国转向制造强国。 以《中国制造2025》为总纲,各地方陆续出台智能制造领域的扶持政策。在《中国制造2025》这一国家战略的指导下,各级地方政府因地制宜,陆续出台相关行动计划,全面对接《中国制造2025》。江苏、广东、福建、四川、安徽等省份借助《中国制造2025》战略支点,分别出台了《江苏行动纲要》、《广东省智能制造发展规划(2015~2025)》、《福建省实施行动计划》、《四川行动计划》、《中国制造2025安徽篇》等政策,以抢占未来产业竞争制高点,加快制造强省的建设步伐。佛山、南京等在国家制造强国战略以及省级行动计划的指导下,进一步分析产业特色,陆续制定与《中国制造2025》相衔接的制造业发展计划,找准转型升级基础,引领制造业向中高端迈进。表1:《中国制造2025》地方版部分行动计划2随着互联网技术及理念加快渗透,制造企业着手推动商业模式、组织方式等多方位转型 以互联网为核心的新一代信息技术加快推广普及,推动企业组织流程、商业模式创新。一是互联网技术激发了用户被搁置的多样化个性化需求,企业传统商业模式、组织架构难以维系,需要以用户为导向、以需求为核心进行组织形式和经营策略变革。二是网络化、扁平化、同步快速的信息传递方式将促进市场参与主体搜索、获取、分享、沟通信息的效率

压缩机功率对照表以及压缩机详细技术参数

各种型号压缩机功率对照表以及压缩机详细技术参数,此表可作为维修冰箱或空调等制冷设备、更换压缩机的技术依据。 ... 各种型号压缩机功率对照表以及压缩机详细技术参数,此表可作为维修冰箱或空调等制冷设备、更换压缩机的技术依据。 企业名称产品 规格 制冷剂 汽缸容积 (cm3) 名义功率 (HP) 制冷量 (W) 输入功率 (W) 效率 (W/W) 油的 粘度 电机 类型 湖北南光制冷设备有限公司QD56 R12 5.6 132 120 1.1 32 YUR QD63 R12 6.3 145 132 1.1 32 YUR QD72 R12 7.2 165 150 1.1 32 YUR QD80 R12 8.0 186 165 1.12 32 YUR QD88 R12 8.8 200 180 1.11 32 YUR QD96 R12 9.6 233 208 1.12 32 YUR QD110 R12 11 261 238 1.1 32 YUR QD58 R134a 5.8 132 120 1.1 32 YUR QD71 R134a 7.1 148 134 1.1 32 YUR QD78 R134a 7.8 162 145 1.11 32 YUR QD86 R134a 8.6 185 162 1.14 32 YUR Q-5 R22 5.6 750 315 2.38 32 YYR Q-6 R22 6.7 890 370 2.4 32 YYR Q-7 R22 7.1 1000 410 2.44 32 YYR Q-8 R22 8.6 1150 460 2.5 32 YYR 西安远东公司航空工业总公司QD24 R12 2.4 55 75 0.73 22 RSIR QD30 R12 3.0 75 95 0.78 22 RSIR QD45A R12 4.5 113 116 0.95 22 RSIR QD52A R12 5.2 132 139 0.95 22 RSIR QD57A R12 5.7 142 137 1.05 22 RSIR QD62A R12 6.2 154 154 0.95 32 RSIR QD62G A R12 6.2 154 134 1.07 32 RSCR QD75G R12 7.5 190 168 1.09 32 RSCR

全球智能制造装备行业发展现状及前景分析

全球智能制造装备行业发展现状及前景分析 智能制造产业链涵盖智能装备(机器人、数控机床、服务机器人、其他自动化装备),工业互联网(机器视觉、传感器、RFID、工业以太网)、工业软件(ERP/MES/DCS 等)、3D打印以及将上述环节有机结合的自动化系统集成及生产线集成等。全球范围来看,除了美国、德国和日本走在全球智能制造前茅,其余国家也在积极布局智能制造发展。(一)全球智能制造行业发展现状及前景分析 1、全球智能制造行业发展概况 智能制造产业链涵盖智能装备(机器人、数控机床、服务机器人、其他自动化装备),工业互联网(机器视觉、传感器、RFID、工业以太网)、工业软件(ERP/MES/DCS等)、3D 打印以及将上述环节有机结合的自动化系统集成及生产线集成等。全球范围来看,除了美国、德国和日本走在全球智能制造,其余国家也在积极布局智能制造发展。 2、全球智能制造行业规模分析 智能制造装备是智能制造的主要体现载体智能制造装备涉及的工业机器人、3D打印设备、数控机床、智能控制系统、传感器等主要行业,产业规模实现快速增长。根据工信部的统计,2010年以来我国制造业产值规模占全球的比重在19%-21%之间。2016年,我国智能制造行业产值规模达12233亿元。据此测算,2016年,全球智能制造产值规模在8687亿美元左右。 1、全球工业机器人市场现状及前景分析 (1)全球工业机器人行业发展概况 工业机器人是智能制造业最具代表性的装备。日本、美国、德国和韩国是工业机器人强国。日本号称“机器人王国”,在工业机器人的生产、出口和使用方面都居世界榜首;日本工业机器人的装备量约占世界工业机器人装备量的60%。 (2)全球工业机器人市场规模分析 据国际机器人协会统计,1998年以来全球新装工业机器人年均增速达9%。金融危机影响后,全球机器人行业市场规模不断扩大,2015年全球工业机器人销量超过25.4万台。

全球智能制造发展现状

全球智能制造发展现状 智能制造产业链涵盖智能装备(机器人、数控机床、服务机器人、其他自动化装备),工业互联网(机器视觉、传感器、、工业以太网)、工业软件 (ERP/MES/DCS等)、3D打印以及将上述环节有机结合的自动化系统集成及生产线集成等。 全球范围来看,除了美国、德国和日本走在全球智能制造前端,其余国家也在积极布局智能制造发展。例如,欧盟将发展先进制造业作为重要的战略,在2010年制定了第七框架计划(FP7)的制造云项目,并在2014年实施欧盟“2020地平线”计划,将智能型先进制造系统作为创新研发的优先项目。加拿大制定的1994-年发展战略计划,将具体研究项目选择为智能计算机、人机界面、机械传感器、机器人控制、新装置、动态环境下系统集成。 根据工信部的统计,2010年以来我国制造业产值规模占全球的比重在 19%-21%之间。2016年,我国智能制造行业产值规模达12233亿元。据此测算,2016年,全球智能制造产值规模在8687亿美元左右。2017年,全球智能制造持续高速增长的态势,预计2017年全年产值规模将达到1万亿美元左右。 ◆全球工业机器人行业发展现状 工业机器人是智能制造业最具代表性的装备。根据IFR(国际机器人联合会)发布的最新报告,2016年全球工业机器人销量继续保持高速增长。2016年全球工业机器人销量约29.0万台,同比增长14%。其中,中国工业机器人销量9万台,同比增长31%。IFR预测,未来十年,全球工业机器人销量年平均增长率将保持在12%左右。预计2017全年,全球工业机器人销量在33万台左右。 全球智能制造发展发展前景及趋势 2017年,具有连接和感知能力的机器人继续引领智能制造发展,随着AI 技术的进步,工业机器人也变得更加智能,并能够感知,学习和自己做决策。前瞻产业研究院结合当前全球智能制造的发展现状和发展趋势,保守估计未来几年全球智能制造行业将保持15%左右的年均复合增速,预计到2023年全球智能制造的产值将达到23108亿美元左右。 (三)面对智能制造发展的迫切需求及市场空间,国内各领域企业纷纷进军系统解决方案领域 国内智能制造改造需求迫切,系统解决方案市场需求广阔。一是随着国内劳动力人口逐渐减少以及劳动力成本的逐渐上升,企业迫切需要实施机器换人战略,就工业机器人来看,2014年国内工业机器人销售同比增长了56%。二是互联网时代,用户需求日趋多样化、定制化,企业订单呈现出小型化、碎片化的发展趋势,

冷库工程设计方案

冷库工程设计方案

目录 一.基本设备概况 (2) 二.设计规及冷库冷负荷计算 (6) 三、制冷系统方案的确定 (11) 四、制冷机及辅助设备的选择 (12) 五.冷库设计的特别要求技术规 (6) 六. 装配式冷藏库技术要求 (7) 七. 工程实施要求 (17) 八. 技术文件和资料要求 (28) 九、开工报告 (31) 十、材料进厂清单 (32) 十一、工具进厂清单 (33) 十二、工程材料、构配件、设备报审表 (34) 十三、压力<严密性>试验记录 (35)

一. 基本设备概况 二.设计规及冷库冷负荷计算 1 设计规 1.1 室外环境 1、夏季通风室外计算干球温度: TWK=5℃ ~38℃ 2、夏季空气调节室外计算日平均干球温度:33℃ 3、夏季空气调节室外计算日平均湿球温度: TWS=28℃ 4、夏季室外计算相对湿度: 30%~85% 5、年平均气压:1012 hPa 6、极端最高温度:42℃ 7、极端最低温度:5℃。 1.2 室环境 1、室温度:15℃~35℃,相对湿度:(70%冬季),(85%夏季) 2、室最大相对湿度:日平均不大于90%(25℃时) 3、地震地面加速度:水平加速度不超过0.2G,垂直加速度不超过0.1G 4、电力供应:TN-S制,额定电压为380V/220V,电压波动率:±7%,额定频率为50Hz,频率波动率:±2%,接地电阻不大于1Ω。 1.3 气候条件的适应性 西谷制冷设备厂所有设备能适应现场的上述条件,并针对项目所在地的具体情况,设有三防措施(防潮,防腐,防锈)并满足这些条件。 冷库为全年365天,连续运行。 1.4本项目的冷库制冷系统、库体工程是交钥匙工程,所提交的系统是通电即可使用的系统。西谷将对冷库总体性,成套性负责。 1.5客户所要求的系统为冷库系统套,库体工程套。西谷所生产的这些系统是优质、完整、技术先进、操作方便、免维护的独立冷源装配式冷库系统。系统须保证符合技术规格书的要求。其中包括招标技术文件中明确描述或暗示的以及有效完成系统功能所需的所有系统和设备的设计、制造、装配、检验、运输、仓储、安装、调试、初验、试运行、工程监督、劳务、最终验收和售后服务,以及上述工作所需的设备、材料、附件、配件、工具、仪器、易耗件和备件的提供等,并按照上述顺序向招标人移交完整的独立冷源装配式冷库系统、库体以及相关文件资料,并保证符合技术文件的要求。西谷只有在得到客户实业签发的验收合格书面证明后,各项工作和整个工程才能算完成。

我国智能制造装备产业发展现状及未来趋势分析

我国智能制造装备产业发展现状及未来趋势分析 中国智能制造装备产业发展分析 (一)产业发展状况 1、核心智能测控装置与部件进入产业化阶段 目前,我国智能测控装置和部件在仪器仪表、包装和食品机械、工程机械、环保机械、重机、印机等 智能制造装备产业重点领域取得突破性进展,核心智能测控装置与部件进入产业化阶段。其中,仪器仪表 领域、包装和食品机械领域发展较为突出,但智能测控装置与部件整体技术水平依然较低,关键核心部件 亟待突破。以工业机器人为例,我国工业机器人产业发展尚处于起步阶段,因缺少核心技术,使之仍处于 单件小批量的生产状态,产品性价比较低。 2、重大智能制造成套设备取得标志性成果 我国在石油石化、机械加工、食品制造等领域的重大智能制造成套设备取得标志性成果。如,在石油 石化智能成套设备领域,国产全自动油田固井车研制成功、国内首套褐煤提水装置试验成功、国内首套年 产1万吨烷基化废酸再生装置实现高水平中交、自主研发“千万吨级炼油加氢装置循环氢压缩机高压干气 密封及其控制系统”和“大型煤化工煤制丙烯装置丙烯制冷压缩机大轴径干气密封”两项科技成果问世。 在智能化食品制造生产线领域,乳品无菌化数字示范车间年产无菌包装乳品9000万瓶,减少乳品加工环节 的原料及成品损耗约15%,节省加工过程中的能源消耗约20%,降低消毒液用量约70%。无菌化饮料吹灌 旋数字化车间可为客户产品质量提升约10%,生产效率提高约15%,降低能源消耗约20%,降低人工约20%,降低设备成本、占地成本约20%。在智能化纺织成套装备领域,我国开发出现场“无人化”操作的染色工 艺、智能染色系统、筒子纱微波烘干机、元明粉自动称量系统、装卸纱机器人、自动物流系统、中央控制 软件系统等,研制出新产品三类18种84台/套。 3、智能制造装备产业正积极寻求创新发展 近年来,智能制造装备产业重点领域已初步建立了产学研用相结合的产业创新体系。电工电器、液压 气动密封件、工程机械和重机等重点领域已建立六个公共服务平台。同时,江苏、上海、广东、洛阳等一 些省市相继成立工业机器人产业技术创新联盟。2013年4月,由中国机械工业联合会牵头的“中国机器人 产业联盟”成立。另外,骨干企业的研发经费逐年提升,重点企业研发经费占销售收入的比重已超过5%。如,湖北力帝机床、中国重型机械研究院、深圳精密达、上海派芬自动控制技术和深圳正弦电气的研发经 费占销售收入比重均达8%以上。北人集团、上海电气、辽宁大族冠华、杭州科雷机电、湖北力帝机床、西 安西电电力等企业新产品产值率达80%以上。 (二)产业布局

制冷压缩机的基本性能参数计算

制冷压缩机的基本性能参数计算 一、实际输气量(简称输气量) 在一定工况下, 单位时间内由吸气端输送到排气端的气体质量称为在该工矿下的压缩机质量输气量,单位为。若按吸气状态的容积计算,则其容积输气量为,单位为。于是 二、容积效率? 压缩机的容积效率是实际输气量与理论输气量之比值 (4-2) 它是用以衡量容积型压缩机的气缸工作容积的有效利用程度。 三、制冷量 制冷压缩机是作为制冷机中一重要组成部分而与系统中其它部件,如热交换器,节流装置等配合工作而获得制冷的效果。因此,它的工作能力有必要直观地用单位时间内所产生的冷量——制冷量来表示,单位为,它是制冷压缩机的重要性能指标之一。 (4-3) 式中-制冷剂在给定制冷工况下的单位质量制冷量,单位为; -制冷剂在给定制冷工况下的单位容积制冷量,单位为。 为了便于比较和选用,有必要根据其不用的使用条件规定统一的工况来表示压缩机的制冷量,表4-1列出了我国有关国家标准所规定的不同形式的单级小型往复式制冷压缩机的名义工况及其工作温度。根据标准规定,吸气工质过热所吸收的热量也应包括在压缩机的制冷量内。 表4-1 小型往复式制冷压缩机的名义工况

四、排热量 排热量是压缩机的制冷量和部分压缩机输入功率的当量热量之和,它是通过系统中的冷凝器排出的。这个参数对于热泵系统中的压缩机来讲是一个十分重要的性能指标;在设计制冷系统的冷凝器时也是必须知道的。 图4-1 实际制冷循环 从图4-1a所示的实际制冷循环或热泵循环图可见,压缩机在一定工况下的 排热量为: 从图4-1b的压缩机的能量平衡关系图上不难发现 上两式中 -压缩机进口处的工质比焓; -压缩机出口处的工质比焓; -压缩机的输入功率;

智能制造技术的国内外发展现状

智能制造技术的国内外展现状 智能制造技术无疑是世界制造业未来发展的重要方向之一,所谓智能制造技术,是指在现代传感技术、网络技术、自动化技术、拟人化智能技术等先进制造技术的基础上,通过智能化感知、人机交互、决策和执行技术,实现设计过程、制造过程和制造装备智能化,是信息技术和智能技术与装备制造过程技术的深度融合与集成。作为智能制造的重要工具之一,自动化技术的发展程度无疑决定着智能制造发展的成败。 全球智能制造发展趋势: 1.以3D打印为代表的“数字化”制造技术崭露头角。 2.智能制造技术创新及应用贯穿制造业全过程。 3.世界范围内智能制造国家战略空前高涨。 国外智能制作技术发展现状 世界主要工业化发达国家提早布局。自20世纪80年代末智能制造提出以来,世界各国都对智能制造系统进行了各种研究,首先是对智能制造技术的研究,然后为了满足经济全球化和社会产品需求的变化,智能制造技术集成应用的环境—智能制造系统被提出。日本于1989年提成智能制造系统,且于1994年启动了先进制造国际合作研究项目,其中包括公司集成和全球制造、制造知识体系、分布智能系统控制、快速产品实现的分布智能系统技术等。美国与1992年执行新技术正常,大力支持包括信息技术和新的制造工艺,智能制造技术

在内的关键重大技术。欧盟于1994年启动新的研发项目,选择了39项核心技术,其中信息技术、分子生物学和先进制造技术中均突出了智能制造技术的地位。近来,各国除了对智能制造技术进行研究外,更多的是进行国际间的合作研究。 世界主要工业化发达国家将智能制造作为重振制造业战略的重要抓手。金融危机以来,在寻求危机决绝方案的过程中,美、德、日等国政府和相关专业人士纷纷提出通过发展智能制造来重振制造业。国内智能制造技术的发展现状与存在的问题 1.发展现状 国内取得了一批基础研究成果和智能制造技术。我国对智能制造的研究开始于20世纪80年代末。在最初的研究中在智能制造技术方面去得了一些成果,而进入21世纪以来的十年当中智能制造在我国迅速发展,在许多重点项目方面取得成果,智能制造相关产业也出具规模。我国已取得了一批相关的基础研究成果和长期制约我国产业发展的智能制造技术,如机器人技术、感知技束、工业通信网络技术、控制技术、可靠性技术、机械制造工业技术、数控技术与数字化制造、复杂制造系统、智能信息处理技术等;攻克了一批长期严重依赖并影响我国产业安全的核心高端装备,如盾构机、自动化控制系统、高端加工中心等。建设了一批相关的国家重点实验室、国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国家级企业技术中心等研发基地,培养了一大批长期从事相关技术研究开发工作的高技术人才。 国内智能制造装备产业体系初步形成。随着信息技术与先进制造

离心式冷水机组技术参数

离心式冷水机组 一、技术参数及功能要求 1)离心式冷水机组制冷量1934KW。 2)冷却水量395 m3/h;冷冻水量:333 m3/h;工作压力:1.0Mpa。3)电机功率379KW;变频驱动 4)制冷剂HFC-R 134a充注量:522KG; 单台制冷量调节范围10%-100%。5)供冷水进水温度12℃,出水温度7℃ 冷却水进水温度32℃,出水温度37℃ 6)供热水进水温度12℃,出水温度50℃ 7)在室外零下10℃情况下能够正常运行。 8)温度精度小于±0.3℃,机组使用寿命大于20年。 9)机组根据运行状况和用户设定值,超过这一限值则发出警报。 10)控制柜内配置:变频器、开关、保护器及主要部件为西门子、ABB、施耐德品牌。 11)应有冰蓄冷系统。 12)热水回收系统。 13)微处理器控制盘具有显示、设定及报表功能,中文显示。 微处理器控制盘应预留I/O端子,供将来扩充用。 14)远程控制功能。 15)冷却水、冷冻水、流量扬程、污垢系数、水阻损失、进出水管管径与设计匹配。 16)菜单式界面显示运行工况,控制设定点及系统整定值。

17)独立启动、停机占用时间用于本机和CNN运行模式。18)冷水出水温度控制。 19)冷水进水温度控制。 20)热气旁通。 21)需求量限制。 22)手动/自动远距离启动。 23)启机/停机顺序。 24)预润滑/后润滑 25)水流量预流动/后流动 26)压缩机启动柜运行联锁 27)冷水低温再循环 28)压缩机启动次数和运行时间记录 29)安全装置手动复位 30)轴承高油温 31)电机高温 32)制冷剂(冷凝器)高压 33)制冷剂(蒸发器)低温 34)润滑油低压差 35)压缩机(制冷剂)排气高温 36)电压过低保护,电压过高保护 37)油泵电压过载 38)蒸发器和冷却器断水

吨装配式冷库设计word文档

T51 设计基本资料 1.1设计目的 课程设计设计是大学阶段最后一个环节,同时也是工科类专业教学的必不可少的重要环节之一,是对学生在校期间所学专业知识的全面总结和综合检验。通过毕业设计了解建筑环境与设备工程专业的设计内容、程序和基本原则,熟悉设计计算的步骤和方法,培养学生的识图和制图能力,引导学生学会查找设计规范和设计手册,初步了解本专业的主要设备、附件及材料,全面提高学生进行实际工程设计的能力,为即将投入社会工作做好准备。参加《制冷技术》毕业设计的学生,通过设计要求掌握有关冷藏库制冷工艺设计的内容、程序及基本原则和制冷工艺设计计算方法并提高绘制设计图纸的能力。 1.2 设计题目 800吨装配式冷库设计 1.3 设计原始数据 1)低温库总冷藏量300吨。 2)高温库总冷藏量500吨。 3)按照冷库设计规范,配置所需的冻结间和预冷间。 4)设计条件:参照相关的参考资料。 5)设计环境条件:参照本人生源地的气候条件。(安徽省六安市) 夏季室外空气调节日平均温度:32℃; 夏季室外通风室外计算温度:33℃; 夏季空调室外计算湿球温度:27.9℃; 夏季室外最热月平均温度:28.2℃; 室外最热月月平均相对湿度:80%; 夏季室外通风计算相对湿度:62%;

大气压力:夏季:101.89kPa;冬季997.25kPa。 1.4 设计内容和要求 1.3.1 设计说明书 1)制冷系统方案设计; 2)冷库容积及结构尺寸的确定; 3)冷库设计参数的确定; 4)冷库负荷计算 5)制冷设备的选型及校核计算; 6)其他 7)参考文献 1.3.2 设计图纸 1)制冷系统原理图; 2)冷库平面布置图; 3)冷库立面图; 4)制冷系统管路透视图。 1.5 冷藏库室内设计参数

2016年中国智能制造行业发展现状及特点

2016年中国智能制造行业发展现状及特点 一、智能制造行业发展阶段 中国智能制造处于初级发展阶段,同样也是大部分处于研发阶段,仅16%的企业进入智能制造应用阶段;从智能制造的经济效益来看,52%的企业其智能制造收入贡献率低于10%,60%的企业其智能制造利润贡献低于10%。而90%的中小企业智能制造实现程度较低的原因在于,智能化升级成本抑制了企业需求,其中缺乏融资渠道影响最大。年收入小于5亿元人民币的企业中,50%的企业在智能化升级过程中采用自有资金,25%为政府补贴,银行贷款和资本市场融资各占11%。而企业收入规模大于50亿元人民币的企业,其智能化升级资金来源中自有资金占67%,银行贷款占比25%。整体而言,中小微型企业的银行贷款比例低于大中型企业,占企业数量绝大多数的中小企业只能依靠自有资金进行智能化改造。 不过,智能制造水平较低,意味着夯实发展基础的必要性,同样也意味着后续发展潜力的巨大。近年来,全国多个地方都在谋划智能制造发展,包括上海、浙江、江苏、天津、安徽、重庆、河南、辽宁、四川、青岛、北京、广东、黑龙江等省市都在摩拳擦掌,或成立机器人、工业4.0或工业互联网等与智能制造相关的联盟,或出台具体产业规划。 二、智能制造行业运行特征 (一)制造强国战略出台并实施,各级地方政府积极推进地区规划政策落实 我国制造业步入新常态下的攻坚阶段,制造强国战略开始推进实施。经过多年迅猛发展,我国已稳居世界制造业第一大国,对全球制造业的影响力不断提升。但随着全球经济结构深度调整,我国制造业面临“前后夹击”的双重挑战。从国内来看,经济发展正处于增速换档和结构调整阵痛的关键节点,制造业潜在增长率趋于下降。总体来看,我国经济发展已进入以中高速、优结构、多挑战、新动力为特征的新常态阶段。2015年5月8日,国务院出台制造强国中长期发展战略规划《中国制造2025》,全面部署推进制造强国战略实施,坚持创新驱动、智能转型、强化基础、绿色发展,加快从制造大国转向制造强国。 以《中国制造2025》为总纲,各地方陆续出台智能制造领域的扶持政策。在《中国制造2025》这一国家战略的指导下,各级地方政府因地制宜,陆续出台相关行动计划,全面对接《中国制造2025》。江苏、广东、福建、四川、安徽等省份借助《中国制造2025》战略支点,分别出台了《江苏行动纲要》、《广东省智能制造发展规划(2015-2025)》、《福建省实施行动计划》、《四川行动计划》、《中国制造2025安徽篇》等政策,以抢占未来产业竞争制高点,加快制造强省的建设步伐。佛山、南京等在国家制造强国战略以及省级行动计划的指导下,进一步分析产业特色,陆续制定与《中国制造2025》相衔接的制造业发展计划,找准转型升级基础,引领制造业向中高端迈进。 (二)随着互联网技术及理念加快渗透,制造企业着手推动商业模式、组织方式等多方

我国智能制造技术发展现状及展望

我国智能制造技术发展现状及展望 近年来随着各种新技术的层出不穷,很大程度上推动了相关产业的发展建设,对国民经济建设的可持续发展有着不可忽视的重要影响。下面文章主要针对现阶段我国智能制造技术的发展现状及存在的一系列问题进行简要的分析与阐述,希望通过文章的论述可以为相关人员提供一定的参考建议,从而为智能制造技术的可持续发展贡献力量。 标签:智能制造:现状;智能工厂 Abstract:In recent years,with the emergence of a variety of new technologies,to a large extent,promote the development and construction of related industries,the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of national economic construction has an important impact that can not be ignored. The following paper mainly aims at the present stage our country intelligent manufacture technology development present situation and the existence a series of questions carries on the brief analysis and the elaboration. Through the discussion,it may provide certain reference suggestion for the related personnel,so as to contribute to the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of intelligent manufacturing technology. Keywords:intelligent manufacturing:current situation;intelligent factory 工業4.0发展战略的提出,从某种意义上而言对我国工业自动化及信息技术的发展有着重要影响。尤其是进入21世纪,各种新能源、互联网、新材料等技术的革新更是给工业发展带来了巨大的威胁与挑战。由此我国为了推动工业革命的更好发展,结合工业4.0的发展战略与自身实践发展现状相结合,提出了“智能制造”的发展战略目标。这对工业产业而言是一个全新的挑战和机遇。 1 我国智能制造技术的发展现状 从某种意义上而言,我国的智能制造技术相比较于发达国家,起步较晚,且相应的发展政策也有待于完善。但随着竞争的逐渐激烈,智能制造技术的发展趋势,我国对其智能技术的发展及相关产业发展政策也越来越重视,并作为未来制造业发展核心技术,将对工业自动化产业产生重大影响。虽然一定程度上存在着一系列的问题,但是在重大技术发展上却有较大的突破。如机器人技术、智能信息处理技术以及感知技术等。这些方面的研究及发展,已经取得相当好的成绩。智能技术的主要发展方向则是增强其先进技术的自主创新能力,就目前而言多半是引进国外先进的技术进行再利用。 就目前智能制造技术的发展而言。在一些沿海地区尤其是广东、上海、浙江等发展较快的城市中已经建立了完善的智能制造管理系统,一些大型企业已经积极在进行智能化升级改造。如海尔集团,则是通过互联网技术进行数字化的建立,并与国内外高校联合合作,不断引进智能制造技术方面的人才,对其展开研究。

中小型装配式冷库施工方案

装配冷库施工方案 第一章工程综述 一、工程概况 1.1工程名称:--------冷库工程 1.2工程地点:------医药产业基地 1.3施工单位:北京-----人工环境技术有限公司 二、编制依据 本安装工程组织设计,根据经建设单位审核通过的深化设计图纸及施工图,并依据现行国家颁发的有关规范、标准进行,具体为: (1)、《压缩机、风机、泵安装工程施工及验收规范》(GB5075-98) (2)、《通风与空气调节设计规范》(BJ19-87) (3)、《安装工程施工及验收规范》(JCL67-89) (4)、厂家发布的《工程手册》及相关资料 (5)、《实用制冷工程设计手册》 (6)、《筑给水排水及采暖工程施工质量验收规范》(GB50242-2002) (7)、《施工现场临时用电安全技术规范》(JGJ46-1988) (8)、《冷库设计规范》GB50072-2001 (9)、《制冷设备、空气分离设备安装工程施工及验收规范》(GB50247-98) (10)、《冷藏库建筑工程施工及验收规范》SBJ11-2000 三、技术要求执行标准 《冷库设计规范》GB50072-2001 《制冷设备、空气分离设备安装工程施工及验收规范》(GB50274-98) 《冷藏库建筑工程施工及验收规范》SBJ11-2000 设计、施工和验收过程中所使用的规范不限于以上内容,如有新标准按最新标准执行,同时要严格执行国家及地方有关强制性标准。 3.2 技术要求及清单 冷库技术规格表

说明: 1)冷库底板型式: a: 2—8℃库体五面体采用PUS-100mm厚保温板,地面挤塑板为XPS-100厚保温/保温层上下铺设PE0.2mm防潮层/上铺100厚混凝土面层/混凝土地面上在做2mm环氧树脂地面一层。 b:-15- -20℃库体五面体采用PUS-150mm厚保温板,地面挤塑板为XPS-100厚保温/保温层上下铺设PE0.2mm防潮层/上铺100厚混凝土面层/混凝土地面上在做2mm环氧树脂地面一层。 2)所有冷库高度为3000mm。 3)库板采用挂钩连接。 装配式冷库由制冷系统、库体、冷库门、各种管路、控制系统等组成。 2.3供电参数 电源: 380V,50HZ三相 或220V,50HZ单相 电压及频率变化: 电压变化±10% 频率变化±5% 2.4制冷系统 2.4.1技术说明 1)冷凝方式:风冷式; 2)融霜方式:电热融霜;自动定时融霜; 3)冷风机安装在库门的上方、对面或侧面; 4)压缩机组位于屋顶、室外,集中和分散放置相结合; 5)制冷压缩机的起动、停机均能自动进行。所有制冷压缩机均有自动保护装置, 电动机断 相保护装置及故障报警装置。 6)控制系统应是独立自动控制系统, 并在就地设手动开关, 便于维护、检修。 7)除霜系统为独立自动控制系统。 8)所有压力容器均应有安全泄压保护装置, 所有安全系统应符合标准; 9)各制冷压缩机组应分别独立控制; 10)冷风机采用铜管铝片为亲水铝箔,轻型高效,铜管采用有肋片的高效管; 11)冷风机喷塑钢板外装、小型、轻量; 12)融霜排水管带电加热器,融霜的冷凝水排入库外的排水系统。低温库中排水管道有 电加热防冻措施。 2.4.2制冷系统的安装

智能制造技术的国内外现状教学内容

智能制造技术的国内外现状 智能制造技术无疑是世界制造业未来发展的重要方向之一,所谓智能制造技术,是指在现代传感技术、网络技术、自动化技术、拟人化智能技术等先进技术的基础上,通过智能化的感知、人机交互、决策和执行技术,实现设计过程、制造过程和制造装备智能化,是信息技术和智能技术与装备制造过程技术的深度融合与集成。作为智能制造的重要工具之一,自动化技术的发展程度无疑决定着智能制造发展的成败。 全球智能制造发展趋势: 1.以3D打印为代表的“数字化”制造技术崭露头角。 2.智能制造技术创新及应用贯穿制造业全过程。 3.世界范围内智能制造国家战略空前高涨。 国外智能制造技术发展现状 世界主要工业化发达国家提早布局。自20世纪80年代末智能制造提出以来,世界各国都对智能制造系统进行了各种研究,首先是对智能制造技术的研究,然后为了满足经济全球化和社会产品需求的变化,智能制造技术集成应用的环境——智能制造系统被提出。日本于1989年提出智能制造系统,且于1994年启动了先进制造国际合作研究项目,其中包括公司集成和全球制造、制造知识体系、分布智能系统控制、快速产品实现的分布智能系统技术等。美国于1992年执行新技术政策,大力支持包括信息技术和新的制造工艺,智能制造技术在内的关键重大技术。欧盟于1994年启动新的研发项目,选择了39项核心技术,其中信息技术、分子生物学和先进制造技术中均突出了智能制造技术的地位。近来,各国除了对智能制造基础技术进行研究外,更多的是进行国际间的合作研究。 世界主要工业化发达国家将智能制造作为重振制造业战略的重要抓手。融危机以来,在寻求危机解决方案的过程中,美、德、日等国政府和相关专业人士纷纷提出通过发展智能制造来重振制造业。2001年6月,美国正式启动包括工业机器人在内的“先进制造伙伴计划”;2012年2月,又出台“先进制造业国家战略计划”,提出通过加强研究和试验税收减免、扩大和优化政府投资、建设“智能”制造技术平台以加快智能制造的技术创新;2012年设立美国制造业创新网络,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