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龙吟讲解~
辛弃疾《水龙吟》的翻译赏析

辛弃疾《水龙吟》的翻译赏析辛弃疾《水龙吟》的翻译赏析《水龙吟》作者是宋朝文学家辛弃疾。
其古诗全文如下:楚天千里清秋,水随天去秋无际。
遥岑远目,献愁供恨,玉簪螺髻。
落日楼头,断鸿声里,江南游子。
把吴钩看了,栏干拍遍,无人会、登临意。
休说鲈鱼堪脍,尽西风、季鹰归未?求田问舍,怕应羞见,刘郎才气。
可惜流年,忧愁风雨,树犹如此!倩何人唤取,红巾翠袖,英雄泪!【前言】《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是南宋文学家辛弃疾创作的一首词,全词就登临所见挥发,由写景进而抒情,情和景融合无间,将内心的感情写得既含蓄而又淋漓尽致。
虽然出语沉痛悲愤,但整首词的基调还是激昂慷慨的,表现出辛词豪放的风格特色。
【翻译】辽阔的南国秋空千里冷落凄凉,江水随天空流去,秋天更无边无际。
极目遥望远处的山岭,只引起我对国土沦落的忧愁和愤恨,还有那群山像女人头上的玉簪和螺髻。
西下的太阳斜照着这楼头,在长空远飞离群孤雁的悲鸣声里,还有我这流落江南的思乡游子。
我看着这宝刀,狠狠地把楼上的栏杆都拍遍了,也没有人领会我现在登楼的心意。
别说鲈鱼切碎了能烹成佳肴美味,西风吹遍了,不知张季鹰已经回来了没?像只为自己购置田地房产的许汜,应怕惭愧去见才气双全的刘备。
可惜时光如流水一般过去,我真担心着风雨飘荡中的国家,真像桓温所说树也已经长得这么大了!叫谁去请那些披红着绿的歌女,来为我擦掉英雄失意的眼泪。
【鉴赏】这首词是作者在建康通判任上所作。
上阕开头以无际楚天与滚滚长江作背景,境界阔大,触发了家国之恨和乡关之思。
“落日楼头”以下,表现词人如离群孤雁、像弃置的宝刀难抑胸中郁闷。
下阕用三个典故对于四位历史人物进行褒贬,从而表白自己以天下为己任的抱负。
叹惜流年如水,壮志成灰。
最后流下英雄热泪。
上片大段写景:由水写到山,由无情之景写到有情之景,很有层次。
开头两句,“楚天千里清秋,水随天去秋无际”,是作者在赏心亭上所见的`景色。
楚天千里,辽远空阔,秋色无边无际。
大江流向天边,也不知何处是它的尽头。
水龙吟原文及赏析整理

让知识带有温度。
水龙吟原文及赏析整理水龙吟原文及赏析原文:翠鳌涌出沧溟,影横栈壁迷烟墅。
楼台对起,阑干重凭,山川自古。
梁苑平芜,汴堤疏柳,几番晴雨。
看天低四远,江空万里,登临处、分吴楚。
两岸花飞絮舞。
度春风、满城箫鼓。
英雄暗老,昏潮晓汐,归帆过舻。
淮水东流,塞云北渡,夕阳西去。
正凄凉望极,中原路杳,月来南浦。
译文都梁山涌出茫茫江海,穿越栈道峭叠在烟云迷漫的原野上流过。
在这楼台叠立之处登高再次凭栏远望,看这亘古不变的山川湖泽。
梁苑平坦无壑,汴堤上绿柳万棵,曾经受了几番晴日晒照又经过几番风吹雨篙。
看天空远远地与大地接连,江河万里空荡无边。
我登临的高第1页/共3页千里之行,始于足下。
山正是吴、楚的界线。
落花飞絮飘舞在两岸,春风一到,山下满城锣鼓喧天。
英雄已慢慢地年轻,黄昏和拂晓、涨潮又退潮,载着不断归来的白帆、摇不完的橹篙。
淮水难阻向东流淌,边塞以北云雾缭绕,残阳西沉余晖斜照。
我正在凄凉的景象中远望,中原之路茫茫渺渺,一轮明月升上江河南岸的树梢。
解释水龙吟:词牌名。
又名《水龙吟令》《龙吟曲》《水龙吟慢》《鼓鳌慢》《小楼连苑》《海天阔处》《庄椿岁》《丰年瑞》。
双调,押仄韵,体式甚多。
字数不同,句读有异。
上片第一句或六言,或七言,上下片各四仄韵。
翠鳌(áo)涌出沧溟:形容青山险峻犹如一个巨鳌在大海中浮出。
影横栈叠墅:远望山上的屋舍被烟雾所覆盖。
梁苑:园囿名,在今河南开封,汉梁孝王筑,为游赏与延宾之所,当时闻名文人如司马相如与枚乘皆出入其间。
汴(biàn)堤:指流经开封的汴河,为隋炀帝所建,堤上遍种柳树。
江空万里,登临处、分吴楚:指淮水空阔无限,登山远望,吴楚两地被淮水划开。
吴,指长江中下游地区,包括江苏和浙江一带。
楚,战国时楚国占有南方的大部分土地,包括江苏、江西、湖北、湖南、安徽、四川等地。
橹(lǔ):船橹,安于船尾的划水工具。
第2页/共3页让知识带有温度。
南浦:南面的水边。
后常用称送别之地。
《水龙吟》诗词及鉴赏

《水龙吟》诗词及鉴赏《水龙吟》诗词及鉴赏1《水龙吟·似花还似非花》作者:苏轼似花还似非花,也无人惜从教坠②。
抛家傍路,思量却是,无情有思③。
萦损柔肠④,困酣娇眼⑤,欲开还闭。
梦随风万里,寻郎去处⑥,又还被、莺呼起。
不恨此花飞尽,恨西园、落红难缀⑦。
晓来雨过,遗踪何在?一池萍碎⑧。
春色三分,二分尘土,一分流水。
细看来不是杨花,点点是、离人泪。
【注释】①这首词大约是宋哲宗元祐二年(公元1087年),苏轼在汴京任翰林学士时所作。
次韵:用原作之韵,并按照原作用韵次序进行创作,称为次韵。
章质夫:名楶,(jié),浦城(今福建蒲城县)人。
当时正任荆湖北路提点刑狱,经常和苏轼诗词酬唱。
次韵:依照别人的原韵而且依照其先后次序写诗或词。
②从教:任凭。
从教坠:任(杨花)坠落。
③无情有思:言杨花看似无情,却自有它的愁思。
韩愈《晚春》诗“杨花榆荚无才思,唯解漫天作雪飞。
”这里反用其意。
思:心绪,情思。
有思(sì):有情思。
④萦:萦绕、牵念。
柔肠:柳枝细长柔软,故以柔肠为喻。
白居易《杨柳枝》:“人言柳叶似愁眉,更有愁肠如柳枝。
”⑤困酣:困倦之极。
娇眼:美人娇媚的眼睛,比喻柳叶。
古人诗赋中常称初生的柳叶为柳眼。
⑥“梦随”三句:化用唐代金昌绪《春怨》诗:“打起黄莺儿,莫教枝上啼。
啼时惊妾梦,不得到辽西。
”⑦落红难缀:落花难于再连接上枝头。
缀:连接。
落红:落花。
缀:连结。
⑧萍碎:作者《再和曾仲锡荔枝》诗自注:“飞絮(即杨花)落水中,经宿即化为萍。
”【赏析】似花还似非花,也无人惜从教坠苏轼的这首词题为“咏杨花”,而章质夫词则为咏“柳花”,二者看起来相互抵牾,实则不然。
隋炀帝开凿运河,命人在河边广种柳树,并御赐姓杨,故后来便称柳树为“杨柳”。
柳花亦被叫作杨花,它实际上是柳絮。
杨花虽然以花为名,但是和人们普遍接受的花的印象不一样。
它细小无华,既无绚目的色彩,又无醉人的芬芳,实在很难真的被当成花来看待。
所以作者说它好像是花,却又不像花。
水龙吟宋词赏析5篇

水龙吟宋词赏析5篇水龙吟宋词赏析1冰肌不污天真,晓来玉立瑶池里。
亭亭翠盖,盈盈素靥,时妆净洗。
太液翻波,霓裳舞罢,断魂流水。
甚依然旧日,浓香淡粉,花不似,人憔悴。
欲唤凌波仙子。
泛扁舟,浩波千里。
只愁回首,冰奁半掩,明珰乱坠。
月影凄迷,露华零落,小阑谁倚?共芳盟犹有,双栖雪鹭,夜寒惊起。
这是一首咏物词,吟咏的对象是白莲。
词的上片可分为四层来理解。
第一层,“冰肌不污天真,晓来玉立瑶池里。
”着眼于白莲的风韵,点明赏莲的具体环境和时间。
“冰肌”首先点破“白”字,“天真”是生来具有的自然天性,这是指白莲的纯洁无瑕。
“晓”是具体时间,“玉立”,亭亭的样子,形容极其标致轻盈苗条。
“瑶池”,是古代传说中昆仑山的池名,西王母的居所,这里形容白莲花生长的池塘广大浩淼。
全句的意思是冰雪一样的肌体表现着白莲纯真无瑕的天性,在清爽明丽的清晨,亭亭玉立在广淼的池塘里。
第二层,“亭亭翠盖,盈盈素靥,时妆净洗。
”这是对白莲的个体描写。
“亭亭”是耸立的样子,曹丕《杂诗》:“西北有浮云,亭亭如车盖。
”“盈盈”,仪态佼美的样子,《古诗十九首》:“盈盈楼上女,皎皎当窗牖。
”是说白莲高耸挺立的绿色叶子,如同标致的伞盖,白净美丽的面庞,显露在洁净时髦的服饰中。
由前一层的总体形象,推出了近景,对其单株进行静态描写。
第三层,“太液翻波,霓裳舞罢,断魂流水。
”“太”是极大的样子,太液指莲塘的水;“霓裳舞”是唐代的宫廷音乐。
相传是唐玄宗李隆基吸取了杨敬述所献《婆罗门曲》所制,宋代著名词人姜白石在其残曲上注有工尺谱,此舞的音乐、舞蹈、服饰都极力描写仙境和仙女的形象。
这里是以此比喻莲叶在风中的舞姿和气韵。
“断魂”在这里作销魂解,情意极其深长的样子。
韦庄《春怨》:“自有春愁正断魂,不堪芳草思王孙。
”林逋《山园小梅》中更有“霜禽欲下先偷眼,粉蝶欲知合断魂”的名句。
这一层是写白莲的动态,莲塘之中微波荡漾,荷叶兴致勃勃地舞了一曲霓裳羽衣曲,脉脉的流水摇曳护卫着白莲花,一往情深。
水龙吟诗词介绍及赏析

水龙吟诗词介绍及赏析水龙吟诗词介绍及赏析《水龙吟》[南宋] 辛弃疾楚天千里清秋,水随天去秋无际。
遥岑远目,献愁供恨,玉簪螺髻。
落日楼头,断鸿声里,江南游子。
把吴钩看了,栏干拍遍,无人会,登临意。
休说鲈鱼堪脍,尽西风,季鹰归未?求田问舍,怕应羞见,刘郎才气。
可惜流年,忧愁风雨,树犹如此!倩何人唤取红巾翠袖,揾英雄泪!<注释>建康:今南京,为六朝故都。
遥岑:远山。
远目:极目远眺。
玉簪螺髻:比喻山。
吴钩:佩剑。
“休说”三句:晋人张翰(字季鹰)在洛阳作官,见秋风起,因思家乡吴中美味的鲈鱼,便弃官回乡。
求田联问舍:买地置屋。
刘郎:三国时刘备,此泛指有大志之人。
流年:岁月流逝。
风雨:喻国事的艰难。
树犹如此:典出《世说新·言语》。
桓温北征,见昔日所种树皆已十围,叹曰:“木犹如此,人何以堪?”倩:请。
红巾翠袖:指美人。
揾:揩拭。
<韵译>楚地的天空,千里弥漫着清爽的秋气,江河水流向天边,秋色天际。
远望遥远的山岭,有如插着玉簪的螺髻,向人们呈献愁恨。
流落江南的游子。
在落日的时候,在失群孤雁的哀鸣声中,站在楼上瞭望。
把宝刀吴钩看完,把栏干拍遍,但没有人领会,我登临楼台的用意。
不要说鲈鱼正好可以切碎煮熟品尝,秋风吹遍大地,张季鹰怎么还没有回乡?如果只想像许汜一样,买田置屋,怕会羞于看见才气横溢的刘备。
可惜年华如水流去,忧愁风雨,树木犹如此。
请谁唤来身穿鲜丽衣服的美女拿着红巾,揩拭英雄流下的眼泪?<评析>辛弃疾一生都是一个战士。
但南宋朝廷的投降政策却使他投闲置散,不得一遂报国之愿。
这首《水龙吟》是辛词中的名篇,作于乾道四年到六年(1168――1170)间建康通判任上。
这时作者南归已几年了。
明珠投暗,怀才不遇是人生中最大的痛苦之一,更何况,这样的事情发生在具有绝大天才和具有巨大爱国热忱的辛弃疾身上呢。
辛弃疾南归前,驰骋抗金沙场,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是何等的英雄。
而南归后,被南宋小朝廷中的投降派排挤打击,又何等的愤懑和无奈。
《水龙吟》讲析(人教版高二必修说课)

《水龙吟》讲析(人教版高二必修说课)同学们:大家好!今天我们来学习辛弃疾的词,宋词分豪放派和婉约派,豪放派的代表词人除了前面学到的“苏轼”,还有今天我们要学到的“辛弃疾”,我们先来了解一下辛弃疾。
辛弃疾(1140-1207)享年67岁,字幼安,号稼轩,南宋著名词人。
是我国历史上伟大的豪放派爱国词人,他与苏轼齐名,号称“苏辛”。
有人这样赞美过他:稼轩者,人中之杰,词中之龙。
其词题材广泛,善于熔铸典故,以文为词;词风以豪放为主,代表作有《稼轩长短句》。
我们先来学习《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水龙吟》写于淳熙元年(1174)作者35岁时。
当时他胸怀报国壮志,从北方率众南来已有12年,在这么长的时间里,朝廷从来没有给他过北上抗金的机会,所以他经常感到非常郁闷。
这一年的秋天,作者登上了建康城的赏心亭,眺望辽阔的南天、远逝的流水和高耸的山峰,又看到了夕阳西沉,听到了声声雁啼,就更引发出来他的无限忧思。
作者既不愿退隐江湖,又不肯贪图享受,他只是急切地希望去杀敌报国,生怕时不待人,就这样白白地老去。
而他的雄心壮志却没人能够理解,这正是词人当时内心最大的悲哀。
我们一起来欣赏一下课文朗读:(放课文朗诵录音)词的上片主要是即景抒情。
起句破空而来,写出了天高水长、浩渺寥廓的无边秋色。
“楚天”紧扣登临的地点,“清秋”点出了登临的时间。
楚天千里,浩浩荡荡的长江随着词人的目光流向遥远的天际,境界壮阔,气势雄浑。
无边的秋色,空寂苍凉,一片渺茫。
置身于如此浩渺壮阔的境界,即使一般人也会触发起一种莫名的宇宙意识,何况满怀报国激情的词人呢?那江天无垠的壮景怎不激起词人满腔的豪情?那滚滚东去的长江怎不使词人热血沸腾?那寥落苍凉的秋色又怎能不令词人悲慨高歌、潸然泪下?因此,开头两句是实写眼前之景,却已蕴蓄着深厚之情。
开头两句两用“秋”字,并用“无际”加深“千里”之意,这就使境界和感情得到了进一步的强化。
建康临江傍山,所以词人登临赏心亭之际,在前两句写俯瞰江天之后,接着便写遥望远山。
水龙吟简短赏析

水龙吟简短赏析1.苏轼的{水龙吟}全词和赏析苏东坡贬谪黄州时,其好友章质夫曾写《水龙吟》一首,内容是咏杨花的。
因为该词写的形神兼备、笔触细腻、轻灵生动,达到了相当高的艺术水平,因而受到当时文人的推崇赞誉,盛传一时。
苏东坡也很喜欢章质夫的《水龙吟》,并和了这首《水龙吟. 次韵章质夫杨花词》寄给章质夫,还特意告诉他不要给别人看。
章质夫慧眼识珠,赞赏不已,也顾不得苏东坡的特意相告,赶快送给他人欣赏,才使得这首千古绝唱得以传世。
这首词的上阕主要写杨花的飘忽不定的际遇和不即不离的神态。
“似花还似非花,也无人惜从教坠。
”开头一韵,非同反响,道出了杨花的性质和际遇。
“似花还似非花”:杨花即柳絮。
看着柳絮像花又毕竟不是花。
艺术手法上显得很“抽象”,但仔细品味琢磨,这“抽象”超出了具体形象,一语道出了柳絮的性质。
这一句与欧阳修的“环滁皆山也”可谓异曲同工。
一般来讲,艺术要求用形象反映事物。
而苏东坡却“反其道而行之”,匠心独运,以“抽象”写出了非同反响的艺术效果。
因此,在艺术描写上,“抽象”有“抽象”的妙用。
“也无人惜从教坠”,则言其际遇之苦,没有人怜惜这像花又毕竟不是花的柳絮,只有任其坠落,随风而去。
“无人惜”是诗人言其飘零无着、不被人爱怜的际遇,也正说明了唯独诗人惜之。
一个“惜”字,实在是全篇之“眼”,妙不可言。
“抛家傍路,思量却是,无情有思。
”这一韵承接上一韵中的“坠”字展开,赋予柳絮以人的性情。
“抛家傍路”说杨花的飘忽无着,仔细思量,那柳絮坠离枝头,“抛家”而去,不是很无情吗?可是柳絮“傍路”飘零,却又依依难舍,恋“家”之情跃然纸上。
真是“道是无情却有情”!“有思”言其不忍离别的愁思和痛苦。
其实,这是诗人的想象,“思量”是“惜”的进一步的深入,使杨花飘忽不定的形态具有了人的情感。
“萦损柔肠,困酣娇眼,欲开还闭。
”这一韵承接上一韵的“有思”,采用拟人的手法,以极其细腻独到的笔致,尽写柳絮飘忽迷离的神态,让人柔肠百转,思绪万千,叹为观止。
水龙吟赏析

水龙吟赏析引言《水龙吟》是我国古代文学史上一部重要的诗歌作品。
这首诗以其优美的文字、深刻的意境和丰富的内涵而享有盛誉。
本文将对《水龙吟》进行深入的赏析,从诗歌结构、意象运用以及情感表达等方面进行探讨,并展示其在中国文化中的重要地位。
诗歌结构《水龙吟》是一首五言绝句,共有四十个字。
整首诗分为两个部分,分别是「小楼一夜听春雨」和「深巷明朝卖杏花」。
首句「小楼一夜听春雨」以描绘出一种静谧、宁静的氛围。
通过「小楼」和「春雨」的对应,使整首诗的情感浑然一体,给人一种舒缓、安静的感受。
尾句「深巷明朝卖杏花」与首句呼应,形成一种闭环的结构。
通过使用「明朝卖杏花」的景象,诗人将读者的情感引向早晨的活力和快乐,使整首诗朝向高潮发展。
意象运用《水龙吟》运用了丰富的意象,以增加诗歌的表现力和感染力。
以下是几个典型的意象:1.春雨:「一夜听春雨」描述了小楼中的美好时刻,春雨代表了新生,象征了希望和喜悦。
2.小楼:小楼是整首诗的中心意象,它代表了一个倚靠山水的幽静之地,给人一种避世的感觉。
3.深巷:「深巷明朝卖杏花」中的深巷与小楼呼应,正如小楼给人带来宁静和避世之感,深巷则带来了一种隐秘和宁静的氛围。
4.杏花:杏花是诗中朝阳之象征,象征着新的一天的到来和希望的来临。
这些意象都贯穿于整首诗里,通过细腻的描绘和运用,让读者在心灵上得到愉悦和满足。
情感表达《水龙吟》以其独特的情感表达方式而闻名。
整首诗情感高亢,充满了诗人的感慨和抒发。
首句「小楼一夜听春雨」以“一夜”、“春雨”表达了诗人思绪万千的情感。
小楼作为静谧的地方,引出了诗人在此倾听春雨的心境,让读者感受到一种安静、宁和的氛围。
而尾句「深巷明朝卖杏花」则展现了朝阳的灿烂和新一天的开始,让读者感受到希望和活力。
同时,诗人通过使用「深巷」,将读者带入了一个隐秘的场景,使情感更加深沉和内敛。
通过这样抒发情感的方式,诗人通过一夜听春雨和明朝卖杏花的对比,表达了对美好事物的向往和不舍,以及对转瞬即逝时光的珍惜和怀念。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借杨花写闺怨。 漫天飞絮便是漫天思绪,似花非花若 隐若现,又萦人怀抱让人无从割舍无 从排解,构思轻巧,丝丝入扣。 飞絮舞时便是残红将尽时,伊人青春 年华将付流水去,而离人不归,柳絮 点点便是离人泪光点点,பைடு நூலகம்等缠绵俳 侧,难怪让人柔肠寸断。
落花总会令多愁善感的人们伤感怜惜,可是 这同样负着“花”之名的杨花,任凭它怎样 飘零坠落,也没有谁在意。
用彼写此
拟人化
章词和苏词都提到了一个“泪”字,试比较其内涵? 答: 章词中之“泪”既状写柳花飘坠似泪花,又刻画少妇(玉人) 望不见正在“章台走马”的游冶郎时的痛苦心情,“盈盈”给 人以热泪欲滴之感; 苏词中之“泪”也是用来比喻杨花,“点点”给人以热泪洒落 之感,情感更为沉重。结合背景,这里的泪可以理解为作者被 贬谪黄州,心情落寞、不得意之泪(他把自己比作“离人”, 朝廷就是他的郎。)
上阙是用拟人化的手法明写杨花被弃落的不明白―― 有思,而实质很清楚――无情。下阙则更进一层,明 写杨花落后去处很明白—— 一池萍碎,实质写的是去 处不确定―― 一分流水。
杨花落尽归何处,随流水而去,流水不定,何处为家? 这不正是作者的真实写照么,看似有归宿,贬黄州, 实质呢?命运在别人手里,“桃花尽日随流水,洞在 清溪何处边”,也恰是东坡这种心境的解读。
似花还似非花,也无人惜从教坠。抛家傍路,思量却 是,无情有思。萦损柔肠,困酣娇眼,欲开还闭。梦随风 万里,寻郎去处,又还被、莺呼起。 不恨此花飞尽,恨西园、落红难缀。晓来雨过,遗踪何
在,一池萍碎。春色三分,二分尘土,一分流水。细看来,
不是杨花,点点是离人泪。
调名出自李白诗句“笛奏水龙吟”。
此调气势雄浑,宜用以抒写激奋情思。
细细看来,那水中的浮萍,哪里是什么杨花; 一点一滴,分明是离人伤心的眼泪。比喻新奇 脱俗,想象大胆夸张,感情深挚饱满,蕴意回 味无穷。 可谓虚中有实,实中见虚,总在虚实之间,似 与不似之间,盖“不离不即也”, 情中景,景 中情,情景交融。
郑文焯手批《东坡乐府》赞之“煞拍画龙点睛”。总 收上文,深化主旨,既干净利落,又余味无穷。
又名《龙吟曲》、《庄椿岁》、《小楼连苑》。
一般认为这首词作于公元1087年(哲宗元祐二年), 时苏轼与章同在京城,交往频繁。但信中提到章质 夫“正柳花飞时”出任巡按,则与公元1081年初夏 (史料记载为神宗元丰四年四月)章出为荆湖北路 提点刑狱的经历及季节特征相吻合。故定为公元 1081年(元丰四年)更为妥当,时为苏轼因“乌台 诗案”被贬黄州的第二年。
不必遗憾杨花飞尽,叹只叹西园里百花凋 零,难以连缀。
作者笔锋一转,由杨花的情态转而为人的 惜春伤逝之感。
曲笔传情
看似无情,实则有心。
清晨一场风雨过后,杨花 已不见了踪影。它在哪里 呢?已化为一池浮萍,花 残身碎。
“一池萍碎”句,苏轼自注:“杨花落 水为浮萍,验之信然。”这是古人的 一种说法,并不科学。但作为文学特 别是作为抒情诗词,倒也无须拘泥。
下片,苏轼的笔触伸得更远,先移景,从此地 到西园,从杨花到落红,从景致到离愁,再纵情遐 想,“晓来雨过,遗踪何在”。风过雨来,风飘零, 雨零落,风雨之中,杨花漂泊流离,何处还可寻觅, “一池萍碎”而已,萍也碎,人亦心碎.
“春色三分,二分尘土, 一分流水”,唯一可能承载杨 花身影的是潺潺的流水,也只 有这流动的春水,可以寄放诗 人那寻觅的情怀,离别的惆怅。 偶有杨花细雨里飞坠,飘落, 细品味,“点点是离人泪”。
“遗踪何在”是( ?),“一池萍碎”是 ( ?),“晓来雨过”是柳絮化为浮萍的 ( ? )。
此时的春色,假如可以三分的话,那么两分归 于尘土,一分归于流水 。
“春色”居然可以分,这是一种想象奇妙而又 高度夸张的写法。
《临江仙》“三分春色一分愁” 《雨中花》“不如留取,十分春态,付与明年” 唐代徐凝“天下三分明月夜,二分无赖是扬州” 宋初叶清臣“三分春色二分愁,更一分风雨”
唐圭璋等《唐宋词选注》:此词是和作。咏物拟人,缠绵多态。词 中刻画了一个思妇的形象。萦损柔肠,困酣娇眼,随风万里,寻郎 去处,是写杨花,亦是写思妇,可说是遗貌而得其神。而杨花飞尽 化作“离人泪”,更生动地写出她候人不归所产生的幽怨。能以杨 花喻人,在对杨花的描写过程中,完成对人物形象的塑造。这比章 质夫的闺怨词要高一层。 魏庆之《诗人玉屑》:章质夫咏杨花词,东坡和之,晁叔用以为: “东坡如王嫱、西施,净洗脚面,与天下妇人斗好,质夫岂可比 哉!”是则然也。余以为质夫词中所谓“傍珠帘散漫,垂垂欲下, 依前被风扶起”,亦可谓曲尽杨花妙处,东坡所和虽高,恐未能及, 诗人议论不公如此。
2.苏轼《水龙吟》写杨花另辟新境,反复诵读,体 会与章词相比其新妙之处???
A. ? :观章质夫的“原唱”,虽然描写细腻生动、气质神韵不凡、 “潇洒喜人”,但终归是“织绣功夫”,“喜人”并不感人,因而较之“和 词”在“境界”上就大为逊色。苏东坡的“和词”“先乎情”,“以性灵语 咏物,以沉著之笔达出”,不仅写了杨花的形、神,而且写景“言情”,在 杨花里倾注了自己的深挚情感,产生了强烈的艺术感染力,达到了高超的艺 术境界,从而获得了永恒的艺术生命。这是章质夫的“原唱”望尘莫及的。 B. ? : “原唱”在总体上没有跳出咏物写景的园囿,而“和词”却 别有洞天,采用拟人的艺术手法,把咏物与写人有机地、巧妙地结合起来, 栩栩如生地刻画出一个完整的思妇形象,写柳絮的际遇,绾合着思妇的际 遇,情景交融,物我一体。这也是“原唱”无法相比的。 C. ? :“原唱”虽然精巧灵动,但也不过是“大珠小珠落玉盘”, 令人惊奇和感动的好句子不多。诗词无好句如登山无胜景,终归有些缺憾。 而“和词”的语言却新颖别致,舒放自如,并且好句比比皆是。如“似花 还似非花”、“无情有思”、“萦损柔肠,困酣娇眼,欲开还闭”、“春 色三分:二分尘土,一分流水”、“点点是离人泪” 等,都是可圈可点、 令人称颂的佳句。
你看,那纤柔的柳枝,就像思妇受尽离愁折磨 的柔肠;那嫩绿的柳叶,犹如思妇的娇眼,春 困未消,欲开还闭。
作者从杨花写到柳树,又以柳树的风姿隐喻思 妇的神态,可谓想象奇特,咏物而不滞于物。
这几句既摄思妇之魂,又传杨花之 神。游子远去,思妇怀人不归,常 引起恼人春梦。柳树大概也如此吧。 在梦中,她追寻千万里,好像寻到 了夫婿——那游子一样的杨花,只 是刚要相逢,却又被黄莺的啼叫惊 醒。 作者落笔轻灵,以自己的内心体验抒写杨 柳,使之成为人的思想情感的载体。物性 耶?人情耶?已经浑然不可分割了。
上片描写了一幅杨花飞 坠的画面:杨花飘落,随风 轻舞,片片飞旋,轻轻的、 柔柔的,在宁静的天地里, 与自然相谐。那是自然的灵 性在张扬,在随风张扬,即 使无人怜惜,又何妨! 艳于枝头,是花的生命极至,飘舞虚空,更是动之 精灵,短暂却生机焕发。离开硬实的枝头,斜落路旁, 亦然有情。接着,作者笔锋一转,以动写静,仿若娇 眼,“欲开还闭”,好不让人怜。但风过,杨花再次 轻舞飞扬,如寻远去之郎,与轻捷的黄莺同伴。
燕忙莺懒花残,正堤上、柳花飘坠。轻飞 点画青林,谁道全无才思。闲趁游丝,静临深 院,日长门闭。傍珠帘散漫,垂垂欲下,依前 被,风扶起。
刻画柳絮,可谓工细委婉之至。
兰帐玉人睡觉,怪春衣、雪沾琼缀。绣床 旋满,香球无数,才圆却碎。时见蜂儿,仰粘 轻粉,鱼吹池水。望章台路杳,金鞍游荡,有 盈盈泪。
这首咏絮词,上片写暮春季 节,风吹柳絮的情景,下片写杨花四处飘落。
一个“惜”字,有着浓郁的感情色彩,实在是全篇之 “眼”。 “从”,任。“教”,使。“无人惜”,反衬作者独 “惜”。
正如刘熙载《艺概》所说:“此句可作全词评语,盖不离不即 也。”
杨花随风飘飞,离开家园,落在 路旁。仔细思量,虽说无情,却 也有它的情思。
杨花飘零,本是习见的自然现象,但 作者不说“离枝”,而言“抛家”, 不仅将其拟人化,更赋予丰富的内心 世界。杨花“抛家”远行,看似“无 情”;而“傍路”又显出内心沉重、 恋恋不舍之意,是为“有思”。
作者准确地把握物象,着意刻画,并注入了自己 的思想感情。 通过( ?)手法,委婉含蓄地表露了离情。
全词写得婉丽工巧,新颖别致,把杨花描绘得栩 栩如生,成为绝唱。
王国维:“咏物之词,自以东坡《水龙吟》为最工。”
王国维《人间词话》:东坡杨花词,和韵而似原唱;章质夫词原唱 而似和韵。
朱弁《曲洧旧闻》:章质夫杨花词,命意用事,潇洒可喜。东坡和 之,若豪放不入律吕。徐而视之,声韵谐婉,反觉章词有织绣工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