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文化和中国智慧(易中天)

中国文化和中国智慧(易中天)
中国文化和中国智慧(易中天)

中国文化和中国智慧

易中天

我认为中国智慧包括三个部分:政治智慧、哲学智慧、人生智慧。今天主要是讲政治智慧。

一、《周易》的辩证法思想和周公的政治智慧

马克思在《政治经济批判导言》里曾说过,人类就和我们每个人一样,有自己的童年时代。世界各民族的童年可以分成三种类型:一种被称为是正常的儿童;一种是早熟的儿童;还有一种是粗野的儿童。马克思说古代希腊人是正常的儿童,他没有说谁是早熟的儿童,也没有说谁是粗野的儿童。我个人认为,中华民族是早熟的儿童。这在《周易》的辩证法和周公的政治思想中得到了充分体现。

(一)《周易》的辩证法思想

《周易》的“周”和“易”,每个字都有三层意思。“周”的第一个意思是“周代”或者“周文”。夏、商、周这三个朝代也代表三个民族,即夏民族、商民族和周民族,《周易》的第一个“周”字就是“周民族”或“周朝”;第二个意思是“周全”、“周到”,把自然、社会、人的种种现象都概括进去;第三个意思是“周而复始”。对六十四卦解释是《易经》的主要内容。六十四卦从乾卦开始,乾卦就是天,第二卦是坤卦,就是地,从乾坤两卦开始转到六十三卦,就是“既济”,“济”就是成功了,“既济”就是已经成功了。第六十四卦是“未济卦”,意思是还没成功。《周易》从乾坤两卦开始演变,讲整个自然、社会、人的变化,变到六十三卦,说“成功了”,最后告诉你没成功。没成功怎么办?从乾卦开始再运动,周而复始。

“易”这个字也有三个意思,第一个意思是“简易、简单、容易”,《周易》只有六十四个符号,非常简单;第二个意思是“变异、变化”;第三个意思是“不易、不变”。“易”这个字有三种解释:第一个解释是“日月为易”,上面是个日,下面是个月,白天变晚上,晚上变白天,这是易,这是变;第二个解释是“易”这个字的形状源自蜥蜴,变色龙变来变去,所以它又是变;第三种解释,易就是倒水,把这杯水从这倒进去这叫易,还是变。不管哪种解释,易就是变,变就是不变。《周易》的哲学思想是什么?世界永远在变化,唯一不变的就是变化,这是非常了不起的思想。这些思想产生于公元3千年前,根据易传的说法,《易经》的产生应该是殷商之际,就是“武王伐纣”的前后。

(二)周公的政治智慧

我们今天很多思想,实际上三千多年前就已经萌芽了。公元前3000年前发生的一件重要事情,就是“武王伐纣”。根据史书的记载,武王出兵是在子月,就是1月份。灭掉殷纣王是丑月,即2月份。冷兵器时代没有火车、飞机、导弹、坦克,主要靠步行。胜利为什么来得这样快?这是周人要思考的一个严峻政治问题。谁思考?周公。周公是周文王的儿子,周武王的弟弟,周成文的叔叔。“武王伐纣”三年以后,周武王就一病去世了,继位的是他儿子周成王。因为当时的制度是嫡长子继承制,他儿子周成王接位,因其年幼而周公摄政,所以这个问题就由周公来思考。

1、周公的第一个政治智慧:以人为本

《诗经》里有一首诗,传说是周公写的,写的是他参加一次典礼。这个典礼是祭奠周人的祖先,就是祭祖。周人战争胜利了以后,就要祭奠祖宗。结果那些打败仗的商人,就是殷人的遗民们,也穿着周人的衣服参加祭奠。周公当时就想,若干年以后,我们的子孙会不会穿着人家的衣服去参加人家的仪式?我们的胜利来得这么容易,我们的政权能巩固吗?我们周王朝能够做到长治久安吗?他不能不想这些问题,他要把这些问题搞清楚。殷

商王朝为什么迅速灭亡?周公得出的结论是,殷商王朝太不把人当人。

周武王胜利的原因很简单,就是“前徒倒戈”。“前徒倒戈”就是周武王的军队开过去之后,殷纣王的先遣部队掉转枪头打后续部队,也就是殷纣王派出去抵抗周武王的部队,变成了周武王的先锋部队。面对众叛亲离,殷纣王只好放火把自己烧死了。殷纣王为什么众叛亲离呢?周公的结论是:他太不把人当人了,表现在两方面:第一是“人殉”。殷商王朝有一个制度,就是贵族死了要大量杀人陪葬,这方面有大量出土文物可以作证;第二是“人牲”,牺牲的“牲”,牲口的“牲”,就是在祭祀的时候杀活人做牺牲。祭祀在我看来就是请神吃饭。这里有一个很深刻的文化原因,就是民以食为天。食物是生命之源,因此请人吃饭是很大的情义,不是一种简单的交易或者交换,有人情味儿在里面。神也是一样的,你要请神帮忙,就要请神吃饭,请他吃饭你得上菜,菜是什么?菜就是“牺牲”,中国古代的“牺牲”有马、牛、羊、猪、狗、鸡,合起来叫“六牲”。去掉马叫“太牢”,牢房的“牢”,宝盖头下面“牛”,以牛为主,所以叫“太牢”。去掉牛只剩下羊叫“少牢”,反正你得请神吃东西,吃什么呢?就看你请神办的事有多大。请神办一件小事,说我今天出门一路平安,杀只鸡就够了。现在要跟谁打仗,要请神说要全胜,杀马都不够了,得杀人,杀人也要根据情况来,也有等级。一般打个小仗,杀奴隶,打个中仗杀平民,打个大仗杀贵族。最后,奴隶没有生命安全,平民没有生命安全,贵族也没有生命安全,太不得人心了,太不把人当人了。

周公反省了这个教训得出一个结论,政权要能够长治久安,必须要把人当人。这就产生了周公的第一个政治智慧:以人为本。“以人为本”就是从这来的。周公执政后从理论上讲把“人殉”和“人牲”废掉了。“人牲”后来是废掉了,杀活人祭祀是废除了,“人殉”一直到清代还没有完全废掉。孔子有句话叫“始作俑者其无后乎”?周公把活人殉葬废掉以后,就用木偶、泥人来代替,秦始皇兵马俑就是用泥人代替活人,这已经是进步了,但孔子还是不同意,孔子说这是谁发明的,第一个做泥人的人断子绝孙,“始作俑者其无后乎”就是这个意思。

2、周公的第二个政治智慧:以德治国

周公考虑的第二个问题是政权的合法性问题。周公的解释是这样的:这个世界是由天和地组成的,我们头顶的是天,脚底下是地,天是圆的,地是方的,叫天圆地方。这个正方形的地,正中间就叫中国,中央之国,“中国”指的是地理中心,而不是指政治概念,在现在的河南省登封市,那个地方有一个观星台,观星台下面有一个石头叫地胆,对应天上那颗星星叫天心。从这个地胆出发向东走、向西走、向南走、向北走,之间的距离是一样的,是个正方形的地。现在就有一个问题,圆的天扣下来,平面图是个圆的,当中还切一个正方形的地,还多出这块地。那四块地方是四个海——北海、东海、南海、西海,四海的里面是这块地,所以这块地叫“四海之内”,简称“海内”。这块地就在天底下,叫“普天之下”,简称“天下”。天下和海内是一个概念,同一个地方就是全世界,全人类居住的地方。这个地方的产权是谁的呢?天的。但是天不能够来治理,天必须指派一个人来治理,这个人就是天子,天子就是天的儿子,天的嫡长子叫天之元子。比方说我们把天下看作一家公司的话,董事长是天,天子是总经理,天子的治权需要得到天的授权的。这是必须要授权的,因为他只有治权而没有产权,这个授权叫天命,天的命意,天的任命叫做天命。所以后代的皇帝在讲到政权的合法性从哪来时都说是天给的。如果这个总经理干得不好呢?干得不好他得下台,改朝换代。改朝换代叫“革命”,革命的全文是“革除天命”,“革”就是拿掉,拿掉这个授权就叫革除天命,简称“革命”,“奉天承运”简称“天命”。周公先把这个道理跟大家讲清楚,之后又说,“皇天无亲唯德是辅”,就是天是很公平的,天没有私心,天是出于公心的,天就是看谁好,谁有道德,他就授权给谁。当年大禹治水,有公德于下,天就把天命授予了夏,后来夏桀失德,天就革命了,把政权授予了商汤王,后来殷纣王失德,所以天就授权给我们周武王,这就讲通了。就是说我们周是以道德得到的天下,因为

我们有道德。

他是不是有道德呢?确实有道德。周人之所以取得胜利的根本原因在于掌握了当时最先进的生产力。殷商王朝当时是因垄断工商技术,主要是青铜冶炼技术而获得天下的。周人掌握了农业技术,但是不垄断,把农业技术传播给落后的民族和部落,这样大得人心,结果是当时的农村地带,基本上是周人的地盘和周人的同盟军。殷商王朝当时主要是守住几个城市,这就是《论语》说的“三分天下有其二”,三分之二在农村,还有三分之一在城市,因此周人是以“农村包围城市”夺取政权的。周公说我们有道德,以道德得到了天下,逻辑的结论是:既然天下是靠道德获得的,那么保天下也得靠道德,以德夺天下,以德坐天下,于是产生了周公的第二个智慧:以德治国。

3、周公的第三个政治智慧:以礼维持秩序

道德是诉诸良心的,你有良心我可以跟你讲道德,你没良心跟你讲不成道德,而且道德是看不见摸不着的,它不是法律,法律有明确的条款。用道德治国似乎说不清,它必须要有可操作性,这个可操作性的东西就是礼,礼体现了周公的又一智慧。

礼是可操作的,礼是什么呢?礼是可以维持秩序的东西,社会不能乱,社会要井然有序。靠的就是礼,因为礼规定了等级,有了等级就有了秩序,礼有规矩,规矩怎么定?比方说,首先人分三等,第一等贵族、第二等平民、第三等奴隶。贵族当中又分四等:天子、诸侯、大夫、士;诸侯又分五等:公、侯、伯、子、男。规矩定下来了,周公在此基础上再讲到制度问题。第一个制度就是宗法制。宗法制就是解决继承权的制度,包括这么几个内容:一是父家长制。所有家族的继承是以父系为系统的,我们现在还是这样,都姓父姓,少数姓母姓,也有极个别的,父亲姓、母亲姓都不姓的。二是嫡长子制。一个贵族在理论上有三种儿子:嫡长子、嫡次子、庶子。妻生的儿子叫嫡子,妾生的儿子叫庶子,嫡子当中,老大叫长子,其他的儿子叫次子。因此庶子的地位最低,嫡长子地位最高,家族的地位、血统、财产,原则上只能由嫡长子继承,叫嫡长子继承制。第一代的高祖传给他的嫡长子——太宗,太宗又得传给他的嫡长子——世宗,世宗又得传给他的嫡长子——仁宗,仁宗又得传给他的嫡长子——宣宗,这样一路传下来整个系统叫嫡系。嫡系代表的意思就是正宗、正统,这些概念都是从这来的。三是一夫一妻多妾制。有人说中国古代是一夫多妻制,这是不准确、不严谨的。严格的说法是一夫一妻多妾制,这个制度规定贵族男子只能有一名正妻,但是可以有若干个妾。妻家和夫家是婚姻关系,必须是父母之命媒妁之言,八抬大轿、骑高头大马去迎娶开中门进来。妾都是来路不明的,有赏的、有买的、有偷的。妻和妾的地位是不平等的。第二个制度是封建制。天子周武王必须传给他嫡长子,他的那些兄弟,还有他的那些次子和庶子怎么办?周公的办法是分出去当国君。你不能当天子了,降一等当诸侯,什么叫诸侯?诸多的侯,一个天子诸多的侯。诸侯分出去就叫国君,他的地盘就叫“国”,就是把天下分成好几块,分好后把国境线划出来,然后在国境线上犁沟,挖很深的沟放水——界河。把挖出来的土堆在两边,在堆在两边的土上种树,这样一个动作就叫“封”,封建的“封”,“封”字就是这个意思。然后再指定一个弟弟或者庶子来当这个地方的国君,这个动作叫“建”,合起来叫“封土建国”,简称“封建”,“封建”这个词就是从这来的。国君们拿到这个地方以后,也不能独吞,再分的地方叫“家”,也是挖沟,也是指定一个人做“家君”,“家君”就是“大夫”。大夫也有弟弟、有儿子。没地方分了,就当“士”,所以天子、贵族、士就是这样产生的,这个制度就叫封建制。这个封建制和宗法制是合为一体的,这个定出来以后就有规矩了,礼就兴起来了,就有秩序了。但是秩序清楚之后还会有一个问题,那就是大多数人心理不平衡,这种不平衡到了极致,这个社会就要动乱。

4、周公的第四个政治智慧:以“乐”保证和谐

什么是“乐”呢?“乐”就是音乐,也是快乐。“乐”在中国汉字有两个读音,音乐、快乐。意思是快乐就象音乐,音乐就是快乐,如果我想要快乐呢,就学音乐。音乐是什么

特点呢?音乐的特点就在于是乐音的运动形式,这是我对音乐的定义。音乐是乐音的运动形式,乐音有什么特点呢?第一个特点是音高不一样,这叫音高不同;第二个特点是长度不一样,叫音长不同;第三个特点是强度不同,这叫音强不同;第四个特点是音色不同,所以音乐的特点就是多样。不同的高度、长度、色彩不同的乐音,放在一起是很好听的,这叫和谐。和谐就是多样统一,你想社会和谐吗?那就安心认同不一样吧。

以人为本、以德治国、以礼维持秩序、以乐保证和谐,这就是周公的治国智慧。作为三千年以前产生的这些思想,一直延续了500年,实际上也还真是施行得挺好,国与国之间、人与人之间彬彬有礼,和睦相处。礼乐、礼乐制度都体现着贵族精神,所以春秋时期的战争是彬彬有礼的。

春秋时期的战争有四大特点:第一个特点是时间短。最长的是一天,一般是一个早上。为什么短呢?因为春秋时期的战争是战车制,是战车和战车打,春秋时期打仗的人都是贵族,士这一级的贵族去打仗,参加战斗的士就叫“战士”,战士这个词就是从这里来的。奴隶和平民是参战不作战,奴隶和平民没有资格打仗,他参战是扛行李、背粮食、喂马。交手的都是贵族,每个贵族一辆车,马拉着。开战以后,双方的战车一对一地开过来,事先要排队对好的,你是跟我打的,他是跟他打的,双方讲好了后说,“打”、“开始”。双方的车就过来了,两车交错的时候,战士手上拿着戈互相打一下,也就是交手一下,车继续开,马是不停的,交手一下车就错过去了,这叫一个回合。然后车子掉头再回来第二个回合,车又开过去了,再调头回来第三个回合,一般三、五个回合就决出胜负了。再转,车就没了,车就散掉了,所以时间短。第二个特点是打仗的地方有规定。在什么地方呢?就是刚才说的封疆地方。在国境线上“封”,“封”的这个地方就叫“疆”,边疆,因此产生一个词叫“封疆”。当时的“国”很有意思,“国”就是一个中心城市,一座城市。“国”这个字就是一个四方的城墙,里面有一个人拿把武器、拿一个戈,国字的繁体字就是那个形状。“国”旁边也叫“城”,“城”旁边是“郊”,最外面是“野”。春秋时规定打仗只能在“野”进行,“野”就是“疆”,所以这样的战争叫“野战”,打仗的地方叫“疆场”,这都是有来历的。第三个特点是有很多礼节。一般是双方的部队先开到国境线上安营扎寨,不能直接打的。营房先建起来休息休息,互派使节来问个好。比如说齐国跟楚国的昭陵之战。楚国派个使节来问齐国,问话是非常文明的,“君居北海寡人居南海,唯是风马牛不相及”。什么意思呢?您这个伟大的人住在北边(齐国在今山东淄博附近),寡人指楚国的国君,寡人就是寡德之人,我这个缺德的人住荆州,隔着很远,风马牛不相及。春天雌性动物发情的时候散发出来的气味随着空气的传播,就叫风。风马牛不相及的意思就是:你们伟大的齐国人住在北边,我们缺德的楚国人野蛮人住在南边,我们两家住的隔得那么远,就算我们的牛和马谈恋爱,都跑不了那么远,你为什么要打我呢?实质上是要说我和你没有关系,这是战前问候礼仪。第四个特点是有规矩。第一,不斩来使;第二,不鼓不成列。第二天早上打仗之前,对方的队伍没站好是不能打的,不能进军、不能敲鼓,古人是击鼓进攻,鸣金收军,一敲锣回去了,一敲鼓就往前走,对方的队伍还没站好,你不能敲鼓,你得等着;第三,不重伤。对方的战士受过伤了,你不能再打第二下了。战车是一对一作战的,我一下子把对方砍伤了,对方可以回去休息,我也回去休息了,我不能再参战了,再参战是不文明的、不礼貌的。第四,不擒二毛。二毛就是两种头发。白的黑的夹在一起的人是不能俘虏的,那是老年人。要敬老,要让人家回去颐养天年,不能把人家抓回去。第五,不逐北。就是不能追逃兵,只能追50步,敌人打败了逃跑了,逃到第51步,这个战争就结束了不能再追了,所以有个成语叫五十步笑百步。因为跑五十步就安全了,你何必跑一百步呢你不是傻嘛。但是到了战国,礼坏乐崩,这些规矩全都没有了,秩序全都没有了,整个社会乱套了。

二、先秦诸子的救世方略

其实在春秋时,一些东西都已经动摇了,以人为本、以德治国、以礼维持秩序、以乐

保持和谐都做不到了。孔子有句话:“八佾舞于庭,是可忍也,孰不可忍也”,什么叫“八佾”?就是八行演员排成队的乐舞,“佾”就是行的意思。“八佾”是多少人?有两种说法,一种是多少佾每佾就是多少人?如八佾每行就是八个人,八乘以八就是六十四人;另外还有一种说法就是每行就是两个人,二乘以八就是十六人。不管是多少人,就是八行,排成八行表演的歌舞,这个是天子才能看的。但是在孔子的时代,鲁国的大夫在自己院子里就演起来了,践乐。所以孔子就说,“是可忍也,孰不可忍也”。也有两种解释,这种事情都可以容忍,还有什么不能容忍的?这是一种翻译,另一种解释是:他连这种事情都做得出来,还有什么做不出来的?

其实,礼坏乐崩,孔子根本管不了,孔子连他的学生都管不了,他有一个学生叫冉有,就给季孙氏大夫做财务总监去了,帮季孙氏大夫敛财,所以孔子说这个人不是我的学生,“小子鸣鼓而攻之可言”,同学们敲着鼓去打冉有,说不是孔子的学生,要开除他的学籍。孔子还有学生叫宰予,特别会说话,专门刁难孔子。他有一次问孔子:“老师啊,比方说有个好人掉到水井里去了,您老人家跳不跳下去?”这种问题是很难回答的。但孔子的回答很好:“不能这么问,你对君子要说实话,你要告诉我,是不是有一个人掉到井里去了,你不能假如、比方说一个好人掉到井里去了,怎么能比方说?你比方说我跳下去,你们没人,你哈哈笑,把我当那个傻子。再说一个人掉到水井里去,也不一定要跳下去。”宰予还问孔子,我觉得“三年之丧”不对。“三年之丧”是什么意思?就是说丧礼的制度,礼就是等级制度,中国古代丧礼的等级制度叫“五服”。“五服”是什么意思?五种丧服,其中最高的一等叫“斩衰”,就是丧服的面料必须是生的粗麻布。孔子那个时代,中国人的服装面料有两种:一种是丝绸,叫帛;还有一种是麻布叫布。帛是贵族穿的,布是平民穿的,所以没有官衔的人叫布衣。但是包括天子在内的贵族,一旦家里死了人必须穿布衣,这个时候布衣成最高规格了。那么丧服里面最高等级,就是最差的那个面料,生的粗麻布、相当于麻袋、麻袋片,这个布拿来以后不能用剪刀剪,裁剪的时候用刀砍,所以叫斩衰,然后不能缝边。可以想象,一个麻袋用刀砍后披在身上又不缝边是个什么样子。穿上这个衣服以后不能喝酒,不能吃鱼肉,不能吃细粮,不能听音乐,多长时间呢?二十五个月,号称“三年之丧”。为什么说二十五个月?因为二十四个月是两年,二十五个月,三年,给谁?君主、父亲、嫡长子去世,其他人统统斩衰,守丧三年。如果是母亲去世,与父亲生的粗麻布不同的是,丧服是熟的粗麻布,缝边。多少时间呢?父亲在世一年,父亲不在世二十五个月,也叫“三年之丧”。然后一路排下来,排到斩衰、齐衰、大功、小功、缌麻,最低等级是缌麻。缌麻是穿细的熟麻布,缝边,外甥、外孙、女婿死了,穿亚麻的T 恤穿三个月。宰予就跟孔子说:“老师说的这个‘三年之丧’时间太长了。”孔子说:“那你说多少时间合适?”宰予说:“一年就好了啊。”孔子说:“宰予啊,你的父母去世还不到二十五个月,你就穿着丝绸,吃着鱼肉,喝着酒,听音乐,良心上过得去吗?”宰予说:“过得去啊”。原文是“于汝安否”,宰予曰:“安,我心安理得。”孔子只好说:“安则汝为之。”你觉得心安理得,那你去做吧,我管不着,天下大乱了,礼坏乐崩啊。怎么办呢?就有了先秦诸子的救世之声,先秦诸子都认为这个世道有问题需要拯救,但是如何拯救?他们的观点是不同的。

1、儒家的仁爱救世观

宰予出门以后,孔子叹了一口气,这孩子怎么没爱心呢?三年之丧,天下之通丧也,为什么父母亲去世,要二十五个月披麻戴孝?普天之下都是这样。为什么普天之下都是这样?“三年而免于父母之怀”,任何小孩子长到三岁的时候,父母亲才不抱在怀里,父母亲抱了你三年,父母亲去世了,你不能守丧三年么?你不该守丧三年来回报吗?所以孔子说,宰予这孩子是不是从小没得到过父爱呀?所以他就反对。在孔子看来,礼是爱心的体现。现在礼没了,要靠什么来救?靠爱来救,于是孔子就提出他的救世方针:仁爱救世。

孔子的“仁爱”指的是亲亲自爱。前面的“亲”是动词“亲爱”的意思;后面的“亲”

是名词“亲人”的意思。“亲亲自爱”,就是爱自己的亲人。首先是父母叫双亲,第一位的是子女对父母的爱,就叫孝;第二位的是兄弟姐妹之间的爱,叫悌。“孝悌”二字是儒家的核心思想,它怎么能够救世呢?这就要讲到孔子思想的两条原则:一是对等相爱,二是顺序衍生,也就是说“孝”不但包括子女对父母的爱,也包括父母对子女的爱。子女要爱父母,父母也要爱子女,子女对父母的爱就叫“孝”,父母对子女的爱叫“慈”,合起来叫“孝慈”,也叫父慈子孝,孝和慈是不平等的,但是对等的,是叫对等相爱,所以提倡孝就意味着子女爱父母,父母也爱子女。然后,什么叫顺序衍生呢?就按照这个序列往前走,“孝”不但包括爱父母,还包括爱父母的父母,父母的父母的父母,父母的父母的父母的父母,一路爱上去,同时“慈”也包括爱子女,爱子女的子女,子女的子女的子女,子女的子女的子女的子女,一路爱下来,“孝慈”两个字就把纵向的血缘关系打通了,从上到下就全爱了。这纵向的、横向的就是“悌”,就是爱兄弟姐妹。按照顺序衍生的观点,亲兄弟姐妹要爱,堂兄弟姐妹也要爱,表兄弟姐妹也要爱,族兄弟姐妹也要爱,相当于兄弟姐妹的乡亲也要爱,相当于兄弟姐妹的同学要爱,相当于兄弟姐妹的同事要爱,结果是让世界充满爱,也叫做四海之内皆兄弟。请大家想一想,如果四海之内皆兄弟,还会有战争吗?还会有抢劫吗?还会有掠夺吗?还会有杀人放火吗?没了。所以仁爱是可以救世的,这是孔子的观点。

2、墨家的兼爱救世观

墨家提出,儒家喜欢讲爱民如子,请问赤子有区别吗?赤子就是婴儿,但儒家是喜欢讲爱民如子的。孟子说,我知道无非你想问这样一个问题:有一个婴儿在地上爬,眼看就要掉进水井里了,救不救?墨家说,你救不救?孟子说,我当然救。墨家说,那这不是“兼爱”吗?按照儒家的“仁爱”,你们应该是这样的:在地上爬的是谁家的孩子呀,跟我有什么关系?然后算,给他几分爱呀。你想都不想就去救他,这就是兼爱,一样的爱嘛。孟子说,这怎么是“兼爱”,这是恻隐之心,就是不忍心看见一个人无辜受到伤害的心,这是人的天良,这个时候是不问对象的,但不等于人与人之间是没有差别的。我们再举一个例子:孟子说,按照礼法,“男女授受不亲”。什么叫授受不亲?第一个“授”是给的意思;第二个“受”是接的意思,就是给和接不能碰上。但是你嫂子掉到水里去了,拉不拉她一把?孟子说,嫂溺而不援之于手是豺狼也。在儒家的这些原则上面,有更高的人道主义原则。看一看儒墨两家。儒墨两家分歧就在这个地方,一个就主张“仁爱”,仁爱是有差别的爱,一个主张“兼爱”,兼爱是无差别的爱。我不想在此下结论,我认为双方都有道理。问题在于不管他们谁有道理,在当时是谁都不听,这时候就有了第三种声音,这种声音来自道家。

3、道家的不爱救世观

道家认为,要救这个世界,唯一的办法是不爱。世界之所以天下大乱,就是因为有人提倡爱,爱害了这个社会。庄子说,我们不是炎黄子孙吗?炎帝、皇帝的时候,天下是很好的。为什么呢?因为不爱,所以人都没有爱也没有恨,挺好。尧治天下,就提倡爱了。这下坏了,有了爱就有了恨,爱一产生,恨就同时产生了,亲一产生,疏就同时产生了,道家是讲辩证法的,这样一来人与人之间就有了隔阂。然后舜接班,又变坏了,舜不但承认人与人之间的差别和隔阂,他还引进竞争机制,人与人要互相竞争,竞争上岗。庄子说,你们不知道竞争上岗多坏,就那么一个岗位,大家都来竞争上岗,就意味着只有一个人上,其他人下去,那你要往上爬,只有踩着人家的肩膀往上爬,所有的手段都使出来了,竞争机制让大家开始勾心斗角、尔虞我诈、阳奉阴违、两面三刀。到了大禹时代更糟糕,竞争变成了斗争,斗争变成了战争,干脆公开地明火执仗地拿着刀枪打起来了,天下大乱。天下大乱的结果是:儒家也跑出来了,墨家也跑出来了,摇唇鼓舌、蛊惑人心、不可救药。唯一的出路是不爱,根本地解决问题就是不要爱。不要爱不是说恨,不要爱是不恨,不爱、没感觉。老子说“其政闷闷其民纯纯”,“闷”就门字里面一个心,说这个政治是越沉闷越

单纯越好,领导人如果傻乎乎,老百姓就是淳朴善良。相反的是“其政喳喳其民缺缺”,缺德的缺。你明察秋毫、洞悉一切、高瞻远瞩,什么都知道,那所有人跟你斗心眼,琢磨着怎么对付上面,“上有政策下有对策”。

最好的社会是什么样子呢?“上如标之,民如野鹿”,这是庄子说的。什么叫“标之”?就是山顶上最高的那棵树上最高的一片树叶,领导就应该那样。有没有?有。但也等于没有。然后老百姓、人民群众就像山林里的野鹿一样,爱怎么着怎么着,老子、庄子都说这是最好的社会,最好的社会就是没管理的社会,就是没有领导的社会,就是自由自在的社会,就是不爱也不恨的社会,就是所有人都傻乎乎的社会。你不能说它没道理。老子说,一个人之所以有那么多的忧患,就因为他要生病,而他要生病是因为他有身体,有身体就会生病,有生病就有忧患,所以要想不忧患,就不要有身体。说到根上了,对不对?对的?做得到吗?做不到。人没有身体行吗?“无政府主义”好不好?好。做得到吗?做不到。

4、法家的制度救世观

法家认为,要救这个社会不能靠爱。道家主张不爱,是为了让每一个人都自由,而法家讲不爱是认为爱没有用。道家和法家有非常密切的关系,法家的代表人物、集大成者韩非子继承了老子的思想。在老子之后一分为二,一部分由庄子继承,另一部分由韩非继承,形成了两条线索。狭义的道家以庄子为代表,法家是以韩非为代表。韩非非常喜欢老子,因为他认为爱是没用的。韩非讽刺儒家,你们儒家一天到晚讲领导人要爱民如子,不要说如子,就是亲儿子都爱不得。筷子头下出浪子,棒子头下出孝子。你哄好你的孩子,孝子贤孙,最后子子孙孙都造反,多少权贵家庭生出那些不孝之子、纨绔子弟,父母说他不听,老师说他不听,乡亲们说他不听,警察一来他乖了。爱管什么用?警察才管用。法家说,只有刀子棒子管用。韩非有一篇文章《二柄》,哪二柄?赏和罚。爱是不管用的,赏和罚是管用的。而且要赏就赏得他终身难忘,要罚就罚得他倾家荡产,看你还做不做坏事。因为人都是自私的,都是趋利避害的,如果利的诱惑足够大,或者害的危险足够大,这个人就不会讲良心,也不会讲规矩了。

他举了一个例子,伍子胥从楚国逃到吴国,过昭关被抓住了。伍子胥就对这个守关的人说,你为什么抓我?守关说,你是通缉犯。伍子胥说,你知道大王为什么要通缉我吗?守关说我管大王为什么要通缉你,反正你是通缉犯,我抓了就领赏。伍子胥说,我告诉你一个实情,大王通缉我是怀疑我偷了他的夜明珠,他要追回这颗夜明珠所以要抓我,你现在把我浑身上下搜一下,把我的行李搜一下,你看有没有这颗珠子?守关的人马上就搜,一搜没有。没有对不对?你现在把我抓回去,大王向我要珠子,那我只好说被你吞了。这守关的只好说,你是谁呀?做生意的。走吧,伍子胥我没看见。人都是这样趋利避害的,所以你只能用赏和罚来对付他,所以什么“仁爱”?“兼爱”?都是骗人的,都是靠不住的。韩非说,有两个个体户,一个是开棺材铺的,一个是开马车铺的。这个开马车铺的老板就天天晚上祷告:“神呀,保佑天下人都升官发财吧。”开棺材铺的人说:“神啊,让这些人早点死掉吧。”难道这两个人有什么道德的区别吗?没有。因为大家升官发财,马车才卖得出去,大家都死掉了,棺材才卖得出去,他们两个都是卖东西的,你爱不爱呢?秋收的时候,打工的人在地里割麦子,地主自己挑着饭酒肉送到地头去慰劳,这爱农民吗?不是,是保证多割点麦子。农民吃了地主的酒肉以后,拼命干活是爱地主吗?不是,割多少地拿多少工钱,都是为了自己的私利,哪有什么爱呢?哪有什么礼呢?哪有什么乐呢?哪有什么德呢?只有利益。韩非还说,宋国一个个体户,夫妻两个人每天晚上祷告。老婆祷告说,神啊,保佑我老公平安无事,每天挣一百块钱。她老公就说,你这个人真是死心眼,你就不能多要一点?他老婆说,我多要干嘛,一百块钱就够我们生活了,如果你每天真的赚一万块钱,你还不拿去包二奶。

韩非说,作为夫妻也好、兄弟也好、父子也好,人与人的关系就是利害关系,所以人与人之间是不可信任的,而且最不可信任的,就是君主对自己的老婆孩子绝对不要相信。

为什么?因为你的老婆、孩子,天天都在打你的主意,你做君主的利益太大了。韩非说,按照我们前面讲的“一夫一妻多妾制”,一个君主是可以不断地纳妾,按照“嫡长子继承制”,应该大儿子来继承的。但是现在是一个礼坏乐崩的时候,君主很可能就传位于小儿子。当时就实实在在发生这样的事情:楚成王准备立幼子为储。消息传出去以后,太子商臣去找自己的老师,问怎么办?老师问了三个问题:第一,你心甘情愿做你弟弟的臣子吗?做不到。第二,你流亡国外,做得到吗?做不到。第三,发动宫廷政变,干掉你老爸,做得到吗?做得到。于是商臣就去把王宫围起来,走过去跟老爸说,对不起了,不是我逼你,是你逼我,你要传位给我弟弟,这个我不能接受,请你上路,自行了断。楚成王说,儿啊,咱能不能商量一下。我肯定是要死了,不过你老爸生前最爱吃的东西是熊掌,你能不能让我把熊掌吃了再死?儿子说,那哪行,熊掌做起来要三天三夜,你就上路吧。以后上坟的时候,我给你带点熊掌去。楚成王没有办法,只好拿着绳子自己吊死了,放下来死不瞑目。商臣就是楚穆王,他把大家召集起来说,老爸不闭眼睛,这个事怎么办?其他几个弟弟就说,他缺一个谥号。给他一个什么谥号?灵,灵魂的灵,这个君王一听说是“灵”,觉得这个评价不咋地,不满意就不闭眼睛。大家只好说,给他弄个好的,“成”,成功的成。死人听了以后,觉得“成”不错,眼睛闭上了。这叫死要面子,这种事情是发生过的。所以韩非子说,你不能相信你老婆孩子,老婆孩子天天跟你在一起,做掉你非常容易。“以妻之近,子之亲而犹不可信,其余无可信也。”最亲近的人都是不可相信的,还有什么可以相信?由此得出了一条我认为正确的结论,人是靠不住的。虽然他的推理有问题,但是结论是很正确的,一个国家要长治久安不能寄希望于人,寄希望于制度。所以法家在西方被翻译为“制度与行政管理学派”。人靠不住,靠得住的是制度,只要制度好,国家就好。所有的事情都有制度规定的,最坏的人也就坏不到哪去,好人不用担心。

那么君主要做的是什么呢?保证制度公开、公平、公正地执行。所以又产生一个宝贵思想——公开、公平、公正。韩非说得很清楚,法一定要公开,使民知之,一定要让老百姓知道,让所有人知道。一定要严格执法,公平公正,不管对什么人都按制度来。因此韩非得出一个结论:领导人无能一点好。领导人最好是两无:一无能,二无趣。因为他是要公正地执行制度的人,不能有个人的好恶,也不能有个人的兴趣,因为上有所好,下必从之。只有什么爱好都没有,送礼都送不进去,而且不要轻易表态。韩非说“明君无为于上,群臣悚惧于下”,你作为一把手是无表态的,那下面就吓死了,永远揣摸不到领导的意图,他唯一的出路就是做好本职工作。这是有一定道理的。比方说刘邦,连本朝太史公司马迁写刘邦传的时候,说到他的特长也就四个字“好酒及色”,他的能力就是:会泡吧、会泡妞。出了问题解决不了,赶快把陈平、萧何、张良、韩信都召集起来,问四个字“为之奈何”,意思是说你们看怎么办?他就会这个,给人的感觉叫什么呢?做人啥也干不了,最好让他当领导,但是他得到了天下,成功了。别以为他啥都干不了,他就会干一件事——用人,就会当领导,所以说这就是法家主张的“无为”,就是先秦时代的政治智慧。

先秦时代的政治智慧,周公以人为本、以德治国、以礼维持秩序、以乐保证和谐;礼坏乐崩后,儒家出来仁爱救世,墨家出来兼爱救世,道家出来不爱救世,法家出来制度救世,当然最后成功的是法家。秦孝公采纳商鞅的建议,在秦国变法,使秦公国壮大为秦王国,到了秦始皇的时候,采用韩非的法家理论使秦王国变成了秦王朝,所以法家成功了。但是这绝对不意味着法家思想就是最正确的、最好的。请诸位千万不要以成败论英雄,实际上先秦诸子儒、墨、道、法四家,最成功的是法家,问题最大的也是法家,后世认为最应该批判的也是法家。

传统文化的十大智慧

传统文化的十大智慧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经典的名句比比皆是。这些经典在很长一段时间,是中国人品质和内涵的一种代表,我们一起来品读一下传统文化十句最具智慧的妙语。下面是为大家精心整理的关于传统文化的十大智慧,希望能够帮助到你们。 上善若水,处下不争 上善若水,语出《老子》:“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wù),故几于道。” 意思是说,最高境界的善行就像水的品性一样,泽被万物而不争名利,处于众人所不注意的地方,所以是最接近道的。在道家学说里,水为至善至柔;水性绵绵密密,微则无声,巨则汹涌;与人无争却又容纳万物。人生之道,莫过于此。 大智若愚,勿恃聪明 大智若愚,中国古代成语。出自宋;苏轼经进东坡文集事略二七《贺欧阳少帅致仕启》:“大勇若怯,大智若愚。”解释:才智很高而不露锋芒,表面上看好像愚笨。同样意思的还有“大巧若拙”。老子曰:“大音希声,大象无形”,大致都是一个意思,只是更能表现被形容者伟大可以掌控一切的一面。“大智若愚”,若愚,已入理悟之境;但要大彻大悟,当需守愚,守者即修行,亦即功夫。 淡泊恬适,明心立志

淡泊明志,此句最早出自西汉初年刘安的《淮南子;主术训》。诸葛亮的《诫子书》也有引用:“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淡泊”是一种古老的道家思想,《老子》就曾说“恬淡为上,胜而不美”。不清心寡欲就不能使自己的志向明确坚定,不安定清静就不能实现远大理想而长期刻苦学习。 滴水穿石,贵在坚持 泰山之溜穿石,单极之绠断干。水非石之钻,索非木之锯,渐靡使之然也。宋朝张乖崖在崇阳当县令。一天,他看见小吏从府库慌张出来,头巾下藏着一文钱。下令拷打。小吏不服:”一文钱算什么!你只能打我,不能杀我!”张大怒:”一日一钱,千日千钱,绳锯木断,水滴石穿。”斩首。 厚积薄发,以柔克刚 厚积薄发源于“君子厚积而薄发”一句。意思是经过长时间有准备的积累即将大有可为,施展作为。苏轼尝在《稼说送张琥》中说:“博观而约取,厚积而薄发,吾告子止于此矣。”以柔克刚的态度用柔软的去克制刚强的,暗合道家主张的学说,顺其自然。万物相生相克,刚劲的东西不一定要用更刚劲的征服,有时最柔软的事物才恰恰是它的弱点。 海纳百川,包容涵藏 海纳百川出自晋;袁宏《三国名臣序赞》:“形器不存,方寸海纳。”李周翰注:“方寸之心,如海之纳百川也,言其包含广也。”意指大海可以容得下成百上千条江河之水。海纳百川有容乃大,就是说要豁达

2020智慧树,知到《中华传统文化与人生修养》章节测试完整答案

2020智慧树,知到《中华传统文化与人生修养》章节测试完整答案 智慧树知到《中华传统文化与人生修养》章节测试答案 第一章 1、下列哪项不属于传统文化的特征? A.传统是延续性的 B.传统是指向未来的 C.传统是历史的 D.传统是革新的 答案: 传统是革新的 2、中华传统文化就是以儒家为主干的文化,辅以道家和佛家。 答案: 对 3、国学与“中华传统文化”特指在历史上积淀下来成为传统的、属于中国人的历史文化。 答案: 错 4、《易经》是由谁翻译之后传到西方的? A.马可波罗 B.郑和 C.利玛窦 D.魏源 答案:利玛窦 5、“华夏民族,非一族所成。太古以来,诸族错居,接触交通,

各去小异而大同,渐化合以成一族之形,后世所谓诸夏是也。”这句话是谁提出的? A.林则徐 B.梁启超 C.康有为 D.司马迁 答案:梁启超 第二章 1、中华文化是在半封闭的大河大陆型原始协作农业自然经济以及( )的宗法分封制的基础上而产生的,这体现在夏、商、周三代的社会文化形态。 A.母系氏族 B.分封制 C.父系氏族 D.家国一体 答案: 家国一体 2、近代中国人则通过对比东方农业文明与西方工业文明,从这两种文化生态的差异中,对自己文化的特质重新加以认识。 答案: 对 3、孔子开创了古代中国的“私学”传统,主张并实行“有教无类”,不分贫富和地区,对各类学生都采取( )的态度。 A.因材施教

B.诲人不倦 C.寓教于乐 D.不耻下问 答案:因材施教 4、墨子提倡以“三表”作为判断是非真假的标准。这“三表”是本、原、用。 答案: 对 5、“文景之治”时期,儒生贾谊曾指出,秦朝灭亡的根本原因是()。 A.始皇暴毙 B.边患日重 C.仁义不施 答案: 仁义不施 6、两汉时期,代表性的文章来自两位司马,一个是司马迁,还有一位是( )。 A.司马相如 B.司马徽 C.司马懿 答案:司马相如 7、汉学学风,即“经学学风”,与后世( )成为古代中国两大学风的代表。 A.明代心学学风

智慧树《中国传统文化》第十章单元测试(2016春).doc

智慧树《中国传统文化》第十章测试(2016春) 1 【单选题】(1分) 能概括史学在中国传统文化中重要地位的观点是(B ) A. “国亡史存” B. “六经皆史” C. “在史言史” 2 【单选题】(1分) “二十四史”采用史学编撰体例是(A) A. 纪传体 B. 编年体 C. 国别体 D. 典志体 3 【单选题】(1分) 以下史学著作属于通史体例的是B A. 《三国志》 B. 《资治通鉴》

C. 《宋元学案》 D. 《元和郡县图志》 4 【单选题】(1分) 乾隆帝在“国史”修撰中创设“贰臣传”体现出中国传统史学的特点是(D) A. 秉笔直书的精神 B. 官修史书的传统 C. 史官崇高的地位 D. 强烈的道德教化意识 5 【单选题】(1分) 制度完备的“史馆”出现在哪个朝代(D) A. 北魏 B. 隋 C. 汉 D. 唐 6 【单选题】(1分)

刘知几将史家素养概括为“史家三长”,章学诚在此基础上又提出了A A. 史德 B. 史学 C. 史才 D. 史识 7 【单选题】(1分) 朱彝尊提出:“国史,天下之至公,不得以一毫私意梗避其间者也。”表达了中国传统史学所蕴含的理念是(B ) A. 道德教化 B. 秉笔直书 C. 通古今之变 D. 殷鉴不远 8 【单选题】(1分) 司马光编撰的《资治通鉴》被认为“鉴于往事,有资于治道”,这与反映中国传统社会具有( D )的意识。 A. “以任故国之史报故国” B. “在史言史,不识忌讳” C. “史官所任者,万世之事”

D. “殷鉴不远,在夏后之世” 9 【单选题】(1分) 万斯同“布衣修史”反映出中国传统史学的文化理念是(A ) A. “国亡史存” B. “誓不食周粟” C. “通古今之变” D. “借史言事”

弘扬传统文化-开启智慧人生

弘扬传统文化开启智慧人生(解说词) ——岭南学校传统文化特色教育建设记略 (字幕:百年之计,莫如树人。) 这是一片培育英才的沃土,新生中孕育着无限的希望,憧憬着美好的未来; 这是一座凝重厚实的学苑,成长时传承着人类的文明,撒播着科学的精神; 这是一处产生思想的殿堂,希望里绽放着生命的光芒,高扬着猎猎作响的人文大旗! 岭南学校创办于2001年4月,十年来,学校艰苦创业,从无到有,砥砺风雨,发展壮大,现在已是桃李溢园,享誉东莞!(影像资料:学校大门) 一、决策篇(字幕:致天下之治者在人才,成天下之才者在教化,教化之所本者在学校。) 信息时代、读图时代的到来,专题片配音对我们民族的文化和人格构成的冲击很大,加上当前生活节奏快、生活压力大,部分学生家长急功近利,对子女寄予过高希望,从而造成学生心理压力大、内心浮躁,现行教育培养的高分学生在人的成长过程中不管用,体现的是一种文化涵养的缺失。身为校长的贺国新同志认为以经典教育为主的传统文化教育是弥补这种缺失的一条最可行途径,学校自2005年始倡导中小学生诵读经典,就是希望中国文化从根救起。着眼未来和发展,铸造个性与特色,岭南学校为自己的发展明晰了一条思路。

学校以“立君子志,养君子德,践君子行,奠定学生终身发展基础”为办学宗旨。以“胸怀感恩,心存敬畏”为校训,以“温文尔雅,谨信笃行”为校风,以“见贤思齐,敏而好学”为学风,以“博学修身,诲人不倦”为教风,以“弘扬传统文化,开启智慧人生”为形象口号,紧紧围绕传统文化特色,开启了新的发展模式。(影像资料:字幕:学校校训、校风、学风、教风)(影像资料:贺校长同期声) 二、理念篇(字幕: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 只有民族的,才是世界的。对传统文化的传承离不开对古典文化的吸收,继承、吸收传统是我们弘扬民族文化的必由之路。 经典教育就是让孩子在大脑发育最迅速的专题片配音年龄阶段,通过接触代表人类最高智慧的经典文化,开发其高度智力、培养其健全人格,为孩子的成人成才奠定坚实基础的一种教育方法! 经典教育最有效的方式就是“经典诵读”。(出示《论语》、,《孟子》、《大学》、《中庸》、《弟子规》等书籍的图片) 早在1994年,学者王财贵在台湾发起青少年读经运动,倡导教育从读经开始,主张利用学生人生记忆的黄金时期,诵读中国文化乃至世界一切文化的经典,提升文化修养,以健全的人格、道德和智慧投身于社会。“读经”教育一经倡导,便在台湾得到广泛的响应。后经南怀瑾、杨振宁等诸多有识之士的倡导和推动,祖国大陆和海内外华人均开展了儿童青少年读经活动。(王财贵来岭南学校讲学的视频、图片)

智慧树中国传统文化章节满分答案

智慧树中国传统文化章节满分答案 案场各岗位服务流程 销售大厅服务岗: 1、销售大厅服务岗岗位职责: 1)为来访客户提供全程的休息区域及饮品; 2)保持销售区域台面整洁; 3)及时补足销售大厅物资,如糖果或杂志等; 4)收集客户意见、建议及现场问题点; 2、销售大厅服务岗工作及服务流程 阶段工作及服务流程 班前阶段1)自检仪容仪表以饱满的精神面貌进入工作区域 2)检查使用工具及销售大厅物资情况,异常情况及时登记并报告上级。 班中工作程序服务 流程 行为 规范 迎接 指引 递阅 资料 上饮品 (糕点) 添加茶水 工作 要求 1)眼神关注客人,当客人距3米距离 时,应主动跨出自己的位置迎宾,然后 侯客迎询问客户送客户

注意事项 15度鞠躬微笑问候:“您好!欢迎光临!”2)在客人前方1-2米距离领位,指引请客人向休息区,在客人入座后问客人对座位是否满意:“您好!请问坐这儿可以吗?”得到同意后为客人拉椅入座“好的,请入座!” 3)若客人无置业顾问陪同,可询问:请问您有专属的置业顾问吗?,为客人取阅项目资料,并礼貌的告知请客人稍等,置业顾问会很快过来介绍,同时请置业顾问关注该客人; 4)问候的起始语应为“先生-小姐-女士早上好,这里是XX销售中心,这边请”5)问候时间段为8:30-11:30 早上好11:30-14:30 中午好 14:30-18:00下午好 6)关注客人物品,如物品较多,则主动询问是否需要帮助(如拾到物品须两名人员在场方能打开,提示客人注意贵重物品); 7)在满座位的情况下,须先向客人致歉,在请其到沙盘区进行观摩稍作等

待; 阶段工作及服务流程 班中工作程序工作 要求 注意 事项 饮料(糕点服务) 1)在所有饮料(糕点)服务中必须使用 托盘; 2)所有饮料服务均已“对不起,打扰一 下,请问您需要什么饮品”为起始; 3)服务方向:从客人的右面服务; 4)当客人的饮料杯中只剩三分之一时, 必须询问客人是否需要再添一杯,在二 次服务中特别注意瓶口绝对不可以与 客人使用的杯子接触; 5)在客人再次需要饮料时必须更换杯 子; 下班程 序1)检查使用的工具及销售案场物资情况,异常情况及时记录并报告上级领导; 2)填写物资领用申请表并整理客户意见;3)参加班后总结会; 4)积极配合销售人员的接待工作,如果下班时间已经到,必须待客人离开后下班;

中华传统文化的思想智慧

中华传统文化的思想智慧 中华传统文化的思想智慧2012-03-02 黑老赵中华传统文化的思想智慧中华传统文化的思想智慧。“阴阳五行”、“天人统一”、“中和中庸”、“修身克己”,是支撑起中华传统文化的四个思想支柱。阴阳五行、天人统一、中和中庸、修身克己是中华传统文化的四个重要思想。“五行思想”不仅指明 了宇宙统一于金木水火土为代表的物质运动,而且通过五行之间的生克关系,说明了世界上任何事物都被其他事物所生,也被其他事物所克,同时任何事物本身也生着或克着另外一种事物。中华传统文化的思想智慧2011-12-21 学无止境65528 中华传统文化的思想智慧。“阴阳五行”、“天人统一”、“中和中庸”、“修身克己”,是支撑起中华传统文化的 四个思想支柱。阴阳五行、天人统一、中和中庸、修身克己是中华传统文化的四个重要思想。“五行思想”不仅指明了宇 宙统一于金木水火土为代表的物质运动,而且通过五行之间的生克关系,说明了世界上任何事物都被其他事物所生,也被其他事物所克,同时任何事物本身也生着或克着另外一种事物。第三个重要思想,“中和中庸”。“中和中庸”思想的古为今用2011-10-06 法童“中和中庸”思想的古为今用。"中和中庸"思想的古为今用(一)金开诚,北京大学教授、 博士生导师,主要著作有:《文艺心理学论稿》、《文艺心理

学概论》、《屈原辞研究》、《谈艺综录》、《学术文化随笔》、《文化古今谈》等二十多种。中国文化的基本精神 2010-04-11 四海为家* 中国文化的基本精神中国文化 的基本精神。在中国,以广泛深厚的和合文化为基础的追求社会和谐的思想源远流长。"天人合一"是古代中国人处理自然界和精神界关系所持的基本思想,其突出特征是:人是自然界的一部分,人服从自然规律,人性即天道,道德原则与自然规律一致,人生理想就是天人谐调。在美学上,和谐化诗意关联的"天人合一"思想,深刻浸渍了中国古代审美境界论,使得古代中国人特别强调人生境界与审美境界的合一。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是什么?2008-07-03 hongtao 中 国传统文化的精髓是什么?有的学者认为,中国传统文化长期发展的思想基础,可以叫做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精神,文化的基本精神是文化发展过程中的精微的内在动力,即是指导民族文化不断前进的基本思想。"这些就是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精神之所在。"(张岱年:《论中国文化的基本精神》,《中国文化研究集刊》第1辑,复旦大学出版社出版。)中国的民族精神基本凝结于《周易大传》的两句名言之中,这就是:"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漫画:传统文化中的“天人合一”思想[图文]2012-03-21 茶香飘万里漫画:传统文化中的“天人合一”思想[图文]漫画:传统文化中的“天人合一”思想[图文]2012-03-21 雪峰读书漫画:传统

智慧树-中国传统文化试题及答案

1.亨廷顿认为:文化的重要作用是用价值观影响人类的进步。A A. 正确 B. 错误 2.《文化经济学》认为“文化是明天的生产力”。A A. 正确 B. 错误 3.文化精神是指:民族文化中占主导地位的基本思想与观念,或者说是文化传统的主流。A A. 正确 B. 错误 4.文化精神与民族精神的关系:(ABCD) A. 文化精神是指一个民族文化中占主导地位的思想与观念。属于事实判断范畴。 B. 民族精神是指文化精神中的优秀成分。属于价值判断范畴。 C. 文化精神属于事实判断范畴。 D. 民族精神属于价值判断范畴。 1.“以人为本”的思想包括:ABC A. 以人为尊 B. 以民为贵 C. 以仁为本 2.礼教的核心是:(ABCDE) A. 父子有亲 B. 君臣有义 C. 夫妇有别 D. 长幼有序 E. 朋友有信 3.有关孟子倡导“五伦”的说法,哪些是正确的?(ABCD) A. “五伦”指父子有亲,君臣有义,夫妇有别,长幼有序,朋友有信。 B. 五伦的观念是几千年来支配了我们中国人的道德生活的最有力量的传统观念之一。 C. “五伦”是我们礼教的核心,它是维系中华民族的群体的纲纪。 D. 五伦里的权利和义务受到适当的遵循,社会就会稳定和有秩序。 1.孔子思想体系的核心概念是:(A) A. 仁 B. 义 C. 礼 D. 知 2.颜渊问仁,子曰:(B) A. 仁者爱人 B. 克己复礼为仁 C. 仁者其言也讱 D. 能行五者(恭宽信敏惠)于天下,可谓仁矣 3.孔子关于仁的答案的共同之处,是强调(D) A. 博学 B. 审问

C. 明辨 D. 自我修养 4.孔子关于仁的回答,正确的答案应该在所有那些答案的(A)中寻找 A. 共性 B. 个性 5.传统中国人的基本思维方式是:(D) A. 天人感应 B. 形式逻辑 C. 辩证逻辑 D. 天人合一 6.天的涵义包括:(D) A. 神性义 B. 道德义 C. 自然义 D. 神性义道德义自然义 7.天人感应思想的提出者是:(D) A. 孔子 B. 老子 C. 孟子 D. 董仲舒 8.天人合一的涵义包括:(D) A. 人与自然的和谐 B. 人与社会的和谐 C. 人的身心和谐 D. 人与自然、人与人以及人自身的和谐 9.达到天人合一的途径是:(C) A. 尽心 B. 慎独 C. 仁礼的统一 D. 穷理 10.荀子提出过:(B) A. 天人交相胜 B. 制天命而用之 C. 尽心、知性、知天 D. 不以人灭天 1.道家思想产生的职业渊源是(A) A. 史官 B. 祭司 C. 司马 D. 礼官 2.以下说法可以概括道家宗旨的是(B) A. 和静清寂 B. 清虚卑弱 C. 仁义礼智

传统文化与人生智慧

传统文化与人生智慧 时间飞速,一晃又是一个学期过去了。在这个学期我就读了《传统文化与人生智慧》这门课,我真的是受益匪浅。在这门课当中我更加深入的了解到什么是文化?或则是什么叫做中国传统文化?懂的了中国传统文化和我们的生命、和我们的人生有什么样的关系?任课老师是从四个伟大人物(孔子、庄子、老子还有张三丰)给我们讲述这个课题的。下面我就讲讲我在学习过程当中的心得。 先来讲讲孔子吧。孔子,名丘,字仲尼,春秋时期鲁国人,中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学派创始人。从任课老师给我们放的《孔子》电影当中我们知道了孔子的路途的坎坷。在讲课过称中让我影响最深刻就是孔子离开鲁国前往卫国最后还是离开卫国的片段。孔子先是,知道无法继续在鲁国施展自己的政治抱负,就率领弟子离开鲁国,前往卫国。根本目的并不是为自己谋取物质利益,而是想在卫国实现自己的政治理想。既然自己的政治理想无法实现,然而在卫国就失去了意义,于是,孔子便带领弟子离开了卫国。在孔子的心中,政治理想是其人生价值中的核心价值。物质利益与政治理想相比,根本无足轻重。因此,当孔子判断出在卫国无法实现自己的政治理想时,对卫灵公提供给他的物质条件绝无半点贪恋,毅然决然地离开了卫国。孔子对政治理想的痴心追求,体现了他对人生价值的追求,也体现了他非凡的人生智慧。

莎士比亚说一千个观众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然而针对《庄子》,亿万读者就有亿万个庄子。二千多年来,庄子思想深深影响着中国人性格,我喜欢庄子,因为我从《庄子》思想中汲取智慧,提升眼界。老子是智者化身,读约七万字的《庄子》,不仅可以享受庄子思想,还可以看到其可爱的形象和作为人的情感。从课堂中我学到了一下几点庄子的人生智慧:第一,庄子很穷,但很有自己尊严,非常有性格,喜欢用寓言故事来说事,得不到善待时会毫不犹豫地反击。第二,庄子处于乱世,在乱世的官场上洁身自好很难,也很危险,但是庄子选择放弃,第三,庄子认为世界万物是可以沟通的,它不仅是物理构成还有情感因素,故通过逻辑来阐述世界是不够的,有时逻辑是不能把这个世界讲清楚。第四,生命与知识、道德、欲望、名利相比,庄子认为这一切都可以放弃,生命是最珍贵的。第五,庄子生于乱世,为了保全自我和生命,他选择机变态度对待世事,“处乎材与不材之间”。“知道者必达于理,达于理者必明于权,明于权者不以物害己。”第六,庄子看轻一切身外之物,超然对待荣辱,“举世而誉之而不加劝,举世而非之而不加沮,定乎内外之分,辩乎荣辱之境。”这就是庄子的人生智慧—超脱与机变。 如果说孔子的思想是根,那么老子的思想就是根的内在。通过在课堂的视频放映和在课后学习5000字《道德经》的过程中我读懂了老子的人生智慧。老子的人生智慧归纳为一个精神、四项原则、一种理想。一个精神就是自然精神。这个自然不是我们现在说的大自然,更不是具体的事物。老子所谓的自然就是自然而然的一种状

中华传统文化与人生修养单元测试题答案

精心整理中华传统文化与人生修养 B.诲人不倦 C.寓教于乐 4、墨子提倡以“三表”作为判断是非真假的标准。这“三表”是本、原、用。 A.对 B.错 5、“文景之治”时期,儒生贾谊曾指出,秦朝灭亡的根本原因是(C)。 A.始皇暴毙 B.边患日重 C.仁义不施

6、两汉时期,代表性的文章来自两位司马,一个是司马迁,还有一位是(A)。 A.司马相如 B.司马徽 C.司马懿 7、汉学学风,即“经学学风”,与后世(B)成为古代中国两大学风的代表。 A.明代心学学风 B.宋代理学学风 C.唐代诗学学风 8、道教创立后逐渐分为两大流派,一支为太平道;另一支为天师道,也称“五斗米道”。A A.对 B.错 9 A.对 B.错 10、“”这一概 A.韩愈 B. C. A.西学 B.心学 C. A. B. C.大力发展传统文化 中国古代最早的字典是(A)。 A.《尔雅》 B.《康熙字典》 C.《永乐大典》 日、俄两国的一些汉学研究对中华传统文化的研究往往是具有威胁性的。A A.对 B.错 要研究和传承国学,必须实现的贯通是(ABC)。

A.文理贯通 B.古今贯通 C.中外贯通 第四章单元测试 中国古代文人雅士多把自己的情感寄托于山水花鸟等物,赋予他们特殊的品格与寓意,这种手法叫托物言志。A A.对 B.错 儒家所说的“修身”就是对个人的(B)的提高,类似道家的修炼养性。 A. B. C. “礼”、“ A.对 B.错 A.对以 B.错 A. B. C. A.孤僻 B.自觉 C.谨慎 “ A.朱熹 B.左丘明 C.杨振 戒、定、慧三学是循序渐进的关系。也就是说,先要完善自己的品德;有了品德,就应尝试让自己的心平静;内心平静了,应进一步提升智慧。A A.对 B.错 慧的主要根源是戒与定,所以修持的入门工夫,应从身心两方面着手:一是修德,二是修心。B A.对

《中国传统文化》智慧树答案

1 【单选题】(1分) 亨廷顿认为:文化的重要作用是用价值观影响人类的进步。(A) A. 正确 B. 错误 正确 2 【单选题】(1分) 《文化经济学》认为“文化是明天的生产力”。(A) A. 正确 B. 错误 正确 3 【单选题】(1分) 文化精神是指:民族文化中占主导地位的基本思想与观念,或者说是文化传统的主流。(A) A. 正确 B. 错误 正确 4 【多选题】(1分) 文化精神与民族精神的关系:(ABCD ) A. 文化精神是指一个民族文化中占主导地位的思想与观念。属于事实判断范畴。 B. 民族精神是指文化精神中的优秀成分。属于价值判断范畴。 C. 文化精神属于事实判断范畴。 D. 民族精神属于价值判断范畴。 正确 第一章 【多选题】(1分)

“以人为本”的思想包括: A. 以人为尊 B. 以民为贵 C. 以仁为本 正确答案是:A,B,C 2 【多选题】(1分) 礼教的核心是:() A. 父子有亲 B. 君臣有义 C. 夫妇有别 D. 长幼有序 E. 朋友有信 正确答案是:A,B,C,D,E 3 【多选题】(1分) 有关孟子倡导“五伦”的说法,哪些是正确的?(ABCD ) A. “五伦”指父子有亲,君臣有义,夫妇有别,长幼有序,朋友有信。 B. 五伦的观念是几千年来支配了我们中国人的道德生活的最有力量的传统观念之一。 C. “五伦”是我们礼教的核心,它是维系中华民族的群体的纲纪。 D. 五伦里的权利和义务受到适当的遵循,社会就会稳定和有秩序。 正确 第二章 1 【单选题】(1分) 孔子思想体系的核心概念是:( A ) A. 仁 B. 义 C.

礼 D. 知 正确 2 【单选题】(1分) 颜渊问仁,子曰:( B ) A. 仁者爱人 B. 克己复礼为仁 C. 仁者其言也讱 D. 能行五者(恭宽信敏惠)于天下,可谓仁矣 正确 3 【单选题】(1分) 孔子关于仁的答案的共同之处,是强调( D ) A. 博学 B. 审问 C. 明辨 D. 自我修养 正确 4 【单选题】(1分) 孔子关于仁的回答,正确的答案应该在所有那些答案的( A)中寻找 A. 共性 B. 个性 正确 5 【单选题】(1分) 传统中国人的基本思维方式是:(D ) A. 天人感应 B. 形式逻辑 C.

智慧树知到《中华传统文化与人生修养》章节测试答案

智慧树知到《中华传统文化与人生修养》章节测试答案 第一章 1、下列哪项不属于传统文化的特征? A.传统是延续性的 B.传统是指向未来的 C.传统是历史的 D.传统是革新的 答案: 传统是革新的 2、中华传统文化就是以儒家为主干的文化,辅以道家和佛家。 A.对 B.错 答案: 对 3、国学与“中华传统文化”特指在历史上积淀下来成为传统的、属于中国人的历史文化。 A.对 B.错 答案: 错 4、《易经》是由谁翻译之后传到西方的? A. 马可波罗 B. 郑和 C.

利玛窦 D. 魏源 答案: 利玛窦 5、“华夏民族,非一族所成。太古以来,诸族错居,接触交通,各去小异而大同,渐化合以成一族之形,后世所谓诸夏是也。”这句话是谁提出的? A. 林则徐 B. 梁启超 C. 康有为 D. 司马迁 答案: 梁启超 第二章 1、中华文化是在半封闭的大河大陆型原始协作农业自然经济以及()的宗法分封制的基础上而产生的,这体现在夏、商、周三代的社会文化形态。 A.母系氏族 B.分封制 C.父系氏族

答案: 家国一体 2、近代中国人则通过对比东方农业文明与西方工业文明,从这两种文化生态的差异中,对自己文化的特质重新加以认识。 A.对 B.错 答案: 对 3、孔子开创了古代中国的“私学”传统,主张并实行“有教无类”,不分贫富和地区,对各类学生都采取()的态度。 A. 因材施教 B. 诲人不倦 C. 寓教于乐 D.不耻下问 答案: 因材施教 4、墨子提倡以“三表”作为判断是非真假的标准。这“三表”是本、原、用。 A.对 B.错 答案: 对 5、“文景之治”时期,儒生贾谊曾指出,秦朝灭亡的根本原因是()。

智慧树-中国传统文化试题及答案

1.亨廷顿认为: 文化的重要作用是用价值观影响人类的进步。A A.正确 B.错误 2.《文化经济学》认为“文化是明天的生产力”。A A.正确 B.错误 3.文化精神是指: 民族文化中占主导地位的基本思想与观念,或者说是文化传统的主流。A A.正确 B.错误 4.文化精神与民族精神的关系: (ABCD) A.文化精神是指一个民族文化中占主导地位的思想与观念。属于事实判断范畴。 B.民族精神是指文化精神中的优秀成分。属于价值判断范畴。 C.文化精神属于事实判断范畴。 D.民族精神属于价值判断范畴。 1.“以人为本”的思想包括: ABC A.以人为尊

B.以民为贵 C.以仁为本 2.礼教的核心是: (ABCDE) A.父子有亲 B.君臣有义 C.夫妇有别 D.长幼有序 E.朋友有信 3.有关孟子倡导“五伦”的说法,哪些是正确的?(ABCD) A.“五伦”指父子有亲,君臣有义,夫妇有别,长幼有序,朋友有信。 B.五伦的观念是几千年来支配了我们中国人的道德生活的最有力量的传统观念之 一。" C.“五伦”是我们礼教的核心,它是维系中华民族的群体的纲纪。 D.五伦里的权利和义务受到适当的遵循,社会就会稳定和有秩序。 1.孔子思想体系的核心概念是: (A) A.仁 B.义 C.礼

D.知 2.颜渊问仁,子曰: (B) A.仁者爱人 B.克己复礼为仁 C.仁者其言也讱 D.能行五者(恭宽信敏惠)于天下,可谓仁矣 3.孔子关于仁的答案的共同之处,是强调(D) A.博学 B.审问 C.明辨 D.自我修养 4.孔子关于仁的回答,正确的答案应该在所有那些答案的(A)中寻找 A.共性 B.个性 5.传统中国人的基本思维方式是: (D) A.天人感应 B.形式逻辑 C.辩证逻辑 D.天人合一

中国传统文化和人生

中国传统文化和人生 中国传统文化博大精深、源远流长。从古至今,对文化的定义不下千种之多,众说纷纭、莫衷一是。中国传统文化有哪些内涵和特质?如何认识传统文化?传统文化与我们的人生有哪些关系?在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中,该如何用传统文化指导我们的行动呢? 传统文化与国学 认识中国传统文化,首先要认识中国国学。国学是国故之学的简称,代表着中国古代的学术思想,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从国学入手,是我们学习认识传统文化的捷径。在古代,古人将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集中放在了四个“地方”:一是收录儒家最重要经典的“经部”,如“十三经”;二是收录史书文献的“史部”,如《史记》、《资治通鉴》;三是收录各时期思想家著作的“子部”,如老子、庄子、韩非子、荀子等大家的著作;四是收录各类文学典籍的“集部”,如“汉赋”、“唐诗”、“宋词”等等。 面对种类繁多的书籍,学习领悟其思想精髓是深入认识了解传统文化的关键。天有三光,即日月星辰;人间也有三个智慧之光,一为儒、一为道、一为佛,代表着中国传统文化思想的精髓。人们常说,人生需要智慧,而儒、道、佛思想则是我们汲取智慧的源泉。首先,儒、道、佛各有什么思想能够丰富我们的人生智慧、升华我们的生命,则是我们学习中国传统文化最应认知的问题。 要认清传统文化的特质,关键要看中国传统文化最重视、最关心什么问题,关心的这些问题和我们有什么关系。中国传统文化最关注心性、人性、生命和人生的问题,并为此不断探索人之所以为人的根据。古人认为,如果人之所以为人的根据丢失了,人就不能称之为人。正因如此,古人在不断的探索中,在长期的担忧中,培养出了一种强烈的忧患意识,这种意识恰恰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特质之一,也是中华文明没有像其他文明中途断绝的重要原因。 传统文化与人生 当前,党和国家提出“中国梦”的口号,恰与中国传统文化提出的“宜天下”的口号有异曲同工之处。古人讲,“思以其道宜天下”,“宜天下”就需要和谐社会、净化人心、安顿生命、培植人格,也即是中国传统文化不懈追求的目标。在不同的思想流派,这一目标又分别各有侧重,其中,儒家追求“世之安定”,道家追求“身之安康”,佛家追求“心之安定”,可概括为“三安”思想。 中国传统文化设定的目标非常崇高和神圣,实现这一目标,必须要有一条现实可行的道路。古人云:“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即是指通过关注人文的问题就可实现化成天下的愿望,化成天下即是实现四个目标。人文,是中国传统文化最本质的精神,《周易》指出,“文明而止,人文也”,就是指人如果能够在文明的状态就是人文。那文明又是指什么呢?“文明”由《周易》“贲卦”卦象阐发,“贲”卦由两个卦象组成,下卦是代表火的“离”卦,上卦是代表山的“艮”卦,延伸来看,火代表光明、美丽,人站在山上看火,就是希望人们要朝着光明和美丽的方向努力。

中国文化和中国智慧(易中天)

中国文化和中国智慧 易中天 我认为中国智慧包括三个部分:政治智慧、哲学智慧、人生智慧。今天主要是讲政治智慧。 一、《周易》的辩证法思想和周公的政治智慧 马克思在《政治经济批判导言》里曾说过,人类就和我们每个人一样,有自己的童年时代。世界各民族的童年可以分成三种类型:一种被称为是正常的儿童;一种是早熟的儿童;还有一种是粗野的儿童。马克思说古代希腊人是正常的儿童,他没有说谁是早熟的儿童,也没有说谁是粗野的儿童。我个人认为,中华民族是早熟的儿童。这在《周易》的辩证法和周公的政治思想中得到了充分体现。 (一)《周易》的辩证法思想 《周易》的“周”和“易”,每个字都有三层意思。“周”的第一个意思是“周代”或者“周文”。夏、商、周这三个朝代也代表三个民族,即夏民族、商民族和周民族,《周易》的第一个“周”字就是“周民族”或“周朝”;第二个意思是“周全”、“周到”,把自然、社会、人的种种现象都概括进去;第三个意思是“周而复始”。对六十四卦解释是《易经》的主要内容。六十四卦从乾卦开始,乾卦就是天,第二卦是坤卦,就是地,从乾坤两卦开始转到六十三卦,就是“既济”,“济”就是成功了,“既济”就是已经成功了。第六十四卦是“未济卦”,意思是还没成功。《周易》从乾坤两卦开始演变,讲整个自然、社会、人的变化,变到六十三卦,说“成功了”,最后告诉你没成功。没成功怎么办?从乾卦开始再运动,周而复始。 “易”这个字也有三个意思,第一个意思是“简易、简单、容易”,《周易》只有六十四个符号,非常简单;第二个意思是“变异、变化”;第三个意思是“不易、不变”。“易”这个字有三种解释:第一个解释是“日月为易”,上面是个日,下面是个月,白天变晚上,晚上变白天,这是易,这是变;第二个解释是“易”这个字的形状源自蜥蜴,变色龙变来变去,所以它又是变;第三种解释,易就是倒水,把这杯水从这倒进去这叫易,还是变。不管哪种解释,易就是变,变就是不变。《周易》的哲学思想是什么?世界永远在变化,唯一不变的就是变化,这是非常了不起的思想。这些思想产生于公元3千年前,根据易传的说法,《易经》的产生应该是殷商之际,就是“武王伐纣”的前后。 (二)周公的政治智慧 我们今天很多思想,实际上三千多年前就已经萌芽了。公元前3000年前发生的一件重要事情,就是“武王伐纣”。根据史书的记载,武王出兵是在子月,就是1月份。灭掉殷纣王是丑月,即2月份。冷兵器时代没有火车、飞机、导弹、坦克,主要靠步行。胜利为什么来得这样快?这是周人要思考的一个严峻政治问题。谁思考?周公。周公是周文王的儿子,周武王的弟弟,周成文的叔叔。“武王伐纣”三年以后,周武王就一病去世了,继位的是他儿子周成王。因为当时的制度是嫡长子继承制,他儿子周成王接位,因其年幼而周公摄政,所以这个问题就由周公来思考。 1、周公的第一个政治智慧:以人为本 《诗经》里有一首诗,传说是周公写的,写的是他参加一次典礼。这个典礼是祭奠周人的祖先,就是祭祖。周人战争胜利了以后,就要祭奠祖宗。结果那些打败仗的商人,就是殷人的遗民们,也穿着周人的衣服参加祭奠。周公当时就想,若干年以后,我们的子孙会不会穿着人家的衣服去参加人家的仪式?我们的胜利来得这么容易,我们的政权能巩固吗?我们周王朝能够做到长治久安吗?他不能不想这些问题,他要把这些问题搞清楚。殷

智慧树知到 《中华传统文化趣味谈》章节测试答案

智慧树知到《中华传统文化趣味谈》章节测试答案 第一章 1、很多文学名著中的人物命名,独具匠心,比如蒲松龄《聊斋志异》中的人物“樱宁”,其命名体现了下面哪个特色? A: 带行辈字 B:连姓成文 C:化用经典 D:景仰前贤 答案: 化用经典 2、周代礼俗规定,男子到二十岁才在“名”之外,另取一个“字”。 A:对 B:错 答案: 对 3、南宋文学家刘过,字改之,其名与字之间,是什么关系? A:相同相近 B:相反相应 C:相辅相成 D:没有关系 答案: 相辅相成 4、高祖、高宗、太祖、太宗等是古代皇帝的谥号。 A:对 B:错 答案: 错

5、屈原是楚国王族后裔,楚国的姓是“芈”,“屈”为屈原的氏,其来源是? A:以封国、封邑为氏 B:以居住地为氏 C:以技艺、官职为氏 D:以祖先名、字、谥号为氏 E:以事或物为氏 答案: 以封国、封邑为氏 第二章 1、嘉礼指祭祀典礼,是五礼之冠,古代上至中央朝廷下到普通人家,都最为重视的礼仪活动。 A:对 B:错 答案: 错 2、吉礼指和合人际关系、沟通联络感情的礼仪,如加冠、燕飨、宾射、庆贺等。 A:对 B:错 答案: 错 3、《礼记》是战国至秦汉儒家学者关于“礼”的笔记、杂记,是阐发礼义的妙语集萃。 A:对 B:错 答案: 对 4、四书中的《大学》和《中庸》,原是《周礼》中的两篇。

A:对 B:错 答案: 对 5、现代婚礼中的交杯酒,源自周代士昏礼中的“合卺而酳”。 A:对 B:错 答案: 对 第三章 1、下面哪一个不是对金星的古称? A:太白 B:启明星 C:荧惑 D:长庚星 答案: 荧惑 2、下面哪一项不是对天文星象的描述? A:荧惑守心 B:星分翼轸 C:月离于毕 D:太白食昴 答案: 星分翼轸 3、苏轼在《前赤壁赋》里写道:“月出于东山之上,徘徊于斗牛之间”,就是说月亮运行到斗宿和牛宿之间,这两个星宿属于四象中的哪一个呢? A: 苍龙

国学与人生智慧

《国学与人生智慧》课程练习题(客观题) (说明:本练习涵盖课程第1~5章) 第一章绪论 一、填空题 1、按冯友兰先生的观点,()在中国文化中所占的地位,历来可以与宗教在其他文化中的地位相比。 正确答案:哲学 2、按中国哲学的传统,它的功用不在于增加积极的知识,而在于提高()。正确答案:心灵的境界(或人生境界) 3、中国哲学所追求的圣人的人格是所谓()的人格。 正确答案:内圣外王 4、由于(中国)哲学的主题是内圣外王之道,所以学哲学不单是要获得这种知识,而且是要养成这种() 正确答案:人格 5、“知者乐水,仁者乐山;知者动,仁者静;知者乐,仁者寿。”这段名言是()的话。 正确答案:孔子 6、“反者道之动”是()的观点 正确答案:老子 7、按冯友兰先生的说法,儒家起源于() 正确答案:文士 8、按冯友兰先生的说法,道家起源于() 正确答案:隐士 9、梁漱溟先生说:“中国文化和印度文化有其共同的特点,就是要人的智慧不单向外用,而回返到自家生命上来,使生命成了智慧的,而非智慧为役于生命。”从这个角度看,中国文化是属于()的学问和智慧。 正确答案:生命 10、国学本质上是一种实践之学,不是记诵之学,要求学习者不仅仅求“知”,更重要的是要付诸于(),将生活与观念打成一片,达到以身载道,表里如一、内外通透。 正确答案:行 二、选择题(有一个或多个选项是正确的) 1、下列选项中不属于司马谈所说“六家”者是() A.农家 B法家. C纵横家. D.阴阳家 正确答案:AC 2、刘歆在《七略》中所述“十家”,除司马谈所说的“六家”之外,其余四家是() A.农家 B. 杂家 C. 纵横家 D.小说家

从传统文化元典中汲取人生智慧

也。(译:礼讲究有来有往。我前往施惠而受惠者不来报答,不符合礼;别人来施惠而我不前往报答,也不符合礼。) 离坐,离立,毋往参焉。离立者不出中间。(译:见二人坐在一起,或二人站在一起,就不要插身到他们中间去。见二人站在一起,就不要从他们中间穿过。) 并坐不横肱。(与人并排而坐不要横起胳肘。) 游毋倨,立毋跛,坐毋箕,寝毋伏。(走路不要大模大样的,站立时身体要正而不偏斜,坐时不要伸开两条腿,睡觉不要伏着身子。) 上面的这些话,对今人不是仍然很有教益吗?以上是仅从 礼记 的第一篇 曲礼上 中举出的例子,就 礼记 全书而言,这样的话举不胜举,俯拾即得。所以 礼记 确实是一部很好的人生教材,我们选择其中相关的、有益的内容,对学生进行导读、讲授,对于当今大学生的素质培养,确实是很有教益的。 当然, 礼记 的内容很多,有些篇幅很长,而 礼记 导读课的课时则有限,这就要求我们的 导读 课不可以贪全,而重点在导!字上,在于选择 礼记 中堪称精华的篇目或章节、段落,给学生作引导性讲解,以启发学生举一反三,自己再去阅读。 在讲授 礼记 导读课的过程中,笔者最最深切的感受是:要讲好此课,老师必须有较深厚的学养。如果老师没有较深厚的知识贮备,备课时只就 礼记 本身来钻研,那就不可能备好课,自然也不可能讲好课。可以这样说,如果没有 三礼 ( 周礼 、 仪礼 、 礼记 )的知识基础,没有经学和小学(文字、音韵、训诂学)的基础,进而没有必要的有关中国古代历史文化常识的基础,要讲好 礼记 导读课,几乎是不可能的。如 礼运 篇开头第一句话说:昔仲尼与于蜡宾,事毕,出游于观之上,喟然而叹。!要给学生讲懂这几句话就很不容易。首先要知道这里的蜡!读zh ,是祭名。而要知道蜡祭是怎么回事,就不但要读 礼记 的 郊特牲 ,还要读 周礼 的 党正 。只有融汇这二者的知识,才能对蜡祭之礼真正有所了解。然而蜡宾!又是怎么回事呢?原来行蜡祭礼的时候要聚集民众到党(乡下面的基层组织名)中行饮酒礼,故 党正 说:国索鬼神而祭祀,则以礼属民而饮酒于序,以正齿位。!这里的国索鬼神而祭祀!即行蜡祭之礼,而以礼属民而饮酒于序!就是行饮酒礼,这里的序就是党的学校名。按古人行饮酒礼,意不在饮,而在于教民习礼,因此凡行饮酒礼都要设宾、主,如果读过 仪礼 的 乡饮酒礼 、 燕礼 ,就会很清楚了。孔子就是在举行蜡祭时的饮酒礼上充当宾的角色,这就是所谓与于蜡宾!。事毕!,则指饮酒礼举行完毕。出游于观之上!,郑注:观,阙也。!这里又牵涉到对于古代门阙台观知识的了解。可以看出,仅仅为了解释 礼运 的第一句话,就牵涉到不少相关的文献和古代文化常识。如果老师压根没读过 仪礼 和 周礼 ,而相关的古代文化常识也很贫乏,只是遇到问题就靠查字典、词典,那是远远不够的,也肯定不能把知识给学生讲透。可见,要真正上好 元典导读 课,是很不容易的,对老师的要求是很高的。 然而正如 礼记?学记 所说: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作为老师,在教学中发现了自己的弱点和不足,再去充实和提高,教学水平也就提高了。这也就是 学记 所谓学学半!,教学相长!的道理。在教学生的同时,也在不断提高自己。 自开 礼记 导读课以来,学生普遍感到收获甚大,不仅提高了传统文化知识,也明白了许多为人处世的道理和加强自身素质修养的途径。他们都认为,通过这种课程的的学习,当他们本科毕业的时候,在知识结构和文化素质修养方面,一定会有较大的提高。 从传统文化元典中汲取人生智慧 王星光 (郑州大学历史学院,河南郑州450052) ## 论语 是孔子思想的集中体现,也是儒家经典中最基本的一部。和其他的儒家典籍相比,它是孔子给其弟子讲课和传授知识的记录,其中融汇了孔子对 诗 、 书 、 礼 、 易 、 乐 等先秦文献精髓

中国的传统文化蕴含着无穷的人生哲理和智慧

中国的传统文化蕴含着无穷的人生哲理和智慧中国传统文化,对我来说是既熟悉又陌生的。大学时代,我开始接触中国传统文化,希望从中找到敦品励行的智慧和力量。我看过《论语》、《老子》,背过《大学》、《中庸》,我深深地感受到,中国传统文化蕴含着无穷的智慧,其一字一句都足可以受用一生。 “涉世浅,点染亦浅;历事深,机械亦深”,随着社会阅历的加深,我“长大”了,我忽然发现,我所了解的中国传统文化的道理并没有解决我成长道路上出现的问题。和许多年轻人一样,我的成长路上充满了太多的困惑、迷茫、苦闷和百无聊赖。当烦恼现前,我所喜爱的中国传统文化显得那么苍白无力。我的出路在哪里?我找不到答案。我开始流于世俗,把所有传统文化的书束之高阁。 我的生活变得没有规律,肆意挥霍自己的身体,“以酒为浆,以妄为常”,我的身体开始发胖,身体素质极度下降;我怨天尤人,和妻子经常闹些小矛盾;我在工作上也不够尽心尽力,常因付出了很多辛苦而没有得到认可而苦恼;我患得

患失,常常觉得生活无所着落…… 当我步入而立之年,我发现我离原来那个充满朝气的年轻人已经很遥远,取而代之的是一个百无聊赖、没有担当、没有社会责任感、内心灰暗且苍老的“废人”。 年龄的增长让我产生一种紧迫感,回想起来,我已经虚度了几近半生,实在是无颜面对自己,更无法面对我未来的儿女。我不知道该从何做起,以重新燃起胸中那团追寻智慧的火焰。 一个偶然的机缘让我的书柜里多了一本《弟子规》,虽然这本书在我的书柜里躺了半年多,但是在我听了蔡老师9月22日在北京中医药大学的讲座以及4月份在地质大学的讲座后,我的内心受到了强烈的震撼。作为一个年轻人,虽有幸受过中国传统文化的熏习,却既不能利益自己的身心,更不能利益父母、师长、亲友及扶助我成长的社会,我感到万分的惭愧。 中国传统文化原本是“贵在力行”,贵在“学以致用”啊!我不再犹豫,开始学习《弟子规》,每天利用早晚坐班车的时间背诵,并努力在生活中做到其中的一字一句。到写这篇体会的时候,已经两月有余。我已经把《弟子规》熟记于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