达文波特知识管理定义
知识管理(Knowledge-Management-KM)

知识管理(Knowledge Management,KM)2008-06-062人分享此文知识管理的定义知识管理(KM, Knowledge Management)是网络新经济时代的新兴管理思潮与方法,管理学者彼得·杜拉克早在一九六五年即预言:“知识将取代土地、劳动、资本与机器设备,成为最重要的生产因素。
”受到1990年代的资讯化蓬勃发展,知识管理的观念结合网际网络建构入口网站、资料库以及应用电脑软件系统等工具,成为企业累积知识财富,创造更多竞争力的新世纪利器。
所谓知识管理的定义为,在组织中建构一个量化与质化的知识系统,让组织中的资讯与知识,透过获得、创造、分享、整合、记录、存取、更新、创新等过程,不断的回馈到知识系统内,形成永不间断的累积个人与组织的知识成为组织智慧的循环,在企业组织中成为管理与应用的智慧资本,有助于企业做出正确的决策,以因应市场的变迁.25种全球最流行的管理工具:目录1 客户关系管理(Customer Relationship Management,CRM)2 全面质量管理(Total Quality Management,TQM)3 顾客细分(Customer Segmentation)4 外包(Outsourcing)5 核心能力6 供应链管理(Supply Chain Management ,SCM)7 战略规划(Strategic Planning)8 业务流程再造(Business Process Reengineering,BPR)9 知识管理( Knowledge Management,KM)10 使命书和愿景书11 平衡记分卡(The Blanced ScoreCard,BSC)12 作业导向管理13 忠诚度管理14 六西格玛(6σ)15 战略联盟(Strategic Alliance)16 基准管理(benchmarking)17 变革管理计划(Change Management)18 增长战略(Growth Strategies)19 经济附加值增值分析(Economic Value Added,EVA)20 价格优化模型(Price Optimization Models)21 开放市场创新22 规模定制(Mass Customiza.tion,MC)23 情景设定和突发计划(Scenario Planning)24 海外经营25 射频识别(Radio Frequency Identification,RFID)知识管理的重要性21世纪企业的成功越来越依赖于企业所拥有知识的质量,利用企业所拥有的知识为企业创造竞争优势和持续竞争优势对企业来说始终是一个挑战。
复杂产品系统中KM活动及影响因素与研发绩效关系研究

复杂产品系统中KM活动及影响因素与研发绩效关系研究第26卷增刊(下)2009年2⽉科学学研究Studies i n Science of Sc i ence V o.l 26Supp .2F eb .2009⽂章编号:1003-2053(2008)S2-0365-08复杂产品系统中KM 活动及影响因素与研发绩效关系研究陈占夺,汪克夷,牟莉莉(⼤连理⼯⼤学管理学院,辽宁⼤连116024)摘要:从知识管理⾓度对CoPS 进⾏了研究,提出了CoPS 环境下KM 影响因素、KM 活动、研发绩效的关系模型。
通过问卷调查,本研究收集了217个有效的样本数据,经过分析,得出以下主要研究结果:(1)复杂的知识特性是CoPS 复杂性的根本;(2)CoPS 环境下关键KM 活动是知识创造和知识整合;(3)CoPS 环境下KM 活动对 KM 影响因素-研发绩效有着中介作⽤;(4)验证了CoPS 环境下KM 影响因素、KM 活动、研发绩效的关系模型。
关键词:复杂产品系统;知识管理;知识管理活动;知识管理影响因素;研发绩效中图分类号:C93 ⽂献标识码:A收稿⽇期:2008-00-00;修回⽇期:2008-00-00作者简介:陈占夺(1974-),男,辽宁葫芦岛⼈,⾼级经济师、博⼠,研究⽅向为战略管理、知识管理。
汪克夷(1944-),男,江苏苏州⼈,教授、博⼠⽣导师,研究⽅向为企业管理创新、战略管理、知识管理研究。
牟莉莉(1976-),⼥,⼭东诸城⼈,博⼠研究⽣,研究⽅向为知识产权管理。
复杂产品系统在国民经济中的作⽤⽇益重要,我国的复杂产品系统⾏业在迅速发展壮⼤过程中遇到了⼀系列的问题,其中研发能⼒弱成为了发展的瓶颈。
复杂产品系统的特点使得在⼤批量⽣产产品环境下成熟的理论不能直接照搬到复杂产品系统中。
复杂的知识特性是复杂产品系统复杂性的根本,因此,与⼤批量⽣产产品相⽐,复杂产品系统⾏业对实施知识管理,来提⾼研发绩效、增强核⼼竞争⼒,提出了更加迫切的要求。
知识管理第三章

知识创造的资源存量--知识资产
野中认为,在知识创造过程中处于基础地位的是知识资产 ,即知识创造过程中的投入品,产出品和中间因素。 经验的知识资产 主要来源于创发场,是指公司职员间,职员与顾客间直接的 共有体验所创造的隐含知识,是典型的工作经验的积蓄。经验 的知识资产很难对其捕捉和评价,更难用金钱加以衡量。这 种知识资产也成为了企业持续保持其竞争优势,并且难以学 习和模仿的知识资产。 概念的知识资产 主要指实现外化的对话场所产生的文字、数字、图表等 明晰知识。例如:企业职员所有的经营战略,品牌概念,产品设 计,产品相对质量,客户满意度,客户流失率等.概念的知识资产 多为有形的明晰知识,比经验的知识资产易捕捉,但顾客对产品 的认知情况等仍难以测定。
组织知识创造过程第三阶段:
第二阶段创造的概念必须在第三阶段得以验 证,组织在 这一阶段可决定新概念是否值得进一步开发。 验证的最佳时间是在概念刚刚被创造出来的时 候。 对于经营型组织来讲,正常的验证标准包 括成本、利润空间和产品可能对企业产生的贡 献度。验证的标准既可以是定量的,也可以是 定性的。在创造知识的企业里,高层领导的主 要任务是制定以组织意图形式出现、以战略或 愿景形式表述的检验标准,并且这些标准应该 与整个社会的价值系统或需求相一致。
卫军朝 weijch@
4、知识管理的基础理论
• 野中郁次郎的SECI模型和知识螺旋理论 • 达文波特的知识管理理论 • 知识管理理论实施的组织和主体
– 实施知识管理的组织——知识型企业 – 实施知识管理的主体——知识主管
隐性
至
社会化: 聊天室,讨论 会议 协同 实时对话 虚拟真实工具
时间维:组织知识创造过程的五个阶段
组织的知识创造过程起始于对隐性知识的分享,大 致与社会化过程相对应。 (社会化) 隐性知识很难进行语言交流和传递,主要是通过体 验获得,大量蕴藏在个体的头脑里。为了让具有不 分享内隐 的知识 同背景、不同观点和不同动机的众多个人分享隐性 知识、分享他们的情绪、感情和心智模式,组织需 要建立一个个体彼此之间能够通过面对面对话进行 接触的“场所”。 自组织团队是典型的互动场,来自不同职能部门的 成员为实现共同目标而一起工作,每个成员享有共 同的信息,并共享各自对组织意图的不同解读。管 理层则通过设定富有挑战性的目标以及向团队成员 赋予高度自主权,在组织内部引进创造性混沌。
知识管理与知识共享

知识管理与知识共享为了加强知识管理和促进知识共享,提高企业的创新本领和竞争力,本文规定了相关的制度和流程,以确保知识的有效收集、整理、传播和利用。
一、知识管理的定义和目标1.1 知识管理是指通过系统化的方法和流程,收集、整理、存储、传播和应用知识,以提高企业的绩效和创新本领。
1.2 知识管理的目标是推动知识的共享和转化,培养学习型组织,促进创新和连续发展。
二、知识管理的原则和流程2.1 知识管理的原则2.1.1 共享原则:鼓舞员工共享知识,打破信息孤岛,促进团队间和部门间的沟通与合作。
2.1.2 学习原则:鼓舞员工不绝学习和积累知识,提高个人和组织的学习本领和创新本领。
2.1.3 开放原则:与外部合作伙伴共享知识,汲取外部智慧,推动行业共同发展。
2.2 知识管理的流程2.2.1 知识收集:定期组织调研、市场分析、知识搜集等活动,收集内外部知识资源,并建立知识库进行存储。
2.2.2 知识整理:对收集到的知识进行整理和分类,建立清楚的知识体系,并进行归档和编目。
2.2.3 知识传播:通过内部培训、工作坊、会议等方式,将知识传播给员工,促进知识的共享和沟通。
2.2.4 知识应用:鼓舞员工将学习到的知识运用到实际工作中,解决问题,提升效率和质量。
三、知识共享的机制和平台3.1 知识共享的机制3.1.1 内部社交平台:建立内部社交平台,供应员工共享和沟通的空间,鼓舞员工发布、评论、点赞和共享有价值的知识内容。
3.1.2 知识共享会议:定期组织知识共享会议,邀请员工共享本身的专业知识和经验,促进跨部门和团队的知识沟通。
3.1.3 创新试验室:设立创新试验室,供应创新项目的资源支持和专家引导,鼓舞员工进行创新实践和知识共享。
3.1.4 嘉奖制度:设立知识贡献嘉奖制度,对乐观贡献知识的员工予以表扬和嘉奖,激励员工乐观参加知识共享。
3.2 知识共享平台3.2.1 内部知识库:建立电子化的内部知识库,收集整理企业内部的知识资源,通过搜寻和浏览功能将知识供应给员工。
知识管理:分享与学习的智慧

Introduction在当今的信息时代,知识管理被认为是组织成功的关键因素之一。
它旨在有效地收集、存储、传播和应用知识,以推动创新、提高生产力和增加竞争优势。
知识管理不仅仅是一个流程或工具,更是一种智慧,它强调了分享和学习的重要性。
本文将探讨知识管理的概念、方法、挑战以及如何在组织中实施知识管理。
什么是知识管理?知识管理是一个广泛的概念,涉及到管理组织中所拥有的知识资产、知识流程和知识技能。
它的目标是将各种形式的知识转化为组织的资产,以提高创新、决策制定和问题解决能力。
知识管理强调知识的共享和学习,以促进个体和组织的学习能力。
知识可以分为两种类型:显性知识和隐性知识。
显性知识是明确、易于表达和记录的知识,如书籍、文件和数据库。
隐性知识是个体的主观经验、洞察力和技能,它难以被记录和传播。
知识管理旨在将这两种类型的知识结合起来,以便更好地利用和传递知识。
知识管理的方法知识管理有多种方法和工具,可以根据组织的需求和情况来选择。
以下是几种常见的知识管理方法:1. 知识采集和存储知识的采集和存储是知识管理的基础。
组织可以通过各种途径获取知识,如员工经验、市场研究、竞争情报等。
采集到的知识需要被组织化、分类和存储,以便更好地被利用和传播。
这可以通过建立知识库、文档管理系统和专家数据库来实现。
2. 知识分享和传播知识分享和传播是知识管理的核心环节。
组织可以通过内部培训、沟通平台、社交媒体等方式促进知识的分享和交流。
知识分享可以帮助组织成员学习和成长,促进创新和问题解决能力的提升。
3. 学习和培训学习和培训是知识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
组织可以为员工提供各种学习机会,如培训课程、研讨会、在线学习平台等。
通过学习和培训,员工可以获得新的知识和技能,提高其在组织中的绩效和创造力。
4. 知识评估和应用知识评估和应用是知识管理的关键环节。
组织需要评估知识的有效性和适用性,以确保其能够为组织带来价值。
评估完毕后,组织可以将知识应用于决策制定、问题解决和创新活动中,从而推动组织的发展。
知识管理

知识管理彼得·德鲁克在《知识社会的兴起》一书中指出,100多年来人类经历过三次革命,即工业革命、生产力革命和管理革命,这三次革命都是由知识意义的根本转变驱动的。
随着知识经济的形成和发展,需要有与之相适应的管理模式、管理理论和管理实践,正如彼得·德鲁克所强调的:“因为知识社会是一个组织的社会,其中心器官是管理,仅仅管理就能使今日的所有知识成为有效。
”如果说诞生在美国的“泰罗制”引发了企业管理的“第一次革命”,那么在21世纪,全球的企业管理迎来了以“人性化”的知识管理为标志的“第二次革命”。
一、知识管理发展理论概述知识管理的理念与实践源于20世纪80年代。
DEC在1980年率先采用大型知识系统支持工程和销售,联合国国际劳工大会在1986年首先提出了知识管理的概念。
1.知识管理发展源流知识管理的学术研究可以追溯到十八、九世纪的工业革命以及伴随大量生产与大规模制造而兴起的管理思想,但知识管理作为一个重要的管理领域的兴起则只有不到30年的历史。
1.1 20世纪30年代的哈耶克。
20世纪30年代,哈耶克在其《个人主义与经济秩序》论著中专门论述了“知识在社会中如何利用的问题”。
哈耶克指出,“合理的经济秩序问题之所以有这么一个独特的性质,是因为我们所必须利用的关于各种具体情况的知识,从未以集中的或完整的形式存在,而只是以不全面而且时常矛盾的形式为各自独立的个人所掌握。
这样,如果‘赋予’在此指赋予一个能有意识地解决这些‘数据’所构成的问题的单一头脑,社会的经济问题就不只是如何分配所‘赋予’的资源,而是如何确保充分利用每个社会成员所知道的资源,因为其相对重要性只有这些个人才知道。
简而言之,它是一个如何利用知识而并非整体地赋予每个人以知识的问题。
1.1.1知识垄断还是知识共享的问题。
哈耶克将经济给社会制度的制定与选择因素归结于“更为充分地利用现有的知识”,而知识的充分利用又取决于如何做才更能取得成功,这里就存在如何综合知识的问题:“是将所有应被利用的但原来分散在许多不同的个人间的知识交由一个单一的中央权威机构来处理呢,还是把每个人所需要的附加的知识都灌输给他们,以使他们的计划能与别人的计划相吻合?”这其中蕴涵着“知识帝国”(知识垄断)还是知识共享以实现最终目标的问题。
第四讲 知识管理简介

1998
School of Economics &
2020/4/12
Management,Tongji University
2
1、知识管理的理论和实践背景
理论背景
以资源为基础的企业观点(resource-based view of firm),以资源为基础的企业观点可简称为“资源基 础论”。该理论的核心观点是,企业是由一系列资 源束所组成的集合,每种资源都有多种不同的用途, 企业的竞争优势源自于企业所拥有的资源。
School of Economics &
2020/4/12
Management,Tongji University
13
3.2企业知识管理内容:职能角度(2)
CKO的职能
1.将知识管理融合到企业目标中,提出关于知识管理的高层次的战略 观点
2.建立必要的激励机制和组织结构
3.在董事会和公司其他成员之间起传导作用,贯彻实施知识管理的目 标
知识 4.能够激励组织成员尽可能多地、有效地利
用知识库中的知识
School of Economics &
2020/4/12
Management,Tongji University
16
3.2企业知识管理内容:职能角度(5)
知识经纪人
1.在知识的拥有者和知识的应用者之间建立 联系,是组织内部的“市场创造者”
Management,Tongji University
19
2020/4/12
Management,Tongji University
世界知识管理发展历程、杰出代表人物和理论特点

世界知识管理发展历程、杰出代表人物和理论特点世界知识管理发展历程、杰出代表人物和理论特点人类关于知识的认识和探究几乎和人类文明历史一样久远,但知识管理作为一个重要的管理领域的兴起则只有不到20年的历史。
在这个阶段中公认的关键性人物包括瑞典企业家与财经分析家卡尔-爱立克斯威比博士, 美国管理学教授彼得德鲁克博士(Peter F. Drucker)和日本管理学教授野中郁次郎博士(Ikujiro Nonaka)。
这三位处于当今知识管理第一梯队的大师级人物对知识管理领域的开拓和发展作出了杰出贡献。
作为时代先知,三位大师在这个时期的创造性工作各具特色。
德鲁克博士无疑是二十世纪最伟大的管理思想家和百科全书式的管理理论大师。
他的远见卓识对于二十世纪的管理具有深刻的影响。
德鲁克是最早感知和预言知识经济时代来临的人物之一。
基于二十世纪的经济和社会发展主要依赖于产业工人劳动生产率的极大提高这一事实, 他提出二十一世纪最大的管理挑战是如何提高知识工人(Knowledge Worker)的劳动生产率。
他的著作对广大管理人员理解、认识知识经济, 接受知识管理以及现代知识管理的研究和实践都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野中郁次郎博士深入研究了日本企业的知识创新经验, 提出了著名的知识创造转换模式(1991, 1995年), 这个模式已成为知识管理研究的经典基础理论。
野中郁次郎特别强调隐性知识(tacit knowledge)和知识环境对于企业知识创造和共享的重要性。
与上述两位学院派出身不同, 斯威比博士既是企业家又是企业分析家的背景, 导致他对知识管理的研究具有浓厚的实践色彩。
在1979年以后的15年内, 他一手创办和经营了北欧最大的出版集团, 同时还是著名的市场分析家, 他的分析报告是斯德哥尔摩股票交易市场上最重要的指南(定期发表在财经杂志上)。
管理工作本身以及对知识型上市企业的分析使他最早感觉到知识和以知识为核心的无形资产对与企业兴衰成败的关键作用。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达文波特知识管理定义许多公司开始觉得,其雇员的知识是其最有价值的资产。
它们可能是对的,但是,很少有公司真正开始积极地在广泛的范围内管理其知识资产。
因此,无论在哲学层面,还是在技术层面,知识管理远未得到充分论述,对如何才能在日常基础上更有效地管理和利用知识的实际讨论寥寥无几。
在过去两年间,我与知识管理领域的机构共事。
其中一些机构致力于这个主题已有多年,但只是最近才认识到,它们是在管理知识。
更常见的是,知识管理这个主题只是最近才出现在这些机构中。
但是,经验和教训已足够多,因而我们能够开始阐述和讨论某些原则和经验法测。
一、知识管理的代价高昂知识是一种资产,但其有效管理需要投入其他资产。
许多特定的知识管理活动需要投入金钱或劳动力,这些活动包括:知识获得,即创建文件并把文件输入电脑系统;通过编选、组合和整理,给知识增添价值;开发知识分类方法,并标示对知识的新贡献的特点;发展信息技术基础,实行知识分配;就知识的创造、分离和利用对雇员进行教育。
虽然很少有公司计算知识管理的成本,但仍有一些定量估计。
巴克曼实验室公司的巴克曼(R.Buckman)估计,他的公司将其收入的7%用于知识管理。
麦金西公司长期以来具有将其收入的10%用于发展和管理智力资本的目标。
但是,虽然知识管理是代价高昂的,显而易见的反驳是,不进行知识管理的代价甚至更高昂。
无知和迟钝的代价是什么?忘记关键的雇员知道什么,不能迅速回答或者根本不能回答客户的问题,或者根据错误的知识作出糟糕的决定,这会使一个组织付出多大的代价?一个组织在确定质量的价值时,必定会确定质量低劣的产品和服务的代价,同样,如果我们希望评估知识的价值,我们会尝试衡量无知的代价。
当然,这种评估可能导致政治问题,但这是知识管理的另一个原则。
二、有效的知识管理需要人员和技术的结合《商业周刊》在最近一篇有关人工智能的文章的标题中宣布,“能思考的电脑几乎已出现……能象人类一样进行推理的人工智能的最终目标已近在咫尺。
”对管理人员和专业技术人员来说,阅读1995年的这条大标题可能产生一种似曾相识的体会,自1950年代以来,他们就听说了基于机器的知识。
但事实是,希望有效地管理知识的公司今天需要大量人力。
人非常善于某种类型的活动,而电脑非常善于其他类型的活动。
人或许是索价高昂和心地不良的,但他们十分擅长某些知识技能。
如果我们致力于了解知识,在更广泛的背景下解释知识,将知识与其他类型的信息结合起来,或者将知识的各种无组织形式综合起来,人是受欢迎的工具。
这些都是我们所擅长的知识任务的类型,我们应该被用于这些目的。
另一方面,电脑和电信系统擅长不同类型的事情。
就获得、改变和分配结构十分严谨但变化迅速的知识来说,电脑比人更能干。
对根据结构不那么严谨的文字和视觉知识履行这些相同的任务来说,电脑越来越有用––––虽然仍有点笨拙。
但事实上,大多数人在需要有关在某个特定知识领域内正在发生什么的丰富描述时,仍不去求助于电脑。
三、知识管理的高度政治性“知识即权力”并非秘密,因此,不应使任何人感到惊讶的是,知识管理是一项高度政治性的任务。
既然知识与权力、金钱和成功有关,那么,知识也与游说、阴谋和密室交易有关。
如果围绕知识管理的倡议没有政治活动,这清楚地表明,该组织已认识到,没有什么有价值的东西正在发生。
知识政治对有效的知识管理来说烤挂馕蹲攀裁矗恳恍┕芾砣嗽被嵩鹉颜 尾⑷衔 沃换岬驳馈5 牵 舻闹 豆芾碚呓 行徊⒔峤徽 巍K 墙 兜睦 煤图壑到 杏嗡怠K 墙 涞庇涤兄 队肜 弥 吨 涞慕灰拙 腿耍 墙 延杏跋斓摹坝呗哿煨洹迸嘌 芍 豆芾矸椒ǖ脑缙诮邮苷摺T谧罡咭患叮 墙 鹞成知识的支配ǎ 仍便更好地在组织内部利用知识 ?lt;/FONT>四、知识管理需要知识管理者诸如劳动力和资金等关键的企业资源具有专用于知识管理的实际的组织职能。
在公司内的某个群体对知识管理工作负起明确的责任之前,知识不可能得到良好管理。
在这种群体可能履行的任务中,有收集知识并为知识分类,建立面向知识的技术基础,并监督知识的利用。
若干专业服务公司已经具有适当的知识管理作用。
麦金西公司、安德森咨询公司、安扬会计师事务所和普赖斯·沃特豪斯会计事务所全都拥有适当的“主要知识官员”。
巴克曼实验室公司为其“信息系统”部门重新确定方向,使该部门成为知识管理者,而且,现在把该机构称为知识传递部。
惠普公司在该公司产品程序内建立了一个知识管理小组,在其电脑系统销售部内建立了另一个知识管理小组。
知识管理职能可能在组织内部引起怨恨和忧虑,如果该组织致力于收集和控制所有知识。
这种组织的目标应该只是帮助其他人对知识的创造、分配和利用。
而且,知识管理者自身不应该通过其言语或行动暗示,他们比其他任何人更“有知识”。
事实上,惠普公司的一个知识管理人员认为,这种角色最重要的资格是“无私”。
五、知识管理受益于实事求是而不是生搬硬套,受益于市场而不是等级体系如果知识管理为知识创造一种将支配知识的收集和分类的等级体系模式或结构,这是诱惑人的。
但是,大多数境况较好的组织听任知识市场运作,只是提供和反映其客户看来需要的知识。
听任市场运作意味着知识管理者尝试使知识变得尽可能地吸引人和可理解,接着观察需要使用哪些具体条件,才能获得哪些知识。
例如,明尼阿波利斯的特尔特克公司管理着一个由外部专家组成的知识网络,在该公司,需要专家指点的客户不太可能始终使用与专家们正在描述其工作时使用的同样的术语。
把客户需要与可用的专家意见联系起来的职能,是利用特尔特克公司的在线检索系统“知识窗”完成的。
“知识窗”实际上由3万多条技术术语组成的一幅图表或一册辞典。
维护“知识窗”的是若干专职的”知识工程师“,他们每月为该资料库增添500至1200个新概念,同时移走过时的概念。
每条技术术语具有首选的用法和若干可能的同义词。
特尔特克公司的目的是,资料库中保存的术语正是客户使用过的术语。
因此,这些知识工程师每天收到一份术语清单,清单上的术语都是特尔特克公司的知识分析家或者直接进入资料库的客户在资料库中没有找到的。
许多不成功的检索者都是拼错了词汇,但确实找不到的术语被加入了资料库。
直至最近,特尔特克公司管理知识的方式仍是等级体系式的,而不是辞典式的。
该公司以前的资料库被称为“技术树”,这棵“树”有若干关键的知识分支,包括科技、医学、化学等等。
然而,客户和特尔特克公司的知识分析家都发现,难于通过这棵“树”,新术语往往被加在这棵“树”的不适当的层次。
特尔特克公司已发现,辞典式方式更令人满意得多。
这种方式真实反映知识世界,而不是按特定模式塑造知识世界。
六、分享和利用知识往往是不自然的行为如果我的知识是一种宝贵的资源,为什么我应该与人分享?如果我的职位是创造知识,为什么我应该利用你的而不是我的知识,从而将我的职位置于风险之中?如果知识得不到分享或利用,我们有时会感到惊讶,但我们可能较为自在,因为知识管理者认为,隐藏我们的知识并疑惑地看待来自他人的知识,这是天生的倾向。
使人们的知识进入某个系统以及从他人那儿寻找知识不仅是凶险的,而且也是艰难的努力––––因此,为了承担这种工作,我们必须具有高涨的积极性。
如果知识管理者接受这个原则,我们可能不会把分享利用知识当作理所当然的事。
我们不会认为,使信息变得可利用不一定会导致信息的利用。
我们可能认识到,分享和利用必须通过传统方式得到鼓励––––例如,业绩评价和补偿。
已有一些公司开始就知识分享和利用对员工进行评价和奖励。
连花发展公司现在是国际商用机器公司的一个分公司,在对其为消费者服务的职工进行总的业绩评价时,使知识分享占了25%的份额。
巴克曼实验室公司以在某个渡假胜地举行年会报偿其100名最优秀的实施知识分享的员工。
ABB公司对管理人员的评价不仅依据他们所决定的结果,而且还依据在决策过程中所使用的知识和信息。
七、知识管理意味着改进知识利用过程处理和改进一般的知识管理过程是重要的,但知识是在为数不多的特定的知识动作过程中得以产生并得到集中的利用和分享的。
这些特定过程因公司和行业的不同而不同,但它们包括市场研究、产品设计和开发、甚至诸如定价等与交易更有关的过程。
如果在知识管理中能出现实际的改进,这种改进必定出现在这些关键的经营过程中。
两所大学和我本人对25家试图改进知识运作过程的公司进行了研究。
我们发现了面向创造(即研究)、组合(公布)和应用(系统发展)知识的过程。
一般说来,最有效的改进方式处于对这个过程的自上而下的“重新策划”与自主的知识员工的自下而上的计划之间的某个中间地带。
具有创造性的知识员工需要较少的自上而下的干预,而知识应用过程需要更多一点的自上而下的干预。
然而,就对一些公司的重新策划而言,努力对这些公司进行的调查已证实,任何类型的知识动作过程都很少涉及主动的改进行动。
八、知识使用刚刚开始如果知识使用已很充分,那么,美国的图书馆外面将排起长队。
使用是重要的,但成功的知识管理还需要关注和参与。
有人说,关注是信息时代的通货。
为了使知识消费者关心知识,他们必须成为不仅是消极的接受者。
通过向他人总结和报告知识,通过基于知识使用的角色扮演和游戏,以及通过与知识提供者保持密切的相互关系而获得知识,能够实现更主动地关注知识。
如果接受知识是不言而喻的事,这一点就特别重要。
一些公司已开始帮助其管理人员和雇员使用知识。
宝丽来公司一个部门的信息经理林德(J.Linder)与一名维修部主任合作,为部门经理和专业技术人员创造一种“军事演习”式的练习。
参加者进行市场研究,接着扮演竞争对手或宝丽来公司的角色,向消费者作销售介绍。
这种面向销售的练习获得巨大成功,目前宝丽来公司正在对将信息使用方式用于其他类型的知识进行评估。
丰田公司和尼桑公司都把汽车设计人员派往美国,通过结交特定的消费者群体获得不言而喻的知识。
九、知识管理永无穷尽知识管理者可能觉得,只要他们能够有控制地获得其组织的知识,他们的工作就完成了。
然而,知识管理的任务是永无穷尽的。
与人力资源管理或金融管理一样,永远不可能有知识得到充分管理的时候。
知识管理永无穷尽的一个原因是,所需知识的类型始终在发生变化。
新的技术、管理方式、规则问题和消费者关心的事层出不穷。
公司不断改变其策略、组织结构、以及产品和服务的重点。
新的管理人员和专业技术人员对知识有新的需要。
知识环境中的这种迅速变化意味着,公司不应该在反映某种特定的知识环境或者在使这种环境模式化方面花费大量时间。
等到它们完成这种工作时,这种环境可能已不再存在。
而且,对知识环境的描述应该是“迅速的和不遗余力的”。
十、知识管理需要知识契约尚不清楚的是,在大多数组织中,是谁目前拥有或曾经拥有雇员的知识的使用权。
雇员的知识是否能被拥有或租用?雇员头脑中的所有知识是否都是雇主的财产?文件柜或者电脑驱动器中的知识又如何?当顾问们提供咨询时,他们的知识属于谁?外请的雇员情况又如何?具有处理这些问题的政策的公司寥寥无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