储量计算

合集下载

储量计算方法

储量计算方法

金属、非金属矿产储量计算方法邓善德(国土资源部储量司)一、储量计算方法的选择矿体的自然形态是复杂的,且深埋地下,各种地质因素对矿体形态的影响也是多种多样的,因此,我们在储量计算中只能近似的用规则的几何体来描述或代替真实的矿体,求出矿体的体积。

由于计算体积的方法不同,以及划分计算单元方法的差异,因而形成了各种不同的储量计算方法在。

比较常用的方法有:算术平均法,地质块段法,开采块段法,多角形法(或最近地区法),断面法(包括垂直剖面法和水平断面法)及等值线法等,其中以算术平均法、地质块段法、开采块段法和断面法最为常见。

现将几种常用的方法简要说明如下。

1.算术平均法是一种最简单的储量计算方法,其实质是将整个形状不规则的矿体变为一个厚度和质量一致的板状体,即把勘探地段内全部勘探工程查明的矿体厚度、品位、矿石体重等数值,用算术平均的方法加以平均,分别求出其平均厚度、平均品位和平均体重,然后按圈定的矿体面积,算出整个矿体的体积和矿石的储量。

算术平均法应用简便,适用于矿体厚度变化小,工程分布比较均匀,矿产质量及开采条件比较简单的矿床。

2.地质块段法它是在算术平均法的基础上加以改进的储量计算方法,此方法原理是将一个矿休投影到一个平面上,根据矿石的不同工业类型、不同品级、不同储量级别等地质特征将一个矿体划分为若干个不同厚度的理想板状体,即块段,然后在每个块段中用算术平均法(品位用加权平均法)的原则求出每个块段的储量。

各部分储量的总和,即为整个矿体的储量。

地质块段法应用简便,可按实际需要计算矿体的不同部分的储量,通常用于勘探工程分布比较均匀,由单一钻探工程控制,钻孔偏离勘探线较远的矿床。

地质块段法按其投影方向的不同垂直纵投影地质块段法,水平投影地质块段法和倾斜投影地质块段法。

垂直纵投影地质块段法适用于矿体倾角较陡的矿床,水平投影地质块段法适用于矿体倾角较平缓的矿床,倾斜投影地质块段法因为计算较为繁琐,所以一般不常应用。

地质储量采出程度计算公式

地质储量采出程度计算公式

地质储量采出程度计算公式
地质储量采出程度计算公式如下:
1. 原油地质储量计算公式:N = A × h × Ω × Swi × ρo × Boi。

其中,N 表示原油地质储量,单位为104t;A表示油田含油面积,单位为km2;h 表示平均有效厚度,单位为m;Ω表示平均有效孔隙度;Swi表示油层平均含水饱和度;ρo表示平均地面原油密度,单位为g/cm3;Boi表示原始的原油体积系数,无量纲。

2. 储量丰度计算公式:Ω0 = N / A。

其中,Ω0表示油藏储量丰度,单位为104t/km2。

3. 采油速度计算公式:采油速度 = (日产油量 / 地质储量)× 100%。

4. 折算年采油速度计算公式:折算年采油速度 = 日产油量 / 365。

5. 采出程度计算公式:采出程度 = (累积产油量 / 地质储量)× 100%。

6. 可采储量采出程度计算公式:可采储量采出程度 = (累积产油量 / 可采储量)× 100%。

7. 采收率计算公式:采收率 = (可采储量 / 地质储量)× 100%。

8. 最终采收率计算公式:最终采收率 = (累积产油量 / 原始地质储量)× 100%。

这些公式可以帮助我们计算地质储量的采出程度、采收率、最终采收率等指标,从而评估油田的开发效果和经济效益。

储量计算成果台账9种

储量计算成果台账9种

储量计算成果台账9种储量计算是石油和天然气勘探开发的重要环节,它对于评估油气田的潜力和决策资源配置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储量计算成果台账是储量计算的记录和总结,用于保留和展示计算成果,方便后续分析和复查。

本文将介绍9种常见的储量计算成果台账,分别是:一、储量计算方法台账储量计算方法台账是记录不同储量计算方法使用情况的一种台账。

在勘探开发过程中,不同的储量计算方法可能会被采用,例如密度法、体积法、渗透率法等。

通过编制储量计算方法台账,可以清晰记录使用的方法及其适用条件,方便后续的储量计算过程。

二、储量核算历史数据台账储量核算历史数据台账是记录油气田历次储量评价结果的一种台账。

通过对历史数据的集中管理和总结,可以了解油气田储量变化趋势,以及各评价结果的可靠性和合理性。

三、开发综合效益评价台账开发综合效益评价台账是记录油气田开发效益的一种台账。

通过对油气田的生产情况、储量变化和经济效益等指标的评价,可以判断油气田的综合开发效益,为后续的决策提供依据。

四、储量计算过程数据台账储量计算过程数据台账是记录储量计算过程中各项数据的一种台账。

它包括了储量计算所依赖的数据源、数据清洗过程和数据处理结果,以及相应的处理方法和计算精度等信息。

五、储量分区评价结果台账储量分区评价结果台账是记录不同储量分区评价结果的一种台账。

在储量计算过程中,常常会将油气田按照不同属性进行划分和评价,通过编制该台账可以清晰了解各个储量分区的储量情况和可采储量。

六、储量动态监测台账储量动态监测台账是记录油气田储量动态变化情况的一种台账。

通过对油气田开发过程中储量的实时监测和分析,可以及时发现问题和调整开发策略,确保储量的准确性和合理性。

七、储量风险评价台账储量风险评价台账是记录不同储量风险评价结果的一种台账。

在储量计算过程中,常常会涉及到不确定性分析和风险评价,通过编制该台账可以清晰记录储量风险评价结果,为后续决策提供参考。

八、储量价格评估台账储量价格评估台账是记录对不同储量价格进行评估的一种台账。

储量计算参数说明

储量计算参数说明

储量计算参数说明储量计算是指对其中一矿产资源的储量进行量化评估的过程。

储量计算的参数说明是指在进行储量计算时所需的相关参数及其说明。

以下将对储量计算的参数进行详细说明:1.计算范围参数:-区块范围:指进行储量计算的具体区块范围,可以是矿床的整个区域,也可以是区域的特定部分。

-采用范围:指在计算储量时,所采用的具体部分或特定方式。

例如,可以采用井眼距离、展开距离等进行计算。

2.基本开采参数:-采场开采参数:指在储量计算中需要考虑的与采场相关的参数,如采场尺寸、开采方法、开采效率等。

-资源提取率:指可以从储量中实际提取的资源比例,通常以百分比表示。

3.地质参数:-矿石体形状:指矿石体的几何形状,可以是平面、立方体、圆柱体等。

-矿石体大小:指储量中矿石体的大小范围,在计算中通常使用平均值进行估计。

-矿石体密度:指矿石体的密度,常用的单位是克/立方厘米或吨/立方米。

-矿石体分布:指矿石体在矿区内的分布情况,可以是均匀分布或不均匀分布。

4.技术经济参数:-开采成本:指开采过程中所需的成本,包括采矿设备、劳动力、能源消耗等。

-加工成本:指将矿石进行加工处理所需的成本,包括矿石破碎、浮选、磁选等。

-销售价格:指矿产品的市场价格,通常以吨或盎司计算。

5.评估参数:-丰度:指矿石中所含的有用元素或矿物的含量,通常以百分比表示。

-回收率:指从矿石中提取出有用元素或矿物的比例,通常以百分比表示。

-储量系数:指储量计算时用于调整计算结果的参数,可以是修正因子或调整系数。

6.数据质量参数:-可靠性:指数据的准确性和可信度,通常通过测量误差或采样误差来评估。

-可用性:指数据的可获取性,包括数据的完整性、一致性等。

以上是储量计算中常用的一些参数及其说明,不同的矿产资源可能需要考虑的参数略有不同。

在进行储量计算时,需要根据具体情况选择合适的参数,并进行合理估计和计算,以得出准确可靠的储量评估结果。

容积法储量计算公式

容积法储量计算公式

容积法储量计算公式容积法储量计算公式1. 原始油储量计算公式原始油储量是指油田中可采储量的总和。

根据容积法,原始油储量可以用以下公式计算:原始油储量(OOIP) = 面积× 厚度× 孔隙度× 饱和度× 体积系数其中, - 面积:指油藏的地面范围面积,通常以平方米(m²)为单位; - 厚度:指油藏的有效厚度,通常以米(m)为单位; - 孔隙度:指油藏中的孔隙空间所占的百分比,常用百分比表示; - 饱和度:指孔隙空间中被油填充的百分比,常用百分比表示; - 体积系数:指原油的体积增加系数,常用表示。

例如,某个油田的面积为1000平方米,厚度为15米,孔隙度为10%,饱和度为80%,体积系数为,则该油田的原始油储量可计算为:原始油储量= 1000m² × 15m × 10% × 80% × = 120,000立方米2. 可采油储量计算公式可采油储量是指在当前技术条件下可以提取出的原始油储量。

可采油储量可以用以下公式计算:可采油储量(OIIP) = 储量导数× 原始油储量其中, - 储量导数:指对原始油储量进行调整,考虑开采效率、油藏压力等因素得到的调整系数,通常为~之间。

例如,某个油田的原始油储量为100,000立方米,储量导数为,则该油田的可采油储量可计算为:可采油储量= × 100,000立方米 = 30,000立方米3. 采收率计算公式采收率是指油藏中可采集的油与原始油储量的比例。

采收率可以用以下公式计算:采收率 = 可采油储量 / 原始油储量例如,某个油田的原始油储量为200,000立方米,可采油储量为60,000立方米,则该油田的采收率可计算为:采收率 = 60,000立方米 / 200,000立方米 =总结容积法是一种常用的储量计算方法,通过考虑油藏的面积、厚度、孔隙度、饱和度和体积系数等因素来估算油田的原始油储量。

储量计算

储量计算
(1)、计算单元内有岩芯分析资料,且代表性较好,其 有效孔隙度取岩芯分析值。
(2)、计算单元内无岩芯分析资料,有效孔隙度采用经 验公式计算值。
目前均借用最新储量报告取值。
4、原始含油饱和度---So, %(取整)
(1)、利用油基泥浆取芯实验室获得。 (2)、若无油基泥浆取芯,采用阿尔奇经验公式法和半 渗透隔板法等。
1、含油边界圈定---A, Km2 :
根据钻井、测井和试油等资料,在平面构造图上圈定含油面 积。圈定原则如下:
(1)、断块油藏按相应层位的构造图圈定பைடு நூலகம்断层线控制含 油边界;
(2)、以构造为主要因素的含油边界圈定原则: 一是当含油边界有油水同层井点控制时,含油边界线
可通过构造最低部位的油水同层井点,并平行于构造等高线圈 定含油面积。
尖灭井
含油边界线
油井 尖灭线
干井
2、平均有效厚度---h ,m
有效厚度划分: 顶底界面的确定---采用以自然伽玛、微电极、深浅 侧向测井曲线为主,参考微球等其它曲线划分有效厚 度。以自然伽玛、深浅侧向半幅点和微电极幅度差的 异常点,结合微球电阻率下降对应点确定油层顶底界 面,起划厚度0.4m。
夹层扣除:夹层有两种,即泥岩夹层和灰质夹层。
石油地质储量计算
一、储量计算公式 :
采用容积法进行储量计算:
N=100×A×h×Φ×So×ρ。/Boi
A --- 含油面积,Km2 h --- 平均有效厚度,m Φ--- 平均有效孔隙度,% So--- 含油饱和度,%(取整) ρ。— 地面原油密度,g/cm3 Boi— 原油体积系数 N — 石油地质储量,104t
二是含油边界无油水同层井点控制时,含油(气)边 界线可通过相距最近的油井与水井间距之半处或外推一根等高 线(50m),并平行于构造等高线圈定。

储量计算方法

储量计算方法

储量计算方法储量计算是石油工程中的一个重要环节,用于估算石油储层中的可采储量。

准确的储量计算是决定石油开发方案和经济效益的基础,因此储量计算方法的选择和应用至关重要。

本文将介绍几种常用的储量计算方法,并对其适用范围和计算步骤进行详细说明。

一、原油1. 物质平衡法物质平衡法是一种常用的储量计算方法,它基于储层中的流体平衡原理,通过石油气田的产量及气藏中原油的组分和状态参数,推算储层中的可采原油储量。

该方法适用于采收率较高且气藏物性比较单一的情况。

2. 体积法体积法以储层中的原油体积为计算依据,通过测定储层体积、有效孔隙度和饱和度等参数,计算储层中的原油储量。

这种方法适用于孔隙度较高和载油组分较复杂的储层。

二、天然气1. 产量法产量法是计算天然气储量的一种常用方法,它基于气井的产量数据和气藏参数,通过推算气藏衰减规律来估算储层中的可采天然气量。

该方法适用于气藏开发过程中产量变化较大的情况。

2. 压缩因子法压缩因子法是另一种常用的天然气储量计算方法,它通过测定天然气的压缩因子、温度和压力等参数,计算储层中的可采天然气储量。

这种方法适用于含硫气体和高压气藏等特殊情况。

三、重质油1. 含量法含量法是计算重质油储量的一种常用方法,它基于石油样品化验结果,通过测定重质油中的组分含量和密度等参数,推算储层中的可采重质油储量。

该方法适用于重质油储层中重质组分含量较高的情况。

2. 计算模型法计算模型法是另一种常用的重质油储量计算方法,它基于石油化工和油藏工程理论,通过建立数学计算模型,推算储层中的可采重质油储量。

这种方法适用于重质油储层中油质较复杂和渗透率较低的情况。

总结起来,储量计算方法依据不同的油气藏特点和采收技术要求,选择合适的计算方法进行储量估算。

在实际应用过程中,还应考虑不确定性因素对计算结果的影响,并结合其它地质和工程数据进行综合评价,以提高储量计算结果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以上介绍的储量计算方法仅为常见的几种,随着石油工程技术的发展,还会出现新的计算方法。

储量计算公式

储量计算公式

储量计算公式储量计算公式是地质工作中非常重要的一部分,它用于确定石油、天然气等能源资源的储量。

储量是指地下岩石中所蕴藏的可采储量。

准确地计算储量对于能源勘探与开发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本文将介绍常用的储量计算公式及其应用。

首先,要计算一个油藏的储量,需要准确地了解该油藏的几何结构、岩石物性、脆弱岩石和非脆弱岩石的比例、裂缝的存在等。

然后,通过实地勘探、地震、测井等方法获得有关数据,并应用储量计算公式进行计算。

常见的储量计算公式有体积法、含量法、比率法和历史数据法等。

下面将分别介绍它们的原理和应用。

1. 体积法:体积法是根据岩石的几何结构和物性,通过计算油藏的体积来估算储量。

其公式为:储量 = 体积× 饱和度× 孔隙度× 储层厚度× 孔隙储层效应系数× 有效井密度。

其中,体积是储层的几何体积;饱和度是指油气的占有比例;孔隙度是指岩石中的孔隙空间比例;储层厚度是指岩石的有效储层厚度;孔隙储层效应系数是指孔隙度和饱和度的组合效应;有效井密度是指油井的裂缝密度。

2. 含量法:含量法是根据岩石中油气的含量来估算储量。

其公式为:储量 = 含油气面积× 面积× 厚度× 有效井密度× 饱和度。

其中,含油气面积是指地震资料中的含油气面积;面积是指地质剖面中含油气的岩性面积;厚度是指岩石的储层厚度。

3. 比率法:比率法是通过将某一指标与已知油气田的数据进行比较来估算储量。

常用的比率有原油富集系数、含油气比、采出率等。

4. 历史数据法:历史数据法是通过对已开采油气田的生产动态、损耗率等数据进行分析来估算储量。

根据历史数据,结合生产阶段的地质信息和经验值,可以采用不同的公式进行推算,如Arps公式、Hubbert公式等。

在实际应用中,储量计算常常会结合多种计算方法,以提高计算准确度。

同时,还需要考虑地质条件的复杂性、数据质量的可靠性以及储层特性的差异性等因素。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五章储量计算一工业指标的确定:根据矿区现有资料,出露地表的I、I1号矿体,未能划分出氧化带.因而统按原生硫化镍矿石考虑。

工业指标的确定以1972年出版的“矿产工业要求参考手册”为依据.即:边界品位0.2% 最低工业品位0.3% 最低可采厚度 1米夹石剔除厚度 2米凡按本指标圈定的矿体均为镍矿体,铜钴储量以镍矿石伴生矿产计算。

二储量计算方法的选择及其依据土墩镍矿床普查评价工作是用正规的勘探网进行的,矿体形态简单,主矿体沿倾斜方向稳定,矿体沿倾向延深大于沿走向延长.结合矿床实际控制程度,储量计算方法:主要工业矿体用垂直断面法;其它小矿体由于其规模小,矿层薄,甚至走向上倾向上均无控制,或仅是一孔之见·用算术平均法计算这些矿体的储量,做为地质储量。

(一)垂直断面法:用于计算I、Ⅵ号主要工业矿体的储量按下列公式计算金属储量:F=V×D×C 式中:p--金属储量V—块段矿石体积﹛ V=V1(块段总体积)- V2(该块段夹石总体积)﹜D-块段平均体重c-块段平均品位块段体积VI的计算公式为:1.当相邻二断面的矿体形状相似,且其面积差大于40%时,用截锥体公式计算体积,即V=L/3﹙S1+S2+S1S2 )2.当相邻二断面的矿体形状相似,且其面积差小于40%时,用梯形体公式计算体积,即:V=L/2( SI+S2) 式中:v-块段的体积 L-两断面之间的距离 S1、S2—分别黄山镍铜矿床122号勘探线剖面图(据新疆地矿局第六地质大队,1992年)1—2 下石炭统干墩组:1-第三岩性段;2-第一岩性段;3-辉长闪长岩相;4-橄辉岩相;5-橄榄岩相;6-角闪二辉辉石岩相;7-矿体及编号为I,Ⅱ断面的面积3.矿体两端边缘部分的块段,由于只有一个断面控制,根据矿体尖灭的特点,选用下列公。

式计算。

矿体做楔形尖灭时,块段体积用楔形公式计算:V=L/2·S1矿体做锥形尖灭时,块段体积用锥体公式计算:V=L/3·S1 式中:S1-Ⅰ断面的面积L-I断面到矿体尖灭点的距离。

夹石体积V2的计算。

V2=断面夹石面积×夹石沿走向长度的二分之一(即楔形公式)其夹石沿走向的长度按夹石倾向廷深长度的二分之一计算。

(二)算术平均法:用于除I、Ⅵ号矿体以外的小矿体。

用算术平均法求出矿体的平均厚度,平均品位(长度加权平均品位),平均体重,按下列公式计算:p=V×D×CV矿体体积=矿体平均厚度×矿体推断延深×矿体推断长度。

三主要参数的确定和矿体圈定原则:(一)主要参数的确定:1.矿体面积的确定矿体断面面积的确定用求积仪测定,以下式表示:s=c(n2-n1)或s=c(n2-n1+Q)Q=( n2-n1) - (n2‵-nl‵)为使测量面积准确可靠,绕行时最好把极点定在图形之外,并保持极点不变,以避免计算时又要确定q值。

每一面积都要进行两次,两次测定的极点位置应不同,取两次结果的平均值做为最终面积。

2.矿体厚度的测定:当钻孔无方位偏差时,矿体真厚度为:m=L﹒cos(β—α)钻孔方位有偏差时,矿体真厚度为:m=L.(Sina. Sinβ- COSγ±COSa. COSβ)式中:m-真厚度L-钻孔中矿体假厚度α-钻孔截穿矿体时的天顶角β-矿体倾角γ-钻孔截穿矿体处之方位角与矿体倾向间之夹角±一凡是钻孔倾斜方向与矿体倾向相反时前后两项用正号连结;若钻孔倾斜方向与矿体倾向一致时为负号连接。

矿体倾角用量角器在图上量取。

矿体平均厚度用算术平均法求得。

3.平均品位的确定:计算项目为:CU、CO、Ni鉴于矿体厚度变化不大,取样距离不等,样品平均品位计算,首先用样品控制长度加权求出工程平均品位。

而后用各探矿工程截穿矿体视厚度与各工程平均品位加权算出断面平均品位。

若块段只有一个断面则此平均品位便做为该块段的平均品位·若块段有两个断面组成,则在断面平均品位的基础上再进行一次面积加权.做为块段平均品位.由于矿体控制较稀,不再计算矿体平均品位。

四矿石体重的确定:矿体共采集小体重样2 5个,从测定结果来看,体重与品位关系不大,鉴于体重样分布较均匀,各矿体基本上都采集有小体重样,因而矿体平均小体重按各矿体所采之体重结果分别用算术平均法计算出每一矿体的平均体重;对没有采集体重样的矿体则用金矿床2 5个体重结果的算术平均值做为该矿体的体重。

(一)矿体圈定原则:1.首先在单个工程内根据取样化验分析结果及最低可采厚度将凡N1等于或大于0.2%,厚度(真厚度)等于或大于—米者均圈为矿体;矿体内部低于边界品位的样品其真厚度大于2米时做为夹石圈出,等于或低于2米时仍作为矿体对待,不再另行圈出;品位界于最低工业品位与边界品位之间的样品如与其他样品平均达到最低工业品位要求时,仍划为表内矿体,否则则划为表外矿石。

2.零点边界线的确定:当相邻两个勘探工程中,一个工程见矿,且达到工业指标要求,另一个工程未见矿,其零点边界线基点,根据情况以两个工程间距的一半或根据地质特征采用自然尖灭法做为零点边界线基点。

若边缘工程见矿且合乎工业要求时在其外部再无工程控制时·视矿体形态或按勘探网度的l/2外推,厚度小时则按l/4外推作为矿体的零点边界.3.若块段有两个断面组成,一个断面上矿体平均品位为工业品位,另一断面上矿体平均品位界于边界品位与最低工业品位之间时,则用面积加权求出块段平均品位。

块段平均品位等于或大于最低工业品位时则该块段全都作为工业矿体。

若块段平均品位达不到最低工业品位要求时,则将达到工业品位的断面作为工业矿体,达不到工业品位的断面作为表外矿石处理,用解析法确定可采边界线。

五储量级别的确定及块段划分:普查评价工作,基本查清和控制了矿体的地表形态,产状、规模、分布范围及品位变化,已大致查明岩体浅部一中深部的含矿性,对已发现的矿体做出了相应的评价。

大致查明了矿区控岩控矿构造,岩体形态,产状,岩相分异特征。

基本上确定了矿石的工业类型和矿石品级.不足之处是,主矿体沿走向控制程度比较低,其它一些小矿体亦是单孔控制,由于普查工作突然结束,成果中存在一些缺陷。

但I、VI号主矿体控制已完全达到D级储量的条件,其余小矿体仅大致估算地质远景储量为宜。

根据规范要求和矿区实际控制情况,储量计算块段划分如下表:储量计算块段划分表插表24五储量计算结果:(一) I号矿体:I号矿体仅有Ⅲ号剖面一个断面控制,向东西各有限外推两勘探线间距的一半,即100米,划分为两个形状相同的块段I1和12。

断面总面积18884·35㎡.其内夹石总面积为3226·34㎡。

用楔形公式计算求得:Vl(块段总体积)=100/2×18884.35=944217. 50㎡V2(夹石总体积)=88508. 0675㎡v(块段矿石体积)=Vl-V2=944217.50-88508.0675=855709. 43㎡矿石平均品位Ni 0.377% 平均体重2.946T/㎡块段镍金属储量= 855709.43×2.946×0.00377=9503.868吨金矿体镍金属储量= 9503.868×= 19007.736吨(二)VI号矿体:Ⅵ号矿体在Ⅲ号勘探线总面积6999. 97㎡、夹石面积226.05㎡,在Ⅳ号线矿体面积为1771.52㎡。

Ⅲ号勘探线以东有限外推100米,划分为Ⅶ¹块段、Ⅲ-Ⅳ号勘探线划分为Ⅵ²秧段、Ⅳ号线以西有限外推50米做为Ⅵ³块段,Ⅵ¹块段用楔形公式计算,求得:VI= 349998.50m³V2= 2656·09m³V(块段矿石体积=V l-V2=347342.41㎡矿体块段平均品位0.321%矿体平均体重3.007T/㎡Ⅵ¹块段镍金属储量=347342.4I×3.007×0.321= 3352.712吨Ⅵ²块段两断面面积差大于40%.用截锥体公式:v=L/3(SI+S2+S1﹒S2 )计算求得:VI= 409764.67㎡夹石体积按Ⅵ¹块段夹石体积剔除v(块段矿石体积)=407108.58㎡Ⅵ²块段平均品位Ni 0.306%矿石平均体重3.007T/㎡Ⅵ²块段镍金属储量= 407108.58×3.007×0.00306= 374.977吨Ⅵ³块段用锥体公式计算,求得:v(块段体积)=29525.33㎡块段平均品位 Ni 0.249%矿石平均体重3.007T/㎡Ⅵ³块段镍金属储量= 29525.33×3.007×0.00249= 221.069吨Ⅶ号矿体总储量= 3352.712+3745. 977+221. 069= 7319.758吨(三)Ⅱ、Ⅲ、Ⅳ、V……等小矿体因控制过稀,每一个矿体做为一个块段,用该矿体所有样品的控制长度一次性加权,直接求矿体平均品位。

矿体规模根据北岩体控制较好的Ⅱ,Ⅲ号矿体走向延长大于倾向延深,据此规律其它—控制的小矿体的规模按勘探网度的1/4推断。

各矿体的体积用推断延深×推断延长×平均真厚度求得,而后乘以各自的平均体重,平均品位计算出储量。

各小矿体求得Ni总储量11817.520吨其储量计算结果附表如下:(插表 2 5、 2 6)。

六伴生矿产的储量计算:鉴于矿区所采集的化学分析样,在对Ni进行分析的同时亦对伴生元素Cu,co 进行了系统的分析,Cu,co与Ni紧密伴生。

凡以镍工业指标固定出的镍矿体,基本上同时也是表外钴矿体。

铜虽在局部地段亦达到了工业要求,且含量大于镍,但因其分布零乱,据现有工程控制无法单独圈出铜矿体。

故伴生矿产的储量计算参数:矿体面积.矿体厚度,矿石体重与主矿产完全一致,为此铜、钴的储量计算采用镍的矿石量分别乘以Cu,co的平均品位,得出钴、铜的金属储量。

钴、铜的平均品位确定方法.同镍的平均品位确定方法。

伴生矿产储量计算结果见插表 2 7。

铂族元素:全矿床共采集铂族元素样24个(矿体中采集了2 0个,围岩中4个)其中I 号矿体5个,Ⅱ号矿体2个,Ⅵ号矿体8个.Ⅲ、ⅣⅦ、Ⅷ,I1号矿体各一个,围岩中南岩体辉橄岩1个·北岩体舍长单辉角闲橄榄岩、二辉角闪橄榄岩、含长方辉角闪橄榄岩各一个。

矿体中及含长方辉角闪橄榄岩中含铂在0.01-0.02克/吨之间.Pd在0.01-0.04克/吨之间,其它围岩中铂含量在0.009/T以下,钯0.013-0.015/T.由于其赋存状态分布规律及能否回收利用尚不清楚,故铂族元素储量计算采用矿体矿石总量乘以各样品算术平均品位·其结果不列入任何储量级别.仅做为今后对矿床进一步工作时参考·矿床总矿石量:12184915·95吨铂平均品位: 0.0142 g/T 钯平均品位: 0.02055g/T 铂金属储量: 0.173吨(173025.8065克)钯金属储量: 0.250吨(250400.0228克)。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