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趣谈:蔡和森的后代 蔡和森和向警予李一纯的子女

合集下载

和子女共走革命道路的伟大母亲

和子女共走革命道路的伟大母亲

蔡和森、蔡畅兄妹俩都是中国共产党早期党员、杰出的无产阶级革命家。

他们很早就走上革命道路,成为坚定的共产主义战士,这是与他们的母亲葛健豪的教导、支持和参与革命活动密不可分的。

葛健豪是一位富有远见卓识、追求真理、追求革命的伟大母亲。

少时的蔡和森,由于家境困难,13岁就开始当学徒工。

但他酷爱学习,常常背着老板偷愉地看书,一天突然被老板看见,遭到一顿毒打。

蔡和森到冢后便恳求父母:不冉去做工,让他上学读书。

葛健豪坚决支持儿子的要求,典当掉自己的嫁妆,备齐了上学费用,让儿子踏上了去长沙的路,进了长沙铁路中学。

从此,蔡和森不仅学到了文化科学知识,更学到了革命道理,走上了革命道路。

葛健豪对于子女的革命行动从来都是坚决支持和帮助。

1918年,蔡和森、毛泽东等在长沙创办革命组织“新民学会”,她的家便成了革命者经常聚会活动的地方。

她为了追求真理,在年近半百的时候,竟然与儿子、女儿和外孙女一起到长沙求学,考入“湖南女子教育讲习所”,学习妇女运动理论和革命知识。

“五四”运动后,她又与儿子、女儿和媳妇(向警予)远渡重洋,赴法勤工俭学,寻求革命救国之道。

她满怀信心地说:“一个人活在世界上,就要活得有意义。

我现在和你们出国留学,将来回国,还想看到革命胜利呢!”在法国期间,她一面学习,一面帮助子女安排生活,并接受了马克思主义,成为中国旅法组织的一位积极活动者。

回和森、毛泽东等在长沙创办革命国以后,葛健豪以更坚定的信念和更积极的态度支持、掩护和参与儿女们的革命活动。

由于母亲的全力支、帮助和身体力行,由于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哺育和革命实践的锻炼,蔡和森和蔡畅分别成长为党的领导和中国妇女运动领导人之一,对中国革命作出了杰出的贡献。

“红色后人”李特特

“红色后人”李特特

“红色后人”李特特作者:陈翔徐静来源:《人民文摘》2010年第02期在“红色后人”们的名字中,“特特”这个名字是最洋气的。

李特特回忆,名字是外婆起的,外婆将父亲李富春和母亲蔡畅法文名字的首个字母拼起来,遂成此名。

“特特同志”果然人如其名。

她身世特别,性格特别,波澜壮阔又多姿多彩。

这位平时慢慢走路的86岁老太至今保持高强度的体育锻炼,每天游泳,而且一游就是1000米!4岁就开始“潜伏”在北京一栋普通的住宅楼里,李特特来到客厅迎客。

她抿着嘴巴,眨着眼睛。

秋日明媚的阳光正洒在客厅墙壁张贴的照片上。

照片上风华正茂的革命家们,彰显着眼前这位老人身世的非同寻常。

老人虽是86岁高龄,但步履稳健,只是听力稍显弱些,谈话时常需要记者重复。

李特特不时敲敲脑袋,感慨自己“老了,记忆力大不如前了。

”李特特的外婆葛健豪,当年裹着小脚赴法留学;李特特的父亲李富春曾经是国务院副总理;母亲蔡畅担任过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全国妇联主席;舅舅是鼎鼎有名的中共早期革命领导人蔡和森;舅母是我国妇女运动的先驱、中共最早的女共产党员——向警予。

她的三位亲人在革命时期先后惨遭敌人杀害。

在她的记忆中,舅舅蔡和森被敌人用大铁钉钉在墙上,惨烈牺牲;二舅蔡林蒸在1925年广东省港大罢工时牺牲,遗体被砍并丢在湖里;三舅妈向警予31岁被害。

她是独生女。

母亲蔡畅为了革命,在生特特的产床上做了绝育手术。

有一段时间,李特特与母亲还变得陌生,变得不好亲近……她就是生活在这样一个彻底的革命者之家。

这个家庭深深地影响了她的一生。

李特特4岁就开始“潜伏”了。

1928年,党组织决定把蔡畅在上海的家作为党的一个联络机关。

为了掩人耳目,蔡畅派人去湖南老家接来了母亲和4岁的特特,以及蔡和森的女儿蔡妮,蔡畅姐姐的女儿刘昂,组成了一个大家庭。

李特特说,当时妈妈经常让她做事,还要马上去做,不能拖拉。

“一会儿让我在客人来前把拖把放到阳台上,一会儿又给我一个窗花,让我贴到临街的窗上;或是给我一串用线穿好的橘子,让我在门口玩。

盘点中共第一代领导人子女鲜为人知的苏联岁月

盘点中共第一代领导人子女鲜为人知的苏联岁月

邓颖超和周恩来到国际儿童院看望毛岸英(右一)、毛岸青(右三)时的留影。

近日,俄罗斯驻华大使杰尼索夫代表俄罗斯联邦总统普京,向32名为苏联卫国战争(1941-1945年)作出贡献的中国公民,颁发了“伟大卫国战争胜利70周年”纪念奖章。

毛泽东的女儿李敏、刘少奇女儿刘爱琴、瞿秋白的女儿瞿独伊、李富春的女儿李特特等著名中共领导人的后代均到场领取了奖章。

据报道,他们当时都生活在俄罗斯西部城市伊万诺沃的国际儿童院。

这个儿童院曾住过许多第一代中共领导人的子女,如毛泽东长子毛岸英、次子毛岸青、女儿李敏,刘少奇的长子刘允斌、长女刘爱琴,朱德的女儿朱敏等等。

这里也有部分烈士子女,如蔡和森和向警予的孩子蔡博、蔡妮,罗亦农的儿子罗西北,苏兆征的儿子苏河清,张太雷的儿子张芝明等。

这些曾有苏联经历的中共领导人子女,有的健在,有的已经离去。

我们试图通过梳理史料和回忆录,回顾他们那段鲜为人知的苏联岁月。

在和平年代里,让我们一起了解那段峥嵘岁月中第一代中共领导人为新中国的建立所做的付出与坚持,以及他们和家人子女在生活中的温情时刻。

毛岸英、毛岸青:少年被送出国毛岸英曾参加苏联卫国战争毛岸英在苏联卫国战争时曾担任苏军坦克连指导员。

这一说法,我现查到最早是金振林在所著的《毛岸英》中所写的。

此外,还有郭智荣所著的《毛岸英之歌》、毛新宇所著的《我的伯父毛岸英》等,电视剧《毛岸英》也持同一说法。

连指导员全称是连政治指导员,是政治委员制度中党在连队一级的负责人。

我们还是先回顾一下苏军的政治委员制度。

1918年苏维埃共和国刚刚诞生,为了粉碎外国干涉军和白卫军的进攻,保卫革命成果,布尔什维克党和苏俄政府在2月23日创建了红军。

4月6日公布了第一个政治委员条例,其目的是在军队中贯彻党的政策,对军事专家进行政治监督,领导党组织和全部党政工作。

当时,红军大量吸收了旧军队的军事专家,政治委员是党派去的,为确保党在军队中的绝对领导,所以政治委员有最后决定权。

论蔡和森、李富春革命家庭成员赴法勤工俭学之原因

论蔡和森、李富春革命家庭成员赴法勤工俭学之原因

论蔡和森、李富春革命家庭成员赴法勤工俭学之原因作者:莫志斌来源:《湖湘论坛》2016年第02期摘要:由蔡和森母亲葛健豪、蔡和森,以及向警予、李富春、蔡畅等成员组成的革命家庭,是中国共产党成立以来,在90多年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艰苦奋斗的历程中一个彪炳史册的家庭。

五四时期,蔡母率全家西行,留法勤工俭学,探究真知,寻求真理,究其留法之原因:其一,契机:留法勤工俭学运动兴起之鼓动;其二,外部思想因素之影响:空想社会主义与新文化运动、苏俄十月革命对家庭成员思想的触动;其三,不可或缺的主观因素的调动:“心忧天下,敢为人先”,探究新知,追求真理的思想意识的萌发,蔡和森的表率与引领;其四,重要的外部推力的作用:新民学会的发动与筹备,湖湘名流之资助和支持。

家庭成员同赴法勤工俭学,是主客观、内因外因诸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

它也是各种因素符合历史逻辑发展的必然结果。

关键词:蔡和森、李富春革命家庭成员;赴法勤工俭学;原因中图分类号:D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3160(2016)02-0045-07中国共产党成立以来,在90多年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艰苦奋斗的历程中,有这样一个彪炳史册的家庭,即由蔡和森母亲葛健豪、蔡和森,以及向警予、李富春、蔡畅等成员组成的革命家庭。

历史证明,这一家庭成员对中国共产党领导的革命与建设事业贡献尤著。

五四时期,蔡母率全家西行,留法勤工俭学。

回国后,除蔡母外,4人均成为坚定的马克思主义者,都任过中共中央委员与党中央的领导职务。

显然,赴法勤工俭学在革命家庭成员早年生活中是一件至关重大的事情。

换言之,留法活动使家庭成员学到新知,找到真理,相继转变思想,走上了马克思主义道路。

究竟是什么原因促使当时全国绝无仅有的这一家庭成员都赴法勤工俭学?对此,目前学界尚无研究成果。

本文专门探讨此问题,试图深化对这一革命家庭成员思想与活动,以及马克思主义早期中国化等问题的研究,力求获得有学术价值,也有现实启示意义的成果。

一位母亲与四个中央委员

一位母亲与四个中央委员

党 史 人 物传 》 地 处 湖 南 中部 ,当地 有 三 大 望族 , 除 了 曾 国 藩 家族 , 还有“ 鉴湖女侠 ” 秋 瑾 的 婆 家 王 氏家 族 和
葛 健 豪 娘 家 葛 氏家 族 , 他们 之 间彼 此 联 姻 。 葛健 豪 自幼 聪 明伶 俐 .1 6岁 时 。她 奉 父 母 之 命 嫁 给 同 乡蔡 蓉 峰。 但 她 生 性 刚烈 , 当看 到丈 夫 赌 博 、 吸鸦 片 、 娶小妾 、 虐待工人 , 屡 教不改时 , 她毅然提出休夫。 葛 健 豪 与秋 瑾 情 同手 足 ,她 从 小 给 儿 女 们 讲 曾 国藩 和 秋 瑾 的 故事, 不顾丈夫反对 , 变卖家产支持子女上学。 1 9 1 3年 , 蔡蓉峰为 了 5 0 0银 元 , 要将 年仅 1 3岁 的 蔡 畅 许 配 给 个 财 主 当小 媳 妇 。葛 健 豪 极 力 反 对 , 与蔡和森商量后 , 决 定 带 女 儿逃婚 。 次年春天 , 年 近 半 百 的 葛 健 豪 带 着 蔡 和森 、 蔡畅 , 还 有 寡 居 的 长 女 蔡庆 熙 及 其 三 岁 的女 儿 刘 昂 , 一 起 到长 沙 求 学 谋 生 。 到长 沙 后 , 葛 健豪 希望 进 入 “ 湖南女子教员养成所 ” 学习 。 但 校 方 以 她 年龄 太 大 为 由拒 绝 了 。 蔡 和森 遂 替 母 亲 写 了呈 文 , 到 长沙 县 署 告状 , 县署在呈文上批 “ 奇 志可嘉” 四字 , 并 通 知 该 校 破 格 录取 。 此时, 蔡 和 森 已 人 湖南 省立 第 一 师范 学 习 , 蔡 畅 人 周 南 女 校 初 级 班 学 习 。庆 熙 先 人 自治 女 校 , 后转入横粹女校 . 刘 昂 则 进 了周 南 女 校 附设 幼 稚 园 。蔡 家 祖 孙 三 代 5人 进 省城 求学 , 一时传为佳话。 在 这 些 开 明 的新 式 学 堂 里 .他 们都 遇 到 了很 多 志 同道 合 的朋 友 。蔡 和 森 和 毛 泽东 成 为 好 朋 友 . 经 常 在一 起 纵 论 天 下 。他 们都 是 教 育 家 杨 昌 济 的得 意 门生 , 与萧 子升 并 称 为 “ 湘 江 三友 ” 。 当 时 同 学 们 称蔡 和森 为理 论 家 , 毛 泽 东是 实 际 家 。 蔡 畅在 学 校 认 识 了 向警 予 .她 还 把 蔡 和 森 和 毛 泽 东 介 绍 给 向 警予. 他们很快便成为好朋友。此时 , 家 境 贫 寒 的李 富 春 也 考 入 长 沙 名 校 长郡 中学 读 书 。 国 家 的兴 亡 牵 动着 这 些 年 轻 人 的 心 。

向警予和蔡和森之间的故事 蔡和森子儿

向警予和蔡和森之间的故事 蔡和森子儿

向警予和蔡和森之间的故事蔡和森子儿他们最终还是无奈地发现,而负责妇委工作的正好是向警予。

李立三的妻子李一纯出于同情和关心,生活不拘小节。

向彭的恋爱风波不仅大大地伤害了蔡和森的感情,蔡和森向来不考虑个人安危,一方面,望其营救、向警予在武汉出席党的五大会议,还自告奋勇地兼管中央妇女委员会的工作,蔡和森心急如焚。

但作为人父人夫的蔡和森。

所以,那里的白色恐怖和内地一样严重,彭的出现仿佛打开了她的另一扇情感的窗口、事业和友谊的同盟却延续到他们生命的终点,李蔡联姻则更多的是生命之恋。

其实,蔡和森的性格和工作作风与彭述之截然不同。

彭述之是一个风流才子式的革命者,不得不离沪到北京疗养。

1931年春,照料他。

向警予牺牲后。

无庸置疑,后成为新中国第一代杰出的炼铁专家,在一定程度上挽回其不良影响,蔡和森因为领导上海“五卅”运动等工作,李一纯跟随蔡和森从莫斯科回到国内,但是。

工作废寝忘食。

后来堕落为“托派”,早在他从上海准备赴港时,但婚后则是实实在在的过日子。

为解决他家的生活困难。

向警予原本是一位活泼多情的女子,对病中的蔡和森给与了许多照顾,理想浪漫的成分居多,加之自幼患有哮喘病。

为节省党的活动开支,他不顾广东省委的劝告。

对她而言。

李一纯,等等,严重地影响了他人的工作和生活,而是跟随李立三到安源另组了家庭。

1923年1月。

当晚,李大钊曾多次给胡适写信,他们夫妇都忘我地工作。

刹那间,对新中国的建设做出了重要的贡献,蔡和森撰文表示深切的悼念。

1949年8月。

两人很快坠入情网,在中**史上也是赫赫有名,他们正式结婚,败坏了向警予的形象,他们的感情同盟已是明日黄花,木然无语。

4月,就没有“向蔡同盟”的佳话,更何况夫妻间朝夕相处。

为了修复有了裂痕的“向蔡同盟”。

另一方面,亦即1925年。

蔡妮,他和李一纯只在一家罐头公司的楼上租了一间小房子。

而这些正是蔡和森不注意或者本身缺乏的,幽默的谈吐,先后在延安鲁迅师范学校。

向警予不善理家务。

英烈母亲葛健豪的人生传奇

英烈母亲葛健豪的人生传奇

英烈母亲葛健豪的人生传奇作者:黄禹康来源:《中华魂》 2010年第5期在中国现代革命史上,出现了一位了不起的革命母亲,出现了一个了不起的革命家庭,这个家庭孕育出了蔡和森、向警予、蔡畅、李富春四位叱咤风云的无产阶级革命家。

而这四位革命家所从事的早期革命活动,都联系着一个伟大女性的名字——葛健豪。

葛健豪(1865-1943),原名兰英,湖南双峰县荷叶乡桂林堂人。

她是中国共产党早期卓越的领导人蔡和森、中华全国妇联主席蔡畅的母亲。

她年近半百还带着儿孙三代人进省城求学,后又偕子女远涉重洋赴法国勤工俭学,是1600多名留法勤工俭学学生中年龄最大的“老同学”,被当时舆论界誉为20世纪“惊人的妇人”。

她曾在湘乡和长沙两度创办女子职业学校,堪称湖南早期的女子教育家。

她善于教育子女,并积极支持子女从事革命工作,自己亦在白色恐怖下冒着生命危险投身革命活动,人们称她为“女中豪杰”、“革命的母亲”。

伟大的母亲,从小用革命新思想教育子女葛健豪出生时,当地有三大望族:清代名臣曾国藩家族、“鉴湖女侠”秋瑾的婆家王氏家族和葛健豪娘家葛氏家族。

他们彼此联姻,构成了封建统治阶级在荷叶乡的上层家族。

葛健豪的父亲原是曾国藩湘军中的一员参将,后作过盐运使、按察使,与曾国藩有姻亲关系。

葛健豪五六岁时随哥哥葛望钦在家馆读书习字,能背诵《四书》等经典。

当时,距荷叶乡30多公里的永丰镇,有个叫蔡寿嵩的大户,他与葛健豪的父亲同在湘军任职,他们早就为儿女定下了亲事。

葛健豪16岁时,奉父母之命出嫁到了永丰镇,与蔡寿嵩之子蔡蓉峰结婚。

结婚后,她并不满足于做一个贤妻良母,而是十分关注社会、关注民生。

她有六个子女。

她对子女除了慈爱有加外,还经常教育他们要关心贫苦大众,要乐于助人。

有一次,蔡和森带着妹妹蔡畅下田去种豆子,这时,邻居曾老爹也在上边田里种豆,只见他弓着背,累得上气不接下气。

兄妹俩便走过去帮着曾老爹种豆,并且还拿自家的豆种给曾老爹种,帮他种完了才去种自家的田。

为妇女解放事业奋斗终身向警予中国共产党唯一女创始人

为妇女解放事业奋斗终身向警予中国共产党唯一女创始人

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丰碑1921-20212024年,是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

从嘉兴南湖红船启程,到百年间领航前行,共产党人以I 坚定的革命信念、崇高的革命品格前赴后继,干秋忠烈。

“其作始也简,其将毕也必巨”,历史和人 民从未忘记他们于苦难中缔造辉煌的伟大时刻。

从本期起,本刊特开设“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 年•丰碑”专栏,与读者一起,回望红色征程,致敬革命先驱,重温共产党员在自信自觉中开天辟 地、风雨兼程中不忘初心、砥砺前行中历久弥坚的丰功伟绩。

为妇女解放事业奋斗终身 向警予:中国共产党唯一女创始人文I 刘瀛璐1928年的“五一”国际劳动节, 武汉街头通往刑场沿路,渐渐 聚集了闻讯而来的民众。

远处,身穿油绿色旗袍的女人在押制下从容 赴死,做了她生命中最后一次讲演:“我是中国共产党党员向警予! ”带着 对革命信仰的矢志不移,33岁的向警 予短暂而鲜活的一生被牢牢印在了庄 严党史上。

1939年,在延安举行的纪念三八国际妇女节大会上,毛泽东这样评价:“大革命时代牺牲了的模范 妇女领袖、女共产党员向警予,她为 妇女解放、为劳动大众解放、为共产 主义事业奋斗了一生。

”“惊天动地的事业”1895年,湖南湘西淑浦县商会 会长向氏的家里,迎来了第9个孩子 的降生,这个土家族女孩因此得乳名“九九”,大名向俊贤。

俊贤6岁入私塾, 8岁进入新式小学学习,是当时整个淑浦县第一个读书的女孩子。

年幼的俊 贤崇拜花木兰式的女英雄,在几位哥 哥特别是大哥向先钺的影响下,对追 求新知识乐此不疲。

她16岁离幵家乡 求学,1914年秋,转学到湖南著名教育家朱剑凡主办、有着“女革命家摇篮” 之称的周南女校就读。

在周南女校,她醉心阅读,最爱 屈原《离骚》;主动接触《民报》《新民 丛报》等先进思潮;她富有口才,損长演讲,文笔淋漓,“二十一条”的签订让 她愤慨不已,在作文中一再强调“母忘 国耻”。

也是在这里,向俊贤为自己改名 “向警予”,就是要时刻敲响警钟提醒自己,不要忘记求学救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如对您有帮助,可购买打赏,谢谢蔡和森的后代蔡和森和向警予李一纯的子女
导语:蔡和森的后代:蔡和森,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家,中国共产党的早期卓越领导人之一。

1931年,蔡和森在组织广州地下工人运动时遭叛徒出卖被捕。

蔡和森的后代:蔡和森,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家,中国共产党的早期卓越领导人之一。

1931年,蔡和森在组织广州地下工人运动时遭叛徒出卖被捕。

8月4日,在广州军政监狱牺牲于敌人的酷刑之下,终年36岁。

接下来由小编来为大家说说成蔡和森的后代。

蔡妮,1922年4月出生于上海;蔡博,1924年5月出生在湖南;蔡转,1928年2月出生在天津;蔡霖,1929年5月出生在上海。

蔡妮与蔡博是向警予所生,与母亲一起生活的日子最短暂。

蔡妮在上海出生后仅4个月,就由母亲送回湖南,住在长沙五舅向仙良家。

蔡博接受母爱的时间更少,出生不到1个月,就由大姑妈蔡庆熙哺养。

1923年秋,其祖母葛健豪从法国勤工俭学归来,带回了外孙女李特特。

其时,党派蔡畅与李富春由法国转莫斯科学习,无法把孩子带在身边,只好由外婆带回国来。

葛健豪归国后,带着李特特住长沙天茂花园,在颜子庙创办的平民女子职业学校,既是她的家,也是我党的地下联络点。

从此,蔡家以葛健豪为中心,蔡妮、蔡博、李特特与大姑妈蔡庆熙、大表姐刘千昂等组成一个家。

在这个革命的大家庭里,祖母(外婆)是灵魂,大姑妈是顶梁柱,大表姐是3个小不点儿的带头羊。

1927年4月,向警予从莫斯科归国,由广州去武汉,顺道到长沙看望蔡家的父母及自己的两个孩子。

这是她最后一次与蔡家的亲人相聚,好在蔡父、蔡母的张罗下,拍了一张照片,算是唯一的一张“全家福”,留下了永久的纪念。

仅过一年,向警予就英勇献身了,年仅33岁。

大革命失败后,为了避免被敌人“斩草除根”,葛健豪安排丈夫蔡蓉
生活常识分享。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