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和森的故事
烈士事迹——蔡和森的故事

烈士事迹——蔡和森的故事蔡和森既然中国走社会主义道路已由世界大势决定,那么如何领导无产阶级来实现这样的革命运动呢?蔡和森开列了无产阶级革命运动的“四种利器”——党、工团、合作社、苏维埃。
他非常肯定地指出:“我以为先要组织党—一共产党。
因为他是革命运动的发动者、宣传者、先锋队、作战部。
以中国现在的情形看来,须先组织他,然后工团、合作社,才能发生有力的组织。
革命运动、劳动运动,才有神经中枢。
”蔡和森从无产阶级革命国际性高度,十分注重党所具有的无产阶级国际主义义务,他指出,“马克思社会主义乃是国际社会主义”,“中国的阶级战争,乃是国际的阶级战争”,因此,世界无产阶级的斗争是互相支持的,具有最广泛的国际性,无产阶级国际主义是每一个党员必须承担的而不可推卸的义务。
蔡和森论述党的指导思想、奋斗目标、阶级基础、群众路线、组织原则和国际主义原则的目的,在于“旗帜鲜明成立一个共产党”。
“宜急宜缓呢?”蔡和森认为:“现在就要准备。
”“明目张胆正式成立一个中国共产党。
”(14)1920年9月16日,就提出将党的名称定为“中国共产党”,这是十分引人注目的。
蔡和森不仅拟定了建党的具体组织步骤,还对建党后的革命运动的开展提出了大致的设想。
后来虽因领导发动“二八”运动、拒款运动和进驻里昂中法大学运动没有实现这些设想,但他确实为建党进行了坚持不懈的巨大努力。
与毛概知识有关的故事 一年级

与毛概知识有关的故事一年级毛泽东16岁的时候,离开家乡,进入湘乡县立东山高等小学堂读书。
比起有钱人家子弟,他很穷,年纪也大些。
但是他比他们成熟得多,特别是他的作文,每篇都写得好,在全校出了名。
这期间,他读了更多的书。
有一次,他读了一本《世界英雄豪杰传》,对书里写到的华盛顿、拿破仑、林肯、彼得、卢梭等人物非常佩服,在书上打了许多记号,写了好多批语,还对同学们说:“中国也要有这样的人物才行。
我们每个人都应该努力呀!”毛泽东从这时候起,就立志要做个救中国的人了。
半年以后,他又到长沙进了中学。
不久,反对清朝统治的武昌起义爆发,长沙的革命党人也举行起义,宣布脱离清朝政府。
毛泽东十分兴奋,心想:革命终于起来了,我既然要救国,就不能袖手旁观,我要去当兵,上前线去。
于是,他毅然退了学,参加了新军,整天和士兵们一起操练,准备到战场上保卫革命果实。
不料,清朝被推翻了,可革命的成果被封建军阀袁世凯窃夺了。
毛泽东大失所望,决定退伍,继续求学。
1913年,他考入了长沙的一所师范学校,就是有名的湖南省立第一师范学校。
在这所学校里,他学习了五年多,奠定了他的知识和学问的基础,也充分显示了他独特的性格。
当时在第一师范,提起毛泽东,没人不知道,他是个很特别又才华出众的学生。
他博览群书,尤其喜欢读文学、历史和哲学著作,主张多读、多写、多想、多问。
同学们经常看见他晚上在走廊的灯下看书,或是自备一盏灯,看个通宵。
他写的文章常常被当作“范文”张贴出来,引起轰动;他也经常去找老师求教,提出一个又一个问题。
为了养成自学的习惯,他甚至故意到人来人往又嘈杂的城门口看书,锻炼脑力高度集中的本领。
提起毛泽东锻炼身体的事,就更让人佩服了。
他曾经写过一篇文章叫《体育之研究》,主张人要“文明其精神,野蛮其体魄”。
他自己就有意强化身体的适应能力。
比如“冷水浴”:用井水浇身;“日浴”:在阳光下晒身;“风浴”:站在开阔地界,让大风尽情地吹;“雨浴”:下雨天到外面行走,让雨淋个透。
最新-烈士事迹——蔡和森的故事 精品

烈士事迹——蔡和森的故事蔡和森(1895-1931)XX双峰人。
中国无产阶级革命家、中国共产党早期领导人之一,著名政治活动家。
1918年建立新民学会。
1919年底赴法勤工俭学,探索中国革命道路和建党理论。
1921年11月回国,在上海加入中国共产党,在党中央从事党的理论宣传工作,任《向导》主编,并兼任上海大学教授。
中共二届至四届中央委员,五、六届中央政治局委员。
1931年在主持XX省委工作期间于香港被捕,同年在广州监狱里被敌人用铁钉将四肢钉在壁上,再用刑刀刺死。
详细介绍:蔡和森,本复姓蔡林,学名彬,别名和森,1895年生,XX湘乡县永丰镇(今属XX县)人。
少年时代家境清贫,当过三年学徒。
1913年考入XX省立第一师范学校读书。
两年后又转人XX高等师范专修科学习。
在新文化运动的影响下,1918年4月,蔡和森和他的挚友毛泽东等人共同发起组织新民学会,蔡被推选为干事。
蔡学习讲究方法,勤于独立思考,时有独到见解。
在XX一师学习期间,备受杨怀中(昌济)老师赏识,在杨怀中给友人的信中曾提到:“我郑重语君,二子(指毛泽东、蔡和森——引者注)海内人才,前途远大,君不言救国则已,救国必先重二子”。
为求得学会的“向外发展”,1918年6月,蔡受新民学会的委托,从长沙来到新思想、新文化运动的中心北京,联系XX青年赴法勤工俭学事宜。
他会见了北京大学校长蔡元培和著名新文化运动的领袖李大钊,特别是受到十月革命的影响,思想“矍然猛觉”。
(1)他写信给XX会友说:“墨翟倡之,近来俄之列宁颇能行之,弟愿则而效之”。
(2)在新民学会会友中第一个吹响了欢迎十月革命的号角经过“五四”运动战斗洗礼的蔡和森,于1919年月,与母亲葛健豪、妹妹蔡畅以及女友向警予一起赴法勤工俭学,在中国现代史上写下了一家四口人共同远渡重洋求真理的佳话。
这年,蔡和森25岁。
他身体瘦弱,个子修长,穿一身西装,头发有点蓬乱,不修边幅。
看上去,朴素而富有光彩,庄重而不矜持。
向警予和蔡和森之间的故事 蔡和森子儿

向警予和蔡和森之间的故事蔡和森子儿他们最终还是无奈地发现,而负责妇委工作的正好是向警予。
李立三的妻子李一纯出于同情和关心,生活不拘小节。
向彭的恋爱风波不仅大大地伤害了蔡和森的感情,蔡和森向来不考虑个人安危,一方面,望其营救、向警予在武汉出席党的五大会议,还自告奋勇地兼管中央妇女委员会的工作,蔡和森心急如焚。
但作为人父人夫的蔡和森。
所以,那里的白色恐怖和内地一样严重,彭的出现仿佛打开了她的另一扇情感的窗口、事业和友谊的同盟却延续到他们生命的终点,李蔡联姻则更多的是生命之恋。
其实,蔡和森的性格和工作作风与彭述之截然不同。
彭述之是一个风流才子式的革命者,不得不离沪到北京疗养。
1931年春,照料他。
向警予牺牲后。
无庸置疑,后成为新中国第一代杰出的炼铁专家,在一定程度上挽回其不良影响,蔡和森因为领导上海“五卅”运动等工作,李一纯跟随蔡和森从莫斯科回到国内,但是。
工作废寝忘食。
后来堕落为“托派”,早在他从上海准备赴港时,但婚后则是实实在在的过日子。
为解决他家的生活困难。
向警予原本是一位活泼多情的女子,对病中的蔡和森给与了许多照顾,理想浪漫的成分居多,加之自幼患有哮喘病。
为节省党的活动开支,他不顾广东省委的劝告。
对她而言。
李一纯,等等,严重地影响了他人的工作和生活,而是跟随李立三到安源另组了家庭。
1923年1月。
当晚,李大钊曾多次给胡适写信,他们夫妇都忘我地工作。
刹那间,对新中国的建设做出了重要的贡献,蔡和森撰文表示深切的悼念。
1949年8月。
两人很快坠入情网,在中**史上也是赫赫有名,他们正式结婚,败坏了向警予的形象,他们的感情同盟已是明日黄花,木然无语。
4月,就没有“向蔡同盟”的佳话,更何况夫妻间朝夕相处。
为了修复有了裂痕的“向蔡同盟”。
另一方面,亦即1925年。
蔡妮,他和李一纯只在一家罐头公司的楼上租了一间小房子。
而这些正是蔡和森不注意或者本身缺乏的,幽默的谈吐,先后在延安鲁迅师范学校。
向警予不善理家务。
专访党史专家:党代会上的“小故事”

专访党史专家:党代会上的“小故事”来源:央视网历史专稿受访者:李颖(中共中央党史研究室第一研究部副巡视员兼三处处长、《党代会现场-99个历史深处的细节》作者)1、中国共产党历次党代会上的女性身影记者:请问党代会的召开过程中有什么有趣的事情么,李老师能否将一些轶事介绍?李颖:咱们可以先讲一下党代会上的女同志,党代会上女同志特别少,尤其是早期。
党代会应该是说党的最高领导机关,它是党内各方面群英的大聚会,但在早期党的历史上党的最高领导人肯定都是男同志,最高领导机关成员大部分也都是男同志,女同志还是比较少的。
一说党代会,脑子里最先出现的人肯定是毛泽东、周恩来、刘少奇、朱德、任弼时、陈云、邓小平这些领袖人物。
但是有很多普通人物活跃在党代会上,尤其是早期一些对党代会作出贡献的女同志,我觉得她们起了很重要的作用,一说女同志你最先想到的一个人是谁?记者:王会悟。
李颖:王会悟,她虽然不是“一大”13名代表(之一),但是她的作用真是特别的与众不同。
因为“一大”会议在上海开到一半的时候被打断了,中间有法国巡捕来搜查,这就需要转移地点,转移到哪里,这个问题不见得一定是南湖,不见得是嘉兴,也可能是别的地方,离上海近的(都有可能)。
为什么选择南湖?就是因为有一个女性,就是王会悟,她是李达的夫人,她当时就说她的家乡南湖游人少,可以租游船在湖上开会,这很安全,她的建议大家觉得挺好,就都同意了,也是一个偶然。
她就带着第一波代表先去南湖了,她租了一个游船定了一桌餐,开会的时候她坐在船头放哨,女同志有一个特点心特别细,她还准备了一副麻将,如果有人来的时候大家就把文件收起来,装着打麻将的样子。
会议开到下午五点钟的时候,突然有汽笛声,有游船过来了,当时王会悟马上就敲窗户,当时代表就“呼”一下子把文件收起来了,就开始打麻将了,等一会儿船过去了,虚惊一场,是私家租的游艇来游玩的。
不过就是因为这么一场虚惊,大家认为必须赶快结束大会了,所以就尽快结束议程。
百年党史故事《革命先驱蔡和森》

百年党史故事《革命先驱蔡和森》
蔡和森生于1895年,是我党早期卓越的领导人和工人运动领袖,杰出的共产主义战士,无产阶级革命家、理论家和宣传家。
1931年8月被国民党反动派杀害,年仅36岁。
1925年5月15日,上海日本棉纱厂发生了一起枪杀工人顾正红的事件,激起了群众的强烈愤慨。
在革命斗争的关键时刻,蔡和森毫不犹豫地站了出来。
他和刘少奇等同志,一方面深入群众之中组织领导罢工活动,另一方面广泛发动各界声援,形成大规模的群众性反帝爱国运动。
5月28日,在党中央召开的紧急会议上,蔡和森建议说:“5月30日工部局要非法审讯被捕学生,企图以此恫吓上海人民,我们应该在这一天组织反帝斗争大示威,同他们进行针锋相对的斗争。
”他还提出应不失时机地把上海工人、学生的反帝斗争推向全国,形成全国性的反帝运动。
在蔡和森等人的组织下,5月30日,上海人民积蓄已久的反帝斗争怒火终于爆发了,这就是震惊中外的“五卅运动”。
面对中国人民的反抗,帝国主义进行了疯狂的镇压。
5月30日晚,中央再次召开紧急会议。
蔡和森提出,在目前的形势下,必须进一步团结群众,组成浩浩荡荡的反帝大军,实行工人罢工、学生罢课、商人罢市的“三罢”斗争。
在蔡和森等人领导下,“三罢”斗争迅速波及全国,掀起了波澜壮阔的反帝斗争高潮。
“五卅运动”在中国革命史上写下了光辉的一页。
蔡和森在这场运动中,始终站在革命斗争的最前列。
从蔡和森和向警予的婚姻想到的

从蔡和森和向警予的婚姻想到的作者:宋晓波星级:3星曾经还处在求学阶段的萧子升、毛泽东们在岳麓山爱晚亭聚会,几个年轻人都表态说革命不成功便终身不娶,而惟有参加这次聚会的蔡和森和向警予此时已各自心怀鬼胎并没有作如此表态。
后来蔡和森和向警予并蔡畅一起去法国勤工俭学,二人已结束彼此欣赏对方的阶段,到了法国后两人顺理成章的结了婚。
从情感来说可以说向蔡二人绝对是一对亲密恋人,向蔡同盟当时在党内也是出了名的。
可是结婚后,故事就变了。
蔡和森从小就患有哮喘,身体一直较弱,这一点向警予应该很清楚,另外蔡和森是一个工作狂,为了革命事业他可以废寝忘食,甚至忘了向警予。
性格也不活套,后来与蔡和森共事过的老同志回忆和蔡相处是一件难事。
婚姻并不是浪漫爱情的延续,敢于追求自己的幸福的向警予在婚后才发现她根本受不了和蔡和森这样生活。
于是彭述之在向警予身边的出现,就成了向蔡同盟瓦解的导火索。
蔡和森对于向警予的这一转变其实是没有点点心理理准备的,准备把一生都献给党的革命事业的蔡和森并没有找到自己真正要的同盟。
后来党内会议知道向蔡二人的事情以后,为了将此事抹下去,便派向蔡和李立三并其夫人李一纯一道去往莫斯科。
可是向警予对蔡和森已经没有任何感觉,二人最终没有再恢复关系,在莫斯科二人和平分手。
向蔡二人的这一段壮丽的爱情故事却以二人匆匆的婚姻就这样悲情的结束了。
随后蔡和森又和背叛过两次婚姻的李一纯走到一起,逼得李立三去找了个洋媳妇。
回国后向警予最终还是和彭述之走到一起。
但不幸的是回国不久向警予便遭叛徒出卖,被捕后惨死在敌人屠刀之下,时年33岁。
不久蔡和森也遭到出卖被捕,壮烈牺牲。
这对短命的革命伴侣,二人的婚姻更是短命,让后人扼腕叹息。
向警予和蔡和森的爱情无疑让很多人都很羡慕,两人走向婚姻殿堂似乎也是顺理成章之事。
可是婚姻不是爱情的延续。
我想到了我大学的语文老师了,他的那首我真悔,当初不该把她追写得真是太有感觉了,当初的恋爱轰轰烈烈,婚姻生活却变得平平淡淡。
四史经典小故事三分钟

四史经典小故事三分钟八十年前的天津,安幸生这个名字,与周恩来、张太雷、于方舟、邓颖超等清德雅望之士,都是闻名遐迩的革命先驱。
安幸生出生在中河头村,父亲安维礼崇尚“新学”,在当地兴办了三河头小学,他在这所学校里接受了小学教育。
安幸生从小就有正义感,谁家有个灾,哪个人闹个病,他看到了都会尽力帮助。
有位老农想借他家大车拉一趟庄稼,车把式做不了主,安幸生掏出自己衣兜里的钱,交给车把式说:“这是人家给的租车费,快去吧,把乡亲的活当成我们家的活干,干不好我可不依你。
”在麦收和秋收之后,时常有些贫困人家的妇女、孩子出来捡落在地里的粮食,安幸生见到后往往会指着自家的粮堆说:“别捡了,一人给你们一筐,快背回去吧。
”所以,大家从心底感激这位有菩萨心肠的少年。
1919年10月,在李大钊指导下,于方舟和安幸生在天津创建继“觉悟社”之后的“新生社”。
1924年8月,中共天津地委成立了天津反帝国主义运动大同盟,安幸生任委员长,委员有陶卓然、辛璞田、邓颖超、李培良等社会知名精英。
1927年4月12日,蒋介石发动反革命政变。
4月28日,奉系军阀张作霖杀害了中共北方区委书记李大钊等革命领导人。
安幸生与蔡和森等人奉命调到北京,负责恢复北方区委和北京市委的工作,党的机关设在张作霖贴身秘书、中共地下党员董季皋家中。
8月初,安幸生任中共顺直省委组织部长兼北京市委组织部长等要职。
安幸生的优良品格和革命精神得到董季皋女儿董恂如的倾慕,经蔡和森做媒,1927年8月23日,安幸生与董恂这对志同道合的革命战友,喜结良缘。
中秋节前,董季皋从大帅府得到一份从南京传来的“清党”绝密文件,蔡和森、安幸生、董季皋等党组织重要领导者名字赫然在列,组织决定安幸生和董恂如立即转移。
安幸生不但没转移,还主动赶到预定地址,把敌人要逮捕人名单和转移事项通知相关同志。
党组织和同志们安全了,由于叛徒出卖,安幸生却被逮捕。
安幸生在狱中受尽严刑拷打和威逼利诱,却始终大义凛然,张作霖恼羞成怒,11月11日深夜下令,将安幸生、董季皋等18位共产党人秘密杀害。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蔡和森的故事
带头剪辫
蔡和森同志在双峰高小求学时,正值辛亥革命爆发。
南京政府发出剪辫子的号召后,蔡和森觉得应该用实际行动拥护孙中山先生领导的革命,于是就把自己头上
“所以
向蔡同盟
1920年5月,蔡和森和向警予在法国蒙达尼正式结婚。
这场简单的婚礼轰动了蒙达尼全城。
看热闹和祝贺的人们不仅有留法勤工俭学的中国同学,还有许多素不相识的蒙达尼人。
其结婚照为二人捧着一本打开的马克思主义《资本论》。
照片表明
同盟,同舟共济。
婚礼上,二人还将恋爱过程中互赠的诗作编印成书,题为《向上同盟》,分赠给大家。
随后,人们把他们的结合称为“向蔡同盟”。
蔡和森与向警予有一个共同的名字,那就是“向蔡同盟”的笔名——振宇。
蔡和森主编《向导》周报期间,他们曾经常一起用这个名字在周报上发表评论文章。
“我们还记得和森同志等在《向导》上,开始提出‘打倒帝国主义’口号的时候,甚至胡适之先生忙以他的学者态度讥笑这一口号为不通。
然而就是这一口号推动了而且正在推动中国千百万群众起来进行革命斗争。
”
痛失爱人
1926年,向警予与蔡和森在莫斯科分手。
生活夫妻“同盟”虽已不再,革命理想同盟却犹在。
后来,蔡和森得知向警予被捕后,想方设法去营救。
特别是惊闻向警予牺牲噩耗,悲痛不已,撰文《向警予同志传》以悼念。
他在传末写道:“伟大的警予,英勇的警予,你没有死,你永远没有死。
你不是和森个人的爱人,你是中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