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题复习认识论讲解
高中政治认识论复习讲义

高中政治认识论复习讲义一.本单元考点:1.现象和本质;2.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3.科学理论的指导作用;4.实践的特征;5.实践和认识的辩证关系;6.改造客观世界与改造主观世界的关系。
二.本单元重点:1.实践与认识的辩证关系;2.科学理论的指导作用三.本单元难点:1.如何区分感性认识与理性认识;2.改造客观世界的同时改造主观世界四.本单元热点:1、“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指导作用;2.党风建设五.考点提要考点1 :现象和本质现象与本质的关系.比较现象本质区别①现象是个别的东西;②现象是多变的易逝的东西;③现象是事物的表面特征、外部联系、可被人的感觉器官直接感知。
①本质是同类现象中共同的、一般的东西;②本质是现象中相对稳定的东西;③本质是事物的内部联系,是事物的根本性质,只能靠人的理性思维去把握。
联系两者密切联系,不可分割。
①本质总要表现为现象;②现象是本质的表现;③认识事物的本质只能从认识它的现象开始。
1、任何事物都有自己的现象,也都有自己的本质,是现象和本质的统一体。
2、现象――3、本质――4、现象与本质的辩证关系(原理)(1)现象和本质是对立的(2)现象和本质又是统一的。
本质决定现象,并通过一定现象表现自己的存在;现象又总是从不同的侧面表现事物的本质。
(现象和本质的联系表现在:现象是本质的表现,本质总要表现为现象。
)5、现象和本质辩证关系原理的方法论意义(1)要透过现象认识本质(科研的必要性)依据------现象和本质的对立(2)能够透过现象认识本质(科研的可能性)依据-------现象和本质的统一(3)不能脱离现象凭空去认识事物的本质(科学的任务就是透过现象认识本质)6、假象也是事物本质的表现形式比较真象与假象:比较真象假象区别是指那些从正面直接表现本质的现象是指那些以否定方式或从反面歪曲地表现本质的现象联系都属于客观范畴的问题,都是一种客观的东西,都是本质的表现形式。
考点2: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1、感性认识及其特点2、理性认识及其特点3、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辩证关系(1)区别:首先,二者内容不同其次,二者程度水平不同第三,二者的作用不同(2)联系:感性认识是整个认识过程的起点,理性认识依赖于感性认识,(这是认识论中的唯物主义);感性认识有待于发展到理性认识(这是认识论中的辩证法);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互相渗透,两者统一的基础是实践4 、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是认识的一次质变,是认识过程的第一次飞跃。
认识论知识点总结

认识论知识点总结一、认识的本质对于认识的本质,主要有两种理论:主观认识论和客观认识论。
主观认识论强调认识是在人的主体内部进行的,以主观能动性为基础,认为认识是一种能动的心理过程,强调人的主观能动性意义重大。
客观认识论则认为认识是人对客观世界的反映,认为认识是对客观事物的认识过程,强调外部客观事实决定了认识的内容和形式。
二、认识的途径和方法人类认识世界的途径和方法有感觉认识、思维认识和实践认识三种。
感觉认识是通过感官对客观事物形成的直接感觉。
思维认识是通过对感觉材料进行加工、提炼和组织形成的概念、判断和推理过程。
实践认识是指人们通过实践活动认识客观世界。
三、真理问题真理是认识的目标和价值,是认识活动的根本原则。
哲学上关于真理的观点主要有四种:实证主义认为真理是符合经验事实和实践的;批判实证主义认为真理是对成功解释再生产的目标;辩证唯物主义认为真理是客观存在的客观规律性的正确反映;唯心主义认为真理是精神世界的内在逻辑性意义的反映。
四、认识的规律和过程认识的规律主要有三个方面,即辩证法的基本三个方面:否定性、内部联系和发展性。
认识的过程包括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两个阶段。
感性认识是人的感官对客观世界的直接感觉和认识。
理性认识是人的思维对感性认识进行反思、加工、提炼和组织形成相对独立的认识内容。
五、认识的局限性认识的局限性主要有主观认识和客观认识两种。
主观认识的局限性是指人类认识客观世界的局限性,主要表现为感觉的主观性、理性的局限性和实践的条件限制。
客观认识的局限性是指客观世界本身的局限性,主要表现为客观事物的复杂性和矛盾性。
六、认识的方法和价值认识的方法主要有实证主义、唯理主义、辩证唯物主义和实践主义等。
实证主义重视经验和实践,强调科学实验,主张以观察和实验为认识方法。
唯理主义主张理性和逻辑,重视推理和思辨,主张以逻辑和理性为认识方法。
辩证唯物主义主张辩证思维和方法,重视综合和矛盾的处理,主张以辩证和综合为认识方法。
高考二轮专题复习资料(认识论)

高考二轮专题复习资料《生活与哲学》常考原理及方法论适用表述与应用(认识论)一、常考原理及方法论适用表述1、实践与认识的辩证关系:(1)实践是认识的基础:①实践是认识的来源②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③实践是检验认识的真理性的唯一标准④实践是认识的目的和归宿。
(2)认识对实践具有反作用,科学理论、真理对实践具有巨大的推动作用。
2、真理具有条件性和具体性:真理是具体的有条件的,任何真理都有自己适用的条件和范围,都是相对于特定的过程来说的,都是主观与客观、理论与实践的具体的历史的统一,要求我们要随着过程的推移与历史条件的变化要不断地丰富、发展和完善真理。
3、认识具有反复性、无限性和上升性:认识具有反复性,人类追求真理的过程不是一帆风顺的,往往要经过从实践到认识,再从认识到实践的多次反复才能完成;认识具有无限性,人类的认识是无限发展的,追求真理是一个永无止境的过程;认识还具有上升性,从实践到认识、从认识到实践的循环是一种波浪式的前进、螺旋式的上升,这就要求我们与时俱进,开拓创新,在实践中认识和发展真理,在实践中检验和发展真理。
二、社会热点应用举例1、万卡特拉曼一莱马克里斯南、托马斯一施泰茨和阿达一尤纳斯三位科学家因“对核糖体的结构和功能的研究”而获得2009年的诺贝尔化学奖。
核糖体在细胞中的工作,是根据DNA所含有的各种指令,合成不同的蛋白质。
如果细菌的核糖体功能得到抑制,那么细茵就无法存活。
在医学上,目前许多抗生素通过阻滞细菌核糖体的功能而治愈多种疾病,但出现病原微生物对抗生素的‘抗性’新问题,进一步了解核糖体,有助于研制出疗效更好的抗生素。
3名获奖者通过独立的研究和科学实验,使用了X射线结晶学的方法得到了核糖体的三维结构,绘制出3D模型。
在原子水平上分析了由几十万个原子构成的核糖体的结构和功能.扫清了目前抗生素研究中的许多障碍,并弄清了一些细菌的抗药机制。
如今已被应用于开发新的抗生素,直接帮助了挽救生命及减少人类的痛苦,也为科学探索提供了新工具。
高考政治复习专题11认识论易混易错点

高考政治复习专题11认识论易混易错点认识论易混易错点主标题:认识论副标题:剖析考点规律,明确高考考查重点,为学生备考提供简洁有效的备考策略。
关键词:实践、认识、真理难度:3重要程度:4内容:熟记易混易错点。
学生熟悉易错易混易考点,无疑对解答客观题帮助是巨大的。
本小节中,学生要着重把握以下内容:实践的主体是人,也即实践为人类所特有,动物的本能活动不是实践;实践以客观世界(自然界和人类社会)为对象,改造主观世界的活动不是实践;实践是主观见之于客观的活动;实践是认识的唯一来源,但获得认识的途径有两个,即亲自实践获得的直接经验和通过学习获得的间接经验;实践是检验认识真理性的唯一标准,科学理论不能作为检验认识的真理性的标准;真理是客观的,但不是无条件的。
真理的客观性强调的是在它所适用的条件和范围内,它是正确的;但任何真理都有自己的适用条件和范围,如果超出这个条件和范围,真理就会成为谬误。
真理是客观的,但不是绝对的。
真理都是有条件的,当客观情况或实践发生变化,原来属于真理的认识有可能成为谬误,从这个意义上说真理是相对的。
1.(2014高考江苏卷31) 曾几何时,由于技术所限,人类眼中的海洋只是邻近的一方水域;随着造船技术的提高和海上罗盘的使用,人类进入地理大发现时代,视野投向更广阔的海域;而今,借助载人深潜器、大洋钻探船等高新技术设备,深海世界的神秘面纱逐步被揭开。
这表明①实践具有社会历史性②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③实践具有直接现实性④实践是认识的目的和归宿A.①②B.①④C.②③D.③④【答案】A【解析】材料体现了人的实践活动是历史的发展着的,在不同的历史发展阶段上,人类实践的内容、形式、规模和水平是各不相同的,因此①符合题意;题中“随着”“人类进入”“而今,借助”等体现了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②符合题意;实践的直接现实性,指的是实践可以把人们头脑中的观念的存在变为现实的存在,材料没有体现,③不符合题意;④不符合题意;答案A正确。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专题讲座第二章:认识论 PPT课件

种
3、下意识(直觉)
水
人在不注意或略微注意的情形下的觉知状态 4、潜意识
平 蕴含在意识层面之下的观念、欲望、想法、恐惧等 被控制和压抑而使个体在当时不觉知的意识状况
心理状态 注意
第二节 认识与实践
我们能获得
陆
真理吗?
游
我们怎样 获得真理?
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
——实践
我们能获得 真理吗?
天赋观念论
笛卡尔认为,如果,我们不能从感觉经验 中获得真正的知识,如果真正的知识是根 据某种基本概念和原理进行推理的结果, 那么这些基本概念和原则就必定是头脑所 固有的,是天赋的或先验的。
物质
生理 (N系统)
精神 (意识)
唯物论
认识论Leabharlann S SS意识的起源和本质意识是人脑的机能和属性,是 对物质世界的主观反映
方法论
与第一章、第三章的逻辑关系
第一章
物质世界 运动规律 意识能动
第二章
认识规律 指导实践 改造世界
第三章
社会基本矛盾 社会历史发展 群众决定作用
本体论(唯物论 和辩证法)
认识论
历史观
揭示了:物质世界、精神世界、人类社会相互转化的 过程及意义
柏拉图
笛斯 卡宾 尔诺
莎
莱 布康 尼德 兹
乔姆斯基
“生而知之者,上也;学而知之 者,次也;困而学之,又其次也; 困而不学,民斯为下矣。”
能 力
知理 识论 性 因经 素验
非情 知感 识 性 因意 素志
实
践 个体主体
主
体 群体主体 基
本 形
人类主体
态
第二,实践客体
实践客体是人的实践活动所指向的对象,包括自 然客体、社会客体和精神客体三种形式。
高中政治必修4认识论知识点总结

高中政治必修4认识论知识点总结高中政治必修4认识论唯物论知识点总结一、物质与意识的辩证关系(一)物质决定意识:辩证唯物主义认为,世界的本质是物质,世界上先有物质,后有意识,物质第一性,意识第二性。
物质决定意识,意识是客观事物在人脑中的反映。
这一原理要求我们想问题、办事情要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达到主观与客观的具体的历史的统一。
这一原理与方法论要求我们注意以下几点:(1)一切从实际出发,就是要求我们想问题、办事情要把客观存在的实际事物(事实)作为根本出发点。
即根据客观存在的事实决定我们的主观思想,制定路线方针政策。
反对从主观出发的错误观点与做法。
(2)如何真正做到一切从实际出发。
要真正做到这一点,不是轻而易举的。
既需要我们坚持唯物主义基本观点,反对主观主义,又必须坚持唯物辩证法联系的、发展的、全面的观点,反对形而上学孤立的、静止的、片面的观点看问题,同时还要坚持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自觉地用科学理论来指导我们的行动,分析和处理我们所遇到的一切问题。
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做到一切从实际出发,达到主观与客观的具体的历史的统一,从而有效地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
(3)主观与客观是具体的历史的统一。
具体的统一是从静态讲的,历史的统一是从动态来讲的。
因此,我们既要实现主观与客观的具体的统一,又要随着客观事物的发展,实现主观与客观的历史的统一。
(二)意识对物质具有能动作用。
意识不仅能正确地反映事物的现象、本质和规律,而且能反作用于客观事物,正确反映客观事物及其发展规律的意识,能够指导人们有效地改造世界,促进客观事物的发展。
歪曲反映客观事物及其发展规律的意识,则会把人的活动引向歧途,阻碍客观事物的发展。
这一原理要求我们要重视意识的作用,重视精神的力量,自觉树立正确的思想意识,克服错误的思想意识。
这一原理及方法论要求我们注意以下几点:(1)意识能够正确地反映客观事物。
意识不仅能够正确反映事物的外部现象,而且能够正确地反映事物的本质和规律。
高考复习精品资料专题14 认识论(解析版)

模块四《生活与哲学》专题14 认识论一、理论归纳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1.实践与认识的辩证关系原理及其方法论(1)实践是认识的基础(实践决定认识)原理及其方法论:【原理】:实践是认识的基础(实践决定认识):实践是认识的来源,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实践是检验认识的真理性的唯一标准,实践是认识的目的。
【方法论】:要求坚持实践第一,理论与实践相结合。
(2)认识反作用于实践的原理及其方法论【原理】:认识对实践具有反作用。
正确的认识、科学理论对实践活动具有巨大的指导作用,错误的认识对实践活动有阻碍作用。
【方法论】:要求我们要树立正确的认识,重视科学理论的指导作用。
2.真理的条件性与客观性原理及其方法论【原理】:真理是客观的具体的有条件的。
(任何真理都有自己的适用条件和范围;任何真理都是相对于特定的过程来说的,都是主观与客观、理论与实践的具体的历史的统一)【方法论】:在探索真理的过程中,错误在所难免,要正确对待错误。
3.认识的反复性,无限性原理及其方法论【原理】:认识具有反复性和无限性,追求真理是一个永无止境的过程。
认识具有上升性:从实践到认识、从认识到实践的循环,是一种波浪式的前进或螺旋式的上升。
【方法论】:与时俱进,开拓创新,在实践中认识和发现真理,在实践中检验和发展真理。
二、关键词识别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1.实践是认识的基础识别的关键词:实践出真知;实践是一切科学知识的源泉;不入虎穴,焉得虎子;绝知此事要躬行;社会一旦有技术上的需要,比十所大学更能把科学推向前进;路遥知马力/是不是金子,一炼就知;路不险,则无以知马之良;2.认识具有反复性、无限性、上升性,要求与时俱进,开拓创新,在实践中认识和发现真理,在实践中检验和发展真理。
识别的关键词:第一次提出某种正确的观点或认识;对某一个具体事物的认识经历一个漫长的认识过程,同时每一次认识都在向前发展、推进;山外有山,学无止境;三、易错易混知识点1.实践是人们改造世界的一切活动。
第十三讲认识论ppt课件

• 其次,要树立正确的世界观,必须自觉地
掌握唯物辩证法,避免和反对静止地、片 面地、表面地看问题的形而上学思想方法。 经验派与理性派的观点之所以最终在认识 论的全体上都陷入错误,其思想上的根源 就在于两派都是受形而上学的思想方法支 配,既看不到认识活动是一个发展过程, 又在一系列问题上各执片面。(正确处理 感性认识与理性认识之间的辩证关系)
在理智中的没有不先在感觉中”这一古老原则, 也就是认识起源于经验这一原则,从人类认识的 总体来看是符合实际的。特别是就唯物的经验主 义来说,这一原则意味着肯定人类的一切知识首 先总是由于客观存在的事物,通过感官影响人的 意识而产生的。这就是把认识看作主观对客观的 反映,并把感觉看作联系主观与客观的纽带或桥 梁。这种反映论的根本观点是正确的。从人类认 识过程的总体来看,不是通过感官接受外物的影 响两先获得一些感觉印象和观念,整个认识过程 就无从发生。
• 首先,人类认识的直接目的是获得关于事
物的规律性认识即“真理”,而根本的目 的则是以这种规律性的认识去规范人的思 想与行为,改变世界的现存状态以满足人 自己的需要。人对自己需要的满足,这既 是认识(获得真理性的观念)的根本动力,也 是认识的最终目的。因此,人们追求什么 样的真理,怎样去追求真理,如何去对待 真理,都与人们的价值观密切相关。
• 3、树立正确的真理观 • 在认识论的意义上,真理问题的实质是思想的客
观性问题,即人的思想能否表述客观规律,人的 思想如何表述客观规律,以及怎样检验思想的客 观性等问题。
• 然而,人的认识是作为人的实践活动的内在环节
而存在的,是在人的历史发展过程中不断地扩展 与深化的。所以,真理问题并不是单纯的认识论 问题,而是与价值观和历史观等众多哲学问题密 不可分的问题。我们应当从开阔的哲学视野去看 待真理问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你还能从其他角度设问吗?请简要 地说出你的答案。
真理的“三性”
属性
理解
客观性 条件性 具体性
1、真理的内容是客观的。真理是标志主观同客观相符合的哲 学范畴,是人们对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正确反映。 2、检验真理的标准是客观的社会实践 3、承认真理的客观性,就应当坚持“在真理面前人人平等”, “真理只有一个”。
主体
运用认识论的相关知识并结合材认料识 ,分析不同 学者从《记住乡愁》中获得不同感受的原因。
部颁答案
1、认识是主体对客体的能动反映。认识受到主 体状况、客体状况以及认识条件的制约。
2、不同学者在知识背景、兴趣爱好、思维方式、 价值观念等方面存在差异,纪录片涉及传统村 落的自然环境、人文景观、村规民约、民风民 俗、社会管理等多方面的内容,导致不同学者 感受的差异性。
年份
主题
2004 《关于促进农民增加收入若干政策的意见》
2005 《关于进一步加强农村工作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若干政策的意见》
2006 《关于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若干意见》
2007 《关于积极发展现代农业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若干意见》
2008 《关于切实加强农村基础建设进一步促进农业发展农民增收的若干意见》
1、认识的对象是无限的变化着的物质世界; 无限性 2、作为认识的主体的人类是世代延续的;
空谈误国、实干兴邦
求索真理的历程
---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
长铁一中:贺石山
【备考方向】
纵观2015年高考,本专题是高考的重中之重。不 同考卷对认识论的考查各有侧重,考点基本实现全 面覆盖。
从命题的切入角度来看,既有宏观、开放性试题 ,也有微观、限制式设问,既有热点材料,也有漫 画、名言、诗句等;从能力考查来看,主要考查考 生获取和解读信息的能力、调动和运用知识的能力 、论证和探究问题的能力。可以预见2016年高考将 更多地从世界观、方法论角度考查相关知识,考生 在复习时,一定要在微观把握考点的基础上从宏观 上构建知识网络,做到有的放矢。
2009 《关于促进农业稳定发展农民持续增收的若干意见》
2010 《关于加大统筹城乡发展力度进一步夯实农业农村发展基础的若干意见》
2011 《关于加快水利改革发展的决定》
2012 《关于加快推进农业科技创新持续增强农产品供给保障能力的若干意见》
2013 《关于加快发展现代农业 进一步增强农村发展活力的若干意见》
1、任何真理都有自己适应的条件和范围。 2、在这个条件和范围内,真理是绝对的。 3、如果超出了这个条件和范围,真理就会变成谬误,因此真 理又是相对的。
1、任何真理都是相对于特定的过程来说的,都是主观与客观、 理论与实践的具体的历史的统一 2、真理需要不断丰富和完善
认识的“三性”
属性
理解
反复性
1、从认识的主体来看,人们对客观事物的认识总要受到具体的 实践水平的限制,总要受到不同的立场、观点、方法、知识水 平、思维能力、生理素质等条件限制。 2、从认识的客体来看,客观事物是复杂的、变化着的,其本质 的暴露和展现也有一个过程。
见 (A)
①唯物主义的观念由来已久 ②具体认识会在发展中不断被超越 ③真理的价值要到实践中才能实现 ④认识的目的归根到底是改造世界 A、①② B、 ②④ C、 ①③ D、③④
例2(2015四川文综30)观察下图,漫画蕴含的哲
C 理有 ( )
①人们可以根据事物的固有联系建立新的联系 ②人的认识受主客观因素影响具有主体差异性 ③人们实践水平的高低决定其认识能力的高低 ④人们的意识归根到底是客观存在的主观映像
本节课流程
一、考点回顾(微观把握) 二、体系构建(宏观把握) 三、真题感悟(体味高考) 四、热点链接(关注生活)
一、考点回顾(微观把握)
1、实践 A、实践的概念 B、实践的特点
2、实践是 认识的基础
A、实践是 认识的来源
B、实践是 认识发展的 动力
C、实践是 检验真理的 唯一标准
D、实践是 认识的目的
践 重视科学理论 性 性 性
对实践的指导
作用
真理
相相 互互 区联 别系
谬误
客观性 具体性 条件性
三、真题感悟(体味高考)
例1、(2015浙江卷)中国的先哲认为世界由金木 水火土构成。到了19世纪,人们认为世界的最基 本成分就是化学元素周期表上100个左右的元素。 现在人们认为最基本的是夸克,电子等。由此可
四、热点链接(关注生活)
“三农”问题在中国的改革开放初期曾是“重中 之重”,中共中央在1982年至1986年连续五年发布 以农业、农村和农民为主题的中央“一号文件”,对 农村改革和农业发展作出具体部署。这五个“一号文 件”,在中国农村改革史上成为专有名词——“五个 一号文件”。时隔18年,胡锦涛同志于2003年12月 30日签署《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促进农民增加收入 若干政策的意见》,中央一号文件再次回归农业,直 至2016年,中央在新世纪已出台了十三个关注 “三 农” 工作的中央 “一号文件”,主题如下:
3、真理
A、真理的 客观性
B、真理的 具体性
C、真理的 条件性
D、真理和 谬误
4、认识 过程
A、认识 的反复性
B、认识 的无限性
二、体系构建(宏观把握)
坚持实践第一的观点,在实践中认识和发 现真理,在实践中检验和发展真理
含义
实 要求 (
含 基础(决定)
义
、
特 点
反作用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含义 认识
)要求
反无 上 复限 升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例3(2015新课标全国卷一39题节选)《记住 乡愁》的播出引发社会强烈反响。古建筑学者 将其誉为中国传统文化的“立体的教科书,现 成的博物馆”,历史学者认为《记住乡愁》呈 现了一幅生动的乡村历史画卷,民俗学者从节 目中看到了一个个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活化 石”,社会学者强调汲取传统乡村社会治理的 智慧和经验------
2014 《关于全面深化农村改革加快推进农业现代化的若干意见》
2015 《关于加大改革创新力度 加快农业现代化建设的若干意见》
2016 《关于落实发展新理念加快农业现代化实现全面小康目标的若干意见》
运用认识论 的相关知识回答,同样都 是关于“三农”问题的“一号文件”, 为什么每年的主题有变化 ?
思路提示: